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 山西 >運城 > 新絳縣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新絳縣購物:絳州澄泥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它質地堅固,細而不滑,貯水不涸,歷寒不冰,下墨不損毫,堪稱“陶硯之冠”,為歷代名人學士所珍愛.新絳縣交通:境內交通方便,晉城至禹門口幹綫公路橫穿全境,另有支綫公路、簡易公路和大車路交織縱橫,連接着全縣所有鄉鎮和大部分村莊。
  【位置面積】新絳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遊盆地。總面積600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總人口32萬人(2003年)。
  【駐地郵編】縣人民政府駐竜興鎮。郵編:043100。行政區劃代碼:140825。區號:0359。
  新絳縣古稱絳州,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臨汾盆地西南邊緣,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汾、澮二河穿境而過。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南北朝時,北魏置東雍州,北周明帝改為絳州。隋開皇三年(583)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古城南臨汾河,北沿丘陵,據高就低隨地勢製勝。遠眺絳州城從西至東“絳州三樓”、“絳州大堂”、哥特式“天主教堂”、唐代“寶塔”,雄居高垣之上,巧妙利用空間,“創造了生動而變化的城市輪廓與風貌”,這組古建築群成為古絳州的重要標志。
  古城原為“臥牛城”,衹有南北兩個城門,南為嘴背為臀,東西天池為牛眼,角塔為牛犄角,唯一的南北大街為牛脊,左右62條巷為牛肋,寶塔為牛尾。古城不同一般州縣城製,拋棄了方城十字對稱中軸的格局,而是“臨川籠丘”因地製宜,街、樓、塔、園、寺、廟、碑,三關五坊,兩門62巷,皆依其自然,穿插其間就地而建,形成整體而活潑的建築群落。雖歷經一千四百餘年,受到各個時代的衝擊與潛化,仍然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形製,是一座唐代古州城,其豐富的內涵在城建、交通、文化、藝術、科學、建築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悠久的歷史為新絳留下了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名勝古跡。目前,全縣已發現各級文物古跡169處,其中舊石器遺址1處,新石器遺址22處,春秋戰國墓群2處,漢代墓群3處,其他名人墓葬17處,古建築64處,碑碣刻石32處。革命文物8處,古樹6處,化石5處,僅2.5平方公裏的縣城就有各類名勝古跡33處。
  在已發現的文物古跡中,屬於國傢重點保護文物的有四處,屬於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的有15處。創建於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的“絳守居園池”,是目前全國唯一的時間最早的官傢園林;創自於唐代的“絳州大堂”,昔日曾是大唐名將張士貴的《帥府堂》,是堂進深五間,面闊七間,為全國州府大堂之最;竜興寺內的“唐代寶塔”,其迭澀而出,直指藍天,塔頂曾多次騰煙,青雲直上,一連數日,千年來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這個謎,時下尚未能解開。名聞遐邇的唐代“碧落碑”,小篆俊秀,書寫特異,筆法工整,佈局嚴峻,後人難以認讀,為我國書法史上的珍品;保存完好的十二捲本宋代“絳帖”,係全國四大名帖之一,再現了歷代書法名傢的風貌;以“懸塑”出名的唐代“福勝寺”,完好地保存了幾代民間藝術傢精心創作的4o餘尊彩塑,成為我國美術苑地中的奇葩。,以古代農業為題材的明代《稭益廟壁畫》,名震華夏,似可與“永樂宮壁畫”媲美;創建於元明的“絳州三樓”,三足鼎立的局面,全國少有;金代天德三年鑄造的萬斤巨鐘,鐘聲悠揚,靜夜可聞30華裏;傳說“七星坡”的“石星”子夜可以發光;價值連城的館藏文物“戰國玉壁”、“金代鈔版”等等,永遠折射着五彩繽紛的民族之光。
  絳州大堂位居新絳縣城西高垣之上,新絳中學校內(原州署衙門內)。東西長29.20米,南北寬15.40米,占地面積311.28平方米。始建於唐,現存大堂建築為元代重建遺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絳州大堂始創於唐,現大堂內仍有四塊大型石質覆盆式蓮花柱礎可以炫耀唐代的輝煌。一千多年來,這裏一直是州府衙門的正堂,明鏡高懸,衙役吶喊,百姓有冤,可以擊鼓上堂,是非麯直,全憑知州的良心所栽。難怪在大堂中心,正堂前有一塊已碎裂成多塊的“魚兒跪堂石”,意為魚兒喝水各憑良心。公正與否,衹有天知道了。
  該堂又名“帥正堂”,史載唐王李世民在穩定李氏王朝的基礎上,為討伐平息外族人侵,東徵高麗,命左領軍大將軍張士貴在絳州設帳募軍,招兵處就設在州治署衙正堂內。今新絳縣博物館尚保留有張士貴的交椅遺件,傳為“帥正堂”的見證物。白袍虎將薛仁貴投軍,徵東平西,最後在汾河灣築臺拜將,也都與“帥正堂”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絳州大堂面寬七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筒瓦頂,檐下為五鋪作單下昂鬥拱。大堂高大寬闊,巍峨壯觀,人置其間四顧空曠,威嚴之感油然而生。據古建專傢言,全國州衙正堂規製通例為五間,而絳州獨為七間,乃國內少見。現全國尚保留有三處州衙大堂,“絳州大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堂建築風格粗獷豪放,造型樸實無華,堂內柱子,特別是前後門楹柱,其粗難以合抱。為擴大堂內面積,內柱大量減少,橫梁為三架重疊,與縱嚮大內額,由額相接,與橫行大梁疊架承重,撐以通天立柱,堅固有力。梁柱多為原始材料剝皮稍加砍削而成,無統一規格可循。從總的風格看,現建築應為元代重建遺構。
  大堂的周圍尚留有一部分附屬建築,堂前原有捲棚抱廈三間,上部雖已毀,基址尚存。左右有二排廂房南北拉開,那是昔日三班六房,差役辦公的地方。中間青石板鋪就的引路南端有木石牌樓一座。堂後留有二堂房屋數間,這裏是州府官員下榻休息的地方。堂西側尚留有一小橋流水,假山鬆濤的小型花園一座,是官員因衙事煩惱而稍作休憩的地方。再往後便是供知州、夫人、小姐消遣遊覽的州署花園——絳守居園池。這些建築像衆星捧月般托起巍巍絳州大堂。
  堂內北壁東側嵌有一塊高116、寬70釐米的《文臣七條》石,係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刻製,上書敕宋真宗趙恆御制。原文是:一曰清心。謂平心待物,不為喜怒愛憎之所遷,則庶事自正。二曰奉公。謂公直法已,則民自畏服。三曰修德。謂以德化人,不專尚猛威。四曰責實。謂專求實效,勿竟虛榮。五曰明察。謂勤察民情,勿使賦役不均,刑罰不中。六曰勸課。謂諭下民勤於孝悌之行,農桑之務。七曰革弊。謂求民疾苦,而釐革之。
