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四川 >巴中 > 通江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Tongjiang County
  郵編:636700 代碼:511921 區號:0827
  拼音:Tōng Jiāng Xiàn 英譯:Tongjiang County
  
    通江縣位於四川省東北部,北與陝西省相連。總面積4125平方千米。總人口74萬人(2006年)。全縣轄14個鎮、35個鄉:諾江鎮、民勝鎮、火炬鎮、廣納鎮、鐵佛鎮、麻石鎮、至誠鎮、洪口鎮、沙溪鎮、瓦室鎮、永安鎮、鐵溪鎮、涪陽鎮、諾水河鎮、楊柏鄉、大興鄉、東山鄉、三溪鄉、雙泉鄉、文峰鄉、春在鄉、三合鄉、雲曇鄉、唱歌鄉、芝苞鄉、竜鳳場鄉、董溪鄉、澌波鄉、鬆溪鄉、九層鄉、勝利鄉、板凳鄉、文勝鄉、興隆鄉、毛裕鄉、泥溪鄉、煙溪鄉、沙坪鄉、朱元鄉、長坪鄉、兩河口鄉、空山鄉、青浴鄉、板橋口鄉、鐵廠鄉、新場鄉、陳河鄉、草池鄉、回林鄉。縣政府駐諾江鎮,距巴中市區52千米。
  
    地處大巴山區,地勢北高南低。東部有大通江河,西部有小通江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107.9毫米,年均氣溫16.6℃。有諾水河省級風景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唐代大型摩崖造像群千佛崖。有紅軍遺留的革命遺址200多處,其中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王坪烈士陵園和世界石刻標語之王 “赤化全川”(每字達25平方米),是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縣情概況 Love County Profile
  通江縣位於四川省巴中市東北部,米倉山東段南麓大巴山缺口處。地處川陝、楚蜀交界綫上。居北緯31°39′~32°33′,東經106°59′~107°46′之間北與陝西省南鄭、西鄉、鎮巴三縣毗鄰,東接萬源市,南接平昌縣,西與巴州、南江二縣相依。歷代舊志皆云:“依三巴之舊城,控全蜀之左隅”。“後連延於秦隴,則迤邐之荊吳”,北扼“巴梁之衝要”,東扼“蜀楚咽喉”。通江縣域東西距73.3公裏,南北距98.5公裏,幅員4116.58平方公裏,轄14個區(鎮),79個鄉(鎮、辦事處),70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地——諾江鎮,南距達州市150公裏,距重慶市420公裏;西距巴中市89公裏,距省會成都市580公裏,距廣元市270公裏;東距萬源市180公裏;北距陝西省鎮巴縣158公裏;西北距南江縣131公裏。
  縣境與相鄰的7個縣、市、區的40個鄉鎮接壤,縣界總長551.82公裏。其中與萬源市接壤界長131.48公裏,與平昌縣接壤界長160.94公裏,與巴州區接壤界長50.98公裏,與南江縣接壤界長89.63公裏,與南鄭縣接壤界長51.73公裏,與西鄉縣接壤界長5.97公裏,與鎮巴縣接壤界長61.09公裏。縣界中含四川、陝西兩省接壤之界,其中省界總長118.79公裏。
  通江地形“萬山環列,諾宕瀠回”。諾水,宕水,一西一東由北至南縱橫縣境,將山脈切割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列,形成三山夾兩𠔌之勢。全縣雨量、光照、氣溫均適合多種動植物生息繁殖。因而資源十分豐富,全縣農耕地87.56萬畝,林業用地331.1萬畝,草山草坡309.46萬畝,水利工程6169處;水利資源可開發量20.22萬千瓦,種植農作物品種173個,有喬灌木308,植物藥材1386,飼草384,野生毛皮,羽毛動物67種,魚類47種。地下礦産資源豐富,已探明具有一定儲量的有煤礦、鐵礦、石灰岩礦、白雲岩礦、鋁土礦、石英礦、鉀礦、石膏礦、大理石、天然氣等。
  通江,是中國銀耳的發祥地。早在清代,通江銀耳就已成為宮廷貢品,醫學專著《本草問答》、《本草詩解藥性論》及《禦香飄緲錄》均有收錄,迄今已有100多年的生産歷史。1995年,通江被中國特産之鄉組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銀耳之鄉”。2004年,國傢對通江銀耳實施了原産地保護。
  集自然風光、革命遺址、歷史名勝於一體的旅遊資源,是通江的一大特色。諾水河國傢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諾水洞天”、“臨江麗峽”、“空山天盆”、“唱歌石林”四大景區組成,有著名景點270餘處,面積525平方公裏。溶洞堪稱人間仙境,是亞洲最大的地下溶洞群。這裏山山有洞,洞中有洞,洞洞獨特。諾水洞天與臨江麗峽、空山天盆景區相映生輝。金凝玉砌的溶洞、五彩斑斕的河水、清幽如畫的群峰、飛泉瀉壁的峽𠔌、原始豐茂的森林,融雄、幽、險、奇於一爐,已成為西部旅遊新亮點。
  通江,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首府。川陝蘇區被毛澤東譽為“中華蘇维埃共和國第二大區域”。
  李先念、徐嚮前等446位將軍曾在這裏運籌帷幄,血戰疆場。當時通江總人口不足23萬人,就有4.8萬餘人參加紅軍,新中國成立時僅4000餘人幸存。傅崇碧、何正文、陳彬等10位通江籍兒女成長為共和國將軍。鬍耀邦、江澤民曾先後為“川陝革命根據地軍史陳列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題寫館名。至今保存完好的紅軍遺址、遺物、文物遍布全縣,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文物之珍貴,全國罕見,堪稱“露天革命博物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紅雲崖紅軍石刻標語”被列為全國123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通江素有“一府三鄉”(川陝革命根據地首府、溶洞之鄉、紅軍之鄉、銀耳之鄉)的美稱。通江是溶洞之鄉。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諾水河風景名勝區內金童山至中峰洞為腹心地帶,沿河兩岸奇峰突兀,峭壁如削,頗有桂林景緻、三峽險趣,其間地下溶洞密佈,洞洞相連,洞中有洞,已初步探明景區溶洞138個。其中中峰洞、竜湖洞、仙人洞、獅子洞、樓房洞、宋傢洞等洞內鐘乳石五光十色、千姿百態、狀若天庭水府。
  堪稱“天下第一洞”的中峰洞主洞長7800米,可遊覽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更有長約10裏的臨江麗峽,“天鑄一銅城”的得漢城,震撼清王朝統治達10年之久的白蓮教通江藍號義軍駐地麻壩寨石林,“非南海即南海、不西湖卻西湖”的穿雲洞等景點如顆顆明珠鑲嵌在縣境各處。
  通江是紅軍之鄉。通江是川陝革命根據地首府,中華蘇维埃共和國第二大蘇區。革命遺址和石刻標語遍及城鄉,僅主要革命遺址多達50多處。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和總政治部舊址、紅場、列寧公園、巨幅石刻標語等均保存完好。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為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墓地。每字高5.9米、寬4.9米的“赤化全川”石刻標語堪稱“標語之王”收錄於辭海。張國燾、徐嚮前、陳昌浩等辦公居住的“五一村”原貌依舊。“空山壩大捷”戰場遺址已舊貌換新顔。鬍耀邦、江澤民、葉選平等黨和國傢領導人親筆題詞的“川陝革命根據地軍史陳列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和“紅軍廣場”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具有豐富的紅軍文化內涵。
  通江是銀耳之鄉。通江銀耳以朵大、味純、色黃、含維生素和氨基酸種類多、藥用功效顯著而著稱於世。通江銀耳自清光緒年間問世後,芳名遠播。晚清時期倍受慈禧太後的青睞,成為清廷御膳席上的珍饈。1995年,通江縣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銀耳之鄉”的美稱。已開發出了銀耳八寶茶、銀耳羹等十餘種係列産品。名優土特産品和中藥材還有核桃、魔芋、香菇、板慄、天麻、銀花、蕨菜等二十餘種。羅村茶在宋代就已躋身四川八大名茶之列,翰林茶在清代就已成為皇室貢品,“天崗銀芽”曾獲國際博覽會金奬。
