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級市 : 中國 >安徽 > 池州
顯示地圖
目錄
《池州 Chizhou》
詩人: 文天祥 Wen Tianxiang

池州
  五老湖光遠,九華山色昏。
  南冠前進士,北部故將軍。
  芳草江頭路,斜陽郭外村。
  匆匆十年夢,故國黯銷魂。
《池州 Chizhou》
詩人: 金君卿 Jin Junqing

  秋浦南邊絶點埃,碧圍煙嶂一屏開。
  當時小杜行吟處,重見高陽騎從來。
《池州 Chizhou》
詩人: 鄭許 Zheng Xu

  嶂沒千重霧,江涵萬裏天。
  湘潭送波浪,吳楚會風煙。
旅遊 Travel
  池州旅遊投訴電話:池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66-2088371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池州最佳旅遊時間:池州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熱、水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無霜期長,但降水量在年內和年際變率甚大。本縣年平均溫度16.1℃,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28.7℃;最冷月1月,平均溫度3.1℃。適宜農作物生長地時期,大約始於3月30日至11月17日,此間,日平均溫度等10℃或10℃以上。
  池州城市地圖:池州美食:九華山素齋九華山是佛教名山,歷史上不僅僧尼要嚴肅戒律,禁葷吃齋,而且嚴禁山民和遊客食葷,千百年來,相沿成習。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久負盛名的“九華山素齋”。
  農傢土菜池州憑藉豐富的物産資源和純樸的民俗食風,將鄉間原料巧妙組合,形成鹹鮮合一,以味見長的鄉野風味體係,較著名的菜品有:幹豆角燒肉、蘿蔔燒臘肉等。
  阮橋板鴨因其産地得名,食之肥而不膩,鬆嫩可口,鹹淡適中、味鮮醇香,誘人食之。
  池州交通:池州境內有長江黃金水道160公裏,沿江達海,承東接西,是長江經濟開發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緊鄰長江三角洲,有利於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的産業轉移。池州港是長江幹綫重點港口之一,現有碼頭泊位17個,可常年停靠5000噸級船舶,目前年吞吐量達300萬噸,為一類開放口岸;貫穿池州的東接上海、西連武漢的沿江高速公路和北連合肥、南通杭州的合黃高速公路已經開工,東接上海、西達重慶的沿江鐵路大動脈的銅九鐵路即將動工,並且正在籌建九華山旅遊機場。不久,池州就能形成比較完善的對外立體交通網絡。池州住宿:池州市杏花村賓館池州市秋浦西路★★★2023029
  池州賓館池州市長江南路★★★2618888
  九華山聚竜大酒店九華山風景區★★★5011368
  九華山莊九華山風景區★★★5011036池州娛樂:太白茶藝館九華山太白茶藝館坐落於九華山“芙蓉橋”畔,“太白書堂”內,左與祗園禪寺和聚竜大酒店為鄰,右有百歲宮地面纜車相伴,是有人香客朝九華山的必經之路。遊人可在此交友品茗、欣賞禪茶表演。
  海天休閑中心座落在池州市中心地段,是以洗浴休閑為主,及餐飲娛樂、康樂保健、住宿為一體的康樂之園,能滿足顧客高、中、低檔的消費要求。
  儺戲以請神祭祖、驅邪納福為目的,以戴面具為表演特徵的古老戲麯藝術形式。由於代代沿襲,互不交流,很少受外來藝術影響,古至今仍保持着古樸、粗獷的原始風貌,素有“戲麯活化石”之稱。
  區號:0566
  郵編:247100
  位置:池州市位於中國安徽省西南部,北臨浩蕩長江,南接雄奇黃山,是長江南岸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面積:總面積8272平方公裏
  人口:總人口154萬
  行政區劃:現轄貴池區、東至縣、石臺縣、青陽縣和九華山風景區
  池州位於長江中下遊南岸,與銅陵接壤,南連九華山、黃山,北與安慶隔江相望,是池州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貴池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試點地區和國傢級生態經濟示範區所在地。
  
  池州是個開發較早、歷史悠久的地區。早在約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修養生息、辛勤耕作。1977年和1983年先後在貴池灌口鄉古石城舊址和裏山鄉紅旗村出土了一批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有兵器、錢範、生活用具、生産工具等),這些青銅器玲瓏別緻,鑄造精美,具有長江流域的獨特風格,說明當時這裏的人民已經掌握了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
  
  秦漢時期,這裏的冶鐵、造船、鑄造等手工業比較發達。古石城是當時江南經濟較為繁榮的城鎮之一,同時也是水陸交通要道,地勢險峻,是歷代屯兵之地。永泰元年(765),唐王朝為了政治、軍事的需要,復置池州,移治於今池州城,以便“扼控大江”。開成、會昌年間(836--841),池州刺史在城東南湖中築翠微堤,開始了城內的建設。明正統十年(1440),知府何紹正費銀33000兩,修築府城(舊府址在元伯顔下江南時毀於兵火)。新城將近10裏,開有6門,其中九華門樓3層,高6級,宏偉壯觀。後來知府陸崗、錢檟相繼建造百牙塔、清溪塔。雙塔凌雲對峙,仿佛府城衛士,城墻巍然屹立,猶如天然屏障。新府城充分反映了當時經濟的繁榮,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池州人民為趕走侵略者,打倒反動派而前赴後繼、英勇奮戰,,涌現出許多思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的業績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1949年4月,池州全境解放,人民當傢作主,池州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立州府建製以來,池州已有1380多年歷史,其間人文薈萃,佳話連篇。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三上九華、五遊秋浦,寫下了數十首贊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詩篇;晚唐詩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時寫下的《清明》詩,被後人稱作千古絶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聲中外;此外,還有陶淵明、白居易、蘇軾、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嶽飛、朱熹、陸遊、李清照等許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間,留下了數千首膾炙人口的詩作,被稱作"千載詩人地"。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九華山,千百年來,古剎林立,飛閣流丹,香煙繚繞,修持佛法,享有"蓮花佛國"之稱。始於母係社會的貴池儺戲被譽為"戲劇活化石"。
  
  池州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6℃左右,年降雨量約1500毫米;山川秀麗,地形多樣,南部是丘陵山區,北部是長江衝積平原,襟江帶湖,江河湖泊錯落有緻,山光水色天然成趣。境內有二處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一處是被譽為"中國鶴湖"的亞洲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升金湖,一處是有着"華東動植物基因庫"之稱的國傢級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牯牛降,此外,還有九華山國傢森林公園以及多處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6%以上。
