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表演人物 : 藝術類 > 導演
目錄
No. 1
  將戲劇、電影、電視劇劇本搬上舞臺、銀幕或熒屏的藝術創作總負責人。其任務是根據劇本進行藝術構思,製訂導演計劃,組織和諧調各藝術部門的創作,指導排練或拍攝,把劇本體現為完整的藝術形象,達到預期的演出目的。
dǎo yǎn dǎo yǎn
  監督演出(如舞臺、銀幕或電臺轉播)並負責指導動作、燈光、音樂、排練,在總體上使作者的觀念實體化的人
No. 3
  ◎ 導演 dǎoyǎn
No. 4
  訓練及指導劇團的表演
No. 5
  在排演戲劇或拍攝電影、電視時指導表演和布景的工作。亦用以比喻對某一事件的暗中策劃和指揮。 龐瑞垠 《我們還會相逢》:“一場又一場令外人目瞪口呆的政治運動,導演了多少充滿血和淚的家庭悲劇。”
No. 6
  擔任導演工作的人。 曹禺 《日出》第四幕:“是,是啊,導演說今天我不來,片子就不能拍了。”
導演film director
  1,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作為電影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结攝製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攝製組人員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導演的再創作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然後物色和確定演員,並根據總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麯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製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製完成為止。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著名導演
  2,好的電影和好的導演是分不開的。下面的幾位,都可稱得上是電影界的“大腕”
  張藝謀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係。最初擔任攝影。他在《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中的攝影,以追求畫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徵性,而廣受贊譽。1981年獨立執導《紅高粱》,之後連續導演了《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話好好說》等作品。幾乎所有作品都入圍國際重要電影節,有的獲大奬。張藝謀的作品的突出特點,是那種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藴其中的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張藝謀電影在風格和語言上不斷探索、創新,代表了新的電影潮流的崛起。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47年誕生於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其父是個電子計算機專傢,其母是位頗有造詣的古典樂典演奏傢。斯皮爾伯格自小便喜歡冒險與幻想,又勤於思考。1971年,初出茅廬的斯皮爾伯格僅用十天就導演了他的第一部電視片《决鬥》(《Duel》)。這部成本僅為30萬美元的片子在歐洲上映時竟為環球公司賺了幾百萬美元,令圈內人士颳目相看。
