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位置面積】臨猗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三角地帶北沿,地理座標為東經110°17′30.7〞-110°54′38.9〞,北緯34°58′52.9〞-35°18′47.6〞。東南與????湖區接壤,西南與永濟市毗鄰,西瀕黃河與陝西省合陽縣相望,北面孤峰拱秀與萬榮縣相連。東西闊55千米,南北長33千米,總面積1339.32平方千米/1350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2003年全縣總人口54.8萬人。
【地形氣候】地貌明顯分為黃土臺垣和涑水平原兩個地貌單元。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氣溫13.5℃。
【駐地郵編】縣人民政府駐猗氏鎮。郵編:044100。行政區劃代碼:140821。區號:0359。
臨猗縣位於省境西南部,西臨黃河與陝西省相望。面積1364平方公裏,人口47.4萬,現轄5鎮15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臨猗縣1954年由臨晉、猗氏兩縣合併而成。西周為郇國,亦稱郇瑕,春秋時有桑泉、猗氏、解梁、令狐、猗氏城邑,漢代分別建立解縣、猗氏縣。解縣,北魏稱北解,隋稱桑泉,唐初改稱臨晉縣,一度叫桑泉縣,後周復稱猗氏,從此一直沿用至1954年並縣之前。
該縣地形北高南低,北部峨嵋臺地為坡上平原,臺地南緣因長期受雨水衝刷形成南北嚮溝壑達2千多條,溝長一般1至3公裏,最長者可達7公裏以上。峨嵋臺地以南為坡下平原,水位較高,水源良好。境內主要河流涑水河,從東入境往南流入永濟市伍姓湖。另外還有紅旗幹渠,從黃河東沿夾馬口電灌站提水上垣,至城關鎮永興莊全長50公裏。該縣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3.8oc,一月平均氣溫-3oc,七月平均氣溫28oc,年均降雨量500毫米左右,霜凍期在十月下旬至次年三月下旬,無霜期226天。
臨猗縣具有較為優越的氣候條件與土壤條件,適宜於多種作物生長,現有耕地150.8萬畝,主要種植小麥、棉花,其次還有玉米、𠔌子、高梁、薯類、油菜、地黃等。
該縣工業主要有化肥、機械、農機修理、針織、造紙、塑料、絲織、水泥、食品加工等行業。
該縣交通以公路為主。以縣城為中心的幹綫公路有北通大寧、西南通永濟、東南通運城等綫。其它尚有支綫公路,簡易公路多條,連接着鄰縣及境內所有鄉鎮和大部分村莊,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在縣城內北隅東西磚塔兩座,始建於隋唐,相傳西塔藏白蛇,東塔隱許仙。每年七夕,白蛇、許仙相會,雙塔之影在月下交融,象徵夫妻團聚,因有“雙塔交影”之稱。另外,元代大堂、臨晉鎮均為省級保護單位。已故傅作義將軍為該縣人。
臨猗玉瓜,風味獨特,綿香可口,鹹中有甜,醬味濃郁,即使存放數年,依然味香可口,曾獲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質奬。臨猗大石榴,具有個大皮薄,籽大核軟,汁多渣少等特點,是營養豐富,別具風味的果品,行銷省內外.李傢莊白水杏、七級西瓜、孫吉油酥餅與羊肉面等均有一定名氣。 |
|
臨猗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三角地帶北沿,地理座標為東經110°17′30.7〞-110°54′38.9〞,北緯34°58′52.9〞-35°18′47.6〞。東南與????湖區接壤,西南與永濟市毗鄰,西瀕黃河與陝西省合陽縣相望,北面孤峰拱秀與萬榮縣相連。東西闊55千米,南北長33千米,總面積1350平方千米。2003年全縣總人口54.8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猗氏鎮。郵編:044100。代碼:140821。區號:0359。拼音:Linyi Xian。
地形北高南低,地貌明顯分為黃土臺垣和涑水平原兩個地貌單元。主要河流涑水河、紅旗幹渠等。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氣溫13.5℃,年均降雨量500毫米左右,無霜期226天。
行政區劃
