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636400 代碼:511923 區號:0827
拼音:Píng Chāng Xiàn 英譯:Pingchang County
平昌縣位於四川省東北部。總面積2227平方千米。總人口100萬人(2006年)。全縣轄16個鎮、11個鄉:江口鎮、響灘鎮、西興鎮、佛樓鎮、白衣鎮、涵水鎮、嶽傢鎮、蘭草鎮、駟馬鎮、大寨鄉、坦溪鎮、元山鎮、雲臺鎮、邱傢鎮、筆山鎮、鎮竜鎮、得勝鎮、青雲鄉、元石鄉、六門鄉、竜崗鄉、土興鄉、板廟鄉、泥竜鄉、岩口鄉、望京鄉、喜神鄉。縣政府駐江口鎮信義大道268號,距巴中市區48千米。
地處大巴山南麓,地勢呈東北嚮西南傾斜,多臺狀、桌狀、方山式低山及壟崗脊嶺。河流以通江河、巴河為主幹,共40餘條,呈樹枝狀展布。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6.5℃,年降水量 1200毫米。201、202省道過境,巴河通航運。有紅軍高級指揮員劉伯堅烈士的紀念碑,有佛頭山森林公園。 |
|
平昌縣,位於四川東北部、米倉山南麓,東接萬(源)宣(漢),南抵達(縣)渠(縣),西鄰儀(隴)營(山),北連通(江)巴(州)。全縣幅員2229平方公裏,轄27個鄉鎮,12個居委會,486個行政村,3960個村民小組,2002年總人口93萬,耕地面積57.5萬畝。係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國傢司法部、省發改委和省路橋集團定點幫扶縣。
平昌是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帶,建立了江口縣蘇维埃政府,有3萬名平昌兒女參加了紅軍,5000多人血染沙場。孕育了我黨我軍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無産階級革命傢劉伯堅烈士,誕生了胥光義、趙蘭田等7名共和國將軍。
平昌資源富饒物産豐富。境內河道總長747公裏,水力藴藏量13.51萬千瓦,可開發量6.3萬千瓦,是全國“長治”工程先進縣、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常見植物50餘科、160餘種,森林覆蓋率34.7%;野生動物種類繁多。石英砂等礦産資源儲量豐富。主産水稻、小麥、玉米、紅薯、馬鈴薯、 油菜籽,並盛産蠶繭、茶葉、花生、甘蔗、煙葉、水果、黃(緑)豆及天麻、板慄、核桃、獼猴桃等土特産品。江口醇、小角樓係列白酒,川平牌菜籽油,皇山香茗茶等15個優質産品享譽全國。
平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2005年底,全縣有各類科技人員122391人,科技對經濟貢獻率達48%;共有各類學校110所,在校學生20195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7.3%,教育質量連年在巴中市名列前茅;文化事業躍入“全國文化先進縣”行列;全縣擁有衛生服務機構785個,衛生技術人員2206人;雙擁工作被國傢民政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雙擁模範縣”。 |
|
地形地貌
平昌縣全境地質屬四川東部地臺區,縣境內地質構造介於大巴山弧形構造、川東新華夏係構造和儀隴、巴中、平昌蓮花狀構造復合交接部位。縣境地貌屬四川盆地外圍山地區,大巴山山地。
山脈呈西北至東南走嚮,略呈嚮西南方向凸出的弧形,山頂有平坦頂面,最高海拔1338.8米,最低海拔350米,相對高差500米,大多數山高700—1000米,農耕地一般在海拔700米左右;縣境丘陵分佈在海拔380—480米之間的白衣、嶽傢、高峰、金竜、元沱等地,面積30萬畝,占總面積的9%。地表形態為高丘地貌長條形。
氣候特點
平昌縣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多年日平均氣溫為16.8℃,除北部低山區外,都能穩定在0℃以上。
縣境降水,主源於太平洋暖氣流夾帶的大量水汽,在大巴山的阻滯和擡升作用下形成地形雨;年降水夏多,鼕少,常出現鼕春偏旱,夏秋偏澇現象。
縣境內年平均日照時數1366小時,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112毫米,全年霧多,風速小,雨量充沛,空氣濕潤。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縣境內尚存獸類22種,禽類49種,水族及兩棲爬行類43種,昆蟲類共60餘類數千種。縣境內屬大巴山馬尾鬆常緑闊葉林帶。有喬、灌木50科160餘種。
土地資源:全縣土地總面積2229.12平方公裏,3343680畝。按地貌分為山原、低中山、低山、深丘、臺地、平壩6個基本類型。縣境土壤來自紫色母質,以紫泥土為主,另有極少老衝積黃泥土,一般田多於土,宜種度廣,肥力中等。一般為有機質含量少、氮質、磷缺、鉀富。
水資源:縣境內水資源豐富,通、巴河天然落差33米,支流中50平方公裏以上河流19條,境內河長341公裏,水能理論藴藏量3.32萬千瓦。縣境內理論藴藏總量13.51萬千瓦,可開發量6.3萬千瓦,占藴藏量的47%。
