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右玉縣位於山西北部,總面積1965平方千米,總人口10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新城鎮。郵編:037200。代碼:140623。區號:0349。拼音:Youyu Xian。
行政區劃
右玉縣轄4個鎮、6個鄉:新城鎮、右衛鎮、威遠鎮、元堡子鎮、牛心堡鄉、白頭裏鄉、高傢堡鄉、丁傢窯鄉、楊千河鄉、李達窯鄉。
歷史沿革
右玉縣,古稱善元縣。據《山西概況》記載,秦置善元縣,屬雁門郡治。西漢沿用秦製,東漢雁門郡南徙後,為定襄郡治。漢末郡縣俱廢,北魏復設置善元縣,後廢。唐以後為雲中縣址。明洪武25年置定邊衛,永樂七年(公元909年)將邊外玉林衛並入右衛,改稱右玉林衛,屬大同府。清初名右玉衛,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旋升為縣稱右玉縣,歸朔平府,府治設右玉。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留縣,歸雁北道。建國初,屬察哈爾省,仍屬雁北區。1958年與左雲縣合併稱左雲縣,1961年復縣。1972年將縣址由舊城遷梁傢油坊。
2000年,右玉縣轄3個鎮、13個鄉:梁傢油坊鎮、右玉城鎮、威遠堡鎮、牛心堡鄉、白頭裏鄉、元堡子鄉、高傢堡鄉、西碾頭鄉、威坪堡鄉、丁傢窯鄉、楊千河鄉、殺虎口鄉、李達窯鄉、破虎堡鄉、歐傢村鄉、高墻框鄉。總人口105143人,各鄉鎮人口: 粱傢油坊鎮 35382 右玉城鎮 7557 威遠堡鎮 8600 牛心堡鄉 4284 白頭裏鄉 4933 高傢堡鄉 6349 元堡子鄉 7571 西碾頭鄉 2765 威坪堡鄉 2682 丁傢窯鄉 3463 楊千河鄉 3802 殺虎口鄉 2455 李達窯鄉 6375 破虎堡鄉 2249 歐傢村鄉 3008 高墻框鄉 366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
|
右玉縣位於晉西北邊陲,隸屬於山西省朔州市。境內四周環山,南高北低,蒼頭河縱貫南北,東西寬45.7公裏,南北長67.7公裏,總面積1967平方公裏。全縣平均海拔1400米,屬黃土丘陵緩坡區。北與西北以古長城為界,與內蒙古的涼城、和林格爾縣毗鄰,東連大同市左雲縣,南與山陰縣、平魯區接壤。全縣轄4鎮6鄉,251個行政村, 居住着漢、滿、蒙 、回、藏、苗、彝、畲8個民族,總人口10.8萬,其中農業人口8.5萬。
右玉縣自古為我國北方要塞,這裏自春秋以前一直為北方少數民族所占領。三國時,由於連年混戰,匈奴侵邊,人口流失,右玉一帶成了荒無人煙之地。秦初
置善無縣,因拓跋圭建都盛樂(今和林格爾北),右玉屬都城近郊,史稱“盛樂金陵”。西漢高祖初,境內又增設中陵縣,隸雁門郡。明洪武二十五年置定邊衛。永樂七年又設大同右衛。正統年間又將邊外玉林衛並入右衛,改稱右玉林衛,屬大同府。清初改名右玉衛。雍正三年設立右玉縣,歸朔平府,府治設在右玉。民國時廢縣留府,歸雁門道。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革命根據地。
右玉縣歷史悠久,人文昌盛。在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出現過不少名人志士。如北齊的高市貴,為驃騎大將軍,戰功顯赫,官至晉洲刺史。明代的孫祥、何廷魁以及麻貴、麻承訓、麻承宣、麻承宗父子均是見諸史書的將領,官職皆在總兵以上。尤其是麻貴更為出類拔萃,官至右都督,與李成梁並為名將,時人有東李西麻之稱。清代亦有文武進士5人,出任知縣、知府。解放後,被譽為中國“裝甲兵之父”的耿耀張,愛國將領王國相,著名醫學家劉治漢,著名學者、教授劉子威等都是右玉縣的佼佼者。