臨猗縣轄8個鎮、5個鄉:猗氏鎮、嵋陽鎮、臨晉鎮、七級鎮、東張鎮、孫吉鎮、三管鎮、耽子鎮、楚侯鄉、廟上鄉、角杯鄉、北辛鄉、北景鄉;牛杜工貿區、卓裏工貿區、閆傢莊工貿區。
歷史沿革
西周為郇國,亦稱郇瑕,春秋時有桑泉、猗氏、解梁、令狐、猗氏城邑,漢代分別建立解縣、猗氏縣。解縣,北魏稱北解,隋稱桑泉,唐初改稱臨晉縣,一度叫桑泉縣,後周復稱猗氏。
1954年將臨晉、猗氏2縣合併,改為臨猗縣(駐原猗氏縣城)。
1997年,面積1339平方千米,人口52萬,轄7鎮13鄉:城關鎮、牛杜鎮、嵋陽鎮、臨晉鎮、孫吉鎮、東張鎮、七級鎮、楚侯鄉、李漢鄉、廟上鄉、角杯鄉、西張吳鄉、南趙鄉、北辛鄉、耽子鄉、卓裏鄉、閻傢莊鄉、北景鄉、大閻鄉、三管鄉。縣政府駐城關鎮。(根據《政區大典》)
2000年,臨猗縣轄9鎮11鄉。全縣總人口536518人,其中:城關鎮 69376 牛杜鎮 34222 嵋陽鎮 26467 臨晉鎮 38934 七級鎮 28420 東張鎮 33211 孫吉鎮 47074 卓裏鎮 14215 三管鎮 18490 李漢鄉 11487 楚候鄉 18087 廟上鄉 32081 角杯鄉 23656 西張吳鄉 15449 南趙鄉 6950 北辛鄉 32234 耽子鄉 22493 北景鄉 21060 間傢莊鄉 23307 大閏鄉 19305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另有資料: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全縣總人口為53.62萬人,其中城鎮的人口8.63萬人) |
|
拼音:linyi
英文:linyi
郵編: 044100
區號: 0359
車牌:晉M
臨猗古稱郇陽,1947年,猗氏、臨晉相繼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臨晉屬晉南行署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於運城專員公署。1954年由臨晉縣和猗氏縣合併而成。1958年10月,屬晉南專員公署,將臨猗並入運城,1959年10月復分出。1970年,屬於運城地區行署。2001年運城撤地設市後,臨猗縣屬運城市管轄。位居黃河中遊秦晉豫金三角地帶,西臨黃河,東望太嶽,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具有四千年燦爛歷史,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全縣總面積1339.32平方公裏,耕地150萬畝,人口54萬,轄8鎮5鄉3區,375個行政村。臨猗縣轄8個鎮、5個鄉:猗氏鎮、嵋陽鎮、臨晉鎮、七級鎮、東張鎮、孫吉鎮、三管鎮、耽子鎮、楚侯鄉、廟上鄉、角杯鄉、北辛鄉、北景鄉;牛杜工貿區、卓裏工貿區、閆傢莊工貿區。
臨猗縣自古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平疇萬頃、草木繁茂的自然環境,令郇伯封國,猗頓富興;沃饒近????、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堯舜時為甸服之地,夏代建有猗國,幾成晉擬都之地。在這塊熱土上,人文尉盛,英才輩出,歷朝元勳重臣、各代文人名士盡領風騷,當代名將傅作義、國務院原副總理姬鵬飛等仁人志士彪炳史册。
臨猗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和新興的工業大縣,近年來,全縣形成了小麥、棉花、林果三大生産基地,蘋果、梨棗、江石榴三條特色林帶,化工、機械、針紡、食品、製藥五大支柱産業,以及“一級路過境,二級路環網,三級路通村”的良好道路骨架。
臨猗縣的教育工作、文化工作、林業建設、村民自治、緑化工作、學教活動受到國傢表彰,是國務院批準的開放縣,是全國文明村鎮建設示範縣。
2007年,全縣生産總值53.1億元,農業總産值35.3億元,工業總産值54.4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418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079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億元。
