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山西 >臨汾 > 洪洞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 Hongtong Xian County
  洪洞縣位於山西省中南部,臨汾盆地北部。總面積1494平方千米,總人口73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大槐樹鎮。郵編:031600。代碼:141024。區號:0357。拼音:Hongtong Xian。
  
  行政區劃
    洪洞縣轄9個鎮、7個鄉:大槐樹鎮、甘亭鎮、麯亭鎮、蘇堡鎮、廣勝寺鎮、明薑鎮、趙城鎮、萬安鎮、劉傢垣鎮 、淹底鄉、興唐寺鄉、堤村鄉、辛村鄉 、竜馬鄉、山頭鄉、左木鄉。
  
  歷史沿革
    漢置揚縣,東魏初置洪洞鎮。隋置洪洞縣。一說洪洞,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濤澎湃。又據《舊唐書·地理志》,取義縣北之洪洞嶺。又據《山西通志》:“縣北五裏有洪崖古洞,縣以洞名。”
  
    2000年,洪洞縣總人口693261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62524 甘亭鎮 37429 麯亭鎮 36828 蘇堡鎮 26067 廣勝寺鎮 49263 明薑鎮 39257 趙城鎮 66096 萬安鎮 31378 劉傢垣鎮 27154 南王鄉 23910 馮張鄉 32357 淹底鄉 27940 孔峪鄉 9567 古羅鄉 13379 聖王鄉 8608 苑川鄉 14982 南溝鄉 8145 堤村鄉 50117 馬牧鄉 32963 白石鄉 22810 竜馬鄉 25569 左傢溝鄉 18430 雙昌鄉 12891 山頭鄉 7124 左木鄉 8473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縣情概況
  人口:73萬。
  郵政編碼:041600。
  縣人民政府駐地:大槐樹鎮。
  讀音拼音:Hongtong Xian
地形地貌
  洪洞縣地勢總的來說是東西高、中部低。東部為霍山,最高峰老爺頂海拔2347米。西部為呂梁山係,山勢低緩綿長,最高峰泰山頂海拔1347.6米。中部汾河自北嚮南縱貫,平川輪廓也由北而南逐漸展寬。山地外圍布有大面積的丘陵,靠東西兩山自北嚮南連綿不斷,多形成梁、垣、峁黃土地貌。全縣可分山地、丘陵、山前傾斜平原、河𠔌階地四種地貌單元。山地占總面積的18.9%,丘陵占32.8%,山前傾斜平原占26.7%,中部河𠔌階地占總面積的21.6%。全縣平均海拔430米。
經濟發展
  洪洞縣經濟發展,社會和諧。2007年,全縣生産總值達到93億元,同比增長10%;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0.1億元,增長7.4%;財政收入達到16.47億元,增長24.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076元,增長13.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05元,增長1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9.2億元,增長19.8%;固定資産投資完成24.4億元,增長5.7%。
歷史沿革
  洪洞縣是原洪洞和趙城兩縣於1954年合併。洪洞縣名的來源根據傳統的說法是因城南有洪崖古洞而得名。趙城為周繆王封造父之地,後為趙簡子食邑,故名趙城。
  洪洞縣歷史悠久,在唐、虞、夏、商時代,洪洞、趙城均為冀州之域。西周時洪洞為楊侯國,古城在今縣城東南18公裏的範村附近。
  趙城當時為趙國,今趙城東北三裏簡子城為故城。春秋時,洪洞為悼公之弟幹的食邑,號日楊幹,後為羊舌胖食邑。到魯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始為楊縣。趙城為趙簡子食邑之地。洪、趙均屬晉國。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製,洪洞為楊縣,治所在今範村。趙城屬彘縣,治所在今霍州,均屬河東郡,西漢因之。
  東漢陽嘉三年(134年),彘縣改為永安,洪洞仍稱楊縣。東漢末年三國鼎立,洪、趙屬魏。正始八年(247年),置平陽郡,轄楊縣、永安。西晉因之。永安縣治所曾一度在今趙城東北十五裏仇池。十六國時,兩縣均屬平陽郡。北朝均屬晉州總管府。北魏仍屬平陽郡,洪、趙屬禽昌縣。隋義寧元年(617)始置趙城縣。義寧二年改楊縣為洪洞縣。兩縣均屬臨汾郡。洪、趙二縣自隋置縣以來一直沿傳當代。唐時,洪、趙屬晉州,趙城縣治遷今趙城鎮。五代十國時,設建雄軍節度使,轄洪洞。趙城無考。