右玉縣是鑲嵌在塞北高原的一顆璀璨的緑色明珠。特色農業獨領風騷。作為全國小雜糧基地縣之一,這裏的農産品都是無公害、無污染、純天然緑色産品,特別是燕麥、蕎麥、糜黍、豆類、土豆等特産小雜糧,倍受消費者青睞。立足全省唯一半農半牧縣優勢,全縣大力實施生態畜牧立縣戰略和“百村萬人移民”工程,三年纍计退耕30萬畝,有力地推動了林草業發展,進一步拓展了畜牧業發展空間,使全縣農村經濟開始由以農為主嚮以牧為主發生深刻的、歷史性的轉變。截止2003年上半年,全縣牛、羊分別發展到4.2萬頭、52萬衹,正在成為華北地區聞名遐邇的“畜牧強縣”。新型工業正在崛起。現已初步形成畜産品加工、化工、飲品加工、小雜糧加工、煤炭加工五大支柱産業,一批骨幹企業正在發展壯大。山西全盛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年可生産銨銻炸藥5000噸,目前已開發研製出少銻炸藥、乳化粉狀炸藥等産品。山西玉羊畜産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現有自動屠宰、部位肉分割、腸衣加工3條生産綫,年可屠宰加工活羊30萬衹、牛1萬頭,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畜産品集散地,所生産的“玉羊”牌牛、羊肉已遠銷到北京、天津等20多個大中城市。北京匯源集團右玉公司,全套引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瑞典利樂磚無菌罐裝、西班牙博薩直立袋3條生産綫,年設計生産能力3萬噸,可生産沙棘、蘋果等9個係列果汁飲料。小雜糧係列開發加工已經形成規模。礦産資源十分豐富。境內主要有煤、硅綫石、硅石、石灰石、粘土、鐵礦石、黃金、雲母、沸石、石墨等,其中煤炭面積165平方公裏,儲量達34億噸。煤炭産業開始由單純的采掘嚮精深加工邁進。旅遊資源令人叫絶。境內古城堡隨處可見,峰火臺沿山相望,古長城蜿蜒起伏。久負盛名的殺虎口“乃直北之要衝也,其地在雲中之西,扼三關而控五原,自古稱為險塞”,是古代中原地區通往內蒙、外蒙的主要關口,為歷代兵傢必爭之地和著名的稅卡。如今,關內古建築遺址數不勝數,古橋古道清晰可辨。全縣文物景點甚多,“風臺攬勝”、“混元流碧”、“牛心孕璞”、“雷峰占雨”等景觀,以其天然奇妙的特點引人入勝,而漢墓群、寶寧寺均為山西省重點保護文物,以較高的考古價值受到關註。全縣館藏文物2000餘件,其中相當一部分屬國傢一級保護文物。右玉還是全國造林緑化先進縣,有“塞上緑洲”之美稱。全縣近50%的土地森林覆被,尤其是沙棘資源極為豐富,境內沙棘保存面積達35萬畝,是我國沙棘分佈集中區域,是全國沙棘建設重點縣。置身右玉,登高遠眺,藍天白雲,林海茫茫,鶯歌燕舞,流水潺潺,山水輝映,天樹一色,自然景觀甚是壯麗。同時,這裏森林茂密,灌木叢生,野生動物頗多,是天然的狩獵場所。因而,這裏又是較理想的休閑、度假、避暑盛地,效古跑馬,鬍服騎射更為至上享受。目前,縣城附近獨具特色的森林公園已初具規模。這裏還處在呼市、大同旅遊綫的樞紐部位,出殺虎口,經昭君墓,可達內蒙古大草原;沿109國道往東就是著名的雲崗石窟、上下華嚴寺,嚮南延伸可看到北嶽恆山、懸空寺和應縣木塔,嚮西南行90公裏就可到達全國最大的露天煤礦----平朔安太堡露天礦。右玉地處大同、呼市、朔州三市三角地帶。北距呼和浩特市140公裏,東距大同市80公裏,南距朔州市98公裏。進入大同駛入京大高速公路,不足4個小時即可到達北京;跨入朔州直通大運高速公路,兩個多小時即到太原。全縣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境內公路四通八達,109國道、“山和”公路穿境而過,交通運輸條件非常優越。作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縣城,經過近年來大規模改造建設,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進一步提升,農貿、糧貿、畜産品交易市場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專業市場漸成氣候,投資環境十分優越。
