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行政區劃 Xiangning Xian County |
鄉寧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南側,西隔黃河與陝西省為鄰。總面積2024平方千米,總人口23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昌寧鎮。郵編:042100。代碼:141029。區號:0357。拼音:Xiangning Xian。
行政區劃
鄉寧縣轄5個鎮、5個鄉:昌寧鎮、光華鎮、臺頭鎮、管頭鎮、西坡鎮、雙鶴鄉、關王廟鄉、尉莊鄉、西交口鄉、棗嶺鄉。
歷史沿革
北魏延興四年(474年)置昌寧縣,唐改鄉寧縣。據嘉慶《一統志》,後唐避李國昌諱改昌寧為鄉寧。又據《郡縣釋名》:“鄉寧縣,蓋合呂鄉、昌寧之名為名也。”
?年,鄉寧縣轄:城關鎮、西坡鎮、臺頭鎮、光華鎮、張馬鄉、譚坪鄉、棗嶺鄉、西交口鄉、管頭鄉、下善鄉、雙風淹鄉、崖下鄉、吉傢垣鄉、安汾鄉、尉莊鄉、關王廟鄉。
2000年,鄉寧縣總人口216408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37953 光華鎮 20843 臺頭鎮 12440 管頭鎮 11384 西坡鎮 14566 吉傢原鄉 8235 張馬鄉 11604 下善鄉 8129 崖下鄉 18199 雙鳳濞鄉 6348 關王廟鄉 13909 安汾鄉 7914 尉莊鄉 6607 西交口鄉 12013 棗嶺鄉 15825 譚坪鄉 10439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
|
鄉寧,春秋時屬晉,後因鄂候避居此地而稱鄂城。西漢為騏縣,北魏設昌寧、平昌二縣,屬定陽郡。唐時並平昌入昌寧。五代後唐改昌寧為鄉寧。宋皇祜三年定治今址。縣名沿用至今。 |
|
境內山嶺重疊,溝壑縱橫,多坡地,少平川,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總觀全貌,東北高而西南低,海拔一般在900至1500米之間。呂梁山脈在境內分為兩支:北部一支從東北往西南,有高天山、雲太山等,構成鄉寧縣與吉縣的分界綫;另一支由北而南,穿越縣境中部,直到稷山縣,構成鄉寧縣黃河水係與汾河水係的分水嶺。境內諸山以高天山為最高,海拔1820米。西部黃河沿岸,海拔在500 米以下。境內河流包括大小支流約7000餘條,北部鄂河及黃河沿岸諸河均直接註入黃河,其餘註入汾河。大多數為季節性河流。 |
|
鄉寧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10℃左右,一月零下6℃,七月29℃,年降雨量600毫米,無霜期150天。 |
|
全縣現有耕地39.62萬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𠔌子、黍、豆類等農作物。經濟作物有油料、甜菜、麻類等。野生藥材有黨參、豬苓、連翹等近百種。
工業以煤炭為主,年總産量達 220萬噸。此外有化肥、機械製造、電力、水泥、製藥、鐵木業等生産。 |
|
大寧至臨猗幹綫公路通越城關,有多條城關通住襄汾的支綫公路及通往鄉鎮的簡易公路,與四鄰各縣可通行汽車。但部分山區仍以馱運為主。2008年鄉寧縣基本上實現了各在大隊的村村通油路,油路總算是鋪到村邊裏了。 |
|
鄉寧縣古跡有清代長城,有位於石鼻村乾隆年間的四座民宅,有距城五公裏處在懸崖峭壁上開鑿的千佛洞石窟,石窟洞高 3.1米,寬深各4.5米,四壁所雕神龕佛像姿態莊重,栩栩如生,時刻壁畫和石雕藻井,刀法簡練,做工精細,是隋唐時期的作品。 |
|
楊生輝 1914年4月出生,原籍吉縣中垛底帖村,現籍本縣城關人。1938年入黨,曾任吉縣農救會副主席,1939年12月任决死一縱隊五十七團保衛幹事,1942年在山西沁源縣忠義店戰鬥中犧牲。
鬍承武 1921年出生,,城關人。1942年參加革命,任二一三旅戰士。 1943年抗日戰爭中在臨汾戰鬥中犧牲。
閻應傑 1918年出生,城關人。1943年任太嶽軍區戰士,在沁源縣反擊日軍掃蕩中犧牲。
張廷傑 1923年出生,城關人。1939年參加革命,任二一三旅連長,1945年在抗日戰爭中因公失足落水犧牲。
韓廷臣 又名韓老六,1900年9月6日生,城關人。1938年3月參加本縣人民抗日自衛隊,(後改為山西省工委政治保衛二支隊,二一三旅五十八團二營),1939年轉移到太嶽軍區後,編為决死一縱隊,任五十七團戰士、班長、排長。1945年任五十七團機炮連排長時,在上黨戰役中犧牲於長治北關。
