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①以中國共産黨為主,國共合作創辦的高等學校。前身為私立東南高等專科師範學校,1922年春創立於上海,同年10月改為上海大學。設中文係、外文係、社會係、美術係以及附屬中學。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國民黨查封。②中國的綜合性大學。1994年5月創辦於上海。由上海工業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型原上海大學(創辦於1983年)合併而成。有理、工、文、法、美術、國際商業、經濟管理等學院。 |
|
上海大學投訴電話上海旅遊投訴電話:021-643936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上海大學是上海市屬重點大學,為面嚮21世紀國傢重點建設的一百所大學之一。現任校長是著名科學家、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教授。
上海大學是一所具有光榮傳統的學校。本世紀二十年代初創建的上海大學,造就了許多國內外知名學者和愛國志士。新組建的上海大學將繼承和發揚二十年代上海大學的光榮傳統和優良校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上海大學是一所學科門類較為齊全、應用學科和基礎學科都比較強的綜合性大學。現有20個學院、2個直屬係、56個本科專業、64個碩士學位授予點、7個工程碩士學位授予點、16個博士學位授予點以及力學、冶金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數學、材料科學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我校現有13個重點學科和3個重點實驗室。
上海大學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並擁有一批在某些領域有較高學術地位的專傢、教授。現有專任教師、科研人員近3000人,其中教授300多人,副教授800餘人,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7人,博士生導師136人,國傢級有突出責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傢15人。
上海大學是上海辦學規模最大的高校,具有明確的辦學指導思想,始終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改革開放以來,學校以“自強不息”為校訓,本着“面嚮社會、適應市場、發揚優勢、辦出特色”的指導思想,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施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形成了頗具特色的辦學機製和教學模式。如,全面實行學分製、選課製、短學期製、導師製、導生製等,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可以自主選修課程、自主安排學習進程、自主選擇授課教師、自主選擇專業方向,使學生盡可能地把社會的需求同自己的能力、興趣、特長結合起來,學校還根據多學科的特色,充分發揮綜合優勢,實行主輔修製,雙專科製、雙專業製和推薦優秀本科生直升研究生,優秀碩士生提前攻讀博士學位等培養辦法,為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現有全日製學生3萬餘人,其中本科生近2萬4千餘人,博士生、碩士生近3300人,在校各類成人教育學生2萬餘人。
學校科研實力在全國高校中處於先進水平,建有國傢科委批準的高新技術開發園區和各種研究所、研究中心72個。學校堅持面嚮經濟建設主戰場,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大力開展科學研究,不但在應用研究領域裏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的科技成果,而且在基礎研究中也獲得了一批國內外有影響的成果。近年來,學校的科研經費、獲奬成果數、學術論文數在全國高校中處於先進水平。學校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並將科研新成果充實進教學內容,以促進課程建設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上海大學與社會各界一直有着十分廣泛的聯繫,改革開放以來,學校與社會各界在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的聯繫更加密切和深入。學校已與中國科學院在滬研究所聯合建立了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上海社會科學院聯合招收文學、經濟、法律等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在上海影視、廣播界支持下建立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另外,學校相繼聘請了一大批著名的學者、名傢擔任學校的顧問、兼職教授和講座教授。
上海大學開展了較為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同國外大學、研究所和企業的聯繫及學術交流日益擴大。迄今,已與國外幾十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關係,還聘請了一批國際著名學者擔任學校的名譽教授、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與此同時,學校不間斷地派遣教師出國進修、考察和學術交流。學校從1998年開始招收用英語直接授課的外國留學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現有外國留學生600餘人。近年來,學校在國際合作辦學方面又邁出了新的步子,已與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合作成立了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
座落於世界東方大都市和中國最大經濟中心城市的上海大學,有光榮的過去、充實的現在、更有美好的未來,她將建設成為培養上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急需的高質量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成為綜合優勢明顯、學科特色鮮明、管理機製靈活有效、精神面貌奮發嚮上、在國內外享有良好聲譽的社會主義綜合性大學。
上海大學已於2002年11月3日通過了“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專傢論證,並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即“發揚自強不息精神,構建緑色、文明、信息化校園,基本建成與上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地位相適應的高層次人才教育體係和科技創新體係,為建成國內一流的、綜合性、應用研究型大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
|
【中文名】上海大學
【英文名】Shanghai University
