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610431 |
|
武功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東迄興平,西鄰楊凌、扶風,北接乾縣,南隔渭河與周至縣相望,兩縣之間在渭河上有公路大橋連接,使得車輛可以從西寶高速公路武功收費站處直下通周至、陝南等地。全縣共有 8鎮4 鄉, 262 個自治村, 6 個社區居委會, 41.14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37.4 萬人。全縣總面積 397.8 平方公裏,其中耕地 42.5 萬畝,人均 1.1 畝,是我省人均土地面積較少、人口密度較高的縣區之一。
縣人民政府駐普集鎮,郵政編碼712200,,電話區號029。
境內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滿、白、壯、蒙古、侗、傣、朝鮮、土傢、錫伯、土族等11個少數民族。隴海鐵路、 西寶高速公路、 西寶公路中綫、北綫和 107 省道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城區東距古城西安 70 公裏,鹹陽國際機場 50 公裏,西距工業重鎮寶雞 80 公裏,地勢平坦開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關中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
|
2006年,武功縣轄8個鎮、4個鄉:普集鎮、蘇坊鎮、武功鎮、遊風鎮、貞元鎮、長寧鎮、小村鎮、大莊鎮、代家乡、河道鄉、南仁鄉、普集街鄉。 |
|
武功建縣始於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王莽新朝天鳳二年(公元15年),改為新光縣。東漢初,廢入眉縣。永平八年(65年),復置武功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武功郡。建德三年(574年),廢郡設縣。五代後晉時,置武功郡,後周改郡為縣。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縣名為武亭。元代復名武功縣。
1949年5月19日武功解放,廢保、甲製,設區公署、鄉人民政府。全縣劃分為城關、楊陵、大莊、普集、薛固、長寧、貞元、魏公、三廠等9區,76 鄉。9月將渭河三廠區(共5鄉)劃歸盩厔縣。1951年5月,將楊陵區湋河以北的上營、新寨兩個鄉,大莊區的南、北廟底、毛傢嘴、趙傢崖、王傢窖5個村和貞元區的麻西寨兩堡劃歸城關區。
1952年6月,將原71鄉縮編為64 鄉。1955年8月,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鄉人民政府改稱“鄉人民委員會”。將第八區(魏公)的賈晁鄉劃歸第一區(城關)。1956年3月,撤區並鄉,全縣設城關、楊陵、普集三鎮;上營、杜寨、李臺、大莊、張寨、南仁、普集、薛固、北營、長寧、河道、戴傢、貞元、蔚村、周村、牛臺等16鄉合併為7鄉。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將7個鄉改為7個人民公社,上遊(城關)、紅旗(楊陵)、躍進(普集)、衛星(薛固)、東風(長寧)、火箭(貞元)、中蘇(蘇坊)。同年11月,又將7個人民公社改設為武功、楊陵、普集、長寧、貞元5個人民公社,轄27個管理區。原農業生産合作社改稱生産大隊。
1961年8月1日,武功縣建製恢復,將原5個人民公社劃分為14個人民公社,轄244個生産大隊。1964年,將扶風縣五泉公社的官村、周傢村劃歸武功縣楊陵公社。1965年4月設楊陵、普集、小村三個鎮。1984年5月,撤銷公社、大隊建製,全縣設三鎮12鄉,轄365個村民委員會(511個自然村),4個居民委員會。並改車站公社為北營鄉;武功公社為武功鎮;原車站公社的田傢、桂傢、東李傢大、小堡和屈傢劃歸普集鎮;原薛固公社的仁村、成傢、小村和薛村歸小村鎮。2001年11月,全縣8鎮7鄉合併為8鎮4鄉,撤消原觀音堂、薛固、北營三鄉,分別並入大莊、小村、普集三鎮。 |
|
武功縣地形由山前洪積扇前緣地帶和黃土臺原、河漫灘及河𠔌衝積階地三種類型構成。耕地中川、塬平地占97%,士婁土和黃土等優質土壤占94.3%,全縣土地總面積589252.1畝,其中耕地面積434741.1畝,水澆地面積395784.5畝,占耕地面積的91.02%。境內有三條河流,均屬渭河水係。水資源可利用總量26553.8萬立方米,已開發利用量為17169.8萬立方米。幹旱年畝均灌水253立方米,總計1.27億立方米,加上工業用水共計1.34億立方米,已開採1.6億多立方米,總水量收、支平衡有餘。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1.5988億立方米,已開發利用量為9924萬立方米,占可開採量的62%。地下水中有豐富的肥水資源,主要成分為硝態氮、亞硝態氮和銨態氮及少量磷、鉀,分佈在14個鄉(鎮)120個行政村,面積2.258萬畝。已開發利用的有肥水井含氮量為30/立方米~100/立方米,個別井含氮量最高達1200/立方米~1500/立方米。全縣水利設施面積 43.3萬畝,占耕地面積的99.6%,有效灌溉面積39.36萬畝,占耕地的89.4%,人均 1.05畝,其中旱澇保收田172576畝,人均0.46畝。
境內生物種類繁多,品種資源豐富。已被利用的植物中,農作物58種,果樹10種,林木68種。農作物中,糧食作物11種,以鼕小麥和夏玉米為主要品種;經濟作物18種,以油菜為大宗;果樹以蘋果為主;林木樹種有針葉用材樹5種,闊葉用材樹40種,庭院風景樹7種,灌木11種。已被利用的動物中,飼養畜、禽15種,50多個品種。大傢畜以奶牛、黃牛為主,小傢畜以豬為主,奶山羊次之。傢禽有5種,以雞為主。魚類有10種。 |
