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歷史上的著名的金融泡沫.
“南海泡沫”發生於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英國私人資本不斷集聚,社會儲蓄不斷膨脹,投資機會卻相應不足,大量暫時閑置的資金迫切尋找出路,而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是一種特權。在這種情形下,一傢名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於1711年宣告成立。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為了支持英國政府債信的恢復(當時英國為與法國爭奪歐洲霸主發行了巨額國債),認購了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該公司經營的酒、醋、煙草等商品實行了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其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當時,人人都知道秘魯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銀礦藏,衹要能把英格蘭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數以萬計的“金磚銀塊”就會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奬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同年年底,南美貿易障礙掃除,加上公衆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嚮股票的轉換,進而帶動股價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嚮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衹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衆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6個月漲幅高達700%。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範效應的帶動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社會各界人士,包括軍人和家庭婦女,甚至物理學家牛頓都捲入了漩渦。人們完全喪失了理智,他們不在乎這些公司的經營範圍、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衹相信發起人說他們的公司如何能獲取巨大利潤,人們惟恐錯過大撈一把的機會。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大科學家牛頓在事後不得不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如此瘋狂”。
1720年6月,為了製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衆開始清醒過來。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身上。從7月份開始,首先是外國投資者拋售南海股票,國內投資者紛紛跟進,南海股價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鎊,12月份跌到124英鎊。“南海氣泡”由此破滅。
1720年底,政府對南海公司的資産進行清理,發現其實際資本已所剩無幾,那些高價買進南海股票的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許多財主、富商損失慘重,有的竟一貧如洗。此後較長一段時間,民衆對於新興股份公司聞之色變,對股票交易也心存疑慮。歷經一個世紀之後,英國股票市場纔走出“南海泡沫”的陰影。“南海氣泡”告訴人們:金融市場是非均衡性的市場,衹要有足夠多的資金,可以把任何資産炒出天價,導致泡沫急劇膨脹。正如凱恩斯所說,股票市場是一場選美比賽,在那裏,人們根據其他人的評判來評判參賽的姑娘。毫無疑問,這個時候政府的監管是不可或缺的!
終於,腐敗像洶涌的洪水
淹沒一切;貪婪徐徐捲來,
像陰霾的霧靄彌漫,遮蔽日光。
政客和民族鬥士紛紛沉溺於股市,
貴族夫人和僕役領班一樣分得紅利,
法官當上了掮客,主教啃食起庶民,
君主為了幾個便士玩弄手中的紙牌;
不列顛帝國陷入錢幣的污穢之中。
這是大詩人蒲柏譏諷、批判將整個英國捲入其中的“南海泡沫”的詩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