  北宋洪、趙均屬平陽府。其間熙寧五年(1072年),趙城曾省人洪洞為鎮。元豐三年(1080年)又復縣。金代洪、趙均屬平陽府。元代洪洞屑晉寧路,趙城屬霍州。明清洪趙屬平陽府,府治在臨汾。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霍州為直隸州,領靈石、趙城二縣,州治在霍州。洪洞仍屬平陽府。
  民國初,洪、趙均屬河東道,道治在運城。抗戰爆發後,洪、趙屬第六專署。洪、趙淪陷後,洪洞縣政府駐河西韓傢莊,趙城縣政府駐羅雲、雙昌。日偽時期,洪、趙歸冀寧道管轄。抗戰初期,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挺進敵後,開闢革命根據地,建立抗日政權,1941年9月成立太嶽行晉綏九分區管轄。
  日本投降後,洪、趙兩縣又成立民主政府,洪洞縣人民政府駐師村,趙城縣人民政府駐興旺峪。解放後兩縣政府各駐縣城,均屬臨汾專署管轄。1954年7月1日洪、趙兩縣合併為洪趙縣,縣治在洪洞,屬晉南專署。1958年10月。洪趙縣與霍汾縣合併,稱洪洞縣,縣治在洪洞城。1959~9月霍汾從洪洞分出,恢復原置。1971年臨汾與運城分署分置,洪洞歸臨汾行署管轄至今,縣人民政府駐洪洞縣城。
文化資源
  洪洞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洪洞縣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洪洞,西周為楊候國,秦漢置楊縣,隋改洪洞至今,因境內有“洪崖”、“古洞”兩個自然地貌而得名。人文資源古老獨特,民俗風情絢麗多彩。六百多年來,“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民謠使洪洞大槐樹成為大半個中國百姓魂縈夢牽的“根”。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勝寺有三絶一奇:全國四大名塔之一飛虹琉璃寶塔,國內首屈一指;佛國聖典《趙城金藏》,舉世無雙;元代戲劇壁畫保存完整,獨一無二;唐代左右對扭千年古柏,傳說神奇。
  一麯“蘇三起解”更使洪洞名揚四海,囚禁蘇三的監獄也是全國最完整的惟一一座明代監獄。侯村女媧陵寢是煉石補天的偉大祖先女媧最後長眠的地方。堯王訪賢、舜耕歷山引發的五拮年傳承不衰的羊獬歷山聯姻民俗全國絶無僅有。另外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皇廟、泰雲寺、碧霞聖母宮等古典建築藝術的瑰寶以及有“小布達拉宮”之稱的青竜山玄帝宮、清淨幽雅、小巧玲瓏的淨石宮,九鳳朝陽、二竜戲珠的乾元山元陽觀,避暑聖地興唐寺等集人文、古建、自然風光於一體的名勝古跡。還有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開發價值的坊堆甲骨文遺址,上村遺址,古楊侯國遺址,永凝堡西周古墓遺址,侯村竜山文化遺址。加之有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洪洞羅雲村)更是聞名。著名作傢李薦葆稱洪洞縣為“神聖之邦”,因為“華夏大半部古文明史在這裏濃縮,抓一把沃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
自然資源
  洪洞縣資源豐富,交通發達。東西部山區大量藴藏着煤、鐵、銅、石膏、等30多種礦産資源,儲量大,開採價值高,開發利用的前景廣阔。洪洞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縣”之一,尤以煤炭為最,據勘探測算,全縣煤炭總儲量44.15億噸,可開採量20.15億噸,且煤質好,埋藏淺,分佈廣。汾河自北嚮南貫穿中端,全長45.8公裏,先後12條季節性的河流匯入,河流全長332公裏,多年平均徑流量10.87立方米。地下儲水量為1.04億立方米。全縣有大小泉水126處,年徑流量為1.5億立方米,其中霍泉最大,年徑流量為1.3億立方米。中小型水庫9座、塘壩工程12座,總庫容260餘萬立方米。南同蒲鐵路幹綫、大運公路、霍候一級路、祁臨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國道309綫、趙剋公路、洪古公路橫跨東西;縣鄉公路星羅棋布、四通八達,自成體係。
洪洞大槐樹景區景點
