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山東 >淄博 > 臨淄區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370305
基本概況
  臨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周代齊國故都,漢代齊王首府,三國為青州治所,隋、唐為大郡駐地,此後為縣。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
  臨淄區位於淄博市東北部,東經118度08分至118度30分,北緯36度39分至36度37分。全年平均氣溫12.2 ℃ 。區內溫度變化基本上反映了大陸性氣候的特徵。
  臨淄境內資源豐富,有優質煤、鐵、硫磺等20多種礦産資源;交通發達,膠濟鐵路橫貫東西,辛泰鐵路始於臨淄,辛河一級公路和濟青高速公路、309國道在臨淄中部交匯,王濰、張益、博臨等國道省道和城鄉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構成了便利的交通網;境內建有辛店、大武和乙烯3個熱電廠,電力資源充足。全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為國內外各界朋友光臨臨淄、開發臨淄,提供了良好的投資合作環境。
  臨淄工業堅持高起點、大規模、外嚮型發展方針,發揮地理環境優越和齊魯石化公司坐落境內的優勢,重點發展了化工、塑料、建材、紡織和機電等主導行業。60多種産品遠銷香港、日本、東南亞、獨聯體、東歐、美國等50多個國傢和地區。在傳統行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生物工程、新材料、精細化工、機電一體化等新興産業不斷壯大,電力 電子、稀土材料、特種陶瓷、生物製藥等高科技項目在臨淄迅速崛起。商貿流通進一步繁榮,檔次高、功能全的齊魯化工商城成為全省化工生産資料的集散中心。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臨淄農業一直躋身全國先進行列,有“魯中糧倉”美稱,年糧總産穩定在3億公斤以上,瓜菜總産12億公斤,形成了糧食、瓜菜、林果、肉蛋奶四大生産基地。97年,臨淄區被命名為“中國西紅柿之鄉”。臨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科技、教育、衛生、體育、文化事業蒸蒸日上。
  臨淄區歷史悠久,曾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都城長達800餘年,是燦爛輝煌的中國齊文化的發祥地,為國傢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為臨淄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跡,被譽為“地下博物館”。近年來,臨淄區加大齊文化開發力度,依托這些文物古跡建設了大量旅遊景點。
  2004年2月4日,國際足聯副秘書長熱羅姆·項帕涅在倫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正式宣佈:“雖然有不少國傢都認為自己是足球運動的誕生地,但研究國際足球的歷史學家有確切證據表明,足球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2004年6月9日至10日,“足球起源於臨淄”專傢論證會在淄博市臨淄區齊都大酒店舉行。經過認真地推斷和探討,與會專傢最終得出一致結論:根據現有的文獻史料和考古發現,中國古代蹴鞠(足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都臨淄。
  臨淄城區佈局合理,生活小區、機關單位、商貿設施、廠礦企業均按規劃建設,交通、通訊、供水、供電、緑化、環衛等城市公用設施建設完備,城市功能完善。臨淄教育發達,為全國先進,各類中學、職業中學、中專學校等在為全國各大專院校輸送大量學生的同時,也為臨淄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臨淄各類企業均已完成了産權制度改革,企業運行機製改革不斷深化,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初步形成,全區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自然地理
  臨淄區位於山東省中部、淄博市東部。臨淄區地勢南高北低,並嚮東北傾斜,南北最大落差400米。由南嚮北逐漸變緩,依次分佈着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微斜平地、淺平窪地等地貌單元。境內低山丘陵和平原面積分別占全區總面積的27.9%和72.1%。
