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四川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 壤塘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Rangtang County
  郵編:624300 代碼:513230 區號:0837
  拼音:Rǎng Táng Xiàn 英譯:Rangtang County
  
    壤塘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北與青海省接壤,總面積6836平方千米。總人口3萬人(2006年),屬藏族聚居縣。全縣轄1個鎮、11個鄉:壤柯鎮、蒲西鄉、宗科鄉、石裏鄉、吾伊鄉、崗木達鄉、上杜柯鄉、茸木達鄉、南木達鄉、尕多鄉、中壤塘鄉、上壤塘鄉。縣政府駐壤柯鎮,距州政府駐地馬爾康126千米。
  
    地處川西北高原,以山原土地為主。地勢西部西北高東南低,東北部南高北低。屬亞熱帶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7.7℃,年降水量760.5毫米。縣境內主要河流有杜柯河、則麯河、熱爾長河均屬長江流域大渡河水係上遊支流。國道317綫、兩壤公路、阿壤公路縱橫縣境。古跡有建於1378年的錯爾基寺院,屬藏傳佛教覺囊教派中心,日斯滿巴碉房,棒托寺石經。
區域概況
  壤塘縣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大渡河上遊,四川省阿壩藏族族自治州西部,地理坐標:北緯31°298′—32°41′,東經100°31′—100°294′。
  壤塘縣東及東北與馬爾康,阿壩縣接壤,南與金川縣毗連,西部和南與甘孜州色達縣,爐霍縣,道孚縣相望,北鄰青海省班瑪縣。縣境內轄1鎮、11鄉、60個行政村,131個村民小組。全縣總人口3.3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7334人。縣境東西橫跨89.6公裏,南北縱長134.4公裏,全縣總面積6606.4903平方公裏。平均海拔3285米,絶對無霜期僅48天,年降水量763.19mm。縣境內有大小河流及支流422條,杜柯河和則麯河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對長江源頭的水源涵養起着重要作用。
  縣名源自境內一自然村壤塘寨。寨坐落於山上,其山形似手托寶幢的“藏跋拉菩薩”。《藏漢大辭典》記:“瞻巴拉、義譯持聵。梵音譯作閻波羅。舊譯布祿金剛,一財神名”。《藏漢大辭典》再記:“幢,寶幢,勝利幢,宮殿屋脊上象徵勝利的一種裝飾品或供神物品!,”“壤”係藏語言譯,源自上意。山前有一平壩,“壩”藏語謂“塘”,“壤塘”由此得名。意為“財神的壩子”。此亦即“壤塘”地名形成之理據。
自然地理
  壤塘縣位於自治州西部,地處北緯31°6′~32°41′、東經100°31′~101°29′之間。與青海省班瑪縣和州內金川縣、馬爾康縣、阿壩縣及甘孜州的色達縣、爐霍縣、道孚縣接壤。總面積6606.49平方公裏。東西寬 89.6公裏;南北長 134.4公裏。
  地形以丘狀高原為主,相間河𠔌平地和高山。境內山巒重疊,溝𠔌縱橫,有較大的山74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峰 60餘座。其中杜拉甲格則山海拔 5178米,為五級山脈,是境內群山中的最高峰。有杜柯河(旁側交流有宗科、色麯、日科等40餘條)、則麯河等6條河流。杜柯河在縣境內流長180公裏。有湖泊10個、溝432條。
  縣內鼕季乾燥寒冷,長鼕無夏,春秋短促,晝夜溫差大,屬典型的高原型氣候。從河𠔌到高山,有明顯的氣候垂薇變化,多為小區域氣候。則麯河一帶和上杜柯為高山草原氣候區,社柯河流域為山地氣候和山地森林氣候混合區。年均氣溫分佈為南高北低,相差約2~8℃。縣城壤柯鎮年均氣溫4.8℃,7月最高氣溫29.4℃,最低一23.4℃。年平均降水量763.l毫米,中部偏多,南北略少。
  北部無霜期短,南部無霜期也僅100~120天。初雪最早出現在 9月中旬,終雪最遲在 5月上旬。海拔 3500米以上地帶,則全年霜雪不斷。杜柯河流域海拔高差大,雨量充沛,氣候較溫濕。則麯河流域山勢平緩,河𠔌寬闊,日照長,鼕季嚴寒,多大風。
  全縣形成兩個主要的土壤植被分佈區。杜柯河沿岸土攘為山地棕褐土、山地棕壤土、山地棕色灰化土、高山草甸土。典型植被以亞高山常緑針葉林的雲冷杉和混交林為主,間有青木岡、、樺林和白楊。河𠔌地帶為植被集中區。則麯河沿地土壤為亞高山、高山和高山灌木叢草甸土,次為山地棕壤土和少量的沼澤土、局部山脊為高山寒漠土。植被以亞高山草甸為主,次為亞高山灌叢,亞高山常緑針葉林在河𠔌陰坡有塊狀分佈,主要為雲杉和冷杉。