  主要有根雕大門、根字影壁、槐香橋、鸛鳴橋、蓮馨橋、同源渠、過廳、遷民壁畫、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樹遺址、二三代大槐樹、石經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樹、思源潭、獻殿、祭祀廣場、祭祖堂、洪崖古洞等景點。
  根雕大門
  “根雕大門”是尋根祭祖園的正門,為槐根造型,東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滄桑、偉岸厚重、支根入土、虯勁有力,寓意大槐樹後裔同門、同根、同祖、同心。象徵大槐樹兒女捨小傢,取大義,紮根神州大地,為國傢繁榮、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艱辛勞作和奮鬥拼搏。詮釋的是移民後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傢,是大槐樹兒女的魂。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區的標志性景觀,這個大大的隸體“根”字是由我國原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書畫傢張仃老先生題寫。字體蒼勁有力,穩健端莊,隱含象形,寓意深邃。飽含着濃濃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鄉之意。道盡了凝結於歸鄉遊子胸懷間那種復雜的故園傢國之感。
  槐香橋
  大槐樹是移民史實的見證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傢,滄桑巨變無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蕩漾於中原、華夏,縈繞於故土新居,縈回在千萬移民後裔的心肺之際,這是思鄉之情,這是戀祖之情,這是難割難捨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懷鄉”、“槐鄉”,正是“望鄉更覺香,回鄉香愈濃,香飄千萬裏,懷鄉情更切”。
  鸛鳴橋
  “祖先故居叫什麽,大槐樹下老鸛窩。”老鸛窩是一個情結,世世代代為移民後裔魂牽夢繞,它是老傢的標志,是祖地的圖騰。六百年來,汾水之彎,槐蔭之下,鸛鳥群棲,戲水覓草,追逐鳴囀,聲猶在耳。遊子思鄉之情,因鸛鳴而愈濃,移民戀祖之懷,緣鸛鳴而愈切,今回故鄉踏故土,償先輩之願,敘宗族之情,連源流之誼,續世代之好,果如鸛鳴之韻,繞梁回野,久久不絶。
  蓮馨橋
  洪洞自古就有蓮花城的美譽,盛産蓮藕,盛夏而後,到處蓮花盛開,花香沁人,整座洪洞城都被蓮花包圍。道光進士、洪洞玉峰院講席,祁宿藻《故鄉吟》中有“一經蓮橋花滿城,問津疑是桃源渡。”的詩句。蓮花是聖潔之花,君子之花,“蓮馨”諧“連心”,寓意老傢人與移民後裔永遠心連心。
  同源渠
  同源渠,顧名思義,移民後裔有着共同的源頭。移民後裔遍布祖國大江南北,融匯於整個華夏民族,但他們的源頭衹有一個,就是洪洞大槐樹。衹要是大槐樹的後裔就能在這裏找到移民先祖的蹤跡,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傢人。
  過廳
  這座過廳為五間三開一啓的過廳。門廈琉璃蓋頂,吻獸齊全,正中檐下書寫七絶二首。第一首意為:所有移民後裔都是楊侯國人—洪洞人,這並不是沒有根據,衆多的私傢碑記、譜牒都有記載。第二首意為:北京、河南、山東以及安徽滁和一帶的移民後裔都是同根、同源,請不要擔心互相誤認,關於小腳趾為兩瓣的古老傳說就是我們相認的憑據。
  遷民壁畫
  這幅遷民圖是根據明代遷民的歷史記載與民間傳說由盧保桐先生繪製而成。反映了當時遷民的悲壯情景。據正史記載明初規模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個移民過程歷經洪武到永樂先後近50年時間。移民在廣濟寺外大槐樹下集中報名登記,領取外遷用的憑照和盤纏後遷往各州府。
  牌坊
  這座牌坊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它的正額與背額分別鎸刻着“譽延嘉樹”、“蔭庇群生”。“譽延嘉樹”說的是隨着大槐樹後裔的輾轉遷移,大槐樹在海內外也享有盛譽;“蔭庇群生”說的是大槐樹的神靈世世代代庇護着移民後裔,庇護着大槐樹下的蕓蕓衆生,辛亥革命時期槐鄉大地就因大槐樹而免去了一場大的浩劫。
  茶室
  茶室,建於民國三年,專供遊客歇腳休息、品茶聊天的場所。面寬10.45米,進深4.77米,面積不大,脊高一般,形貌與民居無異,意義卻不一般,它是為接待遠方歸來的遊子而特意興建,匾額與楹聯所表述的也正是這種老傢與歸客之間的親情。