礦産資源:境內響灘至元沱一綫有石油構造,未開採;尖山鄉內有出露的優質石英砂,投入批量生産;筆山、千秋有稀有金屬礦,未開採。
水文狀況
縣境內屬渠江水係,河網密度每平方公裏0.33公裏。河流總長度747公裏,流域面積50平方公裏以上河流21條,其中100平方公裏以上的主河流11條,流域面積2229.12平方公裏。河流在洪水期猛漲猛降,落差大,水能藴藏量豐富。
其中巴河,源於南江縣玉泉鄉分水嶺,從巴州區復興鄉進入縣境澌岸鄉木連溪,經雷山、蘭草、白衣等地至元石鄉的黃梅溪出境,入達縣江陵鄉。流域面積17666平方公裏,境內主河道長79.3公裏。
通河,源於陝西省漢中市廣傢店鄉長梁,從通江縣愛國鄉入境,進入澌灘鄉,經云臺、元山、江口鎮等匯入巴河,境內河道長43.8公裏,流域面積8958平方公裏。這是一塊緑色寶地,是一塊尚待開發的處女地,地表水、地下水均沒受到污染。 |
|
平昌歷史悠久,置縣迄今已有1700餘年。
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平州縣,屬巴西郡,治所漢王廟(今江口鎮竜潭村),先後隸屬巴西郡、大𠔌郡、遂寧郡。
梁置平川縣。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更名“同昌縣”,屬遂寧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改屬清化郡,九年(589年)更名“歸仁縣”,隸屬仍舊。
唐武德元年(618年)隸屬巴州,二年改屬萬州,貞觀元年(627年)屬巴州。
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廢歸仁縣入曾口縣。
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在今江口鎮楊柳村和筆山鄉境分別建小寧、新德州,隸屬利州路:元朝初年改屬保寧府;至元二十年(1283年)並入閬中縣。
明朝無縣建置,隸屬巴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江口分州,隸屬巴州。
民國二年(1913年),巴州更名巴中縣,分州隨之更名為江口分縣。
1933年6月川陝蘇维埃置江口縣。
1935年紅軍撤離後,境地恢復舊製,屬巴中縣。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成立平昌設治局,取“平州”、“同昌”首尾各一字命名。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升為平昌縣,屬四川省第15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縣境解放。
1950年2月屬川北區達縣專區。
1953年9月屬四川省達縣地區。
1993年10月後屬四川省巴中地區(今巴中市)。
1950年2月2日,成立平昌縣人民政府。
1955年9月23日更名為“平昌縣人民委員會”。
1967年3月18日因“文化大革命”改為“臨時生産委員會”,繼稱“抓革命促生産委員會”。
1969年4月23日成立平昌縣革命委員會。
1980年10月13日恢復縣人民政府建製至今。
2000年,平昌縣轄5個鎮、56個鄉:江口鎮、響灘鎮、白衣鎮、駟馬鎮、得勝鎮、華嚴鄉、金寶鄉、尖山鄉、瀉巴鄉、荔枝鄉、黑水鄉、南風鄉、福申鄉、大寨鄉、元沱鄉、金竜鄉、六門鄉、西興鄉、高峰鄉、寶坪鄉、竜崗鄉、土埡鄉、佛樓鄉、嶽家乡、磴子鄉、涵水鄉、元石鄉、長埡鄉、蘭草鄉、澌岸鄉、粉壁鄉、雷山鄉、青雲鄉、坦溪鄉、元山鄉、張公鄉、土興鄉、風涼鄉、靈山鄉、雲臺鄉、邱家乡、鹿鳴鄉、石埡鄉、青鳳鄉、板廟鄉、筆山鄉、鳳凰鄉、泥竜鄉、岩口鄉、馬鞍鄉、千秋鄉、鎮竜鄉、新廟鄉、喜神鄉、界牌鄉、望京鄉、民興鄉、五木鄉、雙鹿鄉、高升鄉、澌灘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83329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江口鎮 56968 響灘鎮 17480 白衣鎮 18668 駟馬鎮 19496 得勝鎮 20669 華嚴鄉 13973 金寶鄉 18313 尖山鄉 10319 瀉巴鄉 9005 荔枝鄉 8240 黑水鄉 6584 南風鄉 14629 元沱鄉 7289 福申鄉 11242 大寨鄉 7991 金竜鄉 7830 六門鄉 12162 西興鄉 17345 高峰鄉 12795 竜崗鄉 13062 寶坪鄉 6549 土埡鄉 15551 佛樓鄉 14562 嶽家乡 17057 磴子鄉 10903 涵水鄉 14613 元石鄉 9987 長埡鄉 8149 蘭草鄉 21775 澌岸鄉 15989 粉壁鄉 12033 雷山鄉 11489 坦溪鄉 20541 青雲鄉 17409 元山鄉 19284 張公鄉 9901 土興鄉 20743 風涼鄉 8173 靈山鄉 12199 雲臺鄉 23744 澌灘鄉 12362 郾家乡 16413 曉鳴鄉 10702 石埡鄉 13074 青鳳鄉 11812 板廟鄉 11780 筆山鄉 16432 泥竜鄉 16397 岩口鄉 10878 馬鞍鄉 8691 千秋鄉 7122 鳳凰鄉 8231 鎮竜鄉 12824 新廟鄉 6302 喜神鄉 10816 界牌鄉 9268 望京鄉 14697 民興鄉 5575 五木鄉 14374 雙鹿鄉 10440 高升鄉 10393
