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山西 >大同 > 左雲縣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左雲縣位於山西省西北邊緣,轄9個鄉鎮、233個行政村,總面積1314平方公裏,總人口14.13萬,其中農業人口10.6萬。
  這裏區位優勢明顯。地處晉冀蒙三角地帶,境內交通便利,通訊發達。109國道橫穿東西,直接京大高速公路;0903公路縱貫南北,連通大運公路;5條“左煤外運”鐵路專綫分佈東南部,匯於大秦綫;電信通訊實現縣鄉光纜傳輸,程控電話開通量達2.57萬門。縣城東距歷史名城大同市54公裏,西去呼和浩特市120公裏,是山西通往北部邊陲的門戶。
  這裏資源稟賦優越。探明礦産資源有煤炭、高嶺土、粘土、石灰岩、浮石等,尤以煤炭資源最為豐富,且品質優良,儲量約100億噸。現有各類煤礦161座,年生産能力在1500萬噸以上,屬全國優質動力煤基地縣。高嶺土、粘土、煙煤質活性炭原料煤三大礦産是我國稀缺的高品位資源。土地十分廣阔,人均占有15畝,發展畜牧業潛力巨大。天然牧坡和人工草地達38萬畝,養羊業成為縣域特色的支柱産業,年飼養量達到23.7萬衹。農副産品獨樹一幟,是燕麥、甜蕎、豆類、𠔌黍、土豆、鬍麻等小雜糧主産區,糧食總産量3777萬公斤左右,同比增長25.3%,萬畝苦蕎基地喜獲豐收,總産達到128萬公斤。全縣林業建設卓有成效,有林地面積63.4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32%,1995年跨入全國造林緑化百佳縣行列。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古長城、古堡等,周邊30公裏內有世界著名的古跡雲岡石窟、焦贊寺、金沙灘古戰場遺址等。
  顯著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左雲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重要依托。2004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51453萬元,占年任務的115.24%,同比增長20.1%;農林牧漁總産值20034萬元,占年任務的106.77%,增長16.38%;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完成68093萬元,占年任務的127.55%,增長54.5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094萬元,占年任務的110.3%,增長21.33%;財政總收入31587萬元,占年任務的124.70%,增長45.29%;一般預算收入6979萬元,占年任務的111.61%,增長17.45%;農民人均純收入2906元,增長12%。
  面對“十五”,左雲人民已堅定地邁上“二次創業”、“興左富民”新的徵程。全縣上下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充分發揮土地廣阔和礦産資源豐富兩大優勢,加快推進體製、環境和管理三大創新步伐,大力實施效益型農業穩縣、煤炭深加工強縣、民營經濟活縣、科技教育興縣四大發展戰略,確立優質煤炭、精細化工、粘土加工、高效林牧、農畜産品加工五大産業的主導地位,實現國民經濟10%的快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
  全縣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朋友前來左雲開發建設,我們將以更加優惠的政策予以回報。
行政區劃 Zuoyun Xian County
  左雲縣位於山西省北端。北隔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相望,東與新榮區和南郊區為鄰,南和懷仁、山陰2縣接壤,西連右玉縣。總面積1314平方千米/1306.7平方千米。總人口14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雲興鎮雲新西街。郵編:037100。代碼:140226。區號:0352。拼音:Zuoyun Xian。
