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榆社縣位於晉中市東南部,太行山西麓,濁漳北源兩岸。東與左權、和順為鄰,北與太𠔌、榆次接壤,西與祁縣相靠,南與武鄉毗鄰。總面積1699平方千米,總人口14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箕城鎮。郵編:031800。代碼:140721。區號:0354。拼音:Yushe Xian。
本縣四周高山環繞,中部多黃土丘陵,濁漳河兩岸有狹長的河𠔌平原。境內主要山峰;東有黑神山、石足嶺;西有吳娃背、五雲山;北面有通梁山、三縣堖等;海拔除黑神山1442米外,其餘均在1500米以上,以吳娃背1901米為最高。濁漳河由北而南縱貫縣境,兩側有雲簇河、武源河、泉水河、東河、南屯河等支流遍布全境。年均氣溫為8.8℃,一月零下7℃,七月23℃,年降雨量650毫米,無霜期170天左右。
行政區劃
榆社縣轄4個鎮、5個鄉:箕城鎮、雲竹鎮、郝北鎮、社城鎮、河峪鄉、北寨鄉、西馬鄉、蘭峪鄉、講堂鄉。
歷史沿革
榆社春秋時屬晉。戰國先屬韓後屬趙。秦屬上黨郡。漢建縣稱涅縣。晉改名武鄉縣。魏太和十五年遷涅城於南亭川。隋於北亭川分置榆社縣。唐初改榆社縣為榆州,後罷州以縣屬遼州。宋熙寧七年榆社縣並入武鄉縣。元復置榆社縣。
2000年,榆社縣轄4個鎮、10個鄉:城關鎮、雲竹鎮、郝北鎮、社城鎮、河峪鄉、西馬鄉、嵐峪鄉、講堂鄉、東匯鄉、北寨鄉、韓村鄉、銀郊鄉、白北鄉、兩河口鄉。總人口126173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38372 雲簇鎮 16529 郝北鎮 10266 社城鎮 6210 銀郊鄉 5591 東匯鄉 4317 河峪鄉 11176 韓村鄉 3560 蘭峪鄉 5939 講堂鄉 4315 西馬鄉 9076 北寨鄉 7894 白北鄉 1500 兩河口鄉 142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
|
榆社縣 榆社縣位於山西晉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濁漳北源兩岸。東與左權、和順為鄰,北與太𠔌、榆次接壤,西與祁縣相靠,南與武鄉毗鄰。面積1699平方公裏,人口14萬。
縣人民政府駐箕城鎮。郵編:031800。代碼:140721。區號:0354。拼音:Yushe Xian。 站外鏈接: 榆社縣政府 |
|
榆社春秋時屬晉。戰國先屬韓後屬趙。秦屬上黨郡。漢建縣稱涅縣。晉改名武鄉縣。魏太和十五年遷涅城於南亭川。隋於北亭川分置榆社縣。唐初改榆社縣為榆州,後罷州以縣屬遼州。宋熙寧七年榆社縣並入武鄉縣。元復置榆社縣至今。 |
|
榆社縣轄4個鎮、5個鄉:箕城鎮、雲簇鎮、郝北鎮、社城鎮、河峪鄉、北寨鄉、西馬鄉、蘭峪鄉、講堂鄉。 |
|
榆社為土石山區,境內群山環繞,濁漳河縱貫縣境,山水相間、風景秀麗, 為理想的水果、畜禽、蠶類,魚類、藥材生産地區。榆社笨雞蛋、榆社阿膠、榆社肉牛、甲魚、銀魚、酥梨、紅星蘋果、蠶繭、藥材等均為山西名品,享譽日本,港澳及東南亞地區。
本縣四周高山環繞,中部多黃土丘陵,濁漳河兩岸有狹長的河𠔌平原。境內主要山峰;東有黑神山、石足嶺;西有吳娃背、五雲山;北面有通梁山、三縣堖等。海拔除黑神山1442米外,其餘均在1500米以上。其中以吳娃背1901米為最高。濁漳河由北而南縱貫縣境,兩側有雲簇河、武源河、泉水河、東河、南屯河等支流遍布全境。本縣年均氣溫為8.8℃,一月零下7℃,七月23℃,年降雨量650毫米,無霜期170天左右。 |
|
榆社資源豐富。地下埋藏有煤、鐵、錳、石膏、油頁岩等礦産和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是聞名世界的化石之鄉。出土化石數量之多、種類之繁、保存之完整,為世所矚目,被譽為“化石之鄉”和“古脊椎動物的寶庫”。煤、鐵、錳、石膏、油頁岩等礦産。工業主要有化肥、農機、印刷、電表、無綫電元件、汽修、釀酒、針織、磚瓦、副食加工、木器、服裝等行業。 |
|
榆社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商有箕子開闢邑境,戰國有廉頗、藺相如“將相和”,名傳千古。十六國時,石勒稱帝建立後趙。榆社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是太行山區老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老一輩革命傢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徐嚮前、陳賡、李德生等,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和戰鬥過。榆社人民為民族獨立、全國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被晉冀魯豫邊區譽為出兵、出糧、出幹部、出經驗的模範縣。
