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澤州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南端。東與陵川縣相鄰,西與陽城縣、沁水縣接壤,南與濟源、沁陽、博愛、焦作交界,北連高平市。總面積2023平方千米。總人口50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南村鎮。郵編:048012。代碼:140525。區號:0356。拼音:Zezhou Xian。
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四面環山,多呈凹形,境內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不同類型的地形面積:山地1328.38平方千米,占全縣土地面積的65.66%;黃土丘陵577.91平方千米,占全縣土地面積的28.57%;盆地平原116.71平方千米,占全縣土地面積的5.77%。全縣平均氣溫10℃-11℃左右,無霜期188天,年降雨量533.3毫米。
行政區劃
澤州縣轄14個鎮、3個鄉:南村鎮、下村鎮、大東溝鎮、周村鎮、犁川鎮、晉廟鋪鎮、金村鎮、高都鎮、巴公鎮、大陽鎮、山河鎮、大箕鎮、柳樹口鎮、北義城鎮、川底鄉、李寨鄉、南嶺鄉。
歷史沿革
秦朝這裏為高都縣。唐高祖武德元年,始設晉城縣。新中國成立後至1983年,晉城縣先後歸山西省長治專區、晉東南專區管轄。1983年,晉城縣改為縣級市。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製改革,原縣級晉城市劃分為城郊兩區。從原縣級晉城市的30個鄉(鎮)中劃出26個鄉(鎮)組成晉城市郊區,歸新建的晉城市管轄。1996年8月8日,經國務院批準,晉城市郊區撤區設為澤州縣。
2000年,澤州縣總人口517162人,各鄉鎮人口: 南村鎮 43813 下村鎮 47855 大東溝鎮 33932 周村鎮 25751 梨川鎮 16691 晉廟鋪鎮 20107 金村鎮 25230 高都鎮 28292 巴公鎮 56562 大陽鎮 29555 川底鄉 22585 李寨鄉 12932 南嶺鄉 9174 衙道鄉 11135 追山鄉 6843 南河西鄉 7261 大箕鄉 15674 鋪頭鄉 15198 東下村鄉 7507 柳口鄉 9354 水東鄉 12710 魯村鄉 14303 大興鄉 13305 北義城鄉 14746 陳溝鄉 9748 土河鄉 6899(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調整澤州縣鄉鎮行政區劃(晉政函6號;1月10日晉市政發4號),由10鎮16鄉調整為14鎮3鄉,鄉鎮平均人口3.02萬,平均面積119平方千米:
一、撤銷陳溝鄉、巴公鎮,合併設立新的巴公鎮。區劃調整後巴公鎮人口60622人,面積112.08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巴公村。
二、撤銷大興鄉、高都鎮,合併設立新的高都鎮。區劃調整後高都鎮人口40719人,面積119.11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高都村。
三、撤銷水東鄉、鋪頭鄉、金村鎮,合併設立新的金村鎮。區劃調整後金村鎮人口56095人,面積212.29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金村村。
四、撤銷東下村鄉、柳樹口鄉,合併設立柳樹口鎮。區劃調整後柳樹口鎮人口17996人,面積336.44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柳樹口村。
五、撤銷南河西鄉、大箕鄉,合併設立大箕鎮。區劃調整後大箕鎮人口23390人,面積131.9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大箕村。
六、撤銷土河鄉、衙道鄉、追山鄉合併,合併設立山河鎮。區劃調整後山河鎮人口25504人,總面218.05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馬街村。
七、撤銷魯村鄉、北義城鄉,合併設立北義城鎮。區劃調整後北義城鎮人口28518人,面積71.65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北義城村。
八、原下村鎮、大東溝鎮、南村鎮、周村鎮、梨川鎮、晉廟鋪鎮、大陽鎮、李寨鄉、南嶺鄉、川底鄉建保持不變。
附:撤並鄉鎮摸底統計資料(註:與上述文件最終批復內容略有不同)
撤並前鄉鎮名稱 總人口(人) 面積(平方千米) 撤鄉後鄉鎮名稱 總人口(人) 面積(平方千米)
巴公鎮 51148 83.12 巴公鎮 60162 112.08
陳溝鄉 9014 28.96
高都鎮 27443 54.08 高都鎮 41362 119.11
大興鄉 13919 65.03
金村鎮 25372 44.76 金村鎮 55698 212.29
水東鄉 14564 56.57
鋪頭鄉 15762 110.96
柳樹口鄉 10147 236.67 柳樹口鄉 18173 336.44
東下村鄉 8026 99.77
大箕鄉 15822 36.73 大箕鄉 24249 131.9
南河西鄉 8427 95.17
追山鄉 7069 51.94 追山鄉 25552 218.82
土河鄉 7295 69.97
衙道鄉 11188 96.14
北義城鄉 13827 33.52 北義城鄉 29023 71.65
魯村鄉 15196 38.13
周村鎮 26497 68.43 周村鎮 26497 68.43
下村鎮 38281 94.86 下村鎮 38281 94.86
