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級行政區劃 : 新津縣 : 劍川縣 : 烏當區 [顯示全部] : 中國 > 四川 >遂寧 >射洪縣 > 金華鎮
顯示地圖
目錄
四川省射洪縣金華鎮
  基本概況
  射洪縣金華鎮,位於川中丘陵區北緣、涪江中西岸,西與三臺縣接壤。面積99.7平方公裏,總人口6.0462萬。
  金華鎮以淺丘為主,兼有壩地,最高海拔674.4米(竜洞坪天寶寨),涪江縱貫鎮境。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氣溫20℃,年降水量950毫米左右,年無霜期250天。
  金華鎮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58316男29764女28552家庭戶戶數16899家庭戶總人口(總)52102家庭戶男25951家庭戶女261510-14歲(總)132640-14歲男69230-14歲女634115-64歲(總)3973615-64歲男2041115-64歲女1932565歲及以上(總)531665歲及以上男243065歲及以上女2886戶口本地住在本地50605
  歷史文化
   金華鎮為歷史悠久的集鎮。西魏置射洪縣起至1950年1月縣治遷太和鎮止,1400多年為縣治地。因建於梁代的金華山觀而得名。現轄37個村民委員會和6個街道居民委員會。
  境內交通方便。省道北通綿陽,南至重慶,西抵成都,東達南充。90%的村通公路。
  金華鎮為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故裏。陳子昂(661-702)。字伯玉。傢住金華鎮武東山下,故宅今屬金華鎮武東片區沙嘴村張傢灣。因曾任右拾遺,故世稱陳拾遺。開創盛唐一代詩風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提出詩歌要繼承《詩經》“風”、“雅”的優良傳統,有感而發,並具體實踐了自己的創作主張,千古絶唱《登幽臺歌》即為其代表作。歷代文學家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等均給以極高的評價。現代史學家範文瀾稱“陳子昂是張揚古詩的旗幟”,是“唐古文運動最早的奠基人”。詩文作品由世人匯編成《陳伯玉文集》10捲。
  經濟發展
   金華鎮有較豐富的砂石、天然氣和水資源。鎮區工業以紡織為支柱,綜合發展化工、農機配件、火炮、建築建材、棉胎、食品、蠶絲、印刷、農肥、食????等行業。絲、棉胎等産品遠銷國內外。形成了食品、農機、化工、建築建材、蠶絲、火炮、農肥等行業。農業盛産糧、棉、油、蠶繭、魚、菜、水果等。為縣“三高”農業高産區。
  金華鎮轄城區面積5平方公裏,有街道18條,有日供水量1.8萬千瓦時,裝機容量1萬千瓦。有程控電話250門及移動電話係統,對舊城改造、城區建築、環境保護、園林緑化、居民區、工業區、交通、能源等市政建設作出了近、遠期科學規劃。1995年被列為省級重點集鎮。
  境內金華山為四川省風景名勝區。距鎮1公裏、縣城20公裏。由金華山觀和陳子昂讀書臺兩部分組成。風景區有喬,灌、草本蕨植物68科123屬164種。山上古木蔭翳,郁郁葱葱:山下江渠環繞,河深水碧;古剎凌空,雲霧飄渺;樓臺殿閣,古雅別緻;雕粱畫棟,五光十色。唐代大詩人陳子昂的《春日登金華(山)觀》詩贊雲:“白玉仙臺古,丹丘別望遙。山川亂雲日,樓榭入姻霄。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還疑赤鬆子,天路坐相邀.”
  其中陳子昂讀書臺。原名陳子昂讀書堂。初唐傑出詩人陳子昂早年“獨苦節讀書”之處,詩聖杜甫於寶應元年(762)作詩《鼕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雲:“陳公讀書堂,石多青苔。悲風為我起,激烈傷雄纔.”井在射洪縣作七律《野望》:“金華山北涪水西,仲鼕風日始凄凄。山連越西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獨鶴不知何事舞,饑烏似欲嚮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緑,極目傷神誰為攜?”二詩並刻石碑,立於讀書臺外。
  金華山觀。蜀中四大道教名勝之一。建於粱天監年間,迄今已有1470多年的歷史。歷代迭有修葺擴建,規模愈來愈大。有單座建築和群體建築8處。各式殿宇客堂、齋房、樓閣、亭臺共31處。十年動亂,許多殿宇被毀。近10多年來,經過大規模修葺,又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
  杜甫詩碑。杜詩手跡石刻。存於金華山觀山門外的石華表上。華表左右各一,高約5米。為正方體,右側華表內側(正對山門的一側)刻有杜甫《鼕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詩的手跡,外側刻有杜詩《野望》手跡。經歷史學家範文瀾等考證,確係杜甫手跡,為當今少見的珍貴文物。
