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邮编:623000 代码:513221 区号:0837
拼音:Wèn Chuān Xiàn,Wenchuan Xian
汶川县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位于四川省中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理坐标北纬30°45′-31°43′、东经102°51′ -103°44′。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市、大邑县、芦山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全县东西宽84千米,南北长105千米,总面积4083平方千米。 户籍人口105436人(2007年末)。主要民族为汉、羌、藏和回族。
全县辖6个镇、8个乡:威州镇、绵虒镇、映秀镇、卧龙镇、漩口镇、水磨镇、龙溪乡、克枯乡、雁门乡、草坡乡、银杏乡、耿达乡、三江乡。县人民政府驻威州镇,距州府驻地马尔康140千米。
晋置汶山县,北周置汶川县。据《元和郡县志》:“梁置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汶江即岷江,汶乃岷的隶书之变,且岷汶古音相通。1958年并入茂汶羌族自治县,1962年析置汶川县。
境内地势由北向东南倾斜。东北为龙门山脉,西南为邛崃山系。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为6250米;东南部漩口地区的岷江出口处海拔仅780米。岷江过境,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县境岷江四大支流。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3.5℃,年降水量500毫米。国道213 线、317线过境。
有红军烈士纪念馆。还有石纽村刳儿坪、姜维城等名胜古迹。县境西南部为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 |
|
汶(wèn)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882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48%。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325米,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马尔康246公里,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
自1963年恢复建县至今,全县辖6镇8乡,总人口1117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总人口的26.69%,是我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岷江纵贯县境西部地区,长达88公里,主要有杂谷脑、鱼子溪、草坡等河流,流域面积1429平方公里。全县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达348万千瓦,可开发量170万千瓦,现已开发100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富足,旅游资源更是别具一格,拥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国文化遗址等人文景观资源。汶川县既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也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就在县之西南部。汶川是阿坝州的南大门,也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
到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125 852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6 54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6 42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 678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1 5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和500亩两个无农药污染IPM示范园区,注册和启用了“西羌牌”、“岷江牌”两个商标和五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水干果生产建设基地。林业三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封山育林9 403.9公顷,飞播造林813.4公顷,人工造林3 723.1公顷;完成还生态林3.28万亩,还经济林0.42万亩;完成治沙面积14 605.54万公顷。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区州、县的工业经济走廊和水磨工业经济园区,正抓紧建立桃关工业经济园区,成规模、效益好、资产上千万元的招商引资企业已有潘达尔工业硅厂、跃发冶炼有限公司等6户;电力工业更是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投产各级电站40余座,装机容量达100余万千瓦,1986年初被评为全国首批5个“初级农村电气化县”之一。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已开发三江生态旅游区、西羌第一村、姜维城古文化遗址、萝卜寨民俗村等景区。交通建设成绩显著,已建成以国道213、317线为主干,县、乡、村道为支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机耕道。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移动、联通通信网络覆盖率达85%以上,县城及主要集镇已开通了小灵通通信,实现了通信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县城威州城区面积已达3.53平方公里,初具现代化城市规模,已逐渐形成阿坝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环山,三山竞秀、二水争流,一城跨江尽新楼”是对今日威州的精当描绘。
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向前推进。县域内有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阿坝州财贸校、阿坝州电大等6所大中专院校,州水电、农业机械、交通、牧业等4所州级技工学校,农牧林科研所3所以及初、高中9所。被列为省重点中学的威州中学,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育质量快速提升,走在全州教育最前列,为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培育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自然地理汶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因汶水得名,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地图坐标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县域面积8820平方千米;人口110 118人(2000年),主要民族为汉、羌、藏和回族。周边相邻县级政区,东邻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境内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为主要旅游景点。县治威州镇。
汶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分别位于县域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境内主要河流。
汶川因县西汶水(现岷江)得名,西汉时为绵虒县,西晋改为汶山县,并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1952年县城由绵虒迁威州;1958年茂县、汶川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2年恢复汶川县至今。
2007年12月5日,汶川县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离全省的中心城市近、都汶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创建九环线千里文明走廊等机遇,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奋力推进汶川跨越式发展,努力把汶川建设成为全国藏区第一州模范县和岷江上游“明珠城市”。
走进汶川,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片生态的乐土!一座离都市最近的“天然氧吧”!一处最适合都市人休闲的旅游圣地!这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里旅游舒适期很长,夏季每天舒适时间为23~24小时;这里的生存环境质量极高,大气环境质量为国家一类一级,空气污染指数为25,是都市的1/5;地表水环境质量为国家一级,且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仅以三江、草坡、卧龙等生态景区为例,日释氧气量为1 500吨,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150个,比某些大都市高1 000倍,空气中含菌量比某些大都市低100~1 000倍。
走进汶川,你会享受到独特的集自然、生态、藏羌民风民俗为一体的短程特色旅游和城市度假休闲旅游。你可以去追溯世界上最古老的羌文化,绚丽的羌族刺绣;欣赏历经千年不倒的羌寨、碉房和邛笼仍在雪山下耸立,被称为世界桥梁先驱的悬筒和溜索仍在峡谷上空弥香。
走进汶川,攀岩、漂流、滑翔、科学探险、野营、生存挑战、定向运动,及轨道滑行、羌族溜索、日光浴场、藏羌晚会、西羌药蒸等,既可陶冶身心,又可以强健体魄。
走进汶川,阅尽人间春色:那数不清的直径数米的巨树构成了一片片的独特森林,杜鹃、香楠、珙桐、连香、桂花、兰花形成了香海、香路、香山,尤其是那数十种杜鹃从春至冬依次开放,美艳无比。夏季,是观赏鸽子花的最好季节,这里是全球唯一能看到如此壮观美景的地方。从4月开始,花朵由淡绿色而乳白色而棕褐色,山风吹拂,万花齐动,似对对白鸽展翅欲飞;秋时,放眼望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冬季、雾凇、冰挂、冰瀑是雪的精灵,雪莲、腊梅是雪的天使。
走进汶川,以生态为支撑的各种基地映入眼帘:全县已在水磨镇建起了3 000余亩优质茶叶基地,在三江乡建起了1 000余亩猕猴桃基地和漩映地区2 000余亩“苦丁茶”基地;在威州镇布瓦山建起占地1 500亩的“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基地,在绵镇三官庙建起了占地3 000亩的“经济生态示范园”,还有七盘沟枇杷园、克枯乡的梨枣园等一批高标准特色农业基地。并注册和启用了“西羌牌”、“岷江牌”两个商标和5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水干果生产建设基地;全县已发展商品蔬菜3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达30 000余亩,优质茶叶7 000余亩、甜樱桃8 000亩、枇杷3 000亩、小水果4 000亩的生态农业基地;再用3年时间,全县将分别建成万亩优质甜樱桃、万亩优质枇杷、万亩猕猴桃和甜柿等优质小水果、万亩优质茶叶四个基地。