雄風扯地,雲帆高懸;潛竜騰淵,鱗爪飛揚。右玉發展優勢日漸凸現,未來前景十分廣阔。一個山川秀美、文明開放、民富縣強的新右玉正在崛起。
註:右玉縣人民政府駐新城鎮。郵編:037200。代碼:140623。區號:0349。 |
|
右玉縣轄4個鎮、6個鄉:新城鎮、右衛鎮、威遠鎮、元堡子鎮、牛心堡鄉、白頭裏鄉、高傢堡鄉、丁傢窯鄉、楊千河鄉、李達窯鄉。
新城鎮
29個村委會:亞別嶺、鄧傢村、餘官屯、上堡、石頭河、七裏鋪、張傢店、賈傢窯、段傢山、下堡、饅頭莊、老鄒窯、南草場、曹虎屯、麻傢灘、馬官屯、袁傢村、西丁村、雙山峽、李景屯、秦昌堡、大堡、郭敖屯、梁傢店、程傢窯、大蔣傢屯、梁傢油坊、東十裏鋪、小蔣傢屯。
威遠鎮
36個村委會:威遠、威坪堡、東王莊、肖傢村、徐傢村、方傢堡、六裏莊、火燒窪、棋桿村、沿山吾、牛傢堡、南八裏、樹兒照、進士灣、孤山子、新墩灣、牛傢坪、白塘子、古城、燕傢堡、後所堡、雙合屯、范家堡、辛堡子、常門鋪、玉成莊、臺子村、燕傢窯、耿傢溝、花傢寺、南程傢窯、南樊傢窯、北十裏鋪、張千戶嶺、東劉傢窯、侯林村、(中陵、孫傢灣、毛傢嶺、後堡、後堡、前堡、喬傢堡、王傢堡、北郭傢堡、高傢辛村、解傢窯、崔傢窯)。
元堡子鎮
24個村委員::元堡子、郭傢堡、蔡傢堡、董半川、大磁窯、小馬營、陽全窪、鬍傢村、西洲裏、辛屯、紅教村、(教場坪、)上吳、下吳、元墩子、增子坊、臘傢屯、大馬營、吐兒水、宣陽寨、梁信屯、南花園、溝兒裏、大油坊頭、小油坊頭。
右衛鎮
50個村委會:聯興、烏林村、下元、紅旗口、李傢堡、柴傢堡、南梁、頭水泉、三裏莊、八裏莊、姬傢溝、袁傢窯、黑流堡、南元、小道溝、五裏莊、北元、西窯溝、黑洲灣、北辛窯、二分關、鬍四窯、王四窯、朱傢窯、沙梁、元山、富傢溝、殺虎口、海子灣、馬營河、康傢灣、北草場、洞子溝、四臺溝、花柳溝、八裏鋪、草溝堡、紅土堡、善傢堡、高墻框、咀流屯、蔡傢屯、魏傢山、宛傢莊、中元、聯豐、北樊傢窯、李前後窯、二十五灣、十八戶營。
白頭裏鄉
25個村委會:白頭裏、趙官屯、馬蓮灘、康傢村、崔傢堡、東史村、李洪河、霸王店、楊傢村、野場、馬村、秦傢灘、昌裏屯、新郝村、龐傢堡、周魚兒、沙圪屯、插門莊、北花園、門傢村、葉傢村、楊官窯、張化村、滴水沿、西史村。
牛心堡鄉
33個村委會:牛心堡、甘泉莊、楊傢窯、集賢莊、石塘、張傢窯、劉傢窯、金傢窯、緱傢村、劉振撫、曹傢梁、海子窪、雲陽堡、何傢村、竜泉溝、夏傢窯、裴傢窯、黃土坡、寺兒灣、消息屯、施官屯、山岔溝、丁傢村、歐傢村、寺兒山、盤石嶺、細傢溝、老墻框、辛窯子、沙傢村、魏安窯、瀋傢窯、(季兒村、)曹傢窯。
丁傢窯鄉
村委會(27個):丁傢窯、蘆草灣、聖水塘、張二窯、青羊溝、郝傢灣、白傢窯、驢躥溝、大興莊、旺傢窯、常坪窯、前窯子、駱駝咀、漢泥溝、井溝、膠泥溝、石人灣、大沙口、辛窯、雲石堡、西劉傢堡、西陳傢窯、西鬍彩溝、中鬍彩溝、南鬍彩溝、前鷹臥山、後鷹臥山。
楊千河鄉
26個村委會:楊千河、牛傢堡、新廟子、周二堡、火燒灘、二道梁、西榆林、四十二、火石溝、陸傢莊、後窯子、曹傢堡、雙扣子、辛村子、道陽村、鐵山堡、黑土窯、劉貴窯、高傢窯、三十二、新坊、西黃傢窯、小蒲州營、西魏傢堡、北崔傢窯、南崔傢窯、(西六裏、十三邊、半溝)。
李達窯鄉
43個村委會:李達窯、薛傢堡、廠灣、周光祿、韓慶灣、柴掌溝、東窯溝、盆兒窪、火燒嶺、魏傢堡、永勝元、大廟山、馬堡、後溝、馬頭山、韓傢窯、官屯堡、喬傢窯、八墩溝、林傢堡、暖泉、殘虎堡、趙傢窯、二十一、破虎堡、邢傢口、二三墩、金傢元、范家窯、李傢窯、黃傢灣、崔傢溝、孔傢溝、莊窩、王傢梁、黃傢窯、(孔傢溝、)張傢灣、算帳堡、姚傢窯、大坡、西十五溝、東十五溝、應洲灣。
高傢堡鄉
34個村委會:高傢堡、宋官屯、西窯頭、李官屯、東窯頭、布傢村、下窯、上柳溝、大川、甘莊、山岔堡、小屯、邊傢堡、溝北村、張傢山、古城堡、東碾頭、西碾頭、下柳溝、劉虎獅村、西碾頭、中碾頭、莊窩坡、曹傢村、下泥溝、馬良村、沙傢寺、蘇傢溝、邵傢村、麻黃頭、上泥溝、何莊、蔡傢獅村、楊傢後山、金傢花板。 |
