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東冶鎮占地約5平方公裏,分東南西北4街,鎮下轄村21個,人口近4萬,歷來為原四區區公所駐地、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早在明清之際,鎮上的主要街區即店鋪林立,每逢二、五、八日趕集之時,更是萬人云集,摩肩接踵,熱鬧非常。 |
|
現在的東冶鎮,建有機械廠、地毯廠、塑料廠、乳膠廠、鞋廠、皮革社、木業社等多個廠社,設有銀行、醫院、郵局、書店及百貨紡織交電日雜蔬菜食品等各類商店,再加上個體經營的店鋪和攤點,更顯得市場繁榮,購銷兩旺,從多方面適應了廣大群衆發展生産和改善生活的需要。 |
|
隨着國傢公路、鐵路建設的發展,東冶鎮的交通已較前更加方便。汽車站位於鎮北,每天有班車開往忻州、太原及五臺山等各地。鎮東南有新建的朔黃鐵路永安車站,可乘車直達晉北及河北省的沿綫各地。 |
|
東冶鎮南面、西面的大片耕地十分肥沃,水渠縱橫,一嚮以種植蔬菜為主,是五臺縣的蔬菜主要産區。蔬菜之外多種小麥,小麥收割後復播𠔌子或玉米,年年長勢喜人,金秋時節,一片金黃,故稱“東冶秋黃”,是五臺古八景之一。東冶鎮的饃饃蒸得相當出色,所以當地有“東冶的饃饃大興的糕,槐蔭的閨女不用挑”(註)之說。 |
|
東冶鎮及其附近各村,素以人傑地靈、文化發達著稱,因而從古至今涌現過不少傑出人物。如清代的徐潤弟、徐繼畲,父子皆為進士,是東冶鎮東街人。徐繼畲撰寫的《瀛環志略》,因影響深遠被譽為“正眼看世界第一人”。新中國開國元勳之一的徐嚮前元帥是東冶鎮永安村人,現在的“徐嚮前故居”,已成為廣大人民瞻仰參觀的重要場所。清光緒年間即興辦的沱陽學校,校址在東冶鎮西門外,是五臺縣首屈一指的名校,曾先後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其中擔任我國省軍級要職的幹部及卓有成就的學者專傢均為數不少。 |
|
駐東冶,共有21個村委會、17個自然村:東街、南街、西街、北街(四街駐東冶)、一村、二村、三村(三村駐北大興)、南大興、槐蔭、五級、永安、文興、石村、前堡、新堡、大樸、南橫嶺、麯傢𠔌屯、望景崗、永興、山底(張傢峪)。 |
|
東冶鎮相傳古為冶煉銅鐵之地,因此得名。鎮址位於滹沱河北岸,小銀河東畔,西鄰槐蔭村,東緊連五級村,與建安鄉隔河相望,占地5平方公裏。分東、西、南、北四街,鎮下轄21個村,總人中38755,非農業人中3000多,耕地42400多畝。東冶為縣境門戶,自古為交通樞紐,為縣內第一大鎮,是貨物集散地,貿易發達。東冶鎮歷來為東冶地區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東冶土壤肥沃,以種植蔬菜為主,為全縣蔬菜主産區。旱地多種玉米、高粱、小雜糧。東治歷史名人較多,如清代徐繼畲、民國年間趙戴文,建國以來亦有多人在中央、省任職。 |
|
- : Dongye Town
|
|
東冶 |
|
西街村 | 北街村 | 東街村 | 南街村 | 三村 | 永興村 | 石村 | 麯傢𠔌屯村 | 南橫嶺村 | 五級村 | 南大興村 | 新堡村 | 張傢峪村 | 麯傢屯村 | 前堡村 | 大樸村 | 文興村 | 山底村 | 槐蔭村 | 望景崗村 | 二村 | 一村 | 槐陰村 | 北大興一村 | 北大興二村 | 北大興三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