顯示地圖 |
|
|
作者: 畢飛宇 Bi Feiyu 故事仍發生在王傢莊,摹寫了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和命運,以端方、三丫為代表的鄉村青年,以吳蔓玲、混世魔王為代表的下放知青,以老駱駝、顧先生為代表的“牛鬼蛇神”,他們充滿夢想與幻滅、掙紮與奮鬥的獨特心路歷程…… |
|
吾村十裏皆平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
廣阔平坦的原野 Broad flat plains |
廣阔平坦的原野。《左傳·桓公元年》:“秋,大水。凡平原出水為大水。” 漢 王粲 《七哀》詩:“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唐 方幹 《哭秘書姚少監》詩:“曉嚮平原陳葬禮,悲風吹雨溼銘旌。” 劉半農 《曉》詩:“太陽的光綫,一絲絲透出來,照見一片平原,罩着層白蒙蒙的白霧。” |
|
指 戰國 時 趙國 公子 平原君 。 唐 李白 《送薛九被讒去魯》詩:“蛾眉笑躄者,賓客去 平原 。” 唐 白居易 《長齋月滿攜酒與夢得對酌》詩:“若怕 平原 怪先醉,知君未慣吐車菌。” 明 許自昌 《水滸記·分飛》:“氣概雄,論交四海芳名重, 魏齊 應有 平原 擁;就不然的時節,他做喪傢之狗天涯哄。” |
|
指 晉 陸機 。 機 嘗官 平原 內史。 晉 陸雲 有《與兄平原書》。 明 薛薫 《答王允升省中對雨見憶之作》詩:“ 康樂 愁霖唱, 平原 苦雨詩。故人吟此麯,贈我慰相思。” |
|
陸地上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的寬廣低平的地區。世界最大的平原為巴西的亞馬孫平原,中國最大的平原為東北平原。 |
|
陸地上海拔高度相對比較小的地區稱為平原。指廣阔而平坦的陸地。它的主要特點是地勢低平,起伏和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50米,坡度在5°以下。它以較低的高度區別於高原,以較小的起伏區別於丘陵。平原是陸地上最平坦的地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原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它以較小的起伏區別於丘陵,以較小的高度來區別於高原。 |
|
平原的類型較多,按其成因一般可分為構造平原、侵蝕平原和堆積平原,但大多數形成一般都是河流衝擊的結果。堆積平原是在地殼下降運動速度較小的過程中,沉積物補償性堆積形成的平原。洪積平原、衝積平原,海積平原都屬於堆積平原。如長江中下遊平原就是衝積平原。侵蝕平原,也叫剝蝕平原,是在地殼長期穩定的條件下,風化物因重力,流水的作用而使地表逐漸被剝蝕,最後形成的石質平原。侵蝕平原一般略有起伏狀,如我國江蘇徐州一帶的平原。構造平原是因地殼擡升或海面下降而形成的平原,如俄羅斯平原。
平原的其他分類很多,成因復雜。根據海拔高度,平原可分為低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和高平原(海拔200米—500米之間)。根據地表形態可分為平坦平原(如衝積平原),傾斜平原(如海岸平原、山前平原),碟狀平原(如內陸平原、湖成平原)、波狀平原(如冰磧平原,多河流泛濫平原)等。根據成因可分為構造平原,和非構造平原,非構造平原分為:堆積平原和侵蝕平原。 |
|
平原是地殼長期穩定、升降運動極其緩慢的情況下,經過外力剝蝕夷平作用和堆積作用形成的。
衝積平原主要由河流衝積而成。它的特點是地面平坦,面積廣大,多分佈在大江、大河的中、下遊兩岸地區。
侵蝕平原主要由海水、風、冰川等外力的不斷剝蝕、切割而成。這種平原地面起伏較大。
華北平原的形成一直可以追溯到一億三千多萬年以前的燕山運動時期。那時北方地區曾發生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形成高聳的太行山。到了距今三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時,太行山再次擡升,東部地區繼續下陷。久而久之,就在山麓東部形成一大片扇面狀衝積平原,由於黃河、海河、灤河等水係每年都要挾帶大量泥沙,自西而東衝刷和堆積到東部低窪地區,使古衝積扇面積不斷嚮東延伸擴大,最後終於形成了坦蕩遼闊的華北平原。 |