臨猗位居黃河中遊秦晉豫金三角地帶,西臨黃河,東望太嶽,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地勢平坦,無山無礦,是山西省的平川縣。全縣總面積1339.3平方公裏,耕地150萬畝,人口56萬,轄9鎮5鄉2區,375個行政村。2007年,全縣生産總值53.1億元,農業總産值35.3億元,工業總産值54.4億元;財政收入完成2.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418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079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億元。
臨猗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堯舜時為甸服之地,夏代在此建有猗國。春秋時期大商人猗頓在這裏畜牧牛羊,經營珠寶,富甲天下,堪稱商業鼻祖。歷史上曾出宰相6人。當代名人有抗日名將傅作義,前國務院副總理姬鵬飛等黨和國傢領導人。
臨猗是全省的糧棉大縣。這裏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灌溉便利,年平均降水量508毫米,日照2271小時,無霜期210天,農業生産條件得天獨厚,每年的商品糧和商品棉曾分別占到全省總量的1/ 7和1/ 8,素有“山西烏剋蘭”之稱。
臨猗是全國的林果大縣。蘋果、梨棗、石榴等林果面積突破100萬畝,年産量達30億斤左右。林果業已經成為該縣繼糧棉優勢之後的又一資源優勢,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産業。2004年,邁入全國水果十強縣行列。
臨猗是全省的教育大縣。恢復高考後,曾在全省高考中榮獲8連冠,纍计為國傢培養大中專生5萬人,其中大學生3萬餘人,臨猗學子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臨猗是全省的文化大縣。遠古的仰韶文化、竜山文化、殷商文化在這裏都有遺跡,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春秋猗頓古墓、戰國東馬坑、隋唐雙塔、宋代銀棺、元代大堂等為國傢和省級重點文物。文學、藝術、戲麯、書法、繪畫界人才輩出。特別是縣眉戶劇團在全國3000多個文藝團體中獨樹一幟,建團50餘年來堅持排演現代戲,4次進京演出,受到周恩來、劉少奇、朱德、江澤民、吳邦國等黨和國傢領導人的觀看和贊譽。
臨猗是山西省村村實現“三通一改”最早之縣。1996年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油路、通程控電話、通有綫電視,一改即降氟改水。全縣油路總里程達到1256公裏,固定電話近10萬門,光纜電視用戶6萬戶。
臨猗是新型工業正在崛起之縣。經過多年來持續不斷的結構調整、規模擴張,全縣工業已基本形成了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富有潛力的化工、機械、輕紡、食品、製藥等五大支柱産業。
臨猗是全省生態優美之縣。由於林果面積大、緑化好,全縣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春天遍地是花,秋天到處是果。春天來臨猗,可以說是徜徉於花的海洋,秋天來臨猗,可以說是置身於果的世界。 |
|
(一)面積
臨猗縣東西闊55公裏,南北長33公裏,總面積1339.32平方公裏。
(二)方位
臨猗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三角地帶北沿,地理坐標:東經110°17′30.7″"--110°54′38.9″,北緯34°58′52.9″"——35°18′47.6″。東南與運城市接壤,西南與永濟市毗鄰,西瀕黃河與陝西省合陽縣相望,北面孤峰拱秀與萬榮縣相連。
(三)地貌
臨猗縣地貌是經受長期的和復雜的大地構造運動,以及侵蝕和堆積的作用,特別是燕山期與喜馬拉雅山期的構造運動,第四紀以來的侵蝕與堆積,對地貌的形態有决定性的影響。由大地構造運動形成斷塊與升降變化,表現為地塹和地壘,使臨猗的地貌明顯分為黃土臺垣和涑水平原兩個地貌單元,是典型的地貌構造形態。黃土臺垣又叫峨嵋嶺,占全縣總面積的50.96%,南部與西部均有波折。南部邊緣海拔500米左右,北部邊境海拔約600米左右,最高點位於東北角的孤山為820米。地勢呈現為自北嚮南傾斜。涑水平原占全縣總面積的46.5%,海拔360—400米,呈現東北——西南嚮傾斜。