迥澜塔位于汶川县漩口镇镇政府后岷江与寿溪河交汇处的岸边台地上。塔为九级密檐式砖塔,坐东南向西北。塔基及塔身平面呈正六方形,以白色灰浆抹面。塔基由上往下微内收,底边长2.6米,高6.5米,西南面开拱形门一道,高2.4米,宽0.80米。
塔身为密檐九级,由下向上逐级内收。各层塔檐用砖叠涩向外挑出,每层高度由下往上依次递减,各层各面正中皆开拱形小窗一道,顶为六角攒尖顶。塔通高21米。在塔身第一层内壁有“姚垂典漠训诏损造,堪兴苟含章,造工谢寅昌。大清道 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的题记。《灌县志》亦载迥澜塔“清处士姚清澜建也”。迥澜塔系风水塔,为漩口镇八景之一。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盘沟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城南,距县城约7公里。沟长约30公里,沟口海拔1500米,沟顶的白龙池4020米,沟宽处300余米,窄处仅1米左右。沟内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是一处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山地风景区。
全沟景观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从白龙池到雪花坪一带,长约6公里,坡降大,从4020米下降到3418米。这段属典型的“彭灌杂谷”断裂地带,山势陡峭如刀劈斧砍,峰形千姿万态。白龙池是一个形状如葫芦的高山堰塞湖,深潭碧水,从出水口下跌形成多级瀑布,其中50米以上的瀑布就有10余个。下段由雪花坪至沟口镇沟石,水势缓而多变,在茂林幽竹间奔流,全长约15公里。地势平坦开阔而两岸山峰高耸,野花遍地,绿草如茵。以雪花坪瀑布最为壮观。
这里气候温和,植被丰茂,从山脚到山顶,大致可分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阴暗针叶林带、亚高山亚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带草甸带5个垂直分布的植物带,植物种类繁多,动物资源也很丰富。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是国家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区现有人口5 343人,其中,农业人口4 550人。
1980年,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并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98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卧龙保护区内汶川县的卧龙、耿达两个公社划定为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体制,由林业厅代管。同年7月,省政府、原林业部联合作出了将四川省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改为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的决定,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的综合管理体制。
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享誉中外,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区内共分布着100多只大熊猫,约占全国总数的10%。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其它珍稀濒危动物金丝猴、羚牛等共有56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12种,二类保护动物 44种。据统计区内其它动物种类如:脊椎动物有450种,其中兽类103种,鸟类283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25种,鱼类18种;昆虫约1 700种。据已采集的植物标本统计,区内植物有近4 000种。高等植物1 989种,在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1 604种。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达24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连香树、水清树,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保护区内还有丰富的水能蕴藏量。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理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景型多样、气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险、峻、奇、秀于一体,还有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区内建有相当规模的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保护动物繁殖场;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测站;有国内迄今为止以单一生物物种为主建立的博物馆的大熊猫博物馆。
多年来,卧龙自然保护区着眼于建设一流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目标,坚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针,积极开展保护、科研、社区建设等工作,使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高山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攻克了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工作中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幼仔成活难”的三大难关,人工繁殖大熊猫48胎、72仔、成活59仔,幼仔存活率已经连续5年达到100%。圈养大熊猫总数达到80余只,占世界圈养种群的60%。同时也培养锻炼出了一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大熊猫科研队伍。已出学术专著8部,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有4项获部、省科技成果奖,有5人次获优秀科技论文奖。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大熊猫认养活动,保护区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建立合作开发机制。目前,区内经济得到有效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全区人均收入达2074.39 元,比2003年增加234.21元。基础设施建设发生根本性改善,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向符合中国国情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卧龙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2006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下辖一乡一镇,现有农民4 500多人。保护区直属国家林业局,特区隶属四川省政府,部、省均委托省林业厅代管。特区与保护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
卧龙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区内自然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野生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享有“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广谱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之美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81种,野生大熊猫143只,占我国现存野生大熊猫资源的近10%。卧龙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政府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林业局“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2006年10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同时被中国旅游电视协会评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并授予“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大熊猫的故乡金牌称号”。
主要景点有大熊猫苑、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熊猫沟、正河、邓生原始森林、巴朗山高山草甸等景点。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同时,处在汶川县西南部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也受到重创,60多只大熊猫失去美好的家园。由于住所被毁,食物(主要是竹子)匮乏,这些大熊猫不得不被迫转移到安全地带。在抢救大熊猫的过程中,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不顾个人安危,以最快的速度抢救出这些大熊猫。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其中两只大熊猫仍然下落不明。经济资源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但南湿(漩口、映秀地区)北旱(威州、绵池地区)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在是2 000米以下地区,年均气温13.5℃(北部)~14.1℃(南部),无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 332.2毫米,日照1 693.9~1042.2 小时,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达4 0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2 002种;野生动物2 004种,珍稀品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5种。
