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新平鎮位於天鎮縣也是山西省的最北端,地處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西、北依山與內蒙古興和縣接壤,東邊隔河與河北省懷安縣相望,南鄰本縣的逯傢灣鎮,素有“雞鳴一聲聞三省”之稱。
新平鎮有22個行政村,3916戶13930人。其中人口最多的新平堡村,有近3000口人,最少的村莊是十六墩村,有276口人。新平鎮地形為典型的“兩山夾一川”,總面積為184平方公裏,平均海拔在1100米以上。原有耕地4.5萬畝。近幾年退耕還林1.13萬畝,現有耕地3.37萬畝,人均占有耕地2.4畝,其中保澆地0.5萬畝。源於內蒙古的西洋河,從該鎮中部緩緩流嚮河北省西洋河水庫,對於西洋河水的利用,主要依靠大衆渠和民政渠兩條幹渠,鼕春可匯耕地近1萬畝。杏元夭潛流平均清水徑流量為425萬方;過去由於缺乏節水措施,年可保澆耕地500畝,鼕春匯耕地僅3000畝。目前,正在實施節水工程,完工後節水管灌1500畝,鼕春匯耕地5500畝。土壤品質不高,為砂土和砂質壤土。新平鎮為大陸性北溫帶幹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鼕季偏長,常年平均氣溫為6.0℃,無霜期為100—115天,≥10℃的有效積溫為2300℃,年降水為350—40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六、七、八月份。由於氣候的獨特性,農作物種植也呈現多樣化,主要有玉米、土豆、𠔌子、黍子、黃豆、油菜、鬍麻等,部分山區還種植少量莜麥。該鎮黃芪可與渾源正北芪相媲美,特別是近幾年結合退耕還林,大力種植黃芪、甘草、黃芩等旱地藥材,目前藥材種植總面積近1萬畝。新平鎮交通發達,馬走國防公路、柴黃路縱貫全鎮,東與110國道相連,距丹拉高速公路入口不足30公裏。
隨着農業産業結構的合理調整,新平鎮成為全縣較大的玉米製種基地,種植面積達5000畝,大西洋土豆種植3000多畝,規模養豬、養雞、養奶牛、養羊等示範戶帶動了全鎮經濟的快速發展。
新平鎮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在周朝屬代國,戰國時屬趙國,稱“延陵邑”,秦代又設置“延陵縣”,東漢又改設為“延陵鄉”,元代屬興和路。據光緒十六年《天鎮縣志》關隘志篇考,現在城堡築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5年),隆慶六年(1571年)增修,堡城磚砌,周三裏有奇,係延陵故城。”清雍正三年(1725年)屬天鎮縣轄。
由於新平鎮地處三省交界處,歷史上不僅是兵傢必爭的軍事重地,也是商貿中心。明代隆慶四年(1769年),新平堡被確定為國傢級蒙漢馬匹交易市場。這個市場直到明禎三年結束,至今還有東馬市口、西馬市口兩個地名。
玉皇閣建於明萬歷二十一年(1592年),坐落在新平堡十字街,面積寬三間、進深三間,磚木結構,下層磚圈,十字通路,上層兩檐歇山頂,四鋪四作,上下均有走廊,上層花欄,下層磚西欄,六格扇窗。
樺門堡,據光緒十六年《天鎮縣志》考,明萬歷九年(1580年)設,十九年(1590年)增修,周不足一裏。民間傳說是唐朝大將張士貴親自建造的。樺門堡位於二郎山的樺嶺處,面積9475平方米,墻高9尺,裏土外磚,土夯結構,別名“化面城”。同時比較著名的古跡有漢長城、明長城、漢墓群等。
礦産資源豐富。鐵礦儲量較大,但大多數品位較低,無開採價值,目前有三處礦體品位較高。一是八墩鐵礦體呈層狀,斷續長1000米左右,厚0.6米,高3.5米,含鐵量為20%以上,局部達30%以上,已被縣政府拍賣開採。二是十六墩礦體露長80米,高25米,厚1.2米,含鐵量為30%以上,儲量約為1.2萬噸。三是四方墩礦體,露體長60米、高30米、寬4米,含鐵量30%以上,儲量未知。同時五墩溝、十二墩溝、杏元夭村、碾嶺仍有鐵礦待探。二十墩溝大理石有一定規模。 |
江西省景德鎮市新平鎮 Jingdezhen City, Jiangxi Province Pingzhen |
新平鎮是江西省景德鎮最早的名稱,是在東晉時期設置的,因坐落在美麗的長江之南,後又易名為昌南鎮,從唐代至新中國成立前,它一直隸屬浮梁縣管轄。
