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該鎮(又稱洞庭東山)距蘇州城區37公裏,是太湖東麓的一座湖中半島,三面臨湖,一面連陸,全鎮總面積96.6平方公裏,常住人口5.3萬餘人。
東山鎮位於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又受太湖小氣候環境影響,四季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濕度76%,年均無霜期達298天,年平均降雨量1139毫米,適宜種植溫帶多種果樹和蔬菜以及淡水漁業的發展。東山農業果樹、水産以及蔬菜為主,悠久的種養歷史以及獨特的小氣候環境,孕育出一大批蜚聲海內外的名特優品種,如白沙枇杷、洞庭銀杏、碧蠃春茶葉、太湖蒓菜、河蜆、中華絨螯蟹等。
全鎮現有果樹、茶葉種植面積3萬多畝,優越的自然環境,盈育出一批極具地方特色的名優農産品,是著名的花果山、魚米鄉。東山鎮是中國碧蠃春之鄉,歷史十大名茶之一“碧蠃春”茶葉、“白沙枇杷”等一大批地方特色品種,已有一千多年栽培歷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東山鎮是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和江蘇重點中心鎮,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國傢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湖風景區十三大景區之一。東山景區以其湖山秀美,花果成林的自然景觀特色及民風淳厚、古宅名園衆多的江南古鎮、古村而著稱,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沿湖重點景區。素以“魚米之鄉”名聞中外。自然風觀,得天獨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人文景觀豐富,文化底藴深厚,被譽為“天堂中的天堂,花園中的花園”。 |
|
該鎮在吳縣市南部。因臨太湖,故有“洞庭東山”之稱。洞庭東山與洞庭西山相對峙。原係太湖中小島,元、明後始與陸地相連成半島。主峰莫鏊峰,海拔293.5米。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四季花香,八節果鮮,素有“花果山”之稱,並有“楊梅為夏橘為秋”的諺語。除盛産東山楊梅、洞庭紅橘外,白果、批耙、碧蠃春茶葉亦馳名中外。
東山鎮在元、明時街道基本形成,民國前後,全鎮已形成西、中、東三個熱鬧街道。其範圍還有渡橋、楊清和陸巷等幾個小集鎮。東山是江蘇保存明、清民居較豐富的地區,是研究古代住宅建築珍貴的實物資料。
東山文物相當豐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0處之多,如紫金庵羅漢塑像、軒轅宮、明善堂、凝德堂、雕花樓等一批珍貴文物景觀。現主街道東西兩端仍保留原石板地面。街道兩側,尚保存有明、清建築多處,如諸公井亭、信德堂、楠木廳、春在樓等。楊灣村至今尚保存着比較完好的明代一條街,街道為青磚鋪砌,兩側保留20多處明代以來的民居。陸巷村有明代王鏊故居等建築20多處,清代民居建築保留更多,還有解元、會元、探花3個牌坊石柱。 |
|
東山鎮 又名洞庭東山,位於蘇州城西南23.5千米處。全鎮總面積96.6平方千米,現有常住人口五萬三千餘人。 |
|
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又稱洞庭東山)距蘇州城區37公裏,是太湖東麓的一座湖中半島,三面臨湖,一面連陸,全鎮總面積63平方公裏,現有果樹、茶葉種植面積3萬多畝,優越的自然環境,盈育出一批極具地方特色的名優農産品,是著名的花果山、魚米鄉。歷史十大名茶之一“碧蠃春”茶葉、“白沙枇杷”等一大批地方特色品種,已有一千多年栽培歷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東山鎮位於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又受太湖小氣候環境影響,四季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濕度76%,年均無霜期達298天,年平均降雨量1139毫米,適宜種植溫帶多種果樹和蔬菜以及淡水漁業的發展。東山農業果樹、水産以及蔬菜為主,悠久的種養歷史以及獨特的小氣候環境,孕育出一大批蜚聲海內外的名特優品種,如白沙枇杷、洞庭銀杏、碧蠃春茶葉、太湖蒓菜、河蜆、中華絨螯蟹等。
東山鎮擁有各類果樹、茶葉等經濟林面積30000畝,年産量40萬擔,種植的果樹品種有柑橘、楊梅、枇杷、青梅、銀杏、板慄、棗、石榴、桃、李、梨、杏、柿等十三類,是江蘇省重要的常緑果樹生産基地,枇杷品種有照種、白玉、冠玉等,是全國唯一的白沙枇杷生産基地,洞庭佛手銀杏因果大、外觀漂亮,內在品質優而深受東南亞市場歡迎,細蒂楊梅果大、質優而深受消費者喜愛,還是十大名茶之一碧蠃春的原産地,1998年獲得緑色食品使用證書,2003年實施原産地保護;水産養殖面積9萬餘畝,蔬菜面積3500畝,是蘇州市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産基地,品種有水生蔬菜(太湖蒓菜)、旱生蔬菜(番茄、黃瓜、茄子、辣椒、甘藍)等。 |
|
- : Dongshan Town
|
|
東山街道, 東山 |
|
|
|
東山村 | 星光村 | 晨光村 | 光榮村 | 白沙村 | 上灣村 | 金灣村 | 高田村 | 新建村 | 含山村 | 楊灣村 | 北望村 | 湖新村 | 三山村 | 湖灣村 | 港東村 | 屯灣村 | 槎灣村 | 尚錦村 | 岱鬆村 | 碧蠃村 | 俞傢厙村 | 潦裏村 | 西涇村 | 朱茂村 | 吳巷山村 | 漾傢橋村 | 擺渡口村 | 餘傢湖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