|
世界平原總面積約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平原不但廣大,而且土地肥沃,水網密佈,交通發達,是經濟文化發展較早較快的地方。我國的長江中下遊平原就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另外一些重要礦産資源,如煤,石油等也富集在平原地帶。
黃淮海平原基本特點
黃淮海平原是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平原的簡稱。黃淮海平原總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裏。它大體以黃河為軸綫,往南到淮河,屬淮河水係,通稱黃淮海平原 ,這一平原,東北為沂蒙泰山區,西部為伏牛山區,面積15萬方平方公裏。黃河以北,到燕山山麓,西迄太行山麓,屬海河及灤河水係,通稱海河平原,面積13萬平方公裏。兩個平原自然條件有所差別,但都和黃河緊密相關,因而在治理上是互相聯繫的。
黃淮海平原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地,歷代逐鹿中原,要爭奪這塊戰略要地。歷代安邦定國,又要治理這片災害頻繁的平原。它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是我國重要的工農業生産基地和精華所在。為什麽黃淮海平原的治水問題,如此復雜,以至持續至今,這是黃淮海平原在治水中面臨自然和社會的幾個基本特點所决定的。
(一)黃河是黃淮海平原的主要造就者,又是平原許多災害的主要根源。
(二)流經西北遼闊的黃土高原的黃河,挾帶大量泥沙而下,在漫長的第四紀,形成了如今的黃淮海平原。近代的黃河,每年平均輸沙量仍高達16億噸,其中一部分填海成陸,使河口不斷延伸,繼續在擴大平原;一部分淤積在下遊河道,使河床不斷升高,引起歷史上周期性的决口改道。一旦决口,或者北上阻塞海河的洪水出路,破壞海河平原的排水係統;或者南下阻塞淮河的洪水出路,破壞淮河平原的排水係統。留下的故道,成為一帶沙丘,背河兩側又形成兩條帶狀????鹼地。可以說平原的洪澇鹼沙的形成或者加重,無不和黃河在關。
(三)季風型氣候,使平原農業得以長期維持,同時又造成頻繁的旱澇災害。
黃淮海平原從北到南,年平均降水量從500毫米到800毫米。從年平均值看,能夠維持天雨型農業(即依靠降水進行農業生産)。但是,黃淮海平原的降水主要受太平洋季風的強弱和雨區進退的影響,地區上分佈不均勻,季節間和年際間變化更是劇烈。
全年降水的60—80%集中在6至9月。在海河平原,又大部分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的20多天裏。在這段時間裏,降水主要是以暴雨或特大暴雨的形式出現,1975年8月5日至7日,淮河上遊洪汝河、沙潁河發生大範圍的特大暴雨,中心的林莊,三日雨量1650毫米,最大一日1005毫米,其中6小時830毫米。海河流域1963年8月上旬大面積的特大暴雨,中心地區,7日雨量2050毫米,其中最大一日為865毫米,超過當地一年的平均降水量。
季節間的先旱後澇,澇後又旱,年際間的旱澇,多年間的連旱連澇,是長期以來農業生産極不穩定的基本原因。
(四)密集的人口和平原的建設,給治水帶來很高的要求。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傢,可利用耕地有限,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人口和耕地在平原的集中。歷史上,一次大的水旱災害,不僅是大面積的農業減産、絶産。往往造成大量人口的流離和死亡,以致引起大的社會動亂。隨着歷史的進展,這個問題越來越突出。黃淮海平原面積衹占全國的3%,現有2.5億畝耕地和1.5億人口,均占全國的16%。平均每平方公裏的面積上有耕地870畝,有520人,為全國平均數的5倍。黃淮海平原又有首都和天津等許多大中城市,現在發生一次大的水旱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就更大,波及的社會影響也更廣。這是黃淮海平原治水工作中必需考慮的一個關鍵因素。 |