自然地理 Geography
  地形地貌
  縣屬中、低山區,包括中切割低山、中切割中山和深切割中山。呈“三山夾兩𠔌”地形。地貌基本特徵有三:低、中山界限明顯,均受三個二級構造單元的構造綫控製。涪陽—五竜山鼻狀構造軸綫,為縣境低、中山的分界綫,此綫以南為中切割低山。川北臺陷與米倉山、大巴山交界綫,形成縣境中切割中山與深切割中山的分界綫,此綫以北為深切割中山。米倉山臺穹中樓子廟—空山壩撓麯褶皺帶之南端,為縣境岩溶地貌的分界綫,此綫以北為中山岩溶地貌。切割深,多窄𠔌、峽𠔌。中切割低山切割一般600米,多“V”型𠔌、平底𠔌;中切割中山切割一般700~900米,多窄𠔌;深切割中山切割高達1200米以上,多峽𠔌。三級階梯狀構造,從北至南逐漸降低。北部深切割中山海拔1500~2000米;中部中切割中山海拔1300~1500米;南部中切割低山海拔800~1000米。
  氣候特點
  縣境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光照適宜、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6.7℃,較歷年平均氣溫16.6℃偏高0.1℃;年極端最高氣溫38.4℃,較歷年極端最高氣溫40.4℃偏低2.0℃,年極端最低氣溫—1.1℃,較歷年最低氣溫—6.2℃偏高5.1℃;年總降水量1399.2mm;年日照時數1299.2小時,較歷年平均1370.1小時偏少5.2%。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縣屬中、低山區,呈“三山夾兩𠔌”之勢,三級階梯狀構造明顯,從北至南逐漸降低。北部深切割中山區海拔1500~2000米,區內喀斯特地貌形成衆多地下溶洞;中部中切割中山區海拔1300~1500米;南部中切割低山區海拔800—1000米。播種耕地面積89693公頃。縣內土壤共有6個土類、10個亞類、16個土屬、36個土種。其中有31個土種是農業土壤,7個土種是森林土。水稻土是全縣農業土壤中最大的土類,面積406858畝,占農業土壤的54%;次為紫色土類,面積194108畝,占25。8%;再次為黃棕壤、黃壤、石灰岩土、新積土等4個土類。水稻土類有3個亞類、7個土屬、15個土種,其中淹育型水稻土亞類紫泥土田土屬是最大的土屬,有3個土種,面積193840畝,占水稻土的47.6%;次為瀦育型水稻土亞類紫黃泥田土屬,有4個土種,面積177021畝,占43.5%。旱作土壤有5個土類、7個亞類、9個土屬、16個土種,其中最大的土類是紫色土類,面積194108畝,占旱地面積的56%。
  水資源 縣境水係呈網狀發育,河𠔌溪溝密佈,宕(大通江)、諾(小通江)二水從北至南,縱貫北部中部區域。境內流域面積5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27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裏以上的14條,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理以上的4條。境內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6.9億立方米。其中境內地下水年出露量為2.260億立方米。縣過境地表水數量較大,多年平均年徑量32.8億立方米。縣水能理論藴藏總量36.70萬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20.22萬千瓦,占總藴藏量的55%。
  生物資源 境內植物、動物資源豐富。年均播種耕地面積89693公頃。全縣林地1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7.61%。有植物喬灌木77科308種,其中果木類13種,竹類8種,屬國傢一、二、三級保護樹種主要有水杉、三尖杉、銀杏、鵝掌楸、紅豆樹、領春木、華榛等14種;有野生動物(不含昆蟲)331種,其中列入國傢一、二類保護的動物主要有毛冠鹿、金雕、雲豹、金錢豹、獼猴、蘇門羚、林麝、大鯢、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等21餘種。
  礦産資源 金屬礦藏有菱鐵礦、赤鐵礦、鉛土礦、銀礦等;能源礦藏有煤、石油、天然氣、鈾等。此外,石灰石、白雲岩、石英石、石膏、大理石、硫鐵礦、鉀礦石、膨潤土均有一定的分佈。縣境油氣資源極為豐富,係整個通(江)南(江)巴(州)油氣構造帶的核心區域。現已探明縣境天然氣儲量為5600億立方米。
歷史沿革 History
  通江歷史悠久,置縣源遠流長。縣南擂鼓寨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祖已在這塊土地上繁銜生息。
  通江,商周、春秋屬巴國,秦屬巴郡,西漢為巴郡宕渠縣地,東漢為巴郡宣漢、漢昌二縣地,三國蜀及晉因之。南朝梁為遂寧郡始寧縣地。北魏正始中(504~507)首置符陽縣,同置其章郡,屬巴州。西魏大統中(535~551)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屬巴州遂寧郡。
  元欽間(552~553)分始寧縣地置白石縣,屬其章郡。隋開皇三年(583)廢其章郡,省諾水縣入始寧縣,以符陽、白石二縣屬集州,大業三年(607)改屬清化郡。唐武德三年(620)復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析始寧、歸仁二縣地置廣納縣,並屬萬州。七年省諾水縣入始寧縣,八年復分始寧縣地置諾水縣,並於縣治置壁州,屬山南西道。開元二十三年(735)六月,於壁州東三鄉之地置太平縣,屬壁州。天寶元年(742)八月,更壁州為始寧郡,更諾水縣為通江縣,更太平縣為東巴縣,迄今已歷時1200多年。乾元元年(758)更始寧郡復為壁州,五代前蜀和五代後蜀因之。
  宋乾德四年(966)省東巴縣入通江縣,五年省廣納縣入通江縣。熙寧五年(1072)廢壁州,省符陽、白石二縣入通江縣,屬利州路巴州。宋末分通江縣為上通江、下通江二縣,皆屬利州路巴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上、下通江縣入曾口縣。至正四年(1344)復置通江縣,屬巴州,明因之。
  清屬保寧府,民國前期屬嘉陵道。川陝省蘇维埃政府時期,廢通江縣而置赤北、赤江、紅江三縣和苦草壩、洪口兩特別區,並於通江城置川陝省。民國24年(1935)春復置通江縣,屬第十五行政督察區。建國後屬川北行署區達縣專區。1968年起屬達縣地區。1993年10月,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縣從達縣地區分離出來,成立巴中地區,屬巴中地區。
  1997年,通江縣面積4116平方千米,人口69萬,轄8鎮69鄉:諾江鎮、麻石鎮、鐵佛鎮、洪口鎮、瓦室鎮、鐵溪鎮、平溪鎮、涪陽鎮、民勝鄉、火炬鄉、楊柏鄉、太平鄉、長興鄉、赤江鄉、大興鄉、廣納鄉、梓童鄉、東山鄉、三溪鄉、石廟鄉、苗南鄉、雙泉鄉、麯濱鄉、文峰鄉、跑馬鄉、春在鄉、三合鄉、雲曇鄉、新建鄉、至誠鄉、藥洪鄉、唱歌鄉、芝苞鄉、俞傢河鄉、長樂鄉、竜鳳場鄉、澌波鄉、九層鄉、鬆溪鄉、董溪鄉、中林鄉、沙溪鄉、????井鄉、勝利鄉、涼風埡鄉、板凳鄉、文勝鄉、興隆鄉、浴溪鄉、煙溪鄉、會家乡、鐘鳳鄉、沙坪鄉、朱元鄉、什字鄉、新文鄉、長坪鄉、檬壩鄉、兩河口鄉、空山鄉、鐵廠鄉、砥壩鄉、板橋口鄉、青浴鄉、臨江鄉、新潮鄉、樓子鄉、新場鄉、陳河鄉、草池鄉、回林鄉、毛浴鄉、藥鋪鄉、長勝鄉、永安鄉、泥溪鄉、碧溪鄉。縣政府駐諾江鎮。
  2000年12月,改巴中地區為巴中市,現屬巴中市。