(四)氣候
臨猗縣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鼕季雨雪稀少;春季幹旱多風;夏季雨量相對集中,但常有不同程度的伏旱;秋季一般多連陰雨天氣。全縣日照時間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2271.6小時,全年日照總輻射量為123.9千卡/平方釐米。全縣歷年平均氣溫13.5°C,年平均最高氣溫19.7°C,極端最高氣溫42.8°C,為全省之冠。全縣年平均降水量508.7mm,降雨量以鼕季最少,春季次之,夏季高度集中,秋季又明顯減少。幹旱、冰雹、暴雨和幹熱風等是常見的天氣災害。 |
|
(一)人口資源
2003年全縣總人口54.8萬人,約占全省人口的1.65%,占運城市總人口的11.41%,是全省的人口大縣和全市的第一人口大縣。
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全縣總人口為53.62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40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79‰,性別比為101.7。人口普查表明,全縣人口中具有大專及大專以文化程度的為0.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3%;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3.97萬人,占7.4%;接受初中教育的24.2萬人,占45.13%;接受小學教育的18.5萬人,占34.5%。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40萬人,占2.6%。截止2000年,全縣居住在城鎮的人口8.63萬人,占總人口的16.09%。
(二)土地資源
臨猗縣總面積為1339.32平方公裏,折合2045844.1畝;按國傢統一標準分類,其中耕地101418.6畝,占總土地的49.57%;園地為490134.1畝,占總土地的23.96%;林地2590.8畝,占總土地1.59%;工礦用地11294.0畝,占總土地0.55%;交通用地5800.5畝,占總土地0.28%,水域40197.5畝,占總土地1.96%;特殊用地8483.8畝,占總土地0.41%;未利用地89629.8畝,占總土地4.38%;灘塗46608.4畝,占總土地2.28%。
(三)礦産資源
臨猗縣境內礦産資源比較貧乏,衹有可以用於普通建築材料的磚瓦粘土、砂、花崗岩石料,但地熱資源較為豐富。
1、磚瓦粘土礦:分佈非常廣泛,儲量非常豐富、開採時應註意保護耕地,保護水地流失,開採地址應選在境內二坡臺地的荒溝荒坡。
2、砂礦:主要分佈在牛杜、嵋陽、黃河沿綫的孫吉、角杯、東張等鄉。牛杜嵋陽砂層厚約5米,上覆土層厚約5米,砂層厚為5米,儲量大約130萬噸,質量好。開採時應註意保護耕地和開採後的土地復墾。黃河沿岸砂礦儲量大約200萬噸。質量優於牛杜、嵋陽,開採時應註意水地流失保護o
3、石料:主要分佈在北景鄉的馬傢窯、焦傢營以北的孤山山腳下,分佈面積較少,但可采儲量相當豐富,可采儲量大約在200萬噸,質量可保證普通建築要求。
4、地熱資源:臨猗地熱資源以縣化肥廠、裏寺、三星臺為軸心,呈東北沿南走嚮,面積119平方公裏,熱水資料總量可達12.42億立方米,日開採可達800立方米,水化學類型以重碳酸鈉型和氯化物硫酸鈉型為主,水溫在42°C—62°C之間,水中所含鋰、氟、鍶溴、偏硼酸、偏硅膠等六種成份達到國傢醫療礦泉水水質標準。
(四)水利資源
黃河流經該縣河段全長29公裏,據竜門站觀測,多年平均流量為19512.2立方米/秒,是本縣的主要客水資源。
涑水河在該縣自東北嚮西南流過,流經楚候、城關、牛杜、嵋陽、廟上、七級鎮6個鄉鎮,35個行政村,流域面積985.44平方公裏,全長44公裏,該河多年枯竭,已成為全縣主要排污及泄洪道。
截止2003年底,全縣共建成大型電灌站151處,機電井3163眼,發展水地面積87.59萬畝,建成人畜飲水工程537處,解决了38.75萬人的飲水問題。先後建成防滲渠道3751公裏,管灌1983公裏,滴灌、涌泉灌、噴灌等10個節水示範園區,發展高效節水面積30.74萬畝,全縣纍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4.94萬畝。
