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610522 |
|
潼關縣位於陝西省關中東端。北緯34°23'-34°40',東經110°09'-110°25'。東鄰河南省靈寶縣,西連華陰市,南接洛南縣,西北與大荔縣毗鄰,北與山西省芮城縣隔河相望。南北長約30千米,東西寬約22千米,總面積526平方千米/444.96平方千米。總人口16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郵政編碼:714300。行政區劃代碼:610522。電話區號:0913。拼音:Tongguan Xian。 |
|
潼關縣轄4個鎮、4個鄉:
鎮:城關鎮、秦東鎮、太要鎮、桐峪鎮
鄉:安樂鄉、高橋鄉、南頭鄉、代字營鄉 |
|
[地理位置]
潼關縣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東端,居秦、晉、豫三省交界處。東接河南省靈寶縣,西連本省華陰市,南依秦嶺與本省洛南縣為鄰,北瀕黃河、渭河同本省大荔縣及山西省芮城縣隔水想望。界於東經東經110°09'30"——110°25'32"北緯34°23'30"——34°39'00"之間南北長28.4公裏,東西寬約24.6公裏,總面積526平方公裏。潼關縣是陝西的東大門,是連接西北、華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戰略意義。
[氣候]
潼關屬暖溫帶大陸性雨熱同季的季風型幹旱氣候。南北差異大,光能資源較充足,熱量和降水量偏少,時空分佈不均。四季分明,鼕夏長,春秋短,處平均風速3.2米/秒。
[交通]
隴海鐵路交於城南,310國道、西潼高速公路橫貫全縣。
[水文]
縣境內有自産水和過境客水兩大部分:自産水指匯入黃河4條一級支流的11條支流;客水指黃河、渭河。 |
|
2003 年末全縣總人口為 157911 人(公安數據)。男女性別比為 103.2 。據人口變動抽樣調查,全縣全年出生人口 882 人, 死亡人口 685 人, 出生率 5.97 ‰,死亡率 4.64 ‰,全年淨增人口 197 人,自然增長 1.33 ‰。
人口分佈
2000 年常住人口中, 居住在城鎮人口 29975 人, 占常住人口 19.89% ;居住在鄉村的人口 120728 人,占常住人口的 80.11% 。
城關鎮: 25863 人;港口鎮: 10917 人;太要鎮: 25261 人;桐峪鎮: 17606 人;秦東鎮: 6083 人;城郊鄉: 12411 人;安樂鄉 12105 人;高橋鄉: 13601 人;南頭鄉: 11604 人;代字營鄉: 12292 人。
家庭戶人口
2000 年全縣共有家庭戶 36000 戶,家庭戶人口為 146966 人,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為 4.08 人,比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 4.14 人減少 0.06 人。
年齡構成
2000 年全縣常住人口中, 0 - 14 歲人口為 46190 人,占常住人口的 30.6% ; 15 - 64 歲的人口為 97435 人,占常住人口的 64.7% 。 65 周歲及以上人口為 7078 人,占常住人口的 4.7% 。同 1990 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 0 - 14 歲人口的比重上升 0.5 百分點, 65 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 0.2 個百分點。
民族構成
2000 全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 150371 人,占常住人口的 99.78% ;各少數民族人口為 332 人,占常住人口的 0.22% 。與 1990 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 21115 人,增長 16.3% ;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 18 人,增長 5.7% 。
受教育程度
2000 全縣的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學(大專以上)教育的 2958 人;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 16088 人;接受初中教育的 56130 人;接受小學教育 56562 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掃盲班)。與 1990 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百人口中擁有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數有如下變化;具有大學受教育程度的由 7 人上升為 21 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 95 人上升為 115 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 365 人上升為 402 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由 392 人上升為 405 人。 |