    境內四周多山,中部為丘陵區,東北部為平川區。西北及東南海拔在1500至1900米之間,中、北部則下降為1200至1300米。主要河流有十裏河、源子河、淤泥河等。氣侯幹旱多風沙,鼕季長而冷。年均氣溫5℃,一月零下14℃左右,七月19℃至25℃。年降雨量430毫米,無霜期105天。
  
  行政區劃
    左雲縣轄3個鎮、6個鄉:雲興鎮、鵲兒山鎮、店灣鎮、管傢堡鄉、張傢場鄉、三屯鄉、馬道頭鄉、小京莊鄉、水窯鄉。
  
  歷史沿革
    左雲,春秋時為北狄白羊部牧地,戰國為趙地,西漢置武州縣,北魏初為內地,後設武周縣。唐為雲中縣地,遼置德州,金復稱雲中縣。元屬大同縣地。明先後置鎮朔衛,左衛左雲川衛。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左雲縣
  
    ?年,轄:城關鎮、店灣鎮、鵲兒山鎮、小京莊鄉、張傢場鄉、酸茨河鄉、楊千堡鄉、馬道頭鄉、三屯鄉、漢圪塔鄉、陳傢窯鄉、威魯鄉、管傢堡鄉、水窯鄉。
  
    2000年,左雲縣總人口163366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44084 鵲兒山鎮 17087 店灣鎮 35823 管傢堡鄉 5208 張傢場鄉 8811 威魯鄉 4642 陳傢窯鄉 800 漢圪塔鄉 2098 三屯鄉 6482 馬道頭鄉 13130 小京莊鄉 5183 酸茨河鄉 4128 水窯鄉 8850 揚千堡鄉 7040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左雲縣將3個鎮、11個鄉調整為3個鎮、6個鄉:撤銷威魯鄉,其行政區域並入管傢堡鄉;撤銷陳傢窯鄉、漢圪塔鄉,其行政區域並入三屯鄉;撤銷楊千堡鄉,其行政區域並入張傢場鄉;撤銷酸茨河鄉,其行政區域並入小京莊鄉;將原城關鎮更名為雲興鎮。
概況
  左雲縣位於山西最北部,地理位置介於北緯39°44′─44°15′,東經112°34′─112°59′之間。全縣轄3鎮11鄉,275個行政村,總土地面積1315平方公裏,總人12.3萬人。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經濟發展迅猛,投資環境大為改善,109國道橫貫東西緊聯大同,0903公路縱穿南北連接大運公路,直通朔州市、太原市,交通十分便利。通訊直撥國內國際,並開通了數字移動通訊網;總容量為45300千伏安的7座變電站使全縣電力供應充足;農副産品有馬鈴薯、燕麥、野豌豆、葫麻、燕麥、野豌豆、傢豌豆,葫麻,喬麥,等,養羊存欄16萬衹,是山西省細毛羊基地縣;持久造林緑化使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達31.5%,是全國造林緑化先進縣、山西省林業建設十佳縣。
  左雲縣轄3個鎮、6個鄉、一個村:雲興鎮、鵲兒山鎮、店灣鎮、管傢堡鄉、張傢場鄉、三屯鄉、馬道頭鄉、小京莊鄉、水窯鄉、南辛莊村。
  左雲是全國聞名的優質煤生産縣。境內煤炭分佈面積650平方公裏,儲量約100億噸,現年産量可達l350萬噸,年出口量100萬噸。除煤炭外,已開發的資源還有耐火粘土和石灰岩,儲量也相當可觀。
  目前,左雲縣正逐步建立起以煤炭工業為竜頭,粘土加工、高低壓電瓷、機械製造、建築材料、煤炭化工、食品加工為骨幹的一批支柱産業,使全縣經濟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跨入全省富裕縣行列。1999年國內生産總值7.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87元,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有力地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嚮前發展
歷史沿革
