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唐昌文化廣場
四川成都唐昌鎮,原名崇寧縣,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始建於唐儀風二年,古稱川西最富裕的上五縣“溫、郫、崇、新、灌”,其中的“崇”即是崇寧縣,也就是今天的唐昌鎮。位於成都市西部,地處郫縣、彭州、都江堰三市、縣接壤中心和成都市府南河上遊生態保護區,為成都府南河上遊生態緑色屏障,是成都市城鎮建設度點鎮和成都西部商貿重鎮,也是近年各路商傢投資熱點,屬成都市第二經濟圈區域。是連接綿陽彭州至都江堰的重要交通要道,素以歷史文化悠久、生態環境優美譽稱。
全鎮幅員面積297平方公裏,轄5個居民委員會,18個村民委員會,人口8.67萬。駐鎮單位有四川電器股份公司,省郵電印刷廠,省委組織係統幹部培訓中心,省農科院茶葉研究廳,移動、聯通、電信通信公司等108個。
交通:成都公交綫路 -- 365路 唐昌公交站-九裏堤公交站 709路 唐昌公交站-郫縣客運公交站
【城區建設】 唐昌鎮1958年撤縣建鎮後,城區面貌依舊。一九九四年被成都市列為城鎮建設試點鎮,一九九六年鎮黨委政府正式確立了以城鎮建設為重點,舊城改造為突破口,改變唐昌面貌的戰略目標,經幾年努力城區東、南、西、北街、小南街、南外街、北門外、一環路、二環路等主要街道已基本改造完畢。文化廣場的明代石柱
原唐昌公園重建開放後,已改名為“崇寧公園”。城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寬18米長2公裏的南北主幹道已形成。 安唐路、唐寶路,唐彭路已交匯城區。城區域內天然氣、自來水、光纖電視、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先鋒電站、留駕電站日供電量達7千瓦。興建的柏條河漂流、橫山度假村、寧馨園等娛樂觀光旅遊景點也別具特色。
城區內有郫縣第二人民醫院、川電醫院、成都市唐昌崇德學校、郫縣第三中學和小學2所、幼兒園2所、敬老院2個、川電影劇院、崇寧公園、紅旗連鎖超市、崇寧大酒店、川電賓館、川電綜合樓、綜合大市場等配套設施,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商貿等城鎮功能完備。境內有各類茶樓,酒樓,水吧,網吧,音樂茶座,度假村等生活娛樂場所,商貿、酒店服務、房地産、旅遊業是第三産業中的亮點。
政府近來大力進行合理的規劃與開發 ,城南新開發建成多個商品花園住宅小區,又投資2000萬元建成占地50畝、集旅遊、商業、娛樂於一體的崇寧大酒店。並投資300萬元投建了1個總面積12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已唐昌城區投入使用。又新近投資安裝路燈、庭院燈、景觀燈和單立柱廣告牌,種植街道緑化帶。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境內交通快捷,由東至西成都沙灣西延綫唐昌段公路(國傢一級公路)已竣工,通車後到主城市區僅需15分鐘車程。與成灌高速公路相接的溫(江)郫(縣)彭(州)快速通道由南嚮北貫通全境。同時,金融、保險、旅遊服務、信息咨詢、科教文衛等行業同步發展,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欣欣嚮榮的繁榮局面。
【悠久歷史】 3000多年前,一支疲倦的隊伍,艱難的從鬆茂高原來到了川西平原。他們沿着鬆茂古道,越過九峰山來到海窩子湔水河𠔌地帶,然後沿着天彭門經豐樂、桂花、慶興的淺丘,來到了沃野的唐昌。
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河流生長着魚鱉類水生物,他們欣喜若狂,在唐昌這塊土地上過起了愜意的生活,這就是古蜀先民。在經歷了蠶叢、魚鳧、杜宇時代,他們漸漸從魚獵生活過渡到農耕生活,杜宇教民:“田於湔山”,唐昌肥沃的土地,優越的自然環境,使農耕文化得到了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強秦遣張儀、司馬錯帶領大軍攻入蜀中,滅了“開明”王朝。 為了對付開明王朝的殘餘勢力,大批從秦移民遷入蜀中,公元前310年鼕開始修築成都城、郫城。 郫城周回七裏,高六丈。蜀中豐富的出産為此後秦剿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秦以秦人為蜀守,掌握大權,秦對已經滅掉的“開明”政權采取懷柔政策,陸續分封蜀王後裔為蜀侯。但蜀王後裔不甘心臣服,武裝叛亂時有發生。 秦惠王時候,蜀侯通國、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和二十二年(前285年)時蜀侯惲、綰均因武裝叛亂反對秦而被消滅。這種不穩定一直延續到漢朝初年。