|
右玉縣,古稱善元縣。據《山西概況》記載,秦置善元縣,屬雁門郡治。西漢沿用秦製,東漢雁門郡南徙後,為定襄郡治。漢末郡縣俱廢,北魏復設置善元縣,後廢。唐以後為雲中縣址。明洪武25年置定邊衛,永樂七年(公元909年)將邊外玉林衛並入右衛,改稱右玉林衛,屬大同府。清初名右玉衛,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旋升為縣稱右玉縣,歸朔平府,府治設右玉。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留縣,歸雁北道。建國初,屬察哈爾省,仍屬雁北區。1958年與左雲縣合併稱左雲縣,1961年復縣。1972年將縣址由舊城遷梁傢油坊。
右玉縣自古為我國北方要塞,這裏自春秋以前一直為北方少數民族所占領。三國時,由於連年混戰,匈奴侵邊,人口流失,右玉一帶成了荒無人煙之地。秦初置善無縣,因拓跋圭建都盛樂(今和林格爾北),右玉屬都城近郊,史稱“盛樂金陵”。西漢高祖初,境內又增設中陵縣,隸雁門郡。明洪武二十五年置定邊衛。永樂七年又設大同右衛。正統年間又將邊外玉林衛並入右衛,改稱右玉林衛,屬大同府。清初改名右玉衛。雍正三年設立右玉縣,歸朔平府,府治設在右玉。民國時廢縣留府,歸雁門道。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革命根據地。
右玉縣歷史悠久,人文昌盛,是山西省的文物大縣、文化大縣,有100多件文物被省博物館收藏。在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出現過不少名人志士。如北齊的高市貴,為驃騎大將軍,戰功顯赫,官至晉洲刺史。明代的孫祥、何廷魁以及麻貴、麻承訓、麻承宣、麻承宗父子均是見諸史書的將領,官職皆在總兵以上。尤其是麻貴更為出類拔萃,官至右都督,與李成梁並為名將,時人有東李西麻之稱。清代亦有文武進士5人,出任知縣、知府。解放後,被譽為中國“裝甲兵之父”的耿耀張,愛國將領王國相,著名醫學家劉治漢,著名學者、教授劉子威等都是右玉縣的佼佼者。解放以來,在黨和國傢的領導下,全縣宣傳文化事業在繼承中創新,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縣委宣傳部、縣文化體育局以及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多次受到國傢、省、市嘉奬;縣道情劇團多次在全省文藝調演中獲奬;由原縣文聯主席付品創作的小說《藉姑娘》曾被中央電視臺改編為電視劇,先後獲得過“趙樹理文學奬”三等奬、山西省文學藝術創作銅牌奬。
2000年,右玉縣轄3個鎮、13個鄉:梁傢油坊鎮、右玉城鎮、威遠堡鎮、牛心堡鄉、白頭裏鄉、元堡子鄉、高傢堡鄉、西碾頭鄉、威坪堡鄉、丁傢窯鄉、楊千河鄉、殺虎口鄉、李達窯鄉、破虎堡鄉、歐傢村鄉、高墻框鄉。總人口105143人,各鄉鎮人口: 粱傢油坊鎮 35382 右玉城鎮 7557 威遠堡鎮 8600 牛心堡鄉 4284 白頭裏鄉 4933 高傢堡鄉 6349 元堡子鄉 7571 西碾頭鄉 2765 威坪堡鄉 2682 丁傢窯鄉 3463 楊千河鄉 3802 殺虎口鄉 2455 李達窯鄉 6375 破虎堡鄉 2249 歐傢村鄉 3008 高墻框鄉 366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
|
境內屬晉北黃土高原組成部分,地勢南高北低,中間平緩,周圍群山環抱,岩石裸露、復土甚薄,植被稀少,水土
流失嚴重。素有“十山九無頭,河水嚮北流”之稱。西部山地諸峰海拔在1500至1750米之間;南部是洪濤山脈,主要山
峰海拔達1700。東部山地諸峰海拔在1700米以上,其中紅傢山海拔1975米,為縣境最高點,北部諸山1600米上下。舊城
關、威遠堡和梁傢油坊的附近為平川區,海拔在1250至1350米之間。主要關隘口有關虎口,兩側山勢險要,是大同通往
