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地圖 | | | 石井鎮位於戶縣縣城正南7公裏,地跨平原及終南山北麓。東與太平旅遊管委會、龐光鎮為界,南與澇峪旅遊區管委會毗鄰,西與天橋鄉相依,北與餘下鎮接壤。南北長約9.5公裏,東西寬8公裏,總面積76平方公裏 ( 其中平原面積28平方公裏) 。
全鎮轄有地處平原和半坡區的石東村、石中村、石西村、仝夏村、辛慄村、潘傢堡村、曹傢堡村、柿園村、朱傢堡村、馮官寨村、馬傢河村、新興村、東澇峪口村、土門村、白雲村、慄峪口村、下莊村、直峪口村、站馬村、慄元坡村、阿姑泉村、潭峪口村、蔡傢坡村等23個村民委員會和山區的麯峪、潭峪、慄峪、皂峪等4個村民委員會,27個行政村,5993戶,23953 人。
全鎮現有耕地面積21000畝,果林面積8100畝,山林面積14500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石井鎮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各項事業發展很快,2004年底非公有製企業已發展到165個,工業總産值達到1.85億元 , 農業總産值達到2780萬元。
隨着農業産業結構的調整,多種經營發展較快,已形成“ 一區二園三基地” 格局,即慄元坡奶牛養殖小區、食用菌香菇示範園,苗木花卉示範園,獼猴桃生産基地,金太陽杏生産基地,仝夏甲魚生産基地。2004 年來,奶牛存欄126 頭,肉牛存欄800頭,生豬存欄6540 頭,羊1250 衹,傢禽20萬衹。
全鎮有初中一所,小學13 所,在校學生3446人,教職工225人,入學率98.2%,每年為上一級學校輸送學生80人 , 鎮有文化站一所, 農村文化室18個,鎮政府駐地有醫院一所, 醫護人員13人, 病床4 張,各村有醫療站27個, 醫務人員34人, 病床40張。
鎮境內交通方便,沿山有寬敞的省107道環山旅遊路由東至西而過,北部有東西戶蔡公路、縣七號公路,南北有縣城至環山路二級道路及五條主幹路貫通。通信設施便捷、靈活,移動和聯通各建有電訊發射塔一座,程控電話遍及全鎮。
經濟資源
石井鎮地處半山區及山前衝洪積扇地帶。最高海拔2134米,半山區海拔997米,最低海拔394米。南高北低,坡形地。中部沿山地帶因受6 條河流分割,地形較零碎,起伏較大,適宜造林。北部地勢較為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農作物生長,鎮政府本着“ 宜林則林,宜牧則牧” 原則,合理使用耕地,在沿山建造萬畝經濟林帶,栽植蘋果、獼猴桃、金太陽杏、柿子、山楂等,北部平原種植小麥、玉米、𠔌子、大豆等糧食作物和白菜、蘿蔔、大蔥、紅芋等蔬菜。全鎮現有 U 型水渠15.8萬米,配套機井275 眼,有效灌溉面積18400 畝。載重汽車143 輛,大中型拖拉機180 輛,小型拖拉機310 輛。
已發現的礦藏地及礦藏綫索15處,主要有大理石、白雲石等。
可供養殖的魚塘(水庫)共3 個,白雲水庫,面積4320 平方米;慄元坡水庫,面積3560 平方米;仝夏崔世民魚池,面積 15000 平方米。
名勝古跡
九華山在戶縣城南 20 公裏的終南山上,海拔1700米,地處潭峪、皂峪之間。其峰巒陡峭峻拔,山石千姿百態。據民國 22 年吳繼祖《重修戶縣志》載:“ 山凡四頂,頂皆有廟。其峰頂為靈宮殿,下為靈雲塔,其上為中殿,有玉井池。再上為三殿,有虎刨泉。其石為佛洞,有石膽崖。再上為後殿,西為銅洞溝,殿上逾溝而上為南天門。相傳山下為純空,由佛洞燃火,其煙每自三層殿出。” 考山為九峰,故名九華山。山上寺廟原仿安徽九華山(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供奉山藏
菩薩。清乾隆五十八(1793 )年重修。民國十年(1921)被縣內駐軍拆毀。二十二年(1933)重修上殿一座,文化大革命中又遭破壞,僅存廟宇3 間。 1985 年,附近群衆集資重修,在原址上重新建成了靈宮殿、三殿、中殿、後殿,基本保持了原有殿廟古色。峰巒連綿,清波碧流,廟宇古樸,風景優美,為遊覽佳境。
古泉山風景區位於秦嶺北麓,戶縣城南10 公裏的阿姑泉村。相傳明崇禎十七年(1644 ),一姑娘出傢坐化於此地水泉旁一小廟中,故得名阿姑泉。區內有山、有川、有水,山形獨特奇異,層巒疊翠;前坡古泉山,又名老牛坡,傳說為太上老君驅牛磨山,由西而過,將神牛掙死於此山。因此,古泉山往西,坡度平緩,越往東坡度越陡峭,且坡上還真有“ 牛鼻子”、“ 香爐臺” 、“犁溝窪”等千奇百怪、神秘莫測的景觀。為錦上添花,1993 年以來,縣、鄉、村聯合開發,先後投資500 萬元,修建了亭臺樓閣、噴泉浴池、卡拉OK 遊樂廳、餐廳賓館。從河南洛陽、山東菏澤等地引進栽植數百種萬餘株牡丹、月季、芍藥、鬱金香等名貴花卉,建成了風景壯觀的牡丹園。並建成了富有地下熱水資源。經省水文地質隊勘察,熱水井深1500 米,水內含有大量人體必須的物質,是理想的溫泉療養之地。古泉山風景區確係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環境優美的旅遊勝地。