|
三江平原的治理與開發
三江平原位於黑竜江省東北部,是由黑竜江、鬆花江和烏蘇裏江匯合衝積而成,因此得名。包括合江北區和牡丹江地區的21個縣(市),土地總面積10.68萬平方千米,1989年年末總人口759萬,分別占東北全區的11.2%和7.6%。
三江平原地貌類型以低階地與漫灘為主,海拔多在50~60米,最低僅34米,因此除大河外,中小河流都無明顯河道,多為沼澤性河流,容易泛濫,很多地區在雨季是一片汪洋,衹有少數地方有孤丘殘山凸起。
三江平原氣候溫和,≥10 °c的積溫2 400~2 700 °c,年降水量500~600毫米,特別適宜於春小麥和大豆生長。河網密度大,水資源豐富,除黑竜江、鬆花江、烏蘇裏江三大幹流外,流經本區的主要支流還有200多條。平原地下水位埋深多在1~5米之間,易於開採,礦化度一般小於0.5剋/升,適於灌溉。全區水資源總量約為310.9億立方米,人均水量達4 096立方米,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區還有宜農荒地118萬公頃,集中連片,地形平坦開闊,適於大型機械化操作。並有宜牧荒地41萬公頃,宜林荒地16.5萬公頃,以及6.7萬公頃葦塘和天然水面,進一步開發的潛力很大。
三江平原是中國農業的新開發區,新中國成立以來,該地以國營農場為主力,大量開墾荒地,耕地面積由新中國初期的40多萬公頃擴大到現在的368萬公頃,擴大了8倍多。每一農村人口擁有耕地達0.88公頃,為全國平均的7.8倍。由於人均耕地多,使得這一地區在糧食單産還不是很高的情況下,能提供較多的商品糧。1990年,全區人均糧食904千克,糧食商品率高達82.6%,每一農業勞動力平均生産糧食近7 000千克,勞均農業總産值達8 035.9元。人均糧食、糧食商品率、勞均生産糧食及勞均農業總産值分別為全國平均的2.3倍、2.6倍、5.2倍和5.4倍。糧食品種以大豆、小麥為主,其次為玉米及水稻,1990年種植面積分別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36.0%、34.6%、16.2%和9.6%,産量分別占糧食總産量的20.5%、37.7%、23.2%和15.5%,和鬆嫩平原有明顯差別。
三江平原是中國國營農場的重點建設地區,國營農場擁有的耕地占全區36.2%,擁有的固定資産占全區的80%左右,其中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農用載重汽車分別占全區的55%、78%和88%。國有農場機耕、機播、機械收割面積分別占耕地的99.5%、93.4%和87.0%。國營農場不但積纍了一套機械化生産和管理的經驗,而且培養了一批精通專業的機械、管理骨幹,為今後三江平原進一步開發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也為整個三江平原農業現代化建設起了示範作用。
多年來三江平原的開發主要*擴大耕地增加産量,耕作粗放,廣種薄收,單位面積産量提高緩慢,中低産田面積大。1990年平均每公頃産糧2 781千克,僅為東北全區平均産量的67.1%。在現有耕地中,每公頃産糧1 500~2 250千克的中産田占41.7%,每公頃産糧1 500千克以下的低産田占38.9%,兩者合計占耕地面積的80.6%。三江平原不僅耕地粗放産量低,而且災害頻繁,生産不穩定。本區作物種植結構以小麥、大豆為主,低溫冷害較鬆嫩平原輕,而洪澇、幹旱威脅大。全區易澇農田約140萬公頃,占現有耕地的38%。全區易旱耕地有86.7萬公頃,約占現有耕地的1/4。
根據三江平原的優勢和存在問題,今後農業的發展應以治水為中心,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努力提高現有耕地的單産;同時堅持開發與建設相結合的方針,有計劃開發荒地資源,擴大耕地面積。把本區建設成為以糧、豆為主的、農林牧漁綜合發展的重要商品糧生産基地。 |
|
世界十大平原
(1) 南美洲亞馬孫平原:5600000平方千米
(2) 歐洲東歐平原:4000000平方千米
(3) 亞洲西西伯利亞平原:2600000平方千米
(4) 南美洲拉普拉塔平原:1500000平方千米
(5) 北美洲北美大平原:1500000平方千米
