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西北部,中条山东北,黄河支流沁河中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6°04′,东径115°55′-112°47′。县境四周环山、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晋城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全县东西长约150千米,南北宽约55千米,总面积2655平方千米。总人口21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龙港镇。邮编:048200。代码:140521。区号:0356。拼音:Qinshui Xian。
境内山恋重叠,沟壑纵横,高差悬殊。海拔高度511—2358米,年平均气温6.5℃—12.5℃,年平均降水量560—750毫米。
行政区划
沁水县辖7个镇、7个乡:龙港镇、中村镇、郑庄镇、端氏镇、嘉峰镇、郑村镇、柿庄镇、樊村河乡、土沃乡、张村乡、苏庄乡、胡底乡、固县乡、十里乡。
历史沿革
沁水古为端氏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古县治在今沁水县城东郑庄乡西城村。北魏时,在今县城西分设东永安县。北齐时,改为永宁县。隋开皇三年(583),端氏县治迁今县城东端氏村。隋开皇十八年(598),永宁县改称沁水县,县治迁今县城。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并入沁水县。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将沁水分为沁水、士敏、沁南三县。1947年恢复沁水建制。
1958年10月,沁水与阳城合并称阳城县,沁水县城改为沁水城关镇。1959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沁水县建制。1950年1月至1985年5月,沁水县为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属县。1985年5月起属晋城市。
?年,沁水县辖4个镇、17个乡、341个行政村,人口21万。
?年,沁水县辖4个镇、17个乡。各乡镇简介:(摘自“山西省城乡信息数据库”)
?年,沁水县辖7个镇、7个乡,234个行政村。
2000年,沁水县总人口211440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4708 中村镇 13566 端氏镇 23158 嘉丰镇 30115 王寨乡 3682 樊村河乡 2804 杏峪乡 7938 下川乡 1921 土沃乡 8503 张村乡 5325 郑庄乡 13047 王必乡 4029 苏庄乡 2498 必底乡 1752 郑村乡 15524 胡底乡 4349 樊庄乡 5683 固县乡 7755 柿庄乡 12722 十里乡 7462 东峪乡 4899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调整沁水县乡镇行政区划(晋政函8号;1月10日晋市政发7号),由4镇17乡调整为7镇7乡,乡镇平均人口1.39万人,平均面积189.64平方千米:
一、撤销王寨乡、杏峪乡、城关镇,合并设立龙港镇。区划调整后龙港镇人口44381人,面积392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西关村。
二、撤销下川乡、中村镇,合并设立新的中村镇。区划调整后中村镇人口15271人,面积237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中村村。
三、撤销必底乡、端氏镇,合并设立新的端氏镇。区划调整后端氏镇人口25978人,面积257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端氏村。
四、撤销王必乡、郑庄乡,合并设立新的郑庄镇。区划调整后郑庄镇人口18829人,面积376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郑庄村。
五、撤销樊庄乡、胡底乡,合并设立新的胡底乡。区划调整后胡底乡人口10615人,面积86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胡底村。
六、撤销东峪乡、十里乡,合并设立新的十里乡。区划调整后十里乡人口12339人,面积254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十里村。
七、撤销柿庄乡,设立柿庄镇。以原柿庄乡的行政区域为柿庄镇的行政区域。
八、撤销郑村乡,设立郑村镇,以原郑村乡的行政区域为郑村镇的行政区域。
