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鐵路客運營業站 : 中國風景名勝 : 西安市區 : 西安公交站 [顯示全部] : 中國 >上海 > 青竜寺
顯示地圖
目錄
古寺名 Temple name
  古寺名。是 中國 唐 代密宗的根本道場, 日本 真實宗的發源地。初建於 隋 開皇 二年(公元582年),本名 靈感寺 。 唐 景雲 二年(711年),改名 青竜寺 。遺址在今 陝西省 西安市 南郊 鐵爐廟村 北高地上。 唐 白居易 《新昌新居書事四十韻因寄元郎中張博士》:“丹鳳樓當後, 青竜寺 在前。” 宋 張禮 《遊城南記》:“ 樂遊 之南, 麯江 之北, 新昌坊 有 青竜寺 。北枕高原,前對 南山 ,為登眺之絶勝, 賈島 所謂‘行坐見 南山 ’,是也。” 元 範康 《竹葉舟》楔子:“我想起來那 終南山 青竜寺 ,有個 惠安 長老,他與小生同鄉,甚是交好。”
No. 2
  青竜寺投訴電話西安旅遊投訴電話:029-87296758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青竜寺門票價格青竜寺目前門票免費
  “寺好因崗勢,登臨值夕陽。青山當佛閣,紅葉滿僧廊……”,這是唐代詩人朱慶餘《題青竜寺》詩中的名句佳作。青竜寺位於西安東南郊鐵爐廟村北的樂遊原上,距市區約3公裏,是久負盛名的大寺。始建於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公元52年),原名靈感寺,唐景竜二年(公元711年)改名為青竜寺青竜寺是唐代著名的佛寺之一,在9世紀出達到鼎盛,它是日本佛真言宗的祖庭,是日本人心中的聖寺。日本平安朝時期(9世紀出至中葉),大批留學僧人入唐求法,其中以空海最為有名。空海在青竜寺拜惠果法師學習真言密教傳,空海苦心學習中國佛教密宗文化,又努力鑽研中國漢學。他學識淵博,造詣深厚,在佛經、詩詞、梵文、書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公元806年他回國後,帶走大批佛學經典和其它書籍。在日本奈良東大寺建立了日本的密宗--真言宗。設立道場,弘揚密宗,成為日本留學僧人中少有的佛學大師,成為開創“東密”的一代大師。1982年青竜寺修建了“空海紀念碑”。1986年,青竜寺從日本引進千餘株櫻花樹,植於寺院,每年五、六月間,櫻花盛開,春色滿圓,奼紫嫣紅,風光異常。至今,青竜寺也以它傳奇的歷史角色和美麗的靜謐風景吸引這衆多的中外遊客。
陝西省西安市青竜寺 Qinglong Temple of Xi'an, Shaanxi Province
  青竜寺,又名石佛寺,中國佛教密宗寺院。位於陝西西安市城南鐵爐廟村北的樂遊原上。從大雁塔嚮東北方向1.5公裏即可到達。
  唐時為長安城延興門內新昌坊。該寺前身是靈感寺,建於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582),原名“靈感寺”。唐武德四年(621)寺廢。據傳,竜朔二年(662)城陽公主患病,蘇州和尚法朗誦《觀音經》祈佛保佑得愈,公主奏請復立為觀音寺。景雲二年(711)改名青竜寺。唐會昌五年(845)禁佛時寺廢。次年又改為護國寺。大中九年(855)長安左右兩街添置寺院八所,該寺又恢復本名。北宋元祐元年(1086)以後寺院廢毀,地面建築蕩然無存,殿宇遺址被埋沒地下。青竜寺是唐代密宗大師惠果長期駐錫之地。
  日本真言宗的祖師空海到華後,在此寺受學於惠果。訶陵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僧人辨弘,新羅僧人惠日、悟真也曾從惠果學習密宗教法,因此,青竜寺盛名遠播海外。1973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對青竜寺遺址進行發掘。根據發掘報告,遺址有兩處,一為塔址,一為殿堂遺址。塔基正中有一直壁方炕,當是塔心的地宮部分。此塔可能是隋唐盛行的方形木塔。殿址位於塔址東側50餘米處。殿址臺基面呈長方形,放柱礎石夯土墩,東西五排,南北六排,中間缺少兩墩。夯土墩形成柱網狀,似為面寬五間,進深四間格局。中心減二柱部位,可能是密宗佛殿的一種特殊設置。臺基東西兩側發現有呈坡狀慢道。臺基北面中部有踏道遺跡,臺基南面中間有露道。出土遺物有銀質及鎏金小銅佛,唐代建築材料等。