(6) 亞洲圖蘭平原:1500000平方千米
(7) 亞洲恆河平原:450000平方千米
(8) 亞洲印度河平原:300000平方千米
(9) 歐洲中歐平原:300000平方千米
(10) 亞洲鬆遼平原:250000平方千米
■長江中下遊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遊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衝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遊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遊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絶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産基地。盛産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苎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蕩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産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鰐、白鱠豚等世界珍品,水産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長沙市等城市。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嚮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 |
|
平原,舊省名,1949年設平原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平原省由中央直接領導。省人民政府駐新鄉市。轄新鄉、安陽、及湖西、菏澤、聊城、濮陽等6專區。共轄56縣、1礦區、5城關鎮。1952年平原省建製撤銷,將新鄉、安陽、濮陽3專區劃歸河南省;菏澤、聊城、湖西3專區劃歸山東省。
平原縣位於中國山東德州市的東南,歷史悠久,三國時期劉備曾為平原縣令;唐時一代書法傢顔真卿曾任平原郡太守,抗擊安祿山叛軍;近代則為義和團起事的重要據點。平原縣有許多的風味小吃,素以恩城北站小菜聞名鄉野
跆拳道品勢名
象徵和平及廣阔,以自然體、屈立勢、貓足立、鶴足立,加上彈拳,反拳、手刀下防、側防、防手刀、山形防、金剛防、擊肘、和另外一些腳法組成。要求緩慢而柔和。
25個動作 |
|
千佛塔
在平原城北2公裏處,津浦鐵路西側,崔傢廟村東,有一座青磚壘砌、疊檐鬥捲、軒偉峭姿的七級寶塔,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千佛塔,俗稱崔傢塔。
據記載,這座塔始建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塔高7級26米,塔身為八棱柱形,四面有窗,塔門圓頂朝南,門額鑲嵌石刻“千佛塔”三字。四面塔窗中,均有光綫射入,亮中有雅,暗內有意。
三百多年來,這座磚塔由於遭受風蝕、雨淋、日曬、積水浸泡及地震等原因的影響,加速了塔體的老化。為了保持古塔的原貌,平原縣人民政府投資2萬餘元,對該塔進行了全面維修,使遠近聞名的千佛塔再現昔日風采。
文昌閣
坐落於平原縣恩城鎮中學院內的文昌閣,古樸典雅,端莊大方,結構精巧,高十二米,共兩層,座北朝南,磚木結構,下方上圓尖頂,呈金字狀。上下層之間翹檐飛角,翼然如飛。四角雕飾的竜頭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圓頂用緑色琉璃瓦覆蓋,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閃耀着緑寶石般的光彩。遊人可沿階梯登攀,進入上層。登臨高閣,極目遠眺,方圓十數裏鱗次櫛比的農捨,肥沃的田野,潺潺的流水,蔥鬱的樹木,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文昌閣始建於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悠悠歲月,文昌閣作為明代古建築,飽經了風雨滄桑,見證了世事變遷。