  一代大槐樹遺址
  一代大槐樹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在清順治八年(1652年)汾河發大水時被洪水衝毀。這是民國三年在一代大槐樹的原址上修建的遺址,其修建者景大啓、劉子林等人都曾在山東、河南等地為官,所到之處無不為當地移民後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動,為使遊子有歸鄉祭奠之所,他們廣募商紳義士幾經波折終於建成了這一遺址,其始末都記載於石碑之後。
  二、三代大槐樹
  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樹,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由二代大槐樹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樹也有近百年的歷史,當年移民告別故土時,無不把大槐樹當作家乡的象徵,遷入新地後,紛紛在庭院種植槐樹,並懸挂一個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對故土的思戀。
  石經幢
  經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種,創始於唐,由多塊石刻堆建成柱狀,柱上有盤蓋,刻有垂幔、飄帶等,柱身刻陀羅尼經文及佛像。這座石經幢是廣濟寺的唯一遺物,也是典型的經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是明代遷民的唯一見證。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層十五級,高9.4米,雕刻古樸深厚,書法剛勁流暢,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藝術珍品。
  千年槐根
  據考古人員鑒定,此根大約生長在宋元時期,距今約1000年左右,遠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盤枝錯節,形象奇特,能讓人産生豐富的聯想,是一棵罕見的大型古槐真根。
  新塑大槐樹
  新塑大槐樹根據古大槐樹的記載所建,重現了當年大槐樹的風采。據記載當時的大槐樹身圍 “七庹零一媳婦”,也就是說,要七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手連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點五尺,故這棵新塑大槐樹身圍近40尺,直徑13尺。
  思源潭
  水流千裏總有源頭,人處四海難忘故土。移民先祖當年從這裏開拔外遷,開疆拓土,但從沒有一刻忘記過對故土的思念。幾百年後,移民後裔也絶不會因時間的遙遠而淡忘對自己源頭的眷戀。在這裏,您可以默念祖恩,撣塵淨手,以虔誠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獻殿
  “獻殿”是祭祀時用來擺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員的主要活動場所,位於祭祖活動區中軸綫位置上,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單層重檐,廊圍四邊,是仿明代全木結構建築,十字歇山屋頂與仿明戲臺連為一體,其高度,跨度乃三晉之首,其華麗壯觀為全國罕見。
  祭祀廣場
  “祭祀廣場”位於“一堂兩閣”正前方,東西寬99米,南北長93米,建設面積為9207平方米,總投資150餘萬元。采用混凝土墊基,青石板鋪面,肅穆莊嚴,可容納萬人祭典,稱為萬人廣場,遊人在這裏既可體驗殿堂的莊嚴,又可體驗廣場的壯闊。
  祭祖堂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與施工,建築風格為仿明代建築,為整個祭祖園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闊112米,進深55米,總占地面積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銅鼎香爐,堂內設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僅體現傳統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題, 是全國最大的百傢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洪崖古洞