  1982年,西安市同日本國香川、德島、高知、愛媛四縣協議在青竜寺遺址共同修建的空海紀念碑落成。
  1984年,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勳先生應邀根據1973年對青竜寺遺址的發掘資料對遺址4殿堂進行了復原研究。由於遺址4基址為兩個文化層的疊壓,楊先生為上下兩層分別做了復原。右側上圖為下圖是下層(早期建築)復原方案,最終的建設即采取此方案建成惠果空海紀念堂。上層(晚期建築)復原圖為右側下方圖片。
  惠果、空海紀念堂是日本真言宗各派總大本山會、日中友好真言宗協會與西安市共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紀念堂選址在考古發掘的四號殿堂遺址以北六米的地段。平面佈局采用早期舊殿遺存,為面寬五間,進深五間的大方殿。復原後的方殿體積高大,氣魄雄偉,具有唐代建築風格,是西安第一座復原建築。
山西省稷山縣青竜寺 Shanxi Jishan County Seiryuji
  青竜寺位於山西省稷山縣城西4公裏馬村西側,北依高垣,稷山縣青竜寺南臨汾水,棗林環繞,景色優美。該寺由工部尚書王政奉敕而建,始建年代為唐竜朔二年(662),翌年改名。 元、明、清各代多次重建、修葺和補繪。現存建築係元、明遺物,占地約6000餘平方米,分前後兩進院落,大小殿宇8座。前院南有四大天王殿三間(現改為山門),東為十王殿三間,西為羅漢殿三間。後院以中殿和大殿及東西兩廂為主,中殿三間左右垛殿各一,左為祖師殿,右為青竜門。大殿三間,左右垛殿各一,左為護法殿,右為伽藍殿。 中殿和大殿之屋頂均作單檐懸山式,中殿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建,大殿至正十一年(1351)重修,兩旁垛殿亦為元代遺物。 各殿塑像雖皆不存,但大殿、中殿和伽藍殿內保存有壁畫196.38平方米,十分珍貴,製作跨元、明兩個時期。 大殿壁畫的主要內容:東壁是《佛說法圖》,中間繪釋迦像,兩側為阿難、迦葉二弟子和文殊、普賢二菩薩,以及護法金剛護衛,上有人首烏身的飛天;西壁是《彌勒變》,中間繪彌勒像,左右為二大菩薩和衆弟子,下方西側為國王和王妃剃度圖,有宮人圍侍。大殿壁畫據南壁窗檻畫工題記為明洪武十八年(1385)補繪或重裝。唯衹西南隅少部分粉墨為元代印跡。 中殿四壁為“水陸畫”,是青竜寺壁畫中的精華所在。該殿全部構圖共有人物300餘衆,分畫在130平方米的墻面上。 西壁上為三世佛和禮佛圖,下為道教萬神圖;北壁上為十八羅漢,下為十殿閻君、六道輪回等,另有陰曹地府行刑場面;東墻壁畫因日曬雨淋,眉目難辨。以上壁畫雖是宣傳封建禮儀和宗教迷信,但畫面結構嚴謹,筆力遒勁流暢,色彩柔和協調,人物繁而不亂,人體比例適度,造型優美,形象生動,衣飾飄然,栩栩如生。它繼承了我國唐宋以來的繪畫表現技巧,被視為元、明兩代繪畫之傑作。 2001年06月25日,青竜寺元代作為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內蒙古奈曼旗青竜寺 Naiman Seiryuji
  原名慈雲寺,位於奈曼旗青竜山境內,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是清代奈曼旗24座廟宇之一,曾以險要的地勢,優美的自然環境,精湛的建築藝術,精深的佛學,豐富的佛事活動及神奇的故事傳說,聞名於關東各地,引來四面八方佛教信徒,譜寫過輝煌的歷史。相傳慈雲寺是由竜尾溝一姓魏的人傢主持修建的,因觀世音菩薩看中了這裏景色秀美、意境肅穆,是天成的修道場所,於是就化身一女孩被竜尾溝姓魏的人傢撿回傢中,不久滿身生瘡,久治不愈。於是魏傢就讓姓王的小牛館背着送到青竜山窪遺棄。