|
武功是個農業縣,人口分佈以農村為主,城鎮人口所占比例很小。1956年城鎮人口25106人,占總人口的12.01%;農村人口183894人,占總人口的87.99%。1982年城鎮人口31673人,占總人口的8.1%;農村人口359322人,占總人口的91.9%。1990年城鎮人口 31530人,占總人口的8.46%;農村人口341174人,占總人口91.54%。
武功縣各鄉(鎮)人口密度也有較大的差異。小村鎮、普集鎮、大莊鄉、北營鄉人口密度最大。1990年統計,每平方公裏分別為4436.1人、 2502.3人、1202.3人、1161.5人。河道鄉人口密度最小,每平方公裏669.5人。 |
|
渭河是該縣較大的過境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自扶風縣入本縣,經大莊鎮、普集鎮、普集街鄉、小村鎮東註興平市,境內全長20公裏,流域面積90平方公裏。河床最寬處2000米,最窄處700米,境內年平均流量14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1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年均徑流46.4立方米。
漆水河是第二大過境河,古稱杜水、武亭水、中亭水。發源於麟遊縣,經乾縣由遊鳳鎮入境。經遊鳳、蘇坊、武功鎮,嚮南流入渭河。境內流長24公裏,流域面積157.2平方公裏。年平均流量4.3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6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3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3623.6萬立方米。
湋河是第三條過境河,古稱沮水,俗稱後河。發源於鳳翔縣,自扶風縣入境,東流武功鎮南匯入漆水河,全長100公裏,境內流長10公裏。年平均流量0.57立方米/秒,最大洪流量413立方米/秒(1954年)。年徑流量1785.2萬立方米,天旱斷流。
漠峪河發源於永壽縣,自乾縣南流入境,經蘇坊至武功鎮城東北處匯入漆水河。境內流長6公裏。年均流量0.03立方米/秒,年徑流量86.4萬立方米。此河一年內多數時間無水。
清水河在縣境內有渭北、渭南兩條傍渭河西行的河流,均稱清水河,源於境內河灘沙磧中。渭北清水河由西嚮東流至立節、布王村南匯入漆水河,清嘉慶年間已幹涸,今無跡;渭南清水河於周至縣下三屯以西東流,經武功三廠鎮(鄉)退入沙河。1949年隨同三廠區劃歸周至縣。
[川地] 武功在關中盆地西部,地貌形態簡單:一是河𠔌衝積階地;二是黃土臺原;三是山前洪積扇前緣窪地。
河𠔌衝積階地主要由渭河、漆水河、漠峪河、韋水河衝積形成。漆水河等比較窄小,形成的階地不連續,較零散;渭河歷史悠久,洪水規模大,在不同地質年代衝積形成了三級階地,對武功縣的地質地貌均有很大影響。三級階地形成於距今約69萬年,二級階地形成於距今8萬至10萬年,一級階地形成於距今一萬年左右。一級階地形成較晚,沒有黃土覆蓋,一般比河床高了3—5米,海拔417—454米;二級階地比一級階地高10—15米;三級階地比二級階地高15—25米。
黃土臺原西起觀音堂鄉北部,東經貞元、河道南部,北與洪積扇前緣窪地銜接,南與渭河三級階地相連。比三級階地高20—80米,海拔480—560米。由於漆、韋 、 漠三條河流切割,分為武功西塬、金傢塬和武功東塬。形成始於距今69萬年,結束於8—10萬年,表面覆蓋一層10—20米厚的黃土,下層有衝積層,洪積層,風積層和湖泊沉積物。
山前洪積扇前緣窪地分佈於蘇坊鎮的蔚村塬一帶,南邊與黃土臺原相接,地勢南高北低,海拔490—570米,其前緣與金傢塬相接。地表覆蓋10—20米厚的黃土,下層主要為衝積物。
民間習慣把縣域分為頭、二、三道塬。頭道塬包括黃土臺原和山前洪積扇。二道塬東部包括渭河二、三級階地,西部衹包括三級階地。三道塬東部為渭河一級階地、西部為一、二級階地以及河漫灘。 |
|
(一)土壤:
武功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在遠古時期,當時的地面被茂密的森林和草原所覆蓋,從而形成了以黃土為母質,森林、草原為植被栽培作物所取代,原來的自然土壤也由於人類的作用而不斷演化。1982年土壤普查,全縣共有士婁土、黃土、潮土、沼澤土、水稻土和淤土六大土類。其特點是:士婁土包括紅油土、黑油土、斑斑黑油土、黑澇窪土、褐士善土等,占總土地面積的76.7%。主要分面於渭河各級階地上,該土具有土層深厚、上虛下實、保水保肥等優良特性,是本縣最肥沃的農業土壤。黃土類包括黃士善土、淤土和淤士善土。面積僅次於士婁土,占總土地面積的17.6%,主要分佈於原邊梯田、溝坡及部分河𠔌地。其特點是屬黃土母質上發育起來的一種幼年土壤,因而疏鬆易耕,通透性好。但蓄水保肥性能差。潮土、沼澤土和水稻土,屬水成和半水成土壤,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5.7%。主要分佈於渭河、漆水河沿岸的漬水灘地,主要種植水稻等水生作物。
(二)土地:
