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610724 |
|
西鄉縣,古屬梁州,東漢設城置縣。現屬陝西省漢中市,轄15個鎮、8個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郵政編碼:723500。行政區劃代碼:610724。電話區號:0916。拼音:Xixiang Xian。
該縣位於漢中盆地東部,介於東經112.87與北緯35.17之間。縣境東鄰石泉、漢陰,南界鎮巴和四川通江,北連洋縣,西接城固南鄭。東西長94.5公裏,南北寬64.5公裏,總面積3240平方公裏,海拔在371—2413米之間,山區丘陵面積占93.2%,平川占6.8%。全縣轄25個鄉鎮,350個行政村,10.48萬戶,40.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2萬人,農業勞動力17.7萬個,有漢、回、苗等13個民族。屬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區,年平均氣溫14.4℃,年平均降水量923.5毫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山清水秀,生態優異,素有“小江南”美譽。 |
|
本縣自蜀漢章武元年(221)建治至今,已歷l769年(止於199O年),其間,隸屬關係、疆域擴削、縣名更易、治所遷移均變化巨大,據《薛志·建置志》雲,曾有一城、二州、四郡、六縣等設置。
建置沿革
夏、商(約公元前2l世紀一前11世紀)縣地屬梁州褒國附庸巴方。
西周(前lO27一前771)縣地屬雍州楚國。
東周(括春秋、戰國)前期(前77O一前312),縣地仍屬楚有。周赧王三年(即楚懷王十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發生“丹陽之戰",秦師獲捷,乘勝占領楚之漢江中上遊地區,直至戰國末(前221),縣地屬秦國漢中郡。
秦(前22l一前2O7)縣地屬漢中郡成固縣。
西漢(前2O6---25,包括新莽和更始政權)承襲秦製,仍行郡縣。武帝元封五年(前1O6)分全國為十三州(郡),縣地大部屬益州漢中郡成固縣,東北隅屬漢中郡之安陽縣。新莽地皇四年(23),公孫述割據益州,占有巴、漢,13年中,縣地為公孫政權所轄。
東漢光武建武十二年(36),破蜀滅述,縣地復歸漢有,仍屬益州漢中郡成固縣。和帝永元七年(95)以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遠侯,食采於縣地(括今鎮巴),並建平西城(又名平陽城、定遠城),為本縣建城之始。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據漢中,復漢中郡名。郡名兩更,縣地仍屬。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l9),劉備取漢中,縣地歸蜀。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分成固縣南境置南鄉縣(即今西鄉、鎮巴二縣地),從此本縣脫離成固,獨立行政,仍為蜀漢益州漢中郡領轄,設縣治於歸仁山(今鎮巴縣漁渡壩古城堡)。是年,蜀將張飛晉封“西鄉侯",寄食采於南鄉縣。蜀漢後主炎興元年,即魏元帝景元四年(263),曹魏滅蜀,分廣漢、巴、涪陵以北7郡為梁州,本縣歸魏,屬梁州漢中郡。
西晉統一中國後,武帝太康二年(281),因張飛封侯西鄉,改南鄉縣為西鄉縣。
西鄉縣之得名,雖有數說,但以張飛食采之說較為可靠。治所由歸仁山北移平西城,仍屬梁州漢中郡。愍帝建興元年(313),仇池氐楊難敵據漢中,次年,梁州人張鹹起兵逐氐軍,投歸益州巴氐李雄,;由此本縣遂為李雄所建之“大成"所有,行政隸屬仍為梁州漢中郡。
東晉(括十六國)初,本縣尚歸成漢(即大成)所有。晉穆帝永和三年(347) 桓溫伐蜀,成漢滅,本縣歸晉。東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 73),苻堅派兵攻取梁、益二州,本縣遂為前秦占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桓衝遣將楊儉期收復漢中,本縣復為晉土。安帝義熙元年(405),譙縱叛晉,割據梁,益,仇池氐王楊盛乘虛據漢中,以地請降後秦,但因楊盛窺伺兩端,遊離於東晉、後秦之間,東晉、後秦皆無實際管轄能力,漢中郡、縣實為楊盛政權所轄。義熙九年(413),劉裕命益州刺史朱齡石滅譙縱,收復四川東晉王朝乘勝剋漢中,本縣再歸晉。在東晉1O3年中,漢中郡縣兵連禍結羅幾易統治,但西鄉縣名未變,治地平西城未動,始終歸梁州漢中郡所轄。