竜門石刻
“竜門樓”位於“竜門”城東南“水門”之上。“竜門樓”底座正中處有拱形“水門洞”,此洞稱為“竜門”,在洞門口門楣處嵌有一青石“竜門”碑刻,碑呈竪長方形狀。碑體高1.52米,寬0.64米,厚0.17米。碑的中心處刻有一揮而就、一筆連體的狂草“竜門”二字,字高1米,寬0.5米,異常醒目。字跡形如竜飛鳳舞,又似飛竜走蛇,風格神奇獨特;起筆處形似“竜頭”,運筆蒼勁剛毅,如鋼筋鐵骨;筆勢淋漓瀟灑,如行雲流水,又似水簾瀑布;通體風格古樸蒼健,氣勢磅礴,粗獷酣暢,極富有神韻,令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嘉許稱絶。
虯竜槐
“虯竜槐”位於平原縣腰站鎮原驛站官道大街南端,現105國道西側,腰站村十字街中心。當地百姓對此槐俗稱為“千層槐”、“鐵裹槐”,據說是因為歷代官宦在樹幹上貼告示,一層
加一層,暴一層又貼一層的緣故。
這株古槐,年代久遠。當地民間傳說是:秦始皇為了尋求長生不老的仙丹靈藥,東臨泰山的時候(公元前210年)回駕不遠,病逝於平原津(據平原舊志記載,平原津在城南40裏,現已湮沒),曾在這株大槐樹底下停屍,至今不招蚊蠅(據實考,秦始皇突發病於平原津渡口、死於回長安的路上沙丘——現為河北省廣宗縣。病重的秦始皇路經腰站鎮,在此樹下歇駕較為可信)。
這株古槐,至今仍然生長葳然,枝繁葉茂,樹冠覆蓋直徑10.8米。尤為奇特的是在繁枝復映下,嚮西偏南的一枝古幹,有主幹橫出,長得“拱腰蒼勁,巨爪雄伸,形態逼真,莽弱虯竜”;“竜鱗竜爪、竜頭竜眼、竜須竜牙,歷歷傳神”,無怪乎有人說:“這可能是秦始皇死後回長安的意象在樹上長出來了。”此槐景觀,至今尤存,20世紀90年代初,選入“中華古槐”一書。
平原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三國時劉備曾任平原縣令,至今仍保留有竜門石刻、文昌閣、森羅殿遺址、千佛塔等一批文物古跡,是清代詩人董元度、當代數學家張鴻基、哲學家任繼愈、作傢鄧友梅等著名人物的故鄉。 |
|
李長水 (1851—1907),男,漢族,今山東省平原縣王廟鎮(原蘇集鄉)杠子李莊人。農民出身,當過木匠,開過粉坊,傢境中等。 清光緒年間,隨着帝國主義入侵的加劇,同時,也加強了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欺壓蠢昧百姓,外國傳教士不斷嚮農村滲透。李長水深受其害,經常被本村惡霸地主、洋教徒李金榜所欺,從而激發了他反帝愛國的熱情和對洋人的憤恨。他先是拜師練拳,又與本村楊傳文結社組織義和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夏,為聯合外地義和拳共舉驅洋人反洋教之大業,李長水邀請義和拳首領朱紅燈等27人和本縣義和拳壇主在杠子李莊舉行“拜師拳會”,並被衆壇主推為“二師兄”(朱紅燈為大師兄)。李長水還與朱紅燈等10餘名魯西北義和拳首領共同提出“保清滅洋”的口號,將義和拳改為義和團,由秘密結社轉變公開組織,推動了義和團運動的深入發展。
八月上旬,在杠子李“拜師拳會”的影響下,平原縣義和團反洋教、驅洋人、懲治二毛子的鬥爭此起彼伏。十三日,李長水帶領本村拳民鬥爭了李金榜。平原縣知縣蔣楷連連接到報案後,視義和團的反帝愛國行動為“匪患”,要捉拿李長水,並抓走了杠子李莊的6名拳民。李長水决心反抗屈服於洋人的腐敗官府。九月五日,李長水請來朱紅燈、本明和尚及茌平、長清、高唐等縣的義和團高手近300名,還請來本縣的部分義和拳手,在杠子李莊周圍搭起帳篷,準備迎戰官兵。九月初七,蔣楷親自帶數十名勇壯前去了杠子李鎮莊,經過短時戰鬥,蔣楷大敗逃回縣城。自此,揭開了義和團平原起義的序幕。
蔣楷戰敗後,便和恩縣知縣聯名嚮省府衙門請兵。濟南知府昌詒、統領袁世敦、騎兵哨官朱景榮帶騎兵一哨、步兵一個營,於九月十日、十一日先後趕到平原。李長水、朱紅燈等首領采取了分散官兵兵力的戰略,帶領義和團千餘人轉移到地勢險要的大芝坊村東的森羅殿。九月十三日,與前去鎮壓的官兵展開决戰,從上午10時打到中午,殺得官兵四散逃竄。在騎兵的援助下(從恩縣趕回),官兵敗回縣城。從而開創了義和團武裝起義的先例,對全國義和團運動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森羅殿大戰告捷後,義和團集中轉嚮分散活動。十二月,袁世凱任山東巡撫後,對義和團采取了殘酷的鎮壓,朱紅燈、本明和尚、本縣的祀硯田、張澤、魏奉宣、楊傳義等先後被殺害。李長水被逼出走東北,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病逝。