上海大學是國傢“ 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也是上海市屬唯一一所“211”院校。現任校長是著名教育傢,科學家,社會活動傢,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教授,黨委書記是於信匯教授、執行校長是周哲瑋教授。校訓“自強不息”,秉承“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精神。該校長期被公認為“東方的斯坦福”(Stanford in the East),來顯示出其廣厚的實力與飛快的發展。
上海大學現有23個學院、1個直屬係土木工程係,有68個本科專業、131個碩士學位授予點、17個工程碩士學位授予點、7個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點、1個MBA授權點和1個法律碩士授權點、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5 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還有 19個自主增設二級學科博士點、1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專任教師、科研人員近3000人,其中教授428人,副教授870餘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0人,博士生導師200多人,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傢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傢306名。現共有冶金鋼鐵、機械工程、流體力學、社會學等4個國傢重點學科、上海市優勢學科4個、上海市特色學科5個;擁有2個科技部與上海市共建的國傢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傢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上海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上海大學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 2003年10月,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並獲得優秀。現有全日製學生4萬餘人,其中本科生近3萬人,博士生、碩士生近8000人。另外,有在校各類成人教育學生近2萬人,外國留學生2400餘人。
上海大學科研實力在全國高校中處於先進水平。現建有國傢大學科技園和各種研究所、研究中心 100多個。學校近五年科研經費一直位於全國高校前20位,2003年科研經費為3.3億,其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費1000多萬,文科科研經費也突破1000萬。學術論文國際三大檢索(SCI、EI、ISTP)收錄的論文數近五年一直位於全國高校前30位。上海大學科技園現有在孵化企業25傢,2003年銷售收入達16億元。
上海大學開展了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迄今,已與日本早稻田大學、俄羅斯莫斯科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英國利茲大學、法國巴黎二大、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瑞典查爾摩斯理工大學等幾十所國外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關係。與此同時,學校不間斷地派遣教師出國進修、考察和學術交流。學校現在每天在校外國留學生超過2400人。
上海大學通過“ 211工程”和新校區建設,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現校園占地167萬平方米,校捨建築面積89萬平方米。圖書館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館藏圖書357萬册,期刊4000餘種,包括外文期刊700餘種,還有幾十種網絡和光盤數據庫。校園通信光纜聯接三個校區以及所有大樓,建成了較完整的信息網絡服務體係。學校體育場館容量大、設施先進。學校還建成了一批先進的基礎教學實驗中心和多媒體教室。
上海大學研究生培養教育,始終堅持貫徹黨和國傢的教育方針,堅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堅持與生産勞動相結合,努力使研究生成為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采取推薦優秀本科生直升研究生、優秀碩士生提前攻讀博士學位和碩博連讀等改革舉措,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該校將繼續采取提供多種形式助學貸款、奬學金及校內兼職等措施,努力改善研究生的生活待遇和學習條件,盡最大可能幫助經濟睏難的學生接受研究生教育。
上海大學一貫重視黨的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 1998年,榮獲全國“黨的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稱號。1994年以來,學校已連續5次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並且是全國緑化模範學校。
上海大學已製定了學校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提出了更高的奮鬥目標,即發揚自強不息精神,構建緑色、文明、信息化校園,建成與上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地位相適應的高層次人才教育體係和科技創新體係,成為國內一流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上海大學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九,2007中國大學自然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五十二,2007中國大學理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五十,在2008年度《中國大學評價》中國大學綜合排名中升至第43位,2009年度《中國大學評價》中國大學綜合排名中上升至第41位。
學校校區有
校本部(寶山校區):上大路99號
嘉定校區:上海市嘉定區城中路20號
延長校區:上海市閘北區延長路149號
新閘路辦學點
青浦房地産學院等 |
|
上海大學的校徽呈白玉蘭的形狀,為本市市花。花托為字母“U”形,是大學(University)的意思,右花瓣形如海鷗,又是字母 “S”,是上海(Shanghai)的象徵。左花瓣為數字“1”,表示上海大學要爭創第一的决心。由雕塑傢徐光夫先生設計。
校訓:自強不息 |
|
· 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華東分院創立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時任校長是華東分院院長--周仁,各係係主任由相關學科領域的中科院在滬研究所所長兼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響應黨中央提出的“嚮科學技術進軍”的號召,為盡快培養科技人才,提出“全院辦校”的口號,並由中科院在上海的各研究所負責為上海科大辦一個係。建校的宗旨是:為國傢及上海地區的科研機構和新技術工業基地培養高級科學研究和技術人才。辦學的模式是:院校結合、所係結合。辦學的特色是:理工結合,學科專業設置反映科技發展的方向和時代特色。
