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①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国共合作创办的高等学校。前身为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1922年春创立于上海,同年10月改为上海大学。设中文系、外文系、社会系、美术系以及附属中学。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查封。②中国的综合性大学。1994年5月创办于上海。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型原上海大学(创办于1983年)合并而成。有理、工、文、法、美术、国际商业、经济管理等学院。 |
|
上海大学投诉电话上海旅游投诉电话:021-6439361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重点大学,为面向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的一百所大学之一。现任校长是著名科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教授。
上海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创建的上海大学,造就了许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爱国志士。新组建的上海大学将继承和发扬二十年代上海大学的光荣传统和优良校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上海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都比较强的综合性大学。现有20个学院、2个直属系、56个本科专业、6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7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1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力学、冶金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材料科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我校现有13个重点学科和3个重点实验室。
上海大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拥有一批在某些领域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专家、教授。现有专任教师、科研人员近3000人,其中教授300多人,副教授800余人,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7人,博士生导师136人,国家级有突出责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5人。
上海大学是上海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具有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始终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以“自强不息”为校训,本着“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发扬优势、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如,全面实行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导师制、导生制等,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自主选修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使学生尽可能地把社会的需求同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结合起来,学校还根据多学科的特色,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实行主辅修制,双专科制、双专业制和推荐优秀本科生直升研究生,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等培养办法,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现有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万4千余人,博士生、硕士生近3300人,在校各类成人教育学生2万余人。
学校科研实力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建有国家科委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和各种研究所、研究中心72个。学校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不但在应用研究领域里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的科技成果,而且在基础研究中也获得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成果。近年来,学校的科研经费、获奖成果数、学术论文数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学校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将科研新成果充实进教学内容,以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上海大学与社会各界一直有着十分广泛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社会各界在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和深入。学校已与中国科学院在沪研究所联合建立了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招收文学、经济、法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上海影视、广播界支持下建立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另外,学校相继聘请了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名家担任学校的顾问、兼职教授和讲座教授。
上海大学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国外大学、研究所和企业的联系及学术交流日益扩大。迄今,已与国外几十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还聘请了一批国际著名学者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与此同时,学校不间断地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和学术交流。学校从1998年开始招收用英语直接授课的外国留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现有外国留学生600余人。近年来,学校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又迈出了新的步子,已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了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座落于世界东方大都市和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上海大学,有光荣的过去、充实的现在、更有美好的未来,她将建设成为培养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质量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成为综合优势明显、学科特色鲜明、管理机制灵活有效、精神面貌奋发向上、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
上海大学已于2002年11月3日通过了“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专家论证,并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即“发扬自强不息精神,构建绿色、文明、信息化校园,基本建成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为建成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应用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
|
【中文名】上海大学
【英文名】Shanghai University
上海大学是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也是上海市属唯一一所“211”院校。现任校长是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教授,党委书记是于信汇教授、执行校长是周哲玮教授。校训“自强不息”,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精神。该校长期被公认为“东方的斯坦福”(Stanford in the East),来显示出其广厚的实力与飞快的发展。