過幾天魏傢人來到山裏,正趕上下大霧,遠遠就聽見鐘鼓齊鳴,走到近前看見半山腰上有一座廟,廟裏有一個山洞,老母坐在山洞裏,王牛館站在一旁,方知菩薩顯靈,叩頭便拜。有一天魏傢人夢見老母點化他建廟。眼前是大錠黃金,再看遠處,有一群羊正在駝着磚往山上爬,如走平地。一夢醒來,他纔明白是菩薩顯靈,賜錢建廟,於是魏傢人按照菩薩的指點,修建了老母廟。後來為教化人們盡忠盡義,又建了關公廟。寺廟占地約800平方米,由老母廟和關公廟組成。關公廟前,一有眼天然的水井,井口粗約1米,泉水甘甜,彎腰就能舀上水來。每逢廟會等重大活動,泉水自然上漲,供人飲用。山裏的泉水井,特別有靈氣,能祛病強身,消災延壽。山有奇泉,廟有真身,一年四季,香火旺盛,人們求財得財,求福得福,到寺廟拜佛求水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青竜山就像一條橫臥的巨竜,首尾相映十分形象,山上有幾百種花草樹木和上百種藥材及稀有真菌,均為自然生長,被列為奈曼旗原生植被自然保護區。這裏從正月開始,就有青草發芽泛緑,傳說這裏的靈氣是由千年的靈芝和成形的人參帶來的,這些珍寶由兩條大蛇看守,多少奇禽異獸,江湖郎中,始終不能近前,由於青蛇履履顯靈,人們經常看到有梁柁粗,幾十米長的青蛇,到廟前的水井裏飲水,青蛇亦既謂青竜。凡是在水井前供奉青竜者,均食清水素。於是當地信教徒,經請示宗教等有關部門,在水井上建了一座青竜廟,慈雲寺也因此更名為青竜寺。為了進一步弘揚佛法,滿足信教群衆的需求,除了對原有寺廟進行修復外,青竜寺建設委員會還决定在青竜山山腳下修建一座由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活動場所。所建寺院、采用現代工藝和古建風格相結合的手法,由前院、中院、內院和居士林組成,並將做為寺院的主體建築和今後的主要佛事活動場所。佛教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深入研究民族歷史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精華,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是廣大人民群衆的要求,認真貫徹“古為今用”方針,探索青竜山的古跡,發掘青竜寺的文化遺産,對於促進當地經濟的繁榮與文化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青竜寺主要法會: 1、二月十九日財神會;2、三月三日王母娘娘蟠桃會;3、四月二十八日藥王會;4、五月十三日老爺會;5、六月社六蟲王會;6、六月十三日竜王會;7、六月十九日觀音菩薩成道日法會;8、九月九日重陽節。
四川省蘆山縣青竜寺 Lush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Seiryuji
  蘆山青竜寺蘆山青竜寺鬥拱在蘆山縣竜門鄉青竜場,南距蘆山縣城蘆陽鎮15公裏。青竜寺建於元代,現僅有大殿尚存。青竜寺大殿為省內現存少數元代建築中有準確銘文紀年的古建築。雖經明、清歷次維修,仍基本保持原建時代特色,是研究元代古建和地方佛教文化史的重要實物,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看點:青竜寺大殿建築凝重樸實,結構靈活,用材隨宜,不分材等,體現着四川地區古建築風格的地方特色。大殿坐西嚮東,歇山式擡梁木結構鬥拱建築,八架椽屋四椽栿前後對乳栿,用四柱。面闊,進深均為三間,通長15.3米,平面成正方形,建築面積234.09平方米。前檐明間補間鋪作三朵,中心一朵為溜金至中金檁,再接一挑斡至脊檁;兩側鬥拱出五鋪作斜拱。次間補間鋪作為一朵,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均為五鋪作鬥拱。後檐柱上,鬥拱簡約,均以蜀柱替代櫨鬥承托正心檁,用挑枋實現出檐。屋面舉折平緩,角有蝦須椽。內柱直徑56釐米,素面覆盆式柱礎,素面須彌座石臺基,垂帶踏道。
上海青浦白鶴青竜寺 Shanghai Qingpu Baihe Seiryuji
