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610726 |
|
寧強位於陝西省西南角、漢中西部,介於東經105°21′10″—106°35′18″、北緯32°37′06″—33°12′42″之間,地界三省、毗鄰八縣,東鄰勉縣、南鄭縣,南接四川的朝天區、旺蒼縣、青川縣,西連甘肅的康縣、武都區,北與略陽縣相連。
縣人民政府駐漢源鎮,郵政編碼724400,電話區號:0916
全縣總面積3246.8平方公裏,常用耕地面積31萬畝,其中水田6.6萬畝。總人口33.96 萬人,其中農業人j口30.55萬人,有回族、蒙古族、苗族、藏族、壯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近千人。轄26個鄉鎮269個行政村、8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超過2萬人的鄉鎮有6個,其中3萬人以上的2個,低於5000人的鄉5個。寧強屬中低山區縣,北屬秦嶺山係,大部分海拔1000-1600米;南屬巴山山係,大部分海拔1000-1800米。縣委、縣政府駐地海拔800米。毛壩河鎮三道河九埡子主峰海拔2103.7米,為全縣最高峰;燕子砭鎮嘉陵江入川處海拔520米,為全縣最低點。寧強是漢江發源地,有“三千裏漢江第一城”之美譽。2006年,全縣生産總值達14.68億元,財政總收入73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1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1元。
地處秦嶺和巴山兩大山係的交匯地帶,地形多呈“V”形構造,最高海拔2103.7米,最低海拔520米,分為𠔌壩、𠔌地、低山、中心和高中山五個地貌類型。屬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3℃。 |
|
寧強縣轄12個鎮、14個鄉:漢源鎮、高寨子鎮、大安鎮、代傢壩鎮、陽平關鎮、燕子砭鎮、廣坪鎮、青木川鎮、毛壩河鎮、鐵鎖關鎮、鬍傢壩鎮、巴山鎮、舒傢壩鄉、廟壩鄉、南屏鄉、寬川鄉、鞏傢河鄉、東皇溝鄉、曾傢河鄉、太陽嶺鄉、蒼社鄉、巨亭鄉、安樂河鄉、禪傢岩鄉、黃壩驛鄉、二郎壩鄉。 |
|
寧強原名寧羌。古屬梁洲,為氐羌據地。唐朝初年在陽平關設三泉縣,宋乾德三年直屬京師,南宋紹興三年設大安郡,轄三泉縣。明洪武三十年在縣城建寧羌衛,後置寧羌州。1935年建立寧羌、陽平關兩個縣級蘇维埃政權。1942年元旦改為寧強縣。
2000年,寧強縣轄11個鎮、2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1339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城關鎮 31121 高寨子鎮 17971 大安鎮 24369 代傢壩鎮 18774 陽平關鎮 25946 燕子砭鎮 26830 廣坪鎮 9880 青木川。鎮 7260 毛壩河鎮 12309 鐵鎖關鎮 13704 鬍傢壩鎮 14793 舒傢壩鄉 8802 滴水鋪鄉 5963 廟壩鄉 5422 南屏鄉 6172 寬川鄉 6042 鞏傢河鄉 6763 東皇溝鄉 4251 曾傢河鄉 7160 雙河鄉 4893 竹壩河鄉 3297 太陽嶺鄉 6600 蒼社鄉 4426 巨亭鄉 3778 安樂河鄉 5641 八海鄉 4038 關口壩鄉 6236 禪傢岩鄉 5664 黃壩驛鄉 4014 茅坪溝鄉 3729 二郎壩鄉 4218 水田坪鄉 3329。 |
|