南北朝歷劉宋、蕭齊至蕭梁武帝天監三年(504),即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梁州刺史夏侯道遷以漢中叛降北魏。北魏政權於縣境(今峽口)設豐寧戍。改西鄉縣為豐寧縣,寓五穀豐稔,四季鹹寧之義。並立豐寧郡領豐寧縣,郡縣同駐豐寧戍,改屬東梁州領轄,舊治平西城遂廢。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北梁州刺史蘭欽收復梁州,本縣還梁,復西鄉縣名,治所仍駐豐寧戍,屬北梁州漢中郡所轄。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侯景溯江犯江陵,梁蕭繹(次年稱帝)求救西魏,約許割讓漢中。西魏乘機於廢帝元欽元年(552),遣將達奚武占領漢中,本縣又為西魏所有。西魏恢復北魏建置,廢西鄉縣名,再立豐寧郡、豐寧縣於豐寧戍。次年,析北梁州和直州(即北魏東梁州)之地置洋州於涇洋河口西岸蒿坪山之陽(即今四季河),以洋水為名,此為本縣立州之始。洋州領洋州、懷昌、洋中、豐寧四郡。洋川郡轄黃金縣;懷昌郡轄懷寧縣;洋中郡無考,豐寧郡轄豐寧縣。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覺代魏立周,本縣即為北周所有,仍屬洋州豐寧郡,縣名駐地均無變動。
隋立,本縣即屬隋土。文帝開皇三年(583)撤郡,行州縣兩級製,時,豐寧縣仍屬洋州。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州復郡。翌年撤梁、洋二州,合為漢川郡;改豐寧縣復西鄉縣名(從此縣名迄無更)多同時將縣治由豐寧戍移往所廢之洋州治地蒿坪山之陽,且立洋源鎮(軍事建置)於此,縣鎮同治,歸漢川郡所轄。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廢郡復州,析漢川郡之西鄉、興勢、黃金三縣,再立洋州於西鄉州縣同治蒿坪山之陽。七年(624)析西鄉南境置洋源縣(今鎮巴縣地)。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lO道,本縣屬山南道洋州轄。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調整區劃,山南道分為東西二道,本縣隨洋州屬山南西道。天寶元年(742)改洋州為洋川郡。十五年(756)郡治由西鄉遷往興道(貞觀二十三年改興勢為興道,今洋縣)。
肅宗乾元元年(758)再撤郡復州,改洋川郡為洋州。一遷一改,本縣仍屬。代宗大歷元年(766),洋源縣治因兵事燒劫,僑駐本縣白湍村(今古城子,亦為兩晉至蕭梁的西鄉縣治)。敬宗寶歷元年(825)撤銷洋源縣,其地大部並入西鄉縣。僖宗光啓三年(887),洋州設立武定軍(軍事建置)。昭宗景福元年 (892)風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以討楊復恭為名,取鳳、興、洋三州。昭宗天復二年(902),朱溫進入關中,把持朝政,殺戮大臣,四川王建乘機以假道勤王為名,占領興元(漢中),洋州武定軍節度使李思敬迎降,本縣隨洋州歸前蜀。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即前蜀鹹康元年,皇子魏王繼岌伐蜀至興州(略陽),前蜀武定軍節度使王承肇即以洋州北降後唐,本縣隨之。後唐閔帝應順元年 (934)正月,盂知祥遣將張業入興元,武定軍節度使孫汶韶又以洋州降後蜀,因避孟知祥諱,乃改洋州為源州,本縣從屬。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正月,宋將王全斌、劉光義滅後蜀,改源州復洋州,本縣與興勢、黃金、真符同為洋州轄。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為路,分全國為15路,本縣隨洋州屬陝西路。神宗熙寧五年(1072)增建利州路,本縣隨洋州屬之,縣治仍駐蒿坪山之陽。
南宋仍行路、府(州、軍)、縣製。高宗紹興十四年(1l44)利州路東西兩分,本縣歸利州東路洋州轄。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滅。次年,蒙古軍入侵金、洋、梁(興元)三州,戰爭屢年,西鄉城毀治廢達18年。寶祜元年(1253),即蒙古憲宗三年,忽必烈遣使戍守興元諸州,“草創之初,未暇為經久之規",沿襲宋製,並利州東西兩路為興元路。本縣歸興元路洋州轄。時,縣城已毀,因陋就治於蒿坪山之陽。
