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基本概况
射洪县金华镇,位于川中丘陵区北缘、涪江中西岸,西与三台县接壤。面积99.7平方公里,总人口6.0462万。
金华镇以浅丘为主,兼有坝地,最高海拔674.4米(龙洞坪天宝寨),涪江纵贯镇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20℃,年降水量95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250天。
金华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58316男29764女28552家庭户户数16899家庭户总人口(总)52102家庭户男25951家庭户女261510-14岁(总)132640-14岁男69230-14岁女634115-64岁(总)3973615-64岁男2041115-64岁女1932565岁及以上(总)531665岁及以上男243065岁及以上女2886户口本地住在本地50605
历史文化
金华镇为历史悠久的集镇。西魏置射洪县起至1950年1月县治迁太和镇止,历1400多年为县治地。因建于梁代的金华山观而得名。现辖37个村民委员会和6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境内交通方便。省道北通绵阳,南至重庆,西抵成都,东达南充。90%的村通公路。
金华镇为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故里。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家住金华镇武东山下,故宅今属金华镇武东片区沙嘴村张家湾。因曾任右拾遗,故世称陈拾遗。开创盛唐一代诗风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提出诗歌要继承《诗经》“风”、“雅”的优良传统,有感而发,并具体实践了自己的创作主张,千古绝唱《登幽台歌》即为其代表作。历代文学家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均给以极高的评价。现代史学家范文澜称“陈子昂是张扬古诗的旗帜”,是“唐古文运动最早的奠基人”。诗文作品由世人汇编成《陈伯玉文集》10卷。
经济发展
金华镇有较丰富的砂石、天然气和水资源。镇区工业以纺织为支柱,综合发展化工、农机配件、火炮、建筑建材、棉胎、食品、蚕丝、印刷、农肥、食盐等行业。丝、棉胎等产品远销国内外。形成了食品、农机、化工、建筑建材、蚕丝、火炮、农肥等行业。农业盛产粮、棉、油、蚕茧、鱼、菜、水果等。为县“三高”农业高产区。
金华镇辖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有街道18条,有日供水量1.8万千瓦时,装机容量1万千瓦。有程控电话250门及移动电话系统,对旧城改造、城区建筑、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居民区、工业区、交通、能源等市政建设作出了近、远期科学规划。1995年被列为省级重点集镇。
境内金华山为四川省风景名胜区。距镇1公里、县城20公里。由金华山观和陈子昂读书台两部分组成。风景区有乔,灌、草本蕨植物68科123属164种。山上古木荫翳,郁郁葱葱:山下江渠环绕,河深水碧;古刹凌空,云雾飘渺;楼台殿阁,古雅别致;雕粱画栋,五光十色。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春日登金华(山)观》诗赞云:“白玉仙台古,丹丘别望遥。山川乱云日,楼榭入姻霄。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还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
其中陈子昂读书台。原名陈子昂读书堂。初唐杰出诗人陈子昂早年“独苦节读书”之处,诗圣杜甫于宝应元年(762)作诗《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云:“陈公读书堂,石多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井在射洪县作七律《野望》:“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西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极目伤神谁为携?”二诗并刻石碑,立于读书台外。
金华山观。蜀中四大道教名胜之一。建于粱天监年间,迄今已有1470多年的历史。历代迭有修葺扩建,规模愈来愈大。有单座建筑和群体建筑8处。各式殿宇客堂、斋房、楼阁、亭台共31处。十年动乱,许多殿宇被毁。近10多年来,经过大规模修葺,又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杜甫诗碑。杜诗手迹石刻。存于金华山观山门外的石华表上。华表左右各一,高约5米。为正方体,右侧华表内侧(正对山门的一侧)刻有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诗的手迹,外侧刻有杜诗《野望》手迹。经历史学家范文澜等考证,确系杜甫手迹,为当今少见的珍贵文物。
2009年1月28日(大年初三)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射洪金华镇中坪村板栗湾开展灾后恢复重建,37户受灾群众节前全部搬入新居或加固房的新闻。画面上,条条曲径通庭院,潺潺流水映翠竹,白墙红瓦风光美,文化广场歌声欢,房前屋后果满枝,活动室里笑开颜……当天,大人们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孩子们穿新衣、快乐地打闹嬉戏,好一幅多姿多彩的新农村风景画!板栗湾的变化正是金华镇新农村建设的真实写照。 |