九、原嘉峰镇、土沃乡、张村乡、固县乡、苏庄乡、樊村河乡建制保持不变。
附:撤并乡镇摸底统计资料(注:与上述文件最终批复内容略有不同)
撤并前乡镇名称 总人口(人) 面积(平方千米) 撤乡后乡镇名称 总人口(人) 面积(平方千米)
城关镇 31436 188 城关镇 35463 250
王寨乡 4027 62
中村镇 13158 148 中村镇 15365 237
下川乡 2207 89
十里乡 7525 217 十里乡 12439 254
东峪乡 4914 37
端氏镇 24617 150 端氏镇 26472 256
必底乡 1855 106
胡底乡 4677 45 胡底乡 10656 86
樊庄乡 5979 41
苏庄乡 2889 107 苏庄乡 7501 256
王必乡 4612 149
樊村河乡 3143 162 樊村河乡 3143 162
杏峪乡 8413 142 杏峪乡 8413 142
土沃乡 8685 149 土沃乡 8685 149
张村乡 6052 86 张村乡 6052 86
郑庄乡 14556 227 郑庄乡 14556 227
嘉丰镇 23947 99 嘉丰镇 23947 99
郑村乡 13789 85 郑村乡 13789 85
固县乡 9092 164 固县乡 9092 164
柿庄乡 14782 241 柿庄乡 14782 241 |
|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西北部,中条山东北,黄河支流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西临翼城县,东连高平市、泽州县,北和浮山、安泽、长子县接壤,南与垣曲、阳城县搭界,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6°04′,东经115°55′-112°47′。县境四周环山、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晋城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全县东西长约150千米,南北宽约55千米,总面积2655平方千米。总人口21万人(2003年)。
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高差悬殊。海拔高度511—2358米,年平均气温6.5℃—12.5℃,年平均降水量560—750毫米。
县人民政府驻龙港镇。邮编:048200。行政区划代码:140521。区号:0356。拼音:Qinshui Xian。
2003年,行政隶属晋城市,全县分设龙港、中村、郑庄、端氏、嘉峰、郑村、柿庄7个镇和樊村河、土沃、张村、苏庄、胡底、固县、十里7个乡。下辖239个建制村,9个居民委员会,1378个村民小组。
沁水地势西高东低,海拔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1838米。地形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历山、鹿台山、大尖山等十大山脉森林茂密,风光秀丽;沁河、县河、端氏河等十大河流清澈见底,常年不断;白云洞、啸天洞、三仙洞等岩溶洞穴北方旱见,各具特色;红豆杉、连香树、梅花鹿等数十种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珍贵奇特,秀丽动人。这些雄山秀水,仙洞良田,构造出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一代代的沁水人民。
沁水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动人传说。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人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现存的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东峪村北齐石刻造像、玉溪村唐代古塔、窦庄村宋代窦将军墓、郭南村元代崔府君庙以及明清建筑柳氏民居、湘峪古城、上阁古民居、窦庄夫人城等,映证了沁水历史的辉煌。
沁水 |
|
刘东星 沁水人。明隆庆进士。累升湖广左布政使。万历中,历官河漕总理、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时朝鲜以倭患告,王师调集,恰天津等地又受灾,他请漕米平粜,以济民困。开元贾鲁所浚故道,又浚漕渠邵伯、界首二湖之后开泇河。卒官。后李化龙循其遗迹,与李三才共把河开成,漕运遂便。天启初,谥庄靖。