大東溝鎮 32335 85.83 大東溝鎮 32335 85.83
犁川鎮 16801 60.21 犁川鎮 16801 60.21
晉廟鋪鎮 20027 150.27 晉廟鋪鎮 20027 150.27
南村鎮 48682 88.25 南村鎮 48682 88.25
大陽鎮 28399 52.58 大陽鎮 28399 52.58
川底鄉 20281 86.11 川底鄉 20281 86.11
李寨鄉 14881 70.02 李寨鄉 14881 70.02
南嶺鄉 11313 62.94 南嶺鄉 11313 62.94
2001年底,澤州縣轄14個鎮、3個鄉,639個行政村,1204個自然村,2695個村民小組。?年,總戶數13.9萬戶,其中農戶12.6萬戶;總人口5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5.5萬人。
?年,澤州縣轄14個鎮、3個鄉,633個行政村:周村鎮、大東溝鎮、南村鎮、犁川鎮、晉廟鋪鎮、高都鎮、巴公鎮、大陽鎮、下村鎮、金村鎮、山河鎮、柳樹口鎮、大箕鎮、北義城鎮;川底鄉、李寨鄉、南嶺鄉。 |
|
澤州縣地處太行山南端,是山西通嚮中原的重要門戶,史稱“河東屏翰”、“冀南雄鎮”。東與陵川縣相連,西與陽城、沁水縣銜接,北與高平市毗鄰,南與河南省濟源、博愛、沁陽等縣市交界,縣域環繞晉城市城區。縣域東西寬62.75公裏,南北長58.85公裏,總面積2023平方公裏,約占山西總面積的1.2%, 其中山區面積1328.4平方公裏,丘陵面積577.9平方公裏,平原面積 116.7平方公裏。轄14鎮3鄉,633個行政村,14萬戶,5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5.4萬人, 耕地面積72.5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42畝。
澤州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四季分明,一般為:春季幹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秋高氣爽,鼕季寒冷乾燥。全縣年平均氣溫10℃-11℃,氣溫總的分佈趨勢是由南嚮北遞減;盆地由平地嚮山區遞減。全縣多年無霜期192.6天,最多為226天,最少為138天。降水量的區域分佈總趨勢是由西北嚮東南遞增,山區多於平川、丘陵;南部和東南部山區大於北中部地區。降水量主要分佈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 %。
全縣境內河流縱橫,主要河流為沁河和丹河兩大流域。沁河的主要支流有長河、白水河、犁川河、竜灣河、範河;丹河的主要支流有東丹河、東大河、巴公河等。幹流流嚮多由北嚮南,其支流流嚮多為由西嚮東。 全縣水資源總量為3.54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為3.3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2.54億立方米,重複資源為2.37億立方米。可開發利用資源量為1.11億立方米。 |
|
澤州縣是我國人類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歷史源遠流長。高都遺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 2 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堯、舜時期,澤州為冀州之域,且屬 “ 帝都畿內 ” 。秦漢時先後在這裏置高都縣、陽阿縣、高都郡。北魏時屬建州。隋開皇三年 (583 年 ) 改建州為澤州,時境內為丹川縣。唐武德三年 (620 年 ) 始稱晉城縣,後數易其名,或稱晉城,或稱丹川。明洪武省縣入州,晉城為澤州州治。清雍正六年 (1728 年 ) 升澤州為府,析郭置鳳臺縣。民國時復稱晉城縣。抗日戰爭時期,太嶽、太行抗日革命根據地在邊緣地帶分置晉 ( 城 ) 沁 ( 陽 ) 、晉 ( 城 ) 北、晉 ( 城 ) 東縣, 1945 年 4 月 28 日晉城縣全境解放,同年 5 月恢復晉城縣建製。 1948 年 10 月撤晉城縣城關區置晉城市 ( 縣級 ) ,與晉城縣並存, 1948 年 8 月撤銷晉城市,轄區仍歸晉城縣。 1958 年,高平、陵川兩縣並入, 1958 年 7 月陵川縣分設, 1961 年 5 月高平縣分設。 1983 年 9 月晉城縣改設縣級市。 1985 年 5 月,晉城市升為地級市,原晉城市 ( 縣級 ) 分置為城、郊區。 1996 年 8 月,撤銷晉城市郊區改設澤州縣,轄區不變。 |
|
澤州縣現轄 17 個鄉鎮,即巴公、大陽、高都、金村、南村、犁川、晉廟鋪、周村、大東溝、下村、北義城、柳口、山河、大箕 14 個鎮和南嶺、川底、李寨 3 個鄉, 633 個村民委員會。 |
|
1997 年成為山西省首批小康縣, 2001 年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縣。到 2004 年全縣生産總值達到 57.5 億元 , 在全省排第 7 位;財政總收入達到 5.52 億元 , 在全省排第 15 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3848 元,在全省排第 14 位;民營企業增加值達到 36.94 億元 , 上交稅金 3.05 億元,民營經濟發展位居全省十強縣行列。綜合經濟實力跨入了中西部地區百強縣行列,在山西省位居第三。預計到 2005 年,全縣生産總值將達到 66 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 7.5 億元 ,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4200 元,民營企業增加值達到 44 億元 , 全縣將基本建成寬裕型小康縣。根據 “ 十一五 ” 規劃初步預測,到 2010 年全縣生産總值將達到 120 億元,財政總收入將達到 23 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8400 元,全縣將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到 2020 年全縣將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目標。