自忽必烈在興元諸州建立各級地方政權後,19年始建國號為元,其時,本縣已為元土。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全國設lO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後增至11個),代“中書省"分治天下。從此,本縣脫離洋州,改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元晚期縣治方由蒿坪山之陽遷來今治。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 (1365),夏明玉珍取興元,本縣隨之又屬“大夏"6年。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O),大將徐達剋興元,改興元路為漢中府,洪武九年廢行中書省,分全國為13承宣佈政使司,本縣即屬陝西承宣佈政使司漢中府。
清世祖順治三年(1646),肅親王豪格遣將貝勒尼堪等進占漢中,縣土遂歸清有。清承明製,本縣仍屬陝西布政使司(後改稱陝西巡撫部院,俗稱陝西省)陝安道漢中府轄領。清仁宗嘉慶七年(1802)析本縣南境24地置定遠廳(今鎮巴縣)。
中華民國元年(19l2)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日成立臨時政府,是時,陝西省已先宣告脫離清朝統治。民國2年並漢中、興安 (安康)、商州為漢中道,本縣屬之。民國17年撤道,行省、縣二級製,本縣直屬陝西省。民國24年,省下增設行政督察區(即專員公署,簡稱專區),本縣屬陝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治南鄭)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O月1日成立。同年12月5日,西鄉解放。新中國行省、縣兩級製,省下分區設置行政督察機構。本縣初屬陝甘寧邊區陝南行政公署,l951年屬陝西省南鄭區專員公署,1954年屬陝西省漢中區專員公署,1955年6月屬陝西省漢中專員公署,l968年屬陝西省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l978年屬陝西省漢中地區行政公署,1996年7月,漢中撤地設市後屬漢中市至今。
農業資源:
西鄉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茶葉基地縣、瘦肉豬基地和櫻桃産業基地縣。全縣有耕地47萬畝,其中水田21萬畝;林地266萬畝,牧地68萬畝,經濟林20餘萬畝。年産糧食15萬噸,西鎮牛為全國良種黃牛之一,另外銀杏、香菇、黑木耳、核桃、板慄、生漆、蠶繭、竜須草等林特産品也有一定規模,還産杜仲、天麻等20多種名貴中藥材。
目前,西鄉已成為全國第二大櫻桃産業基地,近日又專程從農業科技大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請來專傢,研究櫻桃産業的深加工,在未來的幾年裏,相信櫻桃産業一定會蓬勃發展。
由於西鄉縣地處漢中盆地東部,北由秦嶺山脈阻擋,氣候條件决定了西鄉是一個適宜種植茶葉的地方,茶中極品的午子仙毫正是出自這裏,近年來,政府大量發展種植茶葉,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很大實惠。
礦産資源
全縣現已探明可供開採礦種27種,50餘處,其中瓦道子石膏礦儲量4.7億噸,為亞洲第一大礦;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總儲量達10億立方米,花崗石“西鄉黑”暢銷國內外,錳、硫鐵、釩、鋇鈦磁鐵、鉛鋅、砂金、石英、鋁土、葉臘石、白雲石等礦藏量也很可觀。水能資源總儲量為26.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15.7萬千瓦,已完成全國第三批電氣化縣建設任務,王子嶺、羅鎮水電站基本完工,麯江洞水電站前期工作已經開始。另外,漢江庫區水面近2億平方米,午子山史稱“漢南勝景”,城西鹿齡寺為伊斯蘭教聖地,都具有較大的旅遊開發價值。
發展歷史
“八五”以來,西鄉縣域經濟和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發展,1999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6.87億元,工業總産值5.6億元,農業總産值2.5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312萬元,比上年增長12.8%。
西鄉名勝古跡頗多,有層巒蒼翠、景色宜人、素有“陝西小華山”之稱的午子山和千年古剎午子觀,有始建於清康熙末年的伊斯蘭教聖地鹿齡寺,有鬼斧神工、幽靜典雅的天成美景太白洞等自然景觀。近年來,為了適應西部大開發旅遊業快速發展的要求,西鄉又相繼開發了茶鎮灣、棗園湖等景區和櫻桃園、茶園等農業觀光旅遊項目,吸引了西安、漢中、安康等地的大批遊客,成為陝南旅遊業一個新的亮點。 |
|
