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县是山西省的富水区之一,有“坐在水库”上的县之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发近水资源优势,新修节水灌溉工程,目前全县节水灌溉工程以覆盖了砚城镇、前所乡、胡会乡、新寨乡一镇,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五寨县境内东南部花岗岩分布广阔,面积大约有183.3平方公里,总储存量5000万立方米。并且经勘测国家质检部门认定五寨县冰花绿、观音绿、经堂红等花岗岩质地为A级。目前境内花岗岩开发公司有7家,花岗岩开发与加工已初具规模,逐渐成为五寨经济的一枝独秀。
五寨县南山生态自然旅游区被人们称为北方的“五寨沟”,在这里不仅有晋西北的名山芦芽山,“高原翡翠”荷叶坪等名胜景点,而且整个沟集山、水、树、石、泉、寺于一体,景色秀丽,美不胜收。五寨县还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狩猎区。目前五寨旅游事业正以迅猛的速度顺利发展。
五寨还有多处古城遗址,距离县城20公里的武王城遗址最为古老,武王城又称遮虏城,《资治通鉴》卷九载,唐乾符五年(EI78年),李国昌与李克用合兵陷遮虏军。五寨还有武州古城遗址和方城古城遗址等,五寨境内有多处寺庙遗址,有南禅寺遗址、雪山瑞云禅寺遗址、大寺遗址、五佛寺逮址、马家寺遗址、龙王庙遗址和天院寺遗址等,其中南禅寺最为有名。
南禅寺,晋北名刹,位于五寨县城东南5里之南峰台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魏,扩建于唐,金大定二十九年,清道光十二年两次重修,历代补修多次与闻名世界的大同云冈石窟属同一时代建筑,是北魏建筑中的杰作,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南禅寺将成为继芦芽山、高山草甸荷叶坪之后又一个吸引游客的亮点。佛寺背倚管涔名山,下临清涟秀水,古松参天,殿堂宏伟,建筑精美,极有佛学价值和考古价值,惜毁于文革中。五寨民风淳朴,人心向善,自佛寺毁坏后,民众惋惜之声日盛,重修之意日增。一九九七年夏,各界人士和乡民百姓捐资捐物,经过五年艰辛努力,寺庙重新落成,气势更加宏伟,现已成为五寨的一处旅游佳地。
五寨还有名人墓葬开平王墓,即明代大将常遇春墓,位于三岔镇柳河村南,墓高约33米,周约500米,环植树木,景色宜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五寨经堂寺乡南庄窝村的僧墓砖塔,三岔镇的木制古牌坊亦很有建筑和文物价值。
在经济上五寨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和养殖大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在农作物的种植主要以山药、莜面、豆类等杂粮为主,其中山药蛋的种植和生产是全区的大县。在山药蛋的深加工上,我县有综合食品厂、双喜粉皮厂、佳宴粉皮厂等几家国有和个体工业企业。这些山药蛋的深加工企业对五寨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豆制品加工历来是五寨人的拿手好戏,而在繁多的豆制品中,又最数豆腐。其制作精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加上境内清涟河水顺山而下,芦芽山野生植物诸好黄芪、党参、灵芝草等随水流冲刷汇入河流,使水质甘甜清纯,此水用来加工豆腐,洁白细嫩,富有多种营养。据有关史料记载,清雍正年间凡在五寨居官的县令,每逢时节必派差役昼夜兼程向京运送豆腐。
五寨茴子白的久负盛名,有“五寨的茴子白,岢岚的葱”之美称,它不仅个头大、包头紧,而且味甜质脆,营养价值高,其维生素C的含量仅次于辣椒,而高于菠菜、萝卜等一般蔬菜,多年来一直被当地百姓做为冬季蔬菜。另外,李家坪大东沟的菜,芦芽山的银盘蘑菇等都是闻名忻州地区的。
五寨县境内民性纯朴忠厚,务本求实。待人诚挚,不尚客套。安稳处世有余,趋时兑新则不足。自古所业以农为主,乐于安居故土,不善外出谋生。五寨县的饮食,历史上莜面是群众的主食。有“五寨三大宝,莜面、山药、大皮袄”之说。五寨人吃饭的特点,一是喜吃大杂烩(五寨人称为“黑肉烩菜”。黑肉,即猪瘦肉。)。把猪肉、豆腐、粉条、茴子白烩在一起,熟后一大碗一大碗盛着吃,目前在省城太原已有大大小小几十家“五寨烩菜馆”,成为三晋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二是喜吃炖羊肉。把羊肉带骨一起剁成块加胡萝卜炖在一起,每人一大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