景德鎮製瓷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朔到漢代,距今已有1700百年歷史。史料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這一時期,景德鎮經歷了製陶和原始瓷器或早期瓷器的階段。到了唐代,景德鎮的製瓷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這時景德鎮出現了兩個很有名的製瓷工匠,一個叫陶玉,一個叫霍仲初。唐朝初年,陶玉載運自己製作的瓷器進入當時的京都長安。由於所製作的瓷器素潤瑩潔,酷似玉器,因而被稱為“假玉器”,在長安市場很受人們的喜愛,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霍仲初所製的瓷器瓷質細膩,瑩縝如玉,人稱“霍器”。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專門發佈詔令,要陶玉、霍仲初等製作瓷器進貢給朝廷。
五代是景德鎮的製瓷業亦具有相當的規模。從考古資料看,當時的窯址主要分佈在市區和浮梁縣境內的南河、東河一帶出産瓷石的山區,其中以湖田古窯最為著名。五代是景德鎮的産品主要有青瓷和百次,它們是我們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景德鎮的瓷器。經測試分析表明,瓷器的質量接近或達到了現代瓷的標準。五代景德鎮青瓷胎、釉與造型酷似當時的越窯瓷。白瓷瓷胎潔白緻密,透光度良好,是南方窯場燒造的質地最優的白瓷産品。我們可以從五代南唐的帝陵中出土的景德鎮白瓷看到當時景德鎮的産品已引起王室貴族的興趣。儘管那時景德鎮生産的青瓷比不過如冰似玉的越窯青瓷,白瓷比不過類銀類雪的邢窯白瓷,但他比較成熟的製瓷技術和相當的製瓷業規模,為景德鎮瓷業在宋代的繁榮和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景德鎮這一千古流傳的名稱誕生於宋代。宋代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也是中國瓷器製造業大發展的時期,是一個瓷的時代。當時,全國名窯輩出,南方和北方同時繁榮,並各擅其長,形成了汝窯、官窯、哥窯、定窯、均窯為代表的五大名窯。出於競爭的目的,各地紛紛發明和采用新的工藝技術,形成各自的特點,少出了不同風格的産品。同時,各地的窯場在技術上又相互學習,相互滲透,使新的製瓷技藝以極快的速度得以傳播。
隨着宋室南渡,南遷的工匠把北方先進的製瓷技術帶到景德鎮,使得景德鎮能夠吸納和兼容北方先進的製瓷工藝,迅速提高製瓷技術,加速製瓷業的崛起。憑藉着兼容和創新精神,景德鎮在五代生産青瓷和白瓷的基礎上,在宋代創燒了名揚天下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 青白瓷成為這一時期景德鎮瓷器生産的單一品種。青白瓷釉色純正,清白淡雅,明澈光潤,說他是青瓷又青中顯白,說他是白瓷又白中泛青,太體質堅細白,溫潤如玉;器壁刻有花紋,構圖精巧;體薄透光,在光照下可以從北面透見花紋;造形挺拔秀麗,玲瓏剔透,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它一經問世,就立即和當時中國其他名窯一爭高下,與北方的定窯、南方的竜泉窯等所生産的瓷器一起,並稱宋代六大瓷係,景德鎮瓷窯從此開始躋身於中國名窯之列。
青白瓷對江南地區瓷窯影響很大,當時出現了不少模仿景德鎮青白瓷的瓷窯,共8省34個縣,它們之間形成了一個以景德鎮為中心的青白瓷係。青白瓷係是江南地區兩大瓷窯係之一,影響面很大,據宋代六大瓷係的首位。
有着“冰肌玉骨”之譽的青白瓷,引起了宋真宗的極大興趣,宋景德年間(1004——1007),宋真宗下令將景德鎮生産的瓷器進貢給朝廷,景德鎮的瓷器一時風靡天下,為各地紛紛仿效。此後景德鎮聲明鶴起,而昌南之名逐漸被人淡忘,朝廷根據既成事實,正式將昌南鎮改名為景德鎮。 |
|
- : Xinping Town
|
|
新平 |
|
|
|
八墩村 | 辛莊子村 | 黃傢灣村 | 大營盤村 | 紅土溝村 | 常勝山村 | 新平村 | 曹傢灣村 | 南夭村 | 三墩店村 | 新平爾村 | 廿墩村 | 十六墩村 | 平遠頭村 | 平遠堡村 | 碾嶺村 | 潘傢夭村 | 嶽傢夭村 | 祁傢夭村 | 柴傢夭村 | 四坊墩村 | 五裏墩村 | 水泉夭村 | 高傢夭村 | 義和壩村 | 狼窩溝村 | 劉傢房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