1950年以前,汶川县各族人民在极端贫困中挣扎。单一的农业生产原始粗放,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尚存,一年辛苦不足半年粮,靠挖药、、熬碱、背运维持温饱,一遇天灾人祸,不乏家破人亡。据1949年的统计,全县农业总产值仅42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下同),人均110.59元;粮食总产690.5万公斤,人均131.4公斤;各类牧畜22 080头,人均0.58头。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民族地区的生产发展,优先发展交通,兴修水利,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汶县独具地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新月异。1963年灌茂公路沿岷江东岸通达威州,沟通了县境南北8个乡镇,以后又沿氓江及县境各大支流陆续建成了汶~茂(县)、汶~理(县)、中(滩堡)~小(金),漩(口)~三(江)公路,形成全县交通主干线。随着生产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先后建乡间公路、专用公路、机耕道近千公里,组成全县交通网。汽车外可达周围各县,日流量上千辆,内可达各乡镇及大部分村寨。全县先后建成水利设施200余处,耕地灌溉面积达17 186亩,基本解决了北部干旱河谷地带的农业生产及人畜饮用水困难,摆脱了世代靠天吃饭之苦。同时还开发了水能,省、州、县共建大、中、小型水电站20余处,1985年成为全国首批5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为汶川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农业为基础,走农工商综合发展的道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齐抓,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90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已达2 282万元,比1990年增5.4倍;人均337元,比1949年增3倍;粮食总产6 024万公斤,增8.7倍,人均890公斤,增6.8倍;各类牲畜73 303头,增3倍,人均1.08头,增53.7%。工业更是从无到有,已建立了以水电、建材、采矿、煤炭、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达218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 470万元的48.95%;1978年以后新兴的乡镇企业得到大发展,各乡、村因地制宜建立了自己的小型企业,有建材、建筑、加工、运输、小水电、采矿(煤、金刚砂、石英石、石膏)等门类,总产值达1 895万元,相当于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2.39%。同时,省、州还在县内先后建立了水电、机械制造、采矿、冶炼、造纸、制药、建材、化工、轻工等20余个中、小型企业,共同构成了岷江经济长廊:北以威州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中部映秀镇为新兴水电工业区;南以漩口镇为州、县工业生产基地。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集贸市场欣欣向荣。各类商业网点密布城乡,购销两旺。1990年底社会零售额达7153万元,其中县属商品零售额为 6 123万元。国内纯购进 1 828万元,其中农副产品购进 407万元。 1990年底,财政收入达1 240万元,是1950年3万元的400陪、1980年508万元的2.4倍,由依赖国家补贴变为基本自给。职工年工资人均2 104元,比1978年533.95年增加近4倍;农民年纯收入达543元,比1978年101.12元增 5.3倍。城乡储蓄金额达 6 319万元。全县人民已基本解决了温饱,消费内容和消费结构多样化,正逐步向高质量发展。历史沿革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虒(sī)、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读作汶江。
古属冉毵(sān)部年(公元前111年)以冉毵地置汶山郡,辖绵虒等5县,绵虒为郡、县旧址在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曾改绵虒县为绵虒道,西晋改绵虒县为汶川县。东晋后汶川郡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虒县。肖梁于绵虒县地置汶川县,西魏时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间过治寒水驿(今汶川县绵池乡政府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迁汶川县治于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县与茂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复置。1990年底全县行政建置为3镇、14乡。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左右,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详见下面《汶川5·12大地震》。风土人情萝卜寨因地处高山,这里的羌文化在以前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目前基本保持了自己原有的风俗。这里还沿袭着千百年来羌家小伙与姑娘谈恋爱对唱山歌的习俗,每年羌族节日期间,寨子内,小伙姑娘们不仅深情对歌,还和村里人一道围着火塘跳锅庄舞,吃着大块肉,喝着自制的米酒,咂酒,吹着羌笛、唢呐、口弦琴,打着羊皮鼓,通宵达旦,其热闹的场面充满了浓郁的西部羌民族特色。
这里称女人为包帕子的,女人一般在家织布、做饭、养牲畜。称男人为顶帕子的,意思是顶大事的。农闲时节的羌寨,男人们外出揽活去了,女人们搬出针线筐,晒台上、门槛上就坐满了绣女。羌民生活在山中,离云很近,雨过更是云烟升腾,云给了他们灵感,他们将云绣在鞋上(还有袖口、衣襟、裤管、头帕),将云踏在了脚下,每一步都走在云中,过着云上的日子。就连寨子里已经不穿传统服装的男人们,也无一例外穿着云云鞋,艳丽精致的云云鞋在男人们的蓝黑汉服下面非常打眼,给英武的羌家汉子平添儿女柔情。
羌族的服饰,多以自产的火麻经加工后纺线织成,俗称“麻布衫”,或以牛羊毛吊线后织成,俗称“毪衫”,亦有布衫,以青色为多。腰间男束腰带,女束花围腰,外着无袖羊皮褂子,穿草鞋或“云云鞋”(羌绣布鞋)。由于现在受外面世界的影响,现在萝卜寨里的一些羌族年轻人,平时也着汉装了。
羌族的挑花、刺绣工艺精湛,早在明清时,就已普遍盛行。萝卜寨的羌族妇女,从小就受到挑花和刺绣工艺的训练,常在耕种劳动之余,从事纺线、织麻、挑花、刺绣等活动。她们挑花和刺绣,一不打样,二不划线,全凭自己的构思,自由动用五色丝线和棉线,信手挑绣出富有羌族特色的图案,如色彩绚丽的几何花纹、栩栩如生的各种花卉和动物等。
看萝卜寨的妇女挑花刺绣,其针法大多采用挑花,此外还有纳花、纤花、链子扣和手绣等几种。挑花多用棉线,色彩以黑白对比者居多,图案精巧细致,显得朴素明快;纳花、纤花的图案清秀艳丽,色彩对比强烈。链子扣则表现了羌族刚健淳朴、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挑花和刺绣图案大多取自民间生产生活场景,花、草、瓜、果、飞禽、人物,无所不有。这些图案景物,形式精致秀丽,内容多含吉祥,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主要的传统图案有“团花似锦”、“鱼水和谐”、“瓜瓞绵绵”等几十种,令人爱不释手。
寨子里每个家庭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又是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工互助”是寨子里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哪家有事情全寨的人都来帮忙。结婚、丧葬、修房子是一个家庭的大事。每遇这样的事首先找本姓的族人议事,再告知全寨的人,一个家庭最少要出四个工(一个工是一个家庭要来一个人帮一天忙),没有任何代价和报酬。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会有人偷懒、溜号。这种情况在所有的羌寨都一样,不同的只在一个工的算法上。经济概况汶川是阿坝州的南大门,也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到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125 852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6 54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6 42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 678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15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和500亩两个无农药污染IPM示范园区,注册和启用了“西羌牌”、“岷江牌”两个商标和五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水干果生产建设基地。林业三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封山育林9 403.9公顷,飞播造林813.4公顷,人工造林3 723.1公顷;完成还生态林3.28万亩,还经济林0.42万亩;完成治沙面积14 605.54万公顷。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区州、县的工业经济走廊和水磨工业经济园区,正抓紧建立桃关工业经济园区,成规模、效益好、资产上千万元的招商引资企业已有潘达尔工业硅厂、跃发冶炼有限公司等6户;电力工业更是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投产各级电站40余座,装机容量达100余万千瓦,1986年初被评为全国首批5个“初级农村电气化县”之一。
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已开发三江生态旅游区、西羌第一村、姜维城古文化遗址、萝卜寨民俗村等景区。交通建设成绩显著,已建成以国道213、317线为主干,县、乡、村道为支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机耕道。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移动、联通通信网络覆盖率达85%以上,县城及主要集镇已开通了小灵通通信,实现了通信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县城威州城区面积已达3.53平方公里,初具现代化城市规模,已逐渐形成阿坝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环山,三山竞秀、二水争流,一城跨江尽新楼”是对今日威州的精当描绘。行政区划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
拼音:wèn chuān xiàn
代码:513221
邮编:623000
县人民政府驻威州镇
2004年,汶川县辖6个镇(威州镇、漩口镇、映秀镇、水磨镇、绵虒镇、卧龙镇)、8个乡(雁门、克枯、龙溪、草坡、银杏、耿达、白花、三江)。电影《汶川168小时》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零4秒左右,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灾难发生之后,中影集团韩三平董事长就以他特有的艺术嗅觉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第一时间与导演尹力通电话,商议投拍一部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影片,双方一拍即合。随即在接下来的24小时之内,由韩三平董事长牵头,以最快速度确立了故事框架和拍摄方案,并紧急组织人员设备,成立了摄制组。