梁玉山 1922午出生,幸福灣人。1945年參加革命,任三縱隊直屬隊排長,共産黨員,1947年7月在廣東省陽山縣戰鬥中犧牲。
韓文成 1919年出生,雲泰山村人。1947年參加八縱隊二十三旅,戰士,1947年12月在運城戰鬥中犧牲。
閻永安 1909年出生,城關鎮西街人。1941年參加八縱隊二十三旅六十三團,戰士。1948年4月10日在臨汾東關戰鬥中犧牲。
鄭德海 1908年出生,城關人。1947年參加四縱隊二十三旅,戰士。1948年6月在河南商水縣多莊戰鬥中犧牲。
蘇海生 1915年出生,圪臺頭村人。1947年參加八縱隊二十四旅七十一團,戰士。1948年7月在榆次縣南莊戰鬥中犧牲。
閻德旺 1916年出生,城關人。1948年參加十三縱隊三十七旅,戰士。1948年7月在大常戰鬥中犧牲。
王玉生 1928年出生,營裏村人,共産黨員,任八縱隊二十四旅戰士。1948年10月在太原戰鬥中犧牲。
賈欠元 1921年出生,緘關人。1947年參加四縱隊二十二旅,戰士。1948年11月在解放戰爭中犧牲。
李更銷 1930年出生,城關人,共産黨員。1948年6月參加十五縱隊六連,戰士。1948年11月在太原戰鬥中犧牲。
楊海民 1929年出生,馱腰坡村人。1947年任四縱隊衛生員,1948年11月2日在楊莊戰鬥中犧牲。
嶽貴元 1914年出生,幸福灣村人。1948年任二十二旅六十四團八連通訊員。1948年12月30日在太原東山戰鬥中犧牲。
劉根盛 1927年出生,富傢原村人。1945年參加革命,戰士。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犧牲。
張協生 1930年出生,西廒村人。1947年參加豫西區四縱隊,戰士。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失蹤。
陳五子 1924年出生,東廒村人。1946年參加革命任八縱隊二十四旅七十一團排長,。共産黨員。1948年在太原戰鬥中犧牲。
文明生 1927年出生,柳澗村人。1947年參加革命,任二十二旅六十六團五連戰士。1948年在解放戰爭中犧牲。
連水明 1923年出生,城關人。1947年參加二十二旅教導隊,戰士。1948年在解放晉東南戰鬥中失蹤。
馮得利 1925年11月出生,城關人。1947年任十四軍四十一師一二一團副班長,1949年在運城戰役中犧牲。
袁森林 1928年出生,西廒村人。1947年參加四軍十師二十九團三連,戰士。1949年在西北作戰犧牲。
史振發 1927年出生,田傢坡村人。1948年任一軍三師九團騎兵營班長。1949年10月在青海大通縣戰鬥中犧牲。
王治安 1924年出生,馮傢溝村人。1948年8月參加一八一師五四二團一營機炮連,戰士。1951年4月24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
潘牛娃 1931年出生,幸福灣村人。1949年參加二十二旅,戰士。1951年在解放太原時失蹤。
成維連 1930年出生,城關東街人。1949年任六O七團八連班長,1953年7月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
曹國鎖 1929年出生,西庶村人。1947年任雲南麗江飛機廠炊事員。1954年在剿匪戰鬥中犧牲。
------------人文鄉寧-------------
鄉寧縣,人稱“臥牛城”,她位於黃河中遊,壺口瀑布附近,山西省西南,臨汾市西隅,呂梁山南端,早在舊石器時期,即有人類在此活動。春秋晉鄂侯居此,稱鄂。戰國先屬韓後屬趙,秦屬北屈,漢為騏縣。之後,又有昌寧、平昌、呂香等稱,五代後唐始稱鄉寧縣。全境面積2029平方公裏,轄10個鄉鎮,182個村,1113個自然村,人口23萬。縣城位於鄂河中遊,海拔950米。縣城建於宋皇祐三年(1051)距今已有947年。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這個古老安寧與世無爭的古老縣城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古至今,名人輩出,(可考《鄉寧縣志》)也有着許多流傳於民間的動人傳說。相傳鄭崇儉在殿試時,皇帝問他的家乡是什麽樣子,鄭答曰:“南北無二裏,東西一條川,人飲泉中水,牛耕山上田。”一個坐落在萬山之中如丸的桃花源式的小城鎮活脫脫跳入了皇帝的眼中!
