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山西 >临汾 > 洪洞县
显示地图
目录
行政区划 Hongtong Xian County
  洪洞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临汾盆地北部。总面积1494平方千米,总人口7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大槐树镇。邮编:031600。代码:141024。区号:0357。拼音:Hongtong Xian。
  
  行政区划
    洪洞县辖9个镇、7个乡:大槐树镇、甘亭镇、曲亭镇、苏堡镇、广胜寺镇、明姜镇、赵城镇、万安镇、刘家垣镇 、淹底乡、兴唐寺乡、堤村乡、辛村乡 、龙马乡、山头乡、左木乡。
  
  历史沿革
    汉置扬县,东魏初置洪洞镇。隋置洪洞县。一说洪洞,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涛澎湃。又据《旧唐书·地理志》,取义县北之洪洞岭。又据《山西通志》:“县北五里有洪崖古洞,县以洞名。”
  
    2000年,洪洞县总人口693261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2524 甘亭镇 37429 曲亭镇 36828 苏堡镇 26067 广胜寺镇 49263 明姜镇 39257 赵城镇 66096 万安镇 31378 刘家垣镇 27154 南王乡 23910 冯张乡 32357 淹底乡 27940 孔峪乡 9567 古罗乡 13379 圣王乡 8608 苑川乡 14982 南沟乡 8145 堤村乡 50117 马牧乡 32963 白石乡 22810 龙马乡 25569 左家沟乡 18430 双昌乡 12891 山头乡 7124 左木乡 8473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县情概况
  人口:73万。
  邮政编码:041600。
  县人民政府驻地:大槐树镇。
  读音拼音:Hongtong Xian
地形地貌
  洪洞县地势总的来说是东西高、中部低。东部为霍山,最高峰老爷顶海拔2347米。西部为吕梁山系,山势低缓绵长,最高峰泰山顶海拔1347.6米。中部汾河自北向南纵贯,平川轮廓也由北而南逐渐展宽。山地外围布有大面积的丘陵,靠东西两山自北向南连绵不断,多形成梁、垣、峁黄土地貌。全县可分山地、丘陵、山前倾斜平原、河谷阶地四种地貌单元。山地占总面积的18.9%,丘陵占32.8%,山前倾斜平原占26.7%,中部河谷阶地占总面积的21.6%。全县平均海拔430米。
经济发展
  洪洞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93亿元,同比增长10%;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0.1亿元,增长7.4%;财政收入达到16.47亿元,增长2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76元,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5元,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2亿元,增长19.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亿元,增长5.7%。
历史沿革
  洪洞县是原洪洞和赵城两县于1954年合并。洪洞县名的来源根据传统的说法是因城南有洪崖古洞而得名。赵城为周缪王封造父之地,后为赵简子食邑,故名赵城。
  洪洞县历史悠久,在唐、虞、夏、商时代,洪洞、赵城均为冀州之域。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古城在今县城东南18公里的范村附近。
  赵城当时为赵国,今赵城东北三里简子城为故城。春秋时,洪洞为悼公之弟干的食邑,号日杨干,后为羊舌胖食邑。到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始为杨县。赵城为赵简子食邑之地。洪、赵均属晋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洪洞为杨县,治所在今范村。赵城属彘县,治所在今霍州,均属河东郡,西汉因之。
  东汉阳嘉三年(134年),彘县改为永安,洪洞仍称杨县。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洪、赵属魏。正始八年(247年),置平阳郡,辖杨县、永安。西晋因之。永安县治所曾一度在今赵城东北十五里仇池。十六国时,两县均属平阳郡。北朝均属晋州总管府。北魏仍属平阳郡,洪、赵属禽昌县。隋义宁元年(617)始置赵城县。义宁二年改杨县为洪洞县。两县均属临汾郡。洪、赵二县自隋置县以来一直沿传当代。唐时,洪、赵属晋州,赵城县治迁今赵城镇。五代十国时,设建雄军节度使,辖洪洞。赵城无考。
  北宋洪、赵均属平阳府。其间熙宁五年(1072年),赵城曾省人洪洞为镇。元丰三年(1080年)又复县。金代洪、赵均属平阳府。元代洪洞屑晋宁路,赵城属霍州。明清洪赵属平阳府,府治在临汾。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霍州为直隶州,领灵石、赵城二县,州治在霍州。洪洞仍属平阳府。
  民国初,洪、赵均属河东道,道治在运城。抗战爆发后,洪、赵属第六专署。洪、赵沦陷后,洪洞县政府驻河西韩家庄,赵城县政府驻罗云、双昌。日伪时期,洪、赵归冀宁道管辖。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敌后,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抗日政权,1941年9月成立太岳行晋绥九分区管辖。
  日本投降后,洪、赵两县又成立民主政府,洪洞县人民政府驻师村,赵城县人民政府驻兴旺峪。解放后两县政府各驻县城,均属临汾专署管辖。1954年7月1日洪、赵两县合并为洪赵县,县治在洪洞,属晋南专署。1958年10月。洪赵县与霍汾县合并,称洪洞县,县治在洪洞城。1959~9月霍汾从洪洞分出,恢复原置。1971年临汾与运城分署分置,洪洞归临汾行署管辖至今,县人民政府驻洪洞县城。
