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626700 代碼:513328 區號:0836
拼音:Gān Zī Xiàn 英譯:Ganzi County
甘孜縣位於四川西部。總面積7303平方千米。總人口6萬人(2006年),以藏族為多。全縣轄1個鎮、21個鄉:甘孜鎮、呷拉鄉、色西底鄉、南多鄉、生康鄉、貢隆鄉、紮科鄉、來馬鄉、昔色鄉、卡攻鄉、仁果鄉、拖壩鄉、斯俄鄉、庭卡鄉、下雄鄉、四通達鄉、奪多鄉、泥柯鄉、茶紮鄉、大德鄉、卡竜鄉、查竜鄉。縣政府駐甘孜鎮,距州府385千米。
地處橫斷山脈東北邊緣,是丘原嚮山原過渡地帶。年均氣溫5.6℃,年降水量636.5毫米。雅礱江、達麯、泥麯三條主要河流順其山脈走嚮流經縣境。國道317綫橫貫縣境。特産有甘孜水淘糌粑、氂牛肉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清康熙元年修建的甘孜寺、大金寺、白利寺。 |
|
甘孜縣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雅礱江上遊。地處東經99°08′——100°25′,北緯31°24′——32°54′。“甘孜”為寺廟名稱,意為潔白美麗的地方,擁有1300年建製史,因五世達賴弟子霍·麯吉昂翁彭措在此創立第一座格魯巴寺廟而得名。上下千年,縱古論今,甘孜得“天時,”擁 “地利”,江山多嬌,英雄輩出,人傑地靈。內連康定、成都、外連青海、西藏、甘肅,作為康北交通樞紐,歷來商賈雲集,生意興旺,堪為康北經貿中心。甘孜幅員遼闊,土地肥美,牧場無垠,水豐草茂,五穀豐登,羊肥馬壯,堪稱“雪域明珠”。
“甘孜”藏語乃潔白美麗之意。那裏自然風光綺麗,良哥山、巴顔額拉山、果拉狼山、沙魯裏山巍峨四周,雅礱江像一條碧緑的飄帶緩緩流過廣袤肥沃的田野。這裏有景色秀美,相傳是蓮花生大師在藏區點化的24座神山之一的奶竜神山和充滿神秘色彩的紮日擁康神山,有探險旅遊的好去處紮麯河,更有廣阔無垠、牧歌悠揚的達通瑪草原風光。
甘孜人傑地靈。千百年來,世代生息繁衍在這片土地上的勤勞勇敢的藏族人民,用他們驚人的智慧,超常的創造力譜寫了燦爛輝煌,值得整個藏民族驕傲和自豪的歷史。古樸莊嚴的甘孜寺、大金寺、德貢波、東𠔌寺等43座古剎名寺,為甘孜這塊燦爛的明珠更加增彩溢輝;五大教派齊全的藏傳佛教、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民間建築以及藏畫、手工藝品、古樸風韻的民間舞蹈、文學藝術等,特別是名揚天下的甘孜踢踏為甘孜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底藴,甘孜堪稱文化之都。
甘孜人才輩出,群星燦爛。那裏有格薩爾的傳奇故事和古老遺跡。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曾孕育了噶瑪噶舉教派的創始人都鬆欽巴,倡建霍爾十三座寺廟的哲蚌寺法王昂翁彭措,著名愛國人士阿旺嘉措,著名宗教愛國人士五世格達活佛,並譜寫了朱德總司令與五世格達活佛之間“軍愛民、民擁軍”的千古頌歌。甘孜縣還誕生了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藏族將軍——楊世喜將軍,孕育出了第一位藏族博士——格勒博士。 |
|
覺安欽巴,意為“十五供品”,亦稱“酥油花”。它是以酥油為原料,以人物、花卉、飛禽、走獸、樹木等人和事物為主題的一種高超的手工油塑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 相傳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之女文成公主與第三十二代吐蕃贊普鬆贊幹布聯姻時,藏族人民為了表示敬意,在文成公主從京城長安帶來的一尊十二歲佛祖像前供奉了一束酥油花,從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習俗。酥油花初期以蓮花為主,題材較為單一,後來,這種習俗傳到各大寺廟,酥油花的題材和工藝又有了新的發展,成了藏區各大寺廟獨有的一種高超的油塑藝術。
甘孜縣酥油花的製作在藏區可謂獨樹一熾,其製作工藝精湛、考究、造物形象逼真,表現形式多樣,涉及人物、花卉、佛像、樹木、飛禽、走獸等無所不包,且講究年年內容翻新,用各種造型組成各種故事情節,集藝術性、欣賞性、故事性、趣味性為一體,堪稱藏區一絶。
每年春節前一個月,製作酥油花的藝人們便將純淨的酥油揉以各色染料,開始製作酥油花,到了每年藏歷正月十五日燈節會上,藝人們便將精心製作的酥油花在寺廟的大經殿前的院內展出,一年一度,成為盛會。由於這些酥油花造型生動,神態逼真,花樣新穎,色彩絢麗,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藏戲是藏族人民以歌舞形式表現文學內容及現實生活的一種綜合表演形式,它是在藏族宗教儀式和酬神醮鬼、民間歌舞、說唱表演等不同藝術土壤上形成的。
一、藏戲的萌芽、雛形、復興與普及過程