2008年5月14日,由导演,编剧,摄影,美术,录音组成的一支17人的摄制组,由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史东明亲自带队,奔赴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开始拍摄军队集结,运送救援物资,伤病员等素材。摄制组兵分三路,一路直奔绵阳,由史总带队;一路直奔汶川,由尹力导演带队,另一队留守成都,进行搜集素材,剧本雏形,项目文案等大量文案工作。
在连续多日的拍摄工作中,全体人员都是凌晨出发,深夜才能得以休息,他们冒着山体滑坡和滚石、以及损毁建筑倒塌的危险,克服种种困难,除了抓紧一切时机抢拍到那些珍贵的画面之外,还积极参与协助受灾现场的救援工作,帮助运送救出的伤员。
广电总局领导对于本片的拍摄也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5月19日晚上23:00多,电影局张宏森副局长与中影集团韩三平董事长一起从北京飞赴成都亲临现场指导拍摄工作。各位领导与尹力导演等主创人员共同讨论安排影片拍摄的各项事宜,一直工作到凌晨4:30分。
目前,影片正在紧张的拍摄当中,参与影片拍摄的工作者们均表示:在此时此刻,我们应该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记录这一段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即是目击者同时又应该是参与者。作为电影人应该通过我们的艺术作品,真实的记录国家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时,中华民族所迸发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重大决心。
峨影集团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也与中影集团一起参与影片的拍摄制作。影片计划于2008年下半年在全国上映。
2008年5月24日,在成都等地带队抢拍素材的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史东明,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原暂定名为《汶川》的影片,已经正式定名为《汶川168小时》,剧本正边拍边写。他还说,目前电视荧屏上汶川的画面,他们决定一个都不用。中影要拍出一部不应景、有血有肉,展示中国人民伟大精神品格的电影。
史东明还介绍,这样快地组建摄制班子,对于中影来说是第一次,“我们(2008年5月)13日在一起开会讨论,当天就拉出了剧本框架,14日就进川拍摄。”据悉,摄制组已经在四川工作10多天,现在主要是抢拍珍贵素材,“这期间我们不断地完善剧本,先后有5个编剧参加了剧本写作。争取在5月底一定拿出剧本来。电影正式在6月初开拍,届时演员将陆续到岗。”该片预计今年10月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
《汶川168小时》导演尹力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抢拍任务紧张、艰巨,“我们必须争分夺秒,把能拍摄的都收进镜头。”尹力说,剧组考虑,拍摄应服从救灾和重建的大局安排,“我们是来抗灾的,不是来添乱的”。
史东明强调,《汶川168小时》是纪实风格的故事片。他说:“它不应景,是一部认真负责的电影。感动不仅因为它是抗灾题材,而是展示了中国百姓那种伟大的精神。”
史东明说,它的生命力应该长久,绝对不是那种为了短期内做宣传用的电影,一定会精心拍摄,“该片一切制作都和传统故事片一样,惟一不同的就是免去以往那些复杂的程序和环节,从广电总局到中影各部门,一路绿灯。”
史东明透露,剧组已经公开发出演员招聘启事,“我们非常倾向于川籍演员,因为本片所有外景都将在四川拍摄。四川籍演员熟悉这里,另外对家乡的那份感情会让表演更投入。”
史东明不愿透露更多拍摄细节,不过他明确表示,“目前电视荧屏上,关于汶川的画面,我们决定一个都不用。”为什么“很简单,就是要避免常态思维。”他解释,观众已经通过电视看到了太多灾区的画面,那些断壁残垣、生死离别都让人不忍再睹,“我们不想再故意刺激观众。那么吸引他们来看这部电影的将是什么呢我们觉得还是普通人之间,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感情。”
尹力完全同意史东明的想法,他表示绝对不会刻意地用惨烈的画面让观众流泪,而是用故事、细节,用人物打动观众,一切以灾区为重。“其实非典期间,中影有过类似的拍摄经历。这次我们会吸取以往灾难片的经验,不会为拍摄而拍摄。”史东明说:“我们需要的是一部有启迪、感人至深、渗透出浓浓暖意的艺术精品。”听闻有多个剧组入川拍摄,史东明表示,“这肯定是好事,在大灾难面前,电影人用摄影机记录下来这一切,让世界都知道,我们的人民是如何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勇敢面对。这样的电影都是良心之作。”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左右,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23日,已确认因灾遇难69181人、受伤374171人、失踪18498人,其中四川省遇难68669人、受伤360352人、失踪18498人。失踪人员中相当数量可能已经遇难,估计这次遇难总人数将超过8万人。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14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527.78亿元,实际到账款物510.33亿元(其中到账捐款424.89亿元,物资折价75.44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127.95亿元。
其中,民政部接收捐款18.59亿元,到账捐款18.59亿元,向灾区拨付使用捐款14.16亿元;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接收捐赠款物42.20亿元,到账捐款38.38亿元,向灾区拨付使用捐赠款物12.43亿元;中华慈善总会接收捐赠款物9.28亿元,到账捐款7.05亿元,向灾区拨付使用捐赠款物3.29亿元。各省区市接收捐赠款物306.54亿元,到账捐款250.56亿元,已向灾区拨付使用捐赠款物85.96亿元。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5日12时,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82万顶、被子470.92万床、衣物1186.01万件、燃油73.17万吨、煤炭153.95万吨。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报告,截至4日,四川汶川过渡安置房已安装26300套、正安装14300套、待安装68400套,生产地已发运43400套、待发运51400套。
据总参谋部报告,截至4日24时,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1112864人。据卫生部报告,截至5日12时,因地震伤病住院治疗合计97631人,已出院74165人,仍有20878人住院,其中四川转外省市伤员住院9595人。
据中国地震局报告,4日12时至5日12时,汶川地震主震区监测到3.9级以下余震164次,4.0至4.9级余震2次。主震区已累计监测到余震10418次。据财政部报告,截至5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231.8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6.89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4.95亿元。
据商务部报告,截至4日18时,四川、甘肃、重庆、陕西、已有19627家受灾商业企业成功恢复经营,占全部受灾企业的27.75%,比3日统计数增加1975家。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截至5日12时,工矿业企业因灾损失达2047.26亿元,1513个规模以上企业停工,3931个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 |
|
汶川县山体宏浑高大,相对高差悬殊,光照、降水条件随海拔增高而变化,同样影响着森林及植被群落类型的分布和植物带谱的形成。这里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科属很全,一共4 000种。存在全国独有的、成片分布的野生珙桐林,与其伴生的水青树、连香树、伯乐树和其它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树木多达20余种。还有许多名木古树和“国香”兰花,使人在珍稀美、风采美、悠古美诸多方面获得丰富的意境和多种的美感。就森林植被来看,其中特用林和灌木林已占森林植被面积的82.85%,稀疏林地、未成造林林地、迹地更新地共只占17.15%,可见其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旅游、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现以开发出“三江生态旅游区”初具规模。在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素质,增进科教科普知识、研究环境变迁对人类的影响,把握未来,汶川县无凝提供了最宽广的“天然教学实验室”。 |
|
汶川县拥有大量的动物资源。从现已采集到的标本看:昆虫有20多个目、700多种,其中仅鞘翅目就有33个科、482种。鱼类有6种,两栖类9种,鸟类208种,兽类96种。在这些动物中,不仅有猕猴、云豹、水鹿、灵猫等喜温湿的南方动物,而且有牛羚、猞猁、马熊、白唇鹿、白马鸡等耐严寒的高原和北方动物。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珍兽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种;二类保护的有小熊猫、雪豹、红腹角雉等17种;三类保护的有林麝、金雕等8种;总计29种。雉鸡更是卧龙动物中之一大特色,全国56种中,卧龙占11种,多属国家保护的种类。 |
|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旅游阿坝州汶川县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成都市仅70公里,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这里不仅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更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还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该县境内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48万千瓦,是川西平原重要能源供给地。 |
|
手牵手一起走——抗震救灾,我们在一起!
词曲:赵迎 演唱:赵迎
【歌曲简介】
公元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地震
就在这一瞬间,
无数人同时感受到了来自大地深处的震颤
上百万同胞在这一瞬间失去了家园
上百万同胞在这一瞬间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面对自然我们显得是那样的渺小
我们的同胞现在正经受着我们无法感受到的那种恐惧和悲伤
感受着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校园、失去一切的灾难与伤痛
面对天灾,我们真的很脆弱,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懦弱
亲爱的同胞们,亲爱的兄弟姐妹们,
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一起重建我们美丽的家园
因为我们在一起!