1951年春,本縣土地改革結束後,為了對小農經濟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做準備工作並處理土改遺留問題,於1951年鼕成立武功縣查田定産領導小組。從1951年12月18日開始至1952年1月25日,歷時39天,出動幹部488人,根據地形、土地多少、丈量難易等實際情況,將全縣劃分為310個責任區,逐村進行土地丈量。全縣實有土地567540.13畝,其中非耕地12979.67畝。並將境內所有耕地分等定級,按等級規定産量指標,起到了平衡負擔的作用。1980年4月,由省農委、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共同主持,抽調省、地、縣有關單位130餘名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傢教授,采取野外調查和采土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全縣土地進行了全面普查。境內共有土地668998畝,其中生産用地573572畝,占85.7%,非農業生産用地95426畝,占14.3%。從1989年3月至1990年9月歷時一年半時間,對全縣土地資源進行了調查。這次調查采用1984年陝西省測繪局航攝放大的50×50cm的黑白曬印膠片,經過野外調繪、轉繪、面積量算、編繪圖件等工作,查清了全縣土地的數量、利用類型、權屬及其分佈狀況。自1996年開始,國土資源部門每年在10月31日之前,開展一次年度全縣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工作。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縣土地總面積586825.8畝,折合391.2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410360.8畝,占總面積69.9%;園地10221.7畝,占總面積7.1%;林地4390.7畝,占總面積0.7%;其它農用地35936.3畝,占總面積6.1%;居民點工礦104278.3畝,占總面積17.8%;交通運輸4406.1畝,占總面積0.8%;水利設施用地787.4畝,占總面積0.1%;未利用土地5870.2畝,占總面積1.0%。其它土地10574.3畝,占總面積1.8%。 |
|
(一)水文:
地表水:武功縣的地表水主要指引渭工程和過境河流,其中:引渭工程幹渠3條。總幹渠位於頭道原,境內渠長18.7公裏,流量40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9萬畝。渭高幹位於本縣中部二道原地區,境內渠長21公裏,流量23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2.3萬畝。渭惠渠位於本縣中部二道原南部的二級階地上,境內渠長20公裏,流量27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0.8萬畝。過境河流主要有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氵韋 河。渭河從本縣南部橫穿而過,為本縣最大河流。境內流長20.7公裏,年平均流量300立方米/秒,水量季節性變化較大,6、7、8月為洪水期,最大流量達1100立方米/秒,10月至翌年4月為枯水期,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其次是漆水河,流經本縣西部,由北嚮南,流長24公裏,從遊風鄉正北入境,經武功鎮由大莊鄉註入渭河。再次是漠浴河和氵韋 河,流程短,水量小,幹旱季節常出現幹𠔌。
地下水:武功地處關中盆地,係斷陷水係發育地區,這種結構給降水和地面水滲入儲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且,這些富水區主要分佈在渭河、高河漫灘,一級階地為強富水區。水埋深2—4米,含水深度20—40米,影響半徑260米,單位涌水量10~~20噸/時?米,水質良好,礦化度小於1/升。渭河二級階地為中富水區,水埋深8~20米,承壓水20~40米,影響半徑200米,礦化度小於1/升,單位涌水量1~5噸/時?米。水穩性良好。渭河三級階地和黃土臺原區為弱富水區,地下潛水埋深50米左右,承壓水70—120米,影響半徑160米,單位涌水量0.5~1噸/時?米,礦化度小於1/升,含水性較差。
(二)氣候:武功屬溫暖帶半濕潤性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鼕春寒冷少雪,四季區別明顯。
氣溫:本縣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是從2月10日開始至12月15日結束,全年無霜期315天;穩定通過10℃的日平均氣溫是從4月5日開始至10月28日結束,歷時206天;全年≥10℃的活動積溫為4184℃,與全省2000~4900℃相比處於中間狀態。
光照:武功縣光能資源比較豐富,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094.9小時,年輻射總量114.86千卡,其中生理輻射57.43千卡,占年輻射總量的50%。目前,光能利用率一般為2.45%,高産田塊為5%,生産潛力較大。
降水:本縣地處關中偏西,年降水量633.7毫米,最大降水量97.97毫米,最小降水量327.1毫米。而且降水的季節性強,多集中在6、7、8三個月,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每隔2—6年常出現一次幹旱年份,9月份的連陰雨天氣,幾乎年年發生,常給農業生産帶來一定的影響。 |
|
武功縣位於關中盆地西部,屬渭河地貌,形成於中生代末朝,由於在燕山等新構造運動和氣候等多種應力作用下,造就了現今的不同地質結構和不同地貌類型。全縣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從北嚮南成階梯跌落,分為一、二、三道塬。歸納起來,全縣有下更新世時期風積黃土臺原和山前洪積扇平原;中更新世時期渭河、漆水河三級階地;上更新世時期的渭河、漆水河二級階地;全新世時期的渭河、漆水河𠔌一級階地及河漫灘。除一級階地之外,普遍都被上更新世風積黃土(馬蘭黃土)所覆蓋。整個地形走嚮西北高、東南低,成階梯狀嚮渭河傾斜。從北到南群衆依次稱之為頭道原、二道原和三道原。