  青竜寺位於白鶴青竜村。寺建於唐天寶二年(743年),初名報德寺,宋代更名隆福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途經青竜,親書“精嚴壽相”額,並賜寺名“吉雲禪寺”。又賜水晶觀音像一尊、荷花濺金扇一把、杏黃袈裟一襲,時稱“三寶”。據光緒刊《青浦縣志》載,青竜寺占地60餘畝,寺田450餘畝,建築宏偉,有大雄寶殿、地藏殿、韋馱殿、禪堂、齋堂、揖秀堂、且歇堂、文覺堂、澄懷堂、方丈室、東西兩廡、香積廚、庫房、普同塔等建築群。鐘鼓之聲不絶,梵唄之聲達旦,有“佛角為天下之雄”之譽。清嘉慶三年(1798年)失火,崇閣大殿均成廢墟。道光初年,寺僧生建殿宇。鹹豐十年(1860年)又遭兵燹,寺屋廢損大半。民國25年(1936年)寺僧募建觀音閣及大鐘一口,今俱廢,僅存碑刻兩塊:(一)重興青竜隆福寺碑記。(二)敕賜吉雲禪寺重建大殿碑銘。
  青竜塔建於唐長慶年間(821-824年),原名隆福寺塔,又名青竜雁塔,俗稱青竜塔,七級八面,磚木結構。寺塔於宋康定、慶歷年重修理工。元大德三年(1299)、緻和元年(1308年)、至正三年(1343年),青浦籍書畫傢、水利專傢任仁發及子任賢德、孫任士質三代相繼出資修葺寺塔。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邑人朱明鏡修塔。清順治五年(1648年),僧百遇復新之。迄今已有300餘年失修,樓梯盡毀,腰檐無存,塔身傾斜,岌岌可危。1956年,塔頂的銅葫蘆被臺風吹落,上鑄有“明崇禎十七年”字樣。現收藏在青浦區博物館。1992年,塔身偏離中心1.56米,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特邀著名建築糾偏專傢曹時中教授予以扶正。寺、塔於1959、1960年分別列為縣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省嘉陵區青竜寺 , Sichuan Jialing Seiryuji
  青竜寺位於嘉陵區積善鄉青竜山巔(今積善鄉賈壩村),距南充市46公裏,距積善鄉2公裏。青竜山地勢險峻,一峰獨秀,長約裏許,古木森森,形若青竜。四周丘陵起伏,山麓阡陌縱橫,山巔原有四大古寨,故名青竜寨。每當兵荒馬亂,四方百姓,皆至此山寨避難。青竜山的北面山麓,在北宋時期建有古剎,前為賈壩,後即絶壁,乃取名青岩寺。規模極大,殿閣輝煌,碑碣若林,廟田甚廣,明末毀於兵燹。現壩中瓦礫遍地,殘碑堆野,古詩碑文,依稀可見。有《題青岩寺》詩云:“寺好因崗勢,登臨臨夕陽。青山當佛閣,紅葉滿僧廊。竹色連平地,蟲聲在上方。最憐東面靜,為近古寨墻。”殘碑上有嘉祐二字,嘉祐乃宋仁宗年號,不知始建或是重修。今賈壩中人猶以正殿田,佛爺地,廂房嘴,和尚墳等名稱而呼其田地名,足見當時盛況。清朝康熙年間(約1700年),當地善男信女出錢出力在青竜寨山腰重修寺廟,取名青竜寺。並在寺中開辦私塾,聘請飽學之士教習詩書,附近童生皆來此讀書,古寨禪林,清雅幽靜,士人輩出,名聲大震。解放前夕,有名的地下堂人蘇俊與劉瑞安,張守政等烈士,皆啓蒙於青竜寨書館。
四川省西昌市青竜寺 Xichang City, Sichuan Seiryuji
  四川省西昌市青竜寺始建於明代萬歷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是邛海最富有傳奇的地方。
  青竜寺下面海的深度為邛海最深的地方,達50米左右,民間說法是深不可測。相傳這裏古時有個梓潼縣城,突然有一天地底淪陷,整個縣城被涌出的大水所淹,至今有漁民說在天氣晴朗海水清澈之時,還能隱約看見海底被淹的建築輪廓和房瓦。此傳說極富傳奇性,在民間廣為流傳,老百姓大多確信有此事,還指證青竜寺稍下兩棵黃葛樹的位置,即為古時的梓潼寺。