  臨淄區地處魯西隆起的北部邊緣,茌平至淄博凹陷帶的東端,經歷了前震旦紀的“地槽階段”,古生代的“地臺階段”,中生代的“活化階段”和新生代的“新構造階段”,為“金嶺背斜”和“湖田嚮斜”構造。特徵是在古老的結晶基地之上有較新的沉積岩覆蓋,為雙層結構型,褶皺構造不甚發育,以斷裂構造為主。岩漿岩石分佈面廣,並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主要有金嶺雜岩體及火山岩。
  臨淄地區的土壤,土層深厚,質地適中,土體構造良好。土壤母質多為黃土性洪積、衝積物。南部低山嶺坡上的土壤母質多為石灰岩風化物。山丘中上部多為殘積——坡積物,淺平窪地則為湖泊沉積物。
  淄河自南而北縱穿臨淄區境內東部,發源於黃山之陰的烏河流經境內西北部。
  淄河
  淄河又稱淄水或淄江。因齊故城臨近淄水,由此而得名臨淄。淄河是山東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臨淄人民的母親河。
  淄河發源於泰沂山脈及東南部的魯山山脈,經博山、淄川兩區及青州市流入臨淄區境內,再北去廣饒縣匯流小清河,全長122公裏。臨淄境內河段42.5公裏,流域面積227.1平方公裏,河床寬一般在500—800米,最寬1公裏以上。上遊多支流,河岸峰高,落差大,行洪快,力量最大時2030立方米/秒。因其河床沿山坡斷裂層伸延,多滲漏,故有“淄河十八漏”之說。每逢雨季,山洪爆發,巨濤滾滾,汪洋一片,驚心動魄,使人望之生畏。及至夏季,涓涓細流,靜靜地流淌,沙底可見,細鱗遊泳,兩岸垂柳拂面,又使人心曠神怡。
  烏河
  烏河發源於淄博市臨淄區大武鄉南部山丘地帶,流經該區路山鄉,在六天務村西入桓臺縣,再經桓臺縣侯莊、索鎮、耿橋、起鳳等鄉(鎮)在夏莊村北入予備河去博興縣。
  烏河主要支流澇淄河,發源於淄川區大北山北麓,流經臨淄區邊河鄉、張店區灃水鎮、桓臺縣果裏鄉,至索鎮城南入烏河。河長39公裏,流域面積115平方公裏。
  臨淄區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季節變化分明。2003年氣溫較高,降水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3.5℃,較歷年平均氣溫偏高0.6℃。年降水量為875.5毫米,較歷年平均降水量偏高256.4毫米。
  年內共有3個暴雨日,分別出現在7月20日、8月1日、9月4日,降水量依次為59.6mm、71.2mm、71.1mm。年日照時數為2298.9小時,較歷年平均日照時數偏少142.5小時。
  臨淄區礦産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已發現礦産11種,已探明儲量的8種,已開採利用的4種。煤、鐵礦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市第一位,其中煤礦保有資源儲量占全市的81.27%,鐵礦保有儲量占全市的62.26%,水泥用灰岩、高嶺土保有儲量分別占全市的24.38%和75.63%。
  臨淄屬華北落葉林區,原始植被已無,現多係人工植被,很少自然植被。2002年全區植被覆蓋率為73.87%,其中林木覆蓋率為15%。自然植被多分佈在境內南部的低山丘陵和崖邊,溝坡及平原的河灘,面積55883.2畝,覆蓋率為5.6%。人工植被主要分佈在低山嶺被、近山階地和溝、渠、河道兩旁及庭院四周,總面積675611畝,占全區總面積的67.47%,其中林木植被150378畝,覆蓋率為15%。
歷史沿革
  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
  臨淄歷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興起在齊地。這裏又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鳥為圖騰的爽鳩氏族部落聚居在這裏。
  虞舜時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這裏。殷商時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這裏。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這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於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傳至六世鬍公靜,為避東方萊夷侵擾,被迫遷都薄姑(今博興縣境內)。公元前859年,七世獻公率營丘人殺其兄鬍公,返都營丘。因臨淄水,故更名臨淄。此後,臨淄為齊都城,歷時638年。