  左雲縣歷史悠久,據國內史學界對境內出土石器考證,早在10萬年前,已有 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且是歷代屯兵的邊陲重鎮、“兵傢必爭之地”。由於我國北方在歷史上戰爭頻繁,本土歸屬政區、城邑及人口也頻繁更變,在商周時代屬冀州北部地區。春秋時為北狄牧地,名白羊地。戰國時屬趙國,置武州塞。秦代屬雁門郡。漢代始設縣,改為武州縣。晉永嘉四年(310)歸代國。北魏時隸桓州(今大同),為京都平城畿內之地。北周時地屬北朔州。隋開皇元年(581)統一中國後,改諸州為郡,地屬馬邑郡雲內縣。唐貞觀十四年(640)於故云內縣置定襄縣,兼雲州治,地屬雲州定襄縣。五代時屬後唐,隸河東道。清泰三年(936)叛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將燕雲16州割讓契丹,地屬遼。元朝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大同路。明永樂元年(1403)置大同左衛。清雍正三年(1725)九月,以北西路九堡並入,改稱左雲縣。民國十六年(1927)廢道後,直屬山西省。抗戰時期,先後組建大懷左、左右涼、大豐涼左聯合抗日縣政府,隸晉綏邊區第十一行政專員公署。1940年,聯合縣撤消,復左雲縣建製,屬晉西區第十一專署。1945年9月左雲縣解放,屬晉綏五專署。1949年10月,劃歸察哈爾省雁北專署。1952年11月察哈爾省撤銷,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93年雁北地區與大同市合併,左雲縣隸屬於大同市。
  1993年至2001年,全縣設管傢堡鄉、鵲兒山鎮、張傢場鄉、威魯鄉、陳傢窯鄉、漢圪塔鄉、三屯鄉、城關鎮、馬道頭鄉、小京莊鄉、酸茨河鄉、店灣鎮、水窯鄉、楊千堡鄉共14個鄉鎮,276個行政村。2001年撤並為現在的9個鄉鎮233個行政村。 其中:撤銷威魯鄉,其行政區域並入管傢堡鄉;撤銷陳傢窯鄉、漢圪塔鄉,其行政區域並入三屯鄉;撤銷楊千堡鄉,其行政區域並入張傢場鄉;撤銷酸茨河鄉,其行政區域並入小京莊鄉;將原城關鎮更名為雲興鎮。
交通
  交通事業穩步發展,綜合運輸能力不斷加強。2006年,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788公裏,鐵路營運里程22公裏,村村通公路建設完成38公裏,村連村公路43.3公裏,鄉村街巷硬化37.7公裏,縣城二級汽車站主體結構建成,店灣、馬道頭四級汽車站建成使用。民用汽車擁有量為1578輛,全年完成客運量20.5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2.7 %;貨運量達到23.1萬噸,比上年下降41.3 %,全年旅客周轉量3102萬人/公裏,貨物周轉量2313萬噸/公裏。
自然條件
  地貌:左雲縣地處黃士高原,山丘起伏,溝壑縱橫,是典型的黃土丘陵區。基本地形為東南、西北部高,中部低。大體分為4個地貌類型區,石山區占總面積的11.3%,土質山區占總面積的28.8%,黃土丘陵區占總面積的36%,河川階地區占總面積的23.9%,海拔均在1200米以上。
  氣候:左雲縣屬北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由於受季風和西伯利亞、蒙古高原高壓控製,鼕季少雪寒冷,春季幹旱多風,夏季較熱多雨,秋季溫涼氣爽。據近年氣象記載,年平均氣溫6.1 ℃ ,極端低溫為-29.5℃,極端高溫為34.5℃,日交差13.0℃。年平均降雨量399mm.光能資源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2763.8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424卡/平方釐米,土地積溫2395.9度。無霜期僅為125天。封凍期一般在11月初至次年4月初,130--145天左右。
  河流:左雲縣的河流屬黃河和海河兩大水係。流域面積分別為78平方公裏和1236平方公裏,主要河流有十裏河、馬營河、元子河、陳傢河、大南河、大峪河、山井河、淤泥河等到8條,十裏河是本縣最主要的河流,《水經註》稱武州川水,《山西通志》稱肖畫河,匯陰山、洪濤山係大小支流20餘條,橫貫縣境東西,流經5個鄉鎮,在境內全長50公裏,流域面積931平方公裏。
  年度最佳氣節為夏秋季(6-10月)
  絶對最高溫度 34.5℃
  絶對最低溫度 -29.5℃
  年平均溫度 5.2℃
  年平均降雨量 399mm