河𠔌階地:指由渭河、漆水河、漠浴河、氵韋 河衝積而成的河𠔌階地。距今約六十九萬年的中更新世時期,形成了現在的三級階地,海拔432—510米,包括長寧、南仁、觀音堂三個鄉,面積97256.1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6.5%;距今8—10萬年的上更新世時期,形成了現在的二級階地,包括薛固、北營、普集街、大莊北部及小村、普集兩鎮面積40650.9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9%;在距今約1萬年的全新世時期,形成了現在的一級階地,海拔411—450米,包括薛固、普集街、北營、大莊四個鄉,面積119151.9畝,占總土地面積的20.2%。
黃土臺原:係由黃土堆積而成的準平原,海拔500—600米,包括蘇坊、遊風、武功鎮、貞元、代甲、河道等6個鄉鎮,面積331779.4畝,占總土地面積的56.3%。呈西北東南走嚮,比降2.3—5‰。該原形成於中更新世和上更新世時期,上覆厚約10—20米的黃土,下埋洪積、湖積等沉積物。由於漆、漠、氵韋
水的分割,進而形成蘇坊、金傢和武功東西四個大原以及原坡、原間窪地等小地貌。原面開闊平坦,土層深厚。槽形窪地,避風涵水,唯獨坡梁條件較差,但多闢為梯田。
山前洪積扇:由於洪積和坡積而成,分佈於漆水河和漠浴河之間的三角原面,包括本縣西北的蘇坊一帶,由南嚮北傾斜,海拔490—570米,坡降2.5—5‰,上覆厚約10—20米的黃土,下伏洪積物等。 |
|
[冠禮]
古代男子成年時,要舉行加冠儀式,20歲左右稱為“弱冠”。女子長到15歲笄年,表示到了盤發髻、插笄的年令。此禮俗在建國初已絶跡。
[婚嫁]
即結婚。男稱取媳婦,女稱起發。出稼前一天,由一位命相好的中年婦女給女子整容,用五色綫拔頭髮周圍的黃毛,欲稱“開臉”。從此已不稱“黃毛丫頭”了。清朝至民國時期,除縣城的官紳結婚用轎外,農村不論貧富一律用席棚大車。早晨三四點將車趕到女方傢,並帶上踩門錢、下炕錢、糖果等,到了女方傢,先緻其列祖列宗,吃過“長路面”,女方盤內端手帕,給娶親的每人一條。然後由女方同輩兄長背女上車,女子哭聲大放,將一把筷子拋擲在頭門裏邊,娶親的連放“起身炮”三響 ,車便起動,沿途拋灑紅紙花。男方由一人騎一頸帶串鈴的馬,名曰“報馬”(傳報情況),女方由一人騎馬站在娶車前,名曰“壓馬”,等送親的人坐上車後,騎馬後行,娶車到男方村城門口外暫停,由新郎穿吉服、戴禮帽騎馬繞車三周,娘傢人給新郎搭紅綾、紅布、插金花,新郎再騎馬到城門口預先擺好的桌前站定,由賓相唱念親友住址稱呼,依次搭紅。在鞭炮聲中,娶車趕到男傢門口,先將女方親友迎至客房坐定,男方一位中年婦女,拿出紅布襄的檉子,上係一酒壺、一面銅鏡,讓新娘抱住(表示婦工和婦容,還含有皇上聖旨恩準結婚之意)下車,踏着布和葦席入門。男傢一人,手端燒紅的石頭,放在鐵鏵內,另一人用醋澆灌,名曰“打醋壇”。新媳婦邊走,賓相用碎𠔌草、五色糧食,撒在新娘頭上、身上,名曰“撒豆瓣”。新郎在前,新娘在後,到“天地堂”舉行婚禮,由賓相唱,新郎作揖新娘拜。先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交拜,禮畢入洞房。進洞房門,新郎先上炕踩四角,下炕揭新娘蓋頭。中午新娘洗 面、梳妝、交鑰匙,開衣箱換衣服。打扮畢,新婚夫婦行合卺禮,喝合杯酒,吃合碗面。後即拜竈爺,竈前扣擺一個饃碗、一個肉碗、一個錢碗,如揭個饃碗,表示終生不缺吃;揭個肉碗,表示嘴饞,揭個錢碗,表示一生有錢花。在宴席上,新郎、新娘嚮親友敬酒叩拜,飯後娘傢人要謝廚。女方客人回時,新郎送至村前,客人給新郎搭紅(表示吉利和謝意)後,雙方所有人相對行一揖辭別。下午新娘由嫂子引領先拜傢族,後拜村鄰,至此六禮全部告成。
[說媒]
建國前,本縣男女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需先由男方或女方父母請鄰居、鄉裏、親友嚮對方提親,俗稱“說媒”。1953年,《婚姻法》頒布實施後,婚姻以雙方自願為主,男女雙方經介紹人介紹,先是背地裏觀看、瞭解,再見面,談話、相互認識,雙方都同意後,男方攜帶禮物到女方傢訂親,介紹人(即媒人)必須參與。
[定婚]
女方先把庚貼(寫有女方生辰、屬相的單子)交媒人帶給男方,如果雙方“命合”、“屬相合”,雙方父母同意,即可商議彩禮。清末至民國初年,一般全禮為24兩銀子,另外還有“春禮”,作為女方母親養育之錢。抗日戰爭開始以後,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彩禮便以實物(小麥或玉米)代之。訂個媳婦,一般男方需出五石到十石(每石150公斤)小麥,有的高達36石。窮人比富人彩禮更高,除正禮外,還有10—20公斤棉花、鞋腳錢、衣料錢,統稱“押彩錢”。彩禮商定後,男方托媒人給女方一張貼,叫“撒貼”,即定親貼。女子接貼後,擇定吉日(一般為雙日),男方陪同媒人到女方傢送禮,女方盛宴款待,始算訂婚。
[開臉]
女子出嫁前一天,由一位命相好的中年婦女給女子整容,用五色綫拔頭髮周圍的黃毛,𠔌稱“開臉”。從此,已不算黃毛丫頭了。
[鬧洞房]
結婚後三天新房內燈不能熄滅,名曰“長命燈”。三天內每晚鬧洞房,除父母輩及兄長外,本傢和村人,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耍鬧。半夜在洞房窗、門外偷聽,名曰“聽房”。還有趁新娘熟睡之機,拿走襪、鞋等物,次日新娘用手帕輓回,名曰“偷房”。
[回門]
結婚後擇吉日(一般雙日),新郎與新娘帶圓蒸饃40個,四樣禮物,去嶽父傢,叫“回門”。嶽父必須給女婿衣料、鞋襪及文房四寶等物。
[送十六]