  姜氏自太公始,經西周、春秋時期,傳位31代,治齊達六七百年之久,史稱薑齊。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遷康公於東海,篡權自立,仍都臨淄。改?邑為安平,改棘邑為畫。歷經8代君主,治齊達160餘年,史稱田齊。公元前284年(赦王三十一年),燕將樂毅陷齊70餘城,唯莒、即墨兩城未下,臨淄歸燕屬5年。公元前279年,田單復齊,立襄王法章,返都臨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推行郡縣製,始置臨淄縣。屬齊郡,治臨淄。秦楚爭戰之際,田氏宗人儋、假、市、都、榮、廣、橫7人相繼統治臨淄。
  楚漢交兵,韓信破齊,斬田廣,踞臨淄。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西漢沿用秦製,仍置臨淄縣。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再建諸侯王國,封子肥為齊王,衍嗣歷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厲王等,先後皆治臨淄。公元9年(新朝元年),王莽篡漢建國,以境內多齊王陵墓,改稱齊陵縣。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劉秀滅王莽,復稱臨淄,再為漢齊國都。
  三國時,臨淄縣屬魏,隸於齊郡,青州刺史、齊郡太守仍以臨淄為治所。
  晉時,臨淄縣屬青州齊國。臨淄為齊王都,青州刺史亦治於此。公元311年(永嘉五年),廣縣(今青州市地 )並入臨淄縣,青州治所移廣固城。齊郡太守仍治臨淄。
  東晉十六國時,公元323年,後趙破青州,臨淄並入後趙;公元356年,前燕剋廣固,臨淄歸前燕;公元370年,前秦滅前燕;公元394年,後秦代前秦;晉滅後秦,改青州為幽州,設刺史鎮廣固城。後燕奪取廣固建都,臨淄為廣固首邑,設都尹。
  南北朝時,宋武帝剋青州,占齊地,設青州郡和廣川郡,臨淄縣先後屬劉宋、蕭齊、北魏、北齊。公元420年(劉宋時),臨淄縣南境析立廣川縣,屬廣川郡;北境析立重合縣,屬渤海郡;西北境析立高陽縣,屬高陽郡。上述三郡皆屬冀州統轄。其間,臨淄縣徙治東陽城(今青州市北關),青州刺史同治於此,而臨淄故城仍為郡治。公元556年(南齊天保七年),臨淄縣與諸郡縣俱廢,唯存高陽縣,屬齊郡,仍治臨淄城。
  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撤高陽縣,復立臨淄縣,並在其西北境立氵時水縣,二縣均屬青州。公元605年,氵時水縣並入臨淄縣,縣治所移於高陽廢城,屬北海郡。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復置氵時水、安平二縣,屬青州。公元625年(武德八年),安平、氵時水俱廢,臨淄遂為北海郡屬邑,後改隸平盧道。
  五代十國,仍沿用唐製。
  北宋時,臨淄縣屬青州,金時屬益都府。金以前治所均在臨淄。
  公元1266年(至元三年),臨淄縣並入益都縣。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復置臨淄縣,仍屬益都路。元末,臨淄故城圮廢,達魯花赤李仲明於故城南隅,另建新城。嗣後,臨淄縣署皆設於新城。
  明清兩代,臨淄縣均屬青州府。
  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廢府、州,存縣、道,臨淄縣隸屬膠東道。1927年(中華民國十六年)廢道製,隸屬於省。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民黨縣政府撤離。臨淄屬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清河行政區。
  1938年10月,建立長(山)、桓(臺)、臨(淄)、益(都)四邊縣,原臨淄縣西部村莊劃歸該縣。1939年10月,建立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原臨淄縣二區及三區的淄河以東各村劃歸該縣。同時將廣饒縣三區劃歸臨淄縣管轄。
  1940年4月益壽臨廣四邊縣撤銷,其所轄的臨淄地區復歸臨淄縣。1942年,益壽臨廣四邊縣第二次建立,臨淄二區及三區的淄河東各村又歸四邊縣。同時將二區劃為東二區和西二區。同年7月,將博興縣五區劃歸臨淄縣。1945年8月,益壽臨廣四邊縣撤銷,所屬臨淄地區重歸臨淄縣。原廣饒縣三區、博興縣五區仍歸原屬。
  1944年1月,清河行政區與冀魯邊區合併,稱渤海行政區。當時臨淄屬渤海行政區五專署。1945年10月至1948年12月屬渤海行政區三專署,1949年1月至1950年12月屬渤海行政區清河專區。
  1950年5月,清河專區撤銷,臨淄縣劃歸淄博專區。
  1953年7月,淄博專區改為淄博工礦特區,臨淄劃歸昌濰專區。
  1958年10月至1961年10月,臨淄並入益都縣,仍屬昌濰專區。
  1961年10月10日從益都縣劃出,重新設立臨淄縣,仍屬昌濰專區。