|
古 戰 船
潼關古戰船孕育誕生於古縣城附近的高橋鄉 、秦東鎮,輻射興盛,傳承於高橋鄉高橋 、稅村一帶,其裝扮表演 以古代戰船為原型,故得此名。西漢時初見雛形,明清時發展興盛。
古戰船表現分為五個部分;一是流星、鐵鞭開路、靜場,二是竹馬先行,三是古戰船表演,四是舞獅舞竜,五是鑼鼓助陣,渲染氣氛。竹馬 、戰船場以彩繪、剪紙、絹花裝飾,有竜、虎頭像認示兩陣。
竹馬、戰船表現了潼關水陸兩站的配合形式 ,是黃河流域古代戰爭為民間藝術結晶。被譽 為“中華一絶”。
踩 高 蹺
高蹺亦稱“木棍上的秧歌”,五虎張“高蹺”一般分為“文蹺”和 “ 武翹 ” 兩大類,均依照戲劇中的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表演者手持各種道具,排成隊列,在雄渾鼓樂的伴奏下,踩這鏗鏘有力的節奏,翩翩起舞,如下腰、劈叉、鷂子翻身、鯉魚打挺、撲蝶、原地旋轉360 0 以及疊羅漢(造型)等,精彩的表演,高難度的造型,常常博得觀衆的驚嘆和稱贊,甚至表演絶活。
背 芯 子
潼關南街芯子産生於古潼關南街轄區境內,同時也有鄰近的少數人參加,以鐵製骨架為各種裝飾藝術的“芯”,承載一至數名小孩,加上動作表演,以高、險、奇、巧成為南街的一種特色藝術,深受廣大群衆及外國友人的喜歡。
芯子為手工及表演技藝,其鐵芯要用熟鐵再經過多次鍛打,使其成為剛柔兼濟的專用鋼材,既能承載重物,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動,讓人有一種藝術的美感,可以表演古今的戲劇、民間傳說及其它多方面的內容。
南街芯子的規模可大可小,可以在大型廣場演出,也可以在舞臺上演出;可以單獨演出,也可以和鑼鼓、秧歌等配合演出。同時有背芯子、擡芯子和車芯子之分,以便根據不同的場合安排出不同的活動內容。 |
|
該縣秦嶺地區,埋藏有金、銀、鉛、石墨、大理石、蛭石等多種礦物,分佈範圍較廣,藏量比較豐富。據今發現北宋“崇寧三年”(1104)的礦洞石刻,大約900年前就有民開採金礦石。在潼峪、蒿岔、太峪、東桐峪等峪道都發現有礦洞遺址,僅麻峪就有72孔。歷代官府屢禁庶民開採利用。明代17任兵憲都殘酷地鎮壓過礦民。清康熙《潼關衛志》在“鄉賢”中記述潼關衛指揮使盛德的鎮壓礦民情況:“嘉靖二十九年礦寇猖獗,公率兵擊之,兵潰,公奮力戰,遂為賊害”。《潼關縣新志》記述:西潼峪佛頭崖下有銅礦,官府曾經開採,因礦苗未成熟而終止。清代還有礦師勘查,立石標記。又載:西南牛角嶺有煤礦,民國十年(1921)有人集資開採,因資竭而輟,但不知其是否有煤礦。建國後,1958年“大煉鋼鐵”時,群衆在東桐峪河浪鐵砂發現砂金,一度廣為流偉。1965年陝西省地質局派出勘探隊在本縣秦嶺山區對礦産資源進行普查,經普查、初查、詳查確有金礦石。1972年縣籌建開發大理石礦。1975年前後,近山地區社、隊集體和個人挖掘蛭石、大理石、蛭石加工等工、副業生産迅速興起。
在開發大理石、蛭石的基礎上,依據地質勘探資料,開發金礦石。1975年籌建潼關縣金礦。1976年渭南地區潼關金礦開始籌建,1977年陝西省革委會决定,渭南地區潼關金礦與洛南鉻礦合併為陝西省潼關金礦。1979年縣金礦因資金、技術不齊,遂移交由陝西省潼關金礦。1984年陝西省潼關金礦改屬冶金工業部,分設東桐峪、潼峪礦區,5個坑口,有職工1655人,其技術力量雄厚,機械化設備較為齊全,日産原礦石500噸,為國傢定點的國營中型黃金礦山企業。1985年生産黃金1.61萬兩,實現利潤206萬元。同年,縣籌建李傢金礦,1986年籌建縣小口金礦,到1989年兩礦分別年産黃金2617.38兩和5554.25兩。同時,冶金部潼關金礦的東桐峪礦區,改設東桐峪金礦,隸冶金部。
隨着國傢礦山建設的發展,集體和個人采礦選煉黃金的浪潮迎風而起。1979年李傢村公社馬峰峪口大隊第三生産隊成立采礦隊以後,陝西省冶金局多次催促興辦采金隊,縣社隊企業局已派員駐隊指導,沿山社、隊采礦陸續成立。到1985年全縣有規模不一、技術設備不等的采礦隊80多個。1981年太要公社成立黃金冶煉廠後,到1985年全縣有黃金冶煉廠13傢。原來開採礦石遠銷外地,年采礦石2450多噸,1980年折合年産黃金2152兩,白銀1397兩,鉛20噸,總産值26萬多元。此後,進行自采自煉。到1985年生産黃金1.0萬多兩,白銀2.35萬多兩,鉛400多噸,總産值583萬元,跨入全國生産黃金萬兩縣行列。群衆家庭氰化池、混汞碾、小球磨、氰化池772個。全縣本年生産黃金突破3萬兩,每人平均1兩以上。 |
|
二00七年,全縣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績,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一、綜