先年農歷臘月或正月結婚的新媳婦還必須在正月十六日前回娘傢,到正月十六日這天,由娘傢父母陪同,帶上20個饃(10個空的、10個實的)、一包糖果及核桃、大棗、蔥、青菜等禮物回婆傢。晚上“送娃”,由兩個中年婦女扮成老翁、老婆,懷抱用麥草或稻草綁紮的“假娃”送給婆母,然後進新房高喊:“雙雙核桃雙雙棗,要下娃子滿院跑”、“兒媳孝、孫子鬧,樂得阿公鬍子翹”、“芹菜芫荽滿罐罐,引上孫子命蛋蛋”等,與新娘耍鬧中,將“娃”、核桃、棗放在炕席背後,吃過招待飯辭去,耍鬧新媳婦又重新開始。
[送百子] 男女新婚之後,農歷臘月二十三日之前,娘傢要給女兒送核桃、花生、梨子、棗等果品,俗稱“送百子”。
[看月婆]
媳婦産後10天,娘傢、婆傢的所有親戚要給産婦送小米、挂面、雞蛋、紅白糖等,稱“看月婆”。半月時,娘傢要攜帶雞蛋、挂面、飥飥饃再次看望,稱“看半月”。
[過滿月]
孩子出生後20天或滿月時,娘、婆傢所有親戚要帶上白饃、雞蛋、包單、衣帽、綢緞披衣、尿布等來看望,婆傢要盛宴招待,産婦要給公公、婆婆、親戚送鞋、襪、布枕等,稱“滿月活”。大傢以錢酬勞,午飯後由父親抱上孩子,去街上拾小塊土,再到書桌前轉轉,取一本書與一小土塊放在孩子的胸前,祝願娃長大後勤耕苦讀。後又給孩子胸前放一大饃,抱在街上走,叫“碰幹大”。凡第一個被碰上的男人,都要送件小禮物或錢幣,孩子傢則以白饃奉送。最後抱進祖父母房內停一會兒,叫“挪窩窩”(表示孩子長大後不忘報本)。
[過生日]
慶壽誕習俗在縣境內較為普遍,通常稱為“過生日”。建國前,一般富裕人傢,年滿60歲即開始做壽,每年一次,到辭世為止。壽辰日,要大宴親朋,晚上唱戲助興。建國後,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人傢都要為老人慶壽,晚上多演電影助興。近年來,為孩子過生日也較普遍。 |
|
[辣椒]
亦稱“秦椒”,屬本縣特産,有辣味濃烈、皺紋均勻、角型修長、色澤鮮紅,入湯不沉等特點。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記載,年行銷外地八九萬斤。建國前,辣椒種植多分佈於下塬,中、上塬種植量較少,以自食為主。建國後,面積逐年擴大,品種有當地土種、耀縣“一窩蜂”、“西農20—7”、“8212”、“8819”等。1975年,改直播與白茬地純種為套種和育苗移栽,八十年代後育苗移栽較為普及。1979年全縣種植1500畝,1990年發展到16650畝。最高年份出口量450噸,1989年,省政府確定武功縣為辣椒 種植基地縣。
[大蒜]
建國前,境內種有生産蒜苗或早蒜苔的當地豁蒜及蔡傢坡紫皮豁蒜,以自食為主,零星種植,一年一料。建國後,由於堅持“以糧為綱”的政策,大蒜種植仍不多。主要産區有薛固、普集街、長寧、北營、大莊、小村等鄉(鎮),二道塬也趨於發展,上塬各鄉(鎮)亦有零星小塊種植。1972年,全縣種植130畝,1974年,蒜頭出口以後,相繼引進“上海嘉定蒜”、山東“蒼蒜”和“改良蒜”、河南“宋城白蒜”。由於改進工作制度,實行套種,變歇茬地純種一年收一料為一年收二料、三料,經濟效益提高。1984年以來,大蒜生産發展較快,1989年種植25691畝,總産16500噸,平均畝産642公斤,總産值1731萬元,畝均産值創673元的歷史記錄。1990年種植29980畝,總産23250噸,畝産平均776公斤。提供商品量2萬多噸,其中蒜頭1.2萬噸,蒜苔8000噸,出口蒜頭供貨量4500噸,在歐美等國際市場備受歡迎。
[曬煙]
武功煙葉種植及烤製加工技術,始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民國期間,上下塬均有種植,多以自食為主。建國後,蘇坊、遊風、武功鎮成為本縣煙葉的主要産區,戴傢、貞元、長寧、河道等地也有零星種植。1949—1954年間,本縣年種植面積10000畝左右,1955年後,徘徊在600—1000畝之間。1988年面積達2.05萬畝,畝産148.6公斤,總産3194噸。1990年,全縣種植3.47萬畝,總産3706噸,被國傢煙草局確定為“曬煙基地縣”。其品種主要有“落地黃”、“黑大漢”等,古老的煙種“小蘭花葉”偶有種植。
[普集燒雞] 色亮、肉爛、味香、百食不厭,歷史悠久,遠近聞名。
[旗花面]
據傳明孝宗的正宮娘娘不食,張榜招廚,烹煮雞湯伴以雞蛋餅,切成菱花狀,佐以香料,雞油上飄蔥花,細面些許,後即食。具有薄勁、光、稀、煎、汪、酸味出頭等特點,風味獨特。武功京官傳至鄉間,流傳於今。
[小籠包子] 皮薄餡飽,味道鮮美。1985年被鹹陽市食品協會評為名優小食品。
[插酥加雞蛋] 面白油大、色澤金黃、酥脆清香,久吃不厭,適胃可口,人人喜愛。
[泡兒油糕] 個大糖飽,外形圓潤,味道香脆,吃時嘴角生香。
[葫蘆雞] 脆而爛,用刀一拍,骨肉分離,油大色亮,滿吃滿咽,肥而不膩,香味四溢。 |
|
[薑女原 ] 遠古時,炎帝後裔姜姓居有 (即今武功),有求 氏生女曰薑女原,為帝嚳元妃。初無子,與帝嚳郊祀,遇巨人足跡,悅而踐之,即身動有孕。居期生子曰“棄”,乃為後稷,是周人生民之祖。《詩經》曰:“厥初生民,時維薑女原 。”蓋此之謂也。
[後稷] 薑女原郊祀踐巨人足,感而有孕,居期生子,以為不祥,棄子隘巷,馬牛避而不踩,欲徙置叢林之中,適逢山森人衆,又遷棄溝渠凍冰之上,飛鳥鹹集,遮之以翼。薑女原覺有神呵護,遂收養之。因初時欲棄之,故名曰“棄”。棄為小兒時,戲耍就愛植樹木,種麻菽,已而樹木茂盛、麻菽豐美。及步入成人,遂酷好農耕。他有相地之宜,種植五穀,成果豐碩,農人紛紛效法,影響很大。帝堯知道後,即封他為農師。棄“教民稼穡”,天下盡得其利,棄之於民,功莫大焉,帝舜封棄於邰,賜號曰:“後稷”。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後稷播時百𠔌,別姓姬氏。”其後子孫繁衍,逐漸強大,是為周。
[蘇武]