西鄉櫻桃溝位於西鄉縣城北席傢溝,因盛産素有果中“瑪瑙”之稱的櫻桃而得名,距今已有200多年。溝內櫻桃樹以天然形成,經人工種植,逐漸形成規模,面積約20多公頃。櫻桃樹每年3月初為開花季節,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果實成熟期。鑒於櫻桃花期、挂果期較長,氣候適宜,是休閑旅遊的最佳時機。
常言說:“櫻桃好吃熟難摘”。櫻桃溝的櫻桃皮薄、肉厚、個大味甜,主要是由於溝內的土質是櫻桃樹生長的最佳土壤,坡度不大,光照均勻,雨水適中,果實成熟季節,個個晶瑩剔透,猶如一串串瑪瑙挂在枝頭,美不勝收。隨着我縣旅遊業的發展,特別是從2000年開始舉辦每年一屆的櫻桃節以來,來櫻桃溝旅遊觀光人數均突破三萬人次,有力地拉動了西鄉縣茶葉,商貿等第三産業的同步發展。2008年,政府大力扶持櫻桃溝的旅遊業,不僅新修了三條直通旅遊區的標準公路,而且大力改善區內休憩場所,使更多的人能夠來櫻桃溝旅遊,度假。 |
|
位於漢中市東部,陝西西鄉縣堰口鎮內,距縣城12公裏,地處210國道旁邊,是海內外遊客前來遊覽、觀光、朝拜的聖地。被列為國傢2A級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山勢險峻,壑幽林密,二水環流,奇峰獨秀。保存立腳點原始生態的世界珍稀純白皮鬆2500餘畝,同時存有大量的古文化,文物遺産。據碑、碣、志書記載,午子觀古建築群始建於西漢,漢高祖劉邦愛姬戚姬進香焚輪之處。上、中、下三觀為陝南道教中心。據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大舜謀士善捲,明代建文帝均來午子山隱居,道教重要人物張道陵、張魯、張三豐來此講經傳教。現存三國蜀將張飛書“飛鳳山”等多處摩崖石刻明清碑碣及造像。“午子朝霞”、“ 竜洞飛泉” 、“聖水靈潮”、“ 飛鳳展翅”等,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交相輝映。 |
|
西鄉茶園位於西鄉縣羅鎮,面積達18萬畝,有採茶、品茶、製茶、茶藝表演、茶園觀光等旅遊服務項目。西鄉茶葉始於秦漢,盛於唐宋。這裏出産的“午子仙毫”茶以色香味形俱佳、純天然、無污染聞名全國,是中國八大名茶之一。 |
|
正在申報國傢級1A旅遊景區,地處316國道漢中----西鄉88 公裏處, 1998年王子嶺電站水壩建成蓄水成湖,有水面長8公裏40餘萬平方米。由棗園湖公園管理處投資600餘萬元,建成了旅遊、度假等配套設施,年接待能力20餘萬人。棗園湖青山緑水,碧波蕩漾,是漢中人民水上旅遊的又一風景綫。 |
|
西鄉柳林位於西鄉縣城東北。距離縣城中心5公裏。涇陽河,柳樹林,互相暉映,美不盛收。是春天踏青,夏天避暑的好去處。 |
|
何傢灣位於縣城東北5公裏的古城鎮涇洋村,在涇洋河右岸第二臺地上,高出河床約10多米,是本縣又一處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1980年10月—12月發掘,遺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150米,總面積4.5平方米,發掘面積61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生産和生活用具600餘件,並清理出仰韶文化時期的殘居住址20餘處、竈坑一個,儲藏物品的窖穴115個及墓葬25座,是當時在陝南所發現的史前時期遺址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堆積層最厚、出土文物最豐富的一處遺址。1982年4月14日,在又一次發掘中,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骨雕人頭像,這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工最早的一個骨雕人頭像,也是一件極為珍貴的骨雕藝術品。 |
|
位於縣城西南二公裏的葛石鄉和平李傢村遺址村。1958年,農民在深翻土地時,發現有古代器物,經考古單位考核、證實,為史前文物。先後兩次發掘,出土文物大致分兩類;一為石器類,其特徵以磨製為主,打製次之,磨製的器物有石斧、石錛、石鏟、砥礪器(即磨刀石)等,打製的石器主要是颳削器。另一類為陶器,有陶罐、陶鼎、陶碗、陶盂及陶銼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鉢以及扁平磨光雙弧刃石鏟等,最具有新石器時代文物的代表性。陶器內黑外紅,以夾砂灰白陶為主,亦有泥質深灰陶、夾砂紅陶等,其製作工藝原始,造型簡單,均係素陶,器物壁薄,火候也較低。陶器上的飾紋,多為綫紋、繩紋或鋸齒狀。此外,還發掘出墓葬區一處,甕罐葬兩個,房屋遺址一處,柱洞數個。屋為園形,門各南開,屋後背水,室內地面夯燒堅固,室中有燒陶之窯跡,室外有殘陶窯坑和灰坑,並有鹿角、獸骨等。 |
|
·紅二十九軍軍部