  不久,他又指揮着一支龐大的攝製隊伍和一條任性的機器鯊魚拍攝了他的首部巨製《大白鯊》(《Jaws》1975)。從1977年開始, 陸續執導了和製作了《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Kind》1977)、《外星人》(《Gremlins》1984)、《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和《印第安納·瓊斯》係列(《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Moon》1984、《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等諸多巨片。這些影片都以充滿幻想的故事情節給觀衆以前所未有的離奇感受,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令斯皮爾伯格在美國幾乎傢喻戶曉。同時,他也被提名為奧斯卡奬最佳導演。進入90年代,他更是馬不停蹄,舉措驚人。拍攝了影片《鬍剋船長》(《Hook》1991)、《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之後他又推出一部與《侏羅紀公園》風格迦異的寫實抒情的人文黑白片《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在該片中,流淌着尤太血液的斯皮爾伯格用史詩般的鏡頭把五十年前二次大戰中德國納粹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慘劇搬上了銀幕。斯皮爾伯格明知冷肅的題材、沉重的主題不被票房看好,但敢於冒險的他卻拋棄了最拿手的玩意兒——電影特技,而采用了黑白底片與手提式攝影機。終於,斯皮爾伯格戰勝了挑戰,他以深沉的激情拍出了影片的真實感、歷史感與人道主義襟懷,影片不僅贏得了高票房,還與《侏羅紀公園》一起,真正實現了他追求已求的奧斯卡之夢。
  彼得·傑剋遜 1961年10月31日出生於新西蘭,萬聖節出生的彼得·傑剋遜對於魔幻世界特別有興趣,從小他就自己拿着父親送的攝影機拍自己的科幻特效片。17歲時傑剋遜離開學校,但卻未能在新西蘭的電影工業中找到自己希望從事的工作,之後當上了照相製版學徒。在購買了16釐米的攝影機後,彼得·傑剋遜開始拍攝一些科幻喜劇短片,三年後,他花費所有積蓄拍攝了75分鐘長的《嗜血狂摩》,為此,新西蘭電影協會後來還贊助他將該片完成。1994年,彼得·傑剋遜以《夢幻天堂》一片拿下當年威尼斯影展銀獅奬,同時獲得95年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提名,該片是由彼得·傑剋遜根據1950年發生在新西蘭的一起著名弒母案件改編而成,描述兩位聰明卻喜歡幻想的年輕少女之間因過分的友誼而導致其中一位謀殺其母親的悲劇故事。
  其它的作品包括由邁剋·福剋斯主演的《神通鬼大》、《瘋狂肥寶綜藝秀》、曾在世界各大小影展共贏得16項奬項的恐怖片《新空房禁地》(Braindead),該片堪稱得上九十年代最過癮的恐怖片。另外,傑剋遜也參與電視紀錄片《被遺忘的影片》的拍攝,該片曾在影展上放映過,同時獲得Fantasporto影展觀衆評選奬。彼得·傑剋遜一直是托爾金迷,他是第一個將《指環王》改編成真人演出電影的人。除擔任導演之外,彼得•傑剋遜同時也身兼編劇及製片。《魔戒三部麯》共花15個月的時間拍攝,耗資二億七千萬美金拍攝而成。由於《指環王》在歐美各國已經傢喻戶曉,再加上全球一大群死忠的《指環王》迷,今天的成功也就不足為奇了。
  姜文:1963年1月姜文出生在唐山的姥姥傢,童年便是在唐山度過。父親是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軍人,母親則是一名小學音樂教師。在從姥爺傢回到父母身邊後,又輾轉到過貴州、湖南。1973年,也就是姜文10歲時,全家纔遷到北京定居。四處遷移的生活和部隊的特殊環境對姜文産生了不小影響,同時也大大豐富了他的社會閱歷。
  小時候的姜文基本上是個普通的孩子,不過在鄰人說來,姜文卻自覺“長得醜”;少年時代的姜文則相當調皮,愛和人鬥智慧。中學時代姜文遇見了好朋友英達,在交往中受到英達父親英若城的影響,遂喜歡上了表演(演戲)。1979年中學畢業後的姜文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但沒被錄取,寄來的公函裏勉勵他“安心工作,安心學習”。第二年姜文又報考了中央戲劇學院,最終依靠張仁禮的慧眼賞識被破格錄取。同班同學裏有呂麗萍、叢珊等,姜文是中戲表演係80班中年級最小的一個,也是成績最好的一個。1986年,謝晉拍攝《芙蓉鎮》,年齡顯小的姜文和劉曉慶大量精彩的對手戲,23歲的姜文就能與在當時最有號召力的“第三代”導演謝晉合作的確是件不簡單的事情。1987年夏天姜文被邀請到了《紅高粱》劇組。990年後的那段時期,姜文的興趣從表演轉嚮了導演,儘管他有辦法盡自己所能去改變一部影片的劇本狀況,但卻很難像導演那樣從整體去把握一部影片的風格。《鬼子來了》是2000年由姜文自導自演的電影作品,是一部反映二戰期間日本軍隊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 此後,姜文先後在陸川的《尋槍》、張元的《緑茶》、何平的《天地英雄》、侯詠的《茉莉花開》、徐靜蕾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演出,繼續彰顯出姜文作為中國優秀男演員的深厚功力。