  2000年,通江縣轄9個鎮、65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76370人,其中: 諾江鎮 74393 鐵佛鎮 22347 麻石鎮 11165 洪口鎮 12271 瓦室鎮 10091 鐵溪鎮 7754 平溪鎮 8192 涪陽鎮 12984 諾水河鎮 8011 民勝鄉 16242 火炬鄉 20367 楊柏鄉 12835 太平鄉 7266 長興鄉 6110 大興鄉 8158 廣納鄉 19053 梓潼鄉 6893 東山鄉 6804 三溪鄉 11425 石廟鄉 7308 雙泉鄉 9938 麯濱鄉 11231 文峰鄉 12141 跑馬鄉 9191 春在鄉 8457 三合鄉 10934 雲曇鄉 6355 新建鄉 5727 至誠鄉 12213 藥洪鄉 3702 唱歌鄉 4434 芝苞鄉 7161 俞傢河鄉 4477 長樂鄉 4394 竜風場鄉 13012 董溪鄉 4391 澌波鄉 6206 中林鄉 3067 鬆溪鄉 5794 九層鄉 6743 沙溪鄉 13401 ????井鄉 5303 涼風埡鄉 4403 勝利鄉 1983 板凳鄉 7640 文勝鄉 8520 興隆鄉 7990 浴溪鄉 6326 毛裕鄉 7311 藥鋪鄉 8100 長勝鄉 6827 永安鄉 9381 泥溪鄉 10301 碧溪鄉 7759 煙溪鄉 5842 會家乡 1934 鐘鳳鄉 3890 沙坪鄉 3244 朱元鄉 4319 什字鄉 3852 新文鄉 5210 長坪鄉 6055 檬壩鄉 3907 兩河口鄉 6165 空山鄉 6732 青浴鄉 12709 板橋口鄉 12333 砥壩鄉 4721 鐵廠鄉 4085 臨江鄉 4089 新場鄉 17231 陳河鄉 12768 草池鄉 7580 回林鄉 5222
  2003年1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7號)批復同意通江縣撤銷民勝、廣納、鐵佛、麻石、至誠、洪口、沙溪、瓦室、永安、鐵溪、平溪、涪陽12個區公所。
    2004年,通江縣轄15個鎮(諾江、鐵佛、洪口、麻石、瓦室、平溪、涪陽、鐵溪、諾水河、民勝、火炬、廣納、永安、至誠、沙溪)、59個鄉(楊柏、太平、長興、大興、梓橦、東山、三溪、石廟、雙泉、麯濱、文峰、跑馬、春在、三合、雲曇、新建、藥洪、唱歌、芝苞、長樂、董溪、澌波、中林、鬆溪、九層、????井、勝利、板凳、文勝、興隆、浴溪、毛裕、藥鋪、長勝、泥溪、碧溪、煙溪、會傢、鐘鳳、沙坪、朱元、什字、新文、長坪、檬壩、空山、青浴、砥壩、鐵廠、臨江、新場、陳河、草池、回林、俞傢河、竜鳳場、涼風埡、兩河口、板橋口)。
  
    2005年3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川府民政2號)批復:
    一、原由巴中市通江縣批準設置的諾江鎮的街道、赤江、苗南、城東、城西5個辦事處和諾水河鎮的樓子、新潮2個辦事處應予以撤銷。
    二、通江縣撤銷長興、太平、石廟、梓潼、跑馬、麯濱、新建、藥洪、俞傢河、長樂、中林、????井、涼風埡、浴溪、藥鋪、長勝、碧溪、會傢、鐘鳳、什字、新文、檬壩、砥壩、臨江24個鄉和平溪鎮。
    三、通江縣擴大22個鄉鎮的行政區域。  將原平溪鎮和臨江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諾水河鎮,鎮政府駐平溪壩。  將原長興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民勝鎮,鎮政府駐民勝。  將原石廟、梓潼2個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廣納鎮,鎮政府駐老官廟。  將原跑馬、麯濱2個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鐵佛鎮,鎮政府駐鐵佛。  將原藥洪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至誠鎮,鎮政府駐沙壩子。  將原????井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沙溪鎮,鎮政府駐沙溪嘴。  將原長勝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瓦室鎮,鎮政府駐瓦室鋪。  將原碧溪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永安鎮,鎮政府駐永安場。  將原什字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鐵溪鎮,鎮政府駐鐵溪。  將原太平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楊柏鄉,鄉政府駐楊柏河。  將原俞傢河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芝苞鄉,鄉政府駐芝苞口。  將原長樂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竜鳳場鄉,鄉政府駐竜鳳場。  將原中林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鬆溪鄉,鄉政府駐鬆溪口。  將原涼風埡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勝利鄉,鄉政府駐涼風埡。  將原藥鋪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毛浴鄉,鄉政府駐毛浴。  將原浴溪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興隆鄉,鄉政府駐興隆場。  將原鐘鳳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煙溪鄉,鄉政府駐煙溪場。  將原新文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長坪鄉,鄉政府駐長坪。  將原檬壩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兩河口鄉,鄉政府駐兩河口。  將原砥壩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板橋口鄉,鄉政府駐板橋口。
文物古跡 Heritage
  吳士達墓
  吳士達墓位於文峰村吳傢灣,建於清朝同治癸酉年(1873)。墓地約占一畝多,除正面亡堂壽藏,三麵條石砌壁,四面條石拱篷封頂。內墓壩可容一個生産隊的人開會、乘涼、躲雨。周圍鑲嵌着的石刻透明泡花兩朵的篩子大小。還有“鸞鳳翺翔”、“虎嘯竜吟”、麒麟跳躍、熊跑獅舞、文武百官議事等出出古戲等。墓壩大門口還有座獅,雙鬥桅桿,走廊、過道、墳罩子。
  “文革”中紅衛兵組織了百餘人未毀掉,後用雷管、炸藥炸掉了頂棚和外柱,墓碑上的圖案迄今仍栩栩如生。吳士達其人,一生練習武術,授徒弟二十多人,名聞於桑梓。此墓除建築雕刻工藝精湛,技巧高超外,還鎸有通、巴兩邑的進士、舉人、貢生等文人學士如陳雲良、苟旁達等的詩、詞、文、聯、匾額,尚存。八府巡案墓,位於紅岩村庫銀溝。建於明代萬歷十五年(1587)。用2尺厚、5尺寬、8尺長的石料,拱成九孔墓穴一橫排。長三丈許,現墓穴完好,除建造時間外,墓主姓名等記載,已風化不清。此墓價值是古老牢固。墳地面積一畝大小,墳壩中有神主式碑,已毀。
  紅四方面軍烈士陵園
  紅四方面軍烈士陵園坐落在通江縣城東四十余公裏的沙溪王坪村,原名王坪烈士墓。一九三三年鼕,四川軍閥劉湘六路圍攻川陝革命根據地時,王坪地勢險要,紅四方面軍曾將總醫院設於此。為悼念住院犧牲的烈士,總醫院醫務人員於一九三四年在院旁修建烈士陵園,占地百畝。墓區安葬有三千八百多名紅軍指戰員的遺體,園內蒼鬆翠柏,百花爭豔。
  一九八九年十月,國務院批準王坪烈士陵園為全國烈士紀念建築重點保護單位,現為國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墓碑高4.2米,碑額橫刻“萬世光榮”四字,中間堅刻“紅四方面軍英勇烈士之墓”,兩旁刻有“為工農而犧牲,是革命的先驅”的標語。墓碑兩側各刻長槍2支、短槍1支。
  碑座正面刻有鐮刀、斧頭、五角星、手槍、𠔌穗和嚮日葵等圖案。紅四方面軍撤離王坪後,地主還鄉,強迫農民打碎烈士碑,農民深夜埋藏此碑於屋後。建國後重竪原碑於墓前。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位於四川省通江縣城文廟,背抵列寧公園,面臨通江河,由大成殿,東西兩廡以及載門、欞星門、萬仞宮墻、泮池等組成,據《通江縣志》記載,大成殿為明景泰申年(一四五二)縣令周南在舊基重建。其造型疑重,結構嚴謹,石柱板壁,穿鬥屋架,主體建設雕梁畫柱,屋面琉璃生輝,房脊雕竜嵌鳳,拱托三十根大木,石庭柱的座墩上,鎸刻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工藝精巧,維妙維肖,建築占地2500餘平方米,高墻重門,巍巍峨峨。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嚮前、副總指揮王樹聲、政治委員陳昌浩等領導在這裏指揮紅四方面軍歷經數百戰,並取得了輝煌勝利,創建了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總指揮部舊址保存完好,1982年,紅軍入川五十周年之際,劈為川陝革命根據地軍史陳列館。館名由鬍耀邦總書記題寫。1988年1月,經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江澤民總書記題寫了館標。