長江中下遊平原 |
|
民間藝人
王芹,女,40歲,山東省平原縣腰站鎮西鹹村人。7歲時開始習畫,21歲時,平原縣文化館舉辦的為期一個月的繪畫培訓班。 2003年4月開始鉛筆勾畫《紅樓夢》人物,2004年12月畫畢封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寬80公分的《紅樓夢》連環畫總長100米。2004年元旦期間在腰站鎮政府大會議室把自己的百米《紅樓夢》長捲嚮全鎮百姓免費展覽,豐富了群衆的業餘文化生活。之後,王芹又開始了她的長捲新作《金瓶梅》,2006年初將創作完畢。
單寶柱,男,42歲,平原縣平原鎮閆莊村人。自小對美術情有獨鐘,現在從事的職業是室內裝飾。曾做過16年的木工,結緣根雕藝術與他的木工基礎和美術愛好有很大的關係。1984年的春天,23歲的他開始了根雕藝術,他利用業餘時間對奇形怪狀的樹根進行多種角度揣摩研究,然後用靈巧的雙手雕刻成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動植物。為了更好地研究根雕藝術,單寶柱平時認真觀察《動物世界》裏各種動物的一舉一動,並經常到濟南、泰安、青島等地和一些知名的根雕藝術傢切磋交流,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藝。農民單寶柱的根雕藝術曾在德州電視臺和縣電臺做過專題報道,其部分作品也被知名人士收藏。現在共創作根雕藝術作品200餘件。
寇寶領,男,32歲,平原縣腰站鎮小白村人。對於剪紙,他既沒有老師的言傳身教,也沒有傢人的感染熏陶。有獨特的繪畫天賦,1987年,在一次省報主辦的剪紙比賽中,他的作品“百鳥迎春”得了三等奬;1990年,寇寶領報名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中國首屆民間剪紙藝術大賽,此次大賽共有參賽選手13萬人,他在比賽中,僅用了1小時零20分鐘,一幅栩栩如生的“竜鳳呈祥”剪紙作品在衆參賽者中脫穎而出,並獲鼓勵奬,成為全國56名獲奬者之一。曾拜原山東省民間剪紙協會主席範作信為師,在1993年中國當代民間剪紙藝術大賽中,他有“齊心協力送公糧”等6幅作品獲奬。1997年夏天,寇寶領應邀去鄧小平的故鄉四川廣安參加剪紙比賽,並以一幅“國泰民安日,廣安慶有餘”剪紙作品獲得了比賽二等奬。十幾年間,寇寶領在《農民日報》、《新疆合作經濟報》、《大衆日報》、《山東科技報》、《農業知識》等報紙雜志上共發表剪紙作品500餘幅,其作品曾多次被外國友人索取收藏。
平原縣部分村名的來歷
平原縣有800多個村莊。各村之名,追根溯源,皆有來歷:或因居人姓氏命名,或以地理位置稱名,或因某姓朝中為官改名,或由當時某些變故更名等等,均銘刻歷史的印痕,既寓意深,也富諧趣。下面僅舉幾例:
竜門辦事處建新街:北齊前辛姓建村,名小辛莊。平原縣城建城後,遭遇饑荒,有一道士於齊周兩次割己肉煮之孝敬父母,度過災荒,村人感其德行,改小辛莊為孝信街。“文革”初期風行“破四舊、立四新”,又改名為建新街。
北任莊:明洪武年間,任姓遷來建村,取名任鄉莊。後該村出了任士平一名大官(曾任刑部右侍郎),改為任莊,又因地處縣城北,又名北任莊。
軍屯:明洪武年間,燕王朱棣曾在此地屯軍墾荒,供作軍需,設軍戶數傢,看守糧倉。當時許多饑民流落到此,也藉廢軍營落戶開荒,遂成村落,名軍屯。永樂年間,又有鄭、李、劉、張、馬等姓遷至這裏,馬姓建村軍馬場,稱馬莊,其他幾姓倚倉建村,故名鄭傢倉、李傢倉、劉傢倉、張傢倉。至今,六個村仍互相連接。
十裏墅:清初,丁姓在鬲津河邊建此村,取名丁傢橋。後來,董探花、張翰林等名宦文人來此建宅、置地、修墓地、築別墅,該村日益富庶,又因距縣城10華裏,故稱十裏墅。
石莊:東漢末年,曹操曾在此駐軍墾地,有一石姓人傢來此居住,曹軍走後,石姓建村,人口漸多,取名石莊。
恩城鎮大莊:明永樂年間,李姓建村。村西有一片大窪,大雁飛來,常在大窪棲息,人們取村名為大雁李,簡稱大莊。
