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上海 >上海高等院校 > 上海交通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上海交通大學
  校訓 飲水思源 愛國榮校
  類型 公立
  創建年 1896
  校長 張傑院士
  教師 2800餘名
  本科生 本部19,432 ;醫學院3,445
  研究生 本部13,628;醫學院2,747
  校址 中國 上海
  校園面積 5,332畝
  上海交通大學(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簡稱SJTU),其前身是創建於1896年的南洋公學,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傢 “七五”、“八五”重點建設、全國首批7所“211工程”和首批9所“985工程”建設的高校之一,是九校聯盟(C9)成員。經過百餘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並正在嚮世界一流大學穩步邁進。
校名變遷
  上海交通大學前身是盛宣懷於1896年(光緒22年)創立的南洋公學,1911年改為南洋大學,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1922年稱交通部南洋大學,1928年又改稱交通大學。1949年5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學。交通大學部分教授遷至臺灣後"復校",這就是後來位於新竹的"國立交通大學"。1957年,交通大學又分為上海、西安兩部分。1959年,兩處獨立建校,稱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是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另外兩所是1911年清華留美預備學校——今清華大學,1912年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今河南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沿革
  1896 - 1904 南洋公學 Nan Yang Public School
  1905 - 1906 商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 Imperial Polytechnic College of the Commerce Ministry
  1906 - 1911 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 Shanghai Industrial College of the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graphs
  1911 - 1912 南洋大學堂 Nan Yang College
  1912 - 1921 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 Governmen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the Communications Ministry
  1921 - 1922 交通大學上海學校 Nan Yang College of Chiao Tung
  1922 - 1927 交通部南洋大學 Nan Yang University of the Communications Ministry
  1927 - 1928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學 First Chiao Tung University of the Communications Ministry
  1928 - 1942 交通大學(上海本部) Chiao Tung University(Main Campus in Shanghai)
  1942 - 1946 國立交通大學(重慶總校)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Main Campus in Chong Qing)
  1946 - 1949 國立交通大學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1949 - 1957 交通大學 Jiao Tong University
  1957 - 1959 交通大學(上海部分)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Campus)
  1959 - 現今 上海交通大學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學校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傢 “七五”、“八五”重點建設和“211工程”、“985工程”的首批建設高校。經過百餘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並正在嚮世界一流大學穩步邁進。
  19世紀末,甲午戰敗,民族危難。盛宣懷先生和一批有識之士秉持“自強首在儲纔,儲纔必先興學”的信念,在上海創辦了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建校伊始,學校即堅持“求實學,務實業”的宗旨,以培養“一等人才”為目標,精勤進取,篤行不倦,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為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被譽為“東方的MIT”。抗戰時期,廣大師生歷盡艱難,內遷重慶,堅持辦學,不少學生投筆從戎,浴血沙場。解放前夕,廣大師生積極投身民主革命,學校被譽為“民主堡壘”。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配合國傢經濟建設的需要,學校調整出一批優勢院係、學科,支持國內兄弟院校的發展;五十年代中期,學校響應國傢建設大西北的號召,歷經西遷、兩地辦學、獨立辦學等變遷,為構建新中國的高等教育體係,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六、七十年代,學校先後歸屬國防科工委和原六機部領導,積極投身國防科研和國防人才培養,為“兩彈一星”和國防現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特別是直屬教育部領導以來,學校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大膽推進改革:率先組成教授代表團訪問美國,率先實行校內管理體製改革,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資捐贈等,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教學科研改革。1984年,鄧小平同志親切接見了學校主要領導和師生代表,對上海交通大學的改革給予了充分肯定。在國傢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學校以“上水平、創一流”為目標,以學科建設為竜頭,先後恢復和興建了理科、管理學科、生命學科、法學和人文學科,1999年原上海農學院並入,2005年與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強強合併。至此,學校完成了綜合性大學的學科佈局。