  1969年12月16日,臨淄劃歸淄博市,改為區製。1970年1月正式以臨淄區名義對外辦公。
風土人情
  元宵之日,在山東淄博地區到處都洋溢着喜慶的氣氛,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感受到歡樂浪潮的衝擊。
  打鐵花是淄博地區獨特而古樸的民間娛樂,據說産生於元朝。那時,這裏的冶鐵業特別昌盛,鐵水熔化之後,金星四濺,這觸發了人們的創作靈感,於是一項神奇而又壯觀的民間活動---打鐵花便産生出來了。
  打鐵花有很高的技術性,打花者無不使出渾身的絶招,打它個滿天開花。
  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足球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人口民族
  2006年底,全區總人口599397人。其中,男性300886人,女性298511人。年內遷入11799人,遷出11303人,人口機械變動淨增496人。年內出生5522人,其中男性2826人,女性2696人,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4.8,人口出生率為9.21‰。年內死亡3416人,死亡率5.70‰。人口自然增長210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1‰。全區60歲以上人口為91790人,占總人口的15.31%,已進入老齡社會。百歲以上的老人10人。其中,女性9人,男性1人,年齡最大的是敬仲鎮東姬村徐金芳,是年106歲。
  2006年,全區有22個民族。其中,漢族588162人,占全區總人口的98.13%;回族9016人,占全區總人口的1.5%;蒙古族1095人,占全區總人口的0.18%;滿族933人,占全區總人口的0.16%。另有朝鮮族39人,彝族33人,苗族23人,黎族21人,錫伯族18人,白族14人,土傢族13人,傈僳族7人,壯族7人,布依族3人,達斡爾族2人,傣族2人,侗族2人, 水族2人, 瑤族2人,維吾爾族1人,佤族1人,普米族1人。金嶺回族鎮是淄博市惟一的民族鎮。
經濟概況
  全區生産總值完成1271.08億元,增長16.7%,其中,一、二、三産業增加值分別完成13億元、199.15億元和58.93億元,增長6.2%、16.6%和19.5%。
  地方財政總收入增長28.8%,突破7億,達到72216萬元。預計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71.6億元,增長40.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1.06億元,增長15.2%。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産值176.71億元、利稅22.14億元、利潤14.69億元,分別增長41.2%、46.9%和46.5%。外貿出口再上新臺階,直接出口創匯預計完成1.5億美元,增長38.6%。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174元,增長7.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68元,增長15%,創近8年來最高增幅。全區各項存款餘額達180.02億元,居全省30強區縣第一位,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114.29億元,戶均存款6.1萬元。
行政區劃
  Linzi Qu
  0533
  370305
  255400
  區人民政府駐人民東路行政辦公中心。
  臨淄區轄5個街道、8個鎮、1個鄉:聞韶街道、雪宮街道、稷下街道、辛店街道、齊陵街道、南王鎮、金嶺鎮、敬仲鎮、皇城鎮、梧臺鎮、齊都鎮、朱臺鎮、鳳凰鎮、邊河鄉。
  朱臺鎮 位於臨淄城區西北部,距城區14千米,總面積77.18平方千米,轄42個自然村,設57個行政村,總人口5125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61人。
  稷下街道 位於臨淄城區北部。面積36.8平方千米,轄31個自然村,設33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有9807戶,40860人,非農業人口5579人。
  齊陵街道 位於臨淄城區東部,面積56.17平方千米。轄43個自然村,設37個村委會。有9155戶,3058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74人。
  金嶺回族鎮 是山東省五處民族鄉鎮之一。面積18.7平方千米,轄4個自然村,設1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有居民5918戶,16522人。