  既然為邛海最深的地方,這裏的水最為明澈幹淨,散發着水性裏某種不可捉摸的神秘的氣息,有說法說此處與地底暗河相通,有好事者將羽毛做了記號的鴨子從蠃髻山的暗河放入,後在邛海此處的邊上找到了這衹做了記號的鴨子。傳說這裏有青竜、白竜、黃竜隱於其底,有人還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地說看見了竜的身影之類,還說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如果運氣好的話,很容易見着。
  此外,也有人說在這兒,看見過西方空中踏着青竜顯現聖像的觀音菩薩。而在青竜寺這裏,望西看去,瀘山正是太陽落山的地方,那裏是儒、釋、道三教共一山的地方。因此人們把諸多傳奇與這些都聯想在了一起,倒也頗有情趣。
  這裏也盛傳着一個民間故事:東海竜王四太子小青竜每見古邛都逢幹旱時節,常顯聖降雨抗旱,老百姓為紀念他,於此修建青竜寺,祭祀供養他的聖像。
  所有的這些,匯集成了傳奇的青竜寺。不僅僅傳奇,這裏也是邛海周邊高處看海的極佳所在,放眼望去,視野開闊,一覽無餘,藍天、白雲、青山、樹林、村莊、田園、海水相映成趣,在習習微風中,心胸為之而舒暢,恍然間有身處仙境之感。尤其是在夕陽西下之時,在這裏觀海,整個海面與天空都被餘暉渲染成醉心的霞紅,優美壯觀。在這裏,夏季的雨中看海,還能見海水層次分明的紅色、黑色、緑色等多彩的顔色,很美。
  兩棵蒼勁挺拔、濃蔭茂盛的黃葛樹,將這裏的風景點綴得生趣盎然,仿佛見證着這裏的滄桑,也仿佛訴說着永遠的傳奇,也仿佛守望着亙古不變的自然情懷。青竜寺以前供奉的是觀音菩薩的聖像、道傢的神仙真人和青竜的顯像,後市政府為順應旅遊的發展,在2006年“一辦三創”中於此大興土木,修建打造成了當前架構精緻、氣勢恢宏,純粹佛教風格和內容的青竜寺,由此極大地豐富了此處的人文情調,吸引着各地前來觀光和朝聖的人們。
  青竜寺嚮北往下的最低處,有一個近九萬平方米的旅遊休閑區,由青河沙灘浴場、小青河野趣露營區、臨海小景點、登山步道、風雨廊等功能區組成。於此,可於河邊漫步,可於沙灘徜徉,也可於水中嬉戲,懷想青竜的神奇,再傾聽青竜寺隱約傳來的鐘磬之聲,是放鬆身心,品味邛海恬靜、雅趣的好地方。
山東省慶雲縣青竜寺 Shandong Qingyun Seiryuji
  青竜寺位於山東省慶雲縣縣城東南3.5公裏,大宗村西一裏半處。據傳該寺唐代所建,廟宇占地約3畝,寺內尼姑很多。明代,該寺之尼姑因受地痞欺辱,都搬至范家庵。廟宇因失修而倒塌。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青竜寺】  中國佛教密宗寺院。位於陝西西安城南郊樂遊原上。唐時為長安城延興門內新昌坊。該寺前身是靈感寺,建於隋開皇二年(582),唐武德四年(621)寺廢。據傳,竜朔二年(662)城陽公主患病,蘇州和尚法朗誦《觀音經》祈佛保祐得愈,公主奏請復立為觀音寺。景雲二年(711)改名青竜寺。唐會昌五年(845)禁佛時寺廢。次年又改為護國寺。大中九年(855)長安左右兩街添置寺院八所,該寺又恢復本名。北宋元祐元年(1086)以後寺院廢毀,地面建築蕩然無存,殿宇遺址被埋沒地下。
    青竜寺是唐代密宗大師惠果長期駐錫之地。日本真言宗的祖師空海到華後,在此寺受學於惠果。訶陵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僧人辨弘,新羅僧人惠日、悟真也曾從惠果學習密宗教法,因此,青竜寺盛名遠播海外。
    1973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對青竜寺遺址進行發掘。根據發掘報告,遺址有兩處,一為塔址,一為殿堂遺址。塔基正中有一直壁方坑,當是塔心的地宮部分。此塔可能是隋唐盛行的方形木塔。殿址位於塔址東側50餘米處。殿址臺基面呈長方形,放柱礎石夯土墩,東西五排,南北六排,中間缺少兩墩。夯土墩形成柱網狀,似為面寬五間,進深四間格局。中心減二柱部位,可能是密宗佛殿的一種特殊設置。臺基東西兩側發現有呈坡狀慢道。臺基北面中部有踏道遺跡,臺基南面中間有露道。出土遺物有銀質及鎏金小銅佛,唐代建築材料等。