近年來,通過國傢“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設,學校高層次人才日漸彙聚,科研實力快速提升,實現了嚮研究型大學的轉變。與此同時,學校通過與美國密西根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合作辦學,實施國際化戰略取得重要突破。1985年開始閔行校區建設,歷經20年,已基本建設成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大學校園,並完成了辦學重心嚮閔行校區的轉移。通過這一係列的改革和建設,學校的各項辦學指標大幅度上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整體實力顯著增強,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交通大學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辦學的根本任務。一百多年來,學校為國傢和社會培養了20餘萬各類優秀人才,包括一批傑出的政治傢、科學家、社會活動傢、實業傢、工程技術專傢和醫學專傢,如江澤民、陸定一、丁關根、汪道涵、錢學森、吳文俊、張光鬥、徐光憲、鄒韜奮、黃炎培、邵力子、蔡鍔、王安、陳敏章、陳竺等。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有200餘位交大校友;在國傢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交大畢業生創造了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上的諸多“第一”:中國最早的內燃機、最早的電機、最早的中文打字機等。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第一艘核潛艇、第一艘氣墊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設計的第一代戰鬥機、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例心髒二尖瓣分離術、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種原位肝手術、第一例成功搶救大面積燒傷病人手術等,都凝聚着交大師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開放以來,一批年輕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嶄露頭角。
  學校現有21個學院/直屬係(另有成人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技術學院和國際教育學院),全日製本科生19596人,全日製碩士研究生9173人,博士研究生4629人;有專任教師2978名,其中教授72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8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51名,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6名,國傢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1名。
  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博士點2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42個,覆蓋理、工、醫、管、法、經、農、文等8個學科門類;一級學科碩士點4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32個,涵蓋全部12個學科門類;49個國傢重點學科點,9個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19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個國傢實驗室(籌),6個國傢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重點實驗室和1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4個部門重點實驗室,2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4個國傢工程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上海市工程技術中心,2個國傢“863”高技術網點開放實驗室。2005年申請發明專利1049項,發表國際國內論文1338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169篇,EI收錄論文2951篇;2006年科研經費達11.84億元。2004~2006年,獲得國傢級科技奬15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9項。
  學校現有本科專業65個,涵蓋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和管理學等8個學科門類的36個二級類;擁有工科物理、工科數學和電工電子等3個國傢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生命科學和集成電路等2個國傢人才培養基地和教育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有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上海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有國傢級教學名師奬獲得者5人,上海市教學名師奬獲得者23人;有國傢級精品課程22門,上海市精品課程78門;2001年和2005年,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得國傢級教學成果奬20項、上海市教學成果奬97項。2003~2006年,共有544人次的本科生獲得國際級各類奬勵48項、國傢級各類奬勵165項。
  上海交通大學深厚的辦學傳統,奮發圖強的發展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國內外所矚目。這所百年學府正乘風揚帆,朝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奮進。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馬德秀
  校長: 張傑
  黨委常務副書記:蘇明
  黨委副書記:孫大麟、潘國禮、徐 飛
  黨委常委(以姓氏筆畫為序):馬德秀、孫大麟、朱正綱、吳 旦、張傑、張文軍、李建強、蘇明、陳剛、林忠欽、鄭成良、徐飛、潘國禮
  副校長: 朱正綱 鄭成良 張文軍 陳剛 林忠欽 印傑 蔡威 吳旦
歷任校長
  盛宣懷(1844-1916) 何嗣焜(1843-1901) 張元濟(1867-1959)
  勞乃宣(1843-1921) 瀋曾植(1850-1922) 汪鳳藻(1851-1918)
  劉樹屏(1857-1917) 張美翊(1856-1924) 張鶴齡(1867-1908)
  楊士琦(1862-1918) 王清穆(1860-1941) 唐文治(1865-1954)
  凌鴻勳(1894-1981) 張鑄(1885- ?) 葉恭綽(1881-1968)
  陸夢熊(1881-1940) 關賡麟(1880-1962) 盧炳田(生卒年不詳)
  陳杜衡(1864- ?) 李範一(1891-1976) 符鼎升(1897- ?)
