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地處晉北高原的靈丘就要走出大山的重重包圍,進入一個廣阔的世界,和全球有識之士成為朋友了。我們首先竭誠歡迎各地網友走進靈丘,認識靈丘,開發靈丘,歡迎全球春風從四面八方吹進靈丘。
靈丘是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2700平方公裏的版圖無山不秀,有水皆清,全部由靈山秀水凝聚而成。大地母親在展露她綽約風姿的時候,更以她博大的胸懷為我們孕育了富饒的資源。在這塊“九分山水一分田”的“緑洲”上有金、銀、銅、鐵、錳、鉛、鋅、鉬、花崗石、大理石、珍珠岩、石英石等40多種礦藏,而且藏量豐富,品位精良;有平型關戰役遺址、越武靈王墓、覺山寺、空中草原、南山自然風景區、桃花山天然溶洞等40多處旅遊景點,還有廣阔的牧坡,開闊的森林,豐富的水利,便利的交通,以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漢、匈奴、鮮卑、蒙古等民族以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造的內長城、遼代磚塔、唐代石佛塚群等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和現代靈丘人民創造的苦蕎係列産品、黃燒餅、核桃、花椒等譽享神州的名優土特産品。靈丘實乃風水寶地、人傑地靈、歷史悠久、人豐物華、風景獨特,自然資源豐富,環境條件優越,開拓前景,來靈丘旅遊、投資、工作必有收益。
唐水鐘靈,魏山毓秀。靈丘是一個尋求發展並充滿希望的地區,衹要有你膽識、有智商、有眼光,來到靈丘定能大展鴻圖,誰先步入靈丘,誰就贏得主動。我們打開山門歡迎您。 |
|
靈丘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東與河北淶源、蔚縣接壤,南與阜平交界,西與繁峙、渾源毗鄰,北與廣靈相連。總面積2732平方千米。總人口23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武靈鎮。郵編:034400。代碼:140224。區號:0352。拼音:Lingqiu Xian。
地勢南北高而中間低,山地面積占80%左右。 南部有黃崖濤梁、碣寺山等。北部有竜池山、黑腦尖、黃花梁等。中部太白山,主峰海拔2234米。主要河流有唐河、冉莊河等。年均氣溫6.9℃,年降雨量344.3毫米,無霜期150天。
行政區劃
靈丘縣轄3個鎮、9個鄉:武靈鎮、東河南鎮、上寨鎮、落水河鄉、史莊鄉、趙北鄉、石家乡、柳科鄉、白崖臺鄉、紅石塄鄉、下關鄉、獨峪鄉。
歷史沿革
戰國時為趙邑,西漢置靈丘縣,以趙武靈王葬此,故名。
2000年,靈丘縣轄3鎮16鄉:城關鎮、東河南鎮、上寨鎮、高傢莊鄉、落水河鄉、招柏鄉、柳科鄉、下關鄉、王成莊鄉、石傢田鄉、白崖臺鄉、趙北鄉、史莊鄉、三樓鄉、獨峪鄉、銀廠鄉、狼牙溝鄉、紅石塄鄉、唐之窪鄉。總人口209713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54787 東河南鎮 26528 上寨鎮 14534 落水河鄉 20012 唐之窪鄉 7298 高傢莊鄉 12181 史莊鄉 6836 王城莊鄉 10310 趙北鄉 5581 石傢田鄉 8870 柳科鄉 7495 白崖臺鄉 5723 招柏鄉 3334 紅石塄鄉 4301 狼牙溝鄉 1394 下關鄉 8106 獨峪鄉 4520 三樓鄉 3684 銀廠鄉 4219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
|
靈丘戰國時為趙邑,西漢置靈丘縣,以趙武靈王葬此,故名。現轄3鎮9鄉。2008年總人口23萬。靈丘縣轄3個鎮、9個鄉:武靈鎮、東河南鎮、上寨鎮、落水河鄉、史莊鄉