· 1959年,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前身上海第二科技學校創立。
· 1960年,上海工業大學前身上海工學院創立。
· 1972年,上海工學院和中國機械部所屬上海機械學院(現上海理工大學)合併。
· 1979年,上海工學院從上海機械學院分離,改名為上海工業大學。
· 1981年,上海第二科技學校改名為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
· 1983年,原上海大學成立,下設文學院、國際商學院、美術學院、工學院和法學院,這些學院的前身分別是復旦大學分校、合併的上海外國語大學分校與上海機械學院分校、上海美術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後的華東師範大學分校和上海科技大學分校、上海法律高等專科學校。
· 1994年,上海工業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原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合併,成立了新上海大學。
· 2005年,原上海法律高等專科學校部分脫離上海大學成立上海政法學院,獨立招生。
· 2006年,上海大學與法國等西歐國傢合作開設中歐工程學院,在新生中擇優轉入該學院學習。
· 2007年,原理工基礎強化班獨立成為上海大學自強學院。
在1994年四校合併時,江澤民總書記為新上海大學題寫校名,李鵬總理為新上海大學題詞:“發揚光榮傳統,培育跨世紀人才”,李嵐清副總理也為學校題了詞:“自強不息,礪志改革,發揮聯合優勢,提高教學質量,為祖國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題詞含義深遠。 |
|
上海大學是一所學科門類較為齊全、應用學科和基礎學科都比較強的綜合性大學。23個學院、1個直屬係、67個本科專業、131個碩士學位授予點、14個工程碩士學位授予點、1個MBA授權點、47個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力學、冶金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數學、材料科學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等1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
上海大學校徽 · 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上海大學法學院
·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
· 上海大學管理學院
· 上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
· 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上海大學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
· 上海大學理學院
·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 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
·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 上海大學土木工程係
· 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上海大學文學院
· 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
· 上海大學藝術研究學院
· 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
· 上海大學中歐工程學院
· 上海大學自強學院
· 上海大學房地産學院
· 上海大學巴士汽車學院
· 上海大學高等技術學院
· 上海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 上海大學管理教育研究院
· 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
· 上海大學人才學院
· 上海大學社區學院
· 上海大學體育學院 |
|
上海大學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2500餘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者948人,占專任教師比例為37.59%;具有碩士學位者885人,占專任教師比例為35.09%;教授428人,占專任教師比例16.97%,副教授765人,占專任教師比例30.33%。現有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0人,博士生導師200餘人,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傢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傢68人。 |
|
上海大學迄今已與早稻田大學、莫斯科大學、慕尼黑大學、利茲大學、巴黎二大、裏爾一大、紐約市立大學、瑞典查爾摩斯理工大學等幾十所國外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關係。與此同時,學校不間斷地派遣教師出國進修、考察和學術交流。學校現有外國留學生1000餘人。 與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合辦悉尼工商學院,中英雙語教學,並對達到一定要求的學生授予中外雙學位。 |
|
· 錢偉長: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係,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
· 黃宏嘉:1944年畢業於西南聯大電機係,1949年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生院,微波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徐匡迪:1959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冶金係,冶金專傢、政治傢,中國工程院院士。
· 周邦新:1956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金相及熱處理專業,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專傢,中國工程院院士。
· 劉高聯:1953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係,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渦輪機研究生畢業,工程熱物理和流體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孫晉良:紡織材料和復合材料專傢,中國工程院院士。
· 周國治:1960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冶金係,冶金材料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李三立:195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綫電係,計算機學專傢,中國工程院院士。