  大堂內壁,以昭示後人。“文臣七條”碑流傳至今已八九百年,徽宗時朝散大夫,知絳州軍時恪能夠恭刻,並表示“昭示萬代,仰遵聖訓”,為我們保留了這樣一件珍貴的文物。在今天,不僅有其歷史的藉鑒作用和參考價值,而且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絳守居園池在新絳縣城西隅高垣上,絳州古衙署後部。隋代絳州井水鹼鹹,既不宜飲用,又無法灌田。內將軍臨汾縣令梁軌於隋開皇十六年(596)修築渠道,引九原山鼓堆泉水灌溉絳州,餘水放衙署後部蓄為池沼,又建亭閣於池畔,始有園池。唐宋時多次重修,曾遍植竹木花草,園門與衙署相聯,名虎豹門。園地中部有一南北嚮小土丘,可通靜觀樓,樓前有甬道,兩側築有花墻,名子午梁。蓮池在園西,與蓄水池(又名蒼塘)有渠道溝通,渠上架拱形小橋。池西有鼕景亭,池南有洄漣事。子午梁東側有疊石假山,還有影壁六角拱門、春景亭、八卦亭、拙亭、燕節樓、望井臺、蒼塘風堤和孤島等景物。唐宋著名文人學士如岑參、歐陽修、梅堯臣、范仲淹等皆曾駐步其間,吟詩作賦,贊美園景。絳守居園池是我國較早的、保護完好的園囿建築之一,為研究我國園林藝術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號稱“晉國三城”的古絳州,不僅物華天寶,而且人傑地靈,從春秋以來,一直是山西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歷代帝王將帥在這裏活動頻繁,文人墨客多有賦詩歌詠。“趙氏孤兒”忠心保國的故事發生在這裏;唐太宗李世民屯兵柏壁,大戰叛將劉武周;這裏是唐代名將張士貴挂帥,薛仁貴投軍之地;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寓居絳州“竜興寺”;唐宋兩代王通、王勃、岑參、范仲淹、梅堯臣、歐陽修、樊宗師、司馬光等文人學士都曾駐足絳州,留下不少詩詞文賦。抗日戰爭時期著名國際共産主義戰士白求恩轉赴延安時也曾途經新絳縣寓居天主堂;愛國將領馮玉祥曾在“汾陽洞”臥薪嚐膽修整三月有餘;賀竜元帥曾率120師路過新絳,親筆題詞為房東留下賀婚對聯;越南著名人士黃文歡曾在樂樓舞臺上進行抗日演講;王震司令員曾率359旅住宿在天主堂……。
  除這些人文景觀之外,遺留在民間的各類民間工藝品更是繁華似錦,五彩紛呈。刺綉、剪紙、皮影、木雕、石雕、雲雕、漆器、木版年畫應有盡有,《新絳民間剪紙》的出版,絳州鼓樂《秦王點兵》,打到太原,登上中南海“懷仁堂”舞臺,獲得了全國“金奬”,成為近年來傑出的國樂表演。
  傳統産業中深受國人喜愛的“梅花點舌丹”、“小兒七珍丹”、“絳州澄泥硯”、“貢筆”、“貢墨”、“雲雕漆器”。這些産品馳譽海內外,為世人所鐘愛。近年文博副研究員藺永茂父子通過十年精心研製的“絳州澄泥硯”産品,獲“94中國名硯博覽會”金奬,全國各大報紙均進行了報道,《人民畫報》以15種文字嚮全世界進行宣傳,此硯已成為國人爭相收藏的熱門産品。
  為了保護和弘揚新絳的歷史文化,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為發展振興新絳經濟,1994年一月國務院將新絳縣列為第三批國傢“歷史文化名城”。
行政區劃 Xinjiang Xian County
  新絳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遊盆地。總面積593.39平方千米,總人口32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竜興鎮。郵編:043100。代碼:140825。區號:0359。拼音:Xinjiang Xian。
  
  行政區劃
    新絳縣轄8個鎮、1個鄉:竜興鎮、三泉鎮、澤掌鎮、北張鎮、古交鎮、萬安鎮、陽王鎮、泉掌鎮、橫橋鄉;1個開發區。共有220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新絳古稱“絳州”。
    
    2000年,新絳縣轄7鎮6鄉:城關鎮、三泉鎮、澤掌鎮、北張鎮、泉掌鎮、萬安鎮、陽王鎮、店頭鄉、南社鄉、古交鄉、支北莊鄉、橫橋鄉、柳泉鄉。總人口312063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55930 三泉鎮 24990 澤掌鎮 28207 北張鎮 22574 泉掌鎮 18403 萬安鎮 19199 陽王鎮 24326 店頭鄉 16211 南社鄉 14990 古交鄉 40886 支北莊鄉 9065 橫橋鄉 20102 柳泉鄉 17180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新絳概況 Xinjiang Overview
  新絳縣面積 598平方公裏,人口32萬,縣政府駐竜興鎮。新絳縣轄8鎮1鄉1區:竜興鎮、三泉鎮、澤掌鎮、北張鎮、古交鎮、萬安鎮、陽王鎮、泉掌鎮、橫橋鄉、商貿經濟開發區。共有220個行政村。
  新絳舊稱絳州,辛亥革命後廢除州治改稱新絳。
  該縣南北高中間低,是運城盆地的一部分。中部有汾河、澮河等,兩岸為河𠔌平原是該縣主要糧棉産區。年均氣溫27度,年降雨量 550毫米,天霜期 194天。該縣現有耕地52.5萬畝,主要種植小麥、棉花等。工業主要有紡織、機械加工、化肥等。
歷史沿革 History
  西周時期,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為郇侯轄今新絳地,為侯國。春秋時期,郇國為晉所滅,此地屬晉。
  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傢分晉後,地屬魏,稱汾城。隸屬河東郡。
  秦仍屬河東郡。北部為臨汾縣,西部為長修縣。臨汾舊城在今縣城北25公裏處(襄汾縣晉城村)。長修故城在今縣城西北15公裏處泉掌鎮。
  漢高祖時,封御史杜恬為長修侯,長修為侯國。東漢改為長修鎮。
  三國時屬魏,置臨汾縣,隸平陽郡。
  西晉時,臨汾縣屬平陽郡。
  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於柏壁鎮置東雍州。分臨汾縣為太平縣和南太平縣。太和十一年(487)置正平郡,鄰聞喜、麯沃二縣。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改東雍州為絳州,徒聞喜縣竜頭城(今禮元鎮竜興堡)。武帝時復移於柏壁。建德六年(577)再徒稷山縣玉壁。
  隋代開皇三年(583)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廢正平郡,改為絳郡。領正平(今新絳)、竜門、太平、麯沃、翼城、稷山、絳、垣麯等8縣。
  唐武德元年(618)置絳州總管府。轄絳、潞、蓋、建、澤、沁、韓、晉、呂、澮、秦、蒲、虞、芮、邵等十五州。絳州領正平、太平、麯沃、聞喜、稷山等5縣。武德三年(620)罷總管府稱雄郡。領正平、翼城、麯沃、聞喜、垣麯、太平、絳等7縣。貞觀中,絳州屬河東道。領治仍舊。五代襲唐製。
  宋為雄州,置絳郡防禦。轄正平、麯沃、翼城、太平、稷山、絳、垣麯等7縣。
  金置絳陽軍節度使。興定二年(1218)升為晉安府,總管河東南路兵馬。興定三年(1219)又置河東南路轉運司,領正平、翼城、麯沃、聞喜、垣麯、太平、絳、平水等8縣。
  元初為中州,置絳州行元帥府,轄河、解二州各縣。後罷元帥府,仍為絳州,隸平陽路,領正平、翼城、麯沃、聞喜、垣麯、太平、絳等7縣。
  明為絳州,屬山西布政司,隸平陽府,領稷山、垣麯、絳等三縣。
  清初屬領仍舊。雍正二年(1724)改為直隸絳州,領稷山、河津、聞喜、垣麯、絳等5縣。
  1912年(民國元年)5月,廢州改縣,取鹹與維新之義,又兼與鄰近的絳縣相區別,始改稱新絳縣,屬河東道。1927年(民國16年)廢道,直隸省府。1937年(民國26年)新絳縣屬山西省第九專員公署。1939年(民國28年)民國縣政府移駐鄉寧縣下川村,1945年(民國34年)遷回。日偽縣政府仍駐舊城。1945年(民國34年)5月,新絳縣抗日民主政府公開(屬晉冀豫邊區太嶽三專署),駐文侯村。同年8月,改稱新絳縣民主政府,仍駐文侯村,兼轄聞喜北塬28村。
  1947年(民國36年)4月,新絳縣城解放,成立新絳縣人民政府。本年秋以汾河為界,南為絳南縣,屬太嶽三專力量,駐文侯村,仍轄聞喜北塬一帶。北為新絳縣,屬晉綏呂梁十專署。1948年8月,絳南縣並入新絳縣,同屬晉綏器梁十專署。專署與縣治均駐今縣城。
  1949年2月,成立晉南行政公署,駐新絳,下設3個分區。新絳分區轄新絳、稷山、河津、麯沃、鄉寧、吉縣、汾城等7縣。1949年6月晉南專署成立(駐今臨汾市),新絳屬晉南專署。1949年底,運城專署成立,新絳屬運城專署。
  1958年11月,新絳並入侯馬市,屬晉南專署。1961年11月,從侯馬市析出,恢復新絳縣建置,仍屬晉南專署。