  池州境內有長江黃金水道160公裏,沿江達海,承東接西,是長江經濟開發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緊鄰長江三角洲,有利於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的産業轉移。池州港是長江幹綫重點港口之一,現有碼頭泊位17個,為一類開放口岸;貫穿池州的東接上海、西連武漢的沿江高速公路和北連合肥、南通杭州的合黃高速公路已經開工,東接上海、西達重慶的沿江鐵路大動脈的銅九鐵路安徽段也已經開工,連接安慶與池州的安慶長江大橋也於2004年底建成通車,加之正在籌建的九華山旅遊機場。不久,池州就能形成比較完善的對外立體交通網絡。
  
  池州自古就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稱,盛産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葉、蠶繭、中藥材等農産品,是國傢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出口紅茶、繭絲綢和速生豐産林基地,特種水産品養殖和畜禽飼養也初具規模。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僅中藥材就有1300多種。已探明有工業開採價值的礦藏40餘種,其中鉛、鋅、銻、錳等有色金屬礦産儲量居安徽省首位,金、銀儲量可觀,特別是石灰石、方解石、白雲石、石英砂等非金屬礦産更是得天獨厚,不僅品質優,而且儲量大,開採方便。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市轄區:
  貴池區 面積2432平方千米,人口64萬。郵政編碼247000。區人民政府駐長江南路。
  縣:
  東至縣 面積3256平方千米,人口53萬。郵政編碼247200。縣人民政府駐堯渡鎮。
  石臺縣 面積1403平方千米,人口11萬。郵政編碼245100。縣人民政府駐仁裏鎮。
  青陽縣 面積1181平方千米,人口28萬。郵政編碼242800。縣人民政府駐蓉城鎮。
  九華山風景區 景區面積120平方公裏,郵政編碼242813,風景區管委會駐九華鄉。
歷史沿革 History
  境域變遷
   宋、元、明、清時期,池州地區境域,至明代基本定型。據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池州府志·輿地志》,池州府的疆界,府東以青陽縣荊山為界150裏接寧國府。西以東流縣方傢莊為界240裏接九江府。南以貴池縣興孝鄉為界200裏接徽州府。北以貴池縣清溪口江北幹為界15裏接安慶府。東北以石埭縣沓口鋪為界200裏接寧國府。東南以建德縣昭潭為界320裏接饒州府。東北以銅陵縣荻港為界200裏接太平府。西北與北同。全區廣390裏,袤400裏。自池州府城(貴池縣城)至南京陸行500裏,水行550裏;到達京師(北京,1421年自南京遷)陸行2800裏,水行4050裏。
  清代至民國時期,池州的境域與明代池州府大致相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池州地區兩次撤銷,三次重建,轄區和疆界也多有變化。自1988年8月國務院批準建立池州地區至今,全區轄4個縣級政區,即貴池市、東至縣、石埭縣、青陽縣(包括九華山管理處),4個政區均位於長江以南,其中貴池市、東至縣濱臨長江。全區的疆界是:東連黃山市黃山區(原太平縣),以及銅陵市的銅陵縣、蕪湖市的南陵縣、宣城地區的涇縣,與青陽縣、石埭縣接壤;西鄰江西省的景德鎮市、波陽縣、彭澤縣,與東至縣毗鄰;北和西北,與安慶市區以及望江、懷寧、樅陽3縣隔江相望,區界沿江而上,貴池市、東至縣南接黃山市所轄祁門縣、黟縣、石埭縣與之接壤。全區境域總面積8271.7平方公路。
  歷史沿革
   夏商王朝時期,區內政區設置無考。周朝按山川物産分天下為九州,池州屬揚州之域。秦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兩級政區製,區境大部屬揚州之鄣郡,西南境屬九江郡之鄱陽縣。
  西漢時,區境大部初屬鄣郡。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改鄣郡為丹陽郡,今貴池市、青陽縣、石埭縣以及東至縣的大部地區均屬丹陽郡。區境西南部——今東至縣——部分,屬豫鄣郡鄱陽縣地。
  東漢至三國時,池州屬吳國丹陽郡地。丹陽郡屬揚州。
  西晉、東晉,池州屬揚州宣城郡、豫鄣郡地。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豫鄣郡改屬江州,池州屬江州豫章郡地。
  南朝(宋),先屬揚州宣城太守之域,後屬宣城郡、淮南郡地。
  南齊,屬南豫州宣城郡地。
  梁,屬揚州宣城郡、南陵郡地。
  陳,屬南豫州宣城郡、北江州之地。
  隋,隋開皇三年(583)罷郡,以州統縣;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復改州為郡,以郡統縣。隋代,池州先後屬宣州、宣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始置池州,州治石城,至貞觀元年(627)撤,領地還隸宣州,池州屬宣州之地。
  唐天寶元年(742)改州為郡,原池州地稱秋浦郡。《通典》“秋浦郡”註:“池州分宣州置郡”;清劉世珩《貴池縣沿革表》:“池州為秋浦郡,實唐天寶年間之稱”。
  唐永泰元年(765)復立池州,隸屬宣州觀察使,州治從石城遷至魚貴口(今池州專署駐地)。
  唐元和年間(806—820),改池州為池陽郡。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劉世珩《貴池縣沿革表》:“池州為池陽郡,宋《輿地廣記》、《太平寰宇記》皆言因唐之舊,不言始於唐何年”,“池陽郡名,必立於永泰、元和之間也。”
  五代十國,池州之地先屬楊吳,後屬南唐。南唐升日元二年(938),改池州為康化軍。
  宋,置池州池陽郡。《宋史·地理志》:“池州池陽郡,領縣六”。宋至道三年(997)池州池陽郡屬江南東路,紹興初年屬江南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池州池州路,先後隸屬江浙行中書省。
  明,池州先後為九華府、華陽府、池州府,直隸南京。
  清,如明製。池州府先後隸屬江南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
  民國3年(1914),池州府裁撤,原池州府屬縣劃入蕪湖道。
  民國17年廢蕪湖道,各縣直屬安徽省。
  民國21年(1932)至38年,設立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貴池縣,直隸安徽省。1949年設池州專區,屬皖南行署區。池州專署駐貴池縣,轄大通市及貴池、至德、東流、青陽、石埭、太平、銅陵等7縣。
  1950年撤銷大通市;原蕪當專區所屬繁昌縣劃入池州專區。轄8縣。
  1952年撤銷池州專區。將貴池、銅陵、青陽、至德、東流5縣劃歸安慶專區;太平、石埭2縣劃歸徽州專區;繁昌縣劃歸蕪湖專區。
  1959年東流、至德二縣合併成立東至縣;1965年7月由原石埭縣(1959年與太平縣合併)的部分縣域並入貴池縣西南劃出的二區、八鄉置石臺縣。
  1965年復設池州專區,專署駐貴池縣。原屬安慶專區的貴池(駐池州鎮)、青陽(駐蓉城鎮)、東至(駐堯度街)、銅陵4縣劃入池州專區。由太平、貴池2縣析置石臺縣(駐七裏鎮)。轄5縣。
  1970年池州專區改稱池州地區,地區駐貴池縣。轄貴池(駐池州鎮)、銅陵、青陽(駐蓉城鎮)、石臺(駐七裏鎮)、東至(駐堯度街)等5縣。
  1974年將銅陵縣劃歸銅陵市領導;原屬徽州專區的太平縣劃入池州地區。轄5縣。
  1980年1月2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池州地區,所屬的貴池、東至兩縣劃歸安慶地區;青陽縣劃歸宣城地區(1983年青陽縣劃歸蕪湖市);石臺、太平兩縣劃歸徽州地區。