孙居相(?-1634)沁水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授恩县知县。征授南京御史。负气敢言,曾疏陈时政,告发诚意伯刘世延奸并及南京子弟暴横罪状,尽被查问,强暴为之掩盖劣迹。天启时,累升兵部右侍郎。被魏忠贤弹劾,削籍。崇祯时官户部尚书。因牵连杨时化通书事,被贬边,卒戍所。
孙鼎相 居相弟。历官吏部郎中、副都御史、湖广巡抚,亦有名于东林中。
张铨(?-1621)沁水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历御史、江西巡按。言辽东兵事,有先见之明。熹宗立,出按辽东。天启初,清兵陷城,被俘,不屈,自杀。赠大理卿,再赠兵部尚书,谥忠烈。
张凤仪 铨女,夫马祥麟(明末著名女将军秦良玉和马千乘所生),明末著名抗清女英雄。
张五典 铨父。历官南京大理卿。卒,赠太子太保。
霍氏 张铨妻。居窦庄寨堡。崇祯中,率僮仆坚守寨堡拒流“贼”,贼攻不克。遂名其堡曰“夫人城”。
张道濬 铨子。荫锦衣指挥佥事。屡升都指挥佥事,佥书卫所。有讨贼功。因沁城失守,被弹劾,更戍海宁卫。
贾景德(1880-1960)沁水县人。清朝进士。山西大学肄业。曾任山西都督府秘书监、山西省政务厅厅长、正太铁路局局长、山西绥靖公署秘书长。1942年后任国民党政府铨叙部部长、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行政院秘书长。到台湾后,任台湾“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
赵树理(1906-1970)作家。沁水人。曾任小学教员、杂工。后任山西阳城县新编第八区区长,《黄河日报》路东版副刊编辑,《中国人》报、华北新华书店、《新大众》报编辑。建国后,任《说说唱唱》主编,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李家庄变迁》、《三里湾》,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有《赵树理文集》(四卷)。 |
|
沁水县辖7个镇7个乡(龙港镇、中村镇、郑庄镇、端氏镇、嘉峰镇、郑村镇、柿庄镇、樊村河乡、土沃乡、张村乡、苏庄乡、胡底乡、固县乡、十里乡),234个行政村。 |
|
沁水古为端氏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古县治在今沁水县城东郑庄乡西城村。北魏时,在今县城西分设东永安县。北齐时,改为永宁县。隋开皇三年(583),端氏县治迁今县城东端氏村。隋开皇十八年(598),永宁县改称沁水县,县治迁今县城。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并入沁水县。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将沁水分为沁水、士敏县(1941年,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八军军长武士敏将军在山西省沁水县马头与敌奋战时壮烈牺牲.晋冀鲁豫边区发出通令,决定将武士敏将军的殉难之地沁水县东、西峪、端氏一带改为“ 士敏县”)、沁南三县。1947年恢复沁水建制。
1958年10月,沁水与阳城合并称阳城县,沁水县城改为沁水城关镇。1959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沁水县建制。1950年1月至1985年5月,沁水县为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属县。1985年5月起属晋城市。
?年,沁水县辖4个镇、17个乡、341个行政村,人口21万。
?年,沁水县辖4个镇、17个乡。各乡镇简介:(摘自“山西省城乡信息数据库”)
城关镇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为沁水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沁水县中西部梅、杏两河交汇处,总面积188平方千米。辖25个行政村,人口3.14万人。镇政府驻新建东路。
中村镇 位于沁水县西南部,总面积148平方千米。辖22个行政村,人口1.3万人。镇政府驻中村。
嘉峰镇 位于沁水县东南端,与阳城毗邻,总面积99平方千米。辖27个行政村,人口2.4万人。镇政府驻潘庄。
端氏镇 位于沁水县东部,总面积151平方千米。辖39个行政村,人口2.46万人。镇政府驻端氏。
十里乡 位于沁水东北,与长子县、安泽县搭界,总面积217平方千米。辖14个行政村,人口0.75万人。乡政府驻河北南瑶上。
土沃乡 位于沁水西南部,总面积149平方千米。辖23个行政村,人口0.86万人。乡政府驻土沃。
下川乡 位于沁水西南部,历山东麓,与翼城县、垣曲线接壤,总面积89平方千米。辖6个行政村,人口0.22人。乡政府驻下川。
王必乡 位于沁水县北部,与浮山县相邻,总面积149平方千米。辖8个行政村,人口0.46万人。乡政府驻王必。