  南王鎮 位於臨淄城區南部,距區行政辦公中心8千米。總面積48.45平方千米,轄13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有23637戶,6804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615人。
  鳳凰鎮 2003年1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原路山鎮和召口鄉,組建鳳凰鎮。因鳳凰山坐落境內而得名。總面積65.2平方千米,轄44個自然村,設42個村委會,有14492戶,4868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57人。
  梧臺鎮 位於臨淄城區北郊,距區政府駐地7.5千米。總面積38平方千米。轄32個自然村,設33個村委會。共有6942戶,2423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08人。
  雪宮街道 成立於1997年5月,位於臨淄城區中部,轄12個居委會、1個行政村,總面積5.2平方千米。有人口12485戶,36715人。
  辛店街道 地處臨淄城區。轄11個村委會、20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50671人。
  齊都鎮 位於區境中部偏北,面積50.73平方千米。轄43個自然村,設47個村委會,人口4206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95人。
  敬仲鎮 位於臨淄區北部,距臨淄城區15千米。總面積59.92平方千米,轄36個自然村,設50個村委會,9542戶,33920人。
  聞韶街道 郵政編碼:255400。轄8個社區居委會(聞韶北、西王、東王、辛東、勇士東、石鼓、張傢、太公)、1個村委會(相傢)。
  皇城鎮 位於區境東北部,距臨淄區政府駐地14千米,面積87.9平方千米,轄50個行政村。有15171戶,54009人。
  邊河鄉 位於臨淄區西南部,距臨淄城區20千米,面積69.4平方千米,轄30個自然村,設30個村委會。有9592戶,2973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12人。
旅遊
  東周殉馬坑東周殉馬坑:東周殉馬坑是一處春秋時期的齊國君主和大貴族墓地。已發現大、中型墓20餘座。在其中5號墓的周圍發現了大規模的殉馬坑。墓室南北26米,東西23米,南墓道長18米,寬12米,槨室位於墓室中部。用自然巨石壘砌,南北長8米,東西寬7米,深5米。墓室早年被盜,隨葬品蕩然無存。唯有殉馬坑保留完好。殉馬坑在墓室的東、西、北三面。東西各長70米,北面長75米,寬5米,三面自然連接,成為一體,全長215米。
  1964年發掘清理了北面西段54米,殉馬145匹;1972年發掘清理了西南端的30米,殉馬83匹;因條件所限,都已回填保護。1982年在1972年清理的基礎上,又清理到36.5米,殉馬106匹,按殉馬排列密度平均每米地段2.8匹以上計算,全部殉馬當在600匹以上,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據專傢考證,殉馬多數是6--7歲口的壯年馬,是人為處死後,按照一定的葬式排列而成,馬分兩行,排列整齊,昂首側臥,四足蜷麯,呈臨戰姿態,好像衹要聽到戰鼓擂動還會四蹄騰空。
  那時的中國人講的是馬上千秋,“千乘之國”就有威加四海的雄風。600多匹馬可裝備150多輛戰車,相當於一個小諸侯國的全部軍力。由此可見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國經濟的發達,軍力的強盛。
  東周殉馬坑
  經考證,墓主是齊景公,齊景公名杵臼,是薑齊的第25代國君,在晏嬰的輔佐下,在位58年,是齊國執政最長的一位國君。據載,在他的後期“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十分腐化。而且特別喜歡馬,在宮中有專門給他養馬的人,他的愛馬死了還要處死養馬的人。
  龐大的殉馬葬式,看出了齊景公的奢侈豪華,反映了齊國當時國力的強盛。同時也為研究春秋時期齊國歷史,特別是對齊國的經濟、軍事和殉葬制度等方面,都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1982年,由國傢文物局批準,市區政府撥款,就地建起了具有民族風格,古樸典雅的殉馬展廳,並對馬骨采取了防水、防腐、防塵保護措施,1983年正式對外開放。