  1988年8月17日,國務院批準:設立池州地區,轄蕪湖市的青陽縣,原安慶地區的東至縣、石臺縣、貴池市。共有14個區公所,13個鎮、94個鄉。
  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池州地區和縣級貴池市,設立地級池州市。
綜合經濟 Comprehensive Economic
  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初步核算,2007年全年地區生産總值(GDP)15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2%,為1997年以來最高增幅。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産總值11515元,比上年增加1508元。
  三次産業全面增長。第一産業完成增加值33.7億元,增長9.7%;第二産業完成增加值59.6億元,增長19.8%;第三産業完成增加值63.3億元,增長13.9%。三次産業結構比重為21.5:38.1:40.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3.9%、47.6%和38.4%,拉動經濟增長分別為2.2、7.2、5.8個百分點。
  工業生産增長穩定。全部工業增加值42.6億元,比上年增長23.3%,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8.8%。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64戶,規上工業總數達236戶,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1.05億元,增長25.2%。
  固定資産投資增勢強勁。全年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39.85億元,增長53.6%。
  對外貿易低迷不振。全市進出口共完成6632萬美元,比上年下降10%。
  旅遊業蓬勃發展。全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733.15萬人次,同比增長91.4%,其中接待入境遊客8.63萬人次,同比增長69%;實現旅遊總收入58.16億元,同比增長232%。全市擁有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6個,安徽省農傢樂示範戶5個,各類星級賓館27傢,旅行社51傢,導遊884人。旅遊景區創建步伐加快。年末全市共有A級旅遊景區19個,其中5A級旅遊景區1個, 4A級旅遊景區1個, 3A級旅遊景區7個,2A級景區10個。
交通區位 Traffic Location
  池州交通運輸方式以公路運輸為主, G318、G206以及S325、S222、S321、S327、S103、S219、S229、S221等國省幹綫貫穿境內,同時擁有長江黃金岸綫162公裏。沿江達海,承東接西,具有較明顯的區位優勢。
  1.港口
  長江流經池州境內160公裏,航道達國傢一級。池州港屬國傢一類口岸,岸綫長24.5公裏,現有泊池州火車站位17個,常年可停靠3000-5000噸級船舶,外貿出口運量連續5年居安徽省沿江五大港口之首。目前,池州港正在擴建新港區,並申報了國傢一類開放口岸。
  2.公路
  國道318綫、206綫、滬渝高速、濟廣高速均穿越池州,已形成南北貫通、東西便捷的快速通道。
  3.鐵路
  銅九鐵路已於2008年開通(銅陵-池州-九江的沿江鐵路),南京至安慶的城際鐵路正在修建。
  4.航空
  池州周邊分別有合肥、安慶、黃山、南京民航機場,目前正在梅竜鎮興建九華旅遊機場。
自然資源 Natural Resources
  1.礦産資源
  池州市礦産資源比較豐富,種類多。迄今已發現礦種:40多種,有探明儲量的礦産32種。礦山:300多處。主要礦種:鉛、鋅、銅、錳、銀、金、硫鐵、鉬、鎢、石灰石、白雲石、方解石、花崗岩等。
  2.生物資源
  ⑴森林植物
  池州地處亞熱濕潤氣候,亞熱帶典型植物群落類型在這裏都很齊全,且生長發育得很好,是常緑闊葉林嚮落葉林過渡地帶,常緑樹與落葉樹混生,有常緑闊葉林、常緑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竹林等,還有一些栽培的亞熱帶經濟林木。全市境內有高等種子植物153科676屬1557種(含種及其以下等級,其中野生1430種,栽培127種),其中國傢和省重點保護的有26種。組成森林植被的主要種子植物有杉科、鬆科、柏科、楊柳科、鬍桃科、樺木科、殼鬥科、榆科、桑科、木蘭科、樟科、山茶科、金縷梅科、漆樹科、楝科、茜草科、木犀科、薔薇科、鼕青科、豆科、毛茛科、山茱萸科、虎耳草科、柿樹科、大戟科、蝶形花科、忍鼕科、山礬科等千餘種。山區丘陵,竹類資源廣泛分佈,主要有毛竹、桂竹等十餘種,其中毛竹資源最多,且大片成林。重點保護樹種有連香樹、紅豆杉,永瓣藤、香果樹、金錢鬆、黃山木蘭、香榧、銀鵲樹、蝟實、青錢柳等。
  ⑵林業概況
  池州復建以來,林業建設先後經歷了“五八”造林緑化規劃、林業二次創業和森林生態網絡體係建設三個階段,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撤地建市以來,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強市”的目標,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决定》精神,實施了退耕還林、長防林、德援項目、緑色長廊等林業重點工程,全市五年纍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積59.8萬畝,其中退耕還林37.6萬畝,長江防護林工程建設5.2萬畝,中德合作皖南生態扶貧項目造林3.2萬畝。新建國省道綫路緑化237公裏,林帶112公裏,農田林網4萬畝,城鎮緑化8481畝,村莊緑化13278畝,封山育林84.1萬畝,實現了全市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持續增長。
  截止2005年,全市有林地面積達681.9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2163萬立方米,竹林42萬畝,蓄積量10942萬株,森林覆蓋率57%。在有林地中,用材林446.1萬畝,經濟林9.3萬畝,薪炭林1.7萬畝,防護林193.3萬畝,特種用途林31.5萬畝。杉類面積143萬畝,蓄積704萬立方米;鬆類面積143萬畝,蓄積591萬立方米;闊葉類面積343萬畝,蓄積830萬立方米。全市區劃界定國傢公益林160萬畝,並列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試點。建立國傢級自然保護區2個(牯牛降、升金湖),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貴池老山和十八索),縣級自然保護區1個,總面積110萬畝,占國土面積的8.8%,九華山國傢級森林公園和東至天台山省級森林公園2處,面積5萬畝。
  3.野生資源
  池州是安徽重點林區,藴藏着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是全省野生動物主要分佈區。境內有水生、陸生脊椎動物556種,占全省種類的88%,其中獸類83種,鳥類285種。兩棲爬行類78種,魚類110種。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9種,占全省的77%。
  4.水利資源