  2009年1月28日(大年初三)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射洪金華鎮中坪村板慄灣開展災後恢復重建,37戶受災群衆節前全部搬入新居或加固房的新聞。畫面上,條條麯徑通庭院,潺潺流水映翠竹,白墻紅瓦風光美,文化廣場歌聲歡,房前屋後果滿枝,活動室裏笑開顔……當天,大人們挂燈籠、貼春聯、放鞭炮,孩子們穿新衣、快樂地打鬧嬉戲,好一幅多姿多彩的新農村風景畫!板慄灣的變化正是金華鎮新農村建設的真實寫照。
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
  射洪縣金華鎮,位於川中丘陵區北緣、涪江中西岸,西與三臺縣接壤。面積99.7平方公裏,總人口6.0462萬。
  金華鎮以淺丘為主,兼有壩地,最高海拔674.4米(竜洞坪天寶寨),涪江縱貫鎮境。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氣溫20℃,年降水量950毫米左右,年無霜期250天。
  金華鎮為歷史悠久的集鎮。西魏置射洪縣起至1950年1月縣治遷太和鎮止,1400多年為縣治地。因建於粱代的金華山觀而得名。現轄37個村民委員會和6個街道居民委員會。
  境內交通方便。省道北通綿陽,南至重慶,西抵成都,東達南充。90%的村通公路。
     金華鎮為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故裏。陳子昂(661-702)。字伯玉。傢住金華鎮武東山下,故宅今屬金華鎮武東片區沙嘴村張傢灣。因曾任右拾遺,故世稱陳拾遺。開創盛唐一代詩風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提出詩歌要繼承《詩經》“風”、“雅”的優良傳統,有感而發,並具體實踐了自己的創作主張,千古絶唱《登幽臺歌》即為其代表作。歷代文學家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等均給以極高的評價。現代史學家範文瀾稱“陳子昂是張揚古詩的旗幟”,是“唐古文運動最早的奠基人”。詩文作品由世人匯編成《陳伯玉文集》10捲。
  金華鎮有較豐富的砂石、天煞氣和水資源。鎮區工業以紡織為支柱,綜合發展化工、農機配件、火炮、建築建材、棉胎、食品、蠶絲、印刷、農肥、食????等行業。絲、棉胎等産品遠銷國內外。形成了食品、農機、化工、建築建材、蠶絲、火炮、農肥等行業。農業盛産糧、棉、油、蠶繭、魚、菜、水果等。為縣“三高”農業高産區。
  金華鎮轄城區面積5平方公裏,有街道18條,有日供水量1.8萬千瓦時,裝機容量1萬千瓦。有程控電話250門及移動電話和無綫尋呼係統,對舊城改造、城區建築、環境保護、園林緑化、居民區、工業區、交通、能源等市政建設作出了近、遠期科學規劃。1995年被列為省級重點集鎮。
  境內金華山為四川省風景名勝區。距鎮1公裏、縣城20公裏。由金華山觀和陳子昂讀書臺兩部分組成。風景區有喬,灌、草本蕨植物68科123屬164種。山上古木蔭翳,郁郁葱葱:山下江渠環繞,河深水碧;古剎凌空,雲霧飄渺;樓臺殿閣,古雅別緻;雕粱畫棟,五光十色。唐代大詩人陳子昂的《春日登金華(山)觀》詩贊雲:“白玉仙臺古,丹丘別望遙。山川亂雲日,樓榭入姻霄。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還疑赤鬆子,天路坐相邀.”
  其中陳子昂讀書臺。原名陳子昂讀書堂。初唐傑出詩人陳子昂早年“獨苦節讀書”之處,詩聖杜甫於寶應元年(762)作詩《鼕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雲:“陳公讀書堂,石多青苔。悲風為我起,激烈傷雄纔.”井在射洪縣作七律《野望》:“金華山北涪水西,仲鼕風日始凄凄。山連越西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獨鶴不知何事舞,饑烏似欲嚮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緑,極目傷神誰為攜?”二詩並刻石碑,立於讀書臺外。
  金華山觀。蜀中四大道教名勝之一。建於粱天監年間,迄今已有1470多年的歷史。歷代迭有修葺擴建,規模愈來愈大。有單座建築和群體建築8處。各式殿宇客堂、齋房、樓閣、亭臺共31處。十年動亂,許多殿宇被毀。近10多年來,經過大規模修茸,又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
   杜甫詩碑。杜詩手跡石刻。存於金華山觀山門外的石華表上。華表左右各一,高約5米。為正方體,右側華表內側(正對山門的一側)刻有杜甫《鼕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詩的手跡,外側刻有杜詩《野望》手跡。經歷史學家範文瀾等考證,確係杜甫手跡,為當今少見的珍貴文物。
英文解釋
  1. :  Jinhua Town
近義詞
金華
相關詞
金華中學
包含詞
金華鎮衛生院射洪縣金華鎮精神病院
分類詳情
張開新街村張開興隆社區東山村涼水村大山村
新橋村高橋村石橋村大溪村文峰村
鳳凰山村牌坊村羅傢村凱旋社區上方村
四埡村金華村中坪村石盤村陡溪村
沙咀村富國村文武村松樹村羅傢山村
街道居委高梧社區碧堂村百籮村黑水浩村
洞孔村木魚山村羅盤村洞明村伯玉村
雙蟬村現官村陡磨子村麻柳井村土地咀村
老鬆村會靈村金華敬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