2003年1月14日,平昌縣撤銷雙江、響灘、西興、白衣、蘭草、元山、雲臺、筆山、鎮竜、得勝10個區公所(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9號批復)。
2003年9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5號)批復:
平昌縣撤銷鹿鳴鎮和荔枝、瀉巴、尖山、粉壁、雷山、高升、雙鹿、磴子、元沱、黑水、南風、千秋、鳳凰、馬鞍、新廟、民興、靈山、張公、界牌、澌灘、石埡、青鳳、風涼、五木、福申、金竜、高峰、寶坪、土埡、澌岸、長埡31個鄉;
擴大19個鄉鎮:(1)將原荔枝、瀉巴、尖山3個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江口鎮。江口鎮人民政府駐望江街129號。(2)將原粉壁、雷山、高升、雙鹿4個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駟馬鎮。駟馬鎮人民政府駐駟馬場。(3)將原磴子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白衣鎮。白衣鎮人民政府駐大河嘴。(4)將原元沱、黑水、南風3個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響灘鎮。響灘鎮人民政府駐響灘。(5)將原千秋、鳳凰2個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筆山鎮。筆山鎮人民政府駐筆山場。(6)將原新廟、民興2個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鎮竜鎮。鎮竜鎮人民政府駐鎮竜關。(7)將原鹿鳴鎮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邱傢鎮。邱傢鎮人民政府駐邱傢堡。(8)將原靈山、張公2個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元山鎮。元山鎮人民政府駐元山場。(9)將原澌灘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雲臺鎮。雲臺鎮人民政府駐鋪埡。(10)將原五木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得勝鎮。得勝鎮人民政府駐得勝場。(11)將原高峰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西興鎮。西興鎮人民政府駐西興場。(12)將原澌岸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蘭草鎮。蘭草鎮人民政府駐蘭草渡。(13)將原界牌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望京鄉。望京鄉人民政府駐麻石口場。(14)將原青鳳、石埡2個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板廟鄉。板廟鄉人民政府駐板廟場。(15)將原福申、金竜2個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大寨鄉。大寨鄉人民政府駐大寨場。(16)將原寶坪、土埡2個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竜崗鄉。竜崗鄉人民政府駐竜崗場。(17)將原風涼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土興鄉。土興鄉人民政府駐土興場。(18)將原長埡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元石鄉。元石鄉人民政府駐元石場。(19)將原馬鞍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岩口鄉。岩口鄉人民政府駐岩口。
從2003年10月到2004年12月,全縣轄區從10個片區、61個鄉鎮減少到27個鄉鎮,鄉鎮平均人口從1.8萬人增加到3.5萬人,幅員面積從36.5平方千米增加到82.6平方千米。
2004年底,平昌縣轄16個鎮(江口、響灘、駟馬、得勝、白衣、元山、嶽傢、雲臺、蘭草、西興、鎮竜、筆山、邱傢、涵水、坦溪、佛樓)、11個鄉(大寨、六門、竜崗、元石、青雲、土興、板廟、泥竜、岩口、喜神、望京)。
2005年9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183號)批準,同意平昌縣人民政府機關辦公駐地由江口鎮新平街128號遷至江口鎮信義大道268號。 |
|
劉伯堅故居