  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位於通江縣城學宮,與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緊密相連。舊址學宮與通江文廟(總指揮部舊址)同年代修建,其後屢有維修,全係木結構,一進四院,保存完好,1988年1月,經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川陝省工農總醫院舊址
  1933年7月,川陝省工農總醫院在毛浴成立,1934年2月遷往長勝嘯口梁麻壩裏。總醫院占地8.3平方公裏,下設政治部、醫務處、總務處和15個病號連。原部設在聶傢老屋,15個病連分佈在三條長塬的15個大院子裏。所有舊址原貌依存,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院長先後由李敬元、陳鼎玉、王興剛、王朝祿擔任。
  全院工作人員420餘人,其中院部各機150關餘人,醫護人員270餘人,有病床(通鋪折合)3000餘張。總醫院先後收治傷病員26000餘人,治愈23000餘人。1934年底,總醫院奉命撤離隨紅軍西徵北上。
  總醫院舊址群
  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群位於沙溪鎮王坪村,包括總醫院部、政治部、醫務部和總務處舊址,以及其下設的醫療機構,屬軍、政、醫三合一的軍級機構。整個建築均呈三合院佈局,土木結構,清末民初民居建築風格,建築面積4萬餘平方米。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4年春,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由鸚歌嘴遷駐今沙溪鎮王坪村,周光坦任院長,張琴秋任政治部主任。由於戰事激烈,成百上千的傷病員被送往總醫院救治,雖因缺醫少藥,不少傷病員傷病惡化而光榮犧牲。但紅四方面軍總醫院仍為紅四方面軍和川陝蘇區保存革命力量和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歷史貢獻。
  為了展示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的歷史風貌,縣民政局於2005年初對總醫院舊址進行了保護性建設和陳列布展。省委書記張學忠視察後親自題寫了“四川省衛生係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舊址群現已成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川陝蘇區紅色旅遊的又一道靚麗風景。
歷史事件 Historical events
  攻占通南巴戰鬥
  1932年12月~1933年2月1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四川省通江、南江、巴中地區對國民黨軍的進攻作戰。
  1932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主力在總指揮徐嚮前、政治委員陳昌浩率領下,由鄂豫皖蘇區轉移到陝西省西鄉縣鐘傢溝地區。在此,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和紅四方面軍總部得知四川軍閥正在混戰,川北兵力非常薄弱,且該地區物産豐富,地勢險要,遂决定集中力量嚮四川發展,翻越巴山,占領通江、南江、巴中地區,創建川陝蘇區。18日,紅四方面軍先遣隊第73師第217團進占通江縣北部的兩河口,守軍1個連撤逃。21日,方面軍主力通過兩河口,進至苦草壩、泥溪場後,兵分三路迅速展開。以紅73師為右翼,西出奪取南江;紅10師為左翼,東出進擊洪口;方面軍總部率紅11、紅12師直趨通江城。25日,紅12師先頭部隊攻占通江城,殲守軍第7旅1個營及當地團防部隊,乘勢控製了以通江為中心的大片地區。
  四川軍閥第29軍軍長田頌堯見其防區被紅四方面軍攻入,慌忙從嘉陵江沿岸調兵堵擊。其第1路和第3師第7旅進抵巴中,第2路進抵南江,企圖乘紅軍立足未穩,反攻通江。與此同時,位於陝南的第65師亦嚮萬源開進。紅四方面軍為迅速打開局面,决定集中兵力打擊田頌堯部。即以紅11、紅12師由通江西進,在城西之恩歌咀占領陣地,給由巴中來犯的第1路以大量殺傷後,發起反擊,將其擊潰,乘勝追擊到楊柏河、馬傢坪、殺牛坪一帶,殲其1個多團,並繼續前進占領清江渡地區。紅12師與紅11師第32團在擋住第1路和第3師7個團的反撲後實施反擊,斃傷其1000餘人,俘600人。國民黨軍兩次受挫後,乃退守巴中城。1933年1月下旬,紅12師及紅11師第32團逼近巴中,守軍棄城撤逃。23日,紅軍進占巴中城。在此期間,紅11師第33團擊潰第3師一部,占領通江縣城西南之得勝山;紅10師擊潰了進抵萬源縣竹峪關之第65師先頭部隊,迫其退守萬源城。紅73師經瓦石鋪(瓦室鋪)進至涪陽壩後,以第218團沿小通江河北上,再嚮西進攻南江,師主力經平溪壩嚮南江發展。1月中旬,紅73師主力從大河口突破第2路的防綫,進至太平山、小尖子山時遭川軍第19旅阻擊,遂避開正面,留少數兵力執行牽製任務,主力迅速北上,經興馬壩到達官渡口,與先期到達的紅218團會合,並迅即集中兵力進攻甑子埡、鹿角埡,激戰3日,於2月1日占領南江縣城。至此,紅四方面軍歷經1個多月的作戰,占領了通江、南江、巴中3縣絶大部分地區,共殲滅國民黨軍3個團,擊潰8個團,為建立川陝蘇區、發展紅軍打下了基礎。
  紅四方面軍及時捕捉戰機並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1個多月的作戰中,占領了通江、南江、巴中3縣的絶大部分地區,共殲滅國民黨軍3個團,擊潰8個團,為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發展紅軍打下了基礎。
歷史名人 Historical figures
  朱仕煥
  朱仕煥生於1913年,原吉林省軍區政委,四川通江縣人。193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27步兵學校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吉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瀋陽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顧問。1995年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張顯楊
  張顯楊生於1915年,原武漢軍區副司令員,四川通江縣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參加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雲南軍區昭通軍分區司令員。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43師師長。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
  回國後,任第15軍副軍長,武漢軍區副參謀長、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吳榮政
  吳榮政(1915—1973,原貴州省軍區副司令員)四川通江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師師長。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回國後,任昆明軍區炮兵司令員,解放軍第50速成中學政治委員,貴州省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73年病逝。
  傅崇碧