根據本縣氣象站1957--2003年記載的資料,我縣多年平均降水量499.1毫米,最大降水量849.8毫米(1958年),最小年年降水量276.5毫米(1997年),雨量多集中在六至九月份,約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時空分佈很不平衡,是一個水資源嚴重匱乏的縣份,全縣地下
水資源總量為9945.1立方米,年允許開採量為6108.6萬立方米,一般年份地下開採量為9400萬方,最高年為12321萬立方米,全縣人均資源占有量為175立方米,是全省人均456方的1/3,是全國人均1750方的10%,全縣年工農業用水總量近年來多大15000萬平方以上,其中
1000多萬方左右為農業灌溉黃河提水。
(五)旅遊資源
臨猗文物古跡衆多,春秋猗頓古墓、戰國車馬坑、唐柏、宋代銀棺、元代大堂等為國傢和省級重點文物,特別是位於縣城東隅的雙塔,建於隋唐,以“日月交影”而遠近聞名,堪稱我國科技史、建築史上的奇跡。
(六)主要物産
農業上,主要生産小麥、棉花、蘋果、梨棗、江石榴等,其中醬玉瓜1915年獲國際巴拿馬博覽會銀奬,小平菇1990年獲全國新技術新産品博覽會銀奬,紅富士蘋果1996年獲全國名優産品博覽會金奬,梨棗、江石榴、白水杏獲國傢緑色食品證書和名牌産品等殊譽。
工業上,主要生産化肥、三輪車、商用挂車、變壓器、汽車、紡織品、果汁、果醬等,獲得多 項國傢及部優産品稱號。 |
|
臨猗縣係1954年由原臨晉、猗氏縣兩縣合併而成,各取縣名首字為今名。
根據文物發掘,臨猗縣東部與西部皆有竜山仰韶文化遺址。堯舜時代,臨猗縣地近國都,皆為甸服之地。夏屬冀州之域。殷商時,為“郇瑕氏之墟”。西周為郇伯封地。春秋時,猗氏、臨晉均屬晉。戰國時屬魏。秦分天下三十六郡,臨猗屬河東郡。西漢二年,置解縣及猗
氏縣,屬司隸部河東郡。新莽時,屬洮陽郡。東漢時,屬司隸校尉部。三國時屬曹魏。晉分天下為十九州,猗氏、解縣屬司州河東郡。南北朝時期,屬北朝元魏司州河東郡。隋開皇三年,汾陽郡與綏化郡均罷,猗氏屬蒲州。唐武德元年,罷郡置蒲州,州治為桑泉,領河東、猗氏、桑泉、虞鄉四縣。元寶十三年,更桑泉為臨晉,臨晉縣名自此始。五代建置隨唐,屬河中府。宋至道三年,猗氏、臨晉屬永興軍路河中府。金天德元年,猗氏、臨晉屬河東南路河中府。元屬晉寧路河中府。明洪武二年,罷河中府,改屬平陽府。清屬山西省河東道蒲州府。民國元年廢府,兩縣均直隸於省。
1947年,猗氏、臨晉相繼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臨晉屬晉南行署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運城專員公署。
1954年8月,臨晉、猗氏兩縣合併為臨猗縣,縣治設猗氏城。1958年10月,屬晉南專員公署,將臨猗並入運城,1959年10月復分出。1970年,屬運城地區行署。2001年運城撤地設市後,臨猗縣屬運城市管轄。 |
|
(一)領導班子
全縣共有基層黨委23個,其中鄉鎮區黨委16個。基層支部735個,其中農村支部378個,基層黨總支20個。
(二)黨員幹部
全縣共有幹部8982人,其中,機關1141人(縣直機關839人,鄉鎮機關302人),企事業單位784人。女幹部3512人,其中機關250人,企事業單位3262人。機關幹部中科局級幹部413人,大學本科197人,專科650人,中專231人,高中及以下61人;30歲及以下267人,31—50歲806人。全縣現有黨員17336人,其中農村黨員13736人,女黨員2246人。
(三)民主黨派
我國八個民主黨派,在該縣設有基層支部的,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設立小組的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臨猗縣支部成立於1988年,現有黨員8人。中國民主同盟臨猗縣支部成立於1987年,現有盟員23人。中國民主建國會臨猗縣支部成立於1989年10月15日,現有會員27人。中國民主促進會臨猗縣小組成立於1989年,現有成員2人。
(四)民族分佈
臨猗縣現有8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29人,滿族14人,蒙古族6人,苗族12人,瑤族3人,藏族2人,布族2人,納西族1人,共69人。分佈於縣14個鄉(鎮、區),其中猗氏鎮12人,七級鄉11人,楚侯鄉15人,廟上鄉7人,北景鄉5人,孫吉鎮4人,角杯鄉4人,臨晉鎮2人,三管鎮2人,閆傢莊區2人,嵋陽鎮2人,耽子鄉1人,北辛鄉1人,東張鄉1人。