文化资源
  洪洞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洪洞,西周为杨候国,秦汉置杨县,隋改洪洞至今,因境内有“洪崖”、“古洞”两个自然地貌而得名。人文资源古老独特,民俗风情绚丽多彩。六百多年来,“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使洪洞大槐树成为大半个中国百姓魂萦梦牵的“根”。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有三绝一奇:全国四大名塔之一飞虹琉璃宝塔,国内首屈一指;佛国圣典《赵城金藏》,举世无双;元代戏剧壁画保存完整,独一无二;唐代左右对扭千年古柏,传说神奇。
  一曲“苏三起解”更使洪洞名扬四海,囚禁苏三的监狱也是全国最完整的惟一一座明代监狱。侯村女娲陵寝是炼石补天的伟大祖先女娲最后长眠的地方。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引发的五拮年传承不衰的羊獬历山联姻民俗全国绝无仅有。另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庙、泰云寺、碧霞圣母宫等古典建筑艺术的瑰宝以及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青龙山玄帝宫、清净幽雅、小巧玲珑的净石宫,九凤朝阳、二龙戏珠的乾元山元阳观,避暑圣地兴唐寺等集人文、古建、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名胜古迹。还有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开发价值的坊堆甲骨文遗址,上村遗址,古杨侯国遗址,永凝堡西周古墓遗址,侯村龙山文化遗址。加之有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洪洞罗云村)更是闻名。著名作家李荐葆称洪洞县为“神圣之邦”,因为“华夏大半部古文明史在这里浓缩,抓一把沃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
自然资源
  洪洞县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东西部山区大量蕴藏着煤、铁、铜、石膏、等3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大,开采价值高,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洪洞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县”之一,尤以煤炭为最,据勘探测算,全县煤炭总储量44.15亿吨,可开采量20.15亿吨,且煤质好,埋藏浅,分布广。汾河自北向南贯穿中端,全长45.8公里,先后12条季节性的河流汇入,河流全长332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87立方米。地下储水量为1.04亿立方米。全县有大小泉水126处,年径流量为1.5亿立方米,其中霍泉最大,年径流量为1.3亿立方米。中小型水库9座、塘坝工程12座,总库容260余万立方米。南同蒲铁路干线、大运公路、霍候一级路、祁临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国道309线、赵克公路、洪古公路横跨东西;县乡公路星罗棋布、四通八达,自成体系。
洪洞大槐树景区景点
  主要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香桥、鹳鸣桥、莲馨桥、同源渠、过厅、迁民壁画、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石经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树、思源潭、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洪崖古洞等景点。
  根雕大门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槐香桥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鹳鸣桥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老鹳窝是一个情结,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它是老家的标志,是祖地的图腾。六百年来,汾水之弯,槐荫之下,鹳鸟群栖,戏水觅草,追逐鸣啭,声犹在耳。游子思乡之情,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果如鹳鸣之韵,绕梁回野,久久不绝。
  莲馨桥
  洪洞自古就有莲花城的美誉,盛产莲藕,盛夏而后,到处莲花盛开,花香沁人,整座洪洞城都被莲花包围。道光进士、洪洞玉峰院讲席,祁宿藻《故乡吟》中有“一经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源渡。”的诗句。莲花是圣洁之花,君子之花,“莲馨”谐“连心”,寓意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
  同源渠
  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过厅
  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第一首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第二首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
  迁民壁画