  池州市域地形為東南高、西北低,自南嚮北呈階梯分佈,江河湖水面348.4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4%。長江流經池州145km,岸綫長162km,上起江西省彭澤縣接壤的東至縣牛磯,下訖銅陵市交界的青通河口。境內有三大水係十條河流,長江水係有堯渡河、黃湓河、秋浦河、白洋河、大通河、九華河;青弋江水係有清溪河、陵陽河、喇叭河;鄱陽湖水係有竜泉河。流域面積在500平方公裏以上的有七條河流,河長618km,其中秋浦河為境內流域中最長的一條河,流域面積3019平方公裏,河長149km。池州市地表水資源豐富,全市水資源總量為63.7億立方米,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11%,人均水資源量4326 立方米,分別是安徽省和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和2倍。另外,長江多年平均過境水資源量9317億立方米,枯水年也達到7064億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為該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可靠的用水保障。
  由於地形和氣候影響,境內降雨集中,年際年內變化大,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1700mm,年內降雨集中在汛期5~9月,各河流汛期流量占全年的60%左右,大部分以洪水形式流走,而8~9月份降雨量衹占全年的15%,春夏季易澇、伏秋季易旱,旱、澇年份分別占62%和49%,風調雨順的年份僅占16%。
  5.土地資源
  池州市土地資源類型多樣,土地利用現狀分類中的8個一級類型都有,46個二級類型中該市有40個,僅“橡膠園”、“改良草地”、“????田”、“鐵路”、“冰川永久積雪”、“????鹼地”等六個二級地類沒有。土地利用類型的多樣性為經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全市土地資源總面積839173.00公頃,其中農用地675740.00公頃,建設用地45231.00公頃,未利用地118202.00公頃。
  6.旅遊資源
  池州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理想的旅遊休閑度假勝地。全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九華山不僅自然景色秀美,是國傢5A級風景名勝區,而且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廟百座,僧尼千人,是著名的國際性佛教道場。境內擁有被稱為“華東動植物基因庫”的國傢級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牯牛降,古木參天、千溝萬壑、山水相映,素有“第二黃山”之稱,還有被譽為“中國鶴湖”的亞洲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升金湖,湖水清澈如鏡,沿湖煙樹迷蒙,一派江南水鄉好風光。池州歷史文化底藴積澱深厚,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設州置府始於唐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晚唐杜牧、北宋包拯等歷史名人曾先後任池州刺史、知府,李白、蘇軾等衆多文人雅士都曾駐足尋芳,留下了千餘首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為池州贏得了“千載詩人地”的美譽,始於母係社會的池州儺戲更被譽為“戲麯活化石”。池州市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57%以上。
歷史文化
  池州自唐設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歷史。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纔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後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淵明、李白、杜牧、蘇東坡、嶽飛、司馬光、王安石等都曾駐足池州,留下了數千首膾炙人口的佳作。唐代大詩人李白三上九華、五遊秋浦,寫下了數十首贊美池州山水的傳世詩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 ”、“天河挂緑水、秀出九芙蓉 ”的不朽詩句,九華山由此得名。杜牧的千古絶唱《清明》詩更使貴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揚中外。歷代名傢大作為池州增添了奪目的光彩,“千載詩人地”的美譽歷經歲月磨礪更加燦爛。始於母係社會的貴池儺戲被譽為中國“戲麯活化石”,為池州旅遊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
  池州佛教文化特色鮮明,源遠流長。聞名遐邇的九華山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嶽型風景區。公元719年,新羅國(今韓國)國王近親金喬覺(法號地藏)渡海來唐,卓錫九華,苦心修行75載,於99歲圓寂,其生前逝後各種瑞相酷似佛經所載的地藏菩薩,僧衆們便認定他是地藏應世,九華山遂被闢為地藏菩薩道場。地藏菩薩立下了“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願,是大願菩薩,他能幫助信衆實現各種美好的誓願。其後僧衆雲集,寺院日增,特別是明清以來,香火之盛甲於天下。
地方文化 Local Culture
  1.池州
   貴池民間素有“無儺不成村”的諺語。幾乎清代以前居住於此的傢族都有儺事活動。目前,流行在貴池東、南部的衆多村落以及青陽縣的陵陽、杜村等鄉。它的活動,僅僅以傢族或不同傢族因地緣關係或姻親關係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為範圍。反映出古老的農耕文化特色。
  儺,源於原始社會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內驅趕疫鬼的卜辭。《論語·鄉黨》已有“鄉人儺”的記載。到了漢代,宮遷每年舉行“大儺”儀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種神獸,舞蹈驅除鬼魅外,還有手執鞀鼓的侲子合唱禮神的歌麯。貴池的逐疫活動也稱作“儺”,當是沿襲了中原的古代儺文化傳統。倡貴池地處長江以南,古代為吳越和荊楚之地,屬水稻作業區,所以,貴池儺又具有自己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與越、楚文化長期交融的産物。儺在貴池流傳的歷史,不見史籍記載。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風土篇》最早對貴池一帶的儺事活動作了簡單勾勒。記載的活動內容與今日對比,仍然基本相同。清人郎遂編纂的《杏花村志》記載池州府治的四鄉儺隊八月十五日朝覲梁昭明太子蕭統(池人奉為“土主”)的活動最為詳細。證明,在清順治以前,貴池每當秋季,要舉行全境範圍的朝覲“土主”活動體現着對土地春祈、秋報的農耕文化傳統。從現存的儀式舞蹈、戲劇和音樂以及民俗活動各方面考究貴池儺是長期文化積澱的産物。它既有着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內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響;在藝術方面,古代文化的層纍面也很清晰地展現,如漢代的紱舞、矰舞,唐代的鬍騰舞、西涼伎等;在戲劇方面,也可以看出變文、詞話、傀儡、村俚歌謠及至宋雜劇、南戲對儺文化的影響。因此,貴池儺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
  儺戲 清鹹豐以後,由於多次戰爭影響,儺事活動在貴池逐漸式微,一些傢族的儺戲失傳,未失傳者也由於中輟時間過長而呈現伎藝的退化。60年代後期,儺事活動曾一度匿跡。1982年以來,在一些村莊陸續恢復演出活動。
  現在,池州儺在劉街鄉姚街村、太和村等地流傳已久。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在固定地點舉行大型的儺戲演出、祭奠等活動。充分表達了古樸的農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祈禱與期待...