全縣境內峰巒起伏,溝壑縱橫,梁峁交錯。海拔最高1820.5米(高天山),最低385.1米(師傢灘),相對高差1435.4米。主要山峰有高天山、雲泰山、斷山嶺、雲邱山、林山等。境內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多風,夏季炎熱,秋季爽涼,鼕季寒冷;年平均日照介於2400-2700小時之間、降水量570毫米、氣溫攝氏9.9度、無霜期212天。地域氣候差異較大,自然形成涼溫、中溫和暖溫等小氣候。
鄉寧土地遼闊,物華天寶。礦産資源,得天獨厚,以煤著稱。煤田面積約1600平方公裏,占總面積78%,勘探儲量153億噸,可采量130億噸;煤層最厚8米;全係主焦煤,低硫、低灰、發熱量大、易開採,被確定為全國稀有煤種,故有“煤炭之鄉”的美稱。其次為鐵礦,儲量約在億噸以上,品位一般在45-63%之間。此外還有石灰石、石英、石膏、紫砂陶土、長石、雲母、硫磺、瑪瑙、鋁土和銅、鋁、鈾、鍺、鎵、銀等。生物資源以林、草、藥材和牛、羊、驢、騾、馬及各種野獸為主。水資源因地下斷層滲漏,較為貧乏,地表水年來水量9545萬立方米,主要河流有鄂河、羅河、豁都峪、三官峪、馬匹峪、黃華峪、瓜峪、青石峪及252條1公裏以上的支流或溝道。地下水埋藏分佈面積僅有198萬畝,儲量3200萬立方米,不易開採利用,人畜飲水主要靠1369處小泉小水供給。
鄉寧縣交通以公路為主。境內有國道209、309綫、省道3條共5條幹綫公路。209國道縱貫縣域西部地區,溝通本縣與運城市及呂梁地區的聯繫;309國道橫貫縣域東北部,溝通本縣與臨汾堯都區的聯繫。省道分別由縣城通達稷山、襄汾,並與候西一候月鐵路、晉韓公路和南同蒲鐵路、大運高速相接。
鄉寧歷代人才輩出,歷史上著名人物有:明嘉靖吏部文選司郎中王與齡,在任澄清銓敘、廉潔奉公,後因剛直不阿,被嚴嵩奏本除名。清方志學家、書法傢、金石傢楊篤,一生編纂《山西通志》和河北、山西兩省10部州、縣志,志成身卒,成為一代志傑。清進士吳庚,曾任陝西省臨潼縣知事,後棄官歸隱,纂修《鄉寧縣志》。民國時期楊珏、閻寧波、閻棠、王瑞生、王澤江、李振國、李振權、閻應傑、鬍青、閻聰等愛國志士,積極參加抗日救國和革命鬥爭,成為本縣早期共産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涌現出華順德、張善娃、耿寧成、盧可智等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人物。還有一批批鄉寧籍人在全國各地工作,為建設祖國貢獻才智。
鄉寧地方名産品種繁多:下縣的“益壽”長山藥,雪白軟綿;“鄉寧紅”花椒、蘋果等係列産品,享譽三晉;新開發的“琪爾康”翅果油以及“盛寶王”係列産品正走俏市場,倍受青睞。
鄉寧名勝古跡,有戰國時荀息墓,廉頗墓;隋唐千佛洞;宋代柏山寺;金代壽聖晨鐘;明代結義廟、文筆雙塔;清代杜傢院以及剛剛建成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華靈廟抗日紀念館。還有風光獨特、極有開發價值的雲邱山、萬堡山、一綫天、黃河峽𠔌等自然勝景。
(人文鄉寧,2008年04月14,天下遊移-參閱鄉寧對外宣傳網-鄉寧概況編寫配圖) |
|