· 傅傢謨:環境與化學專傢,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院長。
· 劉源張:1949年畢業於日本國立京都大學,1954年畢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生院,質量工程和管理專傢,中國工程院院士。
· 劉元方:195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化學係,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專傢,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 莊鬆林: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係,1982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電子工程係獲博士學位,光學專傢,中國工程院院士。
· 瀋學礎:1958年畢業於復且大學物理係,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
· 王 元: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數學學報》主編。
· 匡定波:195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物理係,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 |
|
· 戴望舒:現代著名詩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
· 徐匡迪:原上海市高教局局長,上海市市委副書記,市長,現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
· 鮑傢善:低溫物理學專傢。原上海科技大學物理係教授,名譽係主任,校學術委員會主任
· 周慕堯:原上海市副市長,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65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理化係核物理專業
· 王生洪:曾任復旦大學校長,1965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工程力學係精密機械專業
· 楊雄裏:中國科學院院士,1963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生物係
· 林國強:中國科學院院士,1964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化學係
· 孫晉良:中國工程院院士,1968年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化學係有機化學專業
· 劉人懷:中國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學校長。1986年2月至1991年11月任上海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兼經濟管理學院首任院長和預測咨詢研究所所長等職。
· 謝 宇: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和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82年畢業於上海工業大學冶金工程學係
· 白福濃:美國幫熟人基金會發起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所B.L.B教授(2006~ ),曾任美國哈佛大學數學係客座教授,1986獲上海大學理學學士。
· 幹 勇: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鋼鐵研究總院院長,1982年於上海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1987年於鋼鐵研究總院獲博士學位
· 施大畏:上海中國畫院執行院長,國傢一級美術師,1986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係。
· 韓 碩: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副院長、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係。
· 龔方震:曾任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宗教學研究室主任,中外關係史學會常務理事。1946年畢業於上海大學法學院
· 鬍金豪:上海天文臺黨委副書記副臺長。1975年上海科技大學無機材料專業畢業
· 劉達臨:上海大學社會係教授,亞洲性學聯合會主席,中華性文化博物館館長
· 葛紅兵:中國當代有代表性的新生代學者、作傢。
· 和 晶: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1998年在上海大學、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中心聯合辦學的中國電影史專業研究生畢業。
· 高韻斐: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新聞學會副會長,SMG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第一財經頻道總監。
· 郭敬明:中國著名作傢,02年進入上海大學念影視藝術工程專業,05-06年休學兩年。07年復學,轉為影視藝術技術專業。2008年退學。 |
|
上海大學教育鏈是指由上海大學附屬學校、上海大學附中與上海大學構成的從小學一年級入學到博士研究生畢業的連續不間斷的教育體係。現在,上大教育鏈正惠及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與外國留學生,他們全都受過上大“自強不息,求實創新”校訓的熏陶,自信地走嚮世界各地。 |
|
大革命期間,在當時的青年群衆中流行一句俗語:武有黃埔、文有上大。
上海歷史上曾有過一所上海大學,始建於1922年,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的産物,校長為國民黨人於佑任,共産黨人惲代英任總務長,瞿秋白任社會學係主任,還有不少中國共産黨早期領導人和著名學者在該校任職任教。1927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強行關閉了學校。老上大學風嚴謹、革命氣息濃厚,雖然建校歷史很短,但卻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民族振興輸送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其中包括李鵬的父親——革命烈士李碩勳、曾任國傢主席的楊尚昆等。在當時,就有“武有黃埔(軍校),文有上大”的盛譽。
上海大學創辦於1922年10月23日。它的前身是私立東南高等專科師範學校,五四運動後東南高師師生們鬧學潮,驅逐了校方,推舉國民黨人於右任為校長,邵力子(當時是共産黨員)為副校長,於是,在東南高師的舊址上,一所新型的革命學校——上海大學誕生了。校址在現在的閘北區青雲路322號。共産黨員李大釗、瞿秋白、蔡和森、鄧中夏、張太雷、惲代英、肖楚女、任弼時、瀋雁冰、陳望道等都在上海大學任教。由於校捨簡陋沒有校門,當時被稱為“弄堂大學”。學校共設有三個係:中文文學係、英文文學係和社會學係,瞿秋白是當時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主講社會學相關課程。學生從文盲到知識分子都有。