  封凍期 130--145天左右
  夏季主導風嚮 東南
  鼕季主導風嚮 西北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左雲縣地處黃土高原北沿,地勢高亢,起伏較大,土地十分廣阔。全縣總土地面積1961911.8畝,人均13.88畝,其中農業人口人均淨耕地7.75畝,高於全國、全省、全市人均水平,是左雲發展農、林、牧業的優勢。
  全縣各類土地利用面積比較表
  土地利用類型 面積(萬畝) 占總面積(%) 人均(畝)
  耕地 70.02 35.69 4.96
  林地 55.27 28.17 3.91
  草原 28 14.2 2.15
  水域 4.2 2.1 0.32
  工礦交通用地 9.4 4.8 0.37
  未利用地 49.9 25.48 3.54
  暫難利用地 20.7 10.5 1.59
  水利資源
  全縣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4850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4226萬立方米,人境水量為340萬立方米,扣除重複計算量1786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7630萬立米,年可利用量為4600立方米。
  植物資源
  本縣植物可分木本、野生草本植物兩大類。木本植物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兩門,有鬆、柏、樺、榆、楊、柳等10科,28個樹種,36個灌木種名。其中經濟林有蘋果、沙果、杏、李、梨、葡萄等。
  本縣野生植物以旱生草本植物為主,由蕨類、裸子、被子、菌類等多種植物成份組成。據普查,天然野草已定為64科,216屬,300多種。其中:大黃、王不留、芍藥、黃芪、甘草、狼毒、防風、益母、黃芩、車前子、黨參、一技蒿、蒼術、菊花、蒲公英、蒼耳、苦苣、白茅、澤瀉、秦艽等40多種有藥用價值。且苦苣、大黃、甘草、狼毒等植物生長範圍廣,數量多。
  礦産資源
  左雲縣以礦産特別是煤炭資源豐富著稱,而且開採條件良好,加之便利的交通,形成本縣得天獨厚的優勢。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對發展縣域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支援國傢建設有着極為重大的意義。
  左雲境內資源稟賦優越,探明的礦産資源有煤炭、粘土、高嶺土、石灰岩、浮石、玄武岩、雲母等,尤其以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分佈廣、煤層淺、煤質好,該縣煤礦總儲量約170億噸,是全國優質動力煤基地縣,現有各類煤礦121座,年生産能力在1300萬噸以上。
經濟建設
  左雲充分依托煤炭資源優勢,加快“二次創業”步伐,圍繞市場導嚮提升基礎産業,圍繞比較優勢創新煤炭産業,圍繞潛力産品發展新興産業,縣域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6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45781萬元,同比下降20.2%;第一産業增加值達到12087萬元,同比增長4.2%;第二産業增加值達到82393萬元,同比下降33.4%;第三産業增加值51301萬元,同比增長4.7%。全縣人均GDP為8505元。農林牧漁增加值達到12087萬元(包括農業服務業),比上年增長4.2%;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01514萬元,同比增長41.53%;規模以上工業産品銷售收入完成122508萬元,同比下降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835萬元,比上年增長6.52%,全年出口總額226萬美元;財政總收入61677萬元,為年度計劃任務的96.37%,比上年增長8.32%;一般預算收入14856萬元,為年度計劃的98.36%,比上年增長18.36%;農民人均純收入3142元,比上年增長3.6%,人民生活極大改善。