漢時仍然對蜀先民采取安撫政策,漢朝派遣著名文學家、資中人王褒到唐昌等地祭金馬碧雞可以窺見其中端倪。 王褒字子淵,是漢代著名詞賦作傢,有洞蕭賦等傳世。漢時蜀中交通異常不發達,以至唐時李白都還在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晴天”王褒四海沿人工運河上溯到的唐昌。
因此早在3000多年前,古蜀人在杜宇王朝就從鬆茂高原,經豐桂淺丘地區進入唐昌地區,唐昌肥沃的土地、優良的自然環境使古蜀人從漁獵生活嚮農耕生活過渡逐步得到了發展。
唐朝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唐昌正式建縣,初稱唐昌縣,取大唐昌盛之意。 唐代唐昌經濟生活中的“草市”曾被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載入《中國通史》。 唐朝鹹通年間(公元860—873年),唐昌縣城有了集鎮的雛形,生産發展,出現了繁榮景象。
宋朝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唐昌改名為崇寧縣。
元朝,赤魯不花做崇寧縣知縣,正式修築城墻。
明朝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朱悅尊封在崇寧縣做崇寧王。因此城墻均加冠戴帽,街道對正不偏斜,以體現王者大氣。
1958年,崇寧撤縣。 近有日本學者把唐昌和西安一並作為唐朝文化現象的遺存來研究。
唐昌自古以來鐘靈毓秀,人才輩出,歷史文化遺跡衆多。
兩千年前,漢代隱士著名哲學家嚴君平讀書著述於此。橫山的嚴君平墓迄今尚存。小南街有君平的賣卜巷。
一千年前,宋代高僧圓悟剋勤出生於此。將禪宗演繹為文字禪,對日本文化産生了深遠重要的影響,迄今日本的二十四派禪係有二十派屬於圓悟禪係。
五百年前,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孫崇寧王朱悅尊駐紮於此。
一百年前,唐昌仍是連接成都和阿壩藏區的水路交通要道。辛亥革命、保路運動時期,同盟會、哥老會等組織的重要人物常聚會於此。
五十年前,當新建的成灌公路從唐昌南部七公裏處的安德穿過時,就註定了唐昌的衰落,往日喧囂的繁華沉寂了。昔日商賈雲集,富甲一方的唐昌撤縣建鎮,漸漸隱沒在歷史的深處。
唐昌歷史的厚重體現在它建縣的悠久和濃重的人文。唐昌歷史上的文人墨客頗多,西漢著名哲學家嚴君平、南宋著名學者張午、南宋禪宗領袖圓悟剋勤,明代郡王朱悅尊、清代的6個翰林蔡時田、羅錦文等都是這條綿延千年人文歷史上的明珠。
在建縣的1300年歷史長河中,唐昌的歷史文化形成了它的多樣性。以儒傢文化為主流,與佛、道文化互相包融、互相補充。富饒的出産,奠定了唐昌地區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尚滋味”、“好辛香”的飲食習慣,使本地名廚輩出。衹就涼菜一品味型就有紅油、麻辣、椒麻、芥末味、蒜泥、糖醋、薑汁等多種味型。 唐昌的建築精美也罕有其比,如現存的梁傢大院是川西民居中不可多得的典型建築。 唐昌歷史文化中有一股令人肅然起敬的傳統即是它的奮進性。在清代戊戌變法的潮流中,崇寧舉人吳琳在京參加公車上書,體現了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清光緒年間崇寧人朱二九領導的起義,動搖了清朝統治者在川西地區的統治。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以同盟會川西區領導人楊靖中、劉永傑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在結束君主專製創建民主共和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926年共産黨人曠繼勳進駐崇寧縣,崇寧時被人呼為“小瑞金”,崇寧縣地下黨蓬勃發展,革命浪潮迅速掀起。 1949年的五九起義,1950年的二五叛亂,在建立鞏固新生政權中,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和其他同志一道浴血奮戰,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
歷史遺跡遍布唐昌鎮內,被譽為川西平原最有影響力的寺廟——平樂寺、玉皇樓、文廟等七宮八廟、崇寧老城墻、幽深的翰林院、東漢墓群、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典型的川西名居建築梁傢大院、解放前公館、會館遺址、抗日戰爭時期保存下來的歷史革命遺跡等都訴說着唐昌悠久的歷史。
