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042500 代碼:141026 區號:0357
拼音:ān Zé Xiàn,Anze Xian
安澤縣位於山西省南部,臨汾市東北部,太嶽山東南麓。總面積1966平方千米,總人口8萬人(2004年)。轄4個鎮、3個鄉:府城鎮、和川鎮、唐城鎮、冀氏鎮 、馬必鄉 、杜村鄉 、良馬鄉。縣人民政府駐府城鎮。
歷史沿革
1914年定名安澤縣。據民國《重修嶽陽縣志》。初治當今古縣治,以地當安吉嶺和澤泉間得名。
?年,安澤縣轄:城關鎮、唐城鎮、和川鎮、冀氏鎮、英寨鄉、石槽鄉、羅雲鄉、馬壁鄉、杜村鄉、良馬鄉、三交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6139人,其中:城關鎮 22813 和川鎮 7633 唐城鎮 10023 冀氏鎮 9637 英寨鄉 2465 三交鄉 2052 羅雲鄉 3847 馬必鄉 4579 石槽鄉 2791 杜村鄉 6197 良馬鄉 4102 |
|
安澤縣位於山西省境南部,臨汾地區東北、太嶽山東南麓。面積 1965平方公裏,轄4鎮7鄉,人口7.32萬,縣政府駐城關鎮。安澤縣轄4個鎮、3個鄉:府城鎮、和川鎮、唐城鎮、冀氏鎮 、馬必鄉 、杜村鄉 、良馬鄉。
安澤,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東部,總面積1967平方公裏,這裏是中國古代大思想傢荀子的故裏、國傢級生態示範區、省級森林公園、全國連翹生産第一縣和尚無大面積開發的煤炭資源大縣。山西第二大河、唯一的一條無污染河流——沁河,縱貫境內109公裏。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礦産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藴,為安澤工農業發展夯實了先天基礎。 |
|
安澤,漢為猗氏、𠔌遠縣地,屬上黨郡。北魏置冀氏、義寧二縣,同時於西部安吉、澤泉之間置縣,取兩地首 字,定名安澤。隋改義寧為和川,改安澤為嶽縣。元並和川、冀氏入嶽陽縣。民國二年復稱安澤。1971年析縣西部置古縣。 |
|
境內山嶺起伏,溝壑縱橫,地形復雜。整個地勢北高南低,東部山峰有安太山,泉廟凹、盤秀山等,海拔都在 1400米以上,以安太山為最高,海拔1592米。西部有大東溝梁、牛頭山等,海拔在千米以上。南部沁河𠔌地,地勢較低,有小塊平川 ,海拔在 800米左右。河流以沁河最大,由北嚮南縱貫全境,其支流有王村河、李元河、蒲河、泗河、蘭河、石槽河等。 |
|
境內氣候差異很大,西、南溫和、東、北寒冷,年均氣溫9.4℃,一月零下6.7℃,七月 24.8℃,年降雨量622 毫米,霜凍期為10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無霜期180天。 |
|
安澤縣土壤分2個大類、7個亞類、24個土屬,51個土種。褐土係安澤縣的地帶性土垠,從海拔750-1592米的溝川丘陵及低中山嶺各地表遍有分佈,面積19.27萬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98.89%。草甸日主要分佈於沁河及各大支流兩邊地下水位較高的一級階段地和少量河漫地。大體可分為褐化淺色草甸土,淺色草甸土2個亞類,3.3萬畝,占總面積的1.11%。 |
|
安澤縣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生物垂直分佈明顯,且種類繁多。有林木、果木、藥材、花卉、菌類647種,其中野生喬灌木144種,草卉215種,中草藥288種。幹果以花椒、核桃為主。動物種類繁多。其中獸類23種,有金錢豹、狍子、青羊、山豬、山羊、野兔、豹 、石貂、獾等。鳥類47種,其中鳶、蒼鷹屬國傢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礦藏資源相當豐富。現已探明唐城鎮上莊、三交一帶,煙煤貯藏面積為34.33平方公裏,843.8萬噸。唐城鎮上莊村後嶺底有鐵礦。冀氏盆地及馬壁一帶地下600-1100米深層有無煙煤和豐富的煤氣資源。英寨鄉劉傢溝有方解石礦苗,貯藏量在10萬噸以下,還有瓷土和紫砂土。 |