  2003年姜文受邀成為戛納電影節的評委之一。
  王強:現名王一持,中國當代電影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作品《新一年》(英文名《NEW ONCOMING YEAR》)在國際多個電影節上展映、獲奬,是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嚮世界傳播的導演第一人。王強導演更是一位集表演、文學、音樂詞麯創作、美術、攝影等專長於一身的專業導演,由他詞麯創作的電影歌麯《蘆葦蕩》《長江》《大三國》《麥浪》等深受觀衆的喜愛。同時為了電影知識的普及,王導也是中國第一個開闢“導演讀電影講座”的專業人士,他的《王強導演讀電影》之《花樣年華》等大批《讀電影作品》為廣大電影觀衆開啓了全新的電影欣賞體驗。
中國導演價值排行榜
  吳宇森
   闖蕩好萊塢的華人導演
  名譽指數:
  8 票房指數:10 投資指數:9 潛力指數:8 年薪:8千萬
  攜東方導演之名,與西方巨星在好萊塢交流出票房與口碑後,這位東方執導人,已經深受觀衆的認同和好萊塢的肯定。
  自從14年前的《英雄本色》、《喋血雙雄》開始,就是臺、港最受影迷喜愛的動作片大導演,吳宇森拍電影,全是暴力與書捲氣,動與靜、正直與邪惡交替有緻的故事。他說,凡是有愛心的人,都是我的英雄。
  從1993年的《終極標靶》,1996年的《斷箭》到《變臉》、《碟中諜Ⅱ》,看得出吳宇森在好萊塢的戲是越做越大,越做越從容。投資高達一億美元的《變臉》被美國影評人們認為是最具吳宇森風格的作品,並一舉奪得那年七月份美國電影票房冠軍,同時也為吳宇森帶來了全美華裔藝術基金會頒發的最高榮譽金環奬。
  代表影片:
  《英雄本色》臺灣電影金馬奬(第二十三屆)最佳導演 《喋血雙雄》第九屆香港電影金像奬最佳導演 《辣手神探》第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奬最佳剪接
  張藝謀
   電影界的一個神話
  在中國,張藝謀似乎是電影界的一個神話,他從來不拍電視劇,衹拍電影;而他的電影、不論是城市題材還是農村題材,不論是現代還是當代,總是令人颳目相看。在張藝謀看來,“城市題材和農村題材不能構成一個話題,現在好的題材不多,我衹是找有感覺的、合適的拍”。“我衹想拍我感興趣的東西,一種清新、自然和返樸歸真的東西。”如今電影市場不景氣,可張藝謀10多年來從未因缺少拍片資金而發愁。
  代表影片:
  《英雄》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創新作品奬 《一個都不能少》中國電影“華表奬”,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奬”,“金雞奬”最佳導演 《秋菊打官司》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奬”,“百花奬”最佳故事片奬,“金雞奬”最佳故事片奬 《大紅燈籠高高挂》香港電影“金像奬”十大華語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奬”,大衛奬)最佳外語片大奬,“百花奬”最佳故事片 《紅高粱》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奬”,“百花奬”最佳故事片奬,“金雞奬”最佳故事片奬,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銀熊貓”奬,香港電影“金像奬”十大華語片
  李安
   華人電影的驕傲
  名譽指數:
  10 票房指數:8 投資指數:8 潛力指數:9 年薪:9千萬
  李安無疑是為數不多的好萊塢亞裔導演中最成功最特別的一位。他遊刃有餘地用電影語言來處理東西方的情感與倫理,並且在東方和西方都得到了認同。