由於受到英國人查封,上海大學1924年2月由青雲路遷到西摩路29號(現在的靜安區陝西北路南陽路路口)。五卅運動時,上大校址再次被英國士兵占領,學校又遷回閘北。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上海大學最後一次被查封。至此,上海大學存在了短暫但卻輝煌的五年。 |
|
shanghai daxue
上海大學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一所新型的革命大學。前身為私立東南高等專科師範學校,因校政腐敗,學生驅逐原校長, 公推國民黨人於右任為校長。1922年10月 23日改名上海大學。1923年,鄧中夏、瞿秋白先後到校任領導職務,革新校政,以改造社會為目標,切實進行社會科學研究和形成新文藝係統為己任,貫徹理論聯繫實際原則,實行知識分子與工人運動相結合。1923年秋,學校成立評議委員會(後稱行政委員會),處理全校重大事務,委員中有共産黨員、 國民黨左派、 國民黨右派等。學校是在共産黨員、國民黨左派同右派鬥爭中發展起來的。它在帝國主義嚴密控製的上海,開展革命教育,傳播馬剋思列寧主義,造就了許多優秀幹部,在民主革命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原設在閘北青島路的裏弄內, 學生 160 多人,1924年2月遷西摩路,學生增至300多人,“五卅”運動中被租界當局封閉後,又遷閘北青雲路;1926年在江灣建新校捨,學生最多時近800人。學校設社會學係、 中國文學係、美術係和英國文學係,另設中學部和俄文班。社會學係課程有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等馬剋思主義教育。此外有全校學生參加的特別講座,內容是宣傳社會主義,講演社會問題和時事形勢等。學校曾有許多無産階級革命傢和著名學者任教,如鄧中夏、瞿秋白、蔡和森、惲代英、張太雷、瀋雁冰、蕭楚女、陳望道、楊賢江等,李大釗也曾為講座講課。學生中成立“社會科學”、“社會問題”研究會和“春風文學會”等各種研究團體,每周開展討論、辯論、研究活動。
學校為喚起民衆、組織民衆、打倒軍閥、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而積極開展活動。自1924年起,師生在校內以及到工廠區辦平民夜校,幫助工人組織工人俱樂部和工會;推動上海學生聯合會的改組;發起建立全市的教職員救國同志會。“五卅”反帝運動中,學校發動師生積極參加,成為運動的先鋒。北伐時,一批師生南下參加北伐戰爭;留滬師生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中,組織了行動委員會,同工人並肩戰鬥。當時《大陸報》曾稱“北京大學和上海大學,是共産黨活動的南北兩大中心”。1927年 4月國民黨軍隊進駐學校,同年5月2日,學校被國民黨政府封閉。
(金立人)
|
|
大革命 | 工農紅軍 | 烈士 | 高等教育 | 藝術設計 | 巴士集團 | 國傢職業教育實訓基地 | 教育 | 導演 | 演員 | 主持人 | 老師 | 大學 | 學科 | 中文係 | 法學 | 名校 | 學院 | 計算機 | 工科 | 圖書館 | 信息機構 | 更多結果... |
|
|
上海大學城 | 上海大學站 | 上海大學學院 | 上海大學本部 | 上海大學環保社 | 上海大學愛拍社 | 上海大學法學院 | 上海大學文學院 | 上海大學理學院 | 上海大學圖書館 | 錦秋路上海大學 | 上海大學上大路 | 上海大學錦秋路 | 上海大學管理學院 | 上海大學生創業園 | 上海大學自強學院 | 上海大學社會學係 | 上海大學附屬中學 | 上海大學體育學院 | 上海大學巴士學院 |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 |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 上海大學嘉定校區 | 上海大學材料學院 | 錦秋花園上海大學 | 上海大學附屬中學實驗學校 | 上海大學房地産學院 | 上海大學CIA學院 | 上海大學中歐工程學院 | 上海大學生世博宣講團 | 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 | 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 | 上海大學藝術研究學院 | 上海大學音樂藝術學院 | 上海大學土木工程係 | 上海大學生創業基地 | 上海大學刀具技術研究所 | 上海大學管理教育研究院 | 上海大學光纖研究所 | 上海大學奇羽奇乒社 | 上海大學巴士汽車學院 | 上海大學巴黎時裝學院 | 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上海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上海大學生求職公寓 | 上海大學高等技術學院 | 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 | 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 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 | 上海大學數字藝術教育中心 | 上海大學國際商學院夜大學 | 上海大學國際商學院 | 上海大學嘉定東校區 | 錦秋路瑞康路上海大學 | 上海大學經濟學全真模擬密押捲 | 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上海大學外國留學生本科生學籍管理規定 | 上海大學AEC數字藝術教育中心 | 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 | 上海大學生實習就業無憂服務中心 | 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英才計劃 | 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 | 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 | 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上海大學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 |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 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上海大學文學院文獻信息管理係 | 上海大學靜安校區綜合管理辦公室 |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成人教育處 | 延長路共和新路上海大學延長校區 | 平型關路延長路上海大學延長校區 | 廣延路延長路上海大學延長校區 | 延長路平型關路上海大學延長校區 | 廣中路平型關路上海大學延長校區 | 廣延路廣中路上海大學延長校區 | 上海大學巴士汽車學院上海市公用技工學校聯合 | 上海大學巴士汽車學院上海市公用技工學校聯合工會 | 上海市政法管理幹部學院上海大學法學院 | 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徐匯分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