內蒙公路所經之處。河流有蒼頭河,發源於平魯祁傢窯,嚮北貫穿縣境中部,從殺虎口出境註入黃河,其支流遍布全縣
各部,主要有馬營河、三道河、李紅河等。 |
|
右玉縣氣候幹寒多風沙,年均氣溫 4℃,一月零下11℃至零下15℃,七月 19℃至20℃。年降雨量450毫米,初霜期為九月上、中旬,無霜期100至120天。 |
|
全縣現有耕地80.53萬畝,農作物以莜麥、𠔌子、豆類、土豆等為主,期次有小麥、玉米、葫麻等。森林覆蓋面積達
144萬畝,育苗9000畝,木材蓄量約24萬立方米。
工業生産有採煤、陶瓷、機械、化肥、水泥、製磚、石灰、針織、皮革加工等。其中以採煤為主。 |
|
經過多年發展,右玉縣的交通變的四通八達.內部交通方面,村村通公路溝通了各條主幹道,也開通了"村村通"莊班車,人畜馱運的現象在上個世紀就不復存在了;外部,,全縣有多條道路通往周邊省份和城市.去往大同,驅車1小時即可到達;去往朔州,1.5小時可以到達,並且可選擇三條道路前往;去往內蒙古呼和浩特,也衹需要2.5小時.交通狀況良好,目前,一條通過右玉的高速公路正在修建過程中^ |
|
晉北道情簡介
晉北道情是中國道情藝術的支流。道情原係道教聲腔藝術,據傳說她始於漢唐,興於元宋,源於終南,是由道歌發展而來的。
1921年,晉北道情流入右玉南山一帶,藝人們教坊學藝,直到1956年正式成了右玉道情劇團,五十年來無不浸透九代傳承藝人們的心血和汗水。
它的劇目百十餘種,分四大類。
一、宣揚道教思想,反映道教生活的,如:《湘子傳》《純陽傳》《張良傳》《翠蓮傳》《莊周傳》等30多種。
二、宣揚修賢勸善或反映民間生活的如,《殺狗》《打刀》《四勸》《分庭》《合鳳裙》《玉鳳配》《蓮花庵》等50多種。
三、反映宮廷生活或社會鬥爭的如《金獅墜》《玉棋子》《王花買父》等20種。
四、現代戲如《燈芯絨》《劉四姐》《阮八姐》《豐收之後》《江姐》等40多種。
右玉道情麯調優美婉轉繁多。如古詞類:《耍孩兒套麯》《西江月套麯》《盤道組合麯》《浪滔沙》《皂羅袍》等;變文類:《平十字》《短十字》《緊十字》各種《河路調》《緊七字》等;特定人物環境、情節之專麯:《大紅袍》《苦相思》《東石榴》《山坡羊》《跌落金錢》等,由梆子戲中吸收來的《流水》《介板》《滾白》等共七十多首。
右玉道情音樂可分:絲弦牌子麯如:《柳青娘》《千聲佛》《黃鶯展翅》等30多首;嗩吶牌子麯:《獅子令》《水竜吟》《轉蓮臺》等20多首;鑼鼓經如:《勾鑼》《急急風》《水釣魚》等30多首。
右玉道情樂隊分文、武兩場。文場由“笛子”“板鬍”“四鬍”“大三弦“等組成;武場由:漁鼓“簡板”“單皮鼓”“大鑼”“大釵”組成。
漁鼓産生於北宋靖康初,是道情唯一獨傢樂器,右玉道情一直延用至今。
民間藝術--右玉道情
道情由來已久,漢唐時即具雛形。在秦滅韓國後,張良為謀恢復韓國,曾藉唱道情,雲遊四方,以訪志士。至唐、佛道並盛,道傢以道教故事,運用道麯宣揚黃老思想。宋、金、元以來,隨着諸宮調的形成與發展,道情受到影響,一些志士不滿異族統治,常閉戶自居,作歌自詠,以唱道情為樂。當時,流行於秦晉兩省。由於方言不一,麯調上産生的流變,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流傳在晉北,則為晉北道情。至明清以來雁北以外二十餘縣均有道情。每逢年節,到處搭班演唱。1953年,右玉縣建立了專業道情劇團,對發展繼承道情藝術起了積極作用,成為當地群衆喜聞樂見的地方戲麯藝術,形成了道情在雁北地方“樂麯係敘事道情”流派體係。在朔城區、右玉、山陰等區縣,農閑時亦有業餘戲班演出。
道情從道教藝術演變為民間藝術,豐富了藝術表演內容和藝術特色,逐漸脫離了宗教的羈絆。傳統劇目有《大劈棺》、《打經堂》、《打刀》、《打碗罐》、《老少換妻》、《摸牌》、《金鳳裙》等。後多移植梆子戲劇目。解放後,亦上演現代戲,如《訂婚之前》、《三世仇》、《山村衛生員》等。為了配合形勢宣傳和調演,也演短小的麯藝說唱小節目。