字子卿,少以父任為郎。天漢元年,匈奴且鞮候單於初立,恐漢伐襲,乃將多年來扣留於匈奴的漢使,盡數歸還。武帝十分贊賞,遂派遣蘇武為中郎將,亦送還匈奴留漢使者十餘輩,並送以厚禮緻答。匈奴單於益發驕橫,方欲放武歸,適逢漢副使張勝,與背漢之丁靈王衛律部下虞常勾結,連同匈奴緱王,謀殺衛律,劫持閼氏。事敗,殺緱王,擒虞常。張勝始告蘇武,武曰:事情如果是這樣,必然牽連到我,犯下死罪,重負國傢。欲自殺,張勝及副使常惠共止之。單於大怒,欲殺漢使,衆議使降,武曰:“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遂引佩刀自刺,衛律大驚,急召醫,鑿地為坑,置地火,覆武其上,踩背出血,移時方蘇。單於壯其氣節,朝夕問候,而將張勝收押,殺虞常。衛律以刀逼勝,勝降,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武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坐。”衛舉劍欲刺,武不動,衛律言已歸匈奴,賜號稱衛,擁衆數萬,馬蓄彌山,蘇君若降,明日復然。武不為動。律復曰:“今日降,與君為兄弟,不聽吾計,後欲復見我,尚可得呼!”武駡曰:“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叛主背親,為降虜於夷蠻,何以汝為見!單於信汝,使决人生死,不平心持正,反欲鬥兩主,觀禍敗。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厥;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起矣!”單於聞言,愈益使降。乃囚武於大窖中,絶不飲食。天雨雪,武則將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遂徙北海上牧放公羊,令公羊有奶始得歸。武至北海,掘野鼠,采草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晨昏操持,節旄盡落。
降將李陵與蘇武曾俱為侍中,善。單於使陵至海上說武,武曰:“武父子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候,兄弟近親,常願肝腦塗地。今得殺身自效,雖斧鋮?、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無所恨。願勿復再言!”陵與武飲數日,欲再伸勸,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飲,效死於前!”陵喟然嘆曰:“嗟呼,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因泣下沾襟,賜武牛羊數十頭,與武辭。武聞武帝崩,遂南嚮哭號飲血。?鞮單於立,與漢和親,漢求迎蘇武,匈奴詭稱武死。常惠教漢使回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係帛玉,言武在某澤中。單於驚而謝漢使曰:“武等實在。”乃遣武等持漢節還者九人。陵置酒賀武曰:“今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漢昭帝始元六年,蘇武等使番19年乃歸漢,奉詔謁武帝廟。官拜典屬國,圖入麒麟閣。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蘇則]
字文師,漢平陵候蘇建長子蘇嘉的十一世孫。少時就以博學多才,品行端正而聞名鄉裏。後舉為孝廉、茂纔,先後任酒泉、安定、武都太守。蘇則做官,恩威並用,聲譽很高。建安二十年(215),曹操率軍徵漢中張魯時,路過武都,見則才高,即領隨軍任嚮導官。漢中平定後,調為金城太守。曹操死後,麯演叛亂,則奉魏文帝曹丕命,平息了叛軍,因功加封為護羌校尉並賞爵關內侯。不久,他又率軍平定了麯演殘部的又一次叛亂,升為都亭侯,食邑三百戶,遂遷升侍中。一次,魏文帝率侍中狩獵,射中一隻鹿,當侍臣拔取鹿身上的箭時,鹿竟脫逃。文帝大怒,下令要斬侍臣。蘇則立即進諫:“皇上欲效法堯舜治國,而以獵戲殺群吏,臣敢以死請,望收回成命。”文帝悟,誇奬蘇則是直臣。黃初四年(223),則病逝,追贈剛侯。
[蘇蕙]
字若蘭,苻秦時陳留縣令蘇道質(武功人)的三女兒。她“儀容秀麗,智識精明。”年十六嫁給扶風郡竇滔為妻,夫妻非常恩愛。後來,前秦苻堅率兵襲取了東晉的襄陽地區,封竇滔為安南將軍,駐守襄陽。滔赴任時,欲攜蘇蕙和寵妾趙陽臺同行,被蘇蕙拒絶,滔遂與陽臺赴任,從此斷絶音信。過後蘇蕙反省,悔恨當時不該與丈夫反目,於是將孤獨自傷與思念的深情,巧妙地織成一幅回文組詩,寄給竇滔。組詩織在見方衹有八寸的錦緞上,共841字,縱橫各29行,每行29字,用五色絲綫組成不同方陣,成為不同組詩。縱橫、回環、交*、跳間共能讀出200多首。詩體繁復變幻,有三言、五言、七言,還有四言、六言。既有絶句,又有律詩,節奏鏗鏘,情真意切。竇滔接讀後,深受感動,秦主苻堅亦擊節贊賞,立即迎蘇蕙到任所,而遣陽臺回關中,夫妻感情更加深摯。唐則天武皇,對蘇蕙的回文詩(後稱璇璣圖)十分贊賞,稱其才情之妙“超今邁古”,並為之作序。明時,起宗道人將織錦回文詩分為七圖,可讀出3752首。康海之孫萬民,從起宗道人的七圖中又分出一圖,可讀4206首,詩意無窮。
[蘇綽]
(498—546)字令綽,魏侍中蘇則九世孫。其父蘇協,在後魏時任過武功郡守。蘇綽少年好學,博覽群書,尤精算術。當朝丞相宇文泰甚重蘇綽才華,遂命綽為行臺郎中,凡行臺公文函件,皆由綽擬作,均切合要領。不久調升為著作佐郎、大行臺左丞,並掌管機要。西魏大統三年(537),北齊分三路進犯西魏,形勢嚴峻,綽出謀劃策,取得潼關戰役大捷,升美陽伯。大統十一年(547)升為大行臺、度支尚書、領著作兼司農卿。朝廷力求改變時政,富國強兵,蘇綽竭誠盡智,製定記賬、戶籍法則,編定律令,裁減冗員,設置屯田,奬勵耕戰,很快充實了國力,擬就六條詔書,即“先修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等,多方興利除弊,成為當時的施政綱領。要求:凡牧守令長不遵六條及計賬諸法者,不得居官。時,文帝厭惡文章浮華,令蘇綽在祭祖廟之時,為皇帝作《大誥》,由於文詞樸實,不尚空談,當朝下令文章皆依此體。