劉伯堅故居位於平昌縣竜崗鄉街道,共兩棟,分別建於1895年和1937年,建築面積共519平方米,原始風貌和格局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既是紀念烈士的重要載體,又是精神文明建設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符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條件。根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特公佈“劉伯堅故居”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劉伯堅烈士紀念館
劉伯堅烈士紀念館(碑)坐落在平昌縣城北AA級風景區佛頭山森林公園內,距縣城2公裏,背靠華嚴庵,左控通河,右扼佛頭寨,與金寶觀、南臺山、老鷹寨隔河相望,地勢高爽,視野開闊,館內緑樹蔥蘢,環境優美,佈局精巧,鳥瞰縣城,四周重巒迭嶂,山環水繞,風景秀美。
1950年,鬍耀邦同志指出:“川北人民應該為劉伯堅烈士樹碑立傳”。1983年,報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在烈士故鄉的平昌縣城動工修建劉伯堅烈士紀念館(碑),共占地22387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緑化面積17998平方米。其間,鄧小平、葉劍英、聶榮臻等黨和國傢領導人分別題詞,黃鎮撰寫碑文。1986年落成,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親自參加揭幕剪彩,李鵬總理發來親筆賀電。
劉伯堅烈士紀念碑碑體以高聳入雲的白玉蘭來展現“忠魂盛開革命花,正氣凜然照萬代”的主題,碑高23.55米,碑座用紅色花崗石鋪貼,寓示平昌紅色沃土出英才,碑體為三塊潔白水刷石面立柱上為變形花瓣,寓示烈士的高風亮節及為黨為國的不朽功勳,中為含苞待放的鮮紅花蕾內裝燈光,寓示烈士英年早逝而光照千秋,廣場內鋪設紅色地板磚嚮人們昭示“川北杜鵑贛南血,烈士精神礫古今”。碑座正面是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劉伯堅烈士紀念碑”八個鎦金大字,碑座背面白色大理石上鎸刻着當時年已八旬的黃鎮用三個月時間撰寫的1:1大小的碑文。劉伯堅生平事跡陳列館外幕墻上,鑲嵌着劉伯堅烈士《帶鐐行》手跡;館內安放着伯堅烈士漢白玉雕像,展陳烈士生前的珍貴照片、遺物、親筆書簡1000餘件,史料豐富,資料翔實,係統展示了劉伯堅烈士 “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的光輝的一生、戰鬥的一生。
劉伯堅烈士紀念館(碑)1991年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二十年來,先後接待中央和省內外參觀團體萬餘起,參觀群衆及遊客愈百萬人次,已成為川東北革命傳統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今年,劉伯堅烈士紀念館被中宣部、國傢發改委、國傢旅遊局等十三部委列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劉伯堅烈士紀念館及竜崗烈士故居(位於平昌縣城南50公裏處竜崗鄉在街,平(昌)營(山)幹綫公路)等景點與儀隴朱德故裏、廣安小平故裏鏈接成川東北偉人故裏遊環綫,並為川陝渝紅色旅遊精品綫路經儀隴、營山、渠縣、達川進入川陝蘇區首府的南大門及重要鏈接點。 |
|
廖綸
廖綸(1810—1889),字養泉,號橘叟,平昌縣江口鎮人。其祖父廖安國、父親廖元均為清時舉人。廖綸曾任金匱、無錫兩縣縣令,主辦正陽????務,繼任江蘇、海州州官。綸工書法,善詩文,其書法有顔柳風度,頗具功力,現江口鎮轄區內仍留存有石刻真跡《石峽頌》和“江陽十景”及“魁”、“壽”二字。
據《巴州志》記載,遺著《大中講義》(二捲)、《鞭心錄》(四捲)、《兩漢讀書論斷》(二捲)、《夢傳文鈔》(八捲)、《日記雜錄》(二捲)、《巴效篇》、《笑山姑存草》等。
吳德溥
吳德溥(1817—1882),字眉生,吳銑次子,平昌白衣庵人。受業於大學士文端公倭仁,聞宋明理學,益自刻勵,盡滌少年豪氣,一以實踐為主。後邊境多有戰事,復博綜天文、物理、兵農之學,期於有用。
德溥以同知分發貴州,至之日,籌辦鄉團,督製軍械,教民操練。時貴州上下遊均屬盜區,德溥於境內設卡梭巡,質詢民苗,存記良莠,勸德不遺餘力。每戰不亂,且有勇有謀,率先士卒,衝鋒陷陣,歷三十年而定,德溥實與之始終。
德溥平定苗亂後,光緒帝召見,公俯首跪地,帝令其仰面,問及眼睛時,答曰:為矛利刃所傷,即飭上殿喧談,問及白衣景時,公順口占曰:“小閣樓臺照白衣,鳳凰展翅撲蒙溪,鯉魚坂子回頭望,步步登高上雲梯。”言罷,當即賞黃馬褂,並賜博奪巴圖魯勇號,始補則舉應興應革者,一一規畫之,而條議朝政尤悉。在任六月病卒。光緒丁醜(1877)。川東大旱。德溥籌戶金,馳書裏門,開辦平糶,全活甚衆,鄉人稱頌義舉,與其叔雲嵋,並泐石記之。故其卒也,鄉人聞訃皆涕泣,每有痛失廈庇者。其後,雲貴總督劉武慎公,上德溥功狀,上為之悼惜。時貴州方請為祠祀曾公,遂附祀焉。著《潛書》上,下篇行於世。《毛詩傳箋合義》、《春秋述傳》、《圃亭集》諸種若幹捲。