左雲之最
  全國優質動力煤之鄉;
  左雲——全國造林緑化百佳縣;
  塞上小康第一村——上張傢墳村;
  左雲——小雜糧品種最多的地區;
  左雲粘土質量最優;
  左雲高嶺土品質全國稀有;
  左雲耐火材料産量居華北首位;
  左雲是全國最大的煙煤質活性炭基地。
地方特色
  莜面類
  1、蒸莜面
  首先,將莜麥加工磨成莜面,要經過"三熟":地裏收割一熟,上磨前用炒鍋炒黃第二熟,和面前用開水"潑燒"攪和第三熟。這樣和成的莜面色黃、味香、很筋。將和好和莜面捏成各種形式的小件兒,上籠蒸熟,蘸腌水(腌"爛腌菜"或"大菜"的????水)調食者總名之曰"蒸莜面"。"蒸莜面"的捏法總計有十三種:
  (1)"窩窩"(當地土語音汪)即歌唱傢郭蘭英唱的"莜面栲栳栳",其做法是:用手將和好的莜面壓成小劑子,在"推窩窩磚"(或在陶質小缸蓋)上,用手掌推壓成小長薄片兒,捲成貓耳朵的小圓桶,整齊裝立於籠內。(2)"圪捲兒":兩手掌相合,將莜面小劑頭,夾於其中,兩手掌來回搓動,將面劑搓成細如粉絲的長條兒,頭兒上用雙掌壓成"魚"形,虛虛地裝於籠內。(3)"餄餎":用餄餎床子將莜面壓成細餄餎絲或扁餄餎條,來回拉直裝於籠內。(4)"囤子"名("討吃子行李"):將莜面用擀面杖擀成大圓薄片兒,上面勻撒上擦(音插)好的山藥絲兒,然後將其捲成夾餡式長捲兒,用刀切成高約二寸的小囤子,裝入籠內。其所以名曰"討吃子(乞丐)"行李者,因其內含山藥餡兒如討子吃子行李之亂也。(5)"懶捲子":在擀好的莜面大圓片兒上,撒上少量的蔥花兒、食????、花椒捲起來,切成小捲子(如囤子型)。(6)"魚子":將莜機用兩手掌搓,按成頭尖,上部扁,狀如魚形的短條兒。將這種"魚子"用山藥條,元白菜、豆角等雜燴菜生悶或熟悶出的飯名曰"悶魚子"。食之又別具風味。(7)"呼哨兒":將搓成小魚子的中部用手掌邊在搓捲一下,使其中略成海蠃形狀如(音必)粟(號角),因土名之為"呼哨兒"之故也。(8)海蚌兒:用拇指與食指將小面劑推捲成帶波紋的小殼兒,狀如海蚌。(9)"刨渣子":用拇指在手掌上或小臂內側,奬小面劑子推搓成狀如推刨推下的刨渣樣的薄捲兒。(10)"老娃(應為鴉)兒含柴":上、下兩面是莜面薄片,中夾山藥薄片兒,然後切成細長的夾餡式條子。狀如老鴉咀內含着柴的樣子。(11)"驢駝草":在裝入籠內的切好的莜麵條子上密撒一層刀切山藥細條兒或擦成山藥細絲。"驢駝草"者,山藥絲兒"駝"在莜麵條兒上之意也。(12)"毛條子":用刀切成的莜面細條子兒因其有"幹撲面"的作用,刀切過的兩邊略帶點"毛"故名。(13)莜面餃子:將莜面小劑子用兩個手掌搗成有波紋的橢圓小皮子,內包山藥絲或蘿蔔"英子"(葉子)等的餡子,捏成餃子。
  2、莜面的其他吃法
  (1)"山藥魚子及片子":用熟山藥和成莜面、山藥混合面,捏成小魚子或小片子以吃"蒸莜面"的辦法食用之,別具香味,亦可烤、炒、煮而食之。(2)塊壘:用純莜面或摻和山藥碎未的莜面,攪拌成的細小塊狀的飯食總名之曰"塊壘"。因其任人手或筷子隨意搓拌、攪拌,形如塊狀堆起的食品,故名"塊壘"。 "塊壘"的食用方法分為兩大類:蒸熟食者名曰"蒸塊壘";炒熟食者名曰"米塊壘",加油炒者則為"油炒塊壘" (3)"磨擦子":"磨擦子"是一種工具,它是一塊長條形穿滿小釘眼的白鐵皮。將它墊一塊略大於它的長方板上,用它釘眼尖碎刺兒的一面,可把生山藥磨成糊狀物把莜面和起,做成飯食,以其工具名代之,總稱曰"磨擦子"。(4)"拿糕":在熱開水鍋中邊撒面、邊纏攪,經適時悶、炕而成熟的一種軟糕狀飯食,它可用莜面、豆面、蕎面以及玉米麵、高梁面等為之。用啥面攪成,就名曰"啥面拿糕"。熟後"剪"(切剖的意思)於"調和"好的"腌水"碗內,用筷夾塊兒,蘸食之。"一軲轆兒"咽下,軟熱光香。(5)用莜面製作之其他飯食:甲、"悶魚子"用和好的莜面搓捏成"小魚子",蒸熟或生悶於燴菜之上,熟後菜、面和勻,盛於碗內調醋辣椒等食之。它把莜面的香味與菜之味道糅合在一起,另是一種風味。乙、"煮魚兒個塔":用和好的莜面捏成不帶稍兒的小魚狀片兒與山藥條兒、白菜等煮在一起,做成稠稀飯,加入????,熗以蔥、油、帶湯撈食之。(6)與莜面、山藥有關的其他"茶飯"。甲、"粉面個砣兒":用一半莜面與一半山藥粉面和成硬、筋的面塊,用拇指將"小面劑兒"在手心內推捲成小海蠃狀的小面殼兒,名曰"個砣兒"。將它用湯鍋煮熟,撈調食之,潔白光滑,為鄉下窮人用以代替"白麵面飯",是待客"茶飯",此種面亦可擀、切成撥麵條兒食用,效果亦佳。乙、"玻璃餃子":用去了皮的熟山藥插入山藥粉面,揉和成光滑的面塊,面捏成餃子皮兒,包以葷或素餡兒,捏成餃子,上籠蒸熟,蘸醋、油熗辣角等食之。餃皮乳白半透明,從外可隱約看出內餡兒,故名曰"玻璃餃子"。食之筋、香、鬆、軟,獨具特色。