據藏史資料記載,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西藏出現了最早的原始宗教----笨波教。從其內容上看,它是一種萬物神靈的信仰。活動主要是通過巫師作為神靈的化身,是溝通百姓與神靈關係的中間媒體。巫師通過舞蹈的方式使神靈賜福於衆生,禳禍免災。這樣就構成對神靈祈求的如祭祀、祈禱、巫覡之術等各種教儀,巫師自然就成了笨波教舉行宗教儀式和占卜祈禱的舞蹈傢。隨着社會的前進和宗教的發展,已進入奴隸製的藏族民間藝術不斷得以發展和完善,如與舞蹈相結合的“魯”體民歌和笨波教“搖鼓作聲”宗教祭神法舞“巫舞”不斷地發展、變化、形成了以娛神驅鬼,禳災迎祥的“羌姆”。總之“羌姆” 是在西藏原始宗教“笨波”祈慶媚神,搖鼓作聲的巫師儀式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土風舞演變而來的宗教舞蹈。
八世紀吐蕃王朝的贊普赤鬆德贊(公元718-----785年)派大臣前往阿富汗迎請高僧蓮花生大師入藏宏揚佛法,於藏歷土羊年(公元779年),在山南建造了西藏佛教第一座寺廟----- 桑耶寺。蓮花生大師到藏後,大力推行佛教,竭力把佛教和笨教相融合,根據佛經故事將佛教教義和笨波教義巫師祈神儀式以及土風舞相結合,改編成一種新的西藏佛教祭神舞蹈形式。這種宗教舞蹈雖然帶有相當濃厚的佛教儀式性,但它是當時百性的若幹思想情感和願望的生動體現,是藏族民間歌舞和民間 表演形式的最初代表形式。在《蓮花生傳》中記載;“譯經師 (蓮花生)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竣工後,由長老手持譯經繞務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之後,這種儀式便沿襲下來,形成了現在藏族寺廟舉行的所謂 “跳神”。藏史《巴協》中記載;“吐蕃贊普赤鬆德建築桑耶 寺,蓮花生大師為調伏惡鬼所行軌儀中,率先應用了一種舞蹈”。 這就是藏族跳舞“羌姆”的兆始。這些舞蹈形式和內容在第司. 桑吉嘉措的藏醫著作《亞色》中有記載;“在桑耶寺落成典禮上,臣民們進行‘卓’、‘魯’、‘協’等文藝活動。‘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魯’是衹唱不舞;‘協’是即唱又舞。” 這時的演員全是僧人,表演時有時配上誦經為伴唱,這就形成 了啞劇性的跳神頌佛祈願的新形式。
在藏史《薩迦世係史》中記載:“藏歷木狗年(1034)年時,卓地(現西藏薩迦寺附近)有大廟會,往觀焉,百技雜藝 之中,有巫師多人,自在女二十八人,戴面具,手持兵器,另有長辮女擊鼓,隨之而舞,至為奇觀......。”這就是說在十 一世紀以宗教祭神法舞為主的藝術形式中,摻雜了百技雜藝等內容,還正式出現了男女合舞的場面,並出現了自在女、巫師等形象的戲劇人物了。這進一步說明了“羌姆”已由單純的宗教儀式發展為既媚神又娛人的藝術形式,更加接近了世俗化。
相傳十四世紀,噶舉派僧人唐東傑波(1385----1464年,後藏地區民間出現的傳奇人物)是藏戲的改革者和創新者,他把“羌姆”等宗教儀式由寺廟引嚮了民間。唐東傑波一心想為衆生謀利,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鐵索橋。為建造鐵索橋募捐集資,他吸收了當時各地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並邀請了山南窮結縣一戶叫白拉傢的七位能歌善舞的姊妹組成演出班子,二人扮獵人,二人扮王子,二人扮仙女,一人擊鈸,唐東傑波親自編導節目,設計唱腔唱詞,利用寺廟裏活動的跳舞神舞蹈形式,以穿插進佛“本生”的故事和民間傳說為內容,編排了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村場小巷賣藝募捐,並教化衆生。七姊妹組成的“賓頓雪巴”就是最早的藏戲白麵具派, 這就使過去較為單純的跳神舞“羌姆”逐漸戲劇化,在啞劇性的情節化舞蹈中開始出現了說和唱。隨着表演手段的不斷加強, 使這一新生的藝術表演形式逐漸從宗教儀式中分離了出來,形成藏族戲劇藝術的雛形。這一改革順應了時事,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歡迎,從而使改革後的藝術表演形式流行更為廣泛,徹底實現了藏戲由寺院走嚮民間,並使之完全成為藏區世俗化的一種歌舞藝術。
五世達賴阿旺.洛絨嘉措建立甘丹頗章(當時藏區地方政權),統一西藏後,拉達剋地區曾派一支歌舞隊前來拉薩祝賀,那翩翩舞姿,悅耳的音樂,使達賴如癡如醉,便遴選十二、三歲的男童(小紮巴)派往拉達剋地區學習歌舞。五世達賴在北京覲見大清順治皇帝時,經常出席宴會,遊樂觀戲,從漢族戲劇藝術和宮廷歌舞中受到一定啓發。返藏後五世達賴在藏族民間小戲的基礎上,對藏戲內容和表現形式都進行了豐富和完善,使藏戲成為一種獨立於宗教活動及各種民間藝術之外的,具有一 整套獨特演出形式的藏民族表演藝術。為使藏戲表演職業化,五世達賴把演員從寺院中分離出來,成為專職藝人,並組成西 藏歷史上第一個職業藏戲班子----覺木隆。同時,把藝人所用唱本由敘述體發展為代言體,這便形成了後來所見的演出“腳 本”。並使藏戲表演在前後藏地區和山南發展普及以後,各地職業劇團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出現。據藏史記載,當時每年參 加噶廈組織雪頓節的獻演劇團達十二個,從而形成了早期藏戲 的白、藍面具兩派。
二、甘孜藏戲的種類與源流