建置沿革
  公元前310年,壤塘稱氂牛徼外,漢武帝統一西南少數民族之前少被人所知。隋末,為西山微外之地。唐蕃時期,屬劍南西山。
  全縣由三大區域組成:上寨地區。原屬綽斯甲嘉絨藏區,夏商周時代的綽斯甲,屬華夏外的方國部落,稱東女國所在地。秦漢時期,即為羌人生息之地,為中央王朝徼外之地。唐代屬吐蕃地,後為蜀郡之西域,屬安多三十六詩部落之一。元代,沿其舊製推行土官製。明代以來綽斯甲為嘉絨藏區十八土司之一,歷經41代土司。第33代土司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赴京,歸順清王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受封安撫司。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授宣撫司,隸阜和協。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改隸懋功協。光緒三十二年( 19 0 6年),趙爾豐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擬設縣,未果。
  民國24年(1935年),紅四方面軍第二次駐留金川時於1935年10月在綏靖屯(今金川縣)建立中共大金省委,成立格勒得沙中央政府,下轄綽斯甲等地,置綽斯甲縣。翌年7月,紅軍北上離綽,廢縣。民國28年,國民黨南京中央政府批準,劃綽斯甲歸西康省,建“周來縣”未果,原屬甘孜州色達縣,係阿西部落領地。明末清初,阿西骨係阿西普巴加脫離阿西部落聯盟,由青海省果洛草原到達杜麯下遊的多朵生更重一帶的杜柯地區,居住約百年。
  清雍正年間(1724~1735年)又遷至上有“竹日”、中有“色塘”、下有“額拉”的地方,推舉瓦修、夏甲它為瓦修督係第一代頭人。數代之後演變為三大部落,至第六代瓦修頭人拉則四朗多吉時,遊牧在翁柯、泥柯、杜柯等地的 70多個部落先後歸順阿西部落,形成以阿西為核心的部落聯盟。在杜柯地區,素有阿西部落管轄6大農區部落、4大牧區部落之說,部落關係迭跡難考。南木達區。1378年,嘉絨撲竜人宗然拉西日喇嘛在中壤塘始建錯爾基寺。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錯爾基寺活佛晉謁皇帝,歸順明朝,詔封錯爾基壽良足嘉尚為“弘教禪師”。明正德四年( 15 0 9年),詔封錯爾基寺若爾堅於為國師。
  明嘉慶二十九年(1550年),錯爾基寺二世活佛傑瓦僧格進京朝貢,晉謁嘉慶帝,受封為“大善法王”,降旨委其領轄八大坪、五大山。“化外之域”的南木地區,均在 3 7座寺院的“以教代政”勢力的統轄之下,由各不相屬的大小部落分割占據。
  1953年設壤塘行改委員會。1958年將原綽斯甲的上寨地區、色達縣杜柯、上杜柯劃歸壤塘置壤塘縣。1958年設縣。壤塘,係藏語,意為“財神壩”。傳說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紅教喇嘛到此傳布佛教,走至一個芳香碧緑,花開似錦的草壩之中,定居下來,誦經傳教,化緣捐款,為建寺廟籌積了很多資金。縣由此得名。
  1958年 10月20日,經國務院第八十一次會議通過,將色爾壩、上寨、杜柯、南木達合併設置壤塘縣。轄1鎮、11鄉。
  1997年,壤塘縣面積6606.5平方千米,人口3.1萬。轄1個鎮、11個鄉:壤柯鎮、蒲西鄉、宗科鄉、石裏鄉、吾伊鄉、崗木達鄉、上杜柯鄉、茸木達鄉、南木達鄉、尕多鄉、中壤塘鄉、上壤塘鄉。縣政府駐壤柯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3550人,其中: 壤柯鎮 4580 蒲西鄉 2794 宗科鄉 2654 石裏鄉 1714 吾依鄉 2432 崗木達鄉 3006 上杜柯鄉 3119 茸木達鄉 1658 南木達鄉 3396 尕多鄉 3369 中壤塘鄉 2747 上壤塘鄉 2081 
    2004年,壤塘縣轄1個鎮(壤柯)、11個鄉(崗木達、上杜柯、吾伊、蒲西、宗科、石裏、南木達、茸木達、尕多、中壤塘、上壤塘)。
經濟資源
  境內有豐富的水草資源和森林資源,宗教寺院、佛塔樓閣、山水奇景是供旅遊的資源地。全縣人民利用開發有利資源,不斷發展生産改善生活。到1990年工農業總産值已達2698萬元。其中工業總産值 255萬元,農業總産值 2443萬元(牧業總産值1706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