王寨乡 位于沁水县西北部,与翼城县搭界,总面积62平方千米。辖8个行政村,人口0.4万人。乡政府驻王寨。
东峪乡 位于沁水县东北部,与长子县、安泽县接壤,总面积37平方千米。辖8个行政村,人口0.49万人。乡政府驻东峪。
必底乡 位于沁水中部,总面积106平方千米。辖5个行政村,人口0.19万人。乡政府驻必底。
杏峪乡 位于沁水县城西部,总面积142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人口0.84万人。乡政府驻河诸。
苏庄乡 位于沁水县东北部,与安泽县接壤,总面积107平方千米。辖7个行政村,人口0.29万人。乡政府驻苏庄村。
张村乡 位于沁水县西南,与阳城县毗连,总面积86平方千米。辖10个行政村,人口0.6人。乡政府驻张村。
固县乡 位于沁水县东部,总面积164平方千米。辖17个行政村,人口0.9万人。乡政府驻固县村。
郑庄乡 位于沁水县中部,总面积227平方千米。辖33个行政村,人口1.46万人。乡政府驻郑庄村。
郑村乡 位于沁水县东南部,与泽州县接壤,总面积85平方千米。辖29个行政村,人口1.37万人。乡政府驻郑村。
胡底乡 位于沁水县东部,总面积45平方千米。辖12个行政村,人口0.46万人。乡政府驻胡底村。
柿庄乡 位于沁水县东北,与高平市接壤,总面积241平方千米。辖17个行政村,人口1.48万人。乡政府驻柿庄村。
樊庄乡 位于沁水县东端,与高平市搭界,总面积41平方千米。辖10个行政村,人口0.59万人。乡政府驻樊庄村。
樊村河乡 原名樊村乡,1981年改今名。位于沁水县西北,与翼城县、浮山县相邻,总面积122平方千米。辖9个行政村,人口0.31万人。乡政府驻樊村河村。
2000年,沁水县总人口211440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4708 中村镇 13566 端氏镇 23158 嘉丰镇 30115 王寨乡 3682 樊村河乡 2804 杏峪乡 7938 下川乡 1921 土沃乡 8503 张村乡 5325 郑庄乡 13047 王必乡 4029 苏庄乡 2498 必底乡 1752 郑村乡 15524 胡底乡 4349 樊庄乡 5683 固县乡 7755 柿庄乡 12722 十里乡 7462 东峪乡 4899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调整沁水县乡镇行政区划(晋政函8号;1月10日晋市政发7号),由4镇17乡调整为7镇7乡,乡镇平均人口1.39万人,平均面积189.64平方千米:
一、撤销王寨乡、杏峪乡、城关镇,合并设立龙港镇。区划调整后龙港镇人口44381人,面积392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西关村。
二、撤销下川乡、中村镇,合并设立新的中村镇。区划调整后中村镇人口15271人,面积237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中村村。
三、撤销必底乡、端氏镇,合并设立新的端氏镇。区划调整后端氏镇人口25978人,面积257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端氏村。
四、撤销王必乡、郑庄乡,合并设立新的郑庄镇。区划调整后郑庄镇人口18829人,面积376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郑庄村。
五、撤销樊庄乡、胡底乡,合并设立新的胡底乡。区划调整后胡底乡人口10615人,面积86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胡底村。
六、撤销东峪乡、十里乡,合并设立新的十里乡。区划调整后十里乡人口12339人,面积254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十里村。
七、撤销柿庄乡,设立柿庄镇。以原柿庄乡的行政区域为柿庄镇的行政区域。
八、撤销郑村乡,设立郑村镇,以原郑村乡的行政区域为郑村镇的行政区域。
九、原嘉峰镇、土沃乡、张村乡、固县乡、苏庄乡、樊村河乡建制保持不变。 |
|
【一】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处历山脚下的土沃乡西文兴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的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来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书画工艺、壁画、皇赐金匾、石器雕物等等。