|
射洪县金华镇,位于川中丘陵区北缘、涪江中西岸,西与三台县接壤。面积99.7平方公里,总人口6.0462万。
金华镇以浅丘为主,兼有坝地,最高海拔674.4米(龙洞坪天宝寨),涪江纵贯镇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20℃,年降水量95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250天。
金华镇为历史悠久的集镇。西魏置射洪县起至1950年1月县治迁太和镇止,历1400多年为县治地。因建于粱代的金华山观而得名。现辖37个村民委员会和6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境内交通方便。省道北通绵阳,南至重庆,西抵成都,东达南充。90%的村通公路。
金华镇为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故里。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家住金华镇武东山下,故宅今属金华镇武东片区沙嘴村张家湾。因曾任右拾遗,故世称陈拾遗。开创盛唐一代诗风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提出诗歌要继承《诗经》“风”、“雅”的优良传统,有感而发,并具体实践了自己的创作主张,千古绝唱《登幽台歌》即为其代表作。历代文学家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均给以极高的评价。现代史学家范文澜称“陈子昂是张扬古诗的旗帜”,是“唐古文运动最早的奠基人”。诗文作品由世人汇编成《陈伯玉文集》10卷。
金华镇有较丰富的砂石、天煞气和水资源。镇区工业以纺织为支柱,综合发展化工、农机配件、火炮、建筑建材、棉胎、食品、蚕丝、印刷、农肥、食盐等行业。丝、棉胎等产品远销国内外。形成了食品、农机、化工、建筑建材、蚕丝、火炮、农肥等行业。农业盛产粮、棉、油、蚕茧、鱼、菜、水果等。为县“三高”农业高产区。
金华镇辖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有街道18条,有日供水量1.8万千瓦时,装机容量1万千瓦。有程控电话250门及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系统,对旧城改造、城区建筑、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居民区、工业区、交通、能源等市政建设作出了近、远期科学规划。1995年被列为省级重点集镇。
境内金华山为四川省风景名胜区。距镇1公里、县城20公里。由金华山观和陈子昂读书台两部分组成。风景区有乔,灌、草本蕨植物68科123属164种。山上古木荫翳,郁郁葱葱:山下江渠环绕,河深水碧;古刹凌空,云雾飘渺;楼台殿阁,古雅别致;雕粱画栋,五光十色。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春日登金华(山)观》诗赞云:“白玉仙台古,丹丘别望遥。山川乱云日,楼榭入姻霄。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还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
其中陈子昂读书台。原名陈子昂读书堂。初唐杰出诗人陈子昂早年“独苦节读书”之处,诗圣杜甫于宝应元年(762)作诗《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云:“陈公读书堂,石多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井在射洪县作七律《野望》:“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西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极目伤神谁为携?”二诗并刻石碑,立于读书台外。
金华山观。蜀中四大道教名胜之一。建于粱天监年间,迄今已有1470多年的历史。历代迭有修葺扩建,规模愈来愈大。有单座建筑和群体建筑8处。各式殿宇客堂、斋房、楼阁、亭台共31处。十年动乱,许多殿宇被毁。近10多年来,经过大规模修茸,又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杜甫诗碑。杜诗手迹石刻。存于金华山观山门外的石华表上。华表左右各一,高约5米。为正方体,右侧华表内侧(正对山门的一侧)刻有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诗的手迹,外侧刻有杜诗《野望》手迹。经历史学家范文澜等考证,确系杜甫手迹,为当今少见的珍贵文物。 |
|
- : Jinhua Town
|
|
金华 |
|
|
|
|
|
新街村 | 兴隆社区 | 东山村 | 凉水村 | 大山村 | 新桥村 | 高桥村 | 石桥村 | 大溪村 | 文峰村 | 凤凰山村 | 牌坊村 | 罗家村 | 凯旋社区 | 上方村 | 四垭村 | 金华村 | 中坪村 | 石盘村 | 陡溪村 | 沙咀村 | 富国村 | 文武村 | 松树村 | 罗家山村 | 街道居委 | 高梧社区 | 碧堂村 | 百箩村 | 黑水浩村 | 洞孔村 | 木鱼山村 | 罗盘村 | 洞明村 | 伯玉村 | 双蝉村 | 现官村 | 陡磨子村 | 麻柳井村 | 土地咀村 | 老松村 | 会灵村 | 金华敬老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