  傅崇碧生於1916年,原北京軍區政委、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四川通江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經歷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成,任第63軍軍長。1951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軍長,參加了第5次戰役和堅守防禦作戰。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二級國旗勳章。
  回國後,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生活風俗 Living customs
  飲食
  農傢産啥吃啥。低中山區主食大米,輔以紅薯、麥面、雜糧;高山區主食玉米,𠔌稱包𠔌,輔以大米、麥面、洋芋、雜糧。一般日食三餐,俗稱“趕三六九”。大忙季節一日四餐,午前歇氣時吃糕點,名為打尖、打幺臺。鼕閑日食兩餐,俗稱“趕二五八”。荒年低山區以連麩面煮稀飯,稱“羹羹”;高山區以包𠔌面煮稀飯,稱“抹鬍子”。常年熱天午餐多吃稀飯。
  菜食隨季節變化,有泡製的淨鹹菜、酸菜;腌製的????榨菜、糖榨菜;薫製的豆腐幹、臘肉;幹製的豇豆、洋芋片、筍幹、木耳;配製的豆瓣醬、紅豆腐、豆豉。常年熱天午餐多吃稀飯。
  衡量生活水平高低,以吃肉、蛋、魚的多少為標準。喜飲酒,凡遇節日,或客人到傢,必飲酒助興。
  農村別具特色的包含有包𠔌細米幹飯、菜豆腐稀飯和五味炒面。
  包𠔌細米幹飯 先將幹包𠔌籽淘洗去尖,磨成瓣,將瓣子存放一兩天,俗稱“疊瓣子”。再磨細,去其粗米和面,衹取細米。用鐵罐煮,水開後先放細米的三分之一,用木棒或竹棒攪勻;等煮沸後,再放細米的三分之一,待煮沸後,再放餘下的細米,攪勻加蓋蒸煮。煮沸後將鐵罐放在火邊煨烤,煨烤一陣子轉一次鐵罐的方向,直到煨烤幹水分。包𠔌細米幹飯鬆軟有彈性,香氣四溢。
  菜豆腐稀飯 先將黃豆製成嫩豆腐,然後將嫩豆腐劃成小塊,再放入酵子水(製嫩豆腐的水)稀飯內煮。吃時,加油辣子、蔥蒜薑椒等佐料。營養豐富,老人最喜吃,有“菽水養親”的情味。
  五味炒面 用炒熟的黃豆、燕麥、包𠔌、花生、核桃米磨成面粉。吃時,加入蔥、椒等佐料,用開水衝或用涼水拌成糊狀。炒面久藏腐,便於攜帶,隨處可吃,別有風味。
  城鎮居民買啥吃啥,不重視糧菜的儲備,包含品類及豐厚程度均勝農村。建國後,機關單位早餐多為稀飯、饅頭;中、晚餐較豐盛。
  服飾
  童裝 民國後期和建國初,嬰兒滿月載胎帽。周歲以後,夏戴涼圈,鼕戴風帽,還有雞爪帽、兔耳帽等。帽沿常飾以“八仙慶壽”、“二竜搶寶”、“吞口”等銀娃娃或刺綉花卉圖案。身着花布衣服和衩衩褲,腳穿紮花布鞋。學齡兒童頭戴瓜皮帽,俗名耍帽兒或一把抓。少數小孩戴百傢鎖和銀質項圈,滿12歲時開鎖去圈。進入80年代後,小孩穿戴註重質量,講究美觀。一般穿毛綫、絨綫織的娃娃衫、寶寶褲、連襪褲,外套罩衣。稍長,穿兒童運動衫、套裙、絨毛衫、太空服等,極少穿平板布衣。
  青年裝 青年衣着最富時代特色。民國初期,農村青年多穿土布偏襟長衫。腰拴布帶,勞動時將前後一衣角紮起,稱“一桿旗”。夏秋穿對襟短衫,鼕春着緊身短棉布。包白布帕,穿布鞋開草鞋。婦女穿偏襟短衣,係圍裙,穿布鞋。大姑娘紮長辮,穿綉花鞋。城鎮青年,男穿竹筒式小袖口長衫,戴青緞小帽,婦女穿超襟大袖短衫,腰着紅裙,腦後輓髻,插銀簪、銀撇、戴耳環。腳穿綉花鞋,用絲綫鎖口,用緑帶子纏脛。時人譏為“帶纏三道緑,綫鎖一彎紅”。建國初,普穿中山服、列寧服、工人服等短裝,剪短發、穿短襪,着長衫、包白布帕的減少。60年代,衣着款式仍舊以藍、灰、青三色為主。70年代,盛行小腳褲。因褲管短,戲稱“亮三寸”。80年代,男蓄齊肩長發,女燙捲發者增多。服裝式樣新穎多變,棉毛衫、晴綸衫、羊毛衫、滑雪衫、防寒服、太空服、長短大衣;直管褲、喇叭褲、教練褲、健美褲;高跟鞋、甩尖子皮鞋,皆隨心所欲,自由穿戴打扮。城鎮女青年尤喜穿裙裝、長襪、戴耳環、挂項鏈、搽胭脂、抹口紅、畫眉毛,盡情體現青春健美。
  中年裝 民國時期,男多穿長衫,上腰褲,長襪,抄鞋。鼕天,高山區的人穿棕襪子,外套滿窩子草鞋。女穿半長超襟衣,頭輓發髻,戴發網;橫插鐺針,腳穿布鞋。富紳家庭,女人穿胸前鑲雲子的花袖短服。頭戴壓發梳,手戴銀圈,胸戴一串銀牙 ,走路叮當響。建國後,男普穿中山服,蓄分頭,不留鬍須。婦女普蓄短發,穿對襟短衫,側面開口長褲。進入80年代,部分幹部穿西裝,腳穿平底鞋。
  老年裝 民國時期,老年穿超襟長衫,外套團花馬褂或青布領夾,頭蓄長發,戴氈盔或棉帽,腳穿雙梁鞋或靴,有遺老之風。女穿大袖超襟半長衫,外套領夾,包白布帕或青絲帕,穿 窩鞋或抱雞母鞋,內纏裹腳,用帶子將褲腳捆緊。建國後,男着中山服或列寧服,內穿襯衣,蓄短發,留鬍須的漸少。熱天不戴帽,鼕天喜戴火車頭帽。穿平底布鞋或大頭皮鞋。女穿對襟衫,蓄齊肩短發。老年婦女鼕天戴氈絨帽,穿絨鞋或棉鞋。
生産風俗 Production of custom
  迎春耕 有迎春試耒、說春、破犁、積陽塵、鏟山灰等俗。
  迎春試耒:民國前,縣官於立春前一日舉行迎春儀式,預先備一紙紮春牛,再紮一芒神牽牛在手,置於縣衙大堂。屆時,二十八宿儀仗隊、芒神、春牛導引在前,縣官坐轎在中,其他官吏、春官等人跟隨在後。鑼鼓喧天,喝道至城東郊春長坪。先觀看鬥牛。將兩頭牯牛牽至坪中,尾係火炮。點燃驚牛,引起牛鬥,以樂觀衆。再馴牛就耕,縣官扶犁,叱牛犁地,往返三次,以示政府重農。最後由春官手拿木雕小牛、香爐架,上係麻絲,演唱春詞,說吉語。
  說春:民國時期,每年立春前後,說春人頭戴春官帽,手端春牛,帶上“皇歷”(歷書)到鄉間出售,稱送春帖。每到一傢,站在堂屋門前,說唱迎春詞一類吉利話,主人便拿錢或米買“皇歷”。女主人拿一綹白麻纏在春牛頭上,以示女織之勤。
  破犁:民國前,農民在正月裏耕第一次田地時,先將“刀頭”(煮熟的一塊方型豬肉)和敬酒擺在地頭,點香燭、化紙錢,嚮地叩拜,祈禱一年耕作順利,莊稼豐收。然後纔扶犁破耕,開始新一年的農事活動。
  保青苗:為保莊稼不受病蟲和鳥獸危害,流傳有唱青苗戲、趕螢火蟲、忌土蠶戊、忌雀幾戊、紮草人驅雀、點香驅獸、塗白灰驅獸等多種風俗。
  紮草人驅雀:播種後和𠔌物將成熟時,在田間地頭紮草人,身穿爛衣服,頭戴爛聳笠,手執挑着筍殼或禽皮的竹竿,或執點着香的假槍,以驅趕麻雀或其他害鳥。
  塗白灰驅獸:用石灰或白柴灰塗在地裏的石頭和樹幹上,或專製木牌塗以白灰插在地裏,以嚇唬野豬、拱豬、野兔等不在晚上損壞莊稼。
  抗旱魔:建國前的抗旱活動多帶迷信色彩,其俗有祈雨、戽潭、取水、呼天、攆旱魃、耍水竜、唱雨戲、禁屠宰、曬川主爺等。
  呼天:旱象最烈時,農民會集在一起,光頭赤腳,手執柳條.由一人領唱“呼天詞”,衆人隨聲唱和。一路悲聲撕心裂膽,慘不忍聞,以示嚮天求雨的殷切。
  攆旱魃:旱象嚴重時,農民集會攆旱魃。一人紋身塗面裝早魃,其餘人放火槍、拿棍棒四處追趕,直到把“旱魃”趕出本境為止。
  耍水竜:用柳條紮成九節竜形,由一群剽悍青年赤上身,舉柳條竜在烈日下挨傢玩舞。各農戶先備好水,水竜到時以水猛潑。玩竜者左遮右擋,直至水完方停。耍完後將水竜擲於山澗或河中。
  曬川主爺:農民集會川主廟,將川主菩薩塑像擡到烈日下曝曬,促神催天下雨。
  重園藝:種菜、種麻、栽花、培育果樹等,有燒頭、露殼、放苦水等俗。
  燒頭:立春後,把幹草、木葉鋪在黃花、青麻、韭菜地上,用火焚燒,稱為“燒頭”。實為施肥、除草,促新苗茁壯嫩緑。
  露殼:種豇豆、四季豆、花生和栽蒜時,剝去的莢和皮殼不準燒掉,全撒在大路上。認為撒在路上讓人踩踏,可多結實。
  放苦:水果樹在春天上水時,用刀在樹皮上砍些小口,稱放苦水。過小年給果樹砍口喂飯,是給果樹放苦水的另一種形式。
  護耕畜:農傢特別註重保護耕牛。削牛踢、紮牛鼻、教牛、用牛、防牛奔青和打滑,均有一定之規。
  紮牛鼻:時間固定在三月三、九月九,認為此時紮的牛鼻不臭。牛鼻紮後,其紮針插在人的腰桿裏,不再插在頭上,防牽牛時牛望頭。
  教牛:在鼕臘月及正月教牛,不準在青蛙叫時教牛。認為在青蛙叫時教出的牛,使用時氣喘、吐白泡。
  用牛:驚蟄節不使役耕牛,認為是日使役,牛的骨節響,易扭傷。
  祈豐收:民國前,農傢為獲豐收,常祈於神靈,較普遍的是春祈、秋報、敬新、做青苗會、做牛王會等。
  秋報:農民為報本,秋收後做秋報大王會。民國時期,在一鄉中按保輪流辦會。一保中以中心大廟為會址,延請文武兩壇職業者設壇請水,申文達表。最大的活動是縹香。各戶青壯年參加,數百人上路。人們用大轎擡着執年大王爺、瘟祖菩薩,扮八仙、孫悟空、豬八戒及判官、小鬼,舉着旌旗雨傘、金瓜月斧。一路吼聲喝道,鑼鼓、槍炮、烏梢鞭的響聲不斷,在總管、會首帶領下,到各保大廟拈香禮佛,空耗民財。
  敬新:𠔌收、麥收後,農民吃第一餐新米、面時,先在院內設香燭案,供奉新米飯或面食於上,主人望空叩拜,並呼:“天老爺,嘗新噦!”