先後榮獲 “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緑化先進縣”、“全國電氣化建設先進縣”、“全國“兩基”教育先進縣”、“全省飲水解睏紅旗縣”、“全省小康建設十強縣”等榮譽,成為全省首傢“國傢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
資源環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澤州縣境內地下礦産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煤鐵之鄉”美譽。含煤面積 528 平方公裏,占縣總面積的 26.1% ,探明地質儲量 48 億噸,且煤層厚、煤質好 、埋藏淺、易開採 。經多年開採,到 2004 年底,全縣煤炭資源保有儲量 7.38 億噸。鐵礦分佈廣泛,儲量約為 2500 萬噸,品位在 25% - 40% 之間。鋁礬土儲量在 5000 萬噸以上。適用於發展建材的石灰石、石膏、瓷土、大理石等礦儲量也較豐富。此外還有少量銀、銅、錳、硫等礦。
澤州林果資源豐富,是山西省多樣化果品生産基地。 果樹栽培歷史悠久,種植面積較大,分佈範圍較廣,全縣果樹總面積達 2 萬畝,正常年景産值一般在 5000 萬斤以上。 盛産山楂、蘋果、葡萄、梨等果品,其中尤以被林業部以“澤州紅”命名的山楂最為盛名,成為全國五大山楂生産基地之一。 |
|
澤州縣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捷。境內的鐵路有太焦綫和侯月綫。國道有二零七國道 64 公裏,省道有陵沁、晉陽、長晉、碗周、晉焦等公路 202 公裏,加上縣級公路、縣鄉公路和專用公路,全縣公路通車里程共達 2600 公裏。基本上實現了鄉鄉村村通油(水泥)路。到 2004 年底,全縣各種機動車輛達到 6127 輛 , 客運量 566 萬人 , 旅客周轉量達到 23113 萬人公裏,貨運量 1524 萬噸 , 貨運周轉量達到 68339 萬噸公裏。 |
農業生産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
澤州縣是山西省的農業大縣。全縣有耕地 72 萬畝。傳統的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鼕小麥、𠔌子、玉米、大豆等,經濟作物有棉花、油料等。近年來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投資上億元,組織實施了國傢級農業綜合開發、旱作農業、機械化保護性耕作、國傢級生態環境建設、太行山緑化等一批重點工程,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水澆地面積發展到 17.8 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 26.1 %,全縣農業機械擁有量達到 5.02 萬臺(件),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 618811 千瓦。
澤州縣現代農業發展迅速,建成了 31 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科技農場,面積達到 6.5 萬畝,優質小麥、優質玉米、優質小雜糧、優質果品等特色農産品基地規模發展到 20 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近三分之一。先後被確定為國傢級商品糧生産基地、國傢旱作農業示範基地縣、山西省優質小麥示範縣、山西省瘦肉型豬生産基地縣和晉城市蔬菜基地。 2004 年,全縣糧食總産糧達到 478708 噸,小麥總産量達到 215904 噸,蔬菜總産量達到 192088 噸,肉類總産量達到 9606 噸,禽蛋總産量達到 6514 噸。 |
|
煤炭業,建成 150 萬噸礦井 1 座, 30 萬噸礦井 3 座,煤炭産量穩定在 1000 萬噸以上;冶煉業,建成 179 立方高爐 6 座,在建 318 立方高爐兩座,優質生鐵産量達到 150 萬噸。鑄造業建成中高檔球墨鑄造生産綫 100 餘條,形成了以 6 萬噸晨暉鑄管、 6 萬噸清慧汽配、 6 萬噸惠遠散熱器為代表的一批骨幹企業,中高檔鑄件占鑄件總産量的 40% 。在延長産業鏈條方面,依托煤、鐵資源優勢,引進了福盛公司 100 萬噸軋鋼項目,新上了太昌印刷機械公司 300 臺銑床、萬噸 高嶺土、萬噸四氧化三錳、萬噸鋁硅鈦合金、 康達日産 2000 噸水泥熟料、高都電廠 2 × 13.5 萬千瓦煤矸石發電等一批重大項目。 目前全縣已建成産值超億元企業 13 個, 2004 年規模以上工業達到 35 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 7.8 億元。 到 2007 年,全縣經濟將實現“ 1511 ”産業目標,主要産品産量達到 1 個千萬( 1000 萬噸煤炭)、五個百萬( 150 萬噸生鐵、 100 萬噸中高檔鑄件、 100 萬噸鋼材、 100 萬噸建材、日發電 150 萬千瓦)生産規模,産值達到 120 億,稅收超 10 億元。 |
