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031500 代碼:141034 區號:0357
拼音:Fén Xī Xiàn,Fenxi Xian
汾西縣位於山西省中南部,臨汾市北部。總面積875平方千米,總人口14萬人(2004年)。轄5個鎮、3個鄉:永安鎮、對竹鎮、勍香鎮、和平鎮 、僧念鎮、佃坪鄉、團柏鄉、邢傢要鄉。縣人民政府駐永安鎮。
歷史沿革
西漢置彘縣,東漢為永安縣。北齊置臨汾縣,兼置汾西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臨汾縣為汾西縣。據《元和郡縣志》,汾西縣,取義城當汾水西岸。
?年,汾西縣轄:城關鎮、對竹鎮、僧念鎮、和平鎮、勍香鎮、要傢嶺鄉、加樓鄉、邢傢要鄉、團柏鄉、它支鄉、佃坪鄉、康和鄉、桑原鄉、麻姑頭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33836人,其中:城關鎮 29842 對竹鎮 7733 勍香鎮 10106 和平鎮 13021 僧念鎮 9760 加樓鄉 8605 桑原鄉 7745 康和鄉 5468 它支鄉 6328 佃坪鄉 7827 邢傢要鄉 7663 團柏鄉 11338 麻姑頭鄉 4334 要傢嶺鄉 4066 |
|
汾西縣位於臨汾市北部,呂梁山東南麓,因地處汾水西岸而得名。面積872平方公裏。現轄 4鎮10鄉,人口12.12萬,縣政府駐城關鎮。汾西轄5個鎮、3個鄉:永安鎮、對竹鎮、勍香鎮、和平鎮 、僧念鎮、、佃坪鄉、團柏鄉、邢傢要鄉。 |
|
汾西縣轄5個鎮、3個鄉:永安鎮、對竹鎮、勍香鎮、和平鎮 、僧念鎮、、佃坪鄉、團柏鄉、邢傢要鄉。
永安鎮(27個村委會):貼金、府底、古群、馬溝、南溝底、下山、太陽山、神符、澗底、前加樓、後加樓、吳傢嶺、趙傢坡、李安莊、馮村、洪原、南梧、東原、窯頭、窯鋪、道榮、貫裏、桑原、楊木溝、張傢窪、柏樂、獨霍。
對竹鎮(16個村委會):對竹、下莊、劉傢莊、界頭、下柳、北掌、王傢莊、後王提、漢峪、前坡、西河、白傢河、秋堰、塔上、康和、閻傢堰。
勍香鎮(18個村委會):勍香、堡落、鬍峰、半溝、西村、回城、北沙堰、暖泉頭、楊木山、郭傢莊、它支、師傢崖、成傢莊、山底、羅殿、裴閣、新安、雲城。
和平鎮(13個村委會):和平、張泉、申村、屋子鋪、芝麻圪嶺、溝西、季傢莊、趙莊、河達、城南掌、回王、瓦樂平、禮義掌。
團柏鄉(12個村委會):下團柏、棗坪、溝底、上團柏、茶房、堡後、後義、溝堡、羊反、柴窪莊、李傢坡、任馬莊。
僧念鎮(13個村委會):僧念、南莊、瓦窯圪塔、薛傢莊、澗子裏、師傢溝、坂底村、嶺南村、段村、麻姑頭、仁馬莊、細上、前溝。
邢傢要鄉(7個村委會):盈村、洪南莊、大吉利、邢傢要、朱窪莊、宋傢莊、東角。
佃坪鄉(15個村委會):佃坪、徐莊、山雲、留峪、院頭、白衣、郭傢村、崖底、郝傢溝、圪臺頭、東峪、陳傢莊、坡頭、蘆傢垣。
社區(6個居委會):南街居民委員會、北街居民委員會、府南居民委員會、府西居民委員會、晨熙居民委員會、鳳祥居民委員會。
(此處區劃地名根據“山西省城鄉資源信息數據庫”整理) |
|
汾西是古代勞動人民發祥地之一,據“勍香遺址”、“古郡遺址”。考古發現,早在七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汾西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唐虞、夏屬冀州,為納總甸腹地。商仍屬冀州。周初名彘。春秋屬晉國。戰國屬魏、後屬趙。秦屬河東郡。西漢為彘縣地,亦屬河東郡。三國屬魏,屬平陽郡。西晉也屬平陽郡。北齊置臨汾縣,屬臨汾郡。隋開皇十八年(598)改臨汾縣為汾西縣,隋末廢,屬臨汾郡。