(五)宗教
臨猗存在三種宗教教別: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共有信徒12383人,遍布全縣十六個鄉(鎮、區)。宗教活動場所27處,其中基督教23處,信徒6467人,天主教2處,信徒202人,佛教2處,信徒5714人。 |
|
一、交通
1996年,臨猗縣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到2003年底,全縣擁有油路總里程1256公裏,其中國道一條36公裏,省道3條74公裏,縣道9條227公裏,鄉村道路919公裏,油路密度為96公裏/百平方公裏,是全省油路里程最長、油路密度最大的縣。
陸路運輸,全縣擁有客車238輛,貨車1436輛,年客運量4103萬人,年貨運量160萬噸,開闢省際綫路6條,省內綫路47條,縣內綫路35條,客車通車率99%。
水路運輸,有吳王、南趙兩個黃河渡口,有鋼質渡船18艘,在秦、晉兩省物資交流,人員往來方面發揮着重要的水上交通作用。
二、科技
全縣科技活動的參與單位愈來愈多。農業生産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日益迅速。企業的科技人員迅猛增加,科技研發的經費支出比重逐年提高,企業逐漸成為科技活動的主體。2000年,我縣開展了“創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活動。實施“科技興臨行動計劃”,
經科技部驗收通過,被授予“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稱號。目前,全縣共有民營科研機構17傢。經省科技廳認定的民營科技企業有五傢,分別是山西巨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臨猗縣矮化棗研究中心,臨猗縣棗樹研究所、銀屑病研究所、山西衛氏魚康實業有限公司、臨猗縣頸腰間盤康復中心。
三、教育
全縣現有中小學392所,其中:高中6所(含民辦3所)、職中2所、初中32所(含民辦5所)、小學352所(含民辦14所)。幼兒園362所,其公辦223所,民辦139所。教師進修校1所。中小學在校學生96806人,其中高中學生10262人,初中學生32486人,小學生52883人,職中學生1175人,在園幼兒18510人。中小學教職工5332人,其中公辦4836人,民辦496人。幼兒教師1044人,其中公辦260人,民辦784人。
在多年的改革發展中,臨猗縣先後榮獲全國基礎教育、幼兒教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兩基”工作、普通高校招生工作,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育工會工作先進縣,榮獲山西省教育先進縣、德育示範縣、中小學佈局調整先進單位、成人教育先進單位、教育宣傳先進單位、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縣、初中教育質量先進縣、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
目前全縣已基本消滅中小學危房,中小學現有多媒體教室20座,語音室18座,裝備計算機3786臺。中小學新增圖書册3萬册,30所初中理化儀器達到二類以上,314所完全小學儀器配備達到三類以上。2003年高考達本科綫624人,比2002年增加147人,達綫率18.1%,萬人達綫比11:3,在運城市遙遙領先。職業學校采取聯合辦學的形式,開辦了綜合實驗班、普通師範、幼兒師範、計算機、汽車維修、紡織等13個專業。在校生達2000人。全縣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59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5所、小學14所、幼兒園139所;在校生17423人,其中高中922人、職校346人、中4037人、小學5830人、幼兒6288人;從教人數1117人,總投資12404.5萬元。
四、衛生