柳氏民居,原为河东解州镇(今运城永济县解州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史称“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当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遭迫害被贬。其亲属为逃避“灭绝九族”之害,使分散躲避,此为一大支系。唐宋时,始祖自河东徙沁。柳氏民居初建于唐末,后历代均有扩展,盛兴于明清两代,其声名显赫,长达六百多年,延续了两个多世纪。据柳氏家谱记载,“家田千顷,路有万里,京归吾府,勿宿异姓”,子孙承继至今已二十六世,亲族分布极为广泛,历代历世居官累累,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广大深远。1942年,在沁南抗日县政府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西文兴村的世袭柳府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坐落在西文兴村东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上,依山势高低,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积30余亩。始祖食邑为中条道中百顷良田,奴仆百余……。它依托北山之起势“凤凰单展翅”,座落后湾为“二龙戏珠”,左靠东山名“三台左抱”,右倚西岭为“九岗右环”,面壁历山近帝家,近傍洞水绕府行。四周青山绿野,林木森森,杂花吐芳,清新秀丽,为典型的明清庄园古建筑。藏龙卧虎,豪门旺族,一派气吞山河之气势。由于历史、地理、交通、自然等诸多原因限制,历经多代未造成大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有明代以来的六个完整府第。每院均为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式建筑。内府区为全封闭式,只留有西南角的府门楼和东北角的砖拱门可进出,且府区中建有球环形路可通大府。外府第为半封闭式,西部敞开出入。
该民居东靠西文兴河,南临山谷,其东部的南北两端,因地势低筑有高大防护墙,墙下是砖窑式建筑,面朝村外。窑门外是走廊,约三米深,两米宽。上部为砖房,面朝西,建有木柱花栏、镂雕过亭、脊兽祥物。中间缓坡处往东走向为出村通道。庄园南临山谷处石墙高筑,西、北部为砖墙高筑。柳氏民居建筑在东南高墙之上、西北高墙之下之间的大平台之上。柳氏民居建筑共分三部分。村东端为外府区,包括柳氏词堂、虞帝庙、文庙、纸帛楼、天子殿、圣庙、柴房和左、右过亭等;村北端为内府区,包括府内环形小街、小戏台、司马第、中宪第、武德第、承德第、因秀楼、地道口、赏景亭、观河亭、后花园、府门楼等;中间区为内外府相接处,主要是文昌阁、校场、府外门楼和两个高大壮观的石牌坊构成的内街。
内府设有铁丝网、警铃、地道、防火墙等,防护设施,至今犹存。外府依据高墙建筑和过亭作防御。内府的八个府匾“行邀天宠”、“承德第”、“武德第”、“司马第”、“中宪第”、“河东世泽”、“青云接武”、“中宪大夫”,古痕斑斑,至今犹存。另外,在距西文兴村北约一公里处的老坟沟,便是规模宏大的柳氏祖墓陵。如今,柳氏族人遍布九乡十八村,更显旺势。
柳氏民居,就其建筑规模、艺术、工艺质量、建造技术来看,建造工艺水平极高,布局结构精巧,砖木结构十分坚固。从门、窗、过亭、檐头、楼道的斗拱、勾檐、浮雕、门匾、楹联、绘画、木刻、石雕、书法的装潢、布局上看,其观赏、研究的价值好于乔家大院,且保存下来的文物之多之好在我省少见。据考证,目前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书法碑一通,明代文学家王阳明的书法碑二通,明代曲江书法家方元焕的草书碑刻四通,明户部侍郎、吏部尚书、可乐山人王国光诗作碑刻一通,明代内阁协办大学士田宜奄的诗作碑刻二通,宁海知州柳柳泉的碑刻二通,大书法家文徵明的书法碑一通,郑观洛的书法碑一通。另外,还有未署名的书法碑40余通,以及不少的石、木刻楹联、壁画、皇家赐匾多幅,还有柳氏族谱等文物。特别是朱熹、王守仁、文徵明的书法墨迹碑刻在我国北方实属罕见,研究价值极大。除此之外,还有散落在地头院落的家训、祭祖、记事、皇旨碑石、墓志碑石多通。从这些物件的艺术构筑上,便知晓柳氏民居的研究价值之重要,更是研究我国北方人文历史、古建筑史、文化、艺术、书法、考古方面的珍贵史料发掘地和开发、利用、游览的胜地。
【二】历山自然风景区
历山自然风景区历山,位于山西省南端沁水、垣曲、翼城三县交界处,面积 150平方公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北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风景区,素有“五绝、十胜、百景”之称,被誉为“天然大公园”,是理想的旅游、探险、避暑、度假胜地。历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有舜王坪、西峡、白云洞、东峡、下川、山讪岩、涧河七个景区,以前三个景区为主,其它景区均开发较差或尚未开发。