  作為一個自小在傳統中國家庭裏長大的人,他除了拍出了《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及最近正大紅大紫的《臥虎藏竜》等華語片以外,居然還能拍出令國際影視界一致叫好的跨文化的《冰風暴》、《理智與情感》及《與魔鬼共騎》等英語片。也許對於一個真正的金牌導演來說,電影不存在什麽文化與國別的區別,衹要他的作品能觸動觀衆。
  代表影片:
  《斷臂山》2006金球奬四大奬項 《臥虎藏竜》金球奬最佳導演大奬,73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電影音樂、最佳外語片奬 《理性與感性》奧斯卡影展最佳改編劇本、奧斯卡影展最佳女主角奬 《喜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奬,金馬奬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男、女配角及觀衆票選最佳影片奬。美國西雅圖影展最佳影片奬、最佳導演奬,及瑞士盧卡諾影展藍豹奬
  王傢衛
   都市生活的闡述者
  名譽指數:
  9 票房指數:8 投資指數:8 潛力指數:8 年薪:7千萬
  王傢衛的電影裏永遠是那種宿命的、邊緣的、破碎的世界,那裏永遠上演着讓你心動、感傷的故事。
  王傢衛總是傾嚮於拍都市中最一般的小人物。沒有根,沒有理想,換句話說,沒有起與止,生生漂浮於多彩而冷漠的都市中。他們孤獨而無言,衹活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他們表面也冷漠,內心也脆弱、易感,很重感情。王傢衛的電影給人一種着迷的誘惑力和恆久的吸引力。
  代表影片:
  《阿飛正傳》香港電影金像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奬 《春光乍泄》戛納國際電影展最佳導演奬 《花樣年華》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
  陳凱歌
   理想主義者
  名譽指數:
  8票房指數:8投資指數:7潛力指數:8年薪:6千萬
  陳凱歌的影片突破了傳統敘事的規範,強烈地表現了自我意識和審美理想,以詩化的電影語言創作了獨特的視覺風格。他不單純把電影作為再現生活的手段,而是作為揭述和評價生活的工具,重視畫面造型,敢於大膽地註入自己的感受,影片重視對畫面上人物運動的處理,強調視覺造型不拘傳統的敘事方式,故事情節淡化,但刻意追求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有人認為,他因此脫離了中國觀衆的傳統文化心理和長期以來的欣賞習慣,而與觀衆拉開了距離。
  但陳凱歌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大閱兵》、《霸王別姬》、《孩子王》、《邊走邊唱》、《風月》、《荊柯刺秦王》都為他帶來極大的榮譽。
  代表影片:
  《大閱兵》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奬,都靈青年國際電影節大奬 《孩子王》中國電影金雞奬導演特別奬 《霸王別姬》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奬。
  馮小剛
   賀歲片霸主
  名譽指數:
  7票房指數:8投資指數:8潛力指數:7年薪:5千萬
  馮小剛給中國觀衆留下的印象不僅是導演的形象,還有一個演員的形象,但這决不是因為他出演過電影,而是因為他的身上夾雜了一種馮氏特有的痞味。這種痞好像是經過專業訓練的。
  在中國並不太景氣的電影市場中“馮小剛”這三個字已經成了票房的保證。他的電影總會閃現出很多奇思異想,但又讓你覺得貼切無比。有時他可以讓你笑得合不攏嘴,有時他又像一把鋒利的刀子。他就像一名藏在草叢中的優秀獵手,準確無誤是他的基本素質,耐心觀察和精心引誘則是他的勝利法寶。
  代表影片:
  《大腕》百花奬最佳影片 《一聲嘆息》開羅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奬 《甲方乙方》第21屆百花奬最佳故事片奬。
  杜琪峰
   香港影壇的中流砥柱
  名譽指數:
  7票房指數:9投資指數:7潛力指數:7年薪:5千萬
  外表憨厚的杜琪峰,完全以實而不華的踏實作風,執着的創新突破、對電影製作的誠意和嚴謹,對演員個性的挖掘和尊重以及重視新生力量扶佐後輩的熱誠,頑強地在商業和藝術間尋找平衡,遊韌自如,顯示出無限的潛質和活力。他對類型片作者路綫的始終堅持,在不斷地自我反思和超越中蛻變重生。“銀河映像”已成為香港電影品牌製作的代表。