  豆面類
  該縣出産之扁豆特好。用淘淨、蒸過的扁豆三分之二,莜面三分之一,混合磨成的面,叫做莜豆面,為該縣之特産遠近聞名。其食用方法主要有四種:
  1、"抿面":用冷水將豆面攪和成軟糕狀的面絲,分成適當的塊兒,放在"抿面床子上"(用銅或鐵製成的床底,布滿小孔的工具),將"面絲"抿於湯鍋中成短粉絲狀的一種面食。將其帶適量湯撈於碗內,調以醋、醬、蔥、鹹菜等食之,香、軟、滑、細,人曰"一軲轆而下",為該縣一般居民日常待客之傳統茶飯。亦為豆面之代表飯,通常人們所說的吃"豆面"即指"吃抿面"。
  2、"長豆面及豆面個塔":將豆面加少許蒿籽(面),用冷水揉和成硬,筋的面塊,然後擀,切成長麵條或斜方個塔、"柳葉兒"短條,煮熟帶湯調食,光筋可口,味香有咬頭。
  3、豆面餄餎:把和硬再"紮"軟,揉光的有蒿籽豆面,分成適量的長條面劑子,放入餄餎床子眼內,壓入湯鍋中,成粉絲狀,熟後撈出,澆上"稍子"或用醬、醋等調食之,它是人們辦喜事"鋪床日"、過壽日、過會待客等的慣用飯食。
  4、"撥姑子":將軟面絲用竹筷撥成小魚條狀,直接入鍋,熟後撈出,調食子。此飯多在人少、時間倉促或食"抿面"後,颳下"抿面床子",摻軟面絲,就"煉湯"(化人面粉較多的湯)最後吃一點帶湯的"撥姑子"為宜。
  蕎 面 類
  左雲的蕎面在歷史上不出名,遠不如右玉、平魯;因人傢糝子(蕎麥去皮後的仁)蕎面,而該縣習慣上推的是"黑蕎面"(蕎麥帶皮推的面)。不過該縣居民食用蕎面還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其主要食用法有四。
  1、蕎面餄餎:在蕎面中放少許幹淨的石灰水,再將面用冷水揉和好,用餄餎床子在湯鍋上壓,煮熟即是,葷、素調食皆宜。特別是從前該縣著名飯館"便宜坊"出售之"湯餄餎",添加石灰水適量,面和得好,床子壓出的餄餎細長而光滑,澆的湯是颳肉以後的豬、牛、雞等骨架加全調味所煮之湯,味美異常,膾炙人口。
  2、削面、撥面、"個砣兒"等面食:將和好的蕎面用刀削成用刀"剔所"切成長條或用手捏成小"個砣兒"下鍋煮熟為面食,撈調食之,葷素皆宜。該縣民間有諺語說:"油蕎面、醋豆面"。其意思是說蕎面"愛腥葷"它澆以豬肉稍子最好。
  3、蕎面"沓饃饃":將蕎面加水攪和成半稠的糊狀,加入食????、花椒、蔥花等佐料,攪勻,以勺盛之旋轉倒入坐於火上的有油光滑的熱鍋中,接着將鍋轉動,使其中面糊流動成較為均勻的圓餅,少烤一會兒,火候要溫和待其上面凝固變色,下面烤成金黃色,趁熱蘸醋、辣角、鹹菜等吃之,輕、虛、香、軟,極為可口。其外形與外地攤煎餅頗相似。
  4、蕎面煮餅:將和好的蕎面捏成約三分厚的小圓餅,放入湯鍋內煮熟,撈出晾冷,然後切成小薄片兒,用油炒之,再烹以????、椒、蔥、蒜、醋等,就鹹菜吃之,清香利口。昔日吃飯較為精細之家庭,在頭一天中午吃蕎面有了剩餘時,往往煮成此餅,作為下頓飯當傢人的"小鍋兒飯"之用。此外,蕎面尚可做拿糕、餃子等食用,均為美食,具有特色。
  稀 食 類
  該縣居民俗語說:"吃稠的,喝稀的"。這個"稀的"是指稀食的總稱,其中包括三大類即稀粥、和子飯、拌湯。
  1、稀粥:當地居民所說之稀粥(稀飯)可以小米熬之,它可以分為三大類,十一種。第一類為"黃稀粥",即用清水熬淘淨之小米而成的日常食用之稀粥。這是最平常、最合人口味的基本稀粥。食之清香、甘甜,視之純淨、淡黃,素稱"養人"之飲食,産婦、病人多用之。第二類為"熗飯"。其中又可分為五種:即"白豆兒稀粥、葫蘆稀粥、蘿蔔稀粥、山藥稀粥、肉稀飯"。"白豆兒稀粥"是先將淘淨之扁豆倒入沸水中煮至半熟,接着"沙入"(沙是過濾沙子)小米,急火煮沸,撇去米沫(漂浮的𠔌皮、雜質等)熬熟,加入少量的食????,再用小勺熗"素油"(葫油)、蔥花、花椒,倒入粥中攪勻即成,此粥食之,豆稍硬而香,米綿爛而汁清,味道別具一格。"葫蘆稀粥"、"蘿蔔稀粥"皆宜用較嫩葫蘆、水蘿蔔或白蘿蔔為之,將其切成小長條薄片兒,或用擦子擦成細絲兒與小米熬之,其他製作過程與上述"白豆兒稀粥"皆同,食之味鮮美,各具特色。"山藥稀粥"則是用山藥小片兒或細絲為之,其餘做法同上,味道鹹香。"肉稀粥"則用紅、白相間之嫩羊肉細絲兒為之,先將肉絲入鍋用清水煮至半熟,接着"沙入"淘淨之小米,熬成後加????、熗油、蔥、椒等,此粥食之細嫩清香,肥而不膩,乃最上等之稀食。以上五種稀粥的共同點是皆要熗入素油、蔥、椒,故總名之曰"熗飯"。第三類為"鹼飯"。用較老的葫蘆或南瓜,"上了面"(即成熟飽滿)的白蘿蔔,用鹼浸煮過的紅豆(扁豆)湯,緑豆、"豆花"(去了皮的豌豆碎瓣)與小米合熬成的這五種稀飯,因其皆須放入少量的鹼,以使其綿爛、色澤鮮濃,故總名之曰"鹼飯"。喝之味道純正面綿厚,別具風味。