|
2004 年全縣第三産業增加值達到 22.4 億元,占全縣國內生産總值的 40% 。以第一、第二業發展為基礎,形成了合理的規模和結構。商業、餐飲和運輸等傳統産業進一步發展,全縣擁有 22 個特色農貿市場和 3200 個商業經銷網點,連鎖、特許等現代經營方式進入到了傳統服務業領域。旅遊、信息、咨詢、會計、法律等新興産業全面興起。特別是旅遊産業,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遊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已逐步形成了以渠頭、東四義、山耳東寬裕型小康村為特色的澤州小康旅遊區,以府城玉皇廟、青蓮寺為核心的人文旅遊區,以珏山、李寨、山裏泉、水東竜門為主的自然風光旅遊區。 2004 年全縣旅遊收入 2446.5 萬元 , 比上年增長 74.58%, 帶動相關産業收入 10270 萬元。 2004 年,全縣社會消費品總額達到 57021 萬元。三産從業人員 40590 人,占全縣從業人員的 19.7% 。 |
|
近年來,該縣緊緊圍繞“依托資源優勢,構建特色産業”這一發展戰略,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機遇,努力構築大外經貿格局,着力培植外嚮型經濟和外嚮型企業及出口創匯增長點。截止 2004 年底,全縣進出口總額為 2514.4 萬美元 , 排全市第二。出口産業由原來單純的稀土合金産品為主,轉變為稀土合金、拖拉機配重、汽車配件、窨井蓋、燒烤碳、玻璃製品等多種加工工業産品出口並重的格局,一個由鑄管、鑄件、化工、煤製品、玻璃製品為主的外嚮型企業和外嚮型産品群體正在形成;外嚮型企業群體逐步擴大,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由原來的鋼嶺地稀土金屬有限公司、縣進出口公司 2 傢,發展到現在的 9 傢;國際市場呈現多元化格局,我縣的汽車配件出口到日本、美國市場,窨井蓋出口到臺灣、中東諸國,玻璃器皿出口到美國、歐盟市場,燒烤碳出口到臺灣、南非市場,稀土合金産品出口到美國市場,拖拉機配重出口到墨西哥市場。我縣産品出口的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
|
近年來,我縣把增加投資作為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工作來抓,在産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改善、文教衛生設施建設的有力推動下,全縣固定資産投資增長迅速。 2001 年完成投資 3 億元, 2002 年完成 5.9 億元, 2003 年完成 10 億元, 2004 年完成 13.1 億元 ,2005 預計完成投資 15 億元 ,“ 十五 ” 期間我縣固定資産投資纍计將完成 47 億元。 |
|
近年來,澤州縣教育事業得到較快發展。全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 761 所(其中普通高中 5 所,職業高中 2 所,初中 35 所,小學 719 所),幼兒園 116 所;寄宿製學校 84 所;目前在校學生 97411 人,教職工 5377 名。中小學普遍達到了 “ 一無兩有三配套 ” ,經省教委和國傢教委驗收,澤州縣成為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先進縣。 17 個鄉鎮都建有鄉鎮成教中心,全縣 633 個行政村建有農技校的達 80% ,其中東四義等 10 處村級農技校經驗收達市重點農技校標準。同時積極推進實驗教育、素質教育,加強校長和教師 2 支隊伍的建設,教育質量明顯提高。目前初中、小學入學率分別達到 98.5% 和 100%, 鞏固率分別達到 99% 和 100%, 縣一中高考本科達綫率連續五年居全市第一。澤州縣教育事業榮獲全國 “ 兩基 ” 教育先進縣稱號,成為國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
澤州是國傢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2000年以來,以 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為載體, 先後實施國傢、省、市科技發展項目150餘項,獲省市科技進步奬4項。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先後建設了鑄造産品檢測中心、農副産品檢測中心、種子檢測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促進了新技術應用和新産品開發。着力推進質量興縣戰略,14傢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體係認證,15傢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初步形成了引進、培養、培訓三位一體的人才機製,纍计引進各類人才300餘名。2004年科技部等十三個部委對我縣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進行了驗收考察,確定澤州縣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驗收合格。先後 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和“全國質量興市先進縣”。 |
|