鄉寧,春秋時屬晉,後因鄂候避居此地而稱鄂城。西漢為騏縣,北魏設昌寧、平昌二縣,屬定陽郡。唐時並平昌入昌寧。五代後唐改昌寧為鄉寧。宋皇祜三年定治今址。縣名沿用至今。鄉寧縣,人稱“臥牛城”,她位於黃河中遊,壺口瀑布附近,山西省西南,臨汾市西隅,呂梁山南端,早在舊石器時期,即有人類在此活動。春秋晉鄂侯居此,稱鄂。戰國先屬韓後屬趙,秦屬北屈,漢為騏縣。之後,又有昌寧、平昌、呂香等稱,五代後唐始稱鄉寧縣。全境面積2029平方公裏,轄10個鄉鎮,182個村,1113個自然村,人口23萬。縣城位於鄂河中遊,海拔950米。縣城建於宋皇祐三年(1051)距今已有947年。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這個古老安寧與世無爭的古老縣城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古至今,名人輩出,(可考《鄉寧縣志》)也有着許多流傳於民間的動人傳說。相傳鄭崇儉在殿試時,皇帝問他的家乡是什麽樣子,鄭答曰:“南北無二裏,東西一條川,人飲泉中水,牛耕山上田。”一個坐落在萬山之中如丸的桃花源式的小城鎮活脫脫跳入了皇帝的眼中! |
|
全縣境內峰巒起伏,溝壑縱橫,梁峁交錯。海拔最高1820.5米(高天山),最低385.1米(師傢灘),相對高差1435.4米。主要山峰有高天山、雲泰山、斷山嶺、雲邱山、林山等。
境內山嶺重疊,溝壑縱橫,多坡地,少平川,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總觀全貌,東北高而西南低,海拔一般在900至1500米之間。呂梁山脈在境內分為兩支:北部一支從東北往西南,有高天山、雲太山等,構成鄉寧縣與吉縣的分界綫;另一支由北而南,穿越縣境中部,直到稷山縣,構成鄉寧縣黃河水係與汾河水係的分水嶺。境內諸山以高天山為最高,海拔1820米。西部黃河沿岸,海拔在500 米以下。境內河流包括大小支流約7000餘條,北部鄂河及黃河沿岸諸河均直接註入黃河,其餘註入汾河。大多數為季節性河流。 |
|
鄉寧土地遼闊,物華天寶。礦産資源,得天獨厚,以煤著稱。煤田面積約1600平方公裏,占總面積78%,勘探儲量153億噸,可采量130億噸;煤層最厚8米;全係主焦煤,低硫、低灰、發熱量大、易開採,被確定為全國稀有煤種,故有“煤炭之鄉”的美稱。其次為鐵礦,儲量約在億噸以上,品位一般在45-63%之間。此外還有石灰石、石英、石膏、紫砂陶土、長石、雲母、硫磺、瑪瑙、鋁土和銅、鋁、鈾、鍺、鎵、銀等。生物資源以林、草、藥材和牛、羊、驢、騾、馬及各種野獸為主。水資源因地下斷層滲漏,較為貧乏,地表水年來水量9545萬立方米,主要河流有鄂河、羅河、豁都峪、三官峪、馬匹峪、黃華峪、瓜峪、青石峪及252條1公裏以上的支流或溝道。地下水埋藏分佈面積僅有198萬畝,儲量3200萬立方米,不易開採利用,人畜飲水主要靠1369處小泉小水供給。 |
|
鄉寧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10℃左右,一月零下6℃,七月29℃,年降雨量600毫米,無霜期150天。地域氣候差異較大,自然形成涼溫、中溫和暖溫等小氣候。境內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多風,夏季炎熱,秋季爽涼,鼕季寒冷;年平均日照介於2400-2700小時之間、降水量570毫米、氣溫攝氏9.9度、無霜期212天。 |
|