節日風俗 Holiday customs
  年節:過春節稱過年,縣俗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日都是民間過年時間。有過素年、辦年貨、團年、辭舊年、迎新年、拜年、破五、過小年、鬧元宵等活動。
  過素年:臘月二十三,晚餐忌吃葷,稱過素年。入夜,民間婦女備香盤竈碟,點清油燈,焚香化帛,祈竈君“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
  辦年貨:臘月將末,各傢購買或自製過年的吃穿用品,稱辦年貨,又稱辦過年東道。
  團年:同宗親屬團年多在臘月最末一天的中午或晚上,幾傢團聚共餐,也有同院團年的。機關單位提前團年,團年後再放假過年。
  辭舊年:有打揚塵、除污穢;寫春聯、貼年畫;祭神明、祭祖先;還有換神榜、貼門神、封門等俗。過年的晚餐稱年夜飯,多數家庭與團年合一,飯菜特別豐盛,吃不完,以示“有餘有剩”。晚上守歲,一傢人圍着一堆柴火,暢敘通宵,對舊年依依惜別。
  迎新年:新年第一天,子夜剛過,各傢便鳴炮祭神,稱出天行;爭擔第一挑水,稱搶銀水;老人說鬼怪虎狼,稱放快。清晨,小孩給老人敬煙拜年,老人給小孩散糖食或喜錢,互相祝福。早餐多吃湯圓,或吃剩飯菜,忌吃粉條、灰菜、豆芽。飯後或打牌、下棋,或踢毽子、蕩鞦韆,或遊山、逛街,全憑自己喜好,娛樂盡興。
  拜年:正月初一不到親戚傢送禮拜年。俗諺:“初一不出門,初二慢慢行,初三四裏拜四鄰。”春節期間除走親訪友拜年外,不少鄉村,特別是城鎮,紮竜燈、獅子、彩船、車燈,從初三到十五挨傢挨戶拜年。主人放鞭炮相迎.並待以煙茶糖食,或以喜錢致谢。
  破五:正月初五,商店開始營業,幹部、工人上班,農民下地生産,俗稱破五。
  過小年:正月十四,家庭和機關均聚餐,稱過小年,少數地方稱過大年。建國前,農村有請神、送童子、逐鼠、送跳蚤、放河燈、喂果樹等多種活動。喂果樹、放河燈的習俗至今猶存。
  鬧元宵:正月十五元宵節,有鬧元宵、觀花燈活動。晚上,竜燈、獅子、彩船、花燈齊出於街道,人們用鞭炮、焰花燒耍竜燈的人。狂歡半夜之後,各種花燈均拆除燒掉,稱倒燈。春節活動到此結束。
  月節
  清明節:建國前,族長於清明這天在祠堂召開閤族祭祖會。嚮列祖列宗跪拜後,族長講論名倫族風,公佈清明會收支,按族規調處族內糾紛。會後人祖塋掃墓、挂青。最後聚餐,稱吃清明會。建國後的清明節,不少家庭仍到先輩墳前挂青、掃墓。部分中小學校組織師生到烈士陵園掃墓、獻花、栽樹,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端午節:農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又名端陽、重五、端節。各傢在門上挂菖蒲、陳艾。午餐吃包子、粽子,飲雄黃酒。或找到癩蛤蟆倒吊於屋側,意在驅毒避邪。縣城和沿河部分場鎮舉行竜舟賽、遊泳比賽活動。建國後,縣武裝部和體委曾在端午節舉行過數百人武裝泅渡比賽,縣體委舉辦過端午節遊泳競賽。農村因端午正值大忙季節,多改在五月十五過端午,亦稱大端午。凡青年夫婦,多選擇在大端午回娘傢送節。
  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名月半節。建國前,各傢各戶於十四日晚上在中堂供起“信袱”(紙錢),焚香秉燭,迎祖魂回傢。也有在十四或十五日晚上潑水飯於十字路口,或請佛教徒辦盂蘭盆會,俗稱賞孤。建國後,鄉人仍慎終追遠,保留化紙錢祭祖的習俗。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農戶做糍粑,城鎮居民買月餅。也有青年夫婦或未婚女婿到嶽丈傢送禮賀節的。是夜若皓月臨空,閤家圍坐院中賞月,或吟詩唱歌,或講故事,興致滿懷。喜慶中秋佳節之俗,今勝於昔。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國時期,傢傢戶戶煮麯酒,裝至臘月底纔烤,稱重陽酒,亦用糯米做醪糟,裝壇封口,過年纔食用。建國後,私人不煮麯酒,做醪糟者亦少,但城鎮秋遊登高的人越來越多。
  遊壁山:縣城及附近居民有“三月三遊壁山”習俗。此俗始於唐,盛於明清,旨在紀念唐宰相鄭畋、南宋“開國將軍團練使”嚮儉、明監察御史嚮種、通判嚮閣等歷史名人。建國後廢止。自踟年代起,以春遊形式漸次恢復遊山活動。
  紅軍入川紀念日:1932年12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從鄂豫皖轉戰人川,進入縣北兩河口,開闢了以通江城為首府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建國後,全縣人民每逢12月18日,以開座談會、祭掃烈士墓、參觀軍史陳列館等多種形式紀念紅軍的豐功偉績,發揚紅軍的創業精神。1982年12月18日,達縣地區“紅四方面軍入川五十周年紀念會”在諾江鎮召開,到會老紅軍、根據地各縣代表及縣城機關幹部1000餘人,盛況空前。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通江縣轄14個鎮(諾江、鐵佛、洪口、麻石、瓦室、涪陽、鐵溪、諾水河、民勝、火炬、廣納、永安、至誠、沙溪)、35個鄉(楊柏、大興、東山、三溪、雙泉、文峰、春在、三合、雲曇、唱歌、芝苞、董溪、澌波、鬆溪、九層、勝利、板凳、文勝、興隆、毛裕、泥溪、煙溪、沙坪、朱元、長坪、空山、青浴、鐵廠、新場、陳河、草池、回林、竜鳳場、兩河口、板橋口)。
交通運輸 Transportation
  通江縣交通便捷。加大了對交通與信息網絡的建設,全縣鄉通公路總里程達1120公裏,其中高等級公路220公裏,形成了省、縣、鄉道縱橫交錯的公路網。開通了萬門程控電話,78個村和所有鄉鎮實現了通訊程控化,傳輸光纖化,國際國內直撥,區鎮全部建起了網絡基站,全縣電話裝機容量達到了每百人5部。2004年全縣建成了通鄉油路50公裏,新建村道路320公裏,完成了33條鄉道路的集中整治。
風景名勝 Scenic
  空山國傢森林公園
  空山國傢森林公園位於四川省通江縣境內,地處四川盆地東北緣米倉山東南麓,園區總面積11511m2,最高海拔2117m。
  公園由挂寶嶺原始風光遊覽區、天香峰森林文化遊樂區、鷹爪嶺森林野營遊樂區、空山壩岩溶風光遊覽區、猴子岩峽𠔌風光遊覽區等5大景區組成。景區內現有自然景點60個,人文景點19個。園內天然闊葉林海壯闊,季相景觀多彩;岩溶地貌典型,類型多樣;山間盆地寬闊,長嶺峰叢圍合;天象景觀資源豐富,景色奇麗迷人;峽𠔌幽深神秘,暗河高瀑壯觀;溪流蜿蜒靈秀,岩溶小湖秀雅;紅軍文化底藴深厚,民風民俗清純質樸,被譽為“世外桃源、人間仙境”。