  殉馬坑的發現和發掘,實屬罕見。自開放以來,吸引了衆多的遊人,引起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極大關註。著名的繪畫大師劉海粟先生看後,即席揮毫寫下了“殉馬奇跡天下無的贊語。國際友人奧地利前總統基希施萊格博士看後,當場寫下了贊頌的美句:“這是一個給人深刻印象的,真正獨一無二的歷史遺址。”李鵬、劉華清、華國鋒、趙紫陽、萬裏、田紀雲、楊靜仁、雷潔瓊等十幾位黨和國傢領導人,先後都慕名前來參觀,給予高度評價。
  天齊淵
  天齊淵:又名溫泉。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牛山北麓蛟山之陰。是自古齊國始便非常有名的景點。
  據《史記》載: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其禮絶莫知起時。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淄南郊山下者。意思是說:天齊淵是東方八神之一的天主神所在地。據《地理風俗志》記載,齊國之所以稱之為齊,因天齊淵得名。
  1957年10月測流,日涌水達69000方。70年代,因淄河上遊斷流及常年超采,天齊淵停止噴水。上世紀八十年代,因開山采石,天齊淵被毀。
  金嶺清真寺:金嶺清真寺位於今金嶺鎮金南村,是當地回族居民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院落範圍南北58米,東西70米,大門東嚮。原大門、二門(望月樓)及碑碣等毀於“文化大革命”中。祈主大殿、南北配殿、阿訇頌經室、沐浴室尚存,皆為磚、石、木建築。
  金嶺清真寺
  祈主大殿是該寺的主體建築,坐西朝東。前出廈,重梁起架,懸山頂,青磚灰瓦,略出飛檐。殿頂三脊相連,銜為一體。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8米,南北長27米,面積400餘平方米。相傳始建於明代。清鹹豐年間毀於兵燹,徒剩殘壁。後當地回民又集資於原址重修,相襲至今。
  1979年,省人民政府撥款進行維修,復修了大門、二門,沐浴室增設了鍋爐和淋浴設備。
  齊國歷史博物館:齊國歷史博物館位於臨淄區齊都鎮政府駐地,是全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一。它是在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文物陳列館的基礎上改建而成,以齊國故城大城與小城相互銜接的特殊形製作外形,青磚砌壘,形似古城堡,別具一格,內部裝飾古樸典雅,總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頂高15米,與宮城西部的宮殿建築遺址桓公臺東西相望,交相輝映,顯得格外雄偉壯觀。
  齊國歷史博物館
  陳列內容是以齊國歷史為綱,以時代先後為序,分先齊時期、周代齊國,以此為重點,突出了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最後是秦漢時期。
  陳列形式靈活、多樣、生動、形象,融知識、藝術、趣味性於一體,分設15個展廳,有序館、竜山文化廳、西周文化廳、桓管霸業廳、韶樂廳、武威廳、城郭廳、稷下廳、科技廳、禮俗廳、火牛陣廳,陳列各類文物精品300餘件(套),並輔以雕塑、模型、沙盤等傳統藝術形式和燈光、音響、影視等現代化高科技手法,全面細緻地反映了齊國八百多年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展示了齊文化在華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是目前博物館陳列形式中的一種創新和有益嘗試。
  中國古車博物館
  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位於臨淄區東北部的後李文化遺址,占地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展出內容分為中國古車陳列館和春秋殉車馬兩大部分。古車陳列以大量的文物、模型、古車復原、照片、圖片和文字,展示了商代至明清時期中國古車的發展歷史和作用。
  春秋車馬展廳為殉真車真馬,其時代之早、規模之大、配套之齊全、馬飾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屬世界罕見。雖歷經滄桑,仍見其宏偉壯觀,不失當年齊國霸業之雄風。
  管仲紀念館:管仲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政治傢、軍事傢、思想傢和經濟學家。他輔佐齊桓公勵志改革、富國強兵、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的豐功偉業和他的民為邦本、禮法並用、通商惠賈、開放務實的深邃思想,贏得了世人的謳歌和後人的禮贊。孔子稱之以“仁”,梁啓超譽之為“中國之最大的政治傢”、“學術思想界一巨子”。