大洞子頭:北宋初建村,名毛庵寺。宋仁宗八年,王則造反,占據貝州城。官兵前來鎮壓,攻城不下,便使兵士、民夫從該村開始挖地道數條,直至貝州城內,王則大駭,遂撤出貝州城,官兵未屠城。人們感官兵不殺之恩,將貝州改為恩州,毛庵寺因仍有地道,改名洞子頭,並以一大地道口為界,分為兩村,東者謂大洞子頭(簡稱大洞),西者謂小洞子頭(簡稱小洞)。至明萬歷年間,大洞子頭的馬姓遷出,又建一村,名馬莊。
北站:相傳商代驛道通過此處,並建有驛站。蘇獲嚮紂王進獻美女妲姬過此,宿於驛站,稱此地“很太平”,遂改為太平驛。明代驛改站,因處恩縣城北,又稱北站。
東煙臺、西煙臺:戰國時期建村,村中有一烽火臺,後分為兩村,分別稱東煙臺、西煙臺。至今仍有烽火臺遺址。
腰站鎮腰站村:隋大業年間建村,北宋年間稱藥傢鎮。明代北京至南京驛道過此,並設站、鋪,改稱譚傢鋪。清乾隆年間,漕糧旱路過此,因其地處高唐、恩縣兩縣中間站,又改稱腰站。
鍋培口:明代建村於相傢河西堤上。有一年,該河大堤潰决,村民各揭自傢鐵鍋共數十口,堵住决口,保住大堤和村莊,遂將村命名鍋培口。
前、後槐王莊:明永樂年間,王姓從山西大槐樹下遷來,在前、後兩地建村,為不忘大槐樹,取名前、後槐王莊。
東、西韓營:西漢時建村。大將韓信夜渡平原津,在此紮營,奔襲齊之歷下軍,勝之。此村取名韓信營,簡稱韓營,現分東、西韓營兩村。
王鳳樓鎮王鳳樓村:明永樂年間,田姓在此建村,後因傳染病人口大部分死亡,幾近村滅。一王姓遷來居住,建起土樓,且漸富,遂改名王富樓,又演變成王鳳樓。另有一傳說:明萬歷年間,有山西省一落第之士王友纔,攜全家來此居住,夜間忽然一隻鳳凰飛來棲於樹上,霞光萬丈,周圍樹上百鳥朝鳳,鶯歌燕舞。稍頃,鳳凰飛走,百鳥停鳴,一切歸於寂靜。王友纔大為驚喜,認為是吉祥喜慶之兆,遂改村名為王鳳樓,寓“鳳棲王樓”之意。其妻先後生二女,起名大鳳、小鳳。王姓繁衍生息,漸成一大村。
桃園辦事處大營張村:明永樂年間,張姓從北京東石門遷來建村,取名張莊。清乾隆皇帝東巡時,因該村井水甜,村子大,曾在村前紮營居住,後人改名為大營張。
仇莊:元末明初,仇、侯兩人一賣豆腐,一磨香油,來此定居。後又有張、譚、楊、牛四姓遷來落戶,形成一個大村。世代流傳幾句順口溜:“千年仇,萬年侯,一傢磨豆腐,一傢磨香油。”
飲馬店:明崇禎年間,孫、管、楊三姓遷來落戶,取名太平莊。清乾隆皇帝南巡泰山,經過此處,因村莊水井多,水甘甜,遂令三千軍馬在此歇息飲水。後人為紀念此事,遂改名飲馬店。
王廟鎮張官店:戰國時建村,人員漸多,成為一邑。秦王贏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此邑為縣城置平原縣。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平原縣城由該邑遷來今治。該地作為平原縣城駐地,時間長達七百七十多年。三國時代劉備坐守平原縣令,就發生在這裏。後張姓人辭去巡撫之職回傢開店,故此演變為張官店。
沙集:明洪武年間建村,取名義和莊。清末,義和團一部曾在村東沙堆上祭刀,又因是集市,故改名沙集。
張老虎莊與捉虎屯、前杠子李、後杠子李:明正德年間,張姓帶一頭水牛遷來建村,取名水牛張村。因張姓多體健驃悍,“像群老虎”,又改稱張老虎莊。後有與張老虎有宿怨的人分別遷此處建村,一稱捉虎屯,一稱前杠子李莊(意為能打虎),一稱後杠子李莊(意為能趕虎)。
前曹鎮簸箕張莊:傳說戰國時建村。著名軍事傢孫臏曾在此用兵擺陣,故名迷惑寨。後因村中張姓傢傢編簸箕、簸籮,又演變現名。
鳴雞店:西漢宣帝年間建村,因種𠔌多,名小米店。傳說東漢末年,張飛鞭打督郵後星夜逃跑至此村,正當雞叫,又因莊西有座大寺院,故演變為鳴雞寺。後該村立集多街店,又演變為鳴雞店。
吏部王:明代建村。王姓有人在當朝任吏部尚書,故演變今名。
張鐵嘴莊:明代張姓靠橋建村,取名張傢橋。後該村出了一名能說會道的人,人稱張鐵嘴,故演變成村名。
張達子廟:金代建村名小楊莊。元代蒙古族張姓奉命住此村監視漢人,該人寬厚,不告密,不做壞事,後有人感其德,為他建廟,故改村名為張達子廟。
劉萬斛:元代建村,村人劉萬斛中了舉人,村人皆喜,故以人名命村名。
坊子鄉曹莊:東漢末建村,相傳曹操在此駐過兵,取名曹莊。
王公屯:相傳元代有個皇帝在此住宿,王姓在此建村,取名王宮殿,後演變為現名。
三唐鄉麯六店:明末,麯姓排行六的一人遷來建村,後人漸多,又開一店,故名麯六店。乾隆二十二年,乾隆曾在此設大營駐蹕。又據縣志記載,清乾隆時在此設過行宮。