【飲食手工文化】 唐昌的飲食文化發達,以自然健康為特色,著名的小吃有名震西川的施鴨子、“合興昌”糖果糕點、創建於1982年的蔣排骨、艾餑、三合泥、蔣抄手、周牛肉、譚豆腐、羅橋面、梆梆糕等,這與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濃厚是不可分割的。
唐昌的郫縣豆瓣-- 原産於成都郫縣的唐昌、郫筒、犀浦等地,已有300多年歷史。郫縣豆瓣是衆多川菜品種中重要的佐料,由於川菜在國內和海外的巨大影響,郫縣豆瓣也在海內外華人間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和認知度。
唐昌著名的唐昌板鴨-- 唐昌板鴨歷史悠久,選料精良,配方考究,香味獨特,具有色鮮味型的特點,型如琵琶,輓如玉盤,肥而不膩,離骨化渣,鹹淡均勻,回味悠長,老少皆宜。
唐昌布鞋-- 鄧小平同志生前最愛穿的布鞋,97年曾為小平同志製作了7雙唐昌布鞋,預備在香港回歸時給小平同志穿用。小平同志逝世後,大型紀錄片《豐碑》圍繞這7雙布鞋展開,詳細報道了小平同志的事跡及唐昌製鞋廠,該紀錄片播出後,不少知名人士紛紛致電唐昌鞋廠,要求定做布鞋,其中有劉華清同志、鄧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同志等。男式布鞋叫小平鞋,女式布鞋為卓琳鞋。關於鞋廠為全國人民敬愛的鄧小平同志製作布鞋的故事,由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大型文獻紀錄片《豐碑》中有祥細介紹。 20世紀50年代初期,通過集體化改造後的郫縣製鞋廠定址於唐昌,直至20世紀90年代上半葉該廠所生産的各式圓口及綉花布鞋仍暢銷不衰,其間更由於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小平同志製作布鞋而名噪一時。近年來由於科技的高速發展,新興工業蓬勃興起,手工布鞋廠紛紛關門停業,郫縣製鞋廠也於90年代中期倒閉。 為了不使這一傳統手工藝失傳,在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支持下,由原郫縣製鞋廠下崗技術人員賴淑芳同志牽頭,重新組建起了新的生産綫,並聘用為小平同志製鞋的原班人馬為技術人員,解决了部分下崗人員的再就業問題,並重新註册了“唐昌布鞋”這一商標。 2004年8月19日,在紀念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唐昌政府派專人將本廠生産的鄧老生前最愛穿的“唐昌布鞋”(圓口布鞋,俗稱:槽眼鞋)作為禮物贈與鄧小平故居陳列館永久保存。 2005年8月臺灣國民黨元老鬍老先生慕名通過統戰部到鞋廠訂做數雙“唐昌布鞋”經穿着感到極為滿意並拍照留念。2006年1月中南海某首長專程派人到鞋廠訂做6雙布鞋,穿後頗感滿意。 “唐昌布鞋”係列精品布鞋,經選料、布殼、裁剪、作底、定型等30余道工序均遵循古法精製。由於全部采用全新布、毛料手工製作,因而穿着舒適,美觀大方,經久耐用,對人體無任何損害。正由於鄧老的鐘愛,該産品也受到了老經軍、老幹部、專傢教授以及廣大收藏愛好者的喜愛,“唐昌布鞋” 不僅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而且極具收藏價值。
【唐昌千年清韻文化遺産】
幽深的翰林院
翰林院坐落在唐昌西街,現為房管所所在。現是川西地區唯一現存的翰林院。保存較完整,是清代鹹豐、同治年間崇寧人翰林學士羅錦文的住宅。民國初年尚存兩千多平方米,分三進院落和一個後花園。翰林院是中軸綫對稱的建築,佈局精美,結構嚴謹。
大墳包
唐昌橫山大墳包,成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略起於隋唐五代時期。位於距唐昌十裏的橫山,大墳包窯址包括大墳包、二墳包,周圍有四個顯著窯包。大墳包窯址生産的陶瓷與邛崍窯址風格相似,雖遭毀損,但是其先進工藝和陶瓷生産延續至今,有很高的科考價值。
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修建於1946年,現保存於崇寧公園。是當時崇寧縣人民為紀念抗日陣亡的川軍將士和抗日勝利而修建的紀念碑,是四川人民抗日救國的重要見證,也是附近片區唯一尚存的抗戰勝利紀念碑。
聖像寺
位於南街,初建於唐,明初培修,清代擴建。供奉有觀世音菩薩和韋馱等神像。此廟曾是崇寧王之妹帶發修行之處,故於其他寺廟不同。廟中欄桿均是峽石砌成,浮雕人物,千姿百態、生動活潑。
玉皇樓
位於東街呂祖祠的玉皇樓,清代建築,三層木結構,是過去全城最標志的高樓。有詩云:“西蜀多奇景,錦城望江樓”“人不到江樓,妄作西蜀遊”,而望江樓修建的樣板正是玉皇樓。