  1971年,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兩個地區,新絳屬運城地區。
  1979年,運城地區改稱運城行政專員公署,新絳仍屬所轄縣之一。
  2000年,運城地區改稱運城市,新絳仍屬所轄縣之一。
  文化文物新絳縣竜興寺
  新絳縣古稱絳州,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臨汾盆地西南邊緣,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汾、澮二河穿境而過。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南北朝時,北魏置東雍州,北周明帝改為絳州。隋開皇三年( 583)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古城南臨汾河,北沿丘陵,據高就低隨地勢製勝。遠眺絳州城從西至東“絳州三樓”、“絳州大堂”、哥特式“天主教堂”、唐代“寶塔”,雄居高垣之上,巧妙利用空間,“創造了生動而變化的城市輪廓與風貌”,這組古建築群成為古絳州的重要標志。
  古城原為“臥牛城”,衹有南北兩個城門,南為嘴背為臀,東西天池為牛眼,角塔為牛犄角,唯一的南北大街為牛脊,左右62條巷為牛肋,寶塔為牛尾。古城不同一般州縣城製,拋棄了方城十字對稱中軸的格局,而是“臨川籠丘”因地製宜,街、樓、塔、園、寺、廟、碑,三關五坊,兩門62巷,皆依其自然,穿插其間就地而建,形成整體而活潑的建築群落。雖歷經一千四百餘年,受到各個時代的衝擊與潛化,仍然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形製,是一座唐代古州城,其豐富的內涵在城建、交通、文化、藝術、科學、建築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悠久的歷史為新絳留下了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名勝古跡。目前,全縣已發現各級文物古跡169處,其中舊石器遺址1處,新石器遺址22處,春秋戰國墓群2處,漢代墓群3處,其他名人墓葬17處,古建築64處,碑碣刻石32處。革命文物8處,古樹6處,化石5處,僅2.5平方公裏的縣城就有各類名勝古跡33處。
  在已發現的文物古跡中,屬於國傢重點保護文物的有四處,屬於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的有15處。創建於隋開皇十六年( 596年)的“絳守居園池”,是目前全國唯一的時間最早的官傢園林;創自於唐代的“絳州大堂”,昔日曾是大唐名將張士貴的《帥府堂》,是堂進深五間,面闊七間,為全國州府大堂之最;竜興寺內的“唐代寶塔”,其迭澀而出,直指藍天,塔頂曾多次騰煙,青雲直上,一連數日,千年來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這個謎,時下尚未能解開。名聞遐邇的唐代“碧落碑”,小篆俊秀,書寫特異,筆法工整,佈局嚴峻,後人難以認讀,為我國書法史上的珍品;保存完好的十二捲本宋代“絳帖”,係全國四大名帖之一,再現了歷代書法名傢的風貌;以“懸塑”出名的唐代“福勝寺”,完好地保存了幾代民間藝術傢精心創作的40餘尊彩塑,成為我國美術苑地中的奇葩。,以古代農業為題材的明代《稭益廟壁畫》,名震華夏,似可與“永樂宮壁畫”媲美;創建於元明的“絳州三樓”,三足鼎立的局面,全國少有;金代天德三年鑄造的萬斤巨鐘,鐘聲悠揚,靜夜可聞30華裏;傳說“七星坡”的“石星”子夜可以發光;價值連城的館藏文物“戰國玉壁”、“金代鈔版”等等,永遠折射着五彩繽紛的民族之光。
  絳州大堂位居新絳縣城西高垣之上,新絳中學校內(原州署衙門內)。東西長29.20米,南北寬15.40米,占地面積311.28平方米。始建於唐,現存大堂建築為元代重建遺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絳州大堂始創於唐,現大堂內仍有四塊大型石質覆盆式蓮花柱礎可以炫耀唐代的輝煌。一千多年來,這裏一直是州府衙門的正堂,明鏡高懸,衙役吶喊,百姓有冤,可以擊鼓上堂,是非麯直,全憑知州的良心所栽。難怪在大堂中心,正堂前有一塊已碎裂成多塊的“魚兒跪堂石”,意為魚兒喝水各憑良心。公正與否,衹有天知道了。
  該堂又名“帥正堂”,史載唐王李世民在穩定李氏王朝的基礎上,為討伐平息外族人侵,東徵高麗,命左領軍大將軍張士貴在絳州設帳募軍,招兵處就設在州治署衙正堂內。今新絳縣博物館尚保留有張士貴的交椅遺件,傳為“帥正堂”的見證物。白袍虎將薛仁貴投軍,徵東平西,最後在汾河灣築臺拜將,也都與“帥正堂”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哥特式“天主教堂”正對着“絳守居園池”,“絳州大堂”跟“居園池”可以說是“背靠背”,過了“居園池”大門的前的馬路,有一條很窄的鬍同,直接上去就到教堂。每年聖誕節教堂那邊人非常多。據說這個教堂是清末一個荷蘭人花了兩根金條蓋的。忘了是在抗戰、解放戰爭期間或者“文化大革命”期間,這個地方是作為縣裏儲存糧食的倉庫。歷史悠久。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改革開放以來,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縣域經濟有了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近兩年來,他們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爭先發展”以及運城市委、市政府關於盡快把新絳建成“三晉富縣”的目標要求,以頑強拼搏、負重趕超為發展主題,堅持“以事論官”的選人立場和用人導嚮,不斷創新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和監督管理機製,全力實施事關新絳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1411”戰略工程,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取得了明顯成效。 
  “1411”工程即一團:組建絳州緑蔬菜集團;四園:建設生態農業先導園、民營商貿園、輕紡工業園、煤化工業園;一城:興建絳州學府城;一綫:開發名城景點連接綫。通過實施這一工程,力爭苦幹3—5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財政收入翻一番,再造一個新絳縣的奮鬥目標。也就是到2005年末,全縣國內生産總值將超過20億元,財政總收入超過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3000元,縣城建成區面積擴大一倍,達到7平方公裏。 
  目前,“1411”工程開局良好,發展勢頭強勁,已上項目96個,總投資達到10.5億元。緑色農業、民營企業、教育産業、名城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和發展。繼成為北京市“場地挂鈎”外埠蔬菜生産基地後,又先後被確定為全國蔬菜標準化生産示範縣、中國果菜十強縣、國傢級無公害農産品生産示範基地。生態農業先導園、民營煤化工業園、民營輕紡工業園、民營商貿經濟園及絳州學府城建設整體推進,初具規模,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和骨幹工程。東環路汾河大橋建成通車,竜興廣場、文廟廣場竣工開放,縣城街道的硬化、亮化等一批重點工程的實施,為名城增添了光彩。2003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完成13.24億元,比上年增長15%;財政總收入完成11341萬元,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增長35.52%,增幅名列全市第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8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76元,增長5.2%。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新突破。 