國民經濟增長快速。全縣生産總值實現8.82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增速創近十年來新高。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1.04億元,較上年增長7%;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2.49億元,較上年增長27.2%;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5.29億元,較上年增長9.6%。三次産業占生産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1.8%、28.2%和60%。全縣人均生産總值5720元,比上年增長19.72%
二、農 業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全縣實現農業總産值19323萬元(現價),比上年增長7.28%。其中,農業産值13489萬元,林業産值946萬元,畜牧業産值3821萬元,漁業産值267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産值8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89%、13.7%、35.54%、-4.8%、2.49%。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7.3萬千瓦,化肥施用量5845噸(折純量)。
主要農産品産量:
2007年 比上年增長(%)
糧食 50725噸 7.4
其中:夏糧 20807噸 -17
秋糧 29918噸 35
棉花 690噸 37.2
油料 2602噸 10.6
蘋果 5987噸 2.5
大棗 157噸 9.3
蘆筍 6081噸 —
畜牧業主要産品産量:
2007年 比上年增長(%)
肉類總産量 3101噸 7.3
其中:豬 肉 2485噸 6.3
牛羊肉 463噸 7.7
禽蛋産量 430噸 1.2
大傢畜年末存欄 9834頭 -0.3
生豬存欄 22121頭 0.4
羊存欄 4785頭 -5.9
傢禽存欄 7.31萬衹 20
漁業主要産品産量:
2007年 比上年增長(%)
水産品産量 295噸 -4.8
林業生産較快發展。全縣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27000畝。其中荒山造林19995畝。緑色傢園建設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的成績。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步伐加快。完成水利建設投資990多萬元,新增基本農田3000畝。全年新修和整修渠道46.7公裏,新打機井20眼,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150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平方公裏。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生産高速增長。轄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産值96248萬元(現價),實現增加值20100萬元(現價),分別較上年增長35.8%和31.5%。
工業主要産品産量:
2007年 比上年增長(%)
黃 金 172555.5兩 14.9
其中:成品金 134113.7兩 26.2
含量金 38331.8兩 -12.6
機 磚 2.21億塊 10.5
醬 菜 1360噸 8.8
鐵精粉 2.5萬噸 66.7
建築業生産平穩。全縣有資質等級的建築施工企業4傢,全年完成施工産值5850萬元。
四、固定資産投資
固定資産投資高速增長。全縣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共完成34929 萬元(不包含跨區域項目),較上年增長76.19%。其中,納入統計範圍50萬元以上的固定資産投資項目完成投資29912萬元,較上年增長95.15%,一、二、三産業分別完成投資1463萬元、16236萬元和12213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5.76%、83.42%和111.88%。
五、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全縣交通係統完成貨物運輸量163萬噸,貨物周轉量13686萬噸·公裏;旅客運輸量141萬人,旅客周轉量10826萬人·公裏。
郵電通訊業繼續保持健康發展。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25978戶,比上年減少1092戶。移動電話用戶達66624戶,比上年增加9057戶。全年完成電信業務量5856萬元;完成郵政業務總量1379.7萬元,其中,函件7.37萬件,報刊發行36.8萬份。郵政儲蓄年末存款餘額45994萬元,較上年下降0.3%。
六、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