    1982年,西安市同日本國香川、德島、高知、愛媛四縣協議在青竜寺遺址共同修建的空海紀念碑落成。另外,修建了惠果、空海紀念堂。該堂是日本真言宗各派總大本山會、日中友好真言宗協會與西安市共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紀念堂選址在考古發掘的四號殿堂遺址以北六米的地段。平面佈局采用早期舊殿遺存,為面寬五間,進深五間的大方殿。復原後的方殿體積高大,氣魄雄偉,具有唐代建築風格,是西安第一座復原建築。(暢耀)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Qinglongsi
  青竜寺
  中國佛教密宗寺院。位於陝西西安城南郊樂遊原上。唐時為長安城延興門內新昌坊。該寺前身是靈感寺,建於隋開皇二年(582),唐武德四年(621)寺廢。據傳,竜朔二年(662)城陽公主患病,蘇州和尚法朗誦《觀音經》祈佛保□得愈,公主奏請復立為觀音寺。景雲二年(711)改名青竜寺。唐會昌五年 (845)禁佛時寺廢。次年又改為護國寺。大中九年 (855)長安左右兩街添置寺院八所,該寺又恢復本名。北宋元□元年(1086)以後寺院廢毀,地面建築蕩然無存,殿宇遺址被埋沒地下。
  青竜寺是唐代密宗大師惠果長期駐錫之地。日本真言宗的祖師空海到華後,在此寺受學於惠果。訶陵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僧人辨弘,新羅僧人惠日、悟真也曾從惠果學習密宗教法,因此,青竜寺盛名遠播海外。
  1973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對青竜寺遺址進行發掘。根據發掘報告,遺址有兩處,一為塔址,一為殿堂遺址。塔基正中有一直壁方坑,當是塔心的地宮部分。此塔可能是隋唐盛行的方形木塔。殿址位於塔址東側50餘米處。殿址臺基面呈長方形,放柱礎石夯土墩,東西五排,南北六排,中間缺少兩墩。夯土墩形成柱網狀,似為面寬五間,進深四間格局。中心減二柱部位,可能是密宗佛殿的一種特殊設置。臺基東西兩側發現有呈坡狀慢道。臺基北面中部有踏道遺跡,臺基南面中間有露道。出土遺物有銀質及鎏金小銅佛,唐代建築材料等。
  1982年,西安市同日本國香川、德島、高知、愛媛四縣協議在青竜寺遺址共同修建的空海紀念碑落成。另外,修建了惠果、空海紀念堂。該堂是日本真言宗各派總大本山會、日中友好真言宗協會與西安市共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紀念堂選址在考古發掘的四號殿堂遺址以北六米的地段。平面佈局采用早期舊殿遺存,為面寬五間,進深五間的大方殿。復原後的方殿體積高大,氣魄雄偉,具有唐代建築風格,是西安第一座復原建築。
   (暢耀)
近義詞
青竜寺
包含詞
青竜寺站青竜寺村
題青竜寺登青竜寺
青竜寺儀軌西安青竜寺
稷山青竜寺青竜寺壁畫
青竜寺遺址青竜寺僧院
青竜寺早夏獨遊青竜寺
青竜寺在前青竜寺北廊
火燒青竜寺白鶴鎮青竜寺
病後遊青竜寺客題青竜寺門
稷山青竜寺壁畫題青竜寺鏡公房
題青竜寺縱公房寄青竜寺原上人
不憶青竜寺後鐘下第題青竜寺僧房
鼕夕寄青竜寺源公青竜寺贈雲顥法師
青竜寺與黎昕戲題清明日青竜寺上方
遊青竜寺贈崔大補闕夏日青竜寺尋僧二首
秋晚與友人遊青竜寺青竜寺題故曇上人房
宿青竜寺故曇上人院與王楚同登青竜寺上方
夏日過青竜寺謁操禪師青竜寺曇璧上人兄院集
青竜寺曇壁上人院集和秘書崔少監春日遊青竜寺僧院
王起居獨遊青竜寺玩紅葉因寄清明日青竜寺上方(得多字)
青竜寺原上人(一作鼕日寄僧友)秋夜寄青竜寺空貞二上人
早夏青竜寺緻齋憑眺感物因書十四韻清明日青竜寺上方賦得多字
愚公𠔌三首(青竜寺與黎昕戲題)同王昌齡裴迪遊青竜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
同王維集青竜寺曇壁上人兄院五韻青竜寺贈崔大補闕(寺在京城南門之東)
夏日過青竜寺謁操禪師(與裴迪同作)別弟縉後登青竜寺望藍田山
和錢員外青竜寺上方望舊山青竜寺贈崔大補闕寺在京城南門之東
夏日過青竜寺謁操禪師與裴迪同作愚公𠔌三首青竜寺與黎昕戲題
青竜寺原上人一作鼕日寄僧友清明日青竜寺上方得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