  代表影片:
  《十萬火急》香港電影金像奬最佳剪接 《真心英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奬最佳導演奬 《非常突然》 1999十大華語片第五名 《槍火》香港電影金像奬最佳導演奬。
  劉偉強
   爭取華語電影的榮光盛景與尊嚴
  名譽指數:
  7票房指數:9投資指數:8潛力指數:8年薪:4.5千萬
  風格統一而各自筆觸又獨立成章的《無間道》三部麯,無疑成為華語電影史上的重要係列。
  但其實早在《無間道》之前,劉偉強已拍攝過多套膾炙人口的電影,其中以《風雲》、《中華英雄》、《古惑仔》係列等作品最受歡迎,也突顯出他喜改編漫畫以作電影素材的個人風格。而一路以來,由劉偉強執導的作品,票房均有一個不俗的成績。
  其中《無間道》於第二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奬頒奬禮當中,一口氣奪得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接、最佳原創電影歌麯七個奬項,令劉偉強一夜間成為香港影壇的一個神話。
  代表影片:
  《無間道》香港電影金像奬最佳導演
情景喜劇著名導演
  有英達,婁乃鳴,呂小品等。
簡單介紹
  英達
  英達導演的情景喜劇有《閑人馬大姐》《黨員馬大姐》《馬大姐新傳》《巴哥正傳》《我愛我傢》《東北一傢人》《帶着孩子結婚》等,這些都是人人都知道的情景喜劇。
  婁乃鳴
  婁乃鳴導演的情景喜劇有《馬大姐和鄰居們》。
  呂小品
  呂小品導演的情景喜劇有《超人馬大姐》,這部情景喜劇非常的搞笑,呂小品還演出了《東北一傢人》。
職責
  1、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
  2、與製片人和導演組其他成員攜手遴選演員;
  3、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知道搭建室內景;
  4、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準備和佈置工作;
  5、指揮現場拍攝工作;
  6、指導工作團隊完成後期製作,包括剪輯、錄音、主題麯、動畫、字幕、特效等;
  7、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
東亞地區導演
  中國大陸導演
  謝晉 張藝謀 陳凱歌 鬍玫 馮小寧 馮小剛 賈樟柯 姜文 王小帥 謝飛 鄭洞天 田壯壯 陸川 顧長衛 高希希 張揚 寧浩 米竜 李少紅 司馬瑞東 寧嬴 王一持 李欣 黃建新 黃建中 康紅雷 徐靜蕾
  臺灣導演
  侯孝賢 蔡明亮 李安 李行 李崗 楊德昌 張艾嘉 張毅 朱延平 陳國富 王小棣 王毓雅 吳念真 賴聲川 陳坤厚 白景瑞 李翰祥 林見坪 彭文淳 孔文燕 陳宏一 陳玉勳 羅景壬 萬仁 馮凱 蘇月禾 周傑倫 王明臺 瞿友寧 林合隆 陳銘章 魏德聖
  香港導演
  陳木勝 桂治洪 王傢衛 吳宇森 徐剋 許鞍華 陳果 關錦鵬 周星馳 爾鼕升 羅啓銳 羅卓瑤 王晶 劉偉強 麥兆輝 唐季禮 杜琪峰 張虹 林嶺東 牟敦芾 李翰祥 張徹 羅維
  韓國導演
  林權澤 許秦豪 林常樹 金基德 金知雲 薑帝圭 郭在容 樸贊鬱 鄭在恩
  日本導演
  黑澤明 小津安二郎 溝口健二 木下惠介 市川昆 敕使河原宏 岩井俊二 深作欣二 大島渚 伊丹十三 寺山修司 山田洋次 今村昌平 北野武 宮崎駿 庵野秀明 青山真治 成瀨己喜男 押井守 大友剋洋 富野由悠季
印度與中東導演
  拉吉·卡普爾 - Raj Kapoor 梅赫布·罕 - Mehboob Khan 薩蒂亞吉特·雷伊 - Satyajit Ray 姆裏納爾·森 - Mrinal Sen 優素福·沙欣 - Youssef Chahine 阿巴斯·凱洛斯塔米 - Abbas Kiarostami
拉美導演
  埃米裏奧·費南臺茲Emilio Fernandez 內爾森·佩雷拉·多斯·桑托斯Nelson Pereira Dos Santos 溫貝托·毛羅Humberto Mauro 格勞貝·羅沙Glauber Rocha 馬裏奧·索菲西Mario Soffici 萊奧博爾德·托雷-尼爾森Leopoldo Torre-Nilsson 路易·布努艾爾 Luis Buñuel
歐洲導演
  (按姓氏中文譯名拼音順序排列):