  蔡元培(1868-1940) 王伯群(1885-1944) 孫科(1891-1973)
  黎照寰(1888-1968) 徐名材(1889-1951) 張廷金(1886-1959)
  吳保豐(1899-1963) 程孝剛(1892-1977) 王之卓(1909-)
  吳有訓(1897-1977) 李培南(1905-1993) 彭康(1901-1968)
  謝邦治(1916-) 劉述周(1911-1985) 朱物華(1902-1997)
  範緒箕(1914-) 翁史烈(1932-) 謝繩武(1943-)
  張傑(1958-)
歷任黨委書記
  李培南(1905-1993) 彭康(1901-1968) 謝邦治(1916-)
  餘仁(1920-) 楊愷(1920-1986) 鄧旭初(1921-)
  何友聲(1931-) 王宗光(1938-) 馬德秀(1947-)
師資隊伍
  上海交通大學堅持以人為本,師資隊伍建設始終處於學校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並采取各種切實可行的措施,致力於師資隊伍結構的優化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學校不僅有治學嚴謹、學術造詣很深的老教授,還有不少富於創新精神、站在學科前沿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出類拔萃、充滿活力的青年教師。
  截止2007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共有2978名專任教師,有教授722名。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8名,兩院院士1名。一大批青年教師和拔尖人才脫穎而出,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51名,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6名,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53.3%。
  上海交大優秀年輕人才中的傑出代表有:"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學科"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美國總統奬"和"美國國傢優秀青年製造工程師奬"獲得者、美國Michigan大學吳賢銘製造技術中心主任倪軍教授;國傢HDTV(高清晰度電視)攻關項目總體組組長、首批"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2000年全國五四青年奬章獲得者張文軍教授;"九五"期間成功申請"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傢工程研究中心"並任主任,1999年全國五一勞動奬章獲得者、200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丁文江教授;我國首次被美國精神分裂癥與抑鬱癥研究協會授予2001年度傑出研究者奬賀林教授,從事高速微電子係統互連與封裝電特性研究的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毛軍發;在燃燒與排放控製、城市大氣污染控製和激光流場測試研究獲重要成果的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黃震等。
科學研究
  作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科學研究在上海交通大學的發展中一直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學校科研已經基本具備了全面衝擊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礎和實力,擁有若幹代表國傢級水平的創新平臺和創新基地,在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和承接的國傢重大項目逐年增加,産生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原創性成果和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研經費總量、國傢級科技成果奬和發明專利均處於全國先進水平。
  學校的科研將緊緊圍繞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需求,承擔起學校在國傢和上海市科技發展中應有使命,發揮學校科研優勢與特色,為國傢自主創新戰略做出重要貢獻。
  學科建設與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現擁有2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6個博士後流動站,232個碩士點,60餘個本科專業,覆蓋全部十二個學科門類。在2002~2004年教育部進行的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學校有6個一級學科排在全國前三名。學校現有9個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和11個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數居全國高校第5位,國傢重點學科點數達到49個。基本形成了以一流的理科為基礎,以強大的工科、生命醫學學科和經濟管理學科為主幹,以具有鮮明特色的法學、農學和人文學科為支撐,交叉學科崛起的良好學科佈局。
  科研機構
  詳見http://www.sjtu.edu.cn/research/institutes/
組織機構
  學院()
  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核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信息安全工程學院
  軟件學院
  微電子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理學院數學係
  理學院物理係
  化學化工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與中科院上海分院共建)
  農業與生物學院
  醫學院
  藥學院
  人文學院
  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 【國際商學院聯合會】AACSB International 認證之國際高級商學院
  凱原法學院
  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