綽性儉素,不治産業,傢無餘財。大統十二年(546)死於任所,享年49歲,死後丞相率合朝官員臨靈致祭。
[李淵]
祖居甘肅成紀。隋大業中,為岐州刺史,治於武功,遂以為傢,居慶善官,取妻竇氏,開皇十八年生世民於其宅。大業十三年為太原留守,為唐王。後隋煬帝荒淫無道,攜妃南遊。國內群雄並起,世民與裴寂、劉文靜暗中結盟,說明李淵殺副留守,北連突厥,於晉陽起兵,西進關中,左據長安,武德元年隨恭帝禪位,李淵遂有天下,號曰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
[李世民]
隋開皇十八年(598)十二月,李世民降生於武功慶善宮,為李淵次子。母竇氏,後晉封為太穆皇后。四歲,有書生相曰:“此子有竜鳳之姿,天日之表,必能濟世安民。”故取名曰世民,今此地有碑尚稱:李世民懸弧地。弧者,弓也。即嬰孩出生後懸弓於門外,此戒外人進入之意。
世民幼即博學強志,聰穎絶慧,習文演武,膽識過人,16歲就曾應召從軍,設疑兵智退突厥,解救隋煬帝於雁門。煬帝荒淫無道,駕舟南巡,天下群雄並起時,世民胸懷大志,腹藏良謀,陰與劉文靜、裴寂等,強說李淵北連突厥,殺副留守,起兵晉陽,時年18歲,世民帶兵,西渡黃河,首入關中,遂據長安。西伐薛仁杲於平涼,東剿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於河洛,晉封為秦王,功勳赫然。太子李建成恐己被廢,暗結齊王元吉等謀殺秦王。事泄,世民率秦府將士設伏兵,誅殺建民、元吉於玄武門,遂立為太子。建德九年八月甲子,世民即皇帝位曰太宗。唐太宗勵精圖治,從諫如流,輕徭薄賦,恭仁儉讓,天下樂業,世稱“貞觀之治”。太宗主政後,曾多次親臨武功慶善宮,厚賜鄉裏,與民同歡,亦賦詩多首。中有“秦丘惟舊跡,豐邑乃前基,粵予承纍聖,懸弧亦在茲”,“共樂遷譙燕,歡此大風詩。”(以高祖還鄉時所作“大風歌”自比)“代馬依朔吹,驚禽愁昔叢。況茲承睿德,懷舊感深衷。積善忻餘慶,暢武悅成功。”……深深表達了唐太宗李世民還鄉念故之情懷。
[劉文靜]
(568—619)字肇仁,武功人,倜儻有氣略。承襲父親官位,在京城供職,隋末任晉陽(今山西太原)令。唐帝國創業中,劉文靜為首要謀臣,也是主要的軍事傢。先是與李淵、李世民確定舉旗反隋爭奪天下的大計,繼則一直在軍中擔任要職(元帥府長史)。唐開國後,以其功封為民部尚書兼納言,又贈以魯國公爵位。後因遭同僚誣陷,於武德二年(619)以謀反罪被處死,終年52歲。貞觀三年(629),唐太宗李世民追念文靜功勞,給予平反昭雪,恢復名譽,追復官爵,令他的兒子樹義承襲其魯國公爵號。
[蘇世長]
武功人。其祖父在後魏時做過通直散騎常侍,父親做過北周刺史。蘇世長承襲父職,在隋朝任長安令,後為都水少監。入唐,任玉山屯監,曾諫止李淵去武功圍獵,以免踐擾百姓。在披香殿陪李淵宴會,直勸其以隋煬帝為戒,製止奢侈浪費,李淵為之動容。後調為陝州長史、天策府軍咨祭酒並引為文學館學士。貞觀初,蘇世長奉命出使突厥,談判中不辱使命,力爭不讓,贏得朝野贊許。後調升為巴州刺史,赴任途中因乘舟落水而亡。
[蘇良嗣]
(604—689),世長子。為人剛烈耿直,註重法治。唐高宗時,任李淵之孫周王府司馬。良嗣對周王管束甚嚴,不許其鬍作非為,除屢次切諫外,竟至把周王身邊不守律令的人繩之以法,高宗十分賞識,調其為荊州長史。一次,皇宮內侍藉給宮內采辦奇異竹木之機,招搖撞騙,滋事擾民。良嗣下令將他們拘留並上報朝廷,說明原委,高宗閱後,表揚了良嗣,轉調其為雍州長史。武則天垂拱初年,升鼕官尚書兼納言,並封溫國公,留守西京,賞賜優厚。武則天多次采納良嗣諫言,治理朝政,功勳卓著,升為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後因遭陷害,被判死刑,係獄之後,則天辯明其非,遂開釋。不久病逝,終年85歲,則天命滿朝官員皆吊唁。
[富嘉謨]
武則天長安中(約702—703)為晉陽尉。當時新安人吳少微也為晉陽尉,魏𠔌倚為太原主簿,三人結友,且都擅長文字,名氣很大,號稱北京三傑。嘉謨、少微撰寫碑文或頌詩,以經典為本,反對浮華的駢體文,使文壇風氣為之一變,時人爭慕,號稱“富吳體”。則天選著名文人26人,撰寫類書《三教珠英》時,富嘉謨為其中之一。大文學家兼評論傢燕國公張說,稱嘉謨的文章如“孤崖絶岸,壁立萬仞,濃雲鬱興,震雷俱發,誠可謂也”。嘉謨撰寫的《變竜泉頌》、《千蠋𠔌頌》等,意旨高雅,筆力雄健,後至左臺御史,不久病逝。吳少微聞訊,悲慟幾絶,不日亦卒。
[蘇瑰]
(639—710)字昌容,進士,歷任刺史等官。唐中宗神竜元年(705),任尚書右丞。二年(706)升為戶部尚書兼侍中,留守京城。蘇瑰一生,剛正不阿,中宗李顯復政後,他犯顔直諫,堅持流放造妖言惑衆的秘書員外監鄭普思。再升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封許國公。中宗死後,蘇瑰極力主張並支持相王輔政。韋後倒臺,相王繼皇帝位,史稱睿宗。景雲元年(710)七月,蘇瑰為尚書左僕射,同年十一月病亡,享年72歲,追贈為司空、荊州大都督。次年三月歸葬武功。
[蘇廷頁] (670—727)字廷碩,瑰子。蘇廷頁少年時聰明絶頂,博覽群書,且過目不忘。中進士後,初為烏程縣尉,後升監察御史。奉命核查酷吏來俊臣所製造的冤案,大都平反昭雪,遂升為給事中兼修文館學士,不日又升為中書捨人,專為皇帝起草手令、詔書、文告等。他思如涌泉,下筆千言,立馬可待,深得朝廷倚重,承襲父職為許國公,時有大許、小許美稱。開元四年(716),進同紫微黃門侍郎平章軍國事兼修國史,與宋王景
同為玄宗宰相。開元十五年(727)去世,享年58歲。蘇廷頁著有文集30捲傳世,其文辭高妙,與著名文學家張說(封燕國公)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
[蘇靈芝]
