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植物 > 糠片盾蚧
  [中名] 糠片盾蚧
  [別名] 片糠蚧、灰點蚧 糠片蚧 灰點蚧 圓點蚧 龔糠蚧
  [學名] parlatoria pergandii comstock
  [ 目 ] 同翅目
  [ 科 ] 盾蚧科
  [寄主] 樟、月桂、山茶花、朱頂紅、女貞、瓜子黃楊、大葉黃楊、鬍頽子、茉莉、無花果、蘋果、梨、櫻桃、葡萄、柿、茶、衛矛、枸杞、桂花、佛手等。
  [為害特點] 若蟲、雌成蟲刺吸枝幹、葉和果實的汁液,重者葉幹枯捲縮,削弱樹勢甚至枯死。
  [特徵描述]
  成蟲 雌介殼長圓或不正橢圓形,長1.5-2mm,灰白、灰褐、淡黃褐色,中部稍隆起邊緣略斜,蠟質漸薄色淡,殼點很小橢圓形,暗黃緑至暗褐色,疊於第2蛻皮殼的前方邊緣,第 2蛻皮殼近圓形頗大,黃褐至深褐色,接近介殼邊緣。雌成蟲橢圓形,長0.8mm,紫紅色。雄介殼灰白色狹長而小,殼點橢圓形,暗緑褐色,於介殼前端。雄成蟲淡紫色,觸角和翅各1對,足3對,性刺針狀。卵 橢圓或長卵形,長0.3mm,淡紫色。若蟲 初孵扁平橢圓形,長0.3-0.5mm,淡紫紅色,足3對,觸角、尾毛各1對。固定後觸角和足退化。雄蛹 淡紫色。雌蟲介殼 長1.5~2毫米,為不規則長圓形,灰白或灰褐色,介殼邊緣為黃、棕色,因其形狀和顔色酷似糠殼而得名。聚集成堆時邊緣無一定形狀,中部稍隆起。蠟質薄而色淡。第一蛻皮殼圓形,位於前端,偏於一方,暗黃緑色。第二蛻皮殼較大,近圓形略隆起,接近介殼邊緣,黃褐色。雌成蟲 體寬卵圓形,長約o.8毫米,紫色,邊緣有圓錐狀腺刺,觸角具1長刺毛。臀板淡黃色,邊緣有臀葉4對。胸部和1~4腹帶邊緣有成群或圓錐狀腺瘤。雄介殼 長約1.3毫米,灰白色,一齡蛻皮殼黑色,位於前端;蟲體淡紫色,翅1對,透明,翅脈2叉,交尾器特長,針狀,腹末有2瘤狀突起,其上各具長毛1根。卵 橢圓或長卵形,長o.3毫米,淡紫色。若蟲 初孵幼蟲扁平,橢圓形,長寬o.3~0.5×o.15毫米,淡紫紅色,眼黑褐色,觸角和腳均短,固定後收縮,尾毛1對。蛹 近長方形,紫色,長寬0.55×0.25毫米,腹末交尾器長而發達,具尾毛1對。
  [發生規律]
  南方年生3-4代,以雌成蟲和卵越鼕,發生期不整齊,世代重疊。四川重慶年生 4代,各代發生期:4-6月,6-7月,7-9月,10月至翌年4月。4月下旬起當年春梢上若蟲陸續發生,6月中旬達高峰。湖南衡山、長沙3代。各代若蟲發生期:5月,7月,8-9月。第1代主要於枝葉上為害,第2代開始嚮果實上轉移為害,7-10月發生量最大為害嚴重。以受精雌成蟲或以介殼下的卵在枝、幹、葉上過鼕。初孵幼蟲爬行 l一2小時,選擇適宜場所便定居,並分泌白色綿狀蠟質覆蓋蟲體。若蟲多固定在葉面、果實、枝梢和主幹。雌若蟲蛻兩次皮為成蟲。雄若蟲蛻兩次皮為前蛹,經蛹期羽化為成蟲。雄成蟲飛行力弱,與雌蟲交尾後即死亡。重慶1年發生3~4代:一代4~6月;二代6~7月;三代7~9月;四代l0月至翌年4月。湖南長沙年生3代,各代若蟲始見期,一代5月上、中旬;二代?月上、中旬;三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一代若蟲主要為害枝、葉、幹;二代起以後各代主要為害果實,並在其上繁殖,使果面密佈介殼,嚴重影響外觀和品質。該昆蟲喜寄生於蔭蔽光綫差的環境,樹冠內膛、下部有塵土積集或凹陷處蟲口密集。初孵若蟲分散轉移,經1-2小時便固着為害,分泌白綿狀蠟粉覆蓋蟲體,進而泌介殼。
  [防治方法]
  1. 加強綜合管理,使通風透光良好,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蟲能力。 2. 剪除蚧蟲嚴重枝,放在空地上待天敵飛出後再行燒毀。亦可刷除枝幹上密集的蚧蟲。 3. 保護引放天敵。天敵有日本方頭甲、多種瓢蟲和小蜂。 4. 藥劑防治以若蟲分散轉移期施藥最佳,蟲體無蠟粉和介殼,抗藥力最弱。可用40%樂果乳油 500-1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800倍液、25%亞胺硫磷或殺蟲淨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豐散乳油1500-2000倍液。也可用礦物油乳劑夏秋季用含油量0.5%,鼕季用3%-5%或鬆脂合劑夏秋季用18-20倍液,鼕季8-10倍液。如化學農藥和礦物油乳劑混用效果更好,對已分泌蠟粉或蠟殼者亦有防效。鬆脂合劑配比為燒鹼2:鬆香3:水10。
  [地理分佈]
  遼寧 內蒙古 青海 陝西 山西 河北 河南 山東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福建 臺灣 廣東 廣西 湖北 湖南 雲南 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