  媒體與設計學院
  外國語學院
  塑性成形工程係
  體育係
  交大密西根聯合學院
  技術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成人)
  國際教育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網絡)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
  直屬單位
  圖書館
  檔案館
  出版社
  網絡中心
  教育技術中心
  分析測試中心
  工程訓練中心
  係統生物醫學研究院
  空天科學技術研究院
  微納科學技術研究院
  海洋水下工程科學研究院
  附屬醫院
  瑞金醫院
  仁濟醫院
  新華醫院
  第一人民醫院
  第六人民醫院
  第九人民醫院
  第三人民醫院
  兒童醫學中心
  兒童醫院
  胸科醫院
  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
  上海腫瘤研究所
  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
  精神衛生中心
  校辦産業
  昂立公司
  南洋公司
人才培養
  上海交通大學設有65個本科專業,2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4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73個碩士點,另外還有工程碩士、工商管理(MBA、EMBA)、公共管理(MPA)、農業推廣、法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等6個專業碩士授權點。有26個博士後流動站,涵蓋理、工、文、管、農、經、法、教育等學科門類。學校現有49個國傢重點學科點,9個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19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個國傢實驗室(籌),6個國傢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重點實驗室和1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4個部門重點實驗室,2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4個國傢工程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上海市工程技術中心,2個國傢“863”高技術網點開放實驗室。
  學校現有21個學院/直屬係(另有繼續教育學院、技術學院和國際教育學院),全日製本科生19596人,全日製碩士研究生9173人,博士研究生4629人;有專任教師2978名,其中教授72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8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51名,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6名,國傢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1名。
  2002年3月,交大成為全國首批獲得本科專業自主設置權的六所高校之一;2002年10月,經教育部批準,在新加坡成立了我國在海外的第一個研究生院——上海交通大學新加坡研究生院(分院設於南洋理工大學校內),同時,這也是“世界級大學引進新加坡計劃”下的第九所世界名校;2003年4月,機械學院12名學生在密西根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實現了交大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學分和學位相互認可;學校按照21世紀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製訂新的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註重對學生個性、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交大學子不僅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賽、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中國名校大學生辯論賽、英語演講賽等各類大賽中屢獲佳績,而且在籃球、遊泳、乒乓球等體育項目中勇奪桂冠,同時在大學生交響樂團、學生藝術團等方面飲譽全球。
  2002年3月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的“第26屆ACM”總决賽,交大學生一舉奪得全球總冠軍。2002年4月,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第四屆全球商務挑戰賽”上,交大管理學院學生奪得亞軍。2002年11月,在美國新奧爾良舉行的“國際大學生機械設計競賽”,交大學生獲得第二名。2003年8月,在“馬斯特杯2003年中國機器人大賽”中,交大學生獲得兩個項目的冠軍和亞軍。2001年7月,在荷蘭舉行的“第14屆世界管樂大賽”上,交大學生管樂團獲得一等奬;2003年7月,交大管樂團又在首屆瑞士“少女峰”音樂節管樂團競賽演出中奪得金奬第一名。2002年9月,在波蘭舉辦的14屆“世界大學生乒乓球錦標賽”上,交大學生獲得男子單打冠軍、男子雙打冠軍、男子團體冠軍和男女混合冠軍。2005年4月,交大代表隊奪得第29屆ACM/ICPC全球總决賽冠軍。
  學校始終瞄準高新科技前沿和國傢重點攻關項目。近幾年來,每年科研項目超過1500項,科研經費突破6億元,2002年公佈的2001年全國高校科技論文發表情況,該校教師人均發表論文數列全國第一名,工程索引EI論文總數和專利申請總數均為全國高校第二名;2003年1月,該校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數字高清晰度電視單載波移動接收",取得了數字電視地面廣播信號高碼率移動接收的技術突破;高清晰度數字電視係統、MCFC燃料電池、以1mm微馬達為核心器件的微機械、桑塔納轎車活塞生産綫、別剋轎車液力變矩器焊接生産綫、6000米深海拖曳觀察係統、新一代高速全光通信實驗網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已經或可望産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此外,在馬氏體相變、記憶合金、聚合物反應動力學、集成電路、計算機科學、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力學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