朱兆林
朱兆林,男,漢族,生於1907年11月17日,四川省平昌縣板廟鄉涼水村1社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1軍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參加了川陝革命根據地反“六路圍攻”和紅四方面軍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政治處宣傳隊分隊長,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20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響堂鋪伏擊戰和反“掃蕩”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第2野戰軍13軍39師副政治委員,第2野戰軍供給部副政治委員。參加了上黨、淮海、渡江戰役。在上黨戰役桃川追擊戰中,榮立一等功。
建國後,任西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政治委員,西康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空軍軍政治部主任,空軍軍事法院院長,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1988年獲一級紅星勳章。 |
|
喪葬
喪葬由一係列繁甭的儀式組成,避免死在床上,要淨身,穿好老衣,平平睡在堂屋正中的竹席上,燒倒頭紙,腰間用黑色綫做褲帶叫做係年零綫,多大年齡多少根,腳前點一盞菜油燈。
斷氣時要放鞭炮,並將死者生前所睡床鋪上的墊草拿到野外去燒掉,以此嚮村民報喪,還要派孝子披麻戴孝去嚮遠方的親人(友)報喪。再請白鶴仙師根據死者的出生、死亡時間卜算入殮時期,並按子女的出生日期在互不相剋的前提下選擇好墳地。對死者所舉行的一切儀式都在靈堂裏進行。
設靈前首先將死者屍體放入木棺中,擺放在堂屋正中,堂屋大門口左側的階沿上擺放用竹和紙做成的靈房,靈房前的香案正中,放着死者的靈牌和照片。晚上孝女守靈,直到出喪為止,出喪頭一天下午,親朋好友敲打鼓,擡着花圈輓聯前來吊喪,其中,女婿要擡祭豬,孝傢設坐堂鑼鼓與孝子專門接待來客,來客進入孝傢均有一定程序。
祭奠儀式有客祭、堂祭和傢祭三種,祭祀活動的主持稱贊禮生。傢祭通常采用明清時流行的“出堂三獻”或“對靈三獻”儀式,都有吟誦祭文形式。祭奠儀式結束則進行封棺儀式。最後由孝歌班子通宵達旦坐唱孝戲或孝歌纔算結束。
出靈又稱出喪。凡參與出靈的人,是死者同輩的直係親屬,要全穿孝服和包孝帕,孝子也要全穿孝服,長孝端上靈牌在院壩口等“八仙”擡靈柩出堂屋,靈柩擡到院壩邊時,贊禮生便舉行路祭儀式,孝女面嚮靈樞跪地痛哭,送死者上青山,民間謂之送老歸山。
出靈時,靈柩走最後,孝女走靈柩肖。靈柩路過之處要撒發買路錢,死者亡靈才能通過。靈柩路過民房或街上店鋪門前,“八仙”要打岔說吉令,店主要放鞭炮,孝女全部調頭就地下跪。到墓地時“八仙”放下靈柩入墓,白鶴仙師撥好字頭(朝嚮),由孝傢先掩一把土,“八仙”再說吉令,白鶴仙吟誦撒五穀,最後舉行“墓祭”,白鶴仙要給孝傢排寫好燒七的期單,每七天一次,叫“燒周年”,一年滿後,以後每年衹在中元、清明和死者生日之期纔舉行祭拜。
四川翻山鉸子
四川翻山鉸子是一種揮舞和打擊“鉸子”(銅質小鈸)的男子舞蹈。
中共建國前,主要分佈在平昌縣的西興、響灘、白衣和相鄰的營山縣老林、雙河一帶。
中共建國後,逐漸擴展到鄰近的渠縣、通江、南江、巴中等縣。
《翻山餃子》源於何年?據平昌縣高峰鄉藝人厥清太(1926年生)口述:“我師父是竜崗鄉的蘇興太(歿於19前年,享年七十八歲),八歲時嚮本縣一位民間藝人(佚名)學吹嗩吶和刷鉸子。他教出來的徒弟,都是又會吹嗩吶又會刷鉸子……”
又據營山縣老林區藝人謝元照等憶述:
“早年有一個叫聶信忠(又名聶老五)的人,到平昌做生意,從勝漆的民間藝人那裏學打《翻山鉸子》,以後帶口他的家乡--營山縣老林區明德鄉,開始在當地傳播。歿於1944年,享年六十九歲。”
根據以上調查,按師徒傳承代數的時間推算,最遲約在清鹹豐七年(1857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平昌和營山兩地已有《翻山鉸子》的活動,距今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
翻山鉸子的表演,藝人稱作“刷餃子“,在嗩吶和鑼鼓的伴奏聲中,鉸子手(表演者)合着節拍,揮動雙鉸,不時放長或收短鉸上所係的繩子,忽而甩過頭頂,忽而繞過腰腿翻旋飛轉,在各個不同部位擊打,展現出種種優美的舞姿和造型。動作舒展靈活、剛健粗擴,氣氛歡快,十分紅火熱鬧。深受山區人民喜愛。
由於技巧性強,一般以單人表演為主a以後發展了雙人、三人和四人等多種表演形式。
近年來回各地藝人競相創新,把在平地上的打鉸動作。
搬到方桌和長凳上去表演,並吸收融合了一些其他藝術技巧。
形成了“高臺鉸子”-這一新樣式。為了有所區別,便把原在院壩、堂屋、路途等平地上表演的餃子統稱為“平地鉸子”。
在每場表演中,各種形式交替進行,使演出更加豐富多彩。