|
安澤有大小河流12條。其中最大的河流文沁河,發源於沁源縣西北山麓二郎神溝,自羅雲鄉議亭村東入境,流經羅雲、和川、府城、冀氏、馬壁五鄉鎮35村,於馬壁村入沁水縣。境內全長109公裏,縱貫全縣,北南落差210米,東西有23條支流匯入,枯水季節清水流量保持在1.2—1.5m3/秒,1993年8月5日1時許,出現了多年罕見的洪峰,流量為2300㎡/秒。境內全年來水量5億立方米,年徑流量4.933億立方米,清水流量為1.78億立方米,洪水流量為3.153億立方米。
沁 河 古稱泊水,發源於沁源縣鐵布山二郎神溝,自羅雲鄉議亭村東入境,北南縱貫流經羅雲、和川、城關、冀氏、馬壁5鄉鎮35村,於馬壁村南出縣。境內全長95公裏,河床高程942——732米之間,落差210米,比隆2.21‰。東西兩側有23條支流匯入。枯水季節清水流量保持在1.5立方米/秒以上,流域內植被覆蓋密度大,流水含沙量小,平均年含沙量每立方米約6.95公斤。每年6月進入汛期。60年代前洪水大,汛期長,要津靠木船擺渡。河床繞山多彎麯,兩岸洪積層厚,營造有連綿百裏的防護林帶。每年發洪水少者兩三次,多時七八次。新中國建立以來,最大洪峰出現於1993年8月5日凌晨時,流量2300立方米/秒。
藺 河 源於古縣北平鎮党家山下,近藺相如墓得名,由唐城鎮東灣村入境,南流至和川鎮南入沁河,境內長28公裏,河床比降度6.6‰,境內集水面積277平方公裏。
李垣河 源於三交鄉佛寨村祭星臺下,東南嚮流經三交鄉全境,至城關鎮高壁村入沁河,全長33.6公裏,河床比降度16‰,集水面積141.5平方公裏。
義唐河 源於城關鎮義唐村西草峪嶺下,東嚮穿縣城入沁河,長12.5公裏,河床比降度17‰,集水面積47.4平方公裏。
王村河 源於冀氏鎮李莊村西東塢嶺下,東至冀氏鎮入沁河,長18.9公裏,河床比降度20‰,集水面積124.7平方公裏。
段峪河 源於馬壁鄉金村西東塢嶺下,東至壁村東入沁河,長37.1公裏,河床比降度8‰,集水面積166.3平方公裏,劉村以下沿河泉水,數九天不凍。
安上河 源於羅雲鄉上田村東安子山下,西至和川鎮東洪驛村入沁河,長28公裏,河床比降度為14.3‰,集水面積117平方公裏。
郭都河 源於英寨鄉勞井村東三不管嶺腳下,西至城關鎮第五村入沁河,長16.5公裏,河床比降度13‰,集水面積59平方公裏。
泗河 源於良馬鄉花寨、床店、小寨、小官道四處故名,西南至冀氏鎮北孔灘村入沁河,長35.3公裏,河床比降度8.9‰,集水面積283.5平方公裏。
蘭 河 源於長子縣王村鄉之摩坷嶺下,貫穿杜村鄉全境,西南至冀氏鎮北孔灘神灣村入沁河,境內長33公裏,河床比降度7.6‰,集水面積213平方公裏,古稱八十裏川,岸低河床高,多改道衝地,釀成災害。
石槽河 源於沁水縣東峪鄉雕黃嶺下,西南嚮於石槽鄉辛莊村西界頭入境,至馬壁鄉河東村入沁河,境內全長24公裏河床比降度12.7‰,集水面積132平方公裏,兩岸土地多沙質,抗洪力差,耕地有逐年減少之勢。
受地質結構影響,沁河東諸支流清水常有,而河西各支流旱年多幹枯斷流。 |
|
安澤境內煤炭貯藏面積達1372平方公裏,總量達105億噸。除北部唐城一帶約40平方公裏的主焦煤正在開發外,其餘1332平方公裏的煤炭資源尚待開發。其中縣城以北貯藏面積約200平方公裏,貯量約5億噸,係優質主焦煤,灰分11-12%,熱量為8500大卡,含硫量低於0.4%;縣城以南貯藏面積達1132平方公裏,2#、3#、9#、11#貧煤或無煙煤,灰分6-23%,熱量為7500-8500大卡,含硫量低於0.5%,屬貧瘦煤或貧煤(係優質電煤)。 |
|
安澤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早在公元前313年,這裏就誕生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先哲,集諸子百傢之大成者的“後聖”荀子,其“天人相分”的唯物史觀,“學不可以已”的教育思想,“法禮並用”、“以政裕民”、“強本節用”的諸多治國理論,“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等,影響中華民族兩千年,至今仍閃爍着耀眼的光芒。著名法傢韓非、李斯,當世名儒浮丘伯、毛享、張蒼都是他的學生。