甘孜縣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能說話就會唱歌,能走路就會跳舞”,是對能歌善舞的甘孜人民的真實寫照,縣內藏戲表演十分普及。目前,縣境內的藏戲可以分為羌姆、阿姐 拉姆、協、夏卓等,簡述於後; 1.羌姆:意為寺廟跳神。它是宗教意識與民間舞蹈相結合的産物,來源於藏族早期笨波教的祭禮舞蹈,甘孜各教派的羌姆大約在公元八至九世紀由西藏傳入。跳神的時間和次數根據各寺的具體情況而定,地點一般在寺院內大殿前的廣場上,是屬一種具有嚴密程序的舞蹈藝術,無論提動作的組合,還是隊形的變化,各寺都有一定的規範程式,通過專門負責舞蹈訓練的舞師,依照跳神舞譜的指點和自身的言傳身教而代代相傳。樂器主要有 大鼓、鈸、長號、海蠃、法鈴、嗩吶等。擊鼓是舞蹈中最為重 要的節拍指示,從舞蹈的內容表現形式大體可以分為驅邪禳災舞、護法保佑舞、賜福消禍舞、祭祀娛神舞,神鳥仙獸舞等。 2.協:又叫“弦子”。在甘孜縣境內有孔薩協欽、仲薩協、 格達協,郎紮協等,其中白利寺五世格達活佛創建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格達弦子尤為著名。起初用此歌舞祭祀亡魂、超度靈魂、免荒災。以後逐漸豐富其內容而流傳於民間。表演 時無伴奏樂器,起舞時,男女兩隊輪歌共舞,圍成圓圈,相對而立,男演員擡頭,女演員低頭,沿着弧綫,先慢後快,邊歌邊舞,舞蹈的腳步動作矯健,帶有“夏卓”的風韻。據說格達活佛寫了二十四首詩歌,並教演員唱, 這樣就形成了獨特的格達弦子有唱跳的民間舞。 3.夏卓:俗稱“踢踏舞”。甘孜踢踏舞最先是由西藏傳入的一種舞蹈形式。大約在300多年前由甘孜寺、大金寺僧侶從西藏日喀則學回。最初其內容主要是以詩歌的形式贊頌上師、父母、地方官和祈求吉祥等為主。夏卓傳到甘孜之初由寺廟掌握,表演者皆為男性,一般都在每年秋季進行表演,後來流入民間後則無時間和性別的限製,踢踏舞表演,不限人數,少則一人,多則數百人,表演時舞者身着盛裝但不佩腰刀,腳或腰部需挂1串響鈴,以增添音響色彩。解放後,踢踏舞經過業餘和專業舞蹈工作者繼承藉鑒,廣采博收各種踏步的節奏長處,形成了 “甘孜踢踏”優美的踏步旋轉,側身騰躍等獨特的技巧動作,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甘孜踢踏”。甘孜踢踏舞曾於1964年應邀赴京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業餘文藝會演,獲得了優秀節目奬;1980年參加全國農民業餘文藝調演,獲得了優秀節目奬;1990年, 參加全省首屆少數民族藝術節,獲得表演一等奬;還獲得州、縣頒發的多項奬。 4.阿姐拉姆:即甘孜藏戲。藏歷鐵鼠年(1780年)從西藏傳入,當年,甘孜寺阿巴紮倉嘎洛勒巴去西藏日喀則噶丹寺學習“迥巴”派藏戲,帶回劇本和“嘎爾”(祭祀舞)的樂譜及製作精緻形象逼真的面具工藝,並把所學的藏戲藝術使授給甘孜寺阿巴紮倉藏戲團,次年,地方官員認為這種行為泄露了天機而勒令藏戲團停演。藏歷鐵狗年1790年),甘孜寺第三世郎紮活佛.嚮巴剋珠又重建了劇團。藏歷水猴年(1932年),日嘉喇嘛接管了劇團,並表演了藏戲劇目《郎薩雯波》,從此,藏戲在甘孜得到了發展,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甘孜藏戲。 解放前,每年的藏歷7月,在甘孜寺舉行大型佛事活動後,該寺的澤尼紮倉劇團和阿巴紮倉劇團分別以八大藏戲為內容演出3至7天藏戲。
甘孜藏戲在為豐富群衆文化生活、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方 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甘孜,每逢佳慶節日的文娛活動中,藏 戲都是必演的劇目之一。甘孜藏戲除在本縣城、鄉村的演出外, 還參加了多次省內外的演出:
1986年,甘孜藏戲參加了甘孜州“跑馬山之秋”文藝調演;
1989年,甘孜藏戲應邀參加了“中國上海國際舞美藝術” 演出;
1990年,在甘孜州第二屆文藝調演及建州40周年慶祝活動 中,甘孜藏戲演出隊以出色的表演,贏得了廣泛贊譽;
1991年9月,甘孜藏戲參加了中國四川國際電視節演出;
1993年8月至10月,甘孜藏戲演出隊在北京八達嶺等地演出, 歷時兩個月。
1994年,甘孜藏戲參加四川省第二屆少數民族藝術節演出;
1995年6月至11月,甘孜藏戲在北京,北戴河等地演出;
1996年6月至10月,甘孜藏戲參加大連和自貢市藝術節演出。
甘孜藏戲演出隊每次都以其獨特、精彩的表演,獲得了很 高的榮譽,並得到了國內外、省、州以及兄弟縣來賓和觀衆的 好評和贊揚。
達通瑪大草原位於甘孜縣城西北部,那裏天高雲淡、空氣清新、陽光明媚。放眼望去,廣阔無垠的大草原恰似藍天下的一塊巨大的緑毯。成群的牛羊恰似點綴其上的朵朵鮮花,那種遼闊悠遠的美麗,令人如醉如癡,流連忘返。大草原除景色美麗外,還有著名的古剎奇觀、神秘的宗教習俗和鮮為人知的民間習俗等,等待人們去發掘和探索。
一、古剎奇觀
由於達通瑪地處川藏高原腹地,千百年來 與外界交往較少。因而,宗教活動在這裏發育十分完整,至今還保留着許多古老而神秘的宗教文化。達通瑪草原的著名寺廟紮拉寺是目前甘孜縣境內十一座寧瑪教(紅教)寺院中最著名的一座。該寺坐落在達通瑪區查竜鄉政府所在地,海拔3980米, 距縣城100公裏,有甘達公路相通。
紮拉寺名的來源為達通瑪境內有達、紮兩條溝,而寺廟就 建在紮溝中的支溝內,由此得名“紮拉寺”是“支溝寺”之意。根據《甘孜州藏傳佛教寺院志》記載:在達通瑪境內有一座噶嘉聖山,聖山的頂上修建了兩座笨波寺(黑教)。一座叫德拉 寺,另一座稱紮饒忍紮噶寺,後一座寺廟是由凱珠強波郎覺(1130年圓寂)的弟子麯傑瑪創建,當時的施主是蘇日戈巴(蒙古族,至今達通瑪轄屬還有蘇日戈巴傢族的後裔)。藏歷 弟五勝生火豬年(1287),喇嘛益西貢波把紮饒忍紮噶寺改宗 為寧瑪教(紅教),並遷址到現在的地方,命名為“紮拉寺”, 從那時起,紮拉寺寺名沿用至今。