舜王坪是历山主峰,传说为舜帝躬耕之处,山顶有四千余亩的高山草甸,牧草茵茵,野花烂漫,黄牛觅食于其间。舜王坪三面为悬崖,站在崖边可眺望远山连绵,主要景点有南天门、斩龙台、龙翻讪、舜王庙、犁沟、石猴观海等景点。
西峡景区与舜王坪景区为同一个入口。西峡传说为舜王刀劈而成,峡谷尽头为沁水、阳城、垣曲三县交界的西哄哄村,目前已开发五公里,峡中溪水淙淙,巨石穿空,两边悬崖百米,景色秀丽,主要景点有水帘洞、珍珠盒、一线天、七彩石、万佛壁等。
白云洞景区位于下川乡至沁水县城的旅游公路边。啸天洞传说为舜帝驯化野兽之处,开发长度为 400米,因为附近有更为出名的白云洞,所以游客不是太多。啸天洞幽深狭长,潮湿阴森,游览时间约为50分钟。白云洞号称华北最大溶洞,传说为张果老布道修炼之所,开发长度 900米,由停车场至白云洞需要下四百余级石台阶。白云洞最宽处30米,最高处27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景点众多,由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组成了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白云洞的游览时间约为70分钟。
东峡景区位于下川乡东川村,车程20余分钟,途中可以领略美丽悠闲的历山田园风光。东峡全长约六公里,尽头为阳城县东哄哄村,两侧山崖更有气势,比西峡更为险峻瑰丽,峡中有惊心石、神女峰、风雨潭、中流砥柱等景点。东峡峡底的巨石较之西峡要少,沁水、阳城两县药农在东峡中踩出了一条小路,适宜途步旅行者穿越,抗日战争期间,邓小平曾率领八路军穿越东峡摆脱了日寇的围追。东峡目前还没有开发,游客极少,不收门票,有关部门正计划打通西峡和东峡,建议喜爱自然风光和徒步穿越的游客前往一游,不过,由下川乡至东川村没有客运班车,散客可包租吉普车前往。
下川乡景区的主要景点是下川遗址和标本馆,下川遗址位于下川乡西侧,步行仅数分钟路程。下川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文化,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发掘清理,有关部门曾计划在原址上修建下川遗址博物馆,但未能付诸实施,原址目前仅留有“下川遗址”石碑一块,对于普通旅游者来说,参观价值不大。
山讪岩景区以为数众多、各具特色的洞穴为主要景点,其中最著名的是曲折深邃、洞中套洞的王国光洞,这里是明代万历年间当地名人吏部尚书王国光避难的地方,洞中保存有王国光手书的碑文。山讪岩景区还有中国最大的暴马丁香树和标准森林。不过,这个景区的诸多洞穴都尚未开发,没有洞穴探险经验或向导带领的游客请警慎前往,啸天洞和白云洞在开发过程中均发现了大量探险者的遗骨。
涧河风景区位于历山风景区边缘,具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将开辟为以狩猎为主要旅游项目的景区,开放后除国家保护动物之外,山鸡、野兔、黄羊、山猪等均可猎获。 |
|
- n.: Qinshui County
|
|
沁水 |
|
巴公三村 | 晋城名村 | 劳动保障 | 国土资源管理 | 质量监督局 | 晋城 | 地理 | 晋城市 | 行政村 | 山西省 | 村庄 | |
|
|
沁水县审计局 | 沁水县财政局 | 沁水县邮政局 | 沁水县物价局 | 沁水县气象局 | 沁水县中医院 | 沁水县示范初中 | 沁水县人民医院 | 沁水县人民检察院 | 沁水县国土资源局 | 沁水县妇幼保健站 | 沁水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 沁水县煤炭运销公司 | 沁水县农村信用联社营业部 | 沁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 沁水县公安局交警大队 | 沁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 沁水县公安消防大队 | 山西省沁水县沁河宾馆 | 沁水县五交化公司东亚宾馆 | 沁水县端氏镇福利服装厂 | 山西省沁水县服装厂 | 沁水县第二人民医院 | 沁水县武安创伤医院 | 沁水县端氏镇敬老院 | 山西省沁水县卫生防疫站 | |
|
|
端氏镇 | 樊村河乡 | 苏庄乡 | 郑庄乡 | 张村乡 | 龙港镇 | 中村镇 | 郑村镇 | 十里乡 | 郑庄镇 | 柿庄镇 | 土沃乡 | 胡底乡 | 固县乡 | 加丰镇 | 嘉峰镇 | 东峪乡 | 王必乡 | 必底乡 | 下川乡 | 郑村乡 | 柿庄乡 | 樊庄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