大寧至臨猗幹綫公路通越城關,有多條城關通住襄汾的支綫公路及通往鄉鎮的簡易公路,與四鄰各縣可通行汽車。但部分山區仍以馱運為主。2008年鄉寧縣基本上實現了各在大隊的村村通油路,油路總算是鋪到村邊裏了。鄉寧縣交通以公路為主。境內有國道209、309綫、省道3條共5條幹綫公路。209國道縱貫縣域西部地區,溝通本縣與運城市及呂梁地區的聯繫;309國道橫貫縣域東北部,溝通本縣與臨汾堯都區的聯繫。省道分別由縣城通達稷山、襄汾,並與候西一候月鐵路、晉韓公路和南同蒲鐵路、大運高速相接。 |
|
鄉寧縣古跡有清代長城,有位於石鼻村乾隆年間的四座民宅,有距城五公裏處在懸崖峭壁上開鑿的千佛洞石窟,石窟洞高 3.1米,寬深各4.5米,四壁所雕神龕佛像姿態莊重,栩栩如生,時刻壁畫和石雕藻井,刀法簡練,做工精細,是隋唐時期的作品。有戰國時荀息墓,廉頗墓;宋代柏山寺;金代壽聖晨鐘;明代結義廟、文筆雙塔;清代杜傢院以及剛剛建成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華靈廟抗日紀念館。還有風光獨特、極有開發價值的雲邱山、萬堡山、一綫天、黃河峽𠔌等自然勝景。 |
|
鄉寧地方名産品種繁多:下縣的“益壽”長山藥,雪白軟綿;“鄉寧紅”花椒、蘋果等係列産品,享譽三晉;新開發的“琪爾康”翅果油以及“盛寶王”係列産品正走俏市場,倍受青睞。 |
|
鄉寧歷代人才輩出,歷史上著名人物有:明嘉靖吏部文選司郎中王與齡,在任澄清銓敘、廉潔奉公,後因剛直不阿,被嚴嵩奏本除名。清方志學家、書法傢、金石傢楊篤,一生編纂《山西通志》和河北、山西兩省10部州、縣志,志成身卒,成為一代志傑。清進士吳庚,曾任陝西省臨潼縣知事,後棄官歸隱,纂修《鄉寧縣志》。民國時期楊珏、閻寧波、閻棠、王瑞生、王澤江、李振國、李振權、閻應傑、鬍青、閻聰等愛國志士,積極參加抗日救國和革命鬥爭,成為本縣早期共産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涌現出華順德、張善娃、耿寧成、盧可智等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人物。還有一批批鄉寧籍人在全國各地工作,為建設祖國貢獻才智。
楊生輝 1914年4月出生,原籍吉縣中垛底帖村,現籍本縣城關人。1938年入黨,曾任吉縣農救會副主席,1939年12月任决死一縱隊五十七團保衛幹事,1942年在山西沁源縣忠義店戰鬥中犧牲。
鬍承武 1921年出生,,城關人。1942年參加革命,任二一三旅戰士。 1943年抗日戰爭中在臨汾戰鬥中犧牲。
閻應傑 1918年出生,城關人。1943年任太嶽軍區戰士,在沁源縣反擊日軍掃蕩中犧牲。
張廷傑 1923年出生,城關人。1939年參加革命,任二一三旅連長,1945年在抗日戰爭中因公失足落水犧牲。
韓廷臣 又名韓老六,1900年9月6日生,城關人。1938年3月參加本縣人民抗日自衛隊,(後改為山西省工委政治保衛二支隊,二一三旅五十八團二營),1939年轉移到太嶽軍區後,編為决死一縱隊,任五十七團戰士、班長、排長。1945年任五十七團機炮連排長時,在上黨戰役中犧牲於長治北關。
梁玉山 1922午出生,幸福灣人。1945年參加革命,任三縱隊直屬隊排長,共産黨員,1947年7月在廣東省陽山縣戰鬥中犧牲。
韓文成 1919年出生,雲泰山村人。1947年參加八縱隊二十三旅,戰士,1947年12月在運城戰鬥中犧牲。
閻永安 1909年出生,城關鎮西街人。1941年參加八縱隊二十三旅六十三團,戰士。1948年4月10日在臨汾東關戰鬥中犧牲。
鄭德海 1908年出生,城關人。1947年參加四縱隊二十三旅,戰士。1948年6月在河南商水縣多莊戰鬥中犧牲。