近年來,臨猗縣衛生工作持續穩步發展,全縣醫療服務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農村衛生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三級預防保健網絡不斷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機製逐步健全。
全縣衛生係統啓動改製試點單位、醫療單位分類管理、人事分配雙嚮選擇、工作報酬效益工資、藥品統一招標來詢、醫療分開單獨核算、醫院後勤服務社會化、嘗試衛生社區管理組建等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僅2003年,以縣醫院牽頭參加市局藥品集中招標來詢300餘萬元,為群衆讓利30餘萬元。全縣預防保健力度加大。在衛生監督、傳染病管理、降氟改水、母嬰保健、管嬰醫院建設等項工作中取得了明顯進步和成效。全縣降氟改水,纍计設水276處,總投資2060萬元,使20萬病區群衆基本擺脫氟危害。尤其是除害滅病、改水改厠、環境衛生綜合治理、農民健康教育方面取得較大進步。 |
|
臨猗文化源遠流長,遠古的仰韶文化、竜山文化、殷商文化皆有遺跡;春秋時期的郇遺址至今尚存。猗頓興富、漢魏碑碣,珍貴文物,藴藏極富。解放後,全縣文化工作日趨活躍,50年代即被表彰為“山西文化縣”,1991年,被命名為全國文化工作行進地區。1996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山西省文化先進縣”。
自1997年以來,先後興建了文化綜合大樓、文化中心、圖書館大樓、博物館辦公樓、縣影院、縣劇團排練廳等一批竜頭文化設施,建立健全了16個鄉(區)文化站和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形成了三級群衆文化網絡。開展了爭創先進文化鄉(鎮)和特色文化村活動,先後命名了
8個先進文化鄉(鎮)、10個特色文化村和百戶農村文化活動先進戶。節日文化、校園文化、企業熱鬧火爆。
臨猗眉戶劇團在全國3000多個文藝團體中獨樹一幟。至1952年建團以來,堅持47年編演現代戲,深入山莊窩鋪送戲下鄉,被譽為“硬骨頭劇團”。建團以來,先後創作、改編、移植代戲250本(),演出1.4萬場,觀衆平均每年達50萬人,四次進京演出,受到周恩來、劉少奇、朱德、江澤民等黨和國傢領導人的贊譽。創作的大型現代眉戶戲《一顆紅心》、《澗水東流》、《嗩吶情》三上銀幕,創作的大型現代戲《戲緣》、《張小民》獲省“五個一工程”奬,《酸棗樹·甜棗樹》獲“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82項大奬,《十裏花香》獲第七屆全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23塊奬牌,《山妹》獲運城市“五個一工程”奬。
全縣群衆文化日趨活躍,1997年7月,王申村威風鑼鼓赴香港參加“竜的光輝”慶回歸大匯演。1998年春節,城關鎮貴戚坊春蕾兒童文化園排演的鼓樂“果鄉娃娃鬧新春”,應邀赴京參加中央電視臺“天南地北喜迎春”春節文藝聯歡晚會,受到國傢文化部的好評。 |
|
- n.: Linyi County
|
|
臨猗 |
|
|
|
臨猗縣地震局 | 臨猗縣檔案館 | 臨猗縣中醫院 | 臨猗縣人民醫院 | 臨猗縣中醫醫院 | 臨猗縣眼科醫院 | 臨猗縣骨科醫院 | 臨猗縣郇都賓館 | 臨猗縣棉麻公司 | 臨猗縣婦幼保健院 | 臨猗縣衛生防疫站 | 臨猗縣第二紡織廠 | 臨猗縣第二人民醫院 | 山西省臨猗縣康復醫院 | 臨猗縣銀屑病研究所 | 臨猗縣閆傢莊鄉新民童裝廠 | 臨猗縣閆傢莊鄉童裝廠 | 臨猗縣閆傢莊鄉峨嵋童裝廠 | 山西省臨猗縣寶寶童裝廠 | 山西省臨猗縣李漢服裝廠 | 臨猗縣國營黃河針織服裝廠 | 山西臨猗縣華晉絨布印染廠 | 山西省臨猗縣中共縣委黨校 | 山西臨猗縣周圍血管病研究所 | 山西省臨猗縣縣委黨員電化教育中心 | 山西省臨猗縣教育局成人辦公室 | 山西省臨猗縣夏敏銀屑病專科醫院 | 臨猗縣頸腰間盤康復研究中心 | 山西省臨猗縣國營黃河針織服裝廠 | |
|
|
北辛鄉 | 孫吉鎮 | 城關鎮 | 東張鎮 | 臨晉鎮 | 七級鎮 | 嵋陽鎮 | 廟上鄉 | 角杯鄉 | 北景鄉 | 牛杜工貿區 | 猗氏鎮 | 三管鎮 | 耽子鎮 | 卓裏工貿區 | 閆傢莊工貿區 | 楚候鄉 | 耽子鄉 | 楚侯鄉 | 牛杜鎮 | 李漢鄉 | 西張吳鄉 | 南趙鄉 | 卓裏鄉 | 閻傢莊鄉 | 大閻鄉 | 三管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