1、寺廟建築莊嚴巍峨。該寺坐落在一片緑色的草灘之中,寺廟金碧輝煌,神殿內塑有一尊蓮花生大師像,高約五米,呈 金黃色,大師神態端莊肅穆,面略帶微笑。莊重巍峨的蓮花生大師像坐落在淨土銅色山宮;寺內還設有密顯教修習講授院, 其金頂和琉璃瓦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大殿周圍經旗桿、轉經房和僧捨林立,寺廟周圍還建有大量的佛塔,散布着上百頂牧民 帳篷,特別引人註目的是寺廟後的神山上插滿了無數經旗,微風吹動,經旗獵獵,給人以氣勢磅礴和莊嚴肅穆之感,使之不由得肅然起敬。
2、紅教經典來源及教義特點:從經典來源來講,寧瑪教可分為兩種。一種叫作“噶瑪”,又稱為口傳,這種口傳經典主要是根據公元八、九世紀以來翻譯的密宗經典,在民間由父子或師徒相傳而沿襲下來的。另一種叫“德瑪”,又稱伏藏,據說是八世紀末蓮花生大師等人把密宗經典埋在地下,幾百年後被人挖掘出來進行傳授的。 奇特的教義:寧瑪派修習的教義主要是大圓滿,主張人的心體是純淨的,心體本質是“遠離塵垢”的;重密輕顯,苦修淨心靜坐。在修習方法上顯得十分特別,他們習慣在深山密林裏搭棚或選僻靜的岩穴裏獨自修習密法。他們練氣功以把握心體,以氣養身,並逐月縮食,力圖練就僅在口內含數粒青稞就能維持生命的境界。此外,修習者還有意在隆鼕雪地和酷暑烈日之下赤身靜坐,苦練把心安住一境的功夫,擺脫各種欲望和心意,以求達到大圓滿法的成果。
3、獨具風格的佛事活動:達通瑪寧瑪教法會內容除了僧人集中在大殿念經以外,還組織僧人跳神。跳神是為配合經典內容說教的舞蹈,同時,也是宗教和民族風俗習慣相結合的節慶活動,跳神的僧人主要是年輕的僧人,並提前在本寺專門訓練。有成套和係統的舞蹈動作和準確鮮明的舞蹈語匯。跳神時 要戴上馬、牛、鹿、猴、大鵬鳥、獅子等傢畜和野獸的面具。每年藏歷六月十日至十五日在大殿前跳神,由寺廟的樂隊伴奏,主要樂器有白蠃,大號、小、嗩吶、鑼、鼓、鈸等。“桑東”在藏語中是燒香的意思,藏歷六月十日至十五日,紮拉寺特別熱鬧,漫山遍野香煙繚繞,人們頭頂藍天,面嚮神山,燃起放在柏樹枝青稞、酥油、大米、糌粑等物的火堆,其含義是嚮神供奉,祈求神靈保佑平安吉祥。善男信女仿佛看到了神靈的威嚴和天地的莊重,此時此刻神靈的力量仿佛取代了個人的意志,在廣阔的草原上,在這樣一種特有氛圍中人們實現了心理上平衡和滿足。 藏傳佛教跳神不僅是宗教活動,也是一種民俗節日。當吉祥的節日來臨之際,人們便絡繹不絶地嚮寺院匯集,善男信女點起酥油燈,燒香拜佛,捐錢贈物以求神靈保佑吉祥。稍後,寺廟將舉行跳神舞會,善男信女靜心觀賞,身心全部沉浸在那情節起伏跌宕的劇情當中,這時,隨着劇情中善惡美醜的撞擊,人們的心靈真正受到了一次洗禮和淨化。跳神活動期間,青年男女身着豔裝,談情說愛,結交情侶,成為跳神會上的又一亮 點。隨着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宗教法會已註入新的內容,它不但是一種宗教法會,同時,也是人民群衆喜愛的民族傳統節慶活動。
二、保佑平安的嘛呢石堆、經幡、經墻
當你來到達通瑪大草原上,你就會發現到處都會遇到刻有藏文的石堆,藏語叫“嘛呢”。它是藏傳佛教六字真言“奄嘛呢叭咪哞”的簡稱。 據說經常默念六字真言可以消災免禍、一生平安。因而,藏族人不管走到哪裏,都要表示這種心願,於是形成了藏區處處有嘛呢石堆的宗教景觀。人們為祈求平安都會主動刻嘛呢石,並將它們堆起來,這樣通過一代又一代虔誠信教徒的堆積,嘛呢石堆越堆越大,平時人們經過石堆時都要主動添加石頭,伴以口誦六字真言,並自左嚮右繞行數圈,可以說嘛呢石堆已成為藏族群衆從事日常佛事活動的場所。 經幡:在達通瑪大草原深處的青山緑地,聖湖清溪之濱經常可以看到數不清的經幡在飄揚。特別是在紮拉寺背後神山陽坡上重重疊疊地插滿了數以萬計的經幡。在嘉仁塘的經墻外圍繞着的這些經幡都用多條氂牛繩或尼竜繩支起,幾十層挂滿經幡的環狀繩索將經墻的周圍緊緊地圍住,形成了一個由經幡組成的大金字塔。在茫茫的草原上,出現這樣一個經幡飄揚的龐然大物,自然使遊子心情震撼,假如你來到這裏挂上一張經幡,你就為自己許下一個祈禱平安的心願。站在經墻或神山的經幡 下,人們似乎感受到了一種神秘莫測力量的存在。
三、讓靈魂升華的地方----天葬臺
天葬,其來源說法不一,普遍認為是一種人生獻身精神的體現。天葬臺是藏區人死後用來舉行葬禮的地方。天葬臺一般設在高山陽坡之上。四周沒有什麽特別的標志,它是人生的最後一站,死者將被送到這裏,喇嘛會念經為死者指明天堂之路,不久,作為神仙化身的禿鷲紛紛結隊飛來,將死者屍體食盡,然後飛嚮遙遠的天空,相傳這樣能將死者帶入天堂,並使自己的靈魂進入來世的領地。而達通瑪的天葬臺卻與衆不,天葬臺坐落在離紮拉寺1公裏的南端,距山腳有350多米高的一片緑色山坡之中,濃密的青草和各色野花,散發着沁人心脾的芬芳。這裏空曠幽靜,莊嚴肅穆。這裏的經幡堪稱藏區之最,密密麻麻、重重疊疊、遮天蔽日。條形的嘛尼經墻、呈金字塔形的經幡、靈塔仿佛造就了一個極樂世界,使人感受到一種心靈的震撼,一種從今生到來世的暢想,這是遊牧文化的古老遺風。
四、服飾