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生物、礦産、水能資源是寧強的三大優勢資源。全縣林木資源豐富,有樹種282種,屬於國傢重點保護的樹種有連香、杜仲等7種。林業用地316萬畝,森林覆蓋率49.8%,活立木總蓄量達419.8萬立方米,有五丁關、紅石梁兩大林場。已初步形成以杜仲、天麻、西洋參為主的中藥材,以木耳、香菇為住的食用菌,以核桃、柿餅為主的幹鮮果等七大生産基地。生漆、油桐是寧強的傳統項目,歷史悠久。“寧強雀舌”、“金牛早”等名優茶葉,享譽海內外。野生動物有18目50科142種,屬國傢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50種。寧強草場資源豐富,適宜養殖。養牛、養羊、養豬、養禽為主的養殖業已成為縣上的優勢産業。
寧強地處寧略勉三角地帶,成礦條件優越,境內礦藏資源豐富,列漢中市第二位。金屬和非金屬礦藏31種,礦石量26840萬噸,潛在價值達132億萬。其中金屬礦藏5種,42個礦點,主要有鐵、銅、錳、鋅、金等,經初步探明,單黃金儲量既有3萬多公斤。非金屬礦藏占全縣礦藏的94%,構成本縣礦藏的主體,主要有石棉、磷、硫、重晶石、大理石、花崗石、海泡石、菊花石等。
縣境內有嘉陵江、漢水兩大水係,藴藏水能資源17.46萬千瓦,已開發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23萬千瓦,正在建設中的省級重點建設項目——二郎壩水電工程計劃裝機5萬千瓦,年發電量2億度。 |
|
寧強原名寧羌,係衛、州舊稱,古屬梁洲,縣境東周以前為氐羌所據。秦漢為葭萌縣地,唐初在陽平關設三泉縣,宋乾德三年三泉縣直屬京師,開我國歷史上中央直轄縣之先河。1935年紅軍長江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時,分別建立寧羌、陽平關兩個縣級蘇维埃政權。1942年,於佑仁提“安寧強固”,改名寧強。1949年12月11日寧強解放。寧強歷史文化沉澱甚厚,獨特險要的地理位置,促使南北文化在這裏撞擊,秦蜀風情在這裏融合,巴蜀文化特色鮮明。歷代文人騷客對寧強多有題詠,如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文同、陸遊,明代的薛宣、楊慎,清代的曾國藩、何紹基以及近代的於右任、羅章竜等人,都曾寫下贊美寧強的壯美歷史篇。李白有詩曰:“秦開蜀道置金牛,漢水元通星漢流。天子一行遺聖道,錦城長作帝王州。”三國名將趙雲曾在陽平關子竜山駐紮軍隊,古時入川險道“金牛峽、五丁關、西秦第一關”等遺跡猶存。諸葛亮經此而北伐,唐明皇越境而奔蜀。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寧強文化事業也蒸蒸日上,涌現出了一大批本土書畫、文學、音樂名傢,其中多名書法人才多次在中國書協主辦的各項展覽中獲奬,這一現象被界稱為“寧強書法”現象,引起了省內外的廣泛關註。 |
|
緑筍針茗茶
産於漢水之源的寧強縣境內,是采摘清明前後的細嫩芽頭,要求芽葉緊包,長短基本一致,不采病芽、蟲芽、紫芽,經殺青、理條、做形、烘幹、揀剔精製而成的高檔名茶。此茶衝泡方法也相當講究。取剋茶葉置透明杯中,將杯傾斜,用開水(溫度在95℃以上)沿杯壁衝下,使芽葉在水中翻滾,然後放平茶杯,不加蓋,不搖動,先是茶葉懸墮於上,後芽葉舒展如緑傘徐徐下落,待完全泡開後,鮮活的芽葉如緑筍一般玉立杯中。即可見“緑傘下降,春筍玉立”之景象。
“緑筍針茗”茶是寧強縣農業局2000年新研製開發的針形名茶,同年通過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農業部茶葉質檢中心品質鑒定,為陝西省唯一一枝針形名茶。全國著名茶專傢原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農業部茶葉質檢中心主任、全國茶葉學會理事長程啓坤品“緑筍針茗”茶後,揮毫題字:“碧湯緑筍,嫩香針茗”。
寧強雀舌
來自漢江源頭,茶葉生長在海拔800米——1200米間,氣候溫和濕潤,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常年雲霧繚繞,是生産有機茶葉的理想基地。