道情劇目麯調別有風味。音樂優雅動聽,唱腔細膩柔和。文場有三弦、笛子、揚琴、低鬍、二鬍、笙等,武場有漁鼓、簡板、戰鼓、木魚、碰鈴、手鑼等。板式結構為流水、滾白、介板、二性、緊句、慢開頭等。微調表現幽靜、悲哀、傷感情調,宮調表現歡快、奔放、爽朗情調。麯牌有大救駕、鳳鸞和鳴、樂消遙、爬山虎等。在表演方面多受山西梆子的影響。
道情音樂比較豐富,據傳說原有七十二個套麯和一百來種麯調,現在衹能夠收集起十三種套麯和九十六種麯調,其唱腔為聯麯體。它是利用諸宮調的某些麯子互相聯綴起來,組成有層次的大型唱段。每種套麯又有“正、反、平、苦、搶、緊”六種不同的麯子,唱腔是根據需要來臨時組合的。例如:“耍孩兒”的結構就包括“正耍孩兒”、“反耍孩兒”、“平耍孩兒”、“苦耍孩兒”、“搶耍孩兒”、“緊要孩兒”六個麯子。這“正、反、平、苦、搶、緊”各有不同內容:“正”表示用正調演唱,一般用正調演唱的麯調為“商”字調;“反”表示用反調演唱,一般用反調演唱的麯調為“徽”字調;“平”表示一般正常的情緒,“苦”表示愁苦、凄涼的情緒,二者皆用正調演唱;“緊”表示唱腔結構緊湊,“搶”表示唱腔結構喜悅、輕快、類似“搶”一般地速度。另外,道情又巧妙地藉鑒了“晉劇”中的“介板”、“流水”、“滾白”以及昆麯唱腔,彌補了本身的不足。音樂伴奏中的“漁鼓”為道情特定樂器,其文武場樂器與梆子劇種大致相同。
右玉道情 是“晉北道情”三大派係之一 。道情最初衹是說唱形式,在清朝以前基本上沒有職業班社,藝人們多是在逢年過節酬神獻藝,平日則是從事農業或其他職業。到了民國初年,據傳有一個“武為周道情班”為晉北一帶最早的職業班社。班主武為周是應縣人,以領戲班為職業,他在村裏集聚了二十多個藝人經常在大同、懷仁、山陰、應縣、渾源一帶演出,深受廣大觀衆歡迎。
解放後,右玉縣建立了專業道情劇團,1982年雁北戲校道情中專班畢業,集體分配到右玉縣,組建了右玉縣道情劇團。國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7年6月8日,山西省臨縣道情劇團獲得國傢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産日奬。 |
|
從北京、大同進入右玉縣,首先遊覽的是小南山森林公園,接着是縣城西南的中陵湖旅遊區、沿着省道虎山綫,依次是賈傢窯山鬆濤園、蒼頭河生態走廊、辛堡梁萬畝林海、殺虎口古文化旅遊區,由殺虎口進入內蒙古草原。
南山森林公園
位於縣城之南、取“壽比南山”之意,面積40萬畝,園內針闊花混交,喬灌草結合,景區通首20公裏,園區內亭、臺、壇、閣、花、灌、路、園,錯落有緻,有公僕亭、知春亭等,建成了占地面積38畝,蓄水量1.5萬立方米的玉林湖,湖內有假山池塘、瀑布橋梁,登上小船可瀏覽湖內景色,景區內還建有民俗展館,展出當地各種民俗飾物。
賈傢窯山鬆濤園
坐落在縣城以北,虎山綫東側,景區內以鬆柏為主四季常青,樟子鬆、油鬆、落葉鬆在山風中,鬆濤陣陣。革命烈士紀念塔就矗立期間,每逢清明、七一等節日,縣城中小學都要組織師生前來緬懷英烈。
大南山風景旅遊區
大南山
又叫賀蘭山,當地人稱大南山,坐落在縣城西北,距縣城6公裏路程,大南山山勢挺拔雄奇壯觀,最高海拔1592米,山坡上各色樹種交相輝映,極目遠望,緑浪翻滾,山頂上的大墓和明代古碑嚮遊人們講述了一個千古之迷,古碑記載了北魏孝文帝進平城祭奠先祖的事實,據史書記載,魏都今陵就在右玉縣境內。
蒼頭河生態走廊
沿着虎山綫嚮北行進,有一片“林草茫茫、流水潺潺”的狹長地帶,這便是蒼頭河生態走廊,景區屬高原濕地,天然水係、河岸草地、喬灌木林帶和緩坡狀態的農田,形成了北方黃土高原獨特的田園景觀,景區內雞、兔、鷓鴣、狍子、黃羊、狐狸、獾子時隱時行,是露營、傳統農業生態觀光、生態濕地保護觀光的絶佳去處,也是休閑避暑的好地方。
辛堡梁萬畝林海景區
位於縣城北部,虎山綫一側,總面積為14971畝,景區內建有觀光六角鐵亭,周圍全部硬化、緑化、美化、景區內道路也進行了硬化、緑化、美化,景區內四季有緑、三季有花,夏季置身林海,清風拂面,舉目四望、林濤萬頃,成為高品位的天然林風景旅遊區。
中陵湖景區