桃園站:相傳為東漢末年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之所。明清,北京至濟南的驛道由此通過,設桃園站,漸形成村,以站名村。
虎皮張村:北宋年間建村,名莊科。後明燕王掃北時變為廢墟。永樂年間,張、馬兩姓遷此重新建村,發現廟鐘有“虎瓶張”三字,以此命村,後訛傳為現名。
王打卦鄉王打卦村:明永樂年間,王姓遷來建村,稱王傢莊。後王姓一傢財主與一名御史打官司,將傢業花光,不得已進行打卦,靠此收入在京城繼續告狀,終將官司打贏,為此更為今名。
義和莊:明永樂年間,陳姓遷來建村。後因與鄰村發生土地糾紛,全村人既講理,又講團结、講義氣,勝了鄰村,故改現名。
王杲鋪鎮王杲鋪村:北宋初,有個名王杲的人建村,取名王杲屯,並在驛道設鋪接待移民,為念其恩德,故更名為王杲鋪。
張華鎮範莊:明崇禎年間,原為範閣老墓地,范姓守墓發展成村,故名。 |
|
平原
plain
PingyuQn
平原(Pl ain)地面平坦或起伏微緩的
寬廣地區。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均坡
度小於3“。平原地區土地肥沃,灌溉便利,
交通發達,人口稠密,是人類政治、經濟、
文化活動最頻繁的區域,也是軍事活動的
主要地區。
平原是由地殼的緩慢下降與外力堆積
或地殼微弱上升與外力剝蝕相互作用形成
的。一般分為3類:①構造平原。由地殼上
升或海面下降,使水下原始傾斜面露出水
面而成。其表面與組成平原的岩層層面一
緻,多分佈在沿海地區。其岩層嚮海傾斜,
具有寬闊的低地,是農業和沿海城市發展
的地區,軍事上是易於進行海上登陸的地
域。②侵蝕平原。由各種外力的侵蝕作用使
原始起伏地面逐漸夷平而成,表面常有微
小起伏,或有殘丘和薄層岩屑堆積,一般底
質堅硬,便於機械化部隊機動,不易構築工
事。中國江蘇徐州附近的平原和山東膠東
半島(見山東半島)的丘陵起
伏平原即屬此類。③堆積平
原。由各種外力搬運的碎屑堆
積而成,是平原中分佈最廣的
一種類型,多分佈在盆𠔌底
部、河口附近和湖海邊緣,
面常有小丘岡、凹地、小湖沼
等微小形態。雨季易積水泥
濘,行軍不便。例如中國的華
北平原。世界上的平原約占世
界陸地面積的1/2,多分佈
於大陸中部,主要有歐洲東歐
平原、亞洲恆河平原、北美洲
大平原和世界最大的南美洲亞
馬孫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
千米)。中國平原總面積約112
萬平方千米,主要分佈在東部
地區,有最大的東北平原(
積約35.5萬平方千米)和華北
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珠江
三角洲平原等。
平原因所處地理位置、形
成條件、地面切割程度、河湖
分佈狀況、氣候、生物以及人
文地理條件的不同,對國傢或
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有不同程度
的影響。軍事上,平原地區地勢平坦,易攻
難守,適於大兵團、寬正面、大縱深、多兵
種協同作戰。例如,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的
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主要戰場都在
平原地區。(錢振)
一少污補一_一公鰐臀鰐臀
贅警耀灣)
東北平原一隅車夫攝
|
|
- n.: level, park, plains, field, plane, flat
- adj.: plain, wide area of flat open country, large area of flat land, prairie
|
|
- n. plaine
|
|
平原縣, 平原村 平原社區 平原鎮 平原鄉 平原街道 |
|
中國 | 地理 | 長江 | 四大平原 | 百科大全 | 黑竜江 | 三江 | 百科辭典 | 地質環境 | 農業 | 農墾 | 網絡詞語 | 南美洲 | 環境 | 自然 | 吉林 | 遼寧 | 東北 | 廣東 | 珠江 | 三角洲 | 經濟圈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