  閔行南門
  經國傢科技部、教育部批準,“上海交大科技園”作為上海市第一傢國傢級大學科技園區進行試辦。交大科技園由“慧𠔌”、“張江”、“敏𠔌”、“新華”等4部分組成,其中在交大徐匯校區周邊的“慧𠔌”以電子信息産業為主,成為涵蓋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科技密集區和高科技企業集聚地。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間的教育、科技交流與合作,與海外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100多所著名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與30多傢跨國企業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夥伴關係,共建聯合實驗室,合作培養人才,協力科技攻關。學校聘請了諾貝爾奬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曼德爾等20多位世界著名學者為名譽教授,聘請100餘位知名學者為顧問教授。先後有海外重要政府首腦及部長代表團、著名企業及社會團體等900多批來賓訪問交大。 該校每年選派優秀教師和學生出國講學、學習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同時也邀請海外專傢、學者來該校講學、交流。2000年,我校與美國密西根大學簽署了共建上海交大機械學院的協議,從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計劃設置、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學技術研究諸方面與世界名牌大學全面開展實質性合作。學校是“中國教育科研網”華東南地區的節點,通過計算機網絡,我校與海內外的聯繫更為密切、便捷。
  上海交通大學决心在國傢和上海市的重點支持下,抓住機遇,奮力拼搏,努力實現江澤民同志對母校的殷切期望:“繼往開來,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學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
交通大學校友總會
  現在,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臺灣的國立交通大學五所交大已經聯合成立"交通大學校友總會" (Jiao Tong/Chiao Tu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其宗旨是:加強校友與母校、校友之間的聯繫、團结和合作,發揚交大的優良傳統,共同為振興中華,為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為母校的發展貢獻力量。其任務是:溝通校友與母校、校友之間的聯繫、發揮海內外校友的智力優勢和廣泛影響,為母校的發展作貢獻,為祖國的統一和現代化建設作貢獻。
  而交大海外校友因其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光榮傳統,雖身居海外,卻仍然魂係母校,積極關心母校,從學術上,財力上,社交等方面鼎力支持母校發展教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交大海外校友超過5000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巴西,以及香港,臺灣地區,並且都成立了當地校友會,定期舉行校友活動。由於歷史上作為一個完整的交通大學1959年事實上已經"亡校",上海和西安兩校理論和嚴格法律上都為1959年新建的大學(也可以包括新竹交大),目前並不存在一所名字為“交通大學”的學校。
  在美國,交大校友最多,校友活動也最活躍,在紐約,華盛頓,南加州,北加州,休斯頓,中西部,紐芬蘭等地均建立了校友分會,每5年舉行交大校友大團聚活動。2000年第7次全球交大校友年會已經圓滿結束。據當時《世界日報》報導,來自臺灣的老校友蔣光照,在會議結束前,宣佈"全球交大校友聯誼會"成立。首任會長為汪道涵;副會長8位包括五校現任校長謝繩武、談振輝、周本寬、張俊彥、王文生及美洲校友會總會會長李天和、臺灣交大校友會長郭南宏、香港交大校友會長陳明敏;秘書長蔣光照。
  香港校友會也十分活躍,同母校聯繫密切,支持甚大。每年4月8日校慶,海外校友不遠萬裏,紛紛返校,參加畢業周年大聯歡並捐款捐物,講學指導,以表達海外赤子的心意和期望。留學日本的校友均是80年代以後出國深造的,大都已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並在大學任教或在大公司任職,於1998年匯集l00多位校友成立了留日校友會。
上海交通大學-榮譽
  上海交通大學
  2002年3月,交大成為全國首批獲得本科專業自主設置權的六所高校之一;
  2002年10月,經教育部批準,在新加坡成立了中國在海外的第一個研究生院——上海交通大學新加坡研究生院(分院設於南洋理工大學校內),同時,這也是“世界級大學引進新加坡計劃”下的第九所世界名校;
  2003年4月,機械學院12名學生在密西根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實現了交大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學分和學位相互認可;學校按照21世紀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製訂新的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註重對學生個性、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交大學子不僅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賽、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中國名校大學生辯論賽、英語演講賽等各類大賽中屢獲佳績,而且在籃球、遊泳、乒乓球等體育項目中勇奪桂冠,同時在大學生交響樂團、學生藝術團等方面飲譽全球。
  2002年3月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的“第26屆ACM”總决賽,交大學生一舉奪得全球總冠軍。
  2002年4月,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第四屆全球商務挑戰賽”上,交大管理學院學生奪得亞軍。
  2002年11月,在美國新奧爾良舉行的“國際大學生機械設計競賽”,交大學生獲得第二名。