  “洪崖斬壁”、“古洞連雲”是洪洞八景之二,洪洞縣名的來歷是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為演繹洪洞這一勝景,修建了此“洪崖古洞”。“洪崖古洞”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南北長40米,東西寬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寬2.5米,洞內蜿蜒麯折,可供遊客參觀遊覽。
主要景點
  洪洞縣大槐樹鎮
  (一)關帝樓
  關帝樓,又名春秋樓,位於洪洞縣城中地段。明嘉靖十年(1531),城內人郭鉞等籌資創建。建成初,同時供奉真武大帝、二郎神、關帝,因而又稱三真閣。樓平面呈方形,十字歇山頂。北面懸有董壽平先生題寫的“飛棟臨廬”匾,內供關帝夜讀《春秋》木雕像。
  (二)大士庵
  位於洪洞縣城中地段,文廟街從庵後穿過,北與關帝樓隔街相峙。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創建,整個建築占地近二畝,建築格局略似民間四合院,現存大殿、東西配殿、寮房、客堂、齋房等。
  (三)千佛寺
  位於洪洞縣城東門內,創建於明代。共有前、中、後三大殿。前殿代山門,中殿供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後殿中供有釋迦牟尼佛,兩房供有文殊和普賢菩薩,大殿東西兩邊上供有千座佛像,故稱“千佛寺”。1985年8月5日,千佛寺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永凝堡西周遺址
  位於大槐樹鎮永凝堡村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6年發現,面積10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2—4米暴露有灰坑等。1981年省考古所和臨汾文物班聯合在此進行了發掘。出土器物有鼎、鬲、車馬器等銅器,鬲、豆、尊等陶器,玉器等。
  (五)鐘樓寺
  位於縣城東門口路北,始建於宋代,現存鐘樓為清同治六年(1867)重修建築。鐘樓座北嚮南,重檐十字歇山頂,琉璃瓦覆頂,內懸宋元佑八年(1093)所鑄造大鐵鐘。鐘樓寺建築古樸、雅緻,置身其中給人以靈動相融、超凡脫俗之感。
  (六)候傢堡候傢宅院
  位於大槐樹鎮候傢堡村中央,始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宅院主人候源徵係當地富戶。候傢宅院由前後二進院落組成,占地約四畝有餘,因其保存完好,建造精緻,在洪洞的民居建築中,占有特殊的地位,1985年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七)苗村祖師廟
  位於大槐樹鎮苗村西南,占地約二畝餘,始建於元代,明代曾加以修葺,現存建築正殿、垛殿、配殿、戲臺為清代乾隆年間重修後的格局,供奉玄天祖師,采用分心造法。
  (八)上紀落石坡
  位於上紀落村南端,與國士橋相接。舊時為南北交通要衝,俗稱官道,又稱驛道。光緒十九年(1893),趙城知縣湖南人李壽芝慮於坡道遇大雨時衝損難行,捐資修建石板坡。當地百姓為表揚其功,在坡頂西側,立功德碑,簡敘其修坡事跡。
  (九)國士橋
  位於大槐樹鎮上紀落村與下紀落村交界處,北接石板坡。相傳春秋時即有橋,因晉國智伯的僕人豫讓曾在此處謀殺趙簡子,後人遂稱此橋為國士橋。現存為明代建築,通體石砌,券拱二孔,拱頂有石雕,形象兇猛,雕法精湛。
  (十)李堡韓尚書墓
  位於大槐樹鎮李堡村西大錫溝,占地一餘畝,始建於明嘉靖六年(1527)。韓尚書名文,字貫道,明中葉洪洞李堡村人。居官清廉,因彈劾宦官劉瑾等八人專權,被貶回鄉。明嘉清五年(1526)病逝。嘉靖帝追贈韓文官街至太傅,賜銀錢斂葬。祭祀規格與師曠墓、臯陶墓相同。
  (十一)姚莊朝議大夫墓碑樓
  位於大槐樹鎮姚莊村村南,始建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碑樓內嵌青石碑文記載此墓為:敕授儒林郎候選州同贈朝議大夫議敘知府張公辰工府君暨贈孺人姚劉太君、王太君、楊太君之墓。該青石碑對後人研究清文化及葬俗有一定價值。
  (十二)莊園教堂
  位於大槐樹鎮澗橋村東北、莊園村的西南,又稱露德聖母堂。1916年,由荷蘭籍法神甫主持修建。每年耶穌復活、聖神降臨、聖母升天、耶穌聖誕四大占禮期間,洪洞、臨汾等地的天主教徒約千餘人前來該堂過宗教生活。
  (十三)梗壁文峰塔