新興寺位於戶縣城南石井鎮雲臺山下直峪口村。創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 )。清同治二年(1863)國民起義被燒毀。同治九年(1870)重修。其原規模有上殿3 間,東西廊房6間,鐘樓1 間,直峪溝口有山神廟1 間。現存前殿3 間,廂房3 間,石碑一通(皇清新興寺碑)。 | | 610125110000 石井鎮 610125110200 石東村
610125110201 石中村
610125110202 石西村
610125110203 仝夏村
610125110204 潘傢堡村
610125110205 辛力村
610125110206 白雲村
610125110207 土門村
610125110208 澇峪口村
610125110209 下莊村
610125110210 直峪口村
610125110211 慄峪口村
610125110212 站馬村
610125110213 慄新村
610125110214 慄元坡村
610125110215 阿姑泉村
610125110216 潭峪口村
610125110217 新興村
610125110218 蔡傢坡村
610125110219 皂新村
610125110220 馬傢河村
610125110221 曹堡村
610125110222 柿元村
610125110223 朱傢堡村
610125110224 馮官寨村
610125110225 麯峪河村
610125110226 潭峪河村
610125110227 紙房村
610125110228 教場村
610125110229 永興村
610125110230 郭清村
610125110231 永聯村
610125110232 沙窩村
610125110233 西河村
610125110234 八裏坪村 | | | 石井鎮位於戶縣縣城正南7公裏,地跨平原及終南山北麓。東與太平旅遊管委會、龐光鎮為界,南與澇峪旅遊區管委會毗臨,西與天橋鄉相依,北與餘下鎮接壤。南北長約9.5公裏,東西寬8公裏,總面積76平方公裏(其中平原面積28平方公裏)。全鎮轄有地處平原和半坡區的石東村、石中村、石西村、仝夏村、辛慄村、潘傢堡村、曹傢堡村、柿園村、朱傢堡村、馮官寨村、馬傢河村、新興村、東澇峪口村、土門村、白雲村、慄峪口村、下莊村、直峪口村、站馬村、慄元坡村、阿姑泉村、潭峪口村、蔡傢坡村等23個村民委員會和山區的麯峪、潭峪、慄峪、皂峪等4個村民委員會,27個行政村,5993戶,23953人。全鎮現有耕地面積21000畝,果林面積8100畝,山林面積14500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石井鎮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各項事業發展很快,2004年底非公有製企業已發展到165個,工業總産值達到1.85億元,農業總産值達到2780萬元。隨着農業産業結構的調整,多種經營發展較快,已形成“一區二園三基地”格局,即慄元坡奶牛養殖小區、食用菌香菇示範園,苗木花卉示範園,獼猴桃生産基地,金太陽杏生産基地,仝夏甲魚生産基地。2004年來,奶牛存欄126頭,肉牛存欄800頭,生豬存欄6540頭,羊1250衹,傢禽20萬衹。全鎮有初中一所,小學13所,在校學生3446人,教職工225人,入學率98.2%,每年為上一級學校輸送學生80人,鎮有文化站一所,農村文化室18個,鎮政府駐地有醫院一所,醫護人員13人,病床4張,各村有醫療站27個,醫務人員34人,病床40張。鎮境內交通方便,沿山有寬敞的省107道環山旅遊路由東至西而過,北部有東西戶蔡公路、縣七號公路,南北有縣城至環山路二級道路及五條主幹路貫通。通信設施便捷、靈活,移動和聯通各建有電訊發射塔一座,程控電話遍及全鎮。 | | - : Danjing Town
| | | 石井 | | | | | 金石井鎮 | 石井鎮除四害消毒管理站 | 廣州市石井鎮窖心服裝廠 | | 送朱喬年被舉薦監石井鎮 | |
| | 白雲村 | 新興村 | 土門村 | 永興村 | 永聯村 | | 潭峪口村 | 石東村 | 石中村 | 石西村 | 潘傢堡村 | | 下莊村 | 慄新村 | 皂新村 | 馬傢河村 | 朱傢堡村 | | 教場村 | 沙窩村 | 西河村 | 八裏坪村 | 仝夏村 | | 辛力村 | 澇峪口村 | 直峪口村 | 慄峪口村 | 站馬村 | | 慄元坡村 | 阿姑泉村 | 蔡傢坡村 | 曹堡村 | 柿元村 | | 馮官寨村 | 麯峪河村 | 潭峪河村 | 紙房村 | 郭清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