  縣委、縣政府以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把“頑強拼搏,負重趕超,與時俱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速”確定為2004年工作的主題。圍繞“1411”工程,推動緑色農業、新型工業、商貿流通、教育産業、名城建設、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發展等各項工作全面提速,力爭比原計劃2005年提前一年實現第一個翻番,財政收入在2000年7122萬元基礎上2004年力爭達到1.4億元,各項工作躍上一個新的臺階。再經過3—5年持續不斷的跨越發展,提前三年實現第二個翻番,為後十年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使全縣人民的物質生活更加殷實,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受教育程度和人的素質普遍提高,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歷史大事記 Historical Events
  中華民國
  1912年(民國元年) 1月8日,李鳴風率民軍攻剋絳州城,清軍巡防隊統領陳政詩被俘獲。陳政詩係前駐浙江時殺害秋瑾烈士的劊子手,李鳴風將陳政詩處决,並設秋瑾靈堂祭奠。
  5月,改絳州為新絳縣
  本年8月19日,李海齡在麯村、史傢崖一帶,以“黃漢會”名義組織農民義軍1000餘人,打起“秦隴興漢軍”旗號,以土炮、長矛、大刀為武器趁夜攻入絳州城,自立為縣長。命令開倉濟貧。9月4日,運城唐子直營趕來鎮壓,擊斃七八十人,其餘潰散,李海齡逃走。
  1915年(民國4年) 8月,聞喜金店商人段連岑與本縣吉莊官紳張貴貢以及興業錢局老闆集資10萬元,創辦了榮昌火柴公司。
  1916年(民國5年) 發生地震,房屋傾地,民多露宿,震級5.5級,震中裂度7度。
  本年李通在三林鎮創辦大益成紗廠。
  1917年(民國6年) 新絳集資修楫,創建三林鎮浮橋。
  1920年(民國9年) 6月,陰雨暴漲,沿河一帶五穀多被衝去。21日澮河暴漲,平地水深2--3米,田野幾成澤國。
  1923年(民國12年) 本縣王廷甫、王拱漢等7人集資10萬元創辦毓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
  1925年(民國14年) 農歷四月初十下午7時,狂風大作,冰雹大如核桃,歷時2時許。汾南馬傢莊、萬安等十餘村最為嚴重。
  1927年(民國16年) 6月,大益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工人1760人,資本214萬元。同年利用黃河、汾河水運,將機器設備自三門峽運至三林鎮。
  1928年(民國17年) 縣城開始用電照明。
  1929年(民國18年) 大旱,赤地遍野,民有饑色。
  本年夏,本縣第一個中國共産黨支部在宋村建立。
  1930年(民國19年) 馮玉祥率部至新絳縣,司令部駐西關汾陽洞旁的護國善慶寺。
  1931年(民國20年) 6月,雍裕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工人858人,資本60萬元。
  1934年(民國23年) 榮昌火柴公司遷移陝西省華縣,改名為秦昌火柴公司。不久又遷寶雞。
  1936年(民國25年) 4月,東渡紅軍林彪部從侯馬經新絳南關、三傢店西去,國民黨“中央軍”尾隨,在本縣峨眉嶺一帶駐紮。
  1937年(民國26年) 春,竜興寺塔頂冒煙。
  本年夏,大雨連綿,汾河暴漲,大水衝淹了縣城南部,南大街、順成街房屋倒塌,店鋪損失殘重。
  7月,山西省犧盟總會派喬明甫、張文治到本縣任特派員。
  8月,新絳縣犧盟會分會建立。
  9月,賀竜率120師部隊經新絳汾南,在萬安村駐紮,正逢馬士林結婚,賀竜送喜聯祝賀。
  9月,由縣犧盟會組建的新絳人民武裝自衛隊成立。
  11月,中共新絳縣委正式成立。
  1938年(民國27年) 3月1日,白求恩大夫隨同八路軍某部到達新絳縣城,留宿天主堂,次日離新絳西去。
  3月5日,日本侵略軍侵占新絳縣城。
  臘月27日,日軍製造泉掌慘案。當日拂曉,日軍掃蕩到東薛郭村抓走薑九鎖等4人,帶到泉掌集上,連同從南關抓來的1人,全部用刺刀刺死。
  1939年(民國28年) 汾南溝西地下交通站成立,包括漢王廟站,北侯站,麯村站及後來的杜莊站。主要是接送往來革命工作人員、傳遞信件,溝通上黨與陝甘寧兩大革命根據地,堅持達7年之久。
  同年8月大水,淹死多人。田禾損失尤為嚴重。
  1940年(民國29年) 7月15日,國民政府明令褒奬新絳縣縣長李凱朋:“親率警隊,艱苦抗戰,卒能擊潰強敵,屢戰膚功。並予晉級”。
  1942年(民國31年) 夏,蝗災,飛則蔽天,落則蓋地,田禾食盡,損失極大。
  1943年(民國32年) 上半年,日偽縣政府強徵民工,沿呂梁山一帶挖壕,壕長20多公裏,深6~7米,寬10米餘。日偽軍沿壕設崗駐守,並命名為“惠民壕”,群衆稱之為“毀民壕”。
  1944年(民國33年) 秋,蝗蟲鋪天蓋地而來,除緑豆、棉花外,秋田全毀。
  1945年(民國34年) 2月,太嶽軍區54團和55團到新絳汾南一帶活動,並在蘭村建立了以韓兆鴻為首的遊擊隊,與閻錫山縣政權進行鬥爭,在峨眉嶺一帶開闢了遊擊區,後改為新絳縣大隊。
  5月,新絳縣民主縣政府在文侯村成立,縣長為範俊順。
  8月19日,侵占新絳的日本侵略軍投降,撤離新絳縣到侯馬集中,閻錫山縣政府進城接管。
  1946年(民國25年) 5月,太嶽都隊11旅、12旅、24旅各一部,在全縣地方武裝和人民的配合下,經過激烈戰鬥,一舉殲滅了作惡多端的閻軍39師198團,團長程榮慶被俘獲。
  1947年(民國36年) 4月7日,新絳縣解放,殲敵700餘名,活捉國民黨縣長曹子詩。
  5月,汾南地區開始進行土地改革。
  8月,以汾河為界,劃分縣製,汾南及聞喜北塬28村為絳南縣,汾北為新絳縣,縣城為新絳市。
  10月,汾北地區開始進行反姦反霸和土地改革。
  12月,新絳、稷山、河津、汾城四縣中學合併為呂梁第十中學,校址設在縣城貢院巷舊址,1949年秋,呂梁十中改稱新絳中學。
  1948年(民國37年) 2月,絳南縣組織一個民兵營,由武傑帶領到風陵渡配合野戰部隊防守渡口,歷時3個月。
  2月,賀竜司令員率軍路經新絳縣。賀竜十分關註新絳工商業發展。指出可通過對一些企業減免工商稅收和貸款的方法,扶植工商業,繁榮經濟。
  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王震率部隊萬餘人,在新絳西關集結,召開誓師大會。賀竜、王震、張稼夫(晉綏局書記)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主要內容是準備大反攻,解放大西北。
  誓師大會後,賀竜、張稼夫又主持召開了十地委會議。視察了新絳縣縣政府、公安局機關。
  6月,賀竜同志親自批準建校的八路軍120師衛生學校(晉綏軍區衛生學校)師生1000餘人駐本縣古交鄉(1949年11月隨軍開往西安。1952年改名第四軍醫大學)。
  8月,絳南縣並入新絳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
  1月,全縣80%的一、二類村莊土地改革基本結束,150個村發放了土地證。縣委書記趙守攻在區委聯席會上作了《結束土改工作幾個問題的結論》的講話。
  1月10日,新絳市召開工人代表大會,出席代表74人,通過訂立勞資集體合同,初步解决了勞資糾紛,並建立了新絳縣工會籌委會,在3100名工人中發展了工會會員1200名,選出了主席張玉生。
  1月,組成840人的民工隊,由吳剋生、耿鴻惠帶領赴陝西、甘肅等地支援解放戰爭,歷時8個月。
  5月,新絳縣民主縣政府改為新絳縣人民政府。