  解放前畜牧業經營管理方式落後,混群放牧,自然交配。牧民逐水草而居,極少有棚屋圈捨設施,更無疫病防治設施,牲畜繁殖成活率極低。1949年,全縣牲畜存欄 65921頭(衹)。其中:牛 46279頭;馬 4642匹;羊14364衹;豬6頭。1952年,牲畜70443頭()。其中:牛50096頭;馬4800匹;羊 15497衹;豬 5 0頭。解放後,黨和政府采取一係列措施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加強草場建設,防治畜病和鼠蟲害,走建設和養畜並舉道路。進行畜種改良,實行“作價歸戶、私有私養”的方針。 19 6 5年,牲畜總數過 10萬頭大關,達10.21萬頭(衹)。1972年,達12.58萬頭(衹)。1977年達14.92萬頭(衹)。1980年達16.95萬頭(衹)。1984年達18.43萬頭(衹)。1990年達到 22.94萬頭(衹)。其中牛 17.68萬頭,馬 10523匹,羊 41268衹,豬840頭。
  解放前基本屬原始農業。1949年全縣糧食總産量234萬公斤,畝産59.5公斤。主要作物為青稞、小麥。解放後,黨領導農牧民走合作化道路,開展農田基本建設、科學種田、引進優良品種、改進耕作技術。 19 5 9年總産量達255萬公斤。1966年,總産量達419萬公斤。1978年,全縣糧食播面 46419畝,總産 5 0 3. 5萬公斤,畝産 108.5公斤。 1990年在“退耕還牧”、“退耕還林”、“以牧為主”實行土地輪作製的情況下,全縣糧食總産量也達416萬公斤,較1976年增産44萬公斤,增長11.8%。
  解放前僅有極簡陋的個體手工業。解放後,有了極大的發展。1960年,有農機修造廠1個、食品加工廠2個,産值3萬元。1969年,發展到電力、機械食品、皮革、縫紉等7個工業企業,總産值達11.22萬元。1978年,隨着城鎮建設的發展,逐步建立電力、機械、建材、工業、食品、皮革、縫紉等輕、重工業項目14個,總産值達166.56萬元。1979年,有門類較完整的工業企業23個,總産值212.18萬元,為歷年工業發展的鼎盛時期。1990年有工業企業 11個,總産值 276萬元。境內還有州屬林業企業壤塘林業局。
  歷來沒有一寸公路,運輸全靠人背畜馱。解放後,貫徹執行“修路、架橋、長港、治河”八字方針。 19 6 0年,建成了可(可因)攘(塘)公路,全長 164公裏。此後又組織千人築路隊伍,對縣境內路段進行了加寬改造。1966年開始修築林區公路。全縣通公路里程483公裏。公路可與青海省班瑪縣,甘孜州爐霍縣、色達縣和州內阿壩縣相通。境內區、鄉均通公路。州屬壤養路段負責主要公路幹綫的養護。
  郵電事業從無到有,現已鄉鄉通郵。1990年郵電業務總量達21.97萬元。隨着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地方財政收入逐年增加。
科教文衛
  文化 教育、科技、衛生、文化、體育事業得到很大發展。1958年10月,上寨區創辦4所小學,結束瞭解放前教育中心在寺院的歷史。1966年小學 44所,在校學生 983人,教職工 62人,同年,創辦縣中學和南木達農業初級中學,在校學生 50人,教職工 9人。 1977年有小學校 91所,在校學生 3647人,教職工 237人,中學校 4所,在校學生 360人,教職工 47人。 1985年有小學校 49所,在校學生 2366人,教職工 287人。
  全縣有科技人員578人,解放後培育出了一批在各個科技領域裏的少數民族科技人員。1990年有縣級科技學會、協會、研究會7個,會員545人。有自然科學領域裏的24個研究課題取得成果。其中部分課題獲得省、州嘉奬。有8篇學術論文獲得州科協科技成果奬。解放後,醫療衛生事業得到極大發展。1990年,有醫療衛生機構17個(未包括州屬林業係統醫療機構4個),衛生、醫療技術人員 128人,平均每千人有醫療衛生人員 4.58人。有病床90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2.82張,農牧區缺醫少藥的狀況得到改變,地方病,傳染病發病率大為減少,治療率增加。文化事業蓬勃發展,解放後建起了新華書店、電影院、文化館、電視轉播臺等,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衆的文化生活。體育運動也得到極大發展,舉辦了各種運動會,體育運動開展了 12個項目。 1974~1990年,為省、州輸送了體育人才11人。文物古跡也得到妥善保護,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
英文解釋
  1. n.:  Rangtang County
近義詞
壤塘
相關詞
????業公司????政????業
包含詞
壤塘縣人民醫院壤塘縣????政管理所壤塘縣婦幼保健院
分類詳情
張開上壤塘鄉張開中壤塘鄉張開尕多鄉張開茸木達鄉張開南木達鄉
張開石裏鄉張開宗科鄉張開蒲西鄉張開上杜柯鄉張開崗木達鄉
張開壤柯鎮張開吾依鄉吾伊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