  2.文南詞
   文南詞是戲麯劇種。又稱文詞戲,民國36年(1947),湖北黃梅縣盲藝人鬍金山流落在原至德縣青山梅塘,先是算命糊口,後靠放牛為生。 在放牛場上教會了當地一班青年唱文詞腔的部分戲文。後江西省楊梓鄉金鳳業餘文詞戲劇團鬍志遠來梅塘傳教,首演大型古裝文詞戲劇目《蘇文表藉衣》。1958年原至德縣青山鄉梅塘村正式建立了業餘文詞戲劇團,上演過《三氣周瑜》、《白蛇傳》等一批傳統文詞戲劇目。1959年縣劇團戲麯音樂工作者錢藝河,根據青山公社民間藝人劉汝民等人提供,從音樂角度,對“文詞”和“南詞”進一步挖掘和整理,排演出《煙花女子告狀》、《三戲牡丹》傳統折子戲參加省、地專業和業餘會演。1978年和1982年,排演新創作的小戲《搶木匠》參加省、地會演,獲音樂奬和表演奬,並稱號劇種為“文南詞”。以後漸被情節動人、悠揚悅耳的黃梅戲所替代。
  3.青陽腔
  戲麯劇種,被稱之為京劇鼻祖。因形成於青陽縣而名;又因古時青陽縣屬池州府,還稱“池州調”。青陽腔與徽州腔馳名於明清兩代,譽為“徽池雅調”,成為“天下時尚”的新調。宋代,我國東南沿海一帶萌生的南戲,後來形成號稱“四大聲腔”之海????腔、余姚腔、弋陽腔和昆腔,先後都在池州流行過,很快與青陽豐富的民歌、九華山佛俗說唱、大型宗教戲劇“目連”"(俗‘還願戲’)等民間藝術融合,約至元代形成青陽腔。《中國大百科全書》載:“青陽腔是在(明)嘉靖年間,因弋(陽)腔流入當地,與地方語音及民歌小麯結合形成”,廣為流傳。並創造了腔、滾結合的歌唱形式——“滾調”,實現了戲麯聲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我國戲麯聲腔史上起着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作為南戲中一支突起的新軍,青陽腔興盛於明清,持續500餘年,有《青陽時調》、《時調青陽》、《時調青昆》、《昆池新調》、《滾調樂府》等青陽腔劇本選集並廣為流傳。青陽腔屬南戲高腔體係,其劇本是麯牌聯套傳奇體製,其行當繼承了古南戲的七角製(生、旦、淨、末、醜、外、貼),後發展為九角製(增加小、夫二角)。明代諸刊本收劇目近百種(不含重複劇目)。青陽腔在聲腔上屬南麯五聲係統,其演唱特徵:①用鑼鼓伴唱,不用管弦;②一唱衆和,獨唱與幫腔結合;③運用腔滾結合的歌唱方法--滾調。青陽腔哺育了第二代走嚮全國的徽調,也滋養了第三代地方大戲黃梅戲,包括京劇、贛劇、湘劇、川劇等戲麯劇種,都直接或間接地吸收了該唱腔,藉鑒其唱法,得到了豐富和發展。清乾隆年間,史稱"花部"的全國地方戲麯劇種紛紛興起,青陽腔度過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在各流行地區入鄉隨俗,生根開花,結合當地的民歌俗麯,繁衍成當地的戲麯劇種;而青陽腔劇種自鹹豐三年(1853)始,由於兵燹(青陽縣為太平天國戰爭的主戰場之一)、瘟疫,青陽腔藝人紛紛棄傢外流謀生,該劇種在發祥地青陽日漸式微,卻在江西省湖口縣生存和發展,至1987年全縣有37個青陽腔業餘劇團。青陽縣後從湖口"迎回"失傳多年的青陽腔,恢復上演《送飯·斬娥》、《夜等·追舟》、《百花贈劍》、《思凡下山》4出青陽腔傳統折子戲。1989年10月,青陽縣文化局組織創作上演新編青陽腔小戲《月圓橋》參加安徽省第二屆藝術節池州分場調演,獲劇本創作和表演奬。1991年4月由安徽省藝術研究所、安慶市黃梅戲研究所、池州地區文化局、青陽縣文化局聯合編輯出版《青陽腔劇目匯編》(上、下集),收集青陽腔大小劇目94個。1992年5月3日,中國藝術研究院戲麯研究所、安徽省藝術研究所、池州地區文化局、青陽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全國青陽腔學術研討會在青陽開,與會專傢、學者在會上交流學術論文24篇,並以《古腔新論》結集出版。
  池州儺.青陽腔已被國傢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正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歷史名人 Historical figures
  1 杜荀鶴
  (846~904) 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杜牧之子,著有《唐風集》(十捲),其中三捲收錄於《全唐詩》。
  2 金喬覺
  (695—794)新羅國(今韓國)王子金憲英近族子弟。少年拋棄王族生活,削發為僧。通曉漢文。唐開元初年,航海來華,卓錫九華山,苦行修心,廣收僧徒,傳經布道。貞元十年(794)夏歷七月三十日,趺跏圓寂,壽年九十九年。僧徒將其肉身跌坐石函中,越三年“顔狀如生,兜羅手軟,骨節有聲,如撼金鎖”。
  3 費冠卿
  (生卒年不詳)字子軍,青陽縣人。唐元和二年(807)及第進士後,居長安待授官職。驚悉母病危,不及告假,即星夜馳歸。至傢,見母已安葬,悲慟欲絶,遂於母墓旁結廬守孝三年。嗣後,隱居九華山少微峰下達十餘年之久。
  4 李芃
  (722—785)字茂初,趙州(今河北趙縣)人。永泰元年(公元621年),以秋浦復置池州, 李芃被“詔行州事”,首任池州刺史。
  5 周 馥
  (1837~1921)字玉山。建德(今東至)人。曾任四川布政使、直隸布政使、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山東巡撫、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等職位。著有《易理蕩參臆言》、《負喧閑語》、《玉山詩集》、《周愨慎公全集》。
  6 許世英
  (1873~1964) 字靜仁,秋浦(今東至)人。清末民國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總理。
  7 張喬
  張喬(生卒年不詳),池州人。昭宗時進士。與許裳、鄭𠔌等人號稱“十哲”。黃巢起義時,隱居九華山以終。其詩多寫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全唐詩》錄存其詩二捲。事見《唐詩紀事》捲十七,《唐才子傳》捲十。
  8 姚依林
  姚依林同志祖籍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1917年9月6日出生於香港,幼年喪父,隨母親在江蘇、浙江、上海生活。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後,他在地下黨員的影響下,加入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參加了革命。1935年11月,姚依林同志加入中國共産黨,並先後擔任北平學聯秘書長、黨團書記。
  姚依林同志是黨和國傢的優秀領導人、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傢、我國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長期擔任黨和國傢重要領導職務,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輝的一生。
池州旅遊 Chizhou Travel