上海大学现有23个学院、1个直属系土木工程系,有68个本科专业、13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7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7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1个MBA授权点和1个法律硕士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 19个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专任教师、科研人员近3000人,其中教授428人,副教授870余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0人,博士生导师200多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6名。现共有冶金钢铁、机械工程、流体力学、社会学等4个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优势学科4个、上海市特色学科5个;拥有2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2003年10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现有全日制学生4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3万人,博士生、硕士生近8000人。另外,有在校各类成人教育学生近2万人,外国留学生2400余人。
上海大学科研实力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现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各种研究所、研究中心 100多个。学校近五年科研经费一直位于全国高校前20位,2003年科研经费为3.3亿,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1000多万,文科科研经费也突破1000万。学术论文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数近五年一直位于全国高校前30位。上海大学科技园现有在孵化企业25家,2003年销售收入达16亿元。
上海大学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迄今,已与日本早稻田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法国巴黎二大、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瑞典查尔摩斯理工大学等几十所国外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学校不间断地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和学术交流。学校现在每天在校外国留学生超过2400人。
上海大学通过“ 211工程”和新校区建设,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现校园占地16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357万册,期刊4000余种,包括外文期刊700余种,还有几十种网络和光盘数据库。校园通信光缆联接三个校区以及所有大楼,建成了较完整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学校体育场馆容量大、设施先进。学校还建成了一批先进的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多媒体教室。
上海大学研究生培养教育,始终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努力使研究生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采取推荐优秀本科生直升研究生、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和硕博连读等改革举措,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该校将继续采取提供多种形式助学贷款、奖学金及校内兼职等措施,努力改善研究生的生活待遇和学习条件,尽最大可能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
上海大学一贯重视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1998年,荣获全国“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1994年以来,学校已连续5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并且是全国绿化模范学校。
上海大学已制定了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即发扬自强不息精神,构建绿色、文明、信息化校园,建成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上海大学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九,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五十二,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五十,在2008年度《中国大学评价》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升至第43位,2009年度《中国大学评价》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上升至第41位。
学校校区有
校本部(宝山校区):上大路99号
嘉定校区: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20号
延长校区:上海市闸北区延长路149号
新闸路办学点
青浦房地产学院等 |
|
上海大学的校徽呈白玉兰的形状,为本市市花。花托为字母“U”形,是大学(University)的意思,右花瓣形如海鸥,又是字母 “S”,是上海(Shanghai)的象征。左花瓣为数字“1”,表示上海大学要争创第一的决心。由雕塑家徐光夫先生设计。
校训:自强不息 |
|
· 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创立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时任校长是华东分院院长--周仁,各系系主任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兼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为尽快培养科技人才,提出“全院办校”的口号,并由中科院在上海的各研究所负责为上海科大办一个系。建校的宗旨是:为国家及上海地区的科研机构和新技术工业基地培养高级科学研究和技术人才。办学的模式是:院校结合、所系结合。办学的特色是:理工结合,学科专业设置反映科技发展的方向和时代特色。
· 1959年,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上海第二科技学校创立。
· 1960年,上海工业大学前身上海工学院创立。
· 1972年,上海工学院和中国机械部所属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合并。
· 1979年,上海工学院从上海机械学院分离,改名为上海工业大学。
· 1981年,上海第二科技学校改名为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
· 1983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下设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这些学院的前身分别是复旦大学分校、合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分校与上海机械学院分校、上海美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后的华东师范大学分校和上海科技大学分校、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
· 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原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了新上海大学。
· 2005年,原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部分脱离上海大学成立上海政法学院,独立招生。
· 2006年,上海大学与法国等西欧国家合作开设中欧工程学院,在新生中择优转入该学院学习。
· 2007年,原理工基础强化班独立成为上海大学自强学院。
在1994年四校合并时,江泽民总书记为新上海大学题写校名,李鹏总理为新上海大学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李岚清副总理也为学校题了词:“自强不息,砺志改革,发挥联合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题词含义深远。 |
|
上海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都比较强的综合性大学。23个学院、1个直属系、67个本科专业、13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4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MBA授权点、47个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力学、冶金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材料科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
上海大学校徽 ·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上海大学法学院