  5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新絳縣委員會成立。
  5月,新絳縣婦女救國會改稱新絳縣民主婦女聯合會。
  6月,第一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一部挺進大西北途經本縣。新絳市政府發動群衆支前,騰出民房400間,設供水站6處,贈送軍鞋3000雙及糧食蔬菜等,並組織力量搶修南關公路、南門橋渡,保證大軍順利通過。
  6月,縣委書記趙守攻調離。縣長高霞等31名幹部奉命調往甘肅省支援新解放區工作。王守業任中共新絳縣委書記,田英任新絳縣縣長。
  8月,駐新絳晉南專署移往運城改為運城專署,新絳縣隸屬運城專署。
  10月,縣委書記王守業調離新絳,李樹榮任中共新絳縣委書記。
  11月,新絳市改為城關區。
  11月,縣長田英調離新絳,李志恆任新絳縣縣長。
  12月,全縣土改結束,有208個村發了土地證,其餘至1952年發完。
  1950年
  3月10日,建立新絳縣人民武裝部,屬軍隊建製。
  4月2~8日,召開新絳縣首屆一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與會代表179人,選舉産生了由11人組成的各代會常委會。
  5月25日,下午4時15分,驟降冰雹,達半小時,全縣有50個村受災,南關、北關、狄莊等10個村被打毀小麥1600餘畝,秋苗25000畝,縣政府立即組織幹部深入災區進行抗災自救,並從聞喜縣調回種子16500公斤,搶墒補種。
  5月,縣長李志恆調離,趙得源任新絳縣代理縣長。
  6月,該縣第一個長期互助組——北蘇村崔石貴互助組成立。
  7月20日,南門外汾河防洪工程竣工,長87米,高2.7米,頂寬1.7米。
  10月25~29日,召開全縣工農業勞模座談會,與會勞模41人。選出赴省勞模4人。有北蘇村農業互助組崔石貴,澤掌村興修水利模範李志明,符村婦女模範任明兒,西關機械廠工人梅步黃。
  11月19日,稷山縣發生杜啓明反革命暴亂事件,本縣獲悉情報後立即電告運城、臨汾地委及麯沃、聞喜鄰縣,並召開緊急治安委員會,研究采取了應急措施。調集民兵兩個排,由人武部部長張培德率領,星夜趕至稷山三界莊一帶,配合稷山、河津人民武裝追殲股匪。
  8月,全縣幹部進行定級工作,供給製改為工資製,從7月起執行。
  8月,從5月以來,全縣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至年底,全縣共有農業社333個,81%的農戶入社。
  1956年
  2月3日,縣城召開了萬人慶祝大會,慶祝全縣農業實現高級合作化。全縣335個初級社轉為46個高級社,入社農戶達99.45%。
  2月21日,召開全縣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各條戰綫上的英模800餘人參加。
  3月,縣長儀耀文調離,李毓竜任本縣縣長。
  3月16日,全縣38個鄉合併為16個大鄉。16個鄉是:原村、符村、柳泉、支北莊、劉峪、陽王、樊村、泉掌、古交、中社、北張、澤掌、三泉、王莊、南社、店頭。
  3月25日,三泉水庫工程開工。
  6月,上旬收麥時節,降雨20餘天,40%小麥出芽。
  7月1日,建立新絳縣有綫廣播站。
  12月27~30日,新絳縣第二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出席代表143人,大會選出了19人組成的第二屆人大常委會。選出縣長1人,副縣長3人,縣法院院長1人。
  本年,全縣個體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全部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實行了公私合營合作化。
  1957年
  2月12日,省電影放映隊駐新絳36隊、122隊奉命移交本縣,被編為新絳1隊、2隊。
  3月10日,“躍進渠”工程動工興建,本縣組織勞力與臨汾、襄汾縣聯合興修。
  6月29日~7月5日,召開了中共新絳縣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正式代表165人,列席代表86人。大會選出委員17人,候補委員3人,通過了《開展整風運動,提高領導水平,改進領導作風》的决議。
  7月9~14日,縣政協二屆一次會議召開,出席委員57人,會議選出了第二屆政協委員會。
  8月17日,反右派運動開始,縣委成立反右領導組。最後全縣有75人被劃為右派分子。
  9月,歷時1年的三泉水庫工程勝利竣工。
  1958年
  1月18日,鼓水灌溉管理局成立。
  3月13日,全縣出動10174個勞力,參加“躍進渠”水利工程。
  5月23~26日,新絳縣第三屆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在縣城舉行,出席代表149人。大會選出了縣人民委員會組成人員,並選出出席省第二屆人大代表3人(高鴻基、權銓、寧起光)。
  7月16日,連降大雨,汾澮兩河暴漲,特別是澮河洪水達3000立方米/秒,全縣共有41個村受災,有20個村進水,衝毀房屋1636間,356戶無傢可歸,原村鄉有7個村被水淹,損失嚴重,秋後重建新村。
  9月7日,全縣兩萬人集會,歡慶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全縣共建立了6個人民公社。
  9月11日,全縣8000名民兵組成“鋼鐵野戰師”,開赴鄉寧關王廟一帶大煉鋼鐵,持續到1959年初纔結束。
  10月,全縣以生産隊為單位建立公共食堂,實行定量供應,憑票吃飯。
  11月21日,新絳與麯沃、襄汾三縣並入侯馬市。
  11月,東方紅人民公社行雲莊大隊浮誇虛報:有一畝紅薯産量達55萬公斤,《山西日報》發表“紅薯王”的報道,省內外參觀者絡繹不絶。後經查清,有關人員受到處理。
  1959年
  6月,新絳縣木製廠蠃鈿老藝人柴秀崗出席全國群英會。
  11月,縣委書記高鴻基、縣長李毓竜調離本縣。
  本年,新絳中學被評為全國貫徹教育方針先進單位,授予《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錦旗一面。
  1960年
  3月,黃剋誠副省長來新絳縣視察工作。
  5月,國務院副秘書長趙守攻來新絳指導工作(趙守攻於解放初期曾任新絳縣委書記)。
  6月,新絳中學被評為省教育係統先進集體,出席全國教育群英會。
  本年,由於自然災害和極左路綫及食堂化的影響,全縣人民吃糧發生睏難,人體出現浮腫現象,城鄉大搞“瓜菜代”渡過難關。
  1961年
  1月,侯馬市政府將原新絳地區的6個人民公社改劃為13個人民公社,公社下轄的管理區改稱生産大隊。
  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市長彭真,華北局書記李雪峰來新絳視察並參觀工藝美術廠。
  5月,整風整社運動開始,重點糾正“一平二調”共産風,以及浮誇風、命令風、幹部特殊化風和瞎指揮風。本年鼕,進行了退賠兌現,自留地落實到戶,並恢復健全了“三包一奬”、“四固定”和基本勞動日、評工記分等經營管理制度。
  11月,張良智調任本縣縣長。
  12月1日,新絳從侯馬市分出,恢復了新絳縣製。
  1962年
  2月,下旬縣委組織全縣黨員幹部貫徹學習中央《關於改變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問題》的指示,主要解决核算單位下放,提高集體生産積極性,鞏固人民公社問題。
  2月13日,全國著名考古專傢王冶秋到本縣絳守居園池考察後,在《人民日報》發表“撥開‘澀’霧看園池”的署名文章。文中確定絳守居園池為隋代園林遺址,為全國現存最古老的北方園林建築之一。
  5月26日,新絳農業學校奉命停辦。
  6月,上半年全縣精兵簡政和壓縮非農業人口工作取得成效,全縣吃商品糧的18618口人中精簡壓縮了1909人,占10%。
  6月,續恩嵐調任中共新絳縣委書記。
  7月3日,撤銷縣工業交通部、財貿部、文教部及新絳報社。
  10月,成立新絳縣地方國營電業所。
  1963年
  1月10~16日,召開全縣農業生産先進單位代表會議,到會代表310名。