  1.九華山風景區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與浙江普陀山、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並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蜿蜒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南望黃山,北瞰長江,方圓120公裏,最高峰海拔1342米。山間古剎鐘聲,香煙繚繞,靈秀幽靜,古木參天。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裏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裏,首批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它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係(黃山、九華山、天目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南境,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九華山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遊區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區。風景區面積120平方公裏,保護範圍174平方公裏。中心位置九華街地理坐標為東經117°,北緯30°。現為國傢AAAA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場。
  南朝時,因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九華山主體由花崗岩構成,以峰為主,盆地峽𠔌,溪澗流泉交織其中。九華山有名峰70餘座,千米以上高峰30餘座,最高十王峰海拔1342米。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贊嘆:“奇峰一見驚魂魄 ”,“自是造化一尤物 ”。山間遍布深溝峽𠔌,垂澗淵潭,流泉飛瀑,氣象萬千。“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九華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捲。處處有景,移步換景,清代概括有“九華十景”。對外開放後,新闢八大景區,百餘處新景點。新老景點交相輝映,自然秀色與人文景觀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的時景和日出、晚霞、雲海、霧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觀,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素有“東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譽。
  九華山古稱九子山。唐天寶年間大詩人李白曾多次遊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改“九子山”為“九華山”。李白遊山其間作詩贈友韋仲堪雲:“昔在九江(長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挂緑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雲鬆。”其中“天河挂緑水,秀出九芙蓉”詩句成為描繪九華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絶唱。
  唐開元末,新羅國(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僧地藏卓錫九華,苦心修煉數十載,圓寂後肉身三年不腐,僧衆認定其為“地藏菩薩靈跡示現”,建肉身塔以供奉,九華山因此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歷經唐、宋、元各個時期的興衰更迭,至明初獲得長足的發展,與五臺、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列。清代九華山佛教鼎盛時有寺廟300餘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廟99座(其中9座列為全國重點寺院,30座列為省級重點寺院),有僧尼600餘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餘尊,藏歷代經籍、法器等文物2000餘件。
  2.牯牛降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牯牛降自然保護區,建於1982年,位於石臺、祁門兩縣境內,最高海拔1727米。總面積10萬畝,其中位於石臺縣境內面積5.1萬畝。1988年被批準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有維管束植物1210種,脊椎動物271種。國牯牛降傢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有銀杏、紅豆杉、香果樹、鵝掌楸、青檀、三尖杉、黃山木蘭等18種,國傢重點保護動物有黑麂、雲豹、金錢豹、梅花鹿、白頸長尾雉、大靈貓、小靈貓、白鷳、鬣羚、黑熊、大鯢等29種。
  牯牛降自然保護區環境質量良好,森林植被保存完好。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78%,其中天然林占80%以上。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豐富的水、熱資源,保護區內不僅物種資源豐富,而且種間關係和食物網的連接錯綜復雜,形成了復雜而穩定的生物群落和生態係統結構,它既是一個物種基因庫,又是維護生態平衡的“生態環境堡壘”。
  3.升金湖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升金湖位於東至縣和貴池區交界處,總面積50萬畝,核心區面積15.225萬畝,占保護區面積的30.45%,緩升金湖衝區面積15.45萬畝,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0.9%,實驗區面積為19.32萬畝,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8.65%。保護區自然環境優越,物種資源豐富,是我國具有國際意義的自然保護區,為東亞最主要的鶴類、鸛類和雁鴨類等候鳥越鼕地之一。每年吸引70餘種、近10萬衹濕地鳥類前來越鼕,包括國傢重點保護的27種,中日協定保護的62種,中澳協定保護的27種。尤為重要的是,升金湖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的最大越鼕種群,其越鼕期數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在此越鼕的國傢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占世界總數的八分之一,已成為世界瀕危動物鴻雁的最主要越鼕地之一,數量達3萬衹左右。省政府於1986年批準建立了升金湖水禽自然保護區。1997年,國務院批準升金湖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4.貴池老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貴池區東南部,與青陽、石臺及九華山風景區毗鄰。1998年,原貴池市批準建立縣級自然保護區,2001年4月,省政府批準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由劉街、棠溪、梅村三鄉11個行政村毗連的山場組成,目前總面積40.314萬畝。保護區屬皖南山區,與九華山自成一體,一般海拔300--1156m,大小山峰五十餘座,千米以上山峰四座,最高峰老山海拔1156m。境內氣候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具有亞熱帶典型的植物群落特徵,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保護區內共有種子植物1557種,其中國傢和省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27種,如銀杏、香果樹、連香樹、天目木薑子、金錢鬆、青檀、青錢柳、銀鵲樹等。動物資源已知獸類41種、鳥類104種、爬行類7種、兩棲類7種。國傢級保護的動物22種,包括金錢豹、雲豹、梅花鹿、短尾猴等;省級保護的有38種,包括現棘胸蛙、尖吻蝮、狗獾、花面狸等。保護區與九華山山體相連,至今有保存完好的石階通往九華山,是古時香客朝拜的必經之路。地形地貌復雜多變,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森林生態景觀。