《翻山餃子》的基本動作,根據放長和收短鉸組做打效動作而區分為“長繩鉸”和‘短繩鉸”兩個類別。其打法,大都由打、擦、翻、轉四種方式構成,約共有四十多個動作。大多數動作都冠以形象化的名稱,如:白間亮翅、風吹楊柳、團魚曬殼、青蛙曬肚、樸地蓬花、跑馬射箭等等。
舞蹈的動律特徵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往復的動體:
《翻山鉸子》的主體動作,是舞者揮動兩面鉸子,翻來復去地擊打而舞。動作與動作之間不停頓、不間斷,形成一種循環往復式的動律。而這種特有的動律,又總是沿着“8”字形綫運動,起到舞蹈動作或動作組合之間的連接、重複、變換和過渡的作用。這種在復式的動律,使舞蹈具有圓潤、流暢的美感。
2、對稱的動態:打鉸動作,多在左右、前後、上下等對稱位置間變換。這使舞者的體態具有明顯的對稱性特徵。如:上身的前俯後仰;腰部的左右側彎、扭轉;肩部的前後搖擺以及眼睛和頭部的來回轉動。這種對稱性的動態,增大了動作與動作間的對比度。尤其在長繩鉸表演時,對比更為強烈,氣勢更顯得豪爽奔放。
3、均衡的節奏:《翻山鉸子》表演時,無論動作怎樣變化,也無論延續多久,其進行的節奏,總為中速,均勻而平穩。常常是一場表演長達二、三十分鐘,而鉸子的敲擊,始終是合着2/4的節拍,一拍一次,從容不迫。但在均衡的節奏下,動作卻時大時小,時起時伏,動靜相濟,顯示出張弛和跌宕,不但沒有單調平直的感覺,反而覺得別有情趣。
《翻山鉸子》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衹在迷信職業行當中傳承。
如:蘇興太,厥清太,聶信忠等人都曾從事過迷信職業。他們在祭神、驅邪等活動中,常常以鉸子作為法器,邊打鉸子邊作法事。在婚嫁和喪葬禮儀中,他們又是一套吹打班子,當地稱為“八仙鼓樂師”。厥清太憶述說:“解放前,吹吹吶刷鉸子的叫做‘八仙鼓樂師’,又叫‘大班師’。相傳起源於八仙中的韓湘子。過去,送殯、擡花轎、看墳地、大小紅白喜事,都請我們這幫人來幹。嗩吶子進喪房,給死人湊興嘛!那時候,鼓樂師就是吹一陣嗩吶刷一陣鉸子。在過去的年代裏,由於藝人社會地位及職業的低下,加上本身“衹傳本傢不傳外族”等俗規的限製,《翻山鉸子》的傳承十分緩慢。它雖在祭祖娛神的同時,尚具有慶喜和娛人的一面,但因受局限而得不到應有的發展。表演的人數衹有一至二人;套路和動作少而簡單。形式也衹有短繩鉸一種。
中共建國後,《翻山鉸子》以其歡快熱烈、剛健粗獷的氣質受到廣大山區人民的喜愛,它的娛樂功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逐步發展成為“跳喜不跳喪-的特定形式。
在解放初期的土改中,農民們慶祝翻身時,《翻山鉸子》抒發了他們無比強烈的翻身感,曾被譽為“翻身鉸子”。經過一段時間傳播和發展,成了當地最受人喜愛的民間舞蹈,婚嫁時請鉸子隊來助興,已成為當地一種鄉俗。
因而當地有“離了和尚不念經,離了鉸子不送親”的說法。
1955年,《翻山餃子》在四川省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調演中,作為川北地區特有的舞種,以其優異的技藝而獲奬,大大促進了該舞的發展。
此後各地紛紛建立起半專業性質的表演隊,鉸子手的人數也成倍增加。由於各地及隊與隊之間的競技和交流,使鉸子的表演技藝不斷提高。隨着長繩鉸動作和高臺鉸子逐步形成和發展,各地鉸子隊逐漸出現了各自的不同風格,如平昌縣即有三個各具特色的隊:
以譚周發為代表的隊,以動作準確、優美見長;
以厥清太為代表的隊,戴着面具表演,詼諧而風趣;
以何樹恆為代表的隊,舞姿剛健,動作舒展;
他的大鉸子(直徑約20釐米)表演,尤為別緻。而營山縣以謝元照為代表的隊,則以大方挺拔而另樹一幟。
近年來,各地鉸子藝人廣泛收徒傳藝,精心培養了一大批十三、四歲至二十多歲的新生力量。他們天資聰敏,基本功紮實,刻意鑽研高難技藝,成績突出。
如:平昌縣的楊永明、周泊基、厥作貴,營山縣的謝世平、肖先群、羅華全等,都是一些後起之秀,他們對《翻山鉸子》的繼承和發展起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翻山鉸子》的伴奏麯牌較多,已收集到的約有三十多首。所有麯牌均為了節拍。其中經常使用的衹有一小部分,如:「花引子」、「南瓜花」、「絲瓜花」、「浪淘沙」、「長陰調」等,其餘則用於烘托氣氛。一些麯牌大同小異,或僅有個別音符有所改變。伴奏樂隊一般由嗩吶一至二支,小鼓、小擦、小鑼各一個組成,麯牌可任意變換或反復。打擊樂無獨立的麯牌,衹配合喚吶敲擊節奏。伴奏和舞蹈基本按中速進行,無明顯的快慢變化。 |
|
平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05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28.99億元,三次産業結構比為44.3:23.0:32.7;固定資産投資10.6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8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1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97元;人口自然增長率1.5‰。