  A
  滕濟茲·阿布拉澤 Tenguiz Abouladze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 Pedro Almodovar 讓-雅剋·阿諾 Jean-Jacques Annaud 弗雷德裏剋·埃爾姆列爾 Fridrikh Ermler 讓·愛潑斯坦 Jean Epstein 謝爾蓋·愛森斯坦 Sergueï Eisenstein 林賽·安德森 Lindsay Anderson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泰歐·安吉洛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 剋勞德·奧當-拉哈 Claude Autant-Lara 埃馬諾·奧爾米 Ermanno Olmi 馬剋斯·奧菲爾斯 Max Ophüls 勞倫斯·奧利佛 曼努埃爾·德·奧利維羅 Manoel de Oliveira
  B
  鬍安·安東尼奧·巴爾登 Juan Antonio Bardem 鮑裏斯·巴爾涅特 Boris Barnet 謝爾蓋·邦達爾丘剋 Sergueï Bondartchouk 邁剋爾·鮑威爾 Michael Powell 路易·加西亞·貝爾蘭加 Luis Garcia Berlanga 雅剋·貝蓋爾 Jacques Becker 呂剋·貝鬆 Luc Besson 貝那爾多·貝托魯齊 Bernardo Bertolucci 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英格瑪·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羅伯特·勃萊鬆 Robert Bresson 約翰·布爾曼 John Boorman 貝特朗·布裏葉 Bertrand Blier D
  阿蘭·達涅爾 Alain Tanner 朱塞佩·德·桑蒂斯 Giuseppe de Santis 維剋多利奧·德·西卡 Victorio de Sica 安德烈·德爾沃 André Delvaux 讓·德拉諾瓦 Jean Delannoy 卡爾·德萊葉 Carl Theodor Dreyer 路易·德呂剋 Louis Delluc 雅剋·德米 Jacques Demy 莫裏斯·都納爾 Maurice Tourneur 埃瓦德·杜邦 Ewald André Dupont 斯塔朗·杜多夫 Stalan Dudow 亞力山大·杜甫仁科 Aleksandr Dovjenko 謝爾曼·杜拉剋 Germaine Dulac 於連·杜維威爾 Julien Duvivier 馬剋·頓斯闊依 Mark Donskoï
  E
  讓·厄斯塔什 Jean Eustache
  F
  佐爾坦·法布裏 Zoltán Fábri 雷納·法斯賓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雅剋·費戴爾 Jacques Feyder 馬可·費雷裏 Marco Ferreri 費德裏柯·費裏尼 Federico Fellini 保羅·費喬斯 Paul Fejos 路易·費雅德 Louis Feuillade 喬治·弗朗敘 Georges Franju 米洛斯·福爾曼 Milos Forman 維利·福斯特 Willi Forst 亞力山大·福特 Aleksander Ford
  G
  阿貝爾·岡斯 Abel Gance 剋勞德·高列達 Claude Goretta 讓-呂剋·戈達爾 Jean-Luc Godard 謝爾蓋·格拉西莫夫 Sergueï Guerassimov 讓·格萊米永 Jean Grémillon 讓·𠔌剋多 Jean Cocteau
  H
  沃依切奇·傑茲·哈斯 Wojciech Jerzy Has 維納·赫爾佐格 Werner Herzog 尤索夫·赫依費茨 Iossif Kheïfits 安吉妮斯卡·賀蘭 Agnieszka Holland
  J
  薩沙·吉特裏 Sacha Guitry 彼特羅·捷爾米 Pietro Germi 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ślowski
  K