  空山壩位於通江城東北部,距縣城106公裏,面積139平方公裏,地處川陝邊界。
  1933年3月至6月,軍閥田頌堯糾集38個團,近60000人馬,對剛剛建立的川陝蘇區進行“三路圍攻”。面對強大的敵人,紅四方面軍采取“收緊陣地,誘敵深入,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與敵頑強戰鬥。6月上旬,紅10師、紅11師、紅12師和紅72師,在空山壩一帶,集中力量采取斷敵後路,分割包圍的戰術,經過3天的激戰,殲敵7個團,5000餘人,潰敵6個團,取得了粉碎敵人“三路圍攻”的决定性勝利,捍衛和鞏固了蘇區。
  空山壩戰役遺址保護區至今仍完好保存着紅軍80裏戰壕和“紅軍洞”。當年紅11師政委李先念為老百姓保護下來的核桃樹,仍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國傢主席李先念親筆題寫了“空山壩戰役遺址”,現刻碑立於空山壩中。
  諾水河風景名勝區
  諾水河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東北部的“中國銀耳之鄉”通江縣境內,幅員450餘平方公裏,海拔500——2088.6米,主要景點集中在諾水河畔,臨江峽𠔌,空山天盆,麻壩石林等四大片區。 它緊鄰陝西漢中,東有“秦川鎖鑰”護持,西與“劍門蜀道”相連,境內秀水中流,奇泉遍地,險峰兀立,怪石叢生,關隘、峽𠔌、飛瀑、暗河比比皆是,大致可分“諾水洞天 ”、“臨江麗峽”、“空山天盆”、“麻壩石林 ”四大獨立景區,呈弧形分佈,與毛澤東同志譽為“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蘇區的首府通江縣城構成一條環形風景綫,堪稱秦巴山區第一勝地。
  諾水河,發源於陝西省南鄭縣,兩岸群峰聳峙,壁陡如削,溝縱橫,林海茫茫,山、水、洞、林各呈姿態,尤以規模宏大的地下溶洞令為觀止,數以百計的地下溶洞,或臨清溪,或處絶壁,宏大深遂,諾水河畔,山山有洞,洞中有洞,洞洞獨特,雄壯絶妙,奇趣多端。
  諾水河景區現已嚮遊人展示的:有陰河竜潭水潺潺,牛角嵌別有洞天;有觀賞仙女飛天圖,石佛群生的仙人洞;有琳琅滿目奇幻景,地下宮殿的獅子洞;有精湛藝術自然成,藝苑仙宮的樓房洞;有民間奇觀地下城,仙山瓊閣的中峰洞。遊客所至,贊嘆不已。
  臨江峽𠔌方圓120平方公裏,著名景點60多處,10裏主峽,峽寬5—25米,深700—1000米,峽𠔌兩岸,陡壁如削,峽底河水奔涌,形成數十處瀑布,峽中觀景,上有一綫天,下有一綫水,鳥在頭上飛,水在腳下流,遊在峽𠔌中,味在其中尋。峽區古藤纏樹,林茂似海,數萬畝原始生態,地老天荒,古樹參天,四季長青,山靜鬆聲遠。秋清泉氣香,兩岸猴聲啼不盡,金鳴展翅啼長鳴,又增加了峽區的一番情趣。初查,峽區有猴各餘衹,稀有的金絲猴,白猴也時有發現。
  區內的手爬岩,白山、南天門更顯其雄奇,為旅遊者再添情趣,遊人到此,流連忘返。
  與峽區相接的是海拔1200餘米的空山天盆景點區,奇特的岩溶地貌造就了13平方公裏的高山盆地,空山又是前國傢主席李先念指揮的著名“空山戰役”,遺址紀念地,紅軍洞、將軍樹、五十裏戰壕迄今猶存。盆中,孤峰四座,卓然玉立,遙相呼應。峰高120—140米,山體內形成無數個蜂窠狀溶洞。盆周,萬山環列,137個山峰,峰峰是景,挂寶岩、五佛觀榜、綉旗山等各俱特色,春夏滿山杜鵑,晚秋,遍山紅葉,鼕天銀妝素裹,空山終年雲蒸霞蔚,景色變幻無窮。
  諾水河景區,環境優美,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區內有脊椎動物145種,國傢保證動物14種,觀賞動物93種,醫藥、科研動物38種;有植物資源158種,珍貴樹木以紅豆、銀杏、香樟、楠木等14種,有中草藥資源達1436種。諾水河又是通江銀耳的發祥地,“九灣十八包”,數萬畝耳林、耳山把諾水河風景區裝點得更加美麗壯觀。諾水河景區一九八六年被列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除上述四大獨立景區外,通江諾水河風景名勝區,還分佈着衆多歷史古跡,在全國享有盛名的古跡有:擂鼓寨新石器文化遺址,欒巴寺巴人文化遺址,千佛岩、白乳溪唐代摩岩造像,歷代軍事要塞得漢城,川陝楚白蓮教大起義蘭號義軍大本營麻壩寨,漢代烏竜玉墓碑群等等。
通江特産 Tongjiang specialty
  通江香菇
  歷史沿革:通江香菇源於野生,自古以來稱為香菌,民間采食作菜餚。段木香菇的起始年代已無從考證,木悄香菇始於1997年。
  生産工藝:第一年,耳樹選擇、砍樹、剔枝、截段、人工接種、發菌管理、起架管理、采收加工;第二年,越鼕管理、起架管理、采收加工;第三年,越鼕管理、起架管理、采收加工。木屑香菇生産工藝:備料、配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養菌、轉色、上架(入畦)、出菇管理。
  獨特品質:通江香菇是以優質樹木作為栽培材料,因此産品明顯優於比國內其它地方以棉籽殼、草料、甘蔗渣等原材料生産的産品,具有肉質嫩脆,味道鮮美,香氣沁心,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可以治療多種疾病,是宴席和家庭烹調最佳配料之一。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元朝吳瑞的《日用本草》載:香菇可“益氣不饑,治風破血”。清朝黃宮綉的《木草術經》曰:“香菇味甘、性平,能益氣助食及理小便失禁。”民間把香菇用來輔助治療痘瘡、麻疹、解毒、治頭暈、防感冒、降血壓、治皮炎、身全衰弱、壞血病、佝僂、肝硬化等病癥。就營養價值而論,據化驗,100剋幹香菇中,含蛋白質13剋,脂肪1.8剋,碳水化合物54剋,粗纖維7.8剋,灰分4.9剋,鈣124毫剋,磷415毫剋,鐵25.3毫剋,以及維生素B1、B2、C等。在香菇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多達18種,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香菇就有7種;脂肪中含有大量的亞麻油酸,灰分中含有大量的鈣、鐵、錳 等造血物質。此外,還含有一般蔬菜所缺乏的維生素D原260剋,可轉化為維生素D,增強人體抵抗力,並幫助兒童的骨骼和牙齒生長。在香菇中含有的30多種酶,是糾正人體酶缺乏的獨特食品。據日本研究,香菇治療膽固醇動脈硬化、肝硬化和抗癌具有顯著效果。因此引起國際上的重視。