  5月,中央水電部部長傅作義來新絳視察工作。
  5月30日~6月3日,第五屆縣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出席會議代表227人。大會選舉了第五屆人民委員會委員21人及縣長、副縣長、法院院長等,並選出出席省第三屆人代會代表4人(薛光復、權銓、寧起光、趙水蓮)。
  縣政協四屆一次會議與縣人代會同時在縣城舉行,出席委員71人,會議民主選出了第四屆縣政協常委會。
  6月8日3時40分縣城劇院翻修工程發生事故,7根大梁從房頂倒下,當場壓傷16人,2人搶救無效死亡。
  8月3日,縣直機關反貪污盜竊、反投機倒把、反鋪張浪費、反分散主義、反官僚主義的“五反”運動開始,有23個單位572人參加。
  9月25日,建立縣“四清”運動領導組、辦公室,並確定竜泉、席村、柏壁、張莊坡為試點單位。
  12月4日,各公社及社直企事業單位開始進行“四清”,至1964年2月結束。
  1964年
  1月18日~2月2日,在全縣農村普遍宣講中共中央發佈的兩個文件:《關於目前農村工作若幹問題的决定(草案)》和《關於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一些具體政策的規定(草案)》。
  5月22日,中共山西省委轉發本縣關於在天主教聚集的張莊坡進行四清工作的報告。
  7月1日,第二次人口普查登記開始,全縣抽調普查隊伍1700人,7月20日結束。普查結果,全縣人口為177496人。
  7月6日,本縣普降暴雨約兩小時,雨量98毫米,全縣13個公社不同程度的受災,陽王、萬安、橫橋、柳泉、支北莊五公社80個大隊災情較重,受災面積13000餘畝,倒塌房屋400餘間,衝走糧食9.5萬公斤
  10月,因縣委主要領導出縣參加“四清”運動,决定高揚國任中共新絳縣委代理書記。
  1965年
  3月1日,城關鎮從城關公社分出,建立城關鎮人民委員會。
  7月25日,縣委書記續恩嵐在山西省第二屆黨代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發言,題目為:《怎樣在天主教聚居的張莊坡村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8月3日,全縣勝利完成基層選舉工作,參加選舉的選民87958人,占應參選民的93%。
  11月29日~12月3日,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出席會議代表227人。選出了第六屆人民委員會委員19人。
  縣政協五屆第一次會議,與縣人代會同時舉行,到會委員71人,,會議選出第五屆政協常委18人。
  1966年
  3月,支北莊公社紅葉泉水庫開始動工興建。
  5月17日,中共新絳縣委作出《關於組織幹部群衆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的初步安排》,並建立了文化革命領導組和辦公室。
  7月,縣委代理書記高揚國、副書記劉天武調內蒙古工作。
  8月4日,全縣召開有765人參加的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會議。
  8月,“紅衛兵”運動和“破四舊”活動由新絳中學興起,並迅速擴展到全縣城鄉,一批有價值的書畫文物被毀,城內天主教堂受到損壞。
  10月21日,經省計委批復,省郵電管理局在本縣北張公社沐浴溝村東山上建立微波站。
  鼕,以各種名稱命名的群衆造反組織紛紛成立,有“衛東”、“忠東”、“東風”、“七一”、“紅旗”、“井岡山”、“遵義”等,並開始批鬥“走資派”和“牛鬼蛇神”,大部分單位的領導“靠邊站”,無法工作。
  1967年
  1月25日,在上海“一月風暴”的影響下,本縣一派群衆組織奪了縣委、縣人民委員會的領導權。
  1月28日,另一派群衆組織從原奪權組織手中奪了權。從此,群衆組織分成了勢不兩立的“1•25”、“1•28'’兩大派,派性鬥爭持續多年,造成嚴重後果。
  2月,各機關、學校、工廠、商店相繼進行“奪權鬥爭”,3月14日統計,全縣55個縣直單位,除縣招待所外,其餘全部奪了權。被奪權的領導幹部共有228人。縣人民武裝部對郵電局、銀行及公、檢、法實行軍管。
  4月1日,中共新絳縣核心小組正式成立。
  4月18日~5月5日,縣核小小組先後任命了全縣各公社和城關鎮核心小組成員和負責人。
  4月29日,新絳縣革命委員會成立。
  12月13日,兩派群衆在新絳中學發生大規模武鬥,雙方共出動3000餘人,動用了木棒、鐵棍、長矛、土槍、小口徑步槍,有百餘人在武鬥中受傷。
  本年,全縣掀起學習毛主席著作熱潮,全年共發行《毛澤東選集》3.8萬册,毛澤東著作單行本4.8萬册,《毛主席語錄》6.4萬册,毛主席像19.8萬張。
  1968年
  1月4~6日,召開縣社兩級組織工作會議,傳達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整頓恢復黨組織的有關指示,並成立了領導組。
  3月7日,縣市場管理委員會成立。
  9月10日,縣三代會(工、農、紅衛兵)成立。
  12月23日,北京481名知識青年來本縣插隊落戶,縣城群衆敲鑼打鼓熱烈歡迎。24日,分別到10個公社23個大隊落戶。
  本年,各公社、大隊,各單位建立了“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全縣科局級幹部140人中,有119人“站出來”工作,其中有75人參加了“三結合”領導班子。
  本年,全縣222所學校成立了以工人、貧下中農為主的革命委員會或革命領導小組,5所中學和27所7年製學校進駐了毛澤東思想宣傳隊。
  1969年
  4月18日,縣人民武裝部奉命赴河北與邯鄲縣人民武裝部調防。
  4月20日,邯鄲縣人民武裝部到本縣接防。
  5月10日,本縣完成了公辦小學下放到大隊的工作,農村教師由大隊評工記分發給工資,縣上給予補助,口糧與社員同樣分配。
  7月1日,本縣兩大派分別參與臨汾城的大規模武鬥,在武鬥中本縣有3人喪生。
  7月5日,駐侯馬的臨汾“造反派”在新絳縣“造反派”協助下,搶了新絳縣武裝部的槍支彈藥,《7•23佈告》下達後,由解放軍全部收繳。
  7月23日,中央關於山西問題的佈告發佈,奉命“支左”的解放軍8303部隊進駐本縣,落實《7•23佈告》。兩大派群衆的武鬥從此停息。
  9月,高揚國任縣核心小組組長。
  11月25日,縣革委對所屬機構人員進行大調整。共設四大組,即辦事組、政工組、生産組、保衛組,各大組下轄若幹辦公室。
  1970年
  1月,全縣13個公社全部建立了廣播放大站。
  2月,全縣開始“清理階級隊伍”和“一打三反”運動,由於“左”的路綫和派性幹擾,造成了一大批冤假錯案。直至“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纔得以平反糾正。
  3月8日,中共新絳縣核心小組與縣革命委員會實行黨政合一,建立了新絳縣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
  3月,高揚國任縣革命委員會主任。
  5月,各公社和城關鎮先後成立了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
  8月5日,縣自來水廠籌建工作基本結束,開始送水投産,正式成立新絳縣地方國營自來水廠。
  11月10日,縣鑽井隊在陽王鎮北池大隊打成熱水井一眼,井深170餘米,出水量每小時25噸,水溫達52度。
  1971年
  3月28~30日,中共新絳縣第四次黨員代表大會召開,正式代表345人,列席代表89人,特邀代表7人。大會選出了縣委委員21人,候補委員5人,組成了第四屆中共新絳縣委員會。這是一個“軍、幹、群”、“老、、中、青”相結合的領導班子。
  3月30日,中共中央委員、山西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陳永貴與省革委副主任李順達來本縣觀察工作。
  3月,王四維任中共新絳縣委書記。
  6月20~21日,全縣遭受了一場暴雨襲擊,平均降雨量為86毫米,陽王公社達到120毫米,加之稷山三交水庫水壩破裂,洪水衝淹了陽王、萬安兩個公社的部分村莊。全縣共有8個公社56個大隊受災。受災糧田8216畝。