文廟
位於唐昌西街中段,始建於宋,清初復休,廟內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文廟以壯觀雄偉的風貌和工藝美術上的精湛,在川西地區頗具名氣。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前來瞻仰,文廟的特色在於石柱,尤以石柱上精美的聯文,均為名流手筆,遠近馳名。
梅花井
位於南街梅花巷,相傳是當年大明王朝的崇寧王府喝水和釀酒的取水處,又叫梅花禦井。至今保存完好。
民居群
城區內院落分佈廣泛,保存完好,體現了以前川西居民的生活方式,尤以梁傢大院為特色。大院體現了清末民初川西民居建築的藝術風格。建築在整體上呈對稱格局,頗具宮廷模式,其竜門的磚雕、堆塑、木雕、雀替、撐拱等工藝在川西民居中實屬罕見,具有很高的旅遊價值。
東漢墓群
有很高的歷史和科考價值。出土文物有陶持插俑,陶扶秦俑,陶搖錢樹以及陶座,五銖錢、石板、石獸;以及畫像石案和石板,其中石棺完整。
二、三十年代的公館
粗略統計崇寧縣城(即現在的唐昌)在民國時期即有四、五十座公館。民國時期的唐昌公館建築既吸收了清代建築的精華,又明顯受歐式建築的影響。形成了唐昌建築歷史上一道秀麗而獨特的風景綫。至今依然保持着曾經的輝煌和繁華。
古代寺廟
明清兩代古廟多,建築精湛、凝聚了先民和匠師的智慧。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為人們留下了永恆的記憶。以七宮八廟尤為著名,濃縮了古唐昌寺廟建築的精華。 七宮指:南華宮、真武宮、萬壽宮、文昌宮、地主宮、三聖宮。 八廟指:東嶽廟、呂祖祠、靈官廟、武廟、聖相寺、文廟、城隍廟、火神廟。
湖廣省館
即南街真武宮,清代宮殿式建築,占地12畝,石木結構,共兩進。其壯觀雄偉華麗屬鎮內各會館之首。民國老公館
江西省會館
即南萬壽宮,清代建築,宮內有大殿、後殿、房屋寬敞、高大雄偉、金碧輝煌。
廣東省會館
南街南華宮,清代建築,占地三畝多,屬宮殿式建築,含大殿、偏殿、樓閣等。
福建省會館
即西街天後宮,清乾隆二十三年所建
湖廣省黃州會館
即西街天主堂對面地主宮,清初建造,面積較小。
陝西省會館
即北街三聖宮,建於清雍正八年。
唐代“草市”
草市是唐代四川獨特的經濟現象,古唐昌是遠通西域的必經之路,由於是要道,所以城鎮集市貿易十分興旺。草市的建立,刺激的農村商業經濟的發展,使唐昌地區商貿空前繁茂。
崇寧老城墻
古崇寧縣城,初建縣時沒有城墻,到了元代赤魯不花為崇寧縣令時纔正式修築城墻。明朝正德年間,增墻竣溝,墻高一丈一尺,周圍長三裏三分。前後共設炮臺七座,城門五座。東為朝陽門,南為南熏門,西為西直門,北為北拱門。第五個城門名為覲聖門。古崇寧縣城極具特色,城垣城垛都加有官帽沿;城內城外均有河流穿過,如此兩次繞城而過的溪流,在川西縣中不多見。
觀音會
在原觀音廟內舉行,此會是民間為慶祝觀音菩薩生日而舉辦,世上傳說觀音菩薩一年生三回,所以此會一年有三次會期,即是神會也是民間自發組織的物資交流會。
城隍會
為慶祝城隍菩薩的壽辰而舉辦,由十行業共同集資為之慶祝,所以也叫十行會。內容包括:出駕、酬神戲的演出以及劇場佈置等等。
“直挂雲帆濟滄海,乘風破浪會有時”。一個嶄新的、充滿新時代活力的新唐昌已屹立在世人面前。 |
|
一、概況
唐昌鎮地處郫縣西部,距郫縣縣城17公裏,與彭州市、都江堰市接壤,幅員面積48.1平方公裏,轄17個行政村、6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5.2萬人。全鎮有支部(總支)53個,黨員1686人。鎮域內交通便捷,成灌高速公路、國道317綫、沙西綫、溫、郫、彭快速通道縱貫全境。有四川電器有限責任公司、省郵電印刷廠、省茶研所等多傢省、市駐鎮單位。
二、經濟及社會事業發展情況
2006年全鎮全口徑工業增加值實現3756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160萬元,民營經濟增加值實現54620萬元,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20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62元,計劃生育率達96.9%。
工業方面:鎮域內初步形成了以電力、機械加工、建工建材、印刷、調味品釀造為重點的工業發展體係。
農業方面:有無公害蔬菜11000畝,花卉苗木3500餘畝,大棚蔬菜2000餘畝,形成了以青春村、金星村、火花村為主的大棚蔬菜生産基地,西北村的板鴨加工基地,戰旗村榨菜種植基地,青春村花卉苗木基地,金沙村、平樂村的水果基地。
小城鎮建設方面:城鎮建成區規模達1.5平方公裏,城鎮人口1.4萬人,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善。