  通江黑木耳
  歷史沿革:通江黑木耳起源比銀耳更早,是銀耳的分離母體,起始年代已無從考證。最早發現於原始林間櫟林的腐木表面,形似人耳,故稱為“木耳”,初生為杯狀,漸變為耳狀,諸多耳片連在一起,呈菊花狀,鮮時呈半透明,有膠質,民間采食作野菜食用。至明清年間,衍生有白色木耳(銀耳)種,“惟木生耳,黑者使白,善變法也。”
  生産工藝:第一年,耳樹選擇、砍樹、剔枝、截段、架曬、人工接種、發汗、排場、清搭蔭棚、起架管理、采收加工;第二年,越鼕管理、起架管理、采收加工;第三年,越鼕管理、起架管理、采收加工。
  獨特品質:通江黑木耳含有多種維生素、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李時珍《本草綱目》曰:“木耳生於朽木上,性味甘平,……並有治療痔瘡、血痢下血作用。”現代科學分析:每100剋黑木耳含水11剋,蛋白質10.6剋,脂肪0.2剋,碳水化合物65剋,纖維素7剋,185毫剋鐵,375毫剋鈣和201毫剋磷,此外還含有維生素B1、C、鬍蘿蔔素等,因此黑木耳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其藥物作用有潤體強身,清肺益氣,補血活血,鎮靜止痛等功效。它是礦山工、紡織工等的重要的保健食品。通江黑木耳是用優質樹木生産的細木耳,從質嫩脆,口感好。
  大鯢
  大鯢是通江的珍稀水産動物,國傢二類保護動物。又稱娃娃魚。是大型的兩棲動物。肉食性,喜穴居,450剋以上個體可見性成熟,生長較快,最大個體可見5千克以上。自然條件下省內分佈較廣,多見於青川、江油、北川、馬邊、沐川、犍為、峨邊、武隆、酉陽、秀山、巫山、巫溪、廣元、劍閣、通江、南江、巴中、萬源、珙縣、高縣等地區。
  通江天麻
  通江天麻是一種名貴中藥材,《本草綱目》、《本草圖經》記載:“天麻俗稱赤箭,助陰氣,補五勞七傷,通血脈,開竅,它有息風,定驚,治眩暈眼黑,傷風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小兒驚病動風等,具有擴張血管、增強血管彈性,並可預防早老性癡呆”。
  通江空山黃牛
  通江縣農戶具有2000多年養牛史,逐漸形成了適應性強、具有山地放牧耐粗特性、肉質細嫩、風味獨特的地方黃牛良種——通江黃牛(又名空山黃牛)。1982年農業部委托全國肉牛繁育協作組進行實地調查後,將通江空山黃牛定名為通江牛,收入世界牛種名錄。現在通江空山黃牛分佈於通江、南江、巴中、平昌、萬源、達州等四川東北部地區,存欄總數已達50多萬頭。
  通江空山黃牛成年公牛體高128cm,體斜長 152cm,胸圍182cm,管圍20cm,體重478.7kg;成年母牛體高115cm,體餘長143cm,胸圍168cm,管圍16cm,體重388.6kg。通江空山黃牛有五大特點:一是放牧性能好,在46度的坡地上能很好放牧,適合於山區農戶養殖;二是抗逆性強,而粗飼,能適應比較惡劣的氣候條件,寒冷鼕季農戶衹需放牧加喂稭稈,適當補充食????,牛就能保膘,夏秋衹需放牧即能育肥;三是繁殖力強,母牛1.5歲性成熟,發情十分明顯,一般可達三年兩産,繁殖年限12年以上,犢牛成活率95%以上;四是育肥性能良好,閹牛放牧育肥日增重可達850g以上,使用精料育肥日增重在1.2kg以上,1.5—2歲可達400kg;五是肉質風味好,不論是炒、燉、烤、涮、蒸皆宜,香味濃郁,一直是巴山“燈影牛肉”及牛肉幹的主要生産原料,深受人們喜愛。
  為使通江空山黃牛這一地方黃牛良種得到合理、快速、健康發展,近年來通江縣委、政府大抓養牛業的發展,積極鼓勵農戶養牛致富,到2004年全縣已達年出欄肉牛8.05萬頭規模,養牛産值1.2億元,占全縣牧業總産值的15.4%。全縣形成了牛的交易市場14個,年交易量6萬頭左右,縣境內已建成3個民營牛肉加工企業,生産的“燈影牛肉”和牛肉幹係列産品遠銷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傢,每年牛肉類産品加工增值已達0.85億元。
通江美食 Tongjiang Food
  通江銀耳羹
  工藝:製作時將銀耳用溫水漲發後除去木屑雜質,摘除耳腳,將大朵撕小,再用幹淨紗布包起輕搓後用清水漂洗幹淨。
  泡銀耳的水澄清後用紗布過濾,再將銀耳泡入原水中。豬板油撕去油皮,剁成小粒。把鍋加水後放在旺火上,加入泡銀耳的水、冰糖粉、白糖、燒沸後打淨泡沫,將雞蛋清攪散淋入糖水中,燒開後打去浮沫。
  如此反復兩次直到糖汁清亮為止。均勻地在瓷碗裏加入銀耳、糖水、豬板油粒,用皮紙封嚴碗口,入籠用旺火蒸幾個小時,待銀耳蒸製呈膠質狀即可。
  密麻花
  密麻花係四川省傳統名産之一,通江縣以板橋的麻花最受歡迎,以蜜透滋潤為最大特色。糖重油大,給人以濃郁的芳甜感。
  口味:鬆軟蜜甜,油香濃郁。
  香菇燉臘肉
  香菇燉臘肉是以巴中特有的臘肉和通江香菇為主料輔以當地名貴山珍精製而成。巴中人在每年小寒過後,將所殺年豬加工成塊,用????浸泡一月左右,再吊在火塘上用柏椏枝燒火煙熏。
  這種臘肉香味可口,而且保存一兩年不腐爛。民間還將殺年豬的鮮血與豆腐、糯米加工製成血丸,作待客的風味菜。
英文解釋
  1. n.:  Tongjiang County
近義詞
通江
相關詞
四川????業公司????政稽查所地理四川省行政村社會生活爛尾橋
沙溪大橋
包含詞
通江縣中醫院通江縣實驗小學通江縣第二中學
通江縣鐵佛中學通江縣實驗中學通江縣人民醫院
通江縣????政稽查所通江縣婦幼保健院通江縣衛生防疫站
四川省通江縣衛生防疫站巴中市通江縣衛生防疫站四川廣播電視大學通江縣工作站
通江縣中醫院骨科專科門診部
分類詳情
張開雙泉鄉張開毛裕鄉張開新場鄉張開鐵溪鎮張開勝利鄉
張開永安鎮張開三合鄉張開沙溪鎮張開東山鄉張開鐵佛鎮
張開大興鄉張開三溪鄉張開興隆鄉張開沙坪鄉張開太平鄉
張開俞傢河鄉張開民勝鎮張開火炬鎮張開廣納鎮張開麻石鎮
張開至誠鎮張開洪口鎮張開瓦室鎮張開涪陽鎮張開諾水河鎮
張開楊柏鄉張開文峰鄉張開春在鄉張開唱歌鄉張開芝苞鄉
張開竜鳳場鄉張開鬆溪鄉張開九層鄉張開板凳鄉張開文勝鄉
張開泥溪鄉張開煙溪鄉張開長坪鄉張開空山鄉張開青浴鄉
張開板橋口鄉張開鐵廠鄉張開草池鄉張開回林鄉張開諾江鎮
張開雲曇鄉張開董溪鄉張開澌波鄉張開朱元鄉張開兩河口鄉
張開陳河鄉
諾水河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