唐武德元年(618)復置汾西縣,屬呂州。貞觀十七年(643)屬晉州。五代屬晉州。北宋屬河東路平陽府。金初屬漢東南路平陽府。貞祐三年(1215)屬霍州。元屬晉寧路。明、清屬平陽府。民國初屬陽府。河東道。l927年屬山西省。1946年8月29日汾西解放,屬晉綏邊區呂梁行署第九專署。1949年1O月屬晉南專區。1950年1月屬臨汾專區。1954年9月,屬晉南專。1958年6月與霍縣合區設霍汾縣。1958年1O月撤銷霍汾縣,並入洪洞縣。1959年9月復置霍汾縣。1961年5月,恢復汾西縣建置,屬晉南專區。1971年5月屬臨汾地區。臨汾地區改為臨汾市後,汾西縣隸屬於臨汾市。現在,汾西縣縣委、縣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膽量和氣魄,高起點跨越式發展。城鎮建設日新月異,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它正以矯健的步伐嚮 “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 的目標邁進。 |
|
到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1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8萬人,占總人口的86%,全縣東西長40公裏,南北寬39公裏,國土總面積870平方公裏。 |
|
汾西縣地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最高峰姑射山的老爺頂海拔1890.8米,為縣之屋脊,東南最低處團柏河𠔌出境地段海拔550米,相對高差1340.8米,大部分地區在海拔1000米到l300米之間。黃土丘陵主要分佈於縣城中部,主要包括勍香,要傢嶺以東大部分地區,占全縣總面積29.1%。殘垣溝壑區主要包括縣境內東南部永安、僧念、桑原、和平鎮申村、張泉等地,占全縣總面積的27.3%河𠔌主要分佈於團柏河、對竹河沿岸,團柏河自坂底以下,河𠔌寬約250至1500米,發育着兩級階地,上遊部分呈寬淺河槽,中下遊為深切河峽𠔌,占全縣總面積的4.2%。 |
|
該縣河流除姑射山西坡4平方公裏屬昕水河流域外,均屬汾河水係,年均經流深35.4毫米,經流量O.6億立方米。境內共有0.5公裏以上的河溝670條,河溝密度4.4KM/KM2 。主要支流有:團柏河(上段稱勍香河、中段稱關子爺河),源於隰縣道洪峪村東,流經縣域勍香、佃坪、永安、僧念、團柏五個鄉鎮至洪洞縣小河村古西南部入汾河。境內流長55.4公裏。對竹河(也稱加樓河),由靈石縣泉子坪村入縣境,流經對竹、永安、加樓、僧念至霍州的白竜鎮入汾河,境內流長36公裏,佃坪河,源於佃坪鄉玉匣村,流經佃坪、邢傢要、僧念鎮麻姑頭、大不掌村東南入團柏河,流長27.5公裏。溝西河源於邢傢要鄉小善坡村北,經和平鎮張泉村西匯入洪洞縣轟轟河,境內流長14.5公裏。君陽河源於邢傢要鄉高傢嶺村西,至邢傢要鄉柳條子坡村西入洪洞縣境,境內流長1O.5公裏。 |
|
該縣山脈主要分佈在西南部,主要有五大山脈。姑射山(又稱青山、老爺頂),位於勍香西南部,為汾西與隰縣天然分界,主峰海拔1890.8米。山勢挺拔峻秀,植被覆蓋很好,森林茂密,月明山,位於佃坪鄉南部,為汾西與蒲縣界山,主峰海拔1625.8米,森林覆蓋率較高。百花山,位於邢傢要鄉西南,為汾西縣與蒲縣界山,主峰海拔1563.4米。王圪塔山,位於邢傢要西北,海拔1420.4米。要傢嶺山(又稱五竜山)位於佃坪東部,主峰海拔1288.2米,山上分佈300餘畝人工油鬆和灌木林。燕山位於佃坪鄉東北部,勍香鎮東部,主峰海拔1270米。小圪塔山位於對竹鎮西南,海拔l157米。趙莊山(又名澗子山、棗嶺山)位於和平鎮東北部。 |