【歌词】
《手牵手一起走》
词曲:赵迎
演唱:赵迎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你是否很孤独,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你是否很无助,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你是否在漂泊,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你是否在流泪,
多少岁月蹉跎,多少风雨瓢泼,多少苦难和坎坷,我们都走过
我的身边有你,你的身边有我,手牵手,一起走,一直到永久
让我紧紧温暖你的心,温暖你的手,
让我轻轻擦干你的泪,不要你伤悲
让我紧紧牵着你的心,牵着你的手
手牵手,一起走,一直到永久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你是否很孤独,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你是否很无助,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你是否在漂泊,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你是否在流泪,
哪怕天崩地裂,哪怕千难万险,我们会,为了你,生死无怨
我们血脉相通,我们众志成城,手牵手,一起走,一直到永久
让我紧紧温暖你的心,温暖你的手,
让我轻轻擦干你的泪,不要你伤悲,
让我紧紧牵着你的心,牵着你的手,
手牵手,一起走,一直到永久
让我紧紧温暖你的心,温暖你的手,
让我轻轻擦干你的泪,不要你伤悲,
让我紧紧牵着你的心,牵着你的手,
手牵手,一起走,一直到永久
手牵手,一起走,一直到永久
手牵手,一起走,一直到永久
其他抗震歌曲:《相信》《爱与希望》《生死不离》 |
|
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池、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据《元和郡县志》:“梁置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汶江即岷江,汶乃岷的隶书之变,且岷汶古音相通。岷江亦读作汶江。
其地古属冉毵部。公元前111年以冉毵地置汶山郡,辖绵池等5县,绵池为郡、县旧址在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曾改绵池县为绵池道,西晋改绵池县为汶川县(?汶山县?)。东晋汶川郡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池县。南朝梁于绵池县地置汶川县,西魏时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宣德年间治寒水驿(今绵虒镇政府所在地)。1952年县治迁至威州。1958年汶川县与茂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复汶川置。
1990年底,全县辖3镇、14乡,总人口96054人(农业人口占70.46%,非农业人占29.54%)。有羌族27154 人,占总人口的28.27%,主要居住在县北部的威州、绵池地区;藏族13837人,占总人口的14.4%,多聚居在氓江以西地带;汉族53978人,占总人口的56.2%,主要分布在南部漩口、映秀地区;回族916人,占总人口的0.95%。
1997年,汶川县面积4048.1平方千米,人口10.4万。辖6个镇、8个乡:威州镇、绵虒镇、卧龙镇、映秀镇、漩口镇、水磨镇、克枯乡、龙溪乡、雁门乡、草坡乡、银杏乡、耿达乡、三江乡、百花乡。县府驻威州镇。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11935人,其中:威州镇29237人,绵虒镇9373人,映秀镇7977人,卧龙镇2552人,漩口镇13091人,水磨镇10467人,龙溪乡4851人,克枯乡3445人,雁门乡6980人,草坡乡4906人,银杏乡2672人,耿达乡2583 人,白花乡9644人,三江乡4157人。
2004年,汶川县辖6个镇(威州、漩口、映秀、水磨、绵虒、卧龙)、8个乡(雁门、克枯、龙溪、草坡、银杏、耿达、白花、三江)。
2007年年末,汶川县总面积408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05436人。辖6个镇、8个乡:威州镇、绵虒镇、映秀镇、卧龙镇、漩口镇、水磨镇、龙溪乡、克枯乡、雁门乡、草坡乡、银杏乡、耿达乡、三江乡。共有6个社区、118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威州镇。 |
|
汶(wèn)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882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48%。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325米,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马尔康246公里,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
自1963年恢复建县至今,全县辖6镇8乡,总人口1117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总人口的26.69%,是我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岷江纵贯县境西部地区,长达88公里,主要有杂谷脑、鱼子溪、草坡等河流,流域面积1429平方公里。全县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达348万千瓦,可开发量170万千瓦,现已开发100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富足,旅游资源更是别具一格,拥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国文化遗址等人文景观资源。汶川县既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也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就在县之西南部。汶川是阿坝州的南大门,也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
到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125 852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6 54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6 42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 678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1 5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和500亩两个无农药污染IPM示范园区,注册和启用了“西羌牌”、“岷江牌”两个商标和五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水干果生产建设基地。林业三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封山育林9 403.9公顷,飞播造林813.4公顷,人工造林3 723.1公顷;完成还生态林3.28万亩,还经济林0.42万亩;完成治沙面积14 605.54万公顷。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区州、县的工业经济走廊和水磨工业经济园区,正抓紧建立桃关工业经济园区,成规模、效益好、资产上千万元的招商引资企业已有潘达尔工业硅厂、跃发冶炼有限公司等6户;电力工业更是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投产各级电站40余座,装机容量达100余万千瓦,1986年初被评为全国首批5个“初级农村电气化县”之一。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已开发三江生态旅游区、西羌第一村、姜维城古文化遗址、萝卜寨民俗村等景区。交通建设成绩显著,已建成以国道213、317线为主干,县、乡、村道为支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机耕道。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移动、联通通信网络覆盖率达85%以上,县城及主要集镇已开通了小灵通通信,实现了通信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县城威州城区面积已达3.53平方公里,初具现代化城市规模,已逐渐形成阿坝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环山,三山竞秀、二水争流,一城跨江尽新楼”是对今日威州的精当描绘。
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向前推进。县域内有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阿坝州财贸校、阿坝州电大等6所大中专院校,州水电、农业机械、交通、牧业等4所州级技工学校,农牧林科研所3所以及初、高中9所。被列为省重点中学的威州中学,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育质量快速提升,走在全州教育最前列,为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培育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自然地理汶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因汶水得名,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地图坐标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县域面积8820平方千米;人口110 118人(2000年),主要民族为汉、羌、藏和回族。周边相邻县级政区,东邻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境内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为主要旅游景点。县治威州镇。
汶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分别位于县域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境内主要河流。
汶川因县西汶水(现岷江)得名,西汉时为绵虒县,西晋改为汶山县,并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1952年县城由绵虒迁威州;1958年茂县、汶川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2年恢复汶川县至今。
2007年12月5日,汶川县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
植物资源
汶川县山体宏浑高大,相对高差悬殊,光照、降水条件随海拔增高而变化,同样影响着森林及植被群落类型的分布和植物带谱的形成。这里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科属很全,一共4 000种。存在全国独有的、成片分布的野生珙桐林,与其伴生的水青树、连香树、伯乐树和其它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树木多达20余种。还有许多名木古树和“国香”兰花,使人在珍稀美、风采美、悠古美诸多方面获得丰富的意境和多种的美感。就森林植被来看,其中特用林和灌木林已占森林植被面积的82.85%,稀疏林地、未成造林林地、迹地更新地共只占17.15%,可见其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旅游、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现以开发出“三江生态旅游区”初具规模。在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素质,增进科教科普知识、研究环境变迁对人类的影响,把握未来,汶川县无凝提供了最宽广的“天然教学实验室”。
动物资源
汶川县拥有大量的动物资源。从现已采集到的标本看:昆虫有20多个目、700多种,其中仅鞘翅目就有33个科、482种。鱼类有6种,两栖类9种,鸟类208种,兽类96种。在这些动物中,不仅有猕猴、云豹、水鹿、灵猫等喜温湿的南方动物,而且有牛羚、猞猁、马熊、白唇鹿、白马鸡等耐严寒的高原和北方动物。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珍兽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种;二类保护的有小熊猫、雪豹、红腹角雉等17种;三类保护的有林麝、金雕等8种;总计29种。雉鸡更是卧龙动物中之一大特色,全国56种中,卧龙占11种,多属国家保护的种类。
