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和碩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652828
概況
  和碩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天山南麓,焉耆盆地東北部,北依天山。東鄰托剋遜縣,南接尉犁縣,西與焉耆相連,西北與和靜相望,西南依博斯騰湖。縣城特吾裏剋鎮北距烏魯木齊384千米,南距府庫爾勒市98千米。全縣總面積12753.83平方千米,總人口68374人(2003年),有漢、維吾爾、回、蒙古等民族。 
  和碩三面環山,一面傍依博斯騰湖,中部平原地勢低平,由周圍山麓嚮湖傾斜的洪積衝積平原。有清水河、麯惠河、烏什塔拉河等水係。屬暖溫帶大陸性幹旱氣候,年平均氣溫8.6℃,極端最低氣溫-31.6℃;極端最高氣溫39.2℃。熱量適中,光照充足。
  代碼:652828;電話區號:0996;郵政編碼841200;拼音:Heshuo Xian。
地理位置
  和碩縣位於新疆中部天山南麓,焉耆盆地東北部,是南疆、北疆、東疆的交匯點,被稱為南疆第一縣。它北依天山,南瀕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北距新疆首府烏魯木齊384公裏,南距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庫爾勒市98公裏。314國道自東嚮西橫貫縣境中部150多公裏。
  和碩縣界總長約580公裏,縣境總面積12892平方公裏。 東鄰托剋遜縣,西倚和靜縣,西南接焉耆縣和博湖縣,南至尉犁縣,北隔天山山脈與烏魯木齊相望。
人口結構
  全縣有18個民族,19876戶,總人口6.4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1607人,非農業人口20254人,流動人口6769人;城鎮人口9725人;男性3.22萬人,女性2.97萬人;
  少數民族19742人,其中:蒙古族5192人,維吾爾族8514人,回族5592人。
行政區劃
  和碩縣轄1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特吾裏剋鎮、烏什塔拉回族鄉、麯惠鄉、塔哈其鄉、蘇哈特鄉、乃仁剋爾鄉。境內有:清水河農場、包爾圖牧場、馬蘭公安管區、二十四團場、二十六團場。縣人民政府駐特吾裏剋鎮。
  特吾裏剋鎮 代碼:652828100 轄5個社區:團结社區、文化社區、竜駒社區、明珠社區、石材社區。
  麯惠鄉 代碼:652828201 轄3個村委會:老城村、榆樹園村、鼕都呼都格村。
  塔哈其鄉 代碼:652828202 轄5個村委會:阿爾文德爾文村、古努恩布呼村、祖魯門蘇勒村、浩堯爾莫敦村、賽爾恩莫敦村。
  蘇哈特鄉 代碼:652828203 轄2個村委會:蘇哈特村、肖若恩托勒蓋村。
  乃仁剋爾鄉 代碼:652828204 轄3個村委會:艾迪恩阿門村、本布圖村、包爾圖村。
  新塔熱鄉 代碼:652828205 轄3個村委會:新塔熱村、則格德恩阿茨村、布茨恩查幹村。
  烏什塔拉回族鄉 代碼:652828200 轄6個村委會:塔拉村、大莊子村、沙梁灣村、大撈壩村、硝井子村、則格德恩呼都格村。
  
  清水河農場 代碼:652828400
  馬蘭公安管區 代碼:652828402
  兵團二十四團 代碼:652828403
  兵團二十六團 代碼:652828404
歷史沿革
  和碩,係蒙古和碩特部落名,意為“先遣部隊”。又名特吾裏剋(蒙古語,意為兔爾條,地多此灌木,故名)。1938年置設置局,1946年改為縣。
  漢為危須國地,魏晉時並入焉耆。唐時境內有歌舒部,據說開元名將哥舒翰就是歌舒部落的頭領,原稱為哥舒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古厄魯特四部之一的和碩特部落東歸後,被清政府安置在今和靜縣和和碩縣境內。1939年和碩成立設治局,局治設在塔溫决肯(今博湖縣塔溫决肯鄉),隸屬焉耆行政區。1941年局治遷至烏什塔拉。1946年成立和碩縣,1950年縣治遷至清水河(現特吾裏剋鎮),同年4月和碩縣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隸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70年將境內的躍進公社、光明公社和博斯騰湖劃出成立了博湖縣。
資源
  土地資源
  和碩縣土地面積12892平方公裏,其中山地6587.8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51%,平原6304.2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48.9%。現有土地面積1922.472萬畝,其中耕地34.33萬畝。