  管仲紀念館
  管仲死後,葬於臨淄牛山北麓,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管仲紀念館以管仲墓為依托,以《管子》思想為基礎,以管仲的生平為脈絡,通過多種藝術手段,在展現天下第一相輝煌一生的同時,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並綜合展示宰相文化及歷代名相對社會的貢獻,
  管仲紀念館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總投資近3000萬元,分為館區和園區。館區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主要由中國宰相館、管仲及《管子》思想陳列展廳(管鮑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齊、首霸春秋、光照千古)、管仲祠、管仲墓等組成;園區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主要是廣場、緑地及配套設施等。
  姜太公祠:姜太公祠位於臨淄城區,1993年以姜太公衣冠塚為依托而建,總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太公祠是一組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殿堂廟宇建
  姜太公祠築。周文王訪賢遇到姜太公,遂請回拜為太師,尊稱太公望。周武王繼位又尊稱師尚父。姜太公輔佐周王朝滅掉殷商,以首功被分封到了齊國。太公治理齊國,采取“因俗簡禮和通商工之業,便魚????之利”等政策,註重農、工、商並舉,大力發展生産,齊國很快強大起來。其後姜太公又輔佐周公平定紂的兒子武庚的叛亂,為賞太公二次安周之功,周成王賦予姜太公“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的專伐大權,成為海岱之間聯袂而往朝的大國。
  姜太公死後按周禮返周而葬,齊人思念太公恩德,葬衣冠於此,從主殿穿堂而過,便是太公衣冠塚,表達了齊地人民對姜太公這位齊國的開創者,齊文化奠基人的懷念和敬仰,墓前石坊橫眉上的”周師齊祖”更是高度概括了姜太公一生的豐功偉業。
  石佛堂:石佛堂位於今齊都鎮石佛堂村北側,距村捨民宅百餘米,現存殘破佛堂三間。堂捨為中國古代殿宇式建築。青石砌基,木柱支撐,二椽重梁,青磚墻,灰瓦覆頂,一門二窗,內飾壁畫。佛堂內有石佛四尊。堂室中央置彌勒佛一尊,高1.14米,寬0.45米,厚0.24米,背依刻有40個佛像的石屏;西間石佛三尊,缺首,雕在一塊蓮瓣狀石屏上,石屏刻有35個佛像,其上端左右雕立式飛天和蟠竜。
  民國九年《臨淄縣志》載:“魏張道安造像記,在石佛堂莊寺內。佛像背刻大魏永安三年七日壬比丘敬造彌勒佛一軀。下列名有馬湘妃等,末載清信士張道安將從侍佛時,餘皆殘缺。”
  大魏永安三年,係北魏孝莊帝元子攸年號,即公元530年,石佛堂的建築約在此時。清末曾進行過修善,建國後,政府又撥款再修。
周邊學校
  高中:
  淄博七中
  臨淄二中
  臨淄雪宮中學(兼)原齊魯石化公司第五中學
  臨淄三中
  臨淄四中
  臨淄英才中學
  臨淄金山中學(兼)原中國石化第十建設公司子弟學校
  初中:
  臨淄遄臺中學 原齊魯石化公司第六中學
  臨淄雪宮中學(兼)原齊魯石化公司第五中學
  金山中學(兼)原中國石化第十建設公司子弟學校
  臨淄一中
  臨淄區實驗中學
  臨淄區實驗外國語學校
  臨淄益中外國語學校
  臨淄八中
  小學:
  實驗小學
  金茵小學
  現代雙語學校
  聞韶小學
  稷下小學
  雪宮小學
  康平小學(兼)原齊魯石化公司第五小學
  外語實驗學校
  金山中學(兼)原中國石化第十建設公司子弟學校
  食物
  食物以面食為主,兼以米、粟、𠔌等,喜食肉,食物種類豐富
近義詞
臨淄
包含詞
臨淄區志臨淄區????務局臨淄區人民醫院
臨淄區口腔醫院中共臨淄區委黨校淄博市臨淄區衛生防疫站
臨淄區中醫院西王衛生所淄博市臨淄區中醫院淄博市臨淄區齊城賓館
淄博市臨淄區新華書店賓館淄博市臨淄區人民醫院淄博市臨淄區婦幼保健院
臨淄區食品公司天鵝賓館淄博市臨淄區辛店匯豐賓館淄博市臨淄區齊興賓館
淄博市臨淄區供銷社賓館旅館部臨淄區通達實業服務總公司齊魯大酒店臨淄區勞動服務公司建安一公司飯店
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淄河賓館淄博市臨淄區匯源實業公司桓公路賓館淄博市臨淄區以勞養武針織服裝廠
分類詳情
張開稷下街道張開齊陵鎮張開路山鎮張開鳳凰鎮張開齊都鎮
張開辛店街道張開南王鎮張開金嶺鎮張開敬仲鎮張開皇城鎮
張開梧臺鎮張開朱臺鎮張開邊河鄉張開聞韶街道張開雪宮街道
張開召口鄉齊陵街道金嶺回族鎮
原山泰山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