安澤既是荀子的故裏,又是山西省首傢申報成功的“千年古縣”,老一輩革命傢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賡、薄一波生活戰鬥過的紀念地遍布全縣。 |
|
全縣現有耕地 17.84萬畝,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𠔌子、高粱為主。經濟作物有蓖麻、花生、瓜類。全縣山 貨藥材豐富,每年可收購藥材100萬斤。成林面積120萬畝,其中自然林33萬畝 ,人宜油鬆林28萬畝,雜木林13.9萬畝。
境內礦藏主要有煤、白雲石、雲母等。工業有釀酒、化肥、水泥、陶瓷、煤炭、製磚、服裝、農機修配、食品 加工及鐵木加工等。 |
|
安澤交通便利,309國道橫貫東西45公裏,326省道、府東山區二級縣道縱穿南北94公裏,即將開工建設的臨汾—長治(青島—銀川高速公路中段)高速公路、已完成招商的臨汾—沁源鐵路橫穿安澤全境,這兩條主要道路建成後,將進一步拉近安澤和東部特別是中原的距離。另外,有縣級公路和鄉鎮路多條。全縣各村鎮和礦區林區均可通行汽車。 |
|
土特産有青連翹、黨參、茯苓、佛手、火腿等。其中青連翹以産量多、質量優為著名。 |
|
盛夏時節走進安澤縣,沿途林茂草豐、山青水碧,頓覺天氣涼爽。該縣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一以貫之的大糧倉、大林場、大牧場"三大"建設,如今開始取得成就:今年夏糧又獲豐收,糧食總産多年穩定在7400萬公斤以上,全縣發展黃牛6萬頭,有林面積達到168萬畝,農林牧三業同步發展,並形成了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安澤縣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52.7%,人均擁有20畝材林、2畝經濟林,林地總面積占臨汾市的1/5。1958年開始,安澤縣第七任縣委書記鄭子明帶領群衆栽下60萬株油鬆,受到國務院嘉奬,從那以後,歷任縣領導都認真傳承"三大"建設戰略,走一條靠農業致富,靠種糧賺錢的發展之路。在"三大"建設過程中,該縣堅持農林牧協調發展,以生態效益為主,促進經濟效益。從目前情況看,農林牧三業在安澤縣的確是互相促進、相得益彰。林業的發展,涵養了水源,改善了環境,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該縣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608毫米左右,高於臨汾市平均值80毫米,全縣有小泉小水1200條;豐沛的水源反過來促進了樹木生長,全縣灌草植被覆蓋率達到95%以上,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優良環境,全縣發展黃牛6萬頭,戶均3.2頭,每年嚮社會提供200萬公斤優質牛肉,跨入全省農副産品10強縣行列;畜牧業的發展又為糧食生産提供了豐富的有機肥料,全縣糧食總産穩定在7400萬公斤,連續10年糧食單産名列全省前茅,人均生産1200公斤糧,農民收入60%來源於糧食。三大産業形成了"樹多-水多-草多-畜多-肥多-糧多"的良性循環。
生態效益也為安澤縣換來經濟和社會效益。全縣每年林業産值突破1500萬元,山上有300多種中藥材和山貨,農民僅賣山貨一項收入800萬元。沿沁河兩岸的10萬畝優質玉米連續20年高産,帶動全縣形成了釀造、民用工業原料、糧食轉化、野生資源加工等企業上千傢。目前,縣裏正瞄準生態優勢,開發荀子文化森林公園等旅遊資源。各項事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去年該縣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212元,全縣90%以上的農村用上自來水,農村脫貧率達到100%。 |
|
- n.: Anze County
|
|
安澤 |
|
|
|
安澤縣檔案館 | 安澤縣人民醫院 | 安澤縣教育科技局 | 安澤縣衛生防疫站 | 安澤縣府城鎮衛生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