  水資源
  和碩縣水資源總量為2.1961億立方米。地表水主要是北部山區的冰雪融註的山溪江入清水河,烏什塔拉河、麯惠溝等三條河流。地下水比較豐富,藴藏量較大。縣境南瀕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總面積988平方公裏,平均深度10米,盛産土著魚有扁吻魚和塔裏木裂腹魚。非土著魚主要有赤鱸(俗稱五道黑)、鯉魚、鯽魚等。博斯騰湖魚群豐富,産量很大,是新疆重點漁業基地之一
  礦産資源
  礦産資源 和碩縣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51.1%,地質構造有生成礦藏資源的基礎。境內礦産資源豐富,分佈廣阔。目前,發現和控明有鐵、錳、銅、鎢、金、銻、鉛、鉛鋅、煤、芒硝、石????、磷、重晶石、黃鐵、非金屬大理岩、石灰岩、方解石、石棉、滑石、石墨、花崗岩、建築用砂石、磚用粘土等23種,其中花崗岩有一定的工業儲量,其次是原????和芒硝達3000萬噸和1040萬噸;主要分佈在博斯騰湖東岸;儲一75萬噸和磷儲量121萬噸,分別分佈在榆樹溝和縣境東岸一帶。
  花崗岩: 又稱“花崗石”,俗稱“麻石”。分佈最廣的深成酸性岩,以灰白色和肉紅色為最常見。具有等粒狀結構和塊狀構造。是堅固美觀的建築材料。本縣境內花崗岩儲量大、品種多,主要分佈在烏什塔拉鄉東南部的紮河布拉剋和坎兒洞一帶,海拔1500米--1600米的丘陵地帶。目前花崗岩開發迅速崛起,開採加工企業已達8傢。品種主要有“馬蘭紅”、“和碩紅”、“天山紅梅”、“金皇后”“"雙井紅”等,其中“和碩紅”特點是顔色非常紅潤,與石材市場上非常昂貴的“印度紅”非常接近。
人文景觀
  [漢代危須國古城遺址] 位於和碩縣麯惠鄉政府所在地東約300米處,遺址為黃土夯築。西南角殘留土墩,長寬約3.6米,高約2.4米。城為長方形,曾出土過彩陶罐、串球、開元通寶等文物。據黃文弼先生《塔裏木盆地考古紀》中記載,此為漢危須國都遺址。現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蘭城] 位於烏什塔拉回族民族鄉沙梁灣村東南約1公裏處。古城長265米,寬250米,略呈正方形,分南北兩重,為黃土夯築,多處以土坯修補。城內灰坑、挖坑遍布陶片、碎骨、石磨盤片。陶片為泥質,灰、紅兩色。城周有壕寬約20餘米。1984年,從地表採集的文物有塑造的人面型(深目高鼻)、獸頭型、山羊角型陶器耳柄,還有碎骨、大小石球、石雕、陶花、陶拍和刻有文字、花紋的陶罐等。據民國19年鐘廣生著《新疆志稿》中記載,此城是唐代所設置的張三守捉城遺址。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十裏大墩烽燧] 位於和碩縣烏什塔拉回族民族鄉馬蘭村附近,臺基呈方形,下寬上窄,長7米,底寬4米,頂寬2.5米、高6米。此臺一層土一層紅柳、梧桐木夯築而成,地表無遺物。四周均為開闊地,站在臺頂可視五六十裏路。為漢代烽燧。 
  [馬蘭影視城] 位於314國道麯惠鄉與烏會塔拉鄉中段北側,矗立着一座核爆炸模擬托塔,是1999年5月為拍攝由陳國星執導,李雪健、李幼斌主演的建國五十周年獻禮片---《橫空出世》而耗巨資修建,是一處理想的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深山古廟] 和碩縣那音剋鄉金絲特避暑山莊往北約 40 公裏處,有一於民國 34 年(1945)建造的喇嘛廟,廟殿面積 170 平方米,主建築為土木結構,經堂分上下兩層,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廟內橫梁雕紋精緻,有供人朝拜的佛像及大量經文藏書。周圍風景秀麗,離廟不遠有一獨特藥泉,治眼病特別有效。每月七、八、十五、三十日,周圍群衆要去廟裏燒香、磕頭、拜佛。
  [甘珠爾庫熱喇嘛廟] 在和碩縣城以南10公裏布茨草原上,有一座建於1986年6月的喇嘛廟,廟宇恢宏氣派,廟內風格獨特。1999年8月,托忒蒙文創始人紮雅·班迪達全身黃銅塑像從青海塔爾寺運抵該廟,並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儀式。該銅像高2.5米,重100余公斤。該廟是布茨 草原上的一顆明珠。
英文解釋
  1. n.:  Heshuo County
近義詞
和碩
包含詞
新疆和碩縣賓館和碩縣婦幼保健站新疆和碩縣衛生防疫站
新疆和碩縣人民醫院新疆巴州和碩縣衛生防疫站新疆和碩縣棉麻公司
和碩縣農二師二十四團場醫院
分類詳情
張開特吾裏剋鎮張開麯惠鄉張開塔哈其鄉
張開蘇哈特鄉張開乃仁剋爾鄉張開新塔熱鄉
張開烏什塔拉回族鄉張開清水河農場張開馬蘭公安管區
張開包爾圖牧場張開二十四團場張開二十六團場
兵團二十四團兵團二十六團
金沙灘芳香生態觀光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