地處縣城西南,景區以中陵湖庫區為主,建成集庫區旅遊觀光、休閑為一體的旅遊景區,景區內種植北京楊1.6萬株,油鬆1100餘株,樟子鬆3000餘株,垂柳210株,仁用杏1500株,建成26畝多的苗圃一座,觀摩亭兩座,度假村一座,景區內山、水、林、亭、路相互配套,湖面波光漣灧,乘上遊艇,可覓湖光山色的美景,湖內海産品豐富,遊人可自行垂釣,品嚐新鮮海味,已成為右玉周邊地區旅遊首先之地。
著名景區殺虎口,領略西口文化
殺虎口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境內晉蒙兩省(區)交接處,北倚古長城,西臨蒼頭河。作為一代雄關,聞名遐邇,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殺虎口地勢險要,東、西兩山之間形成一條3300米長的狹長走廊,自成天然關口。清《朔平府志》雲:“殺虎口乃直北之要衝也,扼三關而控五原,自古稱為險要”,歷來是兵傢必爭之地。殺虎口又是歷史上的重要稅卡,作為中原與蒙古、新疆、俄國貿易的必經之路,清極盛時期,關稅日進“鬥金鬥銀”。清末年解關稅還有13萬兩之多。明清時期,殺虎口還成為晉商的發源地和主通道。曾經盛極一時的“大盛魁”商號的發祥地就在這裏。另外,“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殺虎口。所謂“東有張傢口,西有殺虎口”。作為古代的軍事要塞和邊貿重鎮,殺虎口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這裏雄偉壯觀的古長城,保存完整的殺虎堡,櫛比鱗次的烽火臺,蒼涼古樸的古戰場,全省罕見的古道敞路坡,工藝精湛的古樂樓等,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殺虎口的大地上。這裏是名符其實的“西口”。“走西口”不僅承載着晉商商幫的光榮與夢想,成長與艱辛,更銘寫了山西人西口移民謀生的血淚悲情。殺虎口是明清山西歷史的縮影,是中國近代金融貿易興衰的實證。
殺虎關古稱參合口,唐朝稱白狼關,宋朝稱牙狼關。明朝為了抵禦蒙古瓦刺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徵戰,故而起名“殺鬍口”。自從明朝隆慶五年,蒙漢“互市”以來,化幹戈為玉帛,殺鬍堡、得勝堡、新平堡(天鎮)馬市重新開放。 1925年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進駐“殺鬍口”。是年,馮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韓多峰為殺鬍關鎮守使。 韓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中原地區與塞外的貿易,遂沿襲自清朝以來的俗稱,正式改名為“殺虎關”。
殺虎口兩側高山對峙,地形十分險峻,其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𠔌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經由此地。
殺虎口關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築,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磚包,城周為1公裏,高11.7米。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殺虎口堡外另築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長、寬、高、厚與舊堡皆同,兩堡之間又於東西築墻相連,成倚角互援之勢。