  為協調自然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係,目前,貴池區委托安徽省林業規劃設計院編製老山保護區總體規劃,規劃對老山自然保護區範圍進行適當調整,預計調整後,老山保護區面積約為1.7公頃(25萬畝)左右。
  5.貴池十八索省級自然保護區
  1998年原貴池市政府批準建立縣級保護區。2001年4月,省政府批準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位於池州市貴池區東北沿江圩區,東以青通河為界,與青陽、銅陵毗鄰。保護區涉及茅坦、梅竜、江口、觀前4鄉鎮共10個行政村,人口約1.1萬人。保護區由十八索、西岔湖、雙豐圩、慶豐圩、查村湖及青通河、九華河部分河段組成。青通河、九華河長年有水,河面寬闊水流平緩,均註入長江。保護區總面積5.45萬畝。其中核心區1.56萬畝、緩衝區0.95萬畝,實驗區2.89萬畝。保護區內濕地生境優越,水質優良無污染,餌料資源豐富,是雁形目、鴴形日、鷗形目鳥類的良好棲息地。已記錄到鳥類117種,其中越鼕水禽59種,越鼕水禽總數達到2萬衹以上,國傢一級保護的有白頭鶴、白鸛、黑鸛,國傢二級保護的有:白琵鷺、小天、白額雁、鴛鴦。十八索保護區是長江中下遊地區重要的濕地生態係統,它為各種候鳥越鼕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對保護白暨豚以及長江的水質也具有重要意義。
  6.青陽盤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6年省政府批準建立,保護區總面積1.002萬畝,是九華山風景區外圍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共有維管束植物164科660屬1421種,兩棲動物7科24種,爬行動物9科47種,鳥類33科117種,哺乳動物15科37種。國傢珍稀瀕危植物13種,省重點保護20種;國傢一級保護動物4種,二級保護區動物26種。保護區內植被類型多樣,具有中亞熱帶嚮北亞熱帶過渡性質,有典型的常緑闊葉林、針葉林、毛竹林等,最為獨特的是境內分佈有蘆葦、禾草類的沼澤地,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保護價值。
  7.東至縣紫石塔縣級自然保護區
  1998年東至縣政府批準建立。位於東至縣馬坑鄉境內。平均海拔600米,最高海拔1063米,森林覆蓋率76%,森林畜積81.8萬立方米。保護區內天然林面積近5000公頃。植物種類2100種,動物種類200餘種,珍稀植物包括銀杏、香果樹、三尖杉、天竺桂、青檀、醉翁榆、花櫚木等。珍稀動物包括金錢豹、雲豹、短尾猴、黑麂、蘇門羚、斑羚、穿山甲、豺、白頸長尾雉、白鷳等。經濟動物有狼、豪豬、黃鼬、野豬、刺蝟、華南兔等,經濟植物有楊梅、獼猴桃、野山楂、茅粟、華東野核桃、桃等。
  保護區地處我國中亞熱帶北緣,植被保存完好,尤其海拔600米以下,溝𠔌兩側,保存了古老的森林植被群落以及多種珍貴稀有樹種。其山麓坡地除保存了大面積的苦櫧林、青岡櫟林外,尚有小面積的小葉青岡櫟林、烏楣栲林、甜櫧林、細葉青岡櫟林等,溝𠔌地帶還間有華東楠、紅楠林、紫楠林及青檀林等,此外,在山麓和溝𠔌闊葉林中,生長發育着許多我國南方區係成分,如楊梅、粗糠樹、崖豆、烏楣栲、棕櫚等,以及我國西南、華中區係成分,如粗糠樹、興山榆和湖北算盤珠等,顯示了我國中亞熱帶北緣特殊的森林植被景觀。
  8.秋浦河
  發源於李吳山(古屬秋浦縣,今歸安徽省石臺縣珂田鄉),至貴池杏花村杜塢入長江,全長180公裏,從南嚮北穿鎮而過。沿岸風光旖旎,景色迷人,有古石城遺址、昭明釣臺、仰天堂等名勝古跡,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秋浦仙境”主要組成部分。詩仙李白於唐天寶八載至上元二年(749-761)間曾“五到秋浦”,留下了45首瑰麗的詩篇和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優美的《秋浦歌十七首》已成為秋浦仙境之魂。其十詩云:“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吟。君莫嚮秋浦,猿聲碎客心。”歷史名人騷客紛紛踏蹤而來,尋幽訪勝,留下了數以萬計的詩文佳作,因而美麗的秋浦河被譽為“流淌着詩的河”。
  進入景區遊客可親自揮起鐵錘體會古人榨油的樂趣,在古樹林推石磨、唯米、踩水車、撿卵石、砸水鱉,在沙灘浴場遊泳、打排球及水上遊樂,乘竹筏漂流,沿途可觀賞燈盞渡、板橋分月、老鷹撲魚、恐竜渡河、元寶山、燕子洞、虎頭廟、河馬觀魚、大草甸、古樹、古橋、古道、獅子潭、李白釣臺、日軍飛機墜毀遺址、新石器文化遺址等景點。河中水清碧緑見底,河道麯折回環,灘險水急,是漂流休閑的的好去處。
  9.杏花村
  “清明時節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藉問酒傢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晚唐詩人杜牧,春遊池州貴池城西杏花村,寫下這首富有江南風情的傑作——《清明》詩。
  跡以名傳。貴池秀山門外的杏花村,原衹不過是幾間“淪為荒煙野草之中”的茅捨酒肆,毫無名氣可言。正是杜牧的詩名和他這首千古絶唱,纔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飲譽天下。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號乳山)的七絶,抒出了千百年來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詩曰:“郡樓高出秀山門,古跡今時不可論。杜牧當年有名句,獨唱城外杏花村”
  據《廣輿記》載:“池州古跡曰‘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門外。杜牧詩‘遙指杏花村’即此。”《江南通志》載:“杏花村在(池州)府秀山門外裏許,因唐杜牧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得名。”曾在明天啓末年任池州大守、崇禎末年翟池太兵備道,兩度出守池州的顧元鏡(字韻穢)賦五律〈杏花村〉雲:“牧童遙指處,杜老舊題詩,紅杏添新色,黃垆憶舊時。遠山層作畫,好鳥解吹箎(古樂器)。偷得餘閑在,官錢換酒卮(古盛酒器皿)。”山西蒲州張邦教,明嘉清四年(1525)引由進士出任池陽郡同知(郡丞),後官至陝西按察使。他在池州任職期間,“留意山水,賞表杜樊川遺跡,因自號曰。‘惜花人’”(見《杏花村志》捲四),並在杏花村教前立亭,撰聯曰:“勝地已無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他是明《嘉靖池州府志》記載的第一個建設貴池杏花村的山西人。上述史實證明,杜牧筆下的“牧童遙指處”,就是貴池杏花村!