“寧強雀舌”茶是寧強研製出的扁形名茶。該茶於清明前後采摘,標準為1芽1葉初展,不能采紫葉、病蟲葉、展開葉、對夾葉,不帶鱗片、魚葉、茶蒂、茶果、老葉及其它夾雜物。製作分殺青、理條、做形、烘焙、簡易分裝等工序完成,外形微扁挺秀,色澤翠緑,銀毫披露,形似雀舌,湯色緑亮,香氣高長馥鬱,滋味醇爽甘甜,可謂茶中至寶,人間仙品。 1992年通過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品質鑒定,據農業部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檢測,茶葉含氨基酸3.34%,茶多酚24.7%,水浸出物44.11%,咖啡鹼4.07%,産品面市以來,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主銷漢中、關中、廣元、隴南等地,遠銷上海、北京,出口日本。1995年榮獲第二屆中國(楊凌)農業科技博覽會“後稷”金奬,同年被選為國傢特需用茶,1997年,參加97ˊ中國(北京)國際茶技術和茶文化交流會,並在茶業展會上榮獲銀奬,2004年榮獲陝西省名牌産品稱號。2006年其商標被國傢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批準註册為證明商標。 |
|
歷程:寧強工業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縣境內就有製陶業,唐宋時期有釀酒的記載,明朝時期金、銀、銅、鐵等礦産資源已經得到開發,清代逐漸興起了紡織、印染、土陶、冶煉、火柴等工業,民國年間出現了以米面加工、釀造、縫紉、製鞋、木器、磚瓦、造紙為主的手工業,解放以後特別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寧強工業得到迅速發展。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决定》、《關於對重點骨幹企業實施挂牌保護的意見》等一係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企業包抓聯繫制度、“緑卡”制度和挂牌保護制度,不斷加大對工業的扶持力度,全縣工業經濟呈現出發展增速、效益增高的良好態勢。
現狀:“十五”期間,依托礦産、水能、生物資源,通過招商引資,加大資源開發,盤活整活原有企業,先後建成了漢中長江公司、陝西金燕鋅業、漢中金燕公司、山坪鉛鋅礦、天洋製藥公司、丁傢林金礦、球溪礦業、大關峽電站、永康油脂公司等一批規模企業,縣域工業由礦産資源開發拓展延伸到水能、生物資源開發,工業經濟結構日趨優化,初步形成了以礦産采選冶煉、水能開發、生物加工為主的三大工業支柱體係。同時,“十五”期間,先後完成了漢中長江公司2萬噸電解鋅技改、天洋製藥公司GMP生産綫技改、球溪礦業公司西礦區和尾礦庫技改、西秦建材公司10萬噸粉磨站、丁傢林金礦環保技改等工業企業技改項目,纍计投入技術改造資金11976萬元,年均增長11.4%,工業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十五”期間,全縣地方工業總産值完成28.03億元,年均遞增6.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産值16.09億元。2006年,全縣地方工業總産值完成9.29億元,其中26戶縣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産值4.06億元。