矿产资源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旅游阿坝州汶川县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成都市仅70公里,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这里不仅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更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还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该县境内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48万千瓦,是川西平原重要能源供给地。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离全省的中心城市近、都汶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创建九环线千里文明走廊等机遇,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奋力推进汶川跨越式发展,努力把汶川建设成为全国藏区第一州模范县和岷江上游“明珠城市”。
走进汶川,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片生态的乐土!一座离都市最近的“天然氧吧”!一处最适合都市人休闲的旅游圣地!这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里旅游舒适期很长,夏季每天舒适时间为23~24小时;这里的生存环境质量极高,大气环境质量为国家一类一级,空气污染指数为25,是都市的1/5;地表水环境质量为国家一级,且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仅以三江、草坡、卧龙等生态景区为例,日释氧气量为1 500吨,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150个,比某些大都市高1 000倍,空气中含菌量比某些大都市低100~1 000倍。
走进汶川,你会享受到独特的集自然、生态、藏羌民风民俗为一体的短程特色旅游和城市度假休闲旅游。你可以去追溯世界上最古老的羌文化,绚丽的羌族刺绣;欣赏历经千年不倒的羌寨、碉房和邛笼仍在雪山下耸立,被称为世界桥梁先驱的悬筒和溜索仍在峡谷上空弥香。
走进汶川,攀岩、漂流、滑翔、科学探险、野营、生存挑战、定向运动,及轨道滑行、羌族溜索、日光浴场、藏羌晚会、西羌药蒸等,既可陶冶身心,又可以强健体魄。
走进汶川,阅尽人间春色:那数不清的直径数米的巨树构成了一片片的独特森林,杜鹃、香楠、珙桐、连香、桂花、兰花形成了香海、香路、香山,尤其是那数十种杜鹃从春至冬依次开放,美艳无比。夏季,是观赏鸽子花的最好季节,这里是全球唯一能看到如此壮观美景的地方。从4月开始,花朵由淡绿色而乳白色而棕褐色,山风吹拂,万花齐动,似对对白鸽展翅欲飞;秋时,放眼望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冬季、雾凇、冰挂、冰瀑是雪的精灵,雪莲、腊梅是雪的天使。
走进汶川,以生态为支撑的各种基地映入眼帘:全县已在水磨镇建起了3 000余亩优质茶叶基地,在三江乡建起了1 000余亩猕猴桃基地和漩映地区2 000余亩“苦丁茶”基地;在威州镇布瓦山建起占地1 500亩的“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基地,在绵镇三官庙建起了占地3 000亩的“经济生态示范园”,还有七盘沟枇杷园、克枯乡的梨枣园等一批高标准特色农业基地。并注册和启用了“西羌牌”、“岷江牌”两个商标和5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水干果生产建设基地;全县已发展商品蔬菜3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达30 000余亩,优质茶叶7 000余亩、甜樱桃8 000亩、枇杷3 000亩、小水果4 000亩的生态农业基地;再用3年时间,全县将分别建成万亩优质甜樱桃、万亩优质枇杷、万亩猕猴桃和甜柿等优质小水果、万亩优质茶叶四个基地。
迥澜塔位于汶川县漩口镇镇政府后岷江与寿溪河交汇处的岸边台地上。塔为九级密檐式砖塔,坐东南向西北。塔基及塔身平面呈正六方形,以白色灰浆抹面。塔基由上往下微内收,底边长2.6米,高6.5米,西南面开拱形门一道,高2.4米,宽0.80米。
塔身为密檐九级,由下向上逐级内收。各层塔檐用砖叠涩向外挑出,每层高度由下往上依次递减,各层各面正中皆开拱形小窗一道,顶为六角攒尖顶。塔通高21米。在塔身第一层内壁有“姚垂典漠训诏损造,堪兴苟含章,造工谢寅昌。大清道 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的题记。《灌县志》亦载迥澜塔“清处士姚清澜建也”。迥澜塔系风水塔,为漩口镇八景之一。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盘沟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城南,距县城约7公里。沟长约30公里,沟口海拔1500米,沟顶的白龙池4020米,沟宽处300余米,窄处仅1米左右。沟内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是一处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山地风景区。
全沟景观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从白龙池到雪花坪一带,长约6公里,坡降大,从4020米下降到3418米。这段属典型的“彭灌杂谷”断裂地带,山势陡峭如刀劈斧砍,峰形千姿万态。白龙池是一个形状如葫芦的高山堰塞湖,深潭碧水,从出水口下跌形成多级瀑布,其中50米以上的瀑布就有10余个。下段由雪花坪至沟口镇沟石,水势缓而多变,在茂林幽竹间奔流,全长约15公里。地势平坦开阔而两岸山峰高耸,野花遍地,绿草如茵。以雪花坪瀑布最为壮观。
这里气候温和,植被丰茂,从山脚到山顶,大致可分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阴暗针叶林带、亚高山亚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带草甸带5个垂直分布的植物带,植物种类繁多,动物资源也很丰富。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是国家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区现有人口5 343人,其中,农业人口4 550人。
1980年,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并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98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卧龙保护区内汶川县的卧龙、耿达两个公社划定为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体制,由林业厅代管。同年7月,省政府、原林业部联合作出了将四川省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改为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的决定,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的综合管理体制。
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享誉中外,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区内共分布着100多只大熊猫,约占全国总数的10%。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其它珍稀濒危动物金丝猴、羚牛等共有56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12种,二类保护动物 44种。据统计区内其它动物种类如:脊椎动物有450种,其中兽类103种,鸟类283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25种,鱼类18种;昆虫约1 700种。据已采集的植物标本统计,区内植物有近4 000种。高等植物1 989种,在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1 604种。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达24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连香树、水清树,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保护区内还有丰富的水能蕴藏量。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理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景型多样、气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险、峻、奇、秀于一体,还有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区内建有相当规模的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保护动物繁殖场;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测站;有国内迄今为止以单一生物物种为主建立的博物馆的大熊猫博物馆。
多年来,卧龙自然保护区着眼于建设一流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目标,坚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针,积极开展保护、科研、社区建设等工作,使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高山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攻克了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工作中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幼仔成活难”的三大难关,人工繁殖大熊猫48胎、72仔、成活59仔,幼仔存活率已经连续5年达到100%。圈养大熊猫总数达到80余只,占世界圈养种群的60%。同时也培养锻炼出了一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大熊猫科研队伍。已出学术专著8部,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有4项获部、省科技成果奖,有5人次获优秀科技论文奖。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大熊猫认养活动,保护区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建立合作开发机制。目前,区内经济得到有效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全区人均收入达2074.39 元,比2003年增加234.21元。基础设施建设发生根本性改善,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向符合中国国情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卧龙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2006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下辖一乡一镇,现有农民4 500多人。保护区直属国家林业局,特区隶属四川省政府,部、省均委托省林业厅代管。特区与保护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
卧龙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区内自然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野生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享有“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广谱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之美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81种,野生大熊猫143只,占我国现存野生大熊猫资源的近10%。卧龙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政府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林业局“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2006年10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同时被中国旅游电视协会评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并授予“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大熊猫的故乡金牌称号”。