蘇海生 1915年出生,圪臺頭村人。1947年參加八縱隊二十四旅七十一團,戰士。1948年7月在榆次縣南莊戰鬥中犧牲。
閻德旺 1916年出生,城關人。1948年參加十三縱隊三十七旅,戰士。1948年7月在大常戰鬥中犧牲。
王玉生 1928年出生,營裏村人,共産黨員,任八縱隊二十四旅戰士。1948年10月在太原戰鬥中犧牲。
賈欠元 1921年出生,緘關人。1947年參加四縱隊二十二旅,戰士。1948年11月在解放戰爭中犧牲。
李更銷 1930年出生,城關人,共産黨員。1948年6月參加十五縱隊六連,戰士。1948年11月在太原戰鬥中犧牲。
楊海民 1929年出生,馱腰坡村人。1947年任四縱隊衛生員,1948年11月2日在楊莊戰鬥中犧牲。
嶽貴元 1914年出生,幸福灣村人。1948年任二十二旅六十四團八連通訊員。1948年12月30日在太原東山戰鬥中犧牲。
劉根盛 1927年出生,富傢原村人。1945年參加革命,戰士。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犧牲。
張協生 1930年出生,西廒村人。1947年參加豫西區四縱隊,戰士。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失蹤。
陳五子 1924年出生,東廒村人。1946年參加革命任八縱隊二十四旅七十一團排長,。共産黨員。1948年在太原戰鬥中犧牲。
文明生 1927年出生,柳澗村人。1947年參加革命,任二十二旅六十六團五連戰士。1948年在解放戰爭中犧牲。
連水明 1923年出生,城關人。1947年參加二十二旅教導隊,戰士。1948年在解放晉東南戰鬥中失蹤。
馮得利 1925年11月出生,城關人。1947年任十四軍四十一師一二一團副班長,1949年在運城戰役中犧牲。
袁森林 1928年出生,西廒村人。1947年參加四軍十師二十九團三連,戰士。1949年在西北作戰犧牲。
史振發 1927年出生,田傢坡村人。1948年任一軍三師九團騎兵營班長。1949年10月在青海大通縣戰鬥中犧牲。
王治安 1924年出生,馮傢溝村人。1948年8月參加一八一師五四二團一營機炮連,戰士。1951年4月24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
潘牛娃 1931年出生,幸福灣村人。1949年參加二十二旅,戰士。1951年在解放太原時失蹤。
成維連 1930年出生,城關東街人。1949年任六O七團八連班長,1953年7月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
曹國鎖 1929年出生,西庶村人。1947年任雲南麗江飛機廠炊事員。1954年在剿匪戰鬥中犧牲。 |
|
- n.: Xiangning County
|
|
鄉寧 |
|
鄉寧縣檔案館 | 鄉寧縣中醫院 | 鄉寧縣人民醫院 | 鄉寧縣電力公司 | 鄉寧縣北山公園 | 鄉寧縣柏木慘案 | 鄉寧縣中醫醫院 | 鄉寧縣城關醫院 | 鄉寧縣發展計劃局 | 鄉寧縣永昌源集團 | 中共鄉寧縣委黨校 | 鄉寧縣婦幼保健站 | 鄉寧縣衛生防疫站 | |
|
|
管頭鎮 | 光華鎮 | 臺頭鎮 | 昌寧鎮 | 西坡鎮 | 雙鶴鄉 | 關王廟鄉 | 尉莊鄉 | 西交口鄉 | 棗嶺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