  2、和子飯:凡用小米並加入適量的各種面而混合熬成之飯統名之曰"和子飯"。通常人們所說的"和子飯"即指莜面和子飯,此外還有:豆面、蕎面、白麵和子飯以及熟豆面糊糊共五種。甲、"莜面和子飯":其做法:將山藥切成大塊兒同小米熬到一起,再將適量的莜面溶成生麵湯倒入,旺火熬之,將近熟的時候,加入適量的食????,直至熬成爛熟,趁熱盛食。它兼有稠飯、稀飯的兩種特色,連吃帶喝,"熱樂入法"(吃下去熱而舒適之意)。乙、豆面、蕎面、白麵和子飯,皆是將面擀、切成的"柳葉兒"面片兒煮入小米稀飯中,其中事先已者入適量的山藥條兒,熬熟後熗入素油、蔥、????食之,兼有面飯與稀粥之特色,既節約,又"入法"。丙、"熟豆面糊糊"是將豌豆炒熟,去皮後磨成面,叫做"熟豆面"。把適量的熟豆面涮入小米稀粥中,熬成交融乳狀的糊糊,喝之香甜可口,頗有油荼的韻味。
  3、拌湯和糊糊:拌湯和糊糊皆是衹用面、不下米而做成的稀飯。將面攪拌成塊狀碎塊撥入水鍋中熬成者皆名曰"拌湯"。"拌湯"中最佳者為"白麵雞蛋攔湯"。它是將白麵加少量的水,細心攪拌成虛面均勻的"撲穗兒",徐徐灑入已開的水鍋中,稠稀要適當;熬至將熟時,加入適量的鹹????,再將已打均勻的一、兩個雞蛋糊糊,細細流入鍋中,皆成漂亮的"蛋穗兒"漂於湯面上;最後熗入素油、蔥、椒等攪勻食之。味道清香,柔軟滾燙,是病人或缺乳嬰兒的食品,其他面拌湯做法皆同,衹是不打雞蛋,而可切入少量的山藥條兒。"糊糊"是將幹面直接涮入水鍋中而熬成的稀食的總稱。其中有:"莜面糊糊、面茶、𠔌面糊糊、糜子面糊糊、糠糊糊、菜糊糊"等。"莜面糊糊"是不産小米的山區居民常食之稀飯,裏面放上一些山藥條子,加上????,熬至爛熟。喝之香鹹"熱樂"頗有味道。"𠔌面糊糊"、"糜子面糊糊"則是放少許鹼而熬成。"面茶"則是將莜面炒至金黃色,成為"茶面",用"茶面"涮成的糊糊,叫做"面茶",調????喝之。因其頗有"油茶"的味道,故起名曰:"面茶",以有別於"油茶"。它是普通人傢鼕季調劑的生活,代替油茶的飲用物。而"油茶"則是用羊或牛油加白麵炒成之"油茶砣子",食用時,用刀削下適量,放入鍋內熬成。它是中等以上的殷實和富裕人傢當傢人鼕季樂意食用的補品。
  其他雜糧飯食類
  除上述的各種面、山藥、小米做成的"稠的"和"稀的"以外,還有用黃米、小米、𠔌面、糜子面、混合面等做成的多種"茶飯"。主要的有八種:
  1、"糕":黃米面蒸成的黃糕,簡稱"糕"。該縣居民吃"素糕"則多吃"沾豆面糕"。它是在糕中多層地疊入摻有少量赤糖的黑豆或黃豆"炒面"而食之。"沾豆面糕"又筋、又甜、沙而當口,頗有特色。吃"油糕"則有包豆餡兒、菜餡兒的"餃子"和"實餅子"的區別。我縣飲食較精細的人傢,有時還吃一種"棗桃兒糕"。它是將"素糕"擀成薄餅,上面鋪上一層熟紅棗兒(即棗泥)捲起來切成薄餅,稍捏之略成桃形,用素油炸出即成。它是糕中最好吃的一種。另外,將"素糕"條兒用燴菜煮軟食之,叫做"煮糕",將"素糕"片用素油、蔥花、蒜片炒出食之,叫做"炒糕",味道各別。
  2、"三雜面捲子";用莜面、蕎面、白麵各三分之一的混合發面(起面),兌入適量的鹼,蒸熟,用綫綹成方塊,食之鬆軟、可口。
  3、"油仁兒餃子":用小米、黃米各一半的混合面,內包"麻各????"(葫麻籽面、莜面茶面各一半,加????、椒等調味)餡兒,做成餃子,蒸熟食之,軟筋油香不同一般,用此"二樣面"捏成"實片子",蒸熟,蘸"腌水"、醋、辣角等食之,名曰"二樣面片子"兼有糕與莜面的二者特點。
  4、"稠粥":用純小米或小米中摻和一定數量的山藥塊、葫蘆塊、黃蘿蔔以及各種豆類(緑豆、扁豆)可做成各種不同的"稠粥"。一般常說的"稠粥"是指小米稠粥,有鹼的可"甜吃"或蘸"炒面"吃;無鹼的可蘸"腌水"或熱菜食之。"山藥稠粥"蘸"腌水"食之。其他各種稠粥則皆是加鹼的甜味稠粥。"扁豆紅稠粥"衹在"臘八"時食之,平常不食用。