改革開放以來 , 特別是撤區建縣後 , 隨着經濟的發展 , 全縣金融保險業發展迅速 , 金融機構不斷完善 , 現有農行、農發行、信用社、建行四傢銀行以及財産保險、人壽保險兩傢保險機構。 2004 年 , 全縣存款餘額達到 38.4 億元 , 貸款餘額達到 21.7 億元 , 保費收入 7169 萬元。 |
|
澤州縣是上黨梆子的重要發源地,又是澤州秧歌的老傢。“十五”期間,縣委、縣政府把農村文化建設擺上重要位置,依托民間深厚的文化底藴,大力開展了創建“四三二一”工程,即建設縣、鄉、村戶四級文化網絡,突出娛樂文化、素質文化、産業文化三種文化,狠抓專業、業餘兩種文化隊伍建設,建成一秕文化藝術成果,並連續深入開展了“科技教育年”、“文化衛生年”等主題年活動,加強“文化大院”、“特色文化大戶”以及圖書室、閱覽室、遊藝室、影劇院等文化陣地建設。鄉鎮文化站得到普及,農民樂隊、女子樂隊、文化大院、文化一條街等新的文化組織和文化活動形式應運而生,農村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全縣有專業劇團 1 個,影劇院 34 所,文化館、站 27 處。縣、鄉、村圖書館(室)、閱覽室建設達 528 個,各種演出隊、放映隊 700 多個,涌現出了下村鎮、南村鎮等一批文化先進鄉鎮和特色文化村,《澤州歡歌》奪得 “ 山西省首屆民間吹打樂大賽 ” 頭奬。被評為 “ 全國文化先進縣 ” 。
體育事業發展迅猛,成績喜人。到 2004 年底,全縣擁有 400 米田徑場 2 個,遊泳館 2 個,帶看臺的燈光球場 3 個,燈光球場 9 個,小運動場 15 個,其它如遊泳池、健身房、保齡球館、羽毛球場地、乒乓球場地、棋牌室、籃球場等體育場所 130 個。全縣 17 個鄉鎮都建起了固定的群衆健身活動點,組織成立了各種體育活動代表隊,在省市運動會上連續奪冠。先後於 2000 年榮獲山西省體育局群衆活動 “ 先進單位 ” 、 2004 年榮獲國傢體育總局全民分健身周 “ 先進單位 ” 、 2005 年榮獲晉城市第三屆運動會金牌總數第一名,團體總數第一名等榮譽稱號。
澤州縣的農村衛生工作有較好的基礎。早在 1952 年,巴公鎮的東四義村就成為全國衛生模範村。之後,東四義的經驗得到全面推廣。 1982 年,全國農村愛國衛生現場會議在澤州縣召開。並連續 7 年獲得全省衛生紅旗縣 ( 區 ) 的稱號。飲水改良和普及自來水工作也多次獲得省和國傢級奬勵。 澤州縣現有縣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醫院、衛生學校、防疫站、痔瘻專科醫院、精神病醫院各一所,鄉鎮衛生院 26 所,村衛生所 510 個。全縣衛生技術人員 1671 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全省率先推行,參保人數達到 37.91 萬人,覆蓋率達到了 82.6% 。基本實現了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先後被評為 “ 全國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示範縣 ” 、 “ 全省實施農民工程先進縣 ” 。 |
|
社會保障體係初步形成,基本建成了覆蓋機關事業單位、國有集體企業、鄉鎮企業職工和廣大農民的社會保障體係。在鞏固三條保障綫的基礎上,全面啓動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社會保險。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養老保險覆蓋面分別達到了 100% 、 98% ,啓動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覆蓋面達到 36% ,農村養老保險人數達到 8.7 萬人。全縣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 80% 。 100% 的企業單位、 70% 的事業單位參加了失業保險。 196 個企業參加了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 1.3 萬人。 2365 名職工參加了生育保險。 |
|
澤州縣珏山位於晉城市區東南13公裏處的丹河南岸。主峰海拔973米,珏山風景素以險峻、雄奇馳名,古有“晉魏河山第一奇”、“小華山”、“小武當”之美稱,其勢之凌崢,確可與華山的奇偉峭險,武當山的秀媚風光相媲美。“珏山吐月”為晉城四大名勝之一。
珏山又名角山,其雙峰對峙,巍峨蒼翠,宛若—對碧玉鑲嵌在太行山上,故名珏山。珏山鐘靈毓秀,自然景觀迷人,人文內涵豐厚。山上鬆柏懸崖,林壑深蔚,遊人不絶如蟻,接踵摩肩。自宋代起,歷朝逐年在珏山雙峰間建起玄帝殿、真武宮、靈官頂及一、二、三天門等。 珏山寺廟依山勢而築,遠望凌空入雲,殿角飛椽於緑樹花草中若隱若現,宛若仙山瓊閣、海市蜃樓。二天門三百六十餘級石階,陡然直上,兩邊峭壁險峻,峽𠔌幽深,使遊人於登山險趣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體驗“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藴。及至山頂,迎面是氣勢雄偉的南天門,依次而上二天門、三天門、過月亭、而後至雙峰極頂的真武宮和靈官頂。 遊歷於珏山勝境之中,那無處不在的石刻碑碣,仿佛在嚮人們展示着歷史的滄桑,唐代詩人杜牧、明代尚書王國光、明代文學家董緒、清代閣老陳廷敬等在此遊歷後均留下了不朽的詩篇。
珏山吐月:晉城四大名勝之一。 明嘉靖三十五年《創建珏山一天門記》碑文曰:“每年八月望, 月自中出, 謂之珏山吐月, 亦遊觀之勝景也”。
山裏泉
山裏泉景區位於太行山南部,晉豫兩省的澤州、陽城、濟源三縣市的交匯處,距207國道18公裏,距晉城市區50公裏,距濟源市區51公裏。侯月鐵路從景區穿越而過,並設有車站,因此這裏交通十分方便。景區內風光秀麗、群峰壁立,人稱北方“小三峽”。