關於殺虎口及右玉城在明朝時的重要性,由代宗頒賜水陸神禎一事足可看出。代宗朱祁鈺是英宗被蒙古瓦剌俘去後繼位的,他為祈禱上蒼保英宗安全回來,許願如打敗瓦剌,英宗回來,願將“水陸神禎”御賜給朔平府右玉縣。後來於謙組織的京都保衛戰取得勝利,英宗被釋,代宗遂派臣將“水陸神禎”頒賜給右玉,以謝神靈。“水陸神禎”就是皇宮中庫藏的120幅稀世珍品,名貴的繪畫。據說這些畫多出自大唐貞觀年間吳道子和閻立本之手。現在殘存的部分珍品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館內。
殺虎口和右玉城做為軍事要塞,自古戰火不斷,特別是在明正統至嘉靖年間,先後多次被蒙古軍隊攻下來。但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的一場戰爭中,守軍卻在左右無援的情況下,孤軍奮戰,堅守右玉城,長達8個月的時間,這在中國戰爭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這場戰爭起因於“桃鬆寨事件”。桃鬆寨是俺答汗之子辛愛的妾,她與辛愛部下的一個頭目鬼混,被發現後慌忙投奔了明朝,當時的大同總督楊順,為請功邀賞,將其送進京城。辛愛為此率部進攻殺虎口,然後包圍了右玉城。楊順見事情不好,後悔不該收留桃鬆寨,他嚮朝廷謊奏,蒙古辛愛部願用白蓮教起義失敗後跑過去的漢人交換桃鬆寨。皇帝同意了放還桃鬆寨,但辛愛不但未退兵,反又加強了兵力,在進攻右玉城的同時,又嚮大同、宣府一帶長城發起了進攻。
在蒙古兵多次強攻下,右玉城軍民浴血奮戰,右玉守將在作戰中陣亡後,有一位姓尚名表在傢休息的武將,自願擔任了右玉保衛戰的指揮。他在此異常睏難的情況下,除打退敵方進攻之外,還多次抓住有利戰機,偷襲敵營。從九月堅持到第二年的四月,右玉城雖未被攻剋,但城內軍民幾乎已絶炊斷糧,可充饑的牛馬等牲畜也被吃光了。
在形勢十分危急的時候,明廷派兵部尚書楊博親率大軍來解右玉之圍。蒙古兵見右玉城實難攻下,而明朝援軍將至,便自動解除了對右玉城的包圍,從殺虎口撤出長城。
這場戰爭之後,重新加固修繕了殺虎口和右玉城,及殺虎口一帶的長城。並增加了守備兵額,大大提高了殺虎口的防禦能力。
歷史上的“走西口”的故事就發生在殺虎口。
清初,長期鎮壓農民起義和抗清的戰爭,造成北方長城以內生産極大破壞,各地田地荒蕪,屋宇殘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陝西、甘肅和部分河北的破産農民、戰敗的農民起義軍,或“攜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離鄉,冒禁私越長城,“走西口(指山西省殺虎口。後泛指出長城西部各口去內蒙古西部各地),去歸化”“覓食求生”。當時流民由土默特而西,或嚮蒙民租地墾種,或入大漠私墾,形成“走西口”的遷徙群體。加之清朝對蒙古采取懷柔政策。推行喇嘛教,大興寺廟,大量招徠山西、陝西、河北工匠和破産農民;明末,遭林丹汗兵禍,丁口銳減的土默特首領小順義王為補充丁口和蘇木(佐),不分民族破例納丁編佐,以補足30個蘇木(150戶丁口為1個蘇木)的缺額,山、陝流民紛紛前來加入蒙籍;隨着清朝對蒙古封禁政策的鬆弛和歷年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而破産農民隊伍的不斷流入,“走西口”的人漸由土默特而西至阿拉善、額濟納等旗耕牧就食,至解放前延續不斷。解放後纔結束了“走西口”的痛苦歷史。
中央電視臺2009年開年大戲《走西口》,以及電視連續劇《殺虎口》,均根據殺虎口真實史實改編。 |
|
- n.: Youyu County
|
|
右玉 |
|
|
|
右玉縣防疫站 | 右玉縣進修校 | 右玉縣人民醫院 | 右玉縣電大工作站 | 右玉縣衛生防疫站 | 右玉縣教育局自考辦 | 山西省右玉縣中醫院 | 右玉縣康達實業有限公司頤園賓館 | |
|
|
右衛鎮 | 元堡子鎮 | 牛心堡鄉 | 楊千河鄉 | 新城鎮 | 威遠鎮 | 高傢堡鄉 | 白頭裏鄉 | 丁傢窯鄉 | 李達窯鄉 | 牛心鄉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