  杏花村清代貴池杏花村人郎遂(字趙客,號西樵子,一號杏花村)編輯《杏花村志》十二捲傳世。在我國志苑中,自古有通志、府志、縣志、山志,而為村立志者可謂鳳毛麟角,被搜入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獻《四庫全書》的村志,恐怕唯有貴池《杏花村志》(見《四庫全書》總目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貴池先哲遺書》第二十五種《杏花村志十二捲》)。清代翰林院檢討侗(字展成,號悔庵)《題杏花村志》詩曰:“從來未有花村志,好事今推郎上元。我欲移傢武陵住,也編仙史記桃源。”(引自《杏花村志》捲五)清代名士、貴池棠溪鄉曹村人曹文慧(字智珠)為郎遂《杏花村志》賦詩曰:“著出名書村愈名,依稀小杜是前生,斯人寧止一丘壑,還情如椽紀太平。”(引自《杏花村志》捲一)清代詩人、貴池清溪人朱之梅(字素公)作《杏花村》詩曰:“相傳杜牧刺池州,村酒村花兩共幽。”(引自《杏花村志》捲七)由此可見,杏花村自杜牧《清明》詩後,歷代名士接踵而至,慕其名者熱衷修建這一名村。
教育概況 Education Overview
  全市現有中小學1003所,在校生261546人。其中,普通高中19所,在校生32252人;普通初中95所,在校生70932人;普通小學506所,小學教學點306個,在校生125481人;幼兒園66所,在園幼兒21598人;特教學校3所,在校生136人,另隨班就讀“三殘”兒童1147人;職業高中8所,在校生9879人;普通中等專業學校3所,在校生2780人。
  ⑴ 基礎教育
  1、九年義務教育。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68%,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達98.08%,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2、幼兒教育。全市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班)率達到60%,學前一年幼兒入園率達92.1%,三分之一的鄉鎮所在地設有中心幼兒園。市直幼兒園和貴池區幼兒園被評為省一類一級幼兒園。
  3、特殊教育。全市“三殘”兒童入學率達到81%。市特教學校硬件建設與教學質量位居全省前列。
  4、普通高中教育。每萬人在校生、校均規模在省處領先地位,市縣城區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市高中階段入學率達86.7%,位居全省第三。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全市本科達綫率、萬人本科達綫率位居全省前列。
  ⑵ 職業教育
  中等職業教育堅持以市場為導嚮,搶抓機遇,深化改革,呈現出穩步發展態勢。重點學校、重點專業、重點實習實訓基地等“三重”建設穩步推進,東至職高被評為國傢級示範職高,貴池馬衙職高被評為省級示範職高並榮獲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06年全市中等職業學校招生6802人,其中職業高中招生3736人,職普比達到4:6。全市職業學校積極參與“陽光工程”,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⑶ 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不斷壯大。全市青壯年文盲率由2000年的1%下降到2006年的0.3%以下,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已形成網絡覆蓋全市。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的城市成人教育得到較大發展,繼續教育形成體係,成人教育基本形成了多層次、多門類、多形式的辦學格局,電大、函大、自考體製靈活,主動適應性強,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專科專業分別達到30個和40個,年報考人次分別達到1.5萬和2.5萬。
  ⑷ 民辦教育
  全市民辦教育機構已達69所,在校生12000人,在校教師870人,固定資産13000萬元。辦學層次涉及中學、小學和幼兒教育,辦學範圍涉及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已成為該市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青華公學、千秋學校等一批優質民辦學校穩步發展。
  ⑸ 師資力量
  全市中等及以下普通教育各級各類學校共有教職工17020人,其中專任教師12451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5215人,其中高級教師613人,一級教師2274人,二級教師1989人,三級教師135人,有職稱教師比率占96.09%;小學教師中專、高中以上學歷6167人,占99.58%。職業中學專任教師504人(職業高中437人、職業初中67人),中等專業學校專任教師133人。職業技術培訓機構教職工152人,其中專任教師7人。
  以師德教育為重點,以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和推進新課改的能力和水平為目標,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有序開展。全市中小學教師參訓率達98.7%,初中、小學新課程持證上崗率達100%。
  ⑹ 重點學校
  貴池中學、東至二中、青陽中學、殷匯中學、東至三中進入省示範高中行列。杏花村中學、貴池三中、貴池二中等10所中學被評定為市示範高中。東至縣職業教育中心被評定為國傢級重點職業學校。貴池區職業教育中心被評定為省示範中等職業學校。
近義詞
池州
池州
相關詞
安徽教育專業池州學院新校區行政區劃地理鄉鎮東至縣
東至旅遊自然景觀景點戲麯石臺七都宜賓
瀘州納溪區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青陽縣張開東至縣張開石臺縣張開貴池區張開池州市區張開池州市市轄區
張開陳鎮張開池陽街道張開秋浦街道張開裏山街道張開江口街道張開馬衙街道
張開梅竜街道張開墩上街道張開秋江街道鄭村民生樓閣
東流涼亭官營沿江同義齊山
四門雙河古橋林豐長山唐田
坦埠薑東紅旗嶺青峰楊店香泉
木塔張崗殷匯昭潭梅城蘭城
橫洲葛公香隅九華六聯江心
紫岩吉陽潘橋石坡管山聯莊
竜莊茅坦楊橋東埂曉嶺楊街
更多結果...
雲海吊橋山門甘露寺怪石
祗園寺化城寺雙溪寺竜池庵神光嶺
磐陀石迎客鬆百歲宮五溪山色黃岩峽𠔌
觀音慈航花臺錦綉舒潭印月二聖殿桃崖瀑布
織錦瀑布九華山佛學院竜池瀑布東崖雲舫應身菩薩
太白書堂立庵九華山文物館旃檀林上禪堂
肉身殿北大門肉身寶殿回香閣通慧庵鳳凰古鬆
慧居寺華嚴洞觀音峰古拜經臺佛景
天台峰天台寺雲峽天台日出奇峰
月牙池佛洞九子寺程九萬墓九子泉聲
大興肉身殿五百羅漢堂竜女獻泉大悲寶殿東崖鐘樓
六泉井慈雲洞花卉盆景藝術長廊蓮峰雲海百丈桃岩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