2006年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産總值實現33.5億元,增長1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5850萬元,增長13.1%;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30元和5700元,分別增長6.7%和7.3%;城鎮登記失業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控製在4.5%和4‰以內。
農業標準化顯效益。近年來,平昌縣堅持“標準興農、標準富農”的思路,通過建基地、樹品牌等,帶動和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該縣已建立建設國傢級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3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鄉鎮5個,涉及高粱、生豬、優質水稻、海椒、豇豆等主要農産品。同時,通過實行標準化生産,發展了大量優質農産品,在2個食品工業園區的帶動下,實現了農業的標準化深加工。近年來,由農業標準化生産給農民人均增收已逾100元,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
|
拼音:Pingchang Xian
代碼:511923
郵編:636400
駐地:縣人民政府駐江口鎮信義大道268號
2004年,平昌縣轄16個鎮(江口、響灘、駟馬、得勝、白衣、元山、嶽傢、雲臺、蘭草、西興、鎮竜、筆山、邱傢、涵水、坦溪、佛樓)、11個鄉(大寨、六門、竜崗、元石、青雲、土興、板廟、泥竜、岩口、喜神、望京)。 |
|
平昌縣地處東北交通要塞,達(州)廣(元)二級公路橫貫東西,到重慶僅4小時車程。平昌縣通過實施三輪公路交通大會戰,縣內通車里程達2698公裏,實現了出境幹道全部硬化、區區通油路、縣鄉公路標美化;縣城二級公路90公裏接入達—渝高速公路,距重慶僅3小時路程,距達州火車站90公裏,四川省“十一五”規劃的達廣高速公路貫穿平昌,是達州到巴中的必經之地,位於成都、重慶、西安等大都市交匯輻射的中心地帶,是川東北物流集散地。全縣村村通公路。形成快捷的交通通道。 |
|
佛頭山森林公園
佛頭山森林公園位於平昌縣城所在地江口鎮北側,通河、巴河、竜潭三面盤繞,衆山簇擁環護,狀如衆星拱月。佛頭山因傳說“觀音大士派佛頭童子下凡鎮守竜潭溪”而得名。景區經營面積293公頃,海拔400-723米,森林覆蓋率達90%。2002年四川省旅遊局批準為AA級風景區,2003年作為鎮竜山國傢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批準為國傢級森林公園。
佛頭山景區氣候溫和,風景旖麗,峰巒磅礴,雲山霧海,佛光若現,兩江匯流,洪波素練,無不壯麗絶倫,瑩潔清新。大高差、陡山坡、窄嶺道、峭絶壁,支梁上踏出通幽小道,懸崖中露出聚仙山洞,V形𠔌鬼斧神工,奇石峰半懸空中,尖石筍紮於林中,平石盤微露碾跡,斜石包深嵌足印。石縫中溢出雨絲,山裙邊淌着小溪,竜潭瀑布珠飛玉濺,砥石雷鳴,大小天池巧奪天工,清澈甘冽,菊桂飄香,鵑白葉紅,讓人留連忘返。登嶺脊環顧,視彩霞臥雲,立遠山回望,見竜爪外伸,遊目騁懷,豁然開朗。登臨之餘,驚嘆之間,聽鬆濤天籟之聲,沐森林空靈之氣,觀佛光絶世之姿,覽江陽十景之盛,鳥語嚶嚶,梵聲渺渺,亭臺樓榭,壁畫石刻,歷史古跡,革命遺址,無不美輪美奐,宗教文化,紅軍文化,民俗文化豐富奇特,璀璨奪目……是人們休憩、觀光、避暑、療養、登山、朝聖以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最佳去處。
佛頭山佛光乃天下奇觀,由於“佛光”的形成條件非常特殊,故又名“寶光”。據說“影入佛光,可獲吉祥”。我國較著名的“佛光”是四川的峨眉山和安徽的黃山;世界上能經常見到佛光還有德國的布勞甘山和瑞士的北魯根山。而低海拔山(僅700米)現佛光世界上僅平昌佛頭山。當雲霧彌漫山腰、陽光斜照崖上,出現一道彩環,花木身形映入環內,人動影隨,兩人相佑,衹見自身,十分奇妙,令人驚心動容。佛頭山佛光光環清晰、持續時間較長、出現頻率高,一月之內連續出現十餘次,更顯其絶妙與神秘。
得勝鎮北山寺
得勝北山寺亦名北峰院,位於平昌縣得勝鎮。東北接壤通江,西北依抵巴州,距平昌縣城40余公裏,距縣城60余公裏,占地二十餘畝,海拔810餘米,寺東、西、北面為懸崖絶壁,南面地勢平緩。寺周岩下樹木繁茂,有古樹鬆柏、楠木、菩提、搖錢等灌、喬木數種。
據《巴州縣志》載:“北山寺,在縣東得勝場,僧慧悟始建,花竹蔭森,足資遊憩。”此寺為什麽被《巴州縣志》記載呢?因民國以前平昌屬巴州縣管轄,故記入《巴州縣志》。該寺清初遭兵燹,康熙年間復修繕二教寺改名北山寺。現存寺院及壁畫乃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至二十五年(1845年)雷自然和尚籌資繼建的。