榆社基礎設施完備。交通便利,太焦鐵路、太長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太邢、榆長兩條幹綫公路與縣鄉公路交錯成網;通訊便捷,太原到陽泉、太原至長冶、呼和浩特至北海、偏關到晉城兩條國傢級幹綫通訊光纜通過榆社,通訊狀況達到國傢一流水平;電力充足,太原至榆社11萬伏高壓輸電綫路供褕社專用。山西華能褕社電力有限責任公司一期工程210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二期230萬千瓦機組先後投産發電,三期260萬千瓦機組擴建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籌備。水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充足。 |
|
榆社地方經濟發展迅速。工業經濟按照“壯大電力、提升化工、拉長藥業、發展緑色産品”的發展思路,開成電力、化工、藥業、緑色産品四大主導産業, 突出經濟走“區域産業創特色、規模開發創效益”路。建設六大高標準農業科技園區,開成小雜糧、蔬菜、幹鮮果、中藥材、畜牧養殖五大支柱産業。新的一屆,縣委、縣政府以新的理念統領全面工作,以新的資態搶抓新的機遇,以新的作風推動新的發展。圍繞建設富民強縣和諧榆社的總體目標,大力實施統籌發展、竜頭帶動、體製創新、人才保障四大戰略,盡快將榆社建成富有特色和活力的生態農業區、現代工業區、休閑旅遊區、新型物流區。
全縣現有耕地面積25.3萬畝,農作物主要有小麥、𠔌子、玉米等。其次為大豆、薯類、高粱、油料、麻皮。森林覆蓋面為40萬畝,畜牧業主要有牛、羊、馬、驢等。飼養業有豬、雞、兔、鹿等。 |
|
名勝古跡有響堂寺千佛洞,位於縣城西南 5公裏的廟嶺山上,為北魏和唐代石雕。文峰塔,位於榆社縣城東南一公裏的巽山之上,因形如筆架,因而成名。化石館,保存有第三世紀的化石。剛修建不久的雲簇水庫。此外,還有鄧峪石塔、南村造像,均為唐代石雕作品。
榆社縣文峰塔
榆社縣城東南1公裏的巽山之上,有一座創建於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的文峰塔。此塔乃是根據“塔在巽(東南方向)峰則文運勝”的風水言論為振興榆社文風而建,初期直呼“文風塔”,其後年湮代遠訛名“文峰塔”。
文峰塔從康熙末開始建,歷時三年,至雍正三年(1725)告
成。塔為錐形磚木結構,共13層,高約38米,占地69.2平方米,內為空心,底層直徑約3米。文峰塔的第一層和第二層有磚砌月梯及回廊,可拾級而上;三層以上有用木板、鐵釘而成木梯以供攀高。其間石階層層,盤道麯麯,如步雲路一般。塔體的外面,每層都有仿木結構磚雕出檐、鬥拱;四面開砌拱券洞門,以供憑覽;洞門之上有磚雕塔匾,圖案花紋十分精緻;塔頂置寶瓶,角隅懸挂風鈴,微風吹動,叮當之聲不絶於耳。
榆社文峰塔不僅構思奇特、工藝精巧、造型美觀,而且選址巧妙,寓意深遠,令人嘆為觀止。塔所坐之巽山,東倚崇巒,西俯榆川,南對筆架山,北臨儀川河;塔建其上,宛如筆峰直插雲霄,指星畫鬥;東方日出,塔影倒映儀川河水,如筆蘸墨,如虹飲池;從北嚮南望觀,文峰塔尖正對準筆架山的3個山峰,其景頗似筆管擱在筆架之上。縱覽文峰塔周圍景觀,上有層巒疊嶂,綿延千裏;下有銀絲玉帶,清流掩映;塔身挺拔參天,足為大好河山添色增彩。
榆社縣舊有端午節踏柳之俗,文峰塔建成之後,民間相傳遊塔可治百病,於是踏柳被遊塔替代。此俗相沿數百年而不變,故每逢端午節遊人云集如織。 |
|
山西省榆社中學位於山西省榆社縣箕城鎮東大街20號,是一個全日製綜合性完全中學。全校現有教職工400餘人,有一支社會公認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專任教師全部具有任職資格,學歷合格率為100%,且專業年齡結構合理。醫務室有專職校醫2名,學校心理咨詢室有心理咨詢教師5名。有音樂、美術專用教學場地和實踐活動場所。學科教學器材達到基本標準,具備每個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條件。配備有200米環形操場1個,體育教學器材達到基本標準,有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場地。 |
|
- n.: Yushe County
|
|
榆社 |
|
榆社縣檔案館 | 榆社縣光榮院 | 榆社縣榮軍院 | 榆社縣人民醫院 | 榆社縣糧貿賓館 | 山西省榆社縣衛生防疫站 | 山西省榆社縣金漆工藝廠 | 山西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榆社縣分校 | |
|
|
河峪鄉 | 北寨鄉 | 講堂鄉 | 蘭峪鄉 | 嵐峪鄉 | 箕城鎮 | 郝北鎮 | 社城鎮 | 西馬鄉 | 雲竹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