民國1932年9月,中共陝西省省委任陳淺淪為軍長兼政委,宣佈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九軍,擴大武裝,1932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實行戰略大轉移,紅四方面軍進駐西鄉縣鐘傢溝鄉,並將軍部設在玄天觀,同時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作出了入川的重大决定。12月19日,紅軍主力相繼撤離西鄉嚮四川開撥,21日到達四川通江兩河口後,不到一個月時間,紅軍就解放了通江等縣,迅速在川北打開了局面,於1933年2月誕生了川陝革命根據地。打響了陝南革命武裝鬥爭的第一槍。
在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下,西鄉誕生了自己的紅色部隊紅二十九軍軍,它的軍部設在西鄉縣駱傢壩鄉馬兒崖,紅二十九軍在軍長陳淺倫的領導下進行了多次英勇的鬥爭,後來由於叛徒告密和叛亂,馬兒崖事變在這裏發生,紅二十九軍組織和蘇维埃政權數十名幹部在事變中犧牲。紅二十九軍軍長陳淺倫、政委李艮在磨子坪就義。後來,廷水竹園子就做為陳淺倫烈士的故居。
·鐘傢溝會議遺址
位於西鄉縣鐘傢溝鄉。1932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實行戰略大轉移,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開始西徵。在總指揮徐嚮前、政委陳昌浩的帶領下,紅四方面軍放棄鄂豫皖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12月進入漢中,紅四方面軍進駐西鄉縣鐘傢溝鄉,並將軍部設在玄天觀,同時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作出了入川的重大决定。12月19日,紅軍主力相繼撤離西鄉嚮四川開撥,21日到達四川通江兩河口後,不到一個月時間,紅軍就解放了通江等縣,迅速在川北打開了局面,於1933年2月誕生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目前我縣保存較好的主要革命文物有“川陝赤北縣第五區蘇维埃政府”長方形木質印章、鐘傢溝金傢嶺路邊墻頭上紅軍留下的大幅標語等實物23件。
·雞公田起義
位於西鄉縣私渡鎮紅安大隊的雞公田。別稱“紅廟子”,後為大隊小學所在。1932年陳淺淪同志籌建紅二十九軍,開闢川陝革命根據地,為紅四方面軍入川創造條件,在雞公田舉行武裝起義,後起義失密,陳淺淪等被害,革命暫受挫折,但“雞公田”這一新民主主義革命起義地被載入中國人民革命的光輝史册 |
|
縣城範圍內有:
西鄉縣第一中學( 陝西省重點中學)
西鄉縣第二中學(陝西省重點中學)
西鄉縣第三中學 <我縣重點初中>
西鄉縣第四中學 (我縣唯一的標準化初中)
西鄉縣第五中學
西鄉縣職業技術高中 |
|
西鄉, 西嚮 |
|
????業公司 | ????務管理局 | 陝西 | 地名 | 鄉鎮 | 要求 | 中小學 | 學籍管理 | 教學管理 | 管理 | 辦法 | 民辦教育 | 幼兒園 | 督導 | 暫行規定 | 網絡 | 安全 | 更多結果... |
|
|
西鄉縣中醫院 | 西鄉縣第一中學 | 西鄉縣第二中學 | 西鄉縣羊毛衫廠 | 西鄉縣人民醫院 | 西鄉縣????務管理局 | 西鄉縣婦幼保健站 | 西鄉縣衛生防疫站 | 西鄉縣兩河口鎮中心學校 | 西鄉縣中小學校務公開制度 | 西鄉縣中小學學籍管理基本要求(試行) | 西鄉縣教學常規管理基本要求(試行) | 西鄉縣中小學常規管理基本要求(試行) | 西鄉縣教育局民辦教育管理辦法 | 西鄉縣教育局縣城學校防洪預案 | 西鄉縣學校突發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 西鄉縣學校食堂商店承包經營管理基本要求(修訂) | 西鄉縣教育係統財務管理暫行辦法 | 西鄉縣教育係統固定資産管理暫行辦法 | 西鄉縣教育係統鄉鎮小學財務集中核算管理暫行辦法 | 西鄉縣教育係統計算機信息係統聯網安全管理辦法 | 西鄉縣教師隊伍管理基本要求 | 西鄉縣中小學安全工作常規基本要求(試行) | 西鄉縣民辦幼兒園管理辦法(試行) | 西鄉縣中小學素質教育等級督導評估暫行規定 | |
|
|
白竜塘鎮 | 堰口鎮 | 城關鎮 | 沙河鎮 | 大河鎮 | 古城鎮 | 桑園鎮 | 茶鎮 | 羅鎮鄉 | 柳樹鎮 | 峽口鎮 | 鐘傢溝鄉 | 私渡鎮 | 高川鎮 | 五裏壩鎮 | 駱傢壩鄉 | 左溪鄉 | 司上鄉 | 馬傢灣鄉 | 三花石鄉 | 子午鄉 | 白勉峽鄉 | 楊河鎮 | 兩河口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