  2003年8月,在“馬斯特杯2003年中國機器人大賽”中,交大學生獲得兩個項目的冠軍和亞軍。
  2001年7月,在荷蘭舉行的“第14屆世界管樂大賽”上,交大學生管樂團獲得一等奬;
  2003年7月,交大管樂團又在首屆瑞士“少女峰”音樂節管樂團競賽演出中奪得金奬第一名。
  2002年9月,在波蘭舉辦的14屆“世界大學生乒乓球錦標賽”上,交大學生獲得男子單打冠軍、男子雙打冠軍、男子團體冠軍和男女混合冠軍。
  2005年4月,交大代表隊奪得第29屆ACM/ICPC全球總决賽冠軍。
  2002年公佈的2001年全國高校科技論文發表情況,該校教師人均發表論文數列全國第一名,工程索引EI論文總數和專利申請總數均為全國高校第二名;
  2003年1月,該校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數字高清晰度電視單載波移動接收",取得了數字電視地面廣播信號高碼率移動接收的技術突破;在馬氏體相變、記憶合金、聚合物反應動力學、集成電路、計算機科學、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力學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
  經國傢科技部、教育部批準,“上海交大科技園”作為上海市第一傢國傢級大學科技園區進行試辦。交大科技園由“慧𠔌”、“張江”、“敏𠔌”、“新華”等4部分組成,其中在交大徐匯校區周邊的“慧𠔌”以電子信息産業為主,成為涵蓋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科技密集區和高科技企業集聚地。
上海交通大學-學校地址
  閔行校區 地址:上海市閔行區東川路800號 郵編:200240
  法華校區 地址:上海市長寧區法華鎮路535號 郵編:200052
  徐匯校區 地址:上海市華山路1954號 郵編:200030
  盧灣校區 地址:上海市重慶南路227號 郵編:200025
  七寶校區 地址:上海市七莘路2678號 郵編:201101
近義詞
上交大
相關詞
商業EMBAMBA商學院風景人物教授
個人黨委書記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文化成語教育成語詞典學者
科學家山西人知識圖書館教育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校長
IT趙建軍上海軟件軟件學院更多結果...
包含詞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胸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6級:模擬試卷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
上海交通大學考研論壇上海交通大學國際班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電氣工程係
上海交通大學施索華工作室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實驗小學
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笛簫協會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上海交通大學軟件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上海交通大學網絡教育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護理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飲水思源BBS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上中路分部上海交通大學新華臨床醫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市九臨床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市六臨床醫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市三臨床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衛生學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蘇州九竜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上海交通大學係統生物醫學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瑞金臨床醫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仁濟臨床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崇明分院
上海交通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上海交通大學信息安全工程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6級:點評歷年真題上海交通大學4級:點評歷年真題
上海交通大學6級——命題改革與預測試卷10套捲淘金六級真題集訓上海交通大學
淘金優選6級全真試卷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理科實驗班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癌基因及相關基因國傢重點實驗室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焊接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學6級命題改革與預測試卷10套捲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七莘路華茂路上海交通大學農學院
老滬閔路上中路上海交通大學上中路校區上海交通大學徐匯區民辦假肢醫院
上海交通大學精工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分類詳情
板規張平淡水河東川路平山路
致遠湖南洋大樓紫燕百味雞成人教育學院電院
大學路江川路化院莘奉金高速滄源路
永平路江川東路蘭坪路景𠔌路鶴慶路
華寧路交大新村蓮花南路紫月路紫日路
新閔路德宏路瑞麗路賓川路石屏路
文俊路三號門華坪路紫星路安寧路
南洋東路南洋西路南洋南路南洋北路思源東路
思源西路思源南路思源北路宣懷大道文治大道
求實路精勤路學森路元培路叔同路
竜坡路思春湖東三河新蔣傢港東新河
體育館橋七期橋五期西橋五期東橋北景觀橋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