主要景点有大熊猫苑、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熊猫沟、正河、邓生原始森林、巴朗山高山草甸等景点。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同时,处在汶川县西南部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也受到重创,60多只大熊猫失去美好的家园。由于住所被毁,食物(主要是竹子)匮乏,这些大熊猫不得不被迫转移到安全地带。在抢救大熊猫的过程中,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不顾个人安危,以最快的速度抢救出这些大熊猫。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其中两只大熊猫仍然下落不明。经济资源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但南湿(漩口、映秀地区)北旱(威州、绵池地区)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在是2 000米以下地区,年均气温13.5℃(北部)~14.1℃(南部),无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 332.2毫米,日照1 693.9~1042.2 小时,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达4 0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2 002种;野生动物2 004种,珍稀品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5种。
1950年以前,汶川县各族人民在极端贫困中挣扎。单一的农业生产原始粗放,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尚存,一年辛苦不足半年粮,靠挖药、、熬碱、背运维持温饱,一遇天灾人祸,不乏家破人亡。据1949年的统计,全县农业总产值仅42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下同),人均110.59元;粮食总产690.5万公斤,人均131.4公斤;各类牧畜22 080头,人均0.58头。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民族地区的生产发展,优先发展交通,兴修水利,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全面发展社会经济。汶县独具地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新月异。1963年灌茂公路沿岷江东岸通达威州,沟通了县境南北8个乡镇,以后又沿氓江及县境各大支流陆续建成了汶~茂(县)、汶~理(县)、中(滩堡)~小(金),漩(口)~三(江)公路,形成全县交通主干线。随着生产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先后建乡间公路、专用公路、机耕道近千公里,组成全县交通网。汽车外可达周围各县,日流量上千辆,内可达各乡镇及大部分村寨。全县先后建成水利设施200余处,耕地灌溉面积达17 186亩,基本解决了北部干旱河谷地带的农业生产及人畜饮用水困难,摆脱了世代靠天吃饭之苦。同时还开发了水能,省、州、县共建大、中、小型水电站20余处,1985年成为全国首批5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为汶川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农业为基础,走农工商综合发展的道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齐抓,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90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已达2 282万元,比1990年增5.4倍;人均337元,比1949年增3倍;粮食总产6 024万公斤,增8.7倍,人均890公斤,增6.8倍;各类牲畜73 303头,增3倍,人均1.08头,增53.7%。工业更是从无到有,已建立了以水电、建材、采矿、煤炭、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达218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 470万元的48.95%;1978年以后新兴的乡镇企业得到大发展,各乡、村因地制宜建立了自己的小型企业,有建材、建筑、加工、运输、小水电、采矿(煤、金刚砂、石英石、石膏)等门类,总产值达1 895万元,相当于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2.39%。同时,省、州还在县内先后建立了水电、机械制造、采矿、冶炼、造纸、制药、建材、化工、轻工等20余个中、小型企业,共同构成了岷江经济长廊:北以威州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中部映秀镇为新兴水电工业区;南以漩口镇为州、县工业生产基地。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集贸市场欣欣向荣。各类商业网点密布城乡,购销两旺。1990年底社会零售额达7153万元,其中县属商品零售额为 6 123万元。国内纯购进 1 828万元,其中农副产品购进 407万元。 1990年底,财政收入达1 240万元,是1950年3万元的400陪、1980年508万元的2.4倍,由依赖国家补贴变为基本自给。职工年工资人均2 104元,比1978年533.95年增加近4倍;农民年纯收入达543元,比1978年101.12元增 5.3倍。城乡储蓄金额达 6 319万元。全县人民已基本解决了温饱,消费内容和消费结构多样化,正逐步向高质量发展。历史沿革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虒(sī)、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读作汶江。
古属冉毵(sān)部年(公元前111年)以冉毵地置汶山郡,辖绵虒等5县,绵虒为郡、县旧址在今威州镇姜维城。东汉曾改绵虒县为绵虒道,西晋改绵虒县为汶川县。东晋后汶川郡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虒县。肖梁于绵虒县地置汶川县,西魏时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复置汶川县,县治仍在姜维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间过治寒水驿(今汶川县绵池乡政府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迁汶川县治于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县与茂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复置。1990年底全县行政建置为3镇、14乡。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左右,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详见下面《汶川5·12大地震》。风土人情萝卜寨因地处高山,这里的羌文化在以前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目前基本保持了自己原有的风俗。这里还沿袭着千百年来羌家小伙与姑娘谈恋爱对唱山歌的习俗,每年羌族节日期间,寨子内,小伙姑娘们不仅深情对歌,还和村里人一道围着火塘跳锅庄舞,吃着大块肉,喝着自制的米酒,咂酒,吹着羌笛、唢呐、口弦琴,打着羊皮鼓,通宵达旦,其热闹的场面充满了浓郁的西部羌民族特色。
这里称女人为包帕子的,女人一般在家织布、做饭、养牲畜。称男人为顶帕子的,意思是顶大事的。农闲时节的羌寨,男人们外出揽活去了,女人们搬出针线筐,晒台上、门槛上就坐满了绣女。羌民生活在山中,离云很近,雨过更是云烟升腾,云给了他们灵感,他们将云绣在鞋上(还有袖口、衣襟、裤管、头帕),将云踏在了脚下,每一步都走在云中,过着云上的日子。就连寨子里已经不穿传统服装的男人们,也无一例外穿着云云鞋,艳丽精致的云云鞋在男人们的蓝黑汉服下面非常打眼,给英武的羌家汉子平添儿女柔情。
羌族的服饰,多以自产的火麻经加工后纺线织成,俗称“麻布衫”,或以牛羊毛吊线后织成,俗称“毪衫”,亦有布衫,以青色为多。腰间男束腰带,女束花围腰,外着无袖羊皮褂子,穿草鞋或“云云鞋”(羌绣布鞋)。由于现在受外面世界的影响,现在萝卜寨里的一些羌族年轻人,平时也着汉装了。
羌族的挑花、刺绣工艺精湛,早在明清时,就已普遍盛行。萝卜寨的羌族妇女,从小就受到挑花和刺绣工艺的训练,常在耕种劳动之余,从事纺线、织麻、挑花、刺绣等活动。她们挑花和刺绣,一不打样,二不划线,全凭自己的构思,自由动用五色丝线和棉线,信手挑绣出富有羌族特色的图案,如色彩绚丽的几何花纹、栩栩如生的各种花卉和动物等。
看萝卜寨的妇女挑花刺绣,其针法大多采用挑花,此外还有纳花、纤花、链子扣和手绣等几种。挑花多用棉线,色彩以黑白对比者居多,图案精巧细致,显得朴素明快;纳花、纤花的图案清秀艳丽,色彩对比强烈。链子扣则表现了羌族刚健淳朴、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挑花和刺绣图案大多取自民间生产生活场景,花、草、瓜、果、飞禽、人物,无所不有。这些图案景物,形式精致秀丽,内容多含吉祥,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主要的传统图案有“团花似锦”、“鱼水和谐”、“瓜瓞绵绵”等几十种,令人爱不释手。
寨子里每个家庭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又是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工互助”是寨子里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哪家有事情全寨的人都来帮忙。结婚、丧葬、修房子是一个家庭的大事。每遇这样的事首先找本姓的族人议事,再告知全寨的人,一个家庭最少要出四个工(一个工是一个家庭要来一个人帮一天忙),没有任何代价和报酬。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会有人偷懒、溜号。这种情况在所有的羌寨都一样,不同的只在一个工的算法上。经济概况汶川是阿坝州的南大门,也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到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125 852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6 54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6 42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 678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15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和500亩两个无农药污染IPM示范园区,注册和启用了“西羌牌”、“岷江牌”两个商标和五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水干果生产建设基地。林业三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封山育林9 403.9公顷,飞播造林813.4公顷,人工造林3 723.1公顷;完成还生态林3.28万亩,还经济林0.42万亩;完成治沙面积14 605.54万公顷。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区州、县的工业经济走廊和水磨工业经济园区,正抓紧建立桃关工业经济园区,成规模、效益好、资产上千万元的招商引资企业已有潘达尔工业硅厂、跃发冶炼有限公司等6户;电力工业更是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投产各级电站40余座,装机容量达100余万千瓦,1986年初被评为全国首批5个“初级农村电气化县”之一。