  馬賽爾·卡爾內 Marcel Carné 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Mikhaïl Kalatozov 阿爾貝托·卡瓦爾康蒂 Alberto Cavalcanti 傑茲·卡瓦萊洛維奇 Jerzy Kawalerowicz 安德烈·卡葉特 André Cayatte 呂基·康曼西尼 Luigi Comencini 海爾穆特·考特那 Helmut Kaütner 亞力山大·柯達 Alexander Korda 格列高裏·柯靜采夫 Grigori Kozintsev 科斯塔-加夫拉斯 Costa-Gavras 雷內·剋萊爾 René Clair 雷內·剋雷芒 René Clément 剋裏斯蒂安-雅剋 Christian-Jaque 本傑明·剋利斯滕森 Benjamin Christensen 亨利-喬治·剋魯佐 Henri-Georges Clouzot 埃米爾·庫斯杜裏卡 Emir Kusturica
  L
  阿爾貝托·拉都達 Alberto Lattuada
  保羅·萊尼 Paul Leni 馬賽爾·萊皮埃 Marcel L'Herbier 塞吉奧·萊翁內 Sergio Leone 尤裏·萊茲曼 Youli Raïzman 卡萊爾·賴茲 Karel Reisz 弗立茨·朗 Fritz Lang 剋勞德·勒魯什 Claude Lelouch 阿侖·雷乃 Alain Resnais 讓·雷諾阿 Jean Renoir 卡洛爾·裏德 Carol Reed 大衛·裏恩 David Lean 萊尼·裏芬斯塔爾 Leni Riefenstahl 雅剋·裏維特 Jacques Rivette 迪諾·裏西 Dino Risi 托尼·理查森 Tony Richardson 埃勒達·梁贊諾夫 Eldar Riazanov 麥剋斯·林戴 Max Linder 厄恩斯特·劉別謙 Ernst Lubitsch 肯·盧塞爾 Ken Russell 埃立剋·羅梅爾 Eric Rohmer 米哈依爾·羅姆 Mikhaïl Romm 羅伯托·羅塞裏尼 Roberto Rossellini 弗朗塞斯科·羅西 Francesco Rosi 約瑟夫·洛塞 Joseph Losey
  M
  路易·馬勒 Louis Malle 古斯塔夫·馬沙蒂 Gustav Machaty 弗雷德裏希·威廉·茂瑙 Friedrich Wilhelm Murmau 讓-皮埃爾·梅爾維爾 Jean-Pierre Melville 喬治·梅裏愛 Georges Méliès 安傑·孟剋 Andrzej Munk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Nikita Mikhalkov 安德烈·米哈爾科夫-康查洛夫斯基 Andreï Mikhalkov-Kontchalovski 馬裏奧·莫尼塞利 Mario Monicelli
  P
  謝爾蓋·帕拉讓諾夫 Sergueï Paradjanov 馬塞爾·帕涅爾 Marcel Pagnol 皮埃爾·帕索裏尼 Pier Paolo Pasolini 喬治·威廉·派伯斯特 Georg Wilhelm Pabst 伊萬·培利耶夫 Ivan Pyriev 莫裏斯·皮亞拉 Maurice Pialat 伏塞沃洛德·普多夫金 Vsevolod Poudovkine
  Q
  卡萊爾·齊曼 Karel Zeman 弗雷德·齊納曼 Fred Zinnemann 格列高裏·丘赫萊依 Grigori Tchoukhraï 利維烏·丘列伊 Liviu Ciulei
  S
  依斯特萬·薩博 István Szabó 卡洛斯·紹拉 Carlos Saura 沃爾剋·施隆多夫 Volker Schlöndorff 莫裏茲·斯蒂勒 Mauritz Stiller 埃托雷·斯科拉 Ettore Scola 沃爾夫岡·斯陶特 Wolfgang Staudte 維剋多·斯約史特洛姆 Victor Sjöström 剋勞德·索泰 Claude Sautet
  T
  雅剋·塔蒂 Jacques Tati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ï Tarkovski 列歐尼德·塔拉烏別爾格 Leonid Trauberg 貝特朗·塔維尼埃 Bertrand Tavernier 保羅·塔維亞尼 Paolo Taviani 維剋多利奧·塔維亞尼 Vittorio Taviani 安德烈·泰希內 André Téchiné 弗朗索瓦·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湯姆·提剋威爾 Tom Tykwer
  W
