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縣是山西省的富水區之一,有“坐在水庫”上的縣之稱。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充分發近水資源優勢,新修節水灌溉工程,目前全縣節水灌溉工程以覆蓋了硯城鎮、前所鄉、鬍會鄉、新寨鄉一鎮,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産業的發展。
五寨縣境內東南部花崗岩分佈廣阔,面積大約有183.3平方公裏,總儲存量5000萬立方米。並且經勘測國傢質檢部門認定五寨縣冰花緑、觀音緑、經堂紅等花崗岩質地為A級。目前境內花崗岩開發公司有7傢,花崗岩開發與加工已初具規模,逐漸成為五寨經濟的一枝獨秀。
五寨縣南山生態自然旅遊區被人們稱為北方的“五寨溝”,在這裏不僅有晉西北的名山蘆芽山,“高原翡翠”荷葉坪等名勝景點,而且整個溝集山、水、樹、石、泉、寺於一體,景色秀麗,美不勝收。五寨縣還擁有華北地區最大的天然狩獵區。目前五寨旅遊事業正以迅猛的速度順利發展。
五寨還有多處古城遺址,距離縣城20公裏的武王城遺址最為古老,武王城又稱遮虜城,《資治通鑒》捲九載,唐乾符五年(EI78年),李國昌與李剋用合兵陷遮虜軍。五寨還有武州古城遺址和方城古城遺址等,五寨境內有多處寺廟遺址,有南禪寺遺址、雪山瑞雲禪寺遺址、大寺遺址、五佛寺逮址、馬傢寺遺址、竜王廟遺址和天院寺遺址等,其中南禪寺最為有名。
南禪寺,晉北名剎,位於五寨縣城東南5裏之南峰臺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北魏,擴建於唐,金大定二十九年,清道光十二年兩次重修,歷代補修多次與聞名世界的大同雲岡石窟屬同一時代建築,是北魏建築中的傑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南禪寺將成為繼蘆芽山、高山草甸荷葉坪之後又一個吸引遊客的亮點。佛寺背倚管涔名山,下臨清漣秀水,古鬆參天,殿堂宏偉,建築精美,極有佛學價值和考古價值,惜毀於文革中。五寨民風淳樸,人心嚮善,自佛寺毀壞後,民衆惋惜之聲日盛,重修之意日增。一九九七年夏,各界人士和鄉民百姓捐資捐物,經過五年艱辛努力,寺廟重新落成,氣勢更加宏偉,現已成為五寨的一處旅遊佳地。
五寨還有名人墓葬開平王墓,即明代大將常遇春墓,位於三岔鎮柳河村南,墓高約33米,周約500米,環植樹木,景色宜人,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五寨經堂寺鄉南莊窩村的僧墓磚塔,三岔鎮的木製古牌坊亦很有建築和文物價值。
在經濟上五寨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和養殖大縣,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在農作物的種植主要以山藥、莜面、豆類等雜糧為主,其中山藥蛋的種植和生産是全區的大縣。在山藥蛋的深加工上,我縣有綜合食品廠、雙喜粉皮廠、佳宴粉皮廠等幾傢國有和個體工業企業。這些山藥蛋的深加工企業對五寨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豆製品加工歷來是五寨人的拿手好戲,而在繁多的豆製品中,又最數豆腐。其製作精細,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加上境內清漣河水順山而下,蘆芽山野生植物諸好黃芪、黨參、靈芝草等隨水流衝刷匯入河流,使水質甘甜清純,此水用來加工豆腐,潔白細嫩,富有多種營養。據有關史料記載,清雍正年間凡在五寨居官的縣令,每逢時節必派差役晝夜兼程嚮京運送豆腐。
五寨茴子白的久負盛名,有“五寨的茴子白,岢嵐的蔥”之美稱,它不僅個頭大、包頭緊,而且味甜質脆,營養價值高,其維生素C的含量僅次於辣椒,而高於菠菜、蘿蔔等一般蔬菜,多年來一直被當地百姓做為鼕季蔬菜。另外,李傢坪大東溝的菜,蘆芽山的銀盤蘑菇等都是聞名忻州地區的。
五寨縣境內民性純樸忠厚,務本求實。待人誠摯,不尚客套。安穩處世有餘,趨時兌新則不足。自古所業以農為主,樂於安居故土,不善外出謀生。五寨縣的飲食,歷史上莜面是群衆的主食。有“五寨三大寶,莜面、山藥、大皮襖”之說。五寨人吃飯的特點,一是喜吃大雜燴(五寨人稱為“黑肉燴菜”。黑肉,即豬瘦肉。)。把豬肉、豆腐、粉條、茴子白燴在一起,熟後一大碗一大碗盛着吃,目前在省城太原已有大大小小幾十傢“五寨燴菜館”,成為三晉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二是喜吃燉羊肉。把羊肉帶骨一起剁成塊加鬍蘿蔔燉在一起,每人一大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