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已开发三江生态旅游区、西羌第一村、姜维城古文化遗址、萝卜寨民俗村等景区。交通建设成绩显著,已建成以国道213、317线为主干,县、乡、村道为支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机耕道。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移动、联通通信网络覆盖率达85%以上,县城及主要集镇已开通了小灵通通信,实现了通信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县城威州城区面积已达3.53平方公里,初具现代化城市规模,已逐渐形成阿坝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环山,三山竞秀、二水争流,一城跨江尽新楼”是对今日威州的精当描绘。行政区划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
拼音:wèn chuān xiàn
代码:513221
邮编:623000
县人民政府驻威州镇
2004年,汶川县辖6个镇(威州镇、漩口镇、映秀镇、水磨镇、绵虒镇、卧龙镇)、8个乡(雁门、克枯、龙溪、草坡、银杏、耿达、白花、三江)。电影《汶川168小时》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零4秒左右,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灾难发生之后,中影集团韩三平董事长就以他特有的艺术嗅觉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第一时间与导演尹力通电话,商议投拍一部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影片,双方一拍即合。随即在接下来的24小时之内,由韩三平董事长牵头,以最快速度确立了故事框架和拍摄方案,并紧急组织人员设备,成立了摄制组。
2008年5月14日,由导演,编剧,摄影,美术,录音组成的一支17人的摄制组,由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史东明亲自带队,奔赴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开始拍摄军队集结,运送救援物资,伤病员等素材。摄制组兵分三路,一路直奔绵阳,由史总带队;一路直奔汶川,由尹力导演带队,另一队留守成都,进行搜集素材,剧本雏形,项目文案等大量文案工作。
在连续多日的拍摄工作中,全体人员都是凌晨出发,深夜才能得以休息,他们冒着山体滑坡和滚石、以及损毁建筑倒塌的危险,克服种种困难,除了抓紧一切时机抢拍到那些珍贵的画面之外,还积极参与协助受灾现场的救援工作,帮助运送救出的伤员。
广电总局领导对于本片的拍摄也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5月19日晚上23:00多,电影局张宏森副局长与中影集团韩三平董事长一起从北京飞赴成都亲临现场指导拍摄工作。各位领导与尹力导演等主创人员共同讨论安排影片拍摄的各项事宜,一直工作到凌晨4:30分。
目前,影片正在紧张的拍摄当中,参与影片拍摄的工作者们均表示:在此时此刻,我们应该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记录这一段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即是目击者同时又应该是参与者。作为电影人应该通过我们的艺术作品,真实的记录国家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时,中华民族所迸发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重大决心。
峨影集团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也与中影集团一起参与影片的拍摄制作。影片计划于2008年下半年在全国上映。
2008年5月24日,在成都等地带队抢拍素材的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史东明,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原暂定名为《汶川》的影片,已经正式定名为《汶川168小时》,剧本正边拍边写。他还说,目前电视荧屏上汶川的画面,他们决定一个都不用。中影要拍出一部不应景、有血有肉,展示中国人民伟大精神品格的电影。
史东明还介绍,这样快地组建摄制班子,对于中影来说是第一次,“我们(2008年5月)13日在一起开会讨论,当天就拉出了剧本框架,14日就进川拍摄。”据悉,摄制组已经在四川工作10多天,现在主要是抢拍珍贵素材,“这期间我们不断地完善剧本,先后有5个编剧参加了剧本写作。争取在5月底一定拿出剧本来。电影正式在6月初开拍,届时演员将陆续到岗。”该片预计今年10月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
《汶川168小时》导演尹力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抢拍任务紧张、艰巨,“我们必须争分夺秒,把能拍摄的都收进镜头。”尹力说,剧组考虑,拍摄应服从救灾和重建的大局安排,“我们是来抗灾的,不是来添乱的”。
史东明强调,《汶川168小时》是纪实风格的故事片。他说:“它不应景,是一部认真负责的电影。感动不仅因为它是抗灾题材,而是展示了中国百姓那种伟大的精神。”
史东明说,它的生命力应该长久,绝对不是那种为了短期内做宣传用的电影,一定会精心拍摄,“该片一切制作都和传统故事片一样,惟一不同的就是免去以往那些复杂的程序和环节,从广电总局到中影各部门,一路绿灯。”
史东明透露,剧组已经公开发出演员招聘启事,“我们非常倾向于川籍演员,因为本片所有外景都将在四川拍摄。四川籍演员熟悉这里,另外对家乡的那份感情会让表演更投入。”
史东明不愿透露更多拍摄细节,不过他明确表示,“目前电视荧屏上,关于汶川的画面,我们决定一个都不用。”为什么“很简单,就是要避免常态思维。”他解释,观众已经通过电视看到了太多灾区的画面,那些断壁残垣、生死离别都让人不忍再睹,“我们不想再故意刺激观众。那么吸引他们来看这部电影的将是什么呢我们觉得还是普通人之间,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感情。”
尹力完全同意史东明的想法,他表示绝对不会刻意地用惨烈的画面让观众流泪,而是用故事、细节,用人物打动观众,一切以灾区为重。“其实非典期间,中影有过类似的拍摄经历。这次我们会吸取以往灾难片的经验,不会为拍摄而拍摄。”史东明说:“我们需要的是一部有启迪、感人至深、渗透出浓浓暖意的艺术精品。”听闻有多个剧组入川拍摄,史东明表示,“这肯定是好事,在大灾难面前,电影人用摄影机记录下来这一切,让世界都知道,我们的人民是如何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勇敢面对。这样的电影都是良心之作。”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左右,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23日,已确认因灾遇难69181人、受伤374171人、失踪18498人,其中四川省遇难68669人、受伤360352人、失踪18498人。失踪人员中相当数量可能已经遇难,估计这次遇难总人数将超过8万人。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14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527.78亿元,实际到账款物510.33亿元(其中到账捐款424.89亿元,物资折价75.44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127.95亿元。
其中,民政部接收捐款18.59亿元,到账捐款18.59亿元,向灾区拨付使用捐款14.16亿元;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接收捐赠款物42.20亿元,到账捐款38.38亿元,向灾区拨付使用捐赠款物12.43亿元;中华慈善总会接收捐赠款物9.28亿元,到账捐款7.05亿元,向灾区拨付使用捐赠款物3.29亿元。各省区市接收捐赠款物306.54亿元,到账捐款250.56亿元,已向灾区拨付使用捐赠款物85.96亿元。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5日12时,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82万顶、被子470.92万床、衣物1186.01万件、燃油73.17万吨、煤炭153.95万吨。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报告,截至4日,四川汶川过渡安置房已安装26300套、正安装14300套、待安装68400套,生产地已发运43400套、待发运51400套。
据总参谋部报告,截至4日24时,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1112864人。据卫生部报告,截至5日12时,因地震伤病住院治疗合计97631人,已出院74165人,仍有20878人住院,其中四川转外省市伤员住院9595人。
据中国地震局报告,4日12时至5日12时,汶川地震主震区监测到3.9级以下余震164次,4.0至4.9级余震2次。主震区已累计监测到余震10418次。据财政部报告,截至5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231.8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6.89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4.95亿元。
据商务部报告,截至4日18时,四川、甘肃、重庆、陕西、已有19627家受灾商业企业成功恢复经营,占全部受灾企业的27.75%,比3日统计数增加1975家。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截至5日12时,工矿业企业因灾损失达2047.26亿元,1513个规模以上企业停工,3931个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手牵手一起走——抗震救灾,我们在一起!
词曲:赵迎 演唱:赵迎
【歌曲简介】
公元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地震
就在这一瞬间,
无数人同时感受到了来自大地深处的震颤
上百万同胞在这一瞬间失去了家园
上百万同胞在这一瞬间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面对自然我们显得是那样的渺小
我们的同胞现在正经受着我们无法感受到的那种恐惧和悲伤
感受着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校园、失去一切的灾难与伤痛
面对天灾,我们真的很脆弱,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懦弱
亲爱的同胞们,亲爱的兄弟姐妹们,
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一起重建我们美丽的家园
因为我们在一起!
【歌词】
《手牵手一起走》
词曲:赵迎
演唱:赵迎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你是否很孤独,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你是否很无助,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你是否在漂泊,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你是否在流泪,
多少岁月蹉跎,多少风雨瓢泼,多少苦难和坎坷,我们都走过
我的身边有你,你的身边有我,手牵手,一起走,一直到永久
让我紧紧温暖你的心,温暖你的手,
让我轻轻擦干你的泪,不要你伤悲
让我紧紧牵着你的心,牵着你的手
手牵手,一起走,一直到永久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你是否很孤独,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你是否很无助,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你是否在漂泊,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你是否在流泪,
哪怕天崩地裂,哪怕千难万险,我们会,为了你,生死无怨
我们血脉相通,我们众志成城,手牵手,一起走,一直到永久
让我紧紧温暖你的心,温暖你的手,
让我轻轻擦干你的泪,不要你伤悲,
让我紧紧牵着你的心,牵着你的手,
手牵手,一起走,一直到永久
让我紧紧温暖你的心,温暖你的手,
让我轻轻擦干你的泪,不要你伤悲,
让我紧紧牵着你的心,牵着你的手,
手牵手,一起走,一直到永久
手牵手,一起走,一直到永久
手牵手,一起走,一直到永久
其他抗震歌曲:《相信》《爱与希望》《生死不离》 |
|
- n.: Wenchuan County
|
|
汶川 |
|
电影 | 地震 | 天堂卡通 | 搜救犬阿虎 | 教育 | 四川省 | 中学校 | 省级示范高中 | 灾区学校 | 盐业公司 | 盐政 | 盐业 | 地理 | 行政村 | 文化 | 名胜古迹 | |
|
|
汶川县中医院 | 汶川县防疫站 | 汶川县威州中学 | 汶川县人民医院 | 汶川县盐政管理所 | 汶川县威州中学校 | 汶川县妇幼保健院 | 汶川县卫生防疫站 | 汶川县人民医院漩口分院 | |
|
|
雁门乡 | 卧龙镇 | 威州镇 | 龙溪乡 | 耿达乡 | 绵池镇 | 映秀镇 | 漩口镇 | 水磨镇 | 三江乡 | 银杏乡 | 草坡乡 | 克枯乡 | 绵虒镇 | 白花乡 | 卧龙自然保护区 | 绵厂虎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