  阿涅絲·瓦爾達 Agnès Varda 奧塔卡·瓦夫拉 Otakar Vávra 安傑·瓦依達 Andrzej Wajda 讓·維果 Jean Vigo 羅伯特·維內 Robert Wiene 呂切諾·維斯康第 Luchino Visconti 波·魏德堡 Bo Widerberg 維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康拉德·沃爾夫 Konrad Wolf
  X
  羅伯特·西奧德馬剋 Robert Siodmak 道格拉斯·西爾剋 Douglas Sirk 阿爾佛雷德·希區柯剋 Alfred Hitchcock 剋勞德·夏勃羅爾 Claude Chabrol
  Y
  格列高裏·亞力山大洛夫 Grigori Alexandrov 米洛斯·揚索 Miklós Jancsó 尤裏斯·伊文思 Joris Ivens 謝爾蓋·尤特凱維奇 Sergueï Youtkevitch 奧達·伊奧塞裏安尼 Otar Iosseliani
  Z
  剋日裏斯托夫·紮努西 Krzysztof Zanussi
美國導演
  按其英文姓氏排列,先姓後名: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蒂姆·伯頓(Tim Burton)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伊桑·科恩(Ethan Coen) 喬爾·科恩(Joel Coen)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 剋林特·伊斯德伍德(Clint Eastwood) 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 希區柯剋(Alfred Hitchcock) 彼得·傑剋遜(Peter Jackson) 伊利亞·卡贊(Elia Kazan) 斯坦利·庫布裏剋(Stanley Kubrick) 喬治·盧卡斯(George Walton Lucas Jr) 大衛·林奇(David Lynch) 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 奧利佛·斯通(Oliver Stone) 昆廷·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 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 拉裏·沃卓斯基(Larry Wachowski)
  導演主要人物:徐靜蕾、鬍玫、陳凱歌、張藝謀
百科辭典
  daoyan
  導演
  director
    實現戲劇演出任務的藝術創作者。導演要按照導演藝術的特性來組織、領導劇目創作的全過程。主要任務有:選擇劇目;分析劇本;製定導演構思及導演計劃;分配角色;確定舞臺美術及音樂音響設計方案;排演場排練;舞臺合成、彩排;正式演出;總結及徵求觀衆意見;加工修改等。
    此外,在演出團體中尚有總導演、副導演、助理導演等。副導演導演的主要助手,在導演領導下主持日常排演的準備工作和導演指定的工作。助理導演導演的一般助手,協助導演進行某一階段或某一部門的排演準備工作和導演指定的工作。
    總導演,一種是某一劇目的總導演,負責指導該劇導演進行藝術創作;另一種是劇院(團)總導演,係劇院(團)劇目生産及業務建設的總負責人。總導演負責確立劇院(團)的方針、綱領,製定劇目計劃,對劇院(團)創作風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曹其敬)
    
英文解釋
  1. n.:  impresario,  manager,  stage director,  director,  director (of a dramatic performance),  direction
  2. v.:  direct
法文解釋
  1. v.  réaliser
  2. n.  metteur en scène, réalisateur
相關詞
美國人物演員編劇學者教授漫畫劇場動畫
場面設計藝術傢名人國産動畫中國文藝歷史人物製片人武術傢
影視明星影帝白玉蘭奬視帝模特電影演員中國功夫明星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演出音響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