北山寺是冷兵器時代兵傢必爭的軍勢要地,明武宗時農民領袖蘭延瑞、鄢木恕就在此地起義,張獻忠入川以得勝為重鎮,一度屯兵於此,清白蓮教農民起義軍也以此為據點。這些歷史在寺內存碑銘文中均有記載。
在近代,紅四方面軍在這裏建立了蘇维埃政府,紅十一師、九十師、八十八師、九十師先後在這裏設立過指揮部。1933年10月徐嚮前總指揮在此主持召開了軍事會議,製定了“宣達戰役”作戰計劃。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曾在這裏指揮“宣達戰役”及以後的反“六路圍剿”戰役,均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鎮竜山國傢森林公園
鎮竜山國傢森林公園隸屬平昌縣,包括縣內的鎮竜五峰林海景區、江口鎮佛頭山景區、白衣水鄉古鎮景區。森林公園總面積2553公頃,林業用地面積2133頃,活立木總面積6.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3.5%。
該生態公園、生態區位獨特,具有生物多樣性、景觀多樣性、人文特色性特徵,生態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人文旅遊景觀比比皆是,人與自然交融和諧。位於鎮竜鎮境內的五峰景區有美麗的天然林和茂密的人工林,裸岩極少,漫山遍野堆緑聳翠,溝𠔌壑畔郁郁葱葱,林間小溪流水潺潺,山體雄渾,皺褶扭轉。站在高處俯瞰,頓生山舞緑竜,峰為碧丸之美感。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峰54座,其中有5座山峰呈五角形分佈,形成“五竜捧聖”之勢。五峰林海300米的空山坡內有一段長40米的林間小道,人行其上咚咚作響,輕踩輕響,重踏重鳴,五音諧和如天籟之音,謂之天鼓地音;東北角的五竜湖,湖水麯折,形似臥竜,湖面如鏡,倒影迷人。
在平昌最高峰賈閣山上可以看到跳躍的日出、碩大的太陽、厚積的雲海,多姿的月相;五峰林海不遠的鄧傢灣等處石雕精美的古墓量多質高,清光緒民居完好如初、黃梁古樹破巨石景觀獨特。以劉伯堅烈士紀念館、川陝蘇區革命文物陳列館為代表的紅軍文化,以極樂寺、佛光寺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神奇佛光聞名的佛頭山森林公園,以白衣水鄉古鎮歷史文化構成鎮竜山國傢森林公園的豐厚文化底藴。
五峰林場秋景
位於鎮竜鎮境內的五峰林場有茂密的人工林和美麗的天然林,裸岩極少,幾無荒山,漫山遍野堆緑聳翠,溝𠔌溪畔郁郁葱葱,山體雄渾,皺褶扭轉。站在高處俯瞰,頓生山舞竜蛇,峰為泥丸之美感,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峰54座,其中有5座山峰呈五角形分佈,形成“五竜捧聖”之勢。
在五峰林場分場300米的空山坡上,有一段長40米的小道,人行其上咚咚作響,輕踩輕響,重踏重鳴,五音諧和如天籟之音,在該場東北角的五竜湖,湖面麯折,形似臥竜,湖水浩瀚,倒影迷人。在賈殼山可以看到跳躍的日出,碩大的太陽,厚積的雲海,多姿的月亮。在距該場不遠的鄧傢灣等處石雕精美的古墓量多質高。 |
|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孫權分太末縣南部地始置遂昌縣。管轄今浙江遂昌縣和竜泉、慶元縣大部,金華縣(原湯溪縣)部分地。屬揚州會稽郡。
孫權赤烏二年(239年)更名平昌。清光緒《遂昌縣志》捲一載:“平昌縣以去十五裏兩山前後平疊如昌字,故名”。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復稱遂昌。
今天遂昌縣屬浙江麗水市。 |
|
北魏世祖時置刑軍縣,太和二十一年(497) 改名平昌縣。
隋開皇十五年(595) 並入伍城縣,義寧元年(617)復置平昌縣。
唐貞觀元年(627)平昌縣改名呂香縣,因呂香鎮為名。故治在今山西鄉寧縣西南八十裏。
五代周顯德三年(956)呂香縣並入鄉寧縣。 |
|
- n.: Pingchang County
|
|
平昌 |
|
四川 | 紀念碑 | 烈士 | ????業公司 | ????政稽查所 | 平昌 | 凡人齋一畝三分地 | 平昌話 | 地理 | 四川省 | 行政村 | |
|
|
平昌縣教育局 | 平昌縣中醫院 | 平昌縣絲綢廠 | 平昌縣人民醫院 | 平昌縣鎮竜中學 | 平昌縣第二中學 | 平昌縣????政稽查所 | 平昌縣婦幼保健院 | 平昌縣紅十字醫院 | 平昌縣衛生防疫站 | 平昌縣廣播大學平昌工作站 | |
|
|
福申鄉 | 涵水鎮 | 黑水鄉 | 南風鄉 | 蘭草鎮 | 駟馬鎮 | 坦溪鎮 | 元石鄉 | 土興鄉 | 界牌鄉 | 鎮竜鎮 | 尖山鄉 | 得勝鎮 | 江口鎮 | 高峰鄉 | 岩口鄉 | 佛樓鎮 | 嶽傢鎮 | 筆山鎮 | 六門鄉 | 板廟鄉 | 泥竜鄉 | 望京鄉 | 喜神鄉 | 瀉巴鄉 | 荔枝鄉 | 元沱鄉 | 馬鞍鄉 | 響灘鎮 | 西興鎮 | 元山鎮 | 雲臺鎮 | 青雲鄉 | 竜崗鄉 | 金竜鄉 | 大寨鄉 | 邱傢鎮 | 白衣鎮 | 鹿鳴鎮 | 雙鹿鄉 | 澌灘鄉 | 粉壁鄉 | 靈山鄉 | 五木鄉 | 青鳳鄉 | 澌岸鄉 | 石埡鄉 | 土埡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