|
全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特點為鼕季少雪嚴寒,春季多風幹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陰雨連綿。因海拔高差懸殊,氣候垂直分帶較為明顯。歷年平均降雨量為551毫米,年降水量最大為118毫米,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六、七、八月份,為403.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3%。年均日照時數2600小時,占可照時間的59%,最多年為2723小時,占61%,最少年為2430小時,占55%,年中以四月到八月最多,月平均243小時。春、鼕季多偏西北風,夏、秋季多偏東南風,全年以偏東南風為主,平均風速2.8米/秒,年平均八級大風,日數為10天,最大風速29米/秒。年平均氣溫10.1℃,一月份最冷,平均-4.6℃,七月最熱,平均22.4℃。極端最低溫度-l9.2℃,極端最高溫度33.5℃,平均日溫差9.3℃,全年無霜期187天。稱全年受不同程度旱、洪、雹、凍等自然災害威脅,影響農業最主要的因素為幹旱,有十年九春旱之。 |
|
【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從2000年開始,縣委、縣政府結合汾西實際,帶領全縣人民堅持以強縣富民為目標,實施了"基礎建設、結構優化、城鎮擴張、民營經濟、科技興縣 ” 五大戰略,先後完成了興汾富民的 “ 百項重點 ” 工程,使汾西經濟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2003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完成53355萬元,年增長16.6%,其中第一産業增加6783萬元,第二産業增加29931萬元,第三産業增加16641萬元,全縣人均生産總值3875萬元,增長15.9%。2002年被評為全國縣城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最快的百縣之一。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在縣委、縣政府製定的城鎮擴張戰略中,縣委、縣政府以超常的膽略和氣魄,打通了腰橋瓶頸,修建陽光大道,為城鎮擴張奠定了堅實基礎。先後完成了陽光體育場、生態科普園、馬溝生態園、商貿城、鳳凰中心廣場改造、鳳祥大街改造、陽光開發區建設等一係列城建重點工程,使縣城面積擴大了3倍。縣城集中供氣、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廠等項目已立項建設,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逐步提升,市容市貌全面改觀,縣城緑地增加3.5%。一個現代化的園林化城市已初具雛形。
【交通網絡基本形成】交通以公路為主,縣城境內有公路總里程(山嶺重丘四級公路以上)517公裏,其中省道一條南接霍州市,北連交口,全程52公裏;縣道5條147公裏;鄉道36條318公裏。公路密度為0.59公裏/平方公裏。縣鄉公路總里程為465公裏。其中,一級公路3公裏,占縣鄉公路總里程的0.6%;二級公路30.5公裏,占縣鄉公路總里程的6.45%;三級公路79.9公裏,占縣鄉公路總里程的17.1%;四級公路354.9公裏,占縣鄉公路總里程的74.3%;瀝青碎石路面151公裏,占縣鄉公裏總里程的32%;水泥路面10公裏,占縣鄉公路總里程的2%。全縣已實現鄉鄉鎮鎮通油路,順利打開了東南西北6個出口,完成了全市西北公路大循環,基本形成了全縣大循環、鄉鄉鎮鎮小循環的 “ 一大三小 ” 循環公路網絡。