牧民的藏衣,一般都具有長袖、大襟、腰寬等的特點。根據用料的不同可分為羊皮藏袍,皮毛藏袍和布料藏袍等三種藏袍。皮毛藏袍是用老綿羊皮鞣好逢製的,縫製好的皮襖叫“雜巴”。女式皮襖衣襟邊用三種紋式的氆氌綴裝飾,氆氌上鑲有紅、黑兩道平布。穿着皮襖時,袍內配穿一件半高領、斜開衣襟的錦緞鎖邊的夾襯衣,襯衣多半以紫紅色、咖啡色、黃色和白色綢緞縫製。腰係長長的紅色繭綢,身後打一個結,腰帶的側旁佩挂一個嵌有珊瑚的銀製奶鈎,奶鈎最早為勞動工具,後來逐漸演變為裝飾品。羔兒皮藏袍是把小羊羔皮鞣好後加工縫製,衣面一般都配紅、黃、緑等色的錦緞料子,這種縫製好的藏袍叫“查日”。女式藏袍沿邊鑲以水獺皮邊。男式藏袍沿邊鑲以虎皮或豹皮。看起來既美觀又大方。布料藏袍有單、夾兩種,根據氣候變化隨時更換,係上腰帶後,使腰際形成大行兜囊。內衣配穿一件白色或其它顔色的襯衣,天氣暖或勞動時,即把袖子束在腰上,極為方便。牧民男女夏天都頭戴寬邊禮帽。鼕天一般戴狐皮帽,狐皮帽呈圓筒,帽後開叉,帽沿上翻,皮毛外露,頂部用彩緞製作。戴上以後,盡顯草原牧民灑脫剽悍。牧區婦女一般將頭髮梳成數百根細辮子,下接黑色絲綫,上面飾有瑪瑙、琥珀、珊瑚、鬆耳石等珠寶。
五、飲食
牧民平時多以糌粑、酥油、牛奶、酸奶、牛肉、奶渣等為主食,茶是不可缺少的飲料,每餐都離不開茶。牧民熱情好客,客人到了就可以就餐。以酥油湯和人參果、酸奶中加白糖、包子、藏八寶粥、酥油茶或牛奶等可口食品款待貴客。遇重大節日和各種禮儀時,用新鮮酥油、人參果、黃糖合併做成方塊,用酥油鑲色做成各種吉祥圖案,藏語稱“體”,作為款待和饋贈貴賓的珍貴禮品。
六、民間體育盛會----賽馬
每年的賽馬活動是達通瑪最主要的群衆性娛樂活動,牧民認為賽馬活動是免災解難,六畜興旺,保佑平安的一件大事,因而都踴躍參加,賽馬開始前,騎手們要牽馬繞柏枝堆轉三圈,同時,口誦祝願經文,高呼“拉索羅”、“紮西德勒”以示祝福。騎手一般是十五歲左右 的少年。主持賽馬會的長者把馬及騎手引嚮賽馬場跑道的起點上,排列整齊後,一聲鈴響,騎手們各自快馬加鞭衝嚮終點。賽馬獲前三名的騎手將獲得一根哈達和不同數量的大茶,其餘 騎手也將獲得表示祝賀的哈達一根,並口呼吉祥如意。賽馬會上還將舉行在馬背上射擊和拾哈達等高難度動作的比賽。比賽期間,還要舉行氂牛舞、獅子舞、摔跤、拔河、舉重等演出的體育比賽。賽馬是草原牧民體現自己驍勇的盛大活動,賽馬期間,整個草原都將沉浸在熱烈、吉祥、歡樂的氣氛中。
七、美麗的達通瑪草原資源豐富
達通瑪草原有蟲草、貝母等名貴藥材。色須塘,藏語為“金盆寶地”之意,這裏黃金儲量豐富。遼闊的達通瑪草原上還棲息着馬熊、獐子、磐羊、鹿、黃羊等野生動物,有“棒打獐子,瓢舀魚”的美稱。 |
|
工 業
甘孜縣具有已開發的嘎拉金礦、日産3000噸優質飲用水的自來水廠、水電廠、農機廠、粉絲廠、肉聯廠、皮革廠、仙泉青稞酒廠八傢工業企業。2001年工業總産值達1618萬元。
農 業
甘孜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半農半牧業縣。約有89.5%的耕地相對集中在雅礱江沿岸高山寬𠔌地帶,是甘孜州糧食生産大縣,糧食産量占全州十分之一,素有“康北糧倉”之美稱。農作物以青稞、豌豆、小麥為主,屬一年一熟農業區;畜産品主要有牛羊皮毛、酥油、食肉、腸衣和甘酪素等。2001年全縣糧食生産連續第八年獲得豐收,農業總産值4900萬元。 |
|
甘孜縣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雅礱江上遊。地處東經99°08′——100°25′,北緯31°24′——32°54′。
Ganzi Xian
513328
626700
縣人民政府駐甘孜鎮
2004年,甘孜縣轄1個鎮(甘孜)、21個鄉(呷拉、色西底、來馬、昔色、卡攻、仁果、拖壩、斯俄、庭卡、下雄、四通達、泥柯、奪多、生康、貢隆、紮科、南多、查竜、茶紮、大德、卡竜)。 |
|
“甘孜”係藏語,意為潔白、美麗,原為寺廟名,古稱“朵甘思”。甘孜,藏語意為潔白美麗。傳說甘孜城的西北坡有一塊形如綿羊的白玉,毛澤潔白無瑕,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光彩奪目,十分美麗。由此,人們就稱這個地方為甘孜。
甘孜”為寺廟名稱,意為潔白美麗的地方,擁有1300年建製史。古為白利摸徒部落牧居地方。隋為附國地。唐、宋屬吐蕃。元屬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帥府轄地。明崇禎十二年(1639),漠西衛拉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占領康北,封蒙古族王子七人於孔撒、麻書二安撫司,白利、東科二長官司。乾隆五十七年(1792),孔撒安撫司升為宣撫司。同治元年(1862)置麻書汛。宣統三年(1911),置甘孜委員。
民國2年(1913),置甘孜縣。因原屬霍爾甘孜,麻書土司之地,一說為朵甘思土司地,故名。
1935年紅軍長徵路經甘孜,建立了縣的博巴政府和白利、絨巴岔、孔薩區的博巴政府,以及貢薩、林衝、着洛鄉的博巴政府。
民國28年(1939),屬西康省第四行政督察區,為專員公置治地。
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
1955年,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1990年全縣6區、1鎮、22鄉。縣治甘孜鎮,