  这幅迁民图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反映了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据正史记载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个移民过程历经洪武到永乐先后近50年时间。移民在广济寺外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领取外迁用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
  牌坊
  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
  茶室
  茶室,建于民国三年,专供游客歇脚休息、品茶聊天的场所。面宽10.45米,进深4.77米,面积不大,脊高一般,形貌与民居无异,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匾额与楹联所表述的也正是这种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
  一代大槐树遗址
  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刘子林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
  二、三代大槐树
  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石经幢
  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
  千年槐根
  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新塑大槐树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思源潭
  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遥远而淡忘对自己源头的眷恋。在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掸尘净手,以虔诚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献殿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祭祀广场
  “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9207平方米,总投资150余万元。采用混凝土垫基,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游人在这里既可体验殿堂的庄严,又可体验广场的壮阔。
  祭祖堂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洪崖古洞
  “洪崖斩壁”、“古洞连云”是洪洞八景之二,洪洞县名的来历是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为演绎洪洞这一胜景,修建了此“洪崖古洞”。“洪崖古洞”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宽2.5米,洞内蜿蜒曲折,可供游客参观游览。
主要景点
  洪洞县大槐树镇
  (一)关帝楼
  关帝楼,又名春秋楼,位于洪洞县城中地段。明嘉靖十年(1531),城内人郭钺等筹资创建。建成初,同时供奉真武大帝、二郎神、关帝,因而又称三真阁。楼平面呈方形,十字歇山顶。北面悬有董寿平先生题写的“飞栋临庐”匾,内供关帝夜读《春秋》木雕像。
  (二)大士庵
  位于洪洞县城中地段,文庙街从庵后穿过,北与关帝楼隔街相峙。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创建,整个建筑占地近二亩,建筑格局略似民间四合院,现存大殿、东西配殿、寮房、客堂、斋房等。
  (三)千佛寺
  位于洪洞县城东门内,创建于明代。共有前、中、后三大殿。前殿代山门,中殿供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后殿中供有释迦牟尼佛,两房供有文殊和普贤菩萨,大殿东西两边上供有千座佛像,故称“千佛寺”。1985年8月5日,千佛寺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永凝堡西周遗址
  位于大槐树镇永凝堡村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发现,面积10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2—4米暴露有灰坑等。1981年省考古所和临汾文物班联合在此进行了发掘。出土器物有鼎、鬲、车马器等铜器,鬲、豆、尊等陶器,玉器等。
  (五)钟楼寺
  位于县城东门口路北,始建于宋代,现存钟楼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修建筑。钟楼座北向南,重檐十字歇山顶,琉璃瓦覆顶,内悬宋元佑八年(1093)所铸造大铁钟。钟楼寺建筑古朴、雅致,置身其中给人以灵动相融、超凡脱俗之感。
  (六)候家堡候家宅院
  位于大槐树镇候家堡村中央,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宅院主人候源征系当地富户。候家宅院由前后二进院落组成,占地约四亩有余,因其保存完好,建造精致,在洪洞的民居建筑中,占有特殊的地位,198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苗村祖师庙
  位于大槐树镇苗村西南,占地约二亩余,始建于元代,明代曾加以修葺,现存建筑正殿、垛殿、配殿、戏台为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后的格局,供奉玄天祖师,采用分心造法。
  (八)上纪落石坡
  位于上纪落村南端,与国士桥相接。旧时为南北交通要冲,俗称官道,又称驿道。光绪十九年(1893),赵城知县湖南人李寿芝虑于坡道遇大雨时冲损难行,捐资修建石板坡。当地百姓为表扬其功,在坡顶西侧,立功德碑,简叙其修坡事迹。