  5、"炒面":將炒熟的黑豆或黃豆去皮,推成面用稀粥或和子飯拌成塊壘狀食之,名曰"炒面"。其中如摻入適量莜面炒面,則更宜於當飯食。
  6、各種"窩窩":用𠔌面、糜子面、小米面等"起了"(發酵),對上鹼可蒸成"起窩窩"。食之虛、沙、甜,它可將這各種面捏成半月形薄片,放入蒸籠中"絲"(慢加熱使之糖化)一段時間,再蒸熟,亦稱"窩窩",食之硬、甜而沙,另有味道。
  7、"環兒":用小米面或糜子面經發酵,對鹼,加米湯摻成糊狀,以勺盛攤在火蓋以覆蓋加溫,烙成布滿"蜂窩孔"的海綿狀虛餅,食之甜、沙、鬆、軟。
  8、米面或豆面粉:把攪熟的小米面或豆面拿糕,攤成薄片、晾冷後切成長條兒、蘸醋、????水、鹹菜、蔥花、辣角等食之,清涼、滑軟、好像涼粉。外地人所食之"面皮",實際與此粉同。不過外地人是用白麵做,而我縣居民是用小米面或豆面做。此外還有一種不屬於以上各類的一種飯,那就是"粉漿"。這是我縣居民的土叫法,這種飯食的學名是"豆汁",京劇《豆汁記》即由此得名。最好的粉漿用磨扁豆粉淘下之粉漿,加小米熬成和子飯狀的稀食,熗素油、"齋齋面"(一種野生調味),調????而喝,非常美味可口。尤其是喝粉漿,再泡食《異香居》的糖麻花,則更是錦上添花了。
基礎設施
  (一)教育:全縣繼續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科技和教育工作出現了新局面。2006年,全縣科技工作繼續以調産為主綫,轉化應用農業實用新技術,深化農業區域化示範種植和拓展工業産業鏈,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經濟收益,全縣專業技術人員達到3361人,農業科技與服務單位達到20個。
  各級各類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縣以“教育教學質量年”為主題,繼續推進教育體製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民辦、公辦教育協調發展,13496名學生享受了“兩免一補”政策待遇,50名農村貧睏生得到資助,中小學危房改造、學生失學、流失問題得到解决。全縣共有各類學183所。其中,普通中學15所,小學138所。公立學校入學率達到100%,初中升學率56%,高中升學率48%,高考達綫率達到24.7%,本科達綫率為13.3%。
  (二)衛生:衛生條件改善,鄉村衛生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計劃免疫和疾病控製工作、衛生監督和醫療救治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2006年末,全縣擁有醫院、衛生院12個,床位數379張,衛生技術人員391人,其中醫生235人。衛生防疫人數50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4.7 ‰,産婦住院分娩比例58.1%。
  (三)郵電:郵電通信事業繼續快速發展。到2006年底,全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958萬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015萬元,郵政業務總量970萬元,匯兌匯票金額合計41.28萬元,全縣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2萬門以上,本地電話用戶20016戶,住宅電話年末用戶17114戶,農村電話用戶7633戶,移動電話年末用戶21187戶,國際互聯網用戶達到998戶。全縣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14.8部。
英文解釋
  1. n.:  Zuoyun County
近義詞
左雲
相關詞
山西鄉鎮
包含詞
左雲縣賓館左雲縣中醫院左雲縣城關醫院
左雲縣人民醫院左雲縣衛生防疫站左雲縣貿易中心服裝廠
山西省廣播電視大學左雲縣工作站
分類詳情
張開雲興鎮張開鵲兒山鎮張開店灣鎮張開管傢堡鄉張開張傢場鄉
張開三屯鄉張開馬道頭鄉張開小京莊鄉張開水窯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