·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 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 上海大学理学院
·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
·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 上海大学文学院
·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学院
·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 上海大学中欧工程学院
· 上海大学自强学院
· 上海大学房地产学院
· 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
· 上海大学高等技术学院
· 上海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 上海大学管理教育研究院
· 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
· 上海大学人才学院
· 上海大学社区学院
· 上海大学体育学院 |
|
上海大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5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948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37.59%;具有硕士学位者885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35.09%;教授428人,占专任教师比例16.97%,副教授765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0.33%。现有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0人,博士生导师200余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8人。 |
|
上海大学迄今已与早稻田大学、莫斯科大学、慕尼黑大学、利兹大学、巴黎二大、里尔一大、纽约市立大学、瑞典查尔摩斯理工大学等几十所国外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学校不间断地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和学术交流。学校现有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 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合办悉尼工商学院,中英双语教学,并对达到一定要求的学生授予中外双学位。 |
|
· 钱伟长: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
· 黄宏嘉: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电机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生院,微波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徐匡迪: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冶金专家、政治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邦新:195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金相及热处理专业,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高联:195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涡轮机研究生毕业,工程热物理和流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孙晋良:纺织材料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周国治:1960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冶金材料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李三立: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计算机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傅家谟:环境与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 刘源张:1949年毕业于日本国立京都大学,1954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生院,质量工程和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元方: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 庄松林: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8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博士学位,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沈学础:1958年毕业于复且大学物理系,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
· 王 元: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数学学报》主编。
· 匡定波: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
|
· 戴望舒:现代著名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
· 徐匡迪:原上海市高教局局长,上海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
· 鲍家善:低温物理学专家。原上海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名誉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 周慕尧:原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理化系核物理专业
· 王生洪:曾任复旦大学校长,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精密机械专业
· 杨雄里:中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系
· 林国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
· 孙晋良:中国工程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
· 刘人怀: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1986年2月至1991年11月任上海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经济管理学院首任院长和预测咨询研究所所长等职。
· 谢 宇: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系
· 白福浓:美国帮熟人基金会发起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所B.L.B教授(2006~ ),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客座教授,1986获上海大学理学学士。
· 干 勇: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钢铁研究总院院长,1982年于上海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87年于钢铁研究总院获博士学位
· 施大畏:上海中国画院执行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198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 韩 硕: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 龚方震:曾任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宗教学研究室主任,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194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法学院
· 胡金豪:上海天文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1975年上海科技大学无机材料专业毕业
· 刘达临:上海大学社会系教授,亚洲性学联合会主席,中华性文化博物馆馆长
· 葛红兵:中国当代有代表性的新生代学者、作家。
· 和 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1998年在上海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中心联合办学的中国电影史专业研究生毕业。
· 高韵斐: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新闻学会副会长,SMG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第一财经频道总监。
· 郭敬明:中国著名作家,02年进入上海大学念影视艺术工程专业,05-06年休学两年。07年复学,转为影视艺术技术专业。2008年退学。 |
|