1997年,甘孜縣面積7364平方千米,人口5.5萬,轄1個鎮、21個鄉:甘孜鎮、呷拉鄉、色西底鄉、來馬鄉、昔色鄉、卡攻鄉、仁果鄉、拖壩鄉、斯俄鄉、庭卡鄉、下雄鄉、四通達鄉、泥柯鄉、奪多鄉、生康鄉、貢隆鄉、紮科鄉、南多鄉、查竜鄉、茶紮鄉、大德鄉、卡竜鄉。縣政府駐甘孜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5703人,其中: 甘孜鎮 10602 呷拉鄉 1989 色西底鄉 2114 南多鄉 1336 生康鄉 2068 貢隆鄉 1505 紮科鄉 3019 來馬鄉 3279 昔色鄉 2233 卡攻鄉 1510 仁果鄉 1685 拖壩鄉 2610 斯俄鄉 2802 庭卡鄉 1936 下雄鄉 2237 四通達鄉 2566 奪多鄉 1309 泥柯鄉 1501 茶紮鄉 2687 大德鄉 2597 卡竜鄉 2358 查竜鄉 1760
2004年,甘孜縣轄1個鎮(甘孜)、21個鄉(呷拉、色西底、來馬、昔色、卡攻、仁果、拖壩、斯俄、庭卡、下雄、四通達、泥柯、奪多、生康、貢隆、紮科、南多、查竜、茶紮、大德、卡竜)。 |
|
處川西北高原山區,是丘原嚮山原過渡地帶。東北有牟尼芒起山,沙魯裏山綿亙西南,中部有洛戈山,南部貢呷日峰海拔5688米,南緣與新竜縣接壤之卡窪洛日海拔5992米,其餘山嶺多在5000米左右。達麯源於縣北,流經色達縣西南部後復入縣東部,東南流出境。雅礱江自西嚮東流經南部。境內丘狀高5原占48。5%,為純牧區。高山寬𠔌占31。9%,為農區。高山峽𠔌占19。6%,為半農半牧區。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區,氣溫低,雨量少,風沙大,空氣乾燥,日照長,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5。6C,1月均溫--4。4C,7月均溫14。4C。年均降水量636。5毫米,年日照2640。8小時,無霜期35-75天。
甘孜縣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
一是農牧業資源雄厚。全縣有可耕土地23萬畝,常年播面在14萬畝左右,農業人口每人平均有耕地5.6畝,每個勞動力平均耕種12.8畝;牧業資源上,甘孜縣北部有達通瑪大草原,東部有羅鍋梁子草原,擁有天然草場926萬畝,占全縣面積的90%,可利用草場面積752萬畝,草場理論載畜量101萬個羊單位。
二是能源資源豐富。有雅礱江、達麯、泥麯三條大河橫貫全境,全縣水電理論藴藏量53.7萬千瓦。風能、太陽能和地熱的利用前景也十分可觀。
三是旅遊資源豐富。衆多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象一顆顆閃閃發光的璀璨明珠,鑲嵌在甘孜廣袤的大地上,形成豐富的旅遊資源。
四是以黃金為主體的礦産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有丘洛、嘎拉、拉普三大岩金礦,還有部分沙金礦,黃金儲量大,嘎拉金礦已逐步開發。1999年黃金生産81.6千克,創産值694萬元。此外,甘孜縣的石灰石礦儲量十分豐富,品位之高,居全國之首,在整個亞洲也極為少見。
甘孜縣城一帶屬高原河𠔌氣候,寒冷乾燥,澄徹晴朗,地勢開闊,日照長,輻射強,年日照時數2640小時,有“小太陽城”之稱,年平均氣溫5.6℃,最高氣溫極值31.7℃,最低氣溫極值-28.9℃,年平均降水量636.5毫米,含氧量相當於平原的67%。 |
|
笨波教: 在甘孜地區的傳入,是從什麽年代開始,沒有任何歷史記載。據民間傳說大約在公元八寶山至九世紀傳入,當時居住在甘孜境內的大部分是過着遊牧生活的牧民。而笨波教就是普遍流傳於藏族遊牧地區的一種原始宗教。那時在縣城附近,乃至紮科、東𠔌、絨壩岔等地都有笨波教傳入的跡象。相傳在元朝時,甘孜縣城附近的然更村就有一個以帳篷為寺的笨波教寺廟,由於種種原因該寺廟遷往紮科(現屬德格縣境內)。社會的發展,原始宗教笨波教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佛教的傳入後形成了具有藏族特色的藏傳佛教,又經過長期的傳播和發展,藏傳佛教內部形成了多種流派。藏傳佛教的勢力的不斷發展壯大,原始宗教笨波教受到了很大打擊,致使笨波教寺廟不得不遷往偏僻的山區,維持其教派的生存;有的笨波教寺廟也衹好改宗,成了其他藏傳佛教流派的寺廟,目前縣境內衹有一座笨波教寺廟 。
寧瑪派: 在境內的傳入時間較早,早在元朝時期,由白玉嘎拖寺派該寺大喇嘛益西貢布到達通瑪、紮科等地,於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首次在境內建立了第一座寧瑪派寺廟,作為嘎拖寺的分寺,至此寧瑪派在達通瑪區得以傳播。隨後在境內的其他地方得到了迅速地發展,到目前寧瑪派的寺廟、僧人數量僅次於格魯派,位居第二。
薩迦派: 據傳是宋高宗二年(1128年)喇嘛嚴然色波在生康地方建立了嚴然寺。可為甘孜地區的第一座薩迦派寺廟。在元朝統治時期,薩迦派受到了元帥朝統治階級的大力支持,這一時期薩迦派在境內有一定發展。
噶舉派: 噶舉派的傳入時間,僅次於薩迦派。元明之際噶舉派的四大支之一噶瑪噶舉,在甘孜境內有較大的發展,並有一定的勢力。
格魯派 : 格魯派在甘孜境內的寺廟,從數量和規模上與其它教派相比,占有絶對的優勢,從時間上看,格魯派在甘孜境內的傳播時間,比其它任何教派都遲,但它卻得到了迅速地發展,可以說是後來都居上。這與統治階級的支持是分不開的。民改前,甘孜縣共有42座寺廟,僧尼16156人,占當時全縣總人口數的38.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貫徹落實,至1990年,全縣共開放寺廟34座,僧尼達4886人,占全縣總人口9%。 |