商品消費市場平穩。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2363.9萬元,較上年增長12.96%。其中,縣的零售額22273.4萬元,縣以下零售額10090.5萬元;批發零售業27637.6萬元,住宿和餐飲業1628.3萬元,其他行業3098萬元。
對外貿易工作取得新發展。全縣當年簽定合同外資金額7222萬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41.7萬美元。
七、財政 金融 保險業
財政收入支出雙增長。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103萬元,比上年增長 11.2%。其中,增值稅316萬元,營業稅675萬元,企業所得稅140萬元,個人所得稅169萬元,資源稅63萬元,國有資産經營收益1730萬元,行政性收費收入260萬元。全年地方財政支出19508萬元,比上年增長47.43%。其中,農林水利業支出1658萬元,文化體育傳媒業支出374萬元,教育支出5277萬元,醫療衛生支出1174萬元,城建支出943萬元,交通運輸支出336萬元,一般公共服務業支出6044萬元。
金融業運行平穩。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06093萬元,比上年增長 10.1% 。各項貸款餘額96318萬元,比上年增長16.6%,其中,工業貸款3968萬元,農業貸款32709萬元,分別較上年增長 29.9%和46%。全年纍计現金收入1143668萬元,纍计支出1264277萬元,纍计淨投放現金120609萬元。
保險事業持續發展。全年各類財産承保金額15190萬元,人壽保險承保金額2290萬元。全年財産保險理賠金額225萬元,人壽保險理賠金額86萬元。
八、科技 教育 文化 衛生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全縣共申報省級科技計劃項目3項,市級科技計劃項目6項,其中“200噸/日處理金精礦冶煉”、“潼關縣黃河良種豬繁育”、“醬菜係列産品開發”、“周傢城肉牛養殖示範小區”、“知識産權培訓”等項目列入市級科技計劃。共組織申報發明實用型和外觀設計型專利10項,授權10項,超額完成了年初製定的專利申報任務。
教育事業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兩基”工作順利通過國傢驗收。全年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資金569.5萬元。投資1331萬元,新建校捨19180平方米,消除危房6808平方米,辦學條件極大改善。培訓下崗職工400餘人,職教招生724人,投資150萬元建成全縣第一所高標準公辦幼兒園,成職幼教發展迅速。年末全縣共有各級各類中小學校76所,在校學生人數22524人,其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9950人,小學生在校學生數12574人。小學和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分別為100%和98.3%。年末全縣擁有教師人數1647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550人,小學專任教師1097人。2007年高考本科上綫人數達945人,較去年增加了140人;中考成績500分以上考生93人,占參考人數的4%,比全市高一個百分點。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建立了潼關縣民間藝術團,民間藝術背芯子、古戰船、踩高蹺等優秀文化節目多次赴中省市演出,增強了潼關的美譽度和知名度。組織編寫了《十七大又出新篇章》、《高舉旗幟奔小康》、《磨道灣》、《農村孩子》等文學作品。開展了內容豐富的文化下鄉活動,組織文化活動3場,共送書10000餘册,放電影160餘場,送戲70多場。縣文化館共備藏書12000册。
衛生事業邁上新臺階。全縣年末擁有醫院、衛生院13所,衛生技術人員593人。其中,醫師179人,助理醫師60人,護士173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181人。2007年4月份,我縣被省政府批準為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縣,全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達到10.3萬餘人,參合率達92%,2550人次享受了合作醫療補助,補助金額360萬元。
九、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成績。全縣環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資總額2624.7萬元。全年削減化學需氧量68.93噸,削減二氧化硫1247噸。工業廢水排放量達標率及工業煙塵排放量達標率均為100%,環境不斷得到改善。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長率繼續保持在低水平綫上。1‰人口抽樣調查,全縣常住人口(指年內在本縣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不包括在本縣登記為常住戶口而年內離開本縣半年以上的人)152700人;人口出生率為10.4‰,死亡率為6.25‰,自然增長率為4.15‰。