社會事業方面:鎮域內有縣重點中學一所,初級中學兩所、小學三所、幼兒園一所、縣級醫院一所、衛生院一所,同時有寺廟1座。
三、2006年工作思路及目標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郫縣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一年,鎮政府將在縣委、縣政府和鎮黨委的領導下,圍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新郫縣的總體要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全委會精神,以經營城鎮為重點,突出歷史文化特色;以産業支撐為重點,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重點,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以深化項目年建設為重點,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社會政治穩定為重點,全面發展社會各項事業;以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全面深入推進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為全力打造成都西部商貿文化旅遊重鎮奠定堅實基礎。
2006年主要奮鬥目標:全口徑稅收增長20%;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達到5000萬元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增長16%,達到8700萬元;全口徑工業增加值增長16%,達到4356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達到14000萬元;技改投資增長10%,達到2800萬元;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20%,達到65544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450元。 |
|
素以歷史文化悠久、生態環境優美譽稱的四川郫縣唐昌鎮(原崇寧縣城),地處郫縣、彭州、都江堰三市、縣接壤中心和成都市腐南河上遊生態保護區,是四川省小城鎮建設度點鎮和成都平原西部商貿重鎮,也是近年各路商傢新的投資熱點。
全鎮幅員面積29.5平方公裏,轄18個村,5個居委會,人口3.67萬。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達9。168億元。(其中農業産值達9441萬元)全年完成稅收1800萬元,農民年人均收入達3101元。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境內交通快捷,與成灌高速公路相接的溫(江)郫(縣)彭(州)快速通道由南嚮北貫通全境。由東至西從成都直通唐昌的沙西綫(國傢一級公路)已破土動工,明年竣工通車後僅需15分鐘車程。鎮域內水、電、氣、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商貿等城鎮功能完備。這裏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産豐富,屬都在流灌溉水係的柏條河、徐堰河橫貫境內,水資源十分豐富,是郫縣大棚優質無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特色傢禽、傢禽、名優土特産的主要生産基地。
面積達4平方公裏的淺丘臺地-橫山也座落其間,橫山地區常年氣候溫和,自然植被茂盛,電力、通訊網絡設施齊備,交通便利,其地下藴藏着豐富的地熱礦水資源。現已有省委組織部培訓中心、省農科院茶研所、省水電廳等單位在此投資開發。 |
|
- : Tangchang Town
|
|
唐昌 |
|
|
|
聯閤村 | 橫山村 | 西街社區 | 金星村 | 先鋒村 | 東街社區 | 北街社區 | 西北村 | 南街社區 | 園藝村 | 金沙村 | 觀莊村 | 鳴鳳村 | 星羅村 | 竹林村 | 新勝社區 | 蔬菜社區 | 大雲村 | 留駕村 | 青春村 | 建豐村 | 火花村 | 平樂村 | 柏木村 | 蔬菜村 | 竜口村 | 戰旗村 | 平康村 | 尚虹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