上海大学教育链是指由上海大学附属学校、上海大学附中与上海大学构成的从小学一年级入学到博士研究生毕业的连续不间断的教育体系。现在,上大教育链正惠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他们全都受过上大“自强不息,求实创新”校训的熏陶,自信地走向世界各地。 |
|
大革命期间,在当时的青年群众中流行一句俗语:武有黄埔、文有上大。
上海历史上曾有过一所上海大学,始建于1922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的产物,校长为国民党人于佑任,共产党人恽代英任总务长,瞿秋白任社会学系主任,还有不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著名学者在该校任职任教。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强行关闭了学校。老上大学风严谨、革命气息浓厚,虽然建校历史很短,但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其中包括李鹏的父亲——革命烈士李硕勋、曾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等。在当时,就有“武有黄埔(军校),文有上大”的盛誉。
上海大学创办于1922年10月23日。它的前身是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五四运动后东南高师师生们闹学潮,驱逐了校方,推举国民党人于右任为校长,邵力子(当时是共产党员)为副校长,于是,在东南高师的旧址上,一所新型的革命学校——上海大学诞生了。校址在现在的闸北区青云路322号。共产党员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邓中夏、张太雷、恽代英、肖楚女、任弼时、沈雁冰、陈望道等都在上海大学任教。由于校舍简陋没有校门,当时被称为“弄堂大学”。学校共设有三个系:中文文学系、英文文学系和社会学系,瞿秋白是当时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主讲社会学相关课程。学生从文盲到知识分子都有。
由于受到英国人查封,上海大学1924年2月由青云路迁到西摩路29号(现在的静安区陕西北路南阳路路口)。五卅运动时,上大校址再次被英国士兵占领,学校又迁回闸北。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上海大学最后一次被查封。至此,上海大学存在了短暂但却辉煌的五年。 |
|
shanghai daxue
上海大学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一所新型的革命大学。前身为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因校政腐败,学生驱逐原校长, 公推国民党人于右任为校长。1922年10月 23日改名上海大学。1923年,邓中夏、瞿秋白先后到校任领导职务,革新校政,以改造社会为目标,切实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形成新文艺系统为己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行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923年秋,学校成立评议委员会(后称行政委员会),处理全校重大事务,委员中有共产党员、 国民党左派、 国民党右派等。学校是在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同右派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在帝国主义严密控制的上海,开展革命教育,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造就了许多优秀干部,在民主革命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原设在闸北青岛路的里弄内, 学生 160 多人,1924年2月迁西摩路,学生增至300多人,“五卅”运动中被租界当局封闭后,又迁闸北青云路;1926年在江湾建新校舍,学生最多时近800人。学校设社会学系、 中国文学系、美术系和英国文学系,另设中学部和俄文班。社会学系课程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马克思主义教育。此外有全校学生参加的特别讲座,内容是宣传社会主义,讲演社会问题和时事形势等。学校曾有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学者任教,如邓中夏、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沈雁冰、萧楚女、陈望道、杨贤江等,李大钊也曾为讲座讲课。学生中成立“社会科学”、“社会问题”研究会和“春风文学会”等各种研究团体,每周开展讨论、辩论、研究活动。
学校为唤起民众、组织民众、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积极开展活动。自1924年起,师生在校内以及到工厂区办平民夜校,帮助工人组织工人俱乐部和工会;推动上海学生联合会的改组;发起建立全市的教职员救国同志会。“五卅”反帝运动中,学校发动师生积极参加,成为运动的先锋。北伐时,一批师生南下参加北伐战争;留沪师生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组织了行动委员会,同工人并肩战斗。当时《大陆报》曾称“北京大学和上海大学,是共产党活动的南北两大中心”。1927年 4月国民党军队进驻学校,同年5月2日,学校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金立人)
|
|
大革命 | 工农红军 | 烈士 | 高等教育 | 艺术设计 | 巴士集团 | 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 教育 | 导演 | 演员 | 主持人 | 老师 | 大学 | 学科 | 中文系 | 法学 | 名校 | 学院 | 计算机 | 工科 | 图书馆 | 信息机构 | 更多结果... |
|
|
上海大学城 | 上海大学站 | 上海大学学院 | 上海大学本部 | 上海大学环保社 | 上海大学爱拍社 | 上海大学法学院 | 上海大学文学院 | 上海大学理学院 | 上海大学图书馆 | 锦秋路上海大学 | 上海大学上大路 | 上海大学锦秋路 |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 上海大学生创业园 | 上海大学自强学院 |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 | 上海大学体育学院 | 上海大学巴士学院 |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 上海大学嘉定校区 | 上海大学材料学院 | 锦秋花园上海大学 |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 | 上海大学房地产学院 | 上海大学CIA学院 | 上海大学中欧工程学院 | 上海大学生世博宣讲团 |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学院 | 上海大学音乐艺术学院 |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 | 上海大学生创业基地 | 上海大学刀具技术研究所 | 上海大学管理教育研究院 | 上海大学光纤研究所 | 上海大学奇羽奇乒社 | 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 | 上海大学巴黎时装学院 |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 上海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上海大学生求职公寓 | 上海大学高等技术学院 |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 | 上海大学数字艺术教育中心 | 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夜大学 | 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 | 上海大学嘉定东校区 | 锦秋路瑞康路上海大学 | 上海大学经济学全真模拟密押卷 |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上海大学外国留学生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 | 上海大学AEC数字艺术教育中心 | 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 | 上海大学生实习就业无忧服务中心 |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英才计划 | 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 |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 |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 上海大学文学院文献信息管理系 | 上海大学静安校区综合管理办公室 |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成人教育处 | 延长路共和新路上海大学延长校区 | 平型关路延长路上海大学延长校区 | 广延路延长路上海大学延长校区 | 延长路平型关路上海大学延长校区 | 广中路平型关路上海大学延长校区 | 广延路广中路上海大学延长校区 | 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上海市公用技工学校联合 | 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上海市公用技工学校联合工会 | 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大学法学院 |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徐汇分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