  位於大槐樹鎮梗壁村村南,始建於清代。塔頂放陶製寶頂,意為聚祥瑞,納靈氣,佑庇當地百姓之用。值得一提的是,塔頂葫蘆形寶頂多年來一直北傾,歷經風雨,仍堅固如初。
  廣勝寺鎮
  (一)飛虹塔
  位於廣勝寺鎮廣勝寺上寺,屹立於山前的正面,建於明朝(1515——1527),歷時十二載。飛虹塔呈八角形十三級,高47米,為錐形,全部磚砌。底層設有回廊,一層一組圖案,尤為巍峨壯觀,引人註目。其建築藝術在全國首屈一指,為全國琉璃第一塔,被譽為“國寶”。
  (二)廣勝寺彌陀殿
  位於飛虹塔後,即上寺前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前後檐明間開門,四壁無窗,雖經明代重修,但仍保持元代結構特點。殿內主像是明代銅像阿彌陀佛像,兩側為泥塑觀世音和大勢菩薩像。墻邊有一排紅色的藏經木櫃,聞名於世的《趙城金藏》原來就藏在這裏。
  (三)廣勝寺大雄寶殿
  廣勝寺上寺中殿稱大雄寶殿,明代重建,單檐懸山頂,殿內設佛龕,供木雕佛像三尊,中為釋迦牟尼,兩側為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佛龕兩側及背後有明代鑄的十八羅漢和清代泥塑觀音像。
  (四)廣勝寺毗盧殿
  廣勝寺上寺後殿稱為毗盧殿,係元代重建,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內泥塑三佛、四菩薩、三十五尊鐵雕鑄佛像和五十三佛壁畫等,係明代作品。
  (五)廣勝寺元代壁畫
  廣勝寺下寺水神廟(明應王殿)內,四壁布滿元代壁畫。這些壁畫,內容多為民俗,實乃可貴,為元泰定元年(1324年)所繪。技法非常嫻熟,人物清逸生動,綫條流暢有力,構圖章法巧妙,其藝術價值極高,為廣勝寺“三絶”之一。
  (六)泰雲寺
  位於廣勝寺鎮石橋村北,洪廣路南側,該寺始建於唐代天寶十五年(756),北宋雍熙年間重修,清乾隆年間再次重修。該寺的建築和繪畫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考古價值。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碧霞聖母宮
  位於廣勝寺鎮坊堆村西,明代建築,1996年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雕塑、懸塑精美絶倫,是一處等級較高的道教聖地。2002—2003年,省文物局會同縣文物旅遊局,對碧霞聖母宮進行了修復。
  (八)霍泉
  位於廣勝寺水神廟前東南隅,俗稱海場,即霍泉源頭。因流於霍山之麓而得名。霍泉源自沁源諸山,嚮西流至安澤縣的滲水灘,涌入地下的透水層,伏流80餘華裏,於霍山之麓廣勝寺山腳磐石中噴發而出,在此匯集成潭。泉水清澈見底,為水神廟又一勝跡。
  (九)廣勝寺地震紀念亭
  位於廣勝寺霍山南麓半山腰,2003年9月21日建成,純木結構四角亭,琉璃瓦覆頂,飾以彩繪。亭中置石碑一通,上刻“地震紀念亭”五個行書大字。該亭為紀念元成宗大德七年(1030)8月6日在洪洞、趙城一帶發生的一次八級大地震而立。
  (十)九箕山洗耳泉
  位於廣勝寺鎮封裏村的九箕山中,泉水從山腳流出,清澈甘醇,流量為1.5公升每秒。據當地人講,泉水遇到幹旱季節不減流,雨澇時節不增大。因口感稍甘甜,人們又稱“甘泉”。
  (十一)早覺村村門樓
  位於廣勝寺鎮早覺村北,現存為清代建築。底部磚砌基座,基座頂部四面磚砌護欄,中間立木起樓,重檐十字歇山頂。中間四柱直通頂部,柱間耍頭雕刻成草竜形狀,雀替雕作夔竜拱壁圖案。站在樓上,可繞檐環行,四望煙村霧樹,霍嶽東峙,宛如圖畫。
英文解釋
  1. n.:  Hongtong County
近義詞
洪洞
相關詞
人物工人運動領袖旅遊山西霍山廣勝寺陽𠔌縣
僑潤街道僑潤街道辦事處新農村張姓鄉鎮更多結果...
包含詞
洪洞縣檔案館洪洞縣三角河洪洞縣中醫院
洪洞縣人民醫院洪洞縣第一中學洪洞縣常青賓館
蘇三離了洪洞縣洪洞縣城關醫院洪洞縣中醫醫院
洪洞縣外科醫院洪洞縣口腔醫院洪洞縣化纖紡紗廠
洪洞縣婦幼保健站洪洞縣衛生防疫站洪洞縣大槐樹蒲劇團
山西省洪洞縣第一中學校山西省洪洞縣口腔醫院山西省洪洞縣外科醫院
山西省洪洞縣中醫醫院洪洞縣趙城鎮鳳凰城賓館山西省洪洞縣槐香園飯店
洪洞縣普通話無此音山西省洪洞縣教師進修學校洪洞縣心腦專科醫院
中央農業廣播學校山西省洪洞縣分校
分類詳情
張開廣勝寺鎮張開趙城鎮張開劉傢垣鎮張開堤村鄉張開萬安鎮
張開淹底鄉張開竜馬鄉張開辛村鄉張開大槐樹鎮張開甘亭鎮
張開麯亭鎮張開明薑鎮張開興唐寺鄉張開山頭鄉張開左木鄉
張開蘇堡鎮
廣勝寺蘇三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