因地理條件的限製,該縣的交通運輸主要是道路運輸。全縣八個鄉鎮120個行政村,目前通班車行政村有56個,占行政村總數的46.6%。以縣客運站為中心,往返周邊地區和八個鄉鎮的班車共62個班次。其中,發往臨汾市14趟,霍州4趟,太原和侯馬各3趟,洪洞、隰縣、浮山、趙城各1趟。由周邊地區進入該縣的客運班次有:臨汾10趟、霍州8趟、太原1趟、河南安陽1趟、洪洞1趟、客運綫路基本實現了四通八達。
【通信事業飛速發展】汾西縣通信公司現在固定資産2560萬元,淨值1626萬元。截止2004年5月,電話交換機容量達12184l門,其中,市話交換機容量達5328門,實占4310門實占率為80.89%,農話交換機容量達6865門,實占6014門,實占率87.72%,用戶綫對總數達12520對,其中市話用戶綫總數達5020對,實占4401對,利用率為87.67%,農話用戶綫總數為7500對,實占5980對,利用率79.73%,截止2004年5月,電話用戶數12992戶,其中城市用戶達到6978戶,農村用戶達到6014戶,本地電話放號計劃戶數5500戶,纍计完成3589戶,其中城市放號2297戶,農村電話放號1292戶,固定電話用戶計劃完成3500戶,纍计完成1325戶,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0324戶,無綫市話達到2668戶,寬帶用戶207戶,來電顯示用戶年度劃5000戶,纍计完成3711戶,達到10244戶,滲透率達78.85%,寬帶端口數為384門,實占20門,實占率54%,經過多年的發展,汾西通信分公司不僅擁有與世界通信科技發展同步的綜合通信網絡,而且擁有帖中繼網、分組交換網、權植數據網、ATM寬帶網、多媒體通信及國際風多種先進的電信網絡,同時擁有N O .7信號令網,數字同步網,電信管理網為基礎的電信支撐網絡。 |
|
汾西有着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産。主要遺跡有古文化遺址五處,古墓葬三處,古建築七處。轄區內現有文物保護單位200餘處,其中:省級3處,市級5處,縣級30餘處,一般170餘處。
神秘的師傢溝
師傢溝民居位於汾西縣僧念鎮師傢溝村,鼕日的天氣清冷乾燥,同行的汾西縣博物館館長王玉富先生很是健談,對汾西的文物古跡如數傢珍,當年行駛在汾西縣城東南大約5公路處時,路旁的一個指示牌指嚮旁邊的一條路,王館長說這條路就通嚮師傢溝村。過了不久,坐落於黃土高原山地的師傢溝,以它古老、神秘、幽靜的魅力展現在我們面前……
矗立在村口的清代牌坊首先映入眼簾,在瑟瑟的寒風中依然保持着它的肅穆與偉岸。據王玉富先生介紹,師傢溝屬於清代民居,創建於清乾隆34年(1789年),擴建歷經80餘年,占地面積10餘平方米。與喬、王兩傢大院不同的是,這裏的地形地貌與建築特點巧妙結合。放眼望去,建築群依山就勢,北高南低,三面環山,南邊臨河,避風嚮陽,佈局錯落有緻,鱗次櫛比,統呈階梯形狀,真是一塊天然的風水寶地。其院中建築形式多樣,各有特色。有園門、耳門、偏門、樓門、屏門、暗門,上下左右、互相貫通且銜接自然,形成了由下而上,樓上樓,院中院的奇特格局。遊客可上院觀下院,前院望後院,出院又進院,如入迷戀之宮。一條用長方石條鋪成的人行道長達約一千五百餘米,處處與排水道接通,故有“下雨半月不濕鞋”和“關好八大門,鎖好十小門,行人難出村“之說。雕刻在門樓、走廊、過道上的各種木雕、磚雕、石刻題跡等文物古跡均保存完好。清代之時號稱“天下第一村”。雖經200餘年的風雨剝蝕,但縱觀全貌,仍不失其當年的雄姿和風韻。是北方居民建築的典範,是一座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建築寶庫。