山上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有獼猴、豹子等野生動物,有茂密的森林和數十種草藥。有川流不息的沁河水,有清澈透明的泉水,有美麗寬闊、碧波蕩漾的湖面。有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有富有現代氣息活力充沛的中型水力發電站(拴驢泉水電站),有環境幽雅、服務上乘的集食宿、娛樂、休閑、療養、會議、培訓於一體的度假村。這裏氣候宜人,空氣清新,原始生態環境保護完整,是融遊覽觀光、休閑度假、康體保健、尋奇探幽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型旅遊風景區。景區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大山深處,可使你今天大飽眼福,不虛此行。
山裏泉的山——奇幽秀險,如圖如畫,鬼斧神工,妙境天成,令人嚮往。
[紗帽山]
風景秀麗的紗帽山因形狀如古代官員的烏紗帽而得名,山上有官頂亭、姜子牙廟。登上紗帽山,拴驢泉水電站庫區風光盡收眼底,四周群山起伏,重巒疊嶂,雲霧繚繞,如入雲端。擡頭遠望,無邊的雲海使你心曠神怡。據傳說,登上紗帽山頂峰可為你帶來官場上的好運。
[鯉魚山]
位於景區南部邊緣,是一處自然山峰,猶如一條沉睡千古、橫臥於崇山峻嶺彎彎沁河之中的大鯉魚。我們從這拴驢泉村邊望去,頭北尾南2公裏,頭、身、尾比例勻稱,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形象逼真,令人嘆為觀止,拍手叫絶。讓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這奇妙無比的自然景觀。
此處另外還有奶頭山、靠山、觀音山、娃娃魚山、蛤蟆山、獅子頭山、一綫天山等許多象形山,讓你眼花繚亂,驚奇不已。
山裏泉的水——碧波蕩漾,飛瀑直瀉,蘆葦搖曳,泛舟湖心,令人陶醉。
[沁河]
黃河的一大支流沁河流經景區,它象一條蛟竜九麯十八彎盤蜒彎繞,雄踞在大山深處,給山裏泉景區增添了無數的神秘色彩,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山歡水笑和生機勃勃,使山裏泉景區變成了一塊風水寶地。
[庫區人工湖]
湖面寬約200米,長約4公裏之多,水面寬闊,碧波蕩漾。兩岸青山相依,藍天倒映水中,頗有灕江之美。當你乘上摩托艇,行駛在湖面上,可以感覺到好象置身於長江三峽之中,這裏被人們譽為晉城的“小三峽”。
[黑水泉]
黑水泉因觀其水色為黑色而得名,實際黑水泉的水並非黑色,相反,當你用手將水捧起,再去觀看,此水清澈透明。為什麽會有如此大的反差,這就是山裏泉水的奇特之處,請你在觀賞之後,評論一、二。
[甘泉]
景區內有多處色澤清澈、味美甘甜的泉水,此水不僅飲用可口,而且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可稱其為礦泉水。請你在品嚐之後,帶回幾瓶與親朋享用。
景區內有着歷史悠久的各種名勝古跡。
[石門魏碑]
著名的三國“石門魏碑”、“司馬懿屯兵洞”,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古棧道遺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在懸崖峭壁上雕刻出來的石碑。據考證,這是三國時期曹操曾孫魏齊王曹芳當政五年前後的事情,是由當時的上黨交通官和軍隊千餘人通力協作而興建的從山西通往河南麯陽(今濟源市西)的一條通道,或作軍用,或作商道,兩者兼而有之。羊腸小道早已被漫長的歷史和風雨的侵蝕而毀掉,棧橋也衹留下了間隔有序的石孔,沿沁河絶壁相繼綿延數十裏長,大概以石門處最為艱險了,石碑便刻在了此門魏碑”相同,這兩處景觀在山西省實屬罕見,是我們三晉大地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司馬懿屯兵洞]
“司馬懿屯兵洞” 位於懸崖之上,洞口大致呈正方形,邊長60餘米,洞內能容下千餘人。據傳說,此洞修建於三國時期。
[拴驢泉]
“拴驢泉”的由來。據傳說古代有一馱運糧草的驢隊跑到個小山村,發現有一處泉水可飲用,就把驢趕到了村頭的一棵大槐樹下,命士兵用大缸盛滿水,擡到樹下,讓驢飲用,後來此村被百姓稱為“拴驢泉”村。因拴驢泉水電站建在拴驢泉村山腳下,故稱為拴驢泉水電站。
[飲馬道]
“飲馬道”的由來。據當地百姓傳說,古代一位小燕王起兵造反失敗後,帶領他的殘部從此經過,由於人睏馬乏,小燕王帶領一支馬隊跑到一個小山村,看到有一口水井,士兵們紛紛搶水喝。一會兒,井水已被喝下一大半,而馬由於水面低而無法飲水。此時,小燕王一着急,就將井扳倒,讓馬飲用,後來人們稱此村為“飲馬道”村。
[女人梯]
據民間傳說,在風景區附近有一村莊叫黃沙底村,村裏有一個美麗的小姑娘,從小失去父親,隨哥嫂生活,每天起早貪黑上山放羊,砍柴,把羊放的肥肥壯壯,還扛回幾捆柴,自己每天無憂無慮,快樂無比。嫂子刁滑、無理,每天刻薄這位美麗的小姑娘,缺衣少食,晚上還讓她紡綫,但是這位小姑娘似有神助,不論增加多少活,她都能如期完成,並且越長越美麗動人,心地也非常善良。在當地傳為佳話,後被韓王收回宮裏,當地人們就都稱她為仙女黃姑。她每天上、下所走的山路,有一段陡峭石階,道上留下她深深的腳印,後來人們將她所走的山路叫“女人梯”。
朋友,我們景區不僅可看到美麗的山水風光、名勝古跡、人文景觀,你還可以看到飛架於沁河上不同風格的大橋——鋼索橋、鋼拱橋、鐵路橋、石橋。
朋友,當你乘車到景區你要經過長1100米的交通洞,此洞主要作用是發電中心與庫區的交通連接,還有當年修建專用公路時在懸崖峭壁開闢的五個間隔而相連的洞,還有引水隧洞、送水隧洞。鐵路隧洞,是侯月鐵路穿越沁河山脈的主要工程,橋、洞相連宏偉壯觀,既給景區帶來交通的便利,又增添了觀賞的價值。