  7月22日,竜興寺寶塔出現“冒煙”現象。
  8月19~23日,分別在柳泉、澤掌兩個公社召開了農業學大寨經驗交流會,共有490人參加。
  9月,“9•13”林彪事件發生後,全縣由黨內到黨外傳達中央有關文件,進行學習討論宣傳。
  10月1日,本縣實現了“廣播喇叭戶戶化”。
  10月16日,本縣建成氣象站。
  本年,原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兩個地區,新絳劃歸運城地區13縣之一。
  1972年
  4月,縣委、縣革委組織了200餘人的農村工作宣傳隊,到各社隊宣傳貫徹落實農村經濟政策,糾正“割資本主義尾巴”、“窮過渡”等錯誤傾嚮。
  8月16日~9月1日,縣委召開批林整風幹部會。參加人員有縣、社兩級幹部、軍隊連以上幹部、縣直單位、大村大隊負責同志和在農村駐點幹部共648人。
  1973年
  2月15日,縣委總結前一段貫徹落實農村經濟政策情況。全縣216個生産大隊818個生産隊,其中恢復了以生産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758個,比上年656個增加了102個。社員自留地由集體代耕恢復為社員自種自收、個人經營的大隊占到90%以上。
  4月,衛民任新絳縣革命委員會主任。
  7月,縣委書記王四維調離,王溪鈞任中共新絳縣委書記。
  8月25日,經地委批準,撤銷縣公、檢、法軍事管製小組,恢復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的正常工作。
  8月26日4時許,風雹襲擊本縣,風力達10級,降雹5分鐘左右,古交、橫橋、店頭、南社、萬安、城關等公社的96個大隊受災嚴重,打死耕牛一頭,打傷四頭,颳倒樹木90株,颳倒電桿70餘根,44000畝棉秋田受災。
  11月15日,縣委總結全縣“農業學大寨”情況,本年全縣人民戰勝多種自然災害,糧食生産有一個公社和28個大隊達到“綱要”,一個公社和27個大隊過“黃河”,6個大隊過“長江”,其中有4個大隊糧食畝産超千斤。同時,農牧副漁也有較大發展。
  11月26日,縣革委會和縣人武部製定了城區人民防空方案。成立了指揮部,並作了初步演習活動。
  本年,汾河新絳段晉韓公路三林鎮公路大橋動工。
  1974年
  4月23~29日,七級以上西北風襲擊本縣境內72小時,氣溫急驟下降,全縣有7萬餘畝小麥受凍。
  6月24日,縣委批轉調研室、通訊組。南莊大隊1973年糧食畝産超千斤,棉花畝産113.7公斤,糧棉産量均比10年前提高了近10倍,成為全縣農業學大寨糧棉雙高産先進單位。
  10月,縣農業技術站站長慄竜貴與辛堡村吳春爾,首創棉花“陽坡壕種”先進經驗,提高了棉花産量。省內外棉花技術人員和棉農紛紛來本縣參觀學習。
  1975年
  1月5~19日,縣社幹部28人,在縣革委主任衛民帶領下赴昔陽縣參加農業學大寨學習班。
  2月,梁合水任中共新絳縣委書記。
  4月25日,新絳化肥廠建成投産。工程建設總面積46669平方米,總投資494.7萬元。
  7月21日,下午8時至22日凌晨,汾河暴漲,淹沒大片農田,最大流量為1200立方米/秒,沿河有6個公社29個大隊受災,淹沒莊稼21055畝。
  鼕,全縣取消集市貿易,由國營商業和供銷商業組織的“商業大院”代替。這種“取代”形式,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直至1978年纔重新恢復了集市貿易。
  本年底,三林鎮公路大橋全面竣工,旋舉行通車剪彩儀式。此為本縣汾河上施建的第一座現代化橋梁。晉韓公路三林鎮段易綫,建國初所建浮橋及渡口管理站撤除。
  1976年
  1月3日,縣革委組織縣、社、大隊200餘人到大寨參觀學習。
  3月25~28日,縣委召開縣直支部書記以上幹部會議,傳達貫徹中央文件,部署反擊右傾翻案風。會後全縣組織了萬名理論骨幹,分赴各條戰綫,開展活動。
  8月中旬,竜興寺塔頂“冒煙”。
  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全縣人民陷於悲痛之中。11~17日,全縣進行了悼念活動。9月18日,在新絳中學操場舉行了悼念大會。
  11月,縣委縣革委發動全縣幹部、職工、農民、學生2萬餘人,苦戰20天,沿汾河兩岸建成防洪大壩62.48公裏。共動土方102萬方,拉運石頭1萬方。
  12月,全縣軍民掀起大揭發、大批判、大清查“四人幫”的高潮。
  12月26日,撤銷辦事組、政工組、業務組,縣革委改設秘書處、財貿辦公室、工交建辦公室、農業辦公室。縣委設組織部、宣傳部、文教部、統戰邵、工交建政治部、財貿政治部、黨校。
  1977年
  1月8日,縣城舉行周恩來總理逝世一周年紀念大會。
  8月28日,下午3時,城關、古交、萬安、橫橋、柳泉五個公社遭受冰雹襲擊,受災面積達2萬餘畝,南李村雷電擊死2人。
  12月15日,縣武裝部黨委授予南李村基幹民兵南金平“捨已救人的好民兵”光榮稱號。南金平為搶救本村社員周鐵鋼而光榮犧牲。
  1978年
  2月15日,經省委驗收,新絳縣成為“農業學大寨”先進縣之一,在運城地區召開農業學大寨大會上受到表彰。
  4月16日,澤掌公社南範莊大隊,發生吃死驢肉中毒事故,中毒者199人,經搶救全部脫險。
  6月26日~7月4日,縣委召開擴大會議。會議期間,省委書記王謙到縣視祭。
  7月,楊法宗任縣革委會主任。
  9月,縣紅旗機械廠工程師朱永慶、耿懷鎖等研製的C6150精密車床,榮獲山西省和運城地區科技成果二等奬。
  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會全在北京召開,全縣幹部掀起學習宣傳熱潮。
  本年,對1957年錯劃的75名“右派”全部進行了平反改正。
  1979年
  2月13日,縣委召開三級幹部大會,傳達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擴大會議精神,會後全縣22個大隊核算的單位轉為生産隊核算。社員自留地全部下放給社員個人經營。對歷次政治運動中被錯批、錯鬥、?
  縣22個大隊核算的單位轉為生産隊核算。社員自留地全部下放給社員個人經營。對歷次政治運動中被錯批、錯鬥、錯戴四類分子帽子、錯定階級成分的幹部、社員開始進行落實糾正。在農業生産管理上實行聯産計酬,試行聯産承包。
  3月14日,新絳縣委、縣革委在新絳劇院召開追悼大會,悼念在“文革”中逝世的原新絳縣委副書記張春華、原新絳法院院長呂永興、原新絳中學校長楊嚮民、原澤掌公社黨委書記周復興、原勞動局局長郝吉光、原柳泉公社黨委書記柳吉祥、原南社公社黨委書記王茂盛、原糧食局副局長王剋良。
  7月18日,下午5時,狂風暴雨夾雜冰雹,歷時35分鐘,據統計有580畝玉米稈被颳斷,3.1萬畝倒伏,毀壞房屋128間,颳倒電桿870餘根,樹木1.5萬餘株。王莊一個女社員在拖拉機上被大風颳下摔死。西橫橋一社員被雷電擊死。
  9月,縣城南北大街改建工程竣工。工程於1975年動工,歷時4年,經拆遷、加寬、加高、鋪油、挖排水溝,全部工程於月底全部完成。總長1100米,寬32米,油面寬15.5米,動用土石方3萬餘方,總投資29萬餘元。
  12月,落實政策工作告一段落,全縣“文革”中776起冤假錯案,經復查予以糾正,並根據政策規定給予妥善安排。
  本年,新絳縣金剛石工具廠生産的“宇宙牌”玻璃刀被評為全省優質産品。産品遠銷東歐和東南亞各國。
  本年,縣色織廠生産的女綫呢布,榮獲省優質産品稱號。
  本年,新絳縣酒廠生産的“汾雁香”酒被評為山西省名牌優質白酒。
  1980年
  3月,新絳中學被確定為全省首批重點中學。
  4月14日,建立中共新絳縣紀律檢查委員會籌備組。
  7月27日,上午到7月30日凌晨,本縣下了一場大暴雨,降雨量180餘毫米,部分地區達250毫米,有527戶進水,毀房900餘間,壓死2人,壓傷3人,豬羊死亡56頭,淹沒棉田6000餘畝。
  7月,縣委書記梁合水、縣長楊法宗調離。王天水任中共新絳縣委書記,王建恆任新絳縣縣長。
  9月3日,縣打井隊在西行莊大隊成井落塔時,因違章作業,桅桿後倒,當場砸死2人。
  秋,全縣農村開始推行各種形式的包工包産、聯産計酬農業生産責任製。