據史料記載,師傢大院的創建人為師法澤,字仁厚,生於乾隆初年,幼年孤貧,成年後持傢有道,生意興隆。鼎盛時師傢的店鋪、錢莊,北抵太原、北京,南達洛陽、開封,湖南湘鄉,西至西安、米脂,師傢一度成為山西省中南地區的名門望族。不過,真正使用師傢溝聞名遐邇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師法澤之孫師名鳳與清末名臣曾國藩兄弟的深厚交往,師傢因此成為仕官達貴,文人學士的周遊之處,被譽為“天下第一村”。
大院的建築雕刻藝術
據王玉富先生介紹,師傢大院最有價值的當數建築雕刻藝術,現存的門樓、槎欄、花草、人物、琴棋書畫木雕10餘套,雕刻精緻、藝術精湛,已成為我國木雕藝術研究的珍品。門額、門匾、木刻牌匾153處,磚刻牌匾47處,字跡功力深厚、剛勁有力、神韻非凡,尤其是“東山宅”、“北海風”、“南山壽”、“敦本堂”、“清白傢風”等牌匾,風格獨特、神韻非凡,實為寶貴的書法藝術精品。以“壽”字為主的窗花隔扇圖案108種,據說一是表示師傢的108種生意,再是表示山西的108個縣。“尚志”透雕門罩以“尚志”二字,如意、蝙輻組成,其雕刻之細膩,工藝之精美,匠心獨運,立意動人。師傢大院居民建築群,規模之大,設計之獨特,集磚雕、木雕、石刻藝術為一體,為我國古建民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罕見的民居院落
師傢民居的院落以傳統的四合院為主要形式,綜合山區地形和窯洞式建築的特點,出現了一些與四合院結構形成的二層多進四合院和三合院,有效的解决了由於地形限製對擴建宅院的需求。師氏居民沒有采用山西明清官商常用的城堡式民居,而是采用分散式的獨立佈局,每個家庭均有自己的獨立住宅,有着相對的秘密性。但在整體上規劃有統一的共同道路,排污設施。附屬的油坊、酒坊及長工住房均設置於村外。整體佈局和群體組合上,有着鮮明的宗族特點。
師傢民居雖沒有采用城堡式佈局用於防禦和安全,但在多個宅院之中均設有相對隱蔽的側門、偏門、踏道和房內的暗洞、地道相互穿通。一旦發生盜匪,全村人均可從容不迫的通過不同的通道迅速逃離或集中防禦,這種共同防禦的設施,不僅反映了偏僻山區中富商畏懼盜匪的心理,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動蕩、兵荒馬亂的社會現象。這種獨特的防禦方式在北方居民建築中極為少見。
官商興衰史的見證
師傢溝民居的創建歷史反映了明清官商的興衰史。師傢溝民居創建於明末清初,從師傢第三代開始,由於在經商經學方面的業績,師傢成為當地的望族。第五六代中通過捐納和求學有11人獲得監生、貢生等功名,獲得六品、七品、八品九品等官銜也為數不少,師傢的社會地位有了極大的提高。師氏傢族成了官與商的結合體,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特徵。師氏傢族的宅院也是隨着材力的不斷膨脹而擴展的,由最初的祖宅而逐步擴展到整個村落。清代後期,由於當時資本主義經濟逐漸取代舊有的封建經濟模式,師傢也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師傢的宅院也沒有再進行過修建,保持了原有的風貌,成為象徵師氏傢族興衰和明清官商興衰史的見證。
近年來,在國傢、省、市大力扶持下,汾西縣以發展旅遊為導嚮,在1999年投資修復10號大院,前年和去年又投資完成了師傢溝旅遊公路一期工程和旅遊公路緑化工程,為開發這處人文景觀打下了基礎。據村民講,有關部門、專傢論證,要全面修復師傢溝這一民居奇觀,約需六千萬元,這可能是睏擾開發保護師傢溝的主要問題。山西省也對師傢溝做了規劃,將逐步完善師傢溝的整修。汾西縣與旅遊部門正通力合作,加緊修復大院原貌。不久,師傢溝大院將走出世外桃源,走嚮開放的大世界。 |