之外,還有銀沙洞、蛇仙洞、觀音洞等許多奇特洞穴。
當你旅途勞累了,我們這裏有度假村,裏面設有賓館、音樂廳、美容、按摩、健身房等集食、宿、休閑、娛樂為一體,會給你帶來高雅的享受。
青蓮寺
青蓮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晉城市區東南17公裏處的寺南莊北側硤石山中,為山西省境風著名的佛教寺廟。
青蓮寺分為古、新兩部分,依傍丹河畔山勢展開。古青蓮寺在下,新青蓮寺居於上。古青蓮寺創建於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唐代鹹通八年(公元867年)重修並賜名青蓮寺。古寺東側有明代建造的磚砌藏式佛塔,西側建有唐代建造的惠峰石塔。
新寺內,中大殿是全寺主體建築,寺東一崖陡立,長寬各3米有餘,面平如臺,相傳為高僧慧遠禪師擲筆臺。
青蓮寺初名硤石寺,位於晉城市區東南17公裏的澤州縣硤石山腰。東觀孚山,巨嶂橫列,氣勢磅礴;南望珏山,雙峰插天,秀麗挺拔。山腳丹水蕩漾,像一條玉帶從東北嚮西南飄然而去;回首硤石諸峰,峭壁偉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懸崖峽峙,形成“別有天地”之門,崖面“乳竇”,崖肢內一池清水經年不涸不溢。摩崖上刻有東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題記。
因寺內的釋迦牟尼端坐於蓮花座之上,故名青蓮寺,是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分古寺、新寺兩處,相距裏許,分屬淨土宗、天台宗道場。兩寺依山就勢,殿宇樓閣,櫛次鱗比;經堂僧捨,錯落有緻。院內古柏虯柯,銀杏參天;院外林木蔥茂,野草閑花,馥鬱芬芳。正所謂山清水秀。古剎幽深,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自北齊創寺以來,該地即成為澤州的佛教文化中心和自然景觀勝地,從而譽滿上黨,流芳千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寺創始建於隋唐,屬淨土宗,彌勒淨土派。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御賜名為“福嚴禪院”,明復稱青蓮寺。青蓮寺的修建,是與淨土宗的創始人高僧慧遠在這裏的活動密不可分的。
慧遠(523—592),俗姓李,祖籍敦煌,後遷居上黨高都霍秀村(今澤州縣霍秀村)。自幼喪父,與叔同居。13歲出傢,16歲隨湛律師赴鄴學法,博讀大小乘經論,後從大隱律師學《四分律》,學成後返回高都,在故裏結室為庵,創立道場,講經說法,註疏佛教經典,草創硤石寺,即今古青蓮寺。周武帝滅北齊入鄴廢佛,慧遠當衆面斥,從此,隱居太行山中靜修佛法。三年後,武帝崩,恢復佛法,慧遠始出山住持嵩山少林寺。隋文帝開皇七年(587),被首選為統管天下僧民之事的六名德高望重者之一而入京,在大興善寺主持法事,註疏佛經。後移居淨影寺。開皇十二年(592),隋文帝敕其主譯經文,刊定辭義。不久圓寂於淨影寺,終年70歲。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大乘義章》、《大涅磐經義記》、《十地經論疏》等20部100餘捲,為我國佛教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古寺初建於北齊天寶年間,是在慧遠草創後,經北齊、北周隋、唐修建而成的,為佛教彌勒淨土宗寺院。主要建築有正殿、南殿。正殿內佛壇寬大,建築除留有少量宋代遺構外,已被後人修補得面目全非、但殿內所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國現存唐代寺觀塑像三處70餘尊中的一處6尊,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這些塑像面容豐滿,肌肉健美,身式微麯,姿態自然,皆與唐塑風格一致。尤其是釋迦牟尼彩塑一尊,高約4米,雕塑精細,金光映人。其右手的處理自然妥貼,頗具重量感,與西方名畫《蒙娜·莉莎》具有相通之處,藝術價值極高。南殿彩塑12尊,風格上沿襲唐風,註重寫實,生動傳情。唐碑《硤石寺大隋遠法師遺跡記》碑首佛殿圖一幅,是已發現的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罕見的實物資料。南殿面闊三間,內置彩塑十二尊,其中佛壇前部五尊為宋塑。居中為結跏跌座於蓮臺的釋迦佛,兩側為侍脅文殊、普賢二菩薩及迦葉、阿難兩弟子,雕刻手法仍沿襲唐風。碑首綫刻彌勒佛殿圖(亦稱彌勒講經圖);它所顯示的佛殿,佈局完整,山門、圍廊、講壇、佛殿莫不具備,是研究唐代寺院格局和形製的最好資料。北大殿有文殊、普賢、釋迦等唐代塑像,為寺中珍品。新寺創建於隋代,原為慧遠禪師說法道場,宋以後為天台宗道場。寺分三院,一院為藏經樓,二院為大佛殿,三院為大雄殿。寺院中天王殿、藏經樓、釋迦殿、羅漢樓、地藏樓及經堂、僧捨、高低錯落,左右對稱,掩映在幽靜雅潔的環境中。藏經樓五間,藏有從唐至元歷代佛經700函5000餘捲,惜經兵燹火災,散落殆盡。二院大佛殿、羅漢樓、地藏樓有宋代彩塑37尊及500羅漢名號。大雄殿於日軍入侵中國時燒毀,正在修復中。釋迦殿古樸大方,雄偉壯觀,懸檐歇山頂,頭拱肥碩,飛檐騰空,當為宋代所建。殿內塑釋迦佛本尊坐像及文殊、普賢二弟子,東西配殿上各塑廣法天尊,十六羅漢和地藏王、十殿王像,個個威嚴肅穆,栩栩如生。雖然廟堂殿宇中有的局部破損,但仍不失為一處較完整的廟宇。新寺內宋代建築的大殿古樸大方、壯麗雄偉,是標準的宋代建築。寺內,石碑林立,唐、宋、元、明、清古碑達70通,分別矗立在中大殿,大雄寶殿附近。