  本年,縣蒲劇團演員武俊英榮獲山西省優秀演員稱號。
  本年,本縣工藝廠雲雕桌,被輕工部命名為“優質産品”。
  本年,本縣廣播綫路實現了農村網絡標準化和用戶設備規格化的“兩化縣”。
  本年,新絳縣中藥廠生産的“梅花點舌丹”被命名為山西省優質産品。
  本年,中國民主同盟運城市委新絳小組成立,成員4人。
  本年,新絳色織廠進行了擴建,共投資250萬元,新建了織布車間、職工食堂、傢屬廠車間、職工宿舍。新增加多棱多臂織布機128臺、空調設備一套、自動漿紗機一套、正徑機兩臺。
新絳方言 Xinjiang dialect
  籮面雨 lY mian y (毛毛雨)
  圪星哩 gi xie li (滴小點兒)
  滴點兒哩 di dian Yr li (滴雨點兒)
  崖nie (高地陡立的側面)
  堰 nian (地邊)
  道 tao
  路 lYu
  夾槽子地 jia cao zI ti (兩邊高中間低的地方)
  堡子 bu zI (有圍墻的小村)
  嶺 liYng或lie (塬上地勢高的地方)
  莊子 pvY zI (居民點或小村兒)
  破五 pY u (正月初五)
  小年兒 xiao nian Yr (鼕至)
  年時 nian sI (去年)
  前年 qian nian (去年的去年)
  大前年 da qian nian (前年的去年)
  先前年 xian qian nian
  明早個 mie zao gY (明天)
  後日個 hYu Yr gY (明天的明天)
  外日個 uei Yr gY (後天)
  大後日個 da hYu Yr gY (後天的明天)
  外後日個 uei hYu Yr gY
  前日個 qian Yr gY (昨天的昨天)
  大前日個 da qian Yr gY (前天的昨天)
  先前日個 xian qian Yr gY
  打起起 da qi qi (拂曉)
  剛明兒 jiYng mie Yr (天剛亮)
  清早 qie zao
  前晌 qian shY (10點左右)
  晌午過哩 guY li (將近中午)
  晌午 shY(ng) (h)u (中午)
  歇覺起來 xie jiao kei li (下午3點左右)
  後晌 hYu shY (下午5點左右)
  日頭壓山 Yr tYu nia san (日落時刻)
  擦黑兒 ca hei Yr (黃昏)
  昏影子 huYn nie zI (黃昏後星宿出現前)
  網眼兒 vY nian Yr (眼睛剛看不清)
  黑夜子 hei ia zI (鼕天晚8點左右)
  深黑夜 shYn hY ia (鼕天晚10點左右)
  半夜裏 ban ia li (午夜)
  交過夜 jiao guY ia (凌晨2點左右)
  後半夜 hYu ban ia (凌晨5點左右)
  二股叉 Yr gu ca (往車上裝麥捆兒的鐵叉)
  拚鈎 pan kYu (起圈肥或攤禾稭用的鐵鈎)
  車棚子 cha pie zI (馬車車廂)
  邊椅子 bian ni zI (馬車車廂兩邊的支架)
  小鞍兒 xiao ngan Yr (轅騾背上放背帶的鞍兒)
  搭尾 da i (連接後球楸與小鞍兒的鞍兒)
  暗眼 ngan nian (牲畜頭上遮眼的罩或布)
  碾子 nian zI (壓麥溝的石頭磙子)
  磙子 guYn zI (壓麥苗的石頭磙子)
  拉拉車兒 la la cha Yr (小平車)
  推車子 tuei cha zI (獨輪車)
  翻車子 fan cha zI (推土車)
  茅鬥子 mao dYu zI (糞桶)
  鬥子 dYu zI (水車上的提水工具)
  柳罐 liYu guan (灌溉汲水的工具)
  籰子 ye zI (在田間井上提水工具類似轆轤)
  軲轆子 gu lYu zI (村內井上汲食用水的工具)
  絞水 jiao fu (從井裏汲水)
  殺地 sa ti (第一次犁麥茬地)
  碾場 nian chY (打場)
  推板 tuei ban (推着聚攏禾粒的工具)
  援 yan (助人嚮前,如:援車<幫助推車>)
  助 cYu (把躺着或倒下的人、物扶起來)
  堌 qia (用雙手摟住)
   bai (陳設,把手絹等放在水裏輕輕洗一洗)
  提溜 ti liYu (不經心地提着)
  勒 lei (用繩子捆緊)
  扽 duYn (用力猛拉)
  撮 cuY (用簸箕收取)
  抄 cao (用筷子由下嚮上取菜)
  刨 pao (用钁頭起物)
  盤 pan (一段一段嚮前)
  扳 ban (用手嚮下折)
  剜 uan (用鐵鍁起物)
  挖 ua (用勺子等起或取物)
  嚷 rYng (批評、指責)
   zh(i)e (傾倒,如折上一壺酒)
  浮 fu (遊水)
  匾 bian (把袖子、褲腿或長出來的東西捲起)
  閃了 shan la (用力過猛挫傷了)
  拿 na (推拿)
  不掠 bu lY (撫摩)
  紮 za (把兩件輕小的什物綁在一起。也表示刺的意思)
  鬧 nao (吵鬧,用藥毒或中毒)
  撈 lao (從水中間苗兒,如:撈稻)
  毛 mao (害怕)
  拳 qyan (彎麯)
  謝承 xie chYng (感謝)
  承情 chYng qing (感激)
  受不的 shYu bu di (忌恨)
  撇 pa (嚮外分離,如: 撇了一枝兒,腿撇開)
  撇 pie (從液體表面輕輕掠取上面飄浮的東西)
  不平整 bu pie zh(i)e (嫉妒,不高興)
  指甲草 zI jia cao (風仙花)
  西風蓮 xi fYng lian (大麗花)
  骨鬥兒 gu dYu Yr (花蕾)
  軟棗兒樹 van zao Yr pfu (黑棗樹)
  苔菜 tai cai (萵筍)
  絲瓜 sI gua (絲瓤象絲的瓜,可食用)
  攪瓜 jiao gua (瓜瓤可攪成糊狀,可食用)
  蔓薺 man jie (蔓菁)
  芥圪塔 jie gi da (薺菜)
  圪螞菜 gi ma cai (薑芋)
  地樓兒 di lYu Yr (地下根瘤,形似海蠃,下圓上尖。常做鹹菜)
  小葉兒樹 xiao ie Yr pfu (小葉楊)
  苦蕖 ku qy
  芙蕖 fu qy
  嘩啦啦樹 hua la la pfu (大葉楊)
  馬齒 ma ci (馬齒莧)
  抓地竜 pva ti luYng (蒺藜)
  地菜 ti cai (春天麥地裏的一種小草,可食用)
  刺 ci (棘或針狀的東西)
  刺荊 ci jie (荊棘)
  木荊 mu jie (蒲公英)
  地老鼠 ti lao fu
  黃鼠 huY fu
  黃鼠狼 huY fu lY (黃鼬)
  蛄螻子 gu lYu zI (蛄螻)
  圪螞泡 gi ma pao (地蠶)
  圪桃蟲 gi tao pfYn
  不鳩兒 bu jiYu Yr (斑鳩)
  𠔌熱蟲 gu rYu pfYn (布𠔌鳥)
  雨呱呱 y gua gua (將下雨時天空的飛鳥)
  花蛛蛛 hua pvu pvu (棉蚜)
  蠃虎 luY hu
  油汗 iYu han
  汗蟲 han pfYn
  坡雞子 pY ji zI (雉鳩)
  角角兒 jiY jiY Yr (角雉)
  吸吸蟲 xi xi pfYn (螞蟥)
  蹦蹦蟲 bie bie pfYn (按背即嚮前跳的一種黑色甲蟲)
  明火蟲 mie huY pfYn (螢火蟲)
英文解釋
  1. n.:  Xinjiang County
近義詞
新絳
相關詞
山西鄉鎮荀子絳州
包含詞
新絳縣檔案館新絳縣服裝廠新絳縣中醫院
新絳縣人民醫院新絳縣眼科醫院新絳縣正骨醫院
新絳縣衛生防疫站新絳縣糖尿病醫院新絳縣腦血管醫院
新絳縣工藝美術廠新絳縣化纖針織廠新絳縣澄泥硯傳統製作工藝
山西省新絳縣衛生防疫站新絳縣汾河骨傷專科醫院新絳縣棉麻公司澤掌棉油廠
新絳縣骨質增生醫院新絳縣振興富利化纖織造廠新絳縣化纖針織二廠
新絳縣化纖針織一廠新絳縣振興福利化纖織造廠新絳縣棉麻公司南關棉油廠
山西省新絳縣裕華手工藝品公司新絳縣對外貿易公司新民皮毛製革廠
分類詳情
張開古交鎮張開萬安鎮張開三泉鎮張開竜興鎮張開澤掌鎮
張開北張鎮張開陽王鎮張開橫橋鄉泉掌鎮
福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