|
汾西民俗文化非常豐富,本地民俗淳厚,民情習俗大體上以漢族傳統風格為主體,充滿着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樸素的民間風情。明末清初以來,本縣村民皆以耕種為主,過着面朝黃土背朝天、粗茶淡飯充饑、粗布簡衣禦寒的傳統生活。新中國建立後,隨着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不斷發展,封建禮儀逐漸被現代化禮儀所代替,恪守鄉土的觀念日趨淡薄,好男兒志在四方,馳騁萬裏,報效祖國,成為年輕一代的追求,尊老愛幼,扶貧濟睏,助人為樂的新風尚深入人心,鄉民們勤以耕耘崇尚節儉,商品生産意識增強,市場觀念形成。中老年人重積蓄,重修宅,重子女婚嫁,立業成傢,重雙親喪禮。城鎮居民剛柔相濟,通情達理,舉止大方,不排外,不欺生,善經商,會理財,重視智力投資,捨得花錢供子女讀書成纔。城鄉青年男女,多勤學上進,提倡晚婚和計劃生育。走南闖北,開拓市場,境外創業的新觀念漸濃,講禮儀、善交友,重信譽。 |
|
汾西歷代人才輩出,元代出過政界名人禮部尚書吉祥,中書左丞傅嚴起,明代出過浙江按察行廉使仇益,翰林學士範瓊,清代有史稱 “ 河東三風 "的侯七旒、侯七乘、侯七鼎兄弟三人,以及曾湖南湘鄉縣知縣,與曾國蕃兄弟關係密切的師鳴鳳,民國期間有早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的邢士貞,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於上海, 同時就義的有彭拜、楊殷、顔昌頤。周恩來撰文《彭揚顔邢四同志被敵人捕殺經過深慟悼念死難烈士。有陝西渭北照金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李妙齋(王玉璽)。新中國成立後,有青年數學家、復旦大學博士、山西師範大學教授校長的侯晉川等。 |
|
【溝壩地】汾西縣地處黃土丘陵殘垣溝壑區,溝壑區面積占到全縣總面積的75%,全縣耕地總面積31萬畝,其中,坡耕地面積達25.4萬畝,溝壩地面積為5.6萬畝。而就是這僅占全縣耕地面積1/6的溝壩地,每年貢獻全縣1/2的糧食産量,可以說它是個“颳金板”、“聚寶盆”。
汾西縣建設溝壩地有悠久的歷史和廣阔前景,據《汾西縣志》記載,早在明朝萬歷年間,就有“汾地山崗,宜潦畏旱,澗河溝渠下濕處,淤漫成地,易於收穫高田”的記述,農民群衆中也有“寧種一畝溝,不種十畝垣””“壘堰如壘倉,漫地如存糧”的諺語。全縣1公裏以上的溝道有667條,溝道密度為每平方公裏4.4公裏,且大部分溝道為“U”型溝,溝寬、溝淺、溝道比降少,具有壩係建設的優越條件。 |
|
從城關至霍州連接大運公路的幹綫公路,是汾西縣對外交通的主要公路,另外有辛置至邢傢要、汾西至靈石、阡陌至對竹、香至康和等短途公路,連接着全縣各鄉鎮及村莊。 |
|
- n.: Fenxi County
|
|
汾西 |
|
|
|
汾西縣檔案館 | 汾西縣光榮院 | 汾西縣人民醫院 | 汾西縣婦幼保健站 | 汾西縣衛生防疫站 | 汾西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 山西省汾西縣精神病院 | |
|
|
佃坪鄉 | 永安鎮 | 和平鎮 | 團柏鄉 | 對竹鎮 | 勍香鎮 | 僧念鎮 | 邢傢要鄉 | 社區管理委員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