唐開元、天寶年間武功人。天寶中(約750)任易州(今河北省易縣)錄事參軍。著名書法傢。其筆力遒勁端莊,與同時代書法大師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顔真卿相比美。後來,評論傢說,蘇靈芝書法“視北海(李邕)則加莊,視太師(顔真卿)又多雋”。靈芝書寫的易州《鐵像頌》、《夢真容束力
》和易州剌史《田仁琬德政碑》及範陽《憫忠寺寶塔頌》等歷來被稱為精品。《鐵像頌》現存河北易縣,列為國傢級文物。
[姚合]
(779—846),陝州硤石人(今河南三門峽市),唐玄宗時宰相姚崇之孫,唐元和(806—820)間任武功尉。姚雖任武職,而喜文章,尤善作詩。在任期間,賦有五言律詩《武功縣居詩》、《迎春》共42首,對武功人文、地理、風物、土情等各方面都作了謳歌,譽稱姚武功,後升為秘書監。宋代祥符八年(1015),知縣張及深慕姚武功為人,刻縣居詩於石,置縣署中。到治平間(1064—1067),知縣王頤因姚武功縣居詩年久剝蝕,乃更以五體書重刻於石,並作了後記。姚合熱愛武功,舊時本縣名宦祠有其牌位。
[種世衡]
字仲平,洛陽人,北宋名將種放之侄,曾為匠作監主簿。宋天聖年間(1023—1032),出任武功知縣。種世衡清廉政直,關心人民疾苦,設法為民解憂。當時西夏國經常侵擾邊境,百姓萬分恐慌,不少人競想遷居南山(秦嶺)躲避。世衡就挑選精壯青年數千人,訓練射騎本領,於是武功人善騎射出了名。夏人聞風不敢進犯,全縣人民安居樂業。種世衡在任一改過去弊端,凡政令施行之前,必先慎重考慮,初步商討確定後,再佈告徵求意見,度其完全可行後,纔貫徹執行。由於他體察民情,關心百姓,威望甚高,後被調任環慶、麟延一帶負責邊防,屢建奇功,後提升為東染院使兼環慶路兵馬鈐轄。世衡善撫士卒,賞罰嚴明,軍隊所到之處,秋毫無犯,極得人心。為北宋末年名將。
[遊師雄]
(1037—1097),武功人,字景叔,宋治平元年(1064)中進士,授儀州司戶參軍。熙寧四年(1071)改任德順軍判官,與諸將計議邊事,多所建樹,使邊境賴以無患。元祐初,朝廷議棄邊地四寨,師雄極力主張堅守,但意見未被采納。以致西夏得寸進尺,邊境無寧日。元祐二年(1087)師雄改任軍器監丞,時夏人謀犯熙河,守將劉舜卿采納師雄禦敵之策,連戰大捷,先後殺敵近四千人,俘獲敵帥九人。捷報傳來,舉國歡慶。不日調升陝西轉運判官。元祐五年(1090)又任提點秦風路刑獄。次年,夏人侵涇原、熙河兩地,遊師雄在定西至通渭間修築護耕七寨等戰略據點,以加強防衛,使邊境安定多年。後轉禮部員外郎兼集賢校理,領陝西轉運使。元祐八年(1093)調為朝奉郎加雲騎尉。後遊師雄以病請求辭職,哲宗接見時,贊揚他的功績,反提升他為衛尉少卿。紹聖元年(1094),遊師雄又為哲宗皇帝策劃禦敵要略六十條(一作十六條),當時謂之《紹聖安邊策》。紹聖二年(1095),再調河中知府,不日又晉升為直竜圖閣兼秦州知府,領秦鳳路馬步軍都總管加飛騎尉等職。紹聖四年(1097)秋,調為陝州知府,是年七月六日病故,終年60歲,歸葬武功,墓尚在。
[遊靖]
師雄長子。才學識略有其父風,尤工文辭。政和初,為新修的縣廳撰寫碑文,語言精粹,辭藻富麗,特別是有關本縣建置沿革的記述,膾炙人口,至今人們還誦贊不己。遊靖後來為河南府左軍巡判官兼掌秦風路機要文字,很為當道者倚重。
[ 康海 ]
(1475年-1540年)字德涵,號對山、沜東漁父,西安府武功縣人(今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滸西莊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六月二十日,死於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十二月十四日,享年66歲。弘治十五年(1502)年高中狀元的他,歷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康海在殿試對策中,仗義執言,力陳改善吏製,裁汰庸官,重用才智之士,興利除弊。考上狀元步入政界後,依然性情剛正,不阿權貴。即使對當時權傾一時、橫行霸道的宦官劉謹,也同樣看不起,恥於和這樣的陝西鄉黨為伍。後來因被歸為劉瑾餘黨被予以卸職。除此,他也是明朝知名文學家。康海平生著述甚多,主要有《武功縣志》及雜劇《中山狼》、散麯集《沜東樂府》、詩文集《對山集》、雜著《納涼餘興》、《春遊餘錄》等、尤以《武功縣志》最為有名。評者認為康海編纂的《武功縣志》體例嚴謹,源出《漢書》,“鄉國之史,莫良於此。”後世編纂地方志,多以康氏此志作為楷模。因為文學理念相近,加上同時尊崇復古文風,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王九思等號稱“十才子”,又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王九思、王廷相號稱“七才子”,亦即文學史上的明代“前七子”。 |
|
武功 |
|
學校 | 高中 | 省重點高中 | 旅遊 | 鹹陽市 | 陝西省 | 文化 | 省標準化高中 | ????業公司 | ????務管理局 | 河流 | 房地産交易所 | 房地産管理所 | 城鎮房地産開發公司 | 更多結果... |
|
|
武功縣志 | 武功縣食品 | 武功縣城隍廟 | 武功縣防疫站 | 罷武功縣將入城 | 武功縣精神病院 | 武功縣人民醫院 | 武功縣車站醫院 | 武功縣????務管理局 | 武功縣中作三十首 | 武功縣普集鎮中心小學 | 武功縣房地産管理所 | 武功縣普集高級中學 | 武功縣張燕兒科診所 | 武功縣金武為精神病所 | 武功縣中作三十首(一作武功縣閑居) | 校正康對山先生武功縣志三捲明康海撰淸孫星烈校註 | 武功縣中作三十首一作武功縣閑居 | |
|
|
大莊鎮 | 普集鎮 | 長寧鎮 | 蘇坊鎮 | 武功鎮 | 貞元鎮 | 小村鎮 | 河道鄉 | 南仁鄉 | 普集街鄉 | 遊風鎮 | 代家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