|
藏歷年: 一年一度的藏歷年是藏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甘孜縣藏族每年傢傢戶戶都從藏歷十二月初開始做過年準備,購買食品,添製新衣,在精緻的瓷器盅裏培育青苗,炸“卡生”(油炸果子)做“麻堤”(用酥油、奶渣、人生果、糖做成磚形奶羔),洗滌衣被用具,29日打掃屋裏的灰塵,本地稱“鬥格得”,洗頭(落紮謝)以示在新年來臨前掃去一年的晦氣、邪氣和洗去自身一年的罪孽,幹幹淨淨過新年。12月28日一29日兩天寺廟舉行格多跳神儀式,當地群衆扶老攜幼都要到寺廟觀看。30日(除夕那天)各傢打掃房前屋後,在傢準備敬神用的鬆柏枝祭品(糌粑、茶葉、酥油揉合成“桑糌”;五穀和用白毛綫穿連的五色紙幡)。午後,在傢裏小經堂的神櫃上供上專門培育的青苗,(以祈望來年糧食豐收)。老年人從培育的青苗長勢和顔色來推斷來年糧食的長勢、收成等。依次供上“喜馬”(用糌粑、酥油、奶渣、糖合成)。蛇蛇肉“卡生”、“麻提”水果以及糖果點心。點上晝夜不斷的長命酥油燈,用面粉在廚房的梁柱、墻、門、竈、塗繪“ ”(雍中)“ ”差達等吉祥圖案(示永固、長壽、興旺)。牧區在帳篷主桿上沾上牛、羊毛,抹上酥油,祈望來年人畜興旺,在新的一年全家人健康吉祥。
初一凌晨,男女主人首先起來,梳洗後,女人背上水桶,水桶上放一哈達,手拿一根藏香和小蛇酥油到河邊或井邊,爭背頭水,到溝邊或井邊首先把香插在用石頭壘起放水桶的石臺上,再把酥油抹在石板上,把哈達挂在樹梢或大石頭上,(以示敬水神)然後背水回傢。相傳新年的第一天爭到頭水為獅子的奶汁,也有的稱之為金水。喝了後能除病驅邪,用柏枝沾着水灑在屋裏每個角落,能消災避禍。男主人在傢,首先點燃柏枝和祭品,在傢的佛龕敬神,祈求護法神保佑無災無病傢泰平安,然後左右鄰捨相約肩搭“鬆口”(一頭裝上敬神的糌粑祭品,另一頭裝上裝五穀用的五彩絲綫鑲邊的褡褳帶上柏枝和經幡到本村寺院或各處山神、水神燒香拜祭,遠則騎馬,近剛步行)。去燒香時路上不管遇到本村和外村人都要相互撒糌粑,互祝紮西德勒直至早飯後纔回傢。初一到初三燒香敬神者,碰見過路人不管認識與否都會嚮過路行人撒糌粑,當地人認為敬神用的糌粑撒在身上是非常吉利的,沒有任何人會生氣。早飯全家圍坐在一起首先舔“喜瑪”每人都用手指撮上一點,嚮上撒三下祭神然後再食。吃過“喜瑪”再食吉祥的酥油人生果。然後在初一這天,全家老小都要起得特別早,不掃地、不出門,食其他食品全家坐在傢裏看電視或玩其他遊戲。忌說病、死、沒有等言語,忌打碎東西。初二走訪,這樣持續到15日以後人們纔逐漸轉入正常生産。
燃燈節: 藏歷10月24日是色拉寺倡建人大慈法王忌辰。25日是黃教祖師宗咯巴圓寂的祭日,為此當地寺院和群衆都要從24日開始,皆於窗欞陽臺和佛堂內夜點燈數百盞念經祭禮,本地人稱之為“意切”“安切”,俗稱燃燈節。這兩天,全縣城鄉忌殺生,傢傢吃“切會”,用稍浸泡過的青稞、小麥舂爛添入小塊牛肉、奶渣、人生果煮湯湯喝以示祈祝,但忌食面疙瘩。
格多節: 於藏歷12月舉行,歷時11-13天的念經跳神活動。主要內容為祈求護法神、山神、河神和各方神靈保佑一方百姓傢泰平安,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鎮惡避邪免除一切災難。跳神在28-29日兩天舉行。跳神面具一般為紅、黃、黑、白為主。期間所做的供神施鬼的“朵瑪”不一。如驅魔拋出的朵瑪是用生磨青稞面做成,大的高3-7米,由8人或16人才能擡走,小的用一盤裝上,一人就可端走。有的朵瑪用青稞面做成身子,頂端安放一個用泥巴做成然後糊上紙塗上顔色的骷髏頭,也有做成宮殿形、人形、塔形、梯形,也有上下組合形,可分可合。如“阿玉卡瑪”朵瑪高7米左右用生青稞面做好後,周圍用五色羊毛綫纏編成四方、半圓。三角形,還要插滿各種鳥禽的羽毛。總之各盡其意,含義深遠。藏歷28-29日兩天,當地群衆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節日的盛裝帶上食品成群結隊地到寺院觀看,非常熱鬧。跳神的喇嘛們戴上各種護法神、骷髏、魔怪等面具,隨着鼓號節拍出場。29日跳完神,喇嘛們要請護法神將作惡多端、地方安寧的邪魔攝於朵瑪拋擲在寺外的山溝底。無數支火槍嚮朵瑪齊放,以示鎮伏。當地群衆非常信奉,認為衹要觀拜了28、29日的跳神和拋朵馬儀式,來觀看的人傢會消災避禍,傢泰平安,就是上了年紀的人也要人扶着或騎馬去看。這天觀拜者不僅能見菩薩去敬神,也可以看到護法神,揚善懲惡,都會感到心滿意足。解放後,格多節衹是時間上縮短了4-5天,跳神用的面具和內容拋擲朵瑪儀式都沒有大的變動。
元宵供: 也稱酥油花燈會。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在拉薩創辦大召法會,於藏歷正月十五日夜,陳列酥油花燈供品以紀念釋迦牟尼示觀神變降伏邪魔,後形成為藏俗的一大宗教節日。當地格魯泥寺院於藏歷正月三日開始念經發願祈禱,十五日下午左右展出酥油花。本地群衆。機關幹部都要到寺院觀看酥油花。酥油花有7-8米高。喇嘛們精心的製作和各種色彩綫條的搭配,使酥油做成的釋加迦牟尼。宗喀巴、鬆贊幹布、文成公主的造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真可謂巧奪天工,罕稱藏族文化藝術的一絶,使觀看的人留連忘返,於酥油花燈前和人海中久久不願離去。