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全縣城鎮在崗職工年末人數12604人,比上年減少195人,工資總額15743萬元,比上年增加2687萬元,人均年工資12475元,比上年增加2320元。縣屬在崗職工年末人數10384人,工資總額11938萬元,人均年工資11515元。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340元,比上年增加390元,增長20%,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461元。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持續增長。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為182843萬元,比上年增長7.1%。
社會保障不斷完善。年末城鎮已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9723人,農村已參加養老保險3563人。城鎮已參加醫療保險12621人,已參加失業保險9636人。城鎮已參加生育保險6150人。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300人,農村居民享受低保人數達8013人,全縣支付低保資金485萬元。全縣4817人參加了住房公積金統籌,共統籌住房公積金471萬元。 |
|
商代隸定國,稱桃林。周代為畿內地,錄虢國(北虢),稱“渭汭”。春秋時稱桃林塞,隸晉。晉侯使詹嘉處暇守此防秦。戰國,秦厲共公二十四年(前453)隸魏。 秦惠文王六年(前332),設寧秦縣, 屬寧秦縣轄地。漢高祖五年(前202),設船司空衙門,專管黃、渭河水運、船庫。後以船司空官名為縣名,隸京兆尹。新莽始建國元年(9),改船司空縣為船利縣,隸後承烈郡。 東漢復名船司空縣, 隸司隸校尉部。 建安十八年(213),船司空縣並入華陰,隸京兆尹。後經三國、魏、晉275年均屬華陰縣。北魏永熙三年(534), 屬定城縣(治所在今公莊村北之定),隸華州華山郡。西魏時定城縣並入敷西縣,直至北周。
隋開皇三年(583),屬敷西縣隸華州。大業三年(607)改隸京兆郡。五年(609)改敷西縣為華陰縣,潼關屬之。唐垂拱元年(685),華陰縣改稱仙掌縣,天授二年(691)分仙掌縣東部(潼關)設潼津縣,隸虢卅。聖歷二年(699) 三月,改屬太州(治所在今華縣)。長安二年(702)撤潼津縣,並入仙掌縣。
神竜二年(706)復名華陰縣,本縣屬之。 後經五代、宋、金、元約670餘年,均屬華陰縣。明洪武七年(1374)設潼關守禦千戶所,屬陝西都司。九年(1376),設潼關衛,屬河南都司(明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說洪武三年設潼關衛)。永樂六年(1408),屬中軍都督府。
清雍正二年(1724)撤潼關衛,五年(1727),設潼關縣。 乾隆十三年(1748) 改設潼關廳,屬陝西潼商道同州府。 民國二年(1913)廢廳,設潼關縣,屬陝西關中道。二十二年(1933), 屬陝西。二十八年(1939)屬陝西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在大荔 縣)。三十六年(1947)屬陝西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在華縣),直至解放。
1949午5月29日潼關解放,本縣屬渭南專員公署,隸陝甘寧邊區政府。1950年5月,屬渭南專員公署,隸陝西人民政府。1956年10月,渭南專員公署撤銷後,直屬陝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本縣與渭南縣合併後,設潼關人民公社, 屬渭南縣,隸陝西人民政府。1961年8月15日恢復潼關縣製,屬渭南專員公署(1979年改稱渭南地區行政公署),隸陝西人民政府,至今。 |
|
潼關 |
|
????業公司 | ????務管理局 | 陝西 | 虎踞 | 潼關 | 雄關 | 旅遊 | 黃河 | 暫行辦法 | 中小學 | 學籍管理 | |
|
|
潼關縣中醫院 | 潼關縣潼關賓館 | 潼關縣人民醫院 | 潼關縣礦建醫院 | 潼關縣????務管理局 | 潼關縣衛生防疫站 | 潼關縣婦幼保健站 | 陝西省潼關縣中醫醫院 | 潼關縣中小學學籍管理暫行辦法 | 潼關縣雅倩化妝品採購供應站 | 陝西省潼關縣雅倩化妝品採購供應站 | |
|
|
秦東鎮 | 城關鎮 | 安樂鄉 | 桐峪鎮 | 高橋鄉 | 太要鎮 | 南頭鄉 | 代字營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