  (九)国士桥
  位于大槐树镇上纪落村与下纪落村交界处,北接石板坡。相传春秋时即有桥,因晋国智伯的仆人豫让曾在此处谋杀赵简子,后人遂称此桥为国士桥。现存为明代建筑,通体石砌,券拱二孔,拱顶有石雕,形象凶猛,雕法精湛。
  (十)李堡韩尚书墓
  位于大槐树镇李堡村西大锡沟,占地一余亩,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韩尚书名文,字贯道,明中叶洪洞李堡村人。居官清廉,因弹劾宦官刘瑾等八人专权,被贬回乡。明嘉清五年(1526)病逝。嘉靖帝追赠韩文官街至太傅,赐银钱敛葬。祭祀规格与师旷墓、皋陶墓相同。
  (十一)姚庄朝议大夫墓碑楼
  位于大槐树镇姚庄村村南,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碑楼内嵌青石碑文记载此墓为:敕授儒林郎候选州同赠朝议大夫议叙知府张公辰工府君暨赠孺人姚刘太君、王太君、杨太君之墓。该青石碑对后人研究清文化及葬俗有一定价值。
  (十二)庄园教堂
  位于大槐树镇涧桥村东北、庄园村的西南,又称露德圣母堂。1916年,由荷兰籍法神甫主持修建。每年耶稣复活、圣神降临、圣母升天、耶稣圣诞四大占礼期间,洪洞、临汾等地的天主教徒约千余人前来该堂过宗教生活。
  (十三)梗壁文峰塔
  位于大槐树镇梗壁村村南,始建于清代。塔顶放陶制宝顶,意为聚祥瑞,纳灵气,佑庇当地百姓之用。值得一提的是,塔顶葫芦形宝顶多年来一直北倾,历经风雨,仍坚固如初。
  广胜寺镇
  (一)飞虹塔
  位于广胜寺镇广胜寺上寺,屹立于山前的正面,建于明朝(1515——1527),历时十二载。飞虹塔呈八角形十三级,高47米,为锥形,全部砖砌。底层设有回廊,一层一组图案,尤为巍峨壮观,引人注目。其建筑艺术在全国首屈一指,为全国琉璃第一塔,被誉为“国宝”。
  (二)广胜寺弥陀殿
  位于飞虹塔后,即上寺前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明间开门,四壁无窗,虽经明代重修,但仍保持元代结构特点。殿内主像是明代铜像阿弥陀佛像,两侧为泥塑观世音和大势菩萨像。墙边有一排红色的藏经木柜,闻名于世的《赵城金藏》原来就藏在这里。
  (三)广胜寺大雄宝殿
  广胜寺上寺中殿称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单檐悬山顶,殿内设佛龛,供木雕佛像三尊,中为释迦牟尼,两侧为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佛龛两侧及背后有明代铸的十八罗汉和清代泥塑观音像。
  (四)广胜寺毗卢殿
  广胜寺上寺后殿称为毗卢殿,系元代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内泥塑三佛、四菩萨、三十五尊铁雕铸佛像和五十三佛壁画等,系明代作品。
  (五)广胜寺元代壁画
  广胜寺下寺水神庙(明应王殿)内,四壁布满元代壁画。这些壁画,内容多为民俗,实乃可贵,为元泰定元年(1324年)所绘。技法非常娴熟,人物清逸生动,线条流畅有力,构图章法巧妙,其艺术价值极高,为广胜寺“三绝”之一。
  (六)泰云寺
  位于广胜寺镇石桥村北,洪广路南侧,该寺始建于唐代天宝十五年(756),北宋雍熙年间重修,清乾隆年间再次重修。该寺的建筑和绘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考古价值。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碧霞圣母宫
  位于广胜寺镇坊堆村西,明代建筑,199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雕塑、悬塑精美绝伦,是一处等级较高的道教圣地。2002—2003年,省文物局会同县文物旅游局,对碧霞圣母宫进行了修复。
  (八)霍泉
  位于广胜寺水神庙前东南隅,俗称海场,即霍泉源头。因流于霍山之麓而得名。霍泉源自沁源诸山,向西流至安泽县的渗水滩,涌入地下的透水层,伏流80余华里,于霍山之麓广胜寺山脚磐石中喷发而出,在此汇集成潭。泉水清澈见底,为水神庙又一胜迹。
  (九)广胜寺地震纪念亭
  位于广胜寺霍山南麓半山腰,2003年9月21日建成,纯木结构四角亭,琉璃瓦覆顶,饰以彩绘。亭中置石碑一通,上刻“地震纪念亭”五个行书大字。该亭为纪念元成宗大德七年(1030)8月6日在洪洞、赵城一带发生的一次八级大地震而立。
  (十)九箕山洗耳泉
  位于广胜寺镇封里村的九箕山中,泉水从山脚流出,清澈甘醇,流量为1.5公升每秒。据当地人讲,泉水遇到干旱季节不减流,雨涝时节不增大。因口感稍甘甜,人们又称“甘泉”。
  (十一)早觉村村门楼
  位于广胜寺镇早觉村北,现存为清代建筑。底部砖砌基座,基座顶部四面砖砌护栏,中间立木起楼,重檐十字歇山顶。中间四柱直通顶部,柱间耍头雕刻成草龙形状,雀替雕作夔龙拱壁图案。站在楼上,可绕檐环行,四望烟村雾树,霍岳东峙,宛如图画。
英文解释
  1. n.:  Hongtong County
近义词
洪洞
相关词
人物工人运动领袖旅游山西霍山广胜寺阳谷县
侨润街道侨润街道办事处新农村张姓乡镇更多结果...
包含词
洪洞县档案馆洪洞县三角河洪洞县中医院
洪洞县人民医院洪洞县第一中学洪洞县常青宾馆
苏三离了洪洞县洪洞县城关医院洪洞县中医医院
洪洞县外科医院洪洞县口腔医院洪洞县化纤纺纱厂
洪洞县妇幼保健站洪洞县卫生防疫站洪洞县大槐树蒲剧团
山西省洪洞县第一中学校山西省洪洞县口腔医院山西省洪洞县外科医院
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洪洞县赵城镇凤凰城宾馆山西省洪洞县槐香园饭店
洪洞县普通话无此音山西省洪洞县教师进修学校洪洞县心脑专科医院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山西省洪洞县分校
分类详情
张开广胜寺镇张开赵城镇张开刘家垣镇张开堤村乡张开万安镇
张开淹底乡张开龙马乡张开辛村乡张开大槐树镇张开甘亭镇
张开曲亭镇张开明姜镇张开兴唐寺乡张开山头乡张开左木乡
张开苏堡镇
广胜寺苏三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