前景:寧強地域寬廣、物華天寶,是一塊發展工業經濟的熱土。縣境內礦産、水能、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極具開發潛力。今後,縣委、縣政府將繼續堅持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以資源開發為依托,以招商引資為動力,通過改造提升和整合擴張,逐步壯大礦産采選冶煉、水能開發、生物加工三大工業支柱,努力實現工業經濟新突破。依托礦産資源,抓好代傢壩、廣坪、鞏傢河、廟壩等工業小區建設,建成一批礦産企業群;依托水能資源,重點啓動嘉陵江流域水能資源開發,新增水電裝機容量5萬千瓦;依托生物資源,建成一批農産品加工企業,打造寧強緑色食品工業品牌;依托科技進步,進一步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和産品創新,大力發展環保、循環、高效經濟,延長産業鏈,提高附加值,力爭五年內投入技改資金2億元以上,完成金燕、鑫燕、同強公司和火烽埡金礦等工業企業技改項目。同時,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增強工業發展後勁的突破口;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切實強化政務服務,提高行政效能,努力把全縣打造成低門檻、高回報的投資“窪地”,力爭五年引進到位資金5億元以上。到2012年,力爭地方工業總産值達到13億元以上,全縣規模工業企業達到36戶以上,其中年産值過5000萬元的企業達到10戶,過億元的企業達到3戶。 |
|
近年來,寧強縣按照“打造魅力緑色寧強,全面提升城市品位”的工作思路,以建設“人在緑中、緑在城中、城在園中、園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生態型園林城市為目標,堅持改造舊城和開發新區並重,完善功能和加強管理並舉,不斷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城鎮面貌日新月異,縣城常住人口達到4萬餘人,縣城建成區拓展到5.2平方公裏,被命名為省級園林縣城。
聚集各種社會資金,先後投資4億元,實施了上關街、河街、等15個片區的拆遷改造和校場壩、王傢壩等5個新區開發,完成拆遷12萬平方米,新建商住樓34萬平方米,建成了河濱小區、石獅小區、寧興花園、永惠小區和山水嘉苑等一批精品商住小區,二郎壩商住樓、羌城明珠高層建築拔地而起,縣城骨架不斷拉大。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人民廣場、羌州公園、供水工程、天然氣工程、永惠橋、永寧橋和垃圾處理場一期工程,改建、硬化城區道路13.4公裏,2007年又完成了雲書西堤、臨溪東路拓寬改造及緑化、亮化、美化工程,羌南路、永惠北路、梁傢巷拓寬改造及人民廣場擴建工程正在緊張進行。加大城市緑化、美化、亮化、淨化力度,自2005年以來,先後投資2000餘萬元完成了玉帶河縣城段綜合治理一、二、三期翻板閘工程,縣城形成了近20萬平方米的人工水面,極大地改善了縣城生態環境;積極實施拆墻透緑、破硬植緑、見縫插緑工程,新增城區緑地面積1.5萬平方米,城區緑化覆蓋率達43%,
2006年,被建設部通報表彰為“全國城市園林緑化先進縣”。在狠抓縣城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鄉鎮集鎮建設,鬍傢壩、高寨子、鐵鎖關、大安、代傢壩、燕子砭、廣坪、青木川等一批小城鎮蓬勃發展,聚集、輻射、帶動功能明顯增強。 |
|
寧強 |
|
|
|
寧強縣醫院 | 寧強縣中醫院 | 寧強縣第一中學 | 寧強縣漢源賓館 | 寧強縣????務管理局 | 寧強縣衛生防疫站 | 寧強縣羌南服裝廠 | 寧強縣婦幼保健院 | 陝西省寧強縣衛生防疫站 | 陝西省寧強縣服裝廠 | 陝西省寧強縣大竹壩紡織配件廠 | |
|
|
大安鎮 | 南屏鄉 | 漢源鎮 | 高寨子鎮 | 代傢壩鎮 | 陽平關鎮 | 燕子砭鎮 | 廣坪鎮 | 青木川鎮 | 毛壩河鎮 | 鐵鎖關鎮 | 鬍傢壩鎮 | 巴山鎮 | 舒傢壩鄉 | 廟壩鄉 | 寬川鄉 | 鞏傢河鄉 | 東皇溝鄉 | 曾傢河鄉 | 太陽嶺鄉 | 蒼社鄉 | 巨亭鄉 | 安樂河鄉 | 禪傢岩鄉 | 黃壩驛鄉 | 二郎壩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