迎秋節: 是耍壩子演變而來的。甘孜縣群衆在藏歷7月底,8月15初前後,男女老少多以家庭或單位為主,帶上帳篷、炊具和各種食品到野外玩耍,“耍壩子”在秋收前的農閑季節,旭日嶺草壩和“團结林”各式帳篷一個挨一個,到處傳來歡歌笑語。據載這裏從清代起便是甘孜寺聚會地。是僧俗民衆過6月15、8月15講經、跳藏戲的地方,大傢聚會在一起念經或看藏戲休息5天或7天。1984年縣人民政府根據耍壩子意為農休迎秋、慶豐收之義,决定稱為“迎秋節”至今。每年迎秋節,全縣各族各界群衆盛裝打扮,帶着帳篷、傢具、炊具、被褥、收錄機、電視機、照相機和豐盛食品到旭日嶺安營紮寨,盡情遊玩,草壩、林間、樹蔭下、河畔上數百頂帳篷七彩繽紛,與秀麗的山川交相輝映。“藏戲”、“謝”、“卓”等民族藝術演出與演員們精湛表演博得觀衆熱烈的掌聲。
另外:甘孜漢族和漢裔家庭都要過清明節,為已故的親人整修墳墓、燒紙錢、獻酒茶藉以寄托哀思。機關、部隊、學校師生紛紛到烈士陵園舉行掃墓活動,為烈士祭忠魂並進行革命傳統和愛祖國愛家乡的教育。還要過端午節,並按漢族習慣門上挂陳艾、吃粽子、飲雄黃酒以示對屈原的懷念。 |
|
教育事業
甘孜縣民族教育事業發展較快,現有初級中1所(分普通部和藏文部),在校學生801人;小學71所,其中:城鎮小學3所(一完小、二完小、三完小),鄉中心完小21所,重點村小5所,普通村小42所,私立小學3所,在校學生6551人;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249人. 目前, 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1%,在校學生學年鞏固率達98.3%,13-15周歲兒童普及率96.8%,小學畢業率為100%.全縣現有在職公辦教師446人(副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104人,助理職稱285人,助理以下職稱56人);工人12人,離(退)休教師219人.縣教育局先後派45名教師到青海教院、康定師專、省教院等地脫産進修,另有126名教師參加了各種院校的函授學習和成人自學考試,2010年全縣小學教師將達到專科水平,中學教師將達到本科或本科以上水平。
根據《四川省民族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精神和本地民族教育的實際,全縣大力興辦寄宿製學校,目前,全縣有寄宿製學校17所(甘中藏文部、一完小、達通瑪區寄宿製、泥柯鄉寄宿製、生康鄉寄宿製、來瑪鄉寄宿製、嘎拉鄉寄宿製等),在校寄宿製學生3120餘名,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開辦寄宿製,極大地提高了農牧民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辦學效益提高較快,96年基本實現普及初等教育 。去年,榮獲全州民族教育目標考核唯一的"一等奬"。
為進一步振興民族教育,甘孜縣的民族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適合農牧區辦學的新路子,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職業技術教育(以計算機、縫紉、繪畫、藏醫、大棚蔬菜栽培等職教課程為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同時,還註重引導、鼓勵社會力量辦學,1995年以來先後創辦甲登私立小學、郎紮私立小學、香根私立小學,至今已有在校學生300人。私立小學全部使用全國統編教材,執行國傢規定的教學大綱。通過教育工作者的艱辛努力,甘孜的教育事業為全縣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衛生事業
機構:有全民所有製醫療衛生機構24所,其中縣屬4所、中心衛生院6所、鄉衛生院14所;社會辦醫機構12所,其中事業單位醫務室5所、集體單位5所、個體2所。在邊遠區鄉已建村衛生站18個。
人員:有各級各類衛生人員172人,其中: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60人。在衛技人員中副高積稱2人、中級職稱31人、初級109人、待定18人;具本科學歷4人、專科22人、中專132人、中專以下2人。全縣每千人擁有衛技人員2.8人,衛技人員人均服務半徑為45.7平方公裏。
房屋及儀器設備:全縣各醫療衛生單位業務和生活用房約1.6萬平方米。縣屬醫療單位有萬元以上設備25臺件,5千元以上設備35臺件,千元以上設備50臺件,200元以上設備265臺件。 |
|
- n.: Ganzi County
|
|
甘孜 |
|
|
|
甘孜縣藏醫院 | 甘孜縣中藏醫院 | 甘孜縣人民醫院 | 甘孜縣????政管理所 | 甘孜縣聯誼塑像館 | 甘孜縣衛生防疫站 | 甘孜縣婦幼保健院 | |
|
|
甘孜鎮 | 大德鄉 | 卡竜鄉 | 茶紮鄉 | 查竜鄉 | 南多鄉 | 紮科鄉 | 貢隆鄉 | 生康鄉 | 奪多鄉 | 泥柯鄉 | 四通達鄉 | 下雄鄉 | 庭卡鄉 | 斯俄鄉 | 拖壩鄉 | 仁果鄉 | 卡攻鄉 | 昔色鄉 | 來馬鄉 | 色西底鄉 | 呷拉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