院內的子抱母古柏令遊人感嘆不已。母相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傳百餘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將其砍伐。當天夜裏,一株幼柏攀着母相的軀幹纏繞而上,緊緊將母相抱住,寺僧見之,以為神意。古柏前的兩棵銀杏樹,東為雄樹,周粗5米,高約25米;西為雌樹,周粗4米,高與雄樹同。每年夏秋兩季,枝葉繁茂,遮天蔽日,以自己無可辯駁的神威,敘述着青蓮寺的沉浮興衰。
古寺東側有明代建造磚砌藏式佛塔一座,高約25米;西側有建於唐乾寧二年的惠峰石塔和宋代百法座主捨利塔。寺院東一崖陡立,長寬約3米餘,面平如臺,相傳為高僧慧遠禪師擲筆處,稱“擲筆臺”。臺南端有款月亭,中秋之夜,登亭東望,皓月從珏山峰間冉冉升起,名為珏山吐月。可照出柱上題有崇寧、熙寧等年號,可證是宋代建築。其他如唐經幢、竇乳泉等都為遊人講述一段清幽、神奇的故事。漫山遍野的鬆柏灌木,紅墻緑樹,與隔河相望的珏山一起,為遊人提供了一個山水寺觀渾然一體,俯拾古今,頤養性情的林泉勝地。
府城玉皇廟
府城玉皇廟位於晉城市區東北13公裏處澤州縣金村鎮府城村北崗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廟創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明代碑刻記載:“隋時居民聚之北阜,建廟宇三楹, 內繪三清神像。”北宋熙寧九年(1 0 7 6年)在原址上重建,題名“玉皇行宮”。內設大殿、廊廡、山門等建築,並彩繪壁畫,塑造神像,當時已初具規模。金泰和七年(1 2 0 7年), 因廟宇敗陋椽棟毀壞,當地群衆曾集資大修一次。但為時不久,又遭兵亂破壞。元至元元年(1 3 3 5年)再次復修。其後雖經元至正十五年(1 3 5 5年)以及明清兩代屢次修葺。現存建築的基本格局則是元至元元年重建時所形成的。
建築:玉皇廟建築為三進院落,共有殿字樓閣、亭榭廂房一百餘間, 占地面積約四千平方米。中軸綫上由南嚮北依次為頭道山門、二道山門、成湯殿、獻亭、玉帝殿。另有東西配殿、兩廡二十八宿殿、十二元辰殿、十三曜星殿、關帝殿、蠶神殿及廂房、鐘鼓二樓對稱排列。鱗次櫛比,跌宕有緻,佈局嚴謹,莊重大方。
後院正殿為吳天玉帝殿。現存粗壯的梁柱鬥烘結構、門窗墻壁及神臺上鑲嵌的浮雕磚飾尚留有宋金時期的建築風格。廟內存有大量的裝飾性磚雕、石雕和琉璃構件,亦屬珍貴之物。 塑像及神祀:玉皇廟正殿內原有大小 塑像118尊,現尚存5 0餘尊,為玉皇大帝、宰輔、臣尉、仕女等。其中的多數仕女彩塑乃宋金時期作品
東垛殿為三垣殿,亦稱三元殿,塑有三元神。三元,又叫三官,即天宮、地官、水官。
西垛殿為四聖殿,殿內主像叫尊,都作武將裝束。四聖名稱為天篷、天猷、黑煞、真武,是紫微北極大帝的四將,此殿四像為清代重塑之作。
後院東廡上三間為曜星殿,塑十三星君像。其中金星、水星都是青年女神像。水星左手執札,右手握筆(筆、札均已失),形象端莊,神態溫柔嫻靜;金星手抱琵琶,斂眉有鬱鬱之狀。該造型設計與宋代道教所定儀規相合,但塑像為明代所作。東廡中三間為關帝殿, 凹像為清代重塑,中祀關帝。下五問中祀蠶神、行山太尉等,此外還有男女侍從像多尊,大都為明清時代作品。
後院西廡上三間為十二辰元殿, 中祀十二元辰真君像,即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亥十二地祗神。每尊像頭冠前的圖飾內, 分別有鼠、牛、虎、兔、竜、蛇、馬、羊、猴、雞、狗、豬的圖案作標識,成塑於元代。
西廡下八間為二十八宿殿,南、西、北三面環塑二葉—八宿星君像。唐初五行傢袁天罡把二十八宿與二十八種動物撮合在—起,並在每個星宿名下分別綴以日、 月、金、木、水、火、土中一個字,於是一個字的星座名稱就變成了由三個字組成的星宿名稱。象玉皇廟這樣以人物和動物形象相結合而産業的二十八宿像,在全國尚屬首次發現。
據有關專傢推斷,玉皇廟的二十八宿彩塑和十二辰彩塑,均成塑於元代,並且象是出自同一匠師之手。根據塑像風格推斷可能為元代著名雕塑傢劉元(又名劉鑾)的作品。
中院正殿為獻殿,亦稱成湯殿。中祀湯帝(商朝第一個帝王),並有木雕樓閣三幢。東偏殿為東嶽殿,中祀有東嶽大帝黃飛虎及夫人賈氏,兒子黃天化,麾下大將黃明、周紀、竜環、司謙等。西偏殿為三王殿,中祀禁王,為牢獄之神;右祀孫真叫即唐代名醫孫思邈:左祀扁鵲(也有人認為是華佗),其間夾司侍從塑像。下兩間為五道殿僅存五道將軍(亦稱顯通將軍)習像—尊。西廡上三間為高裸祠,俗稱奶奶廟,是專為求子保嬰而設的神祠。內塑高裸神像及鬼卒等。東南偏殿為五瘟殿,殿內立像為勸善大師,和瘟道士及四方引瘟使者,神臺之上有文武侍從及鬼卒等。西南偏殿為地藏殿,中祀地藏菩薩和十帝閻君等。前院東西兩廡內,原祀奉文昌、咽喉、風伯雨師等神像,均於早年毀壞。 |
|
- n.: Zezhou County
|
|
澤州 |
|
行政區劃 | 地理 | 地名 | 行政村 | 山西 | ????業公司 | ????政管理 | 電視臺 | 廣播 | 山西旅遊景點 | 晉城旅遊 | 巴公鎮 | 巴公二村 | 巴公一村 | 巴公四村 | 山西省 | 更多結果... |
|
|
澤州縣科技局 | 澤州縣檔案館 | 澤州縣防疫站 | 澤州縣職業中學 | 澤州縣????業公司 | 澤州縣人民醫院 | 澤州縣國土資源局 | 澤州縣廣播電視臺 | 澤州縣婦幼保健院 | 澤州縣煤炭運銷公司 | 澤州縣下村農村信用合作社 | 澤州縣教師進修學校 | 澤州縣痔瘻專科醫院 | 澤州縣大陽鎮二分街衛生所 | 山西省澤州縣太行飯店 | 澤州縣北義城農村信用合作社 | |
|
|
高都鎮 | 南村鎮 | 大陽鎮 | 周村鎮 | 下村鎮 | 東溝鎮 | 山河鎮 | 南嶺鄉 | 巴公鎮 | 北義城鎮 | 柳樹口鎮 | 李寨鄉 | 晉廟鋪鎮 | 金村鎮 | 大箕鎮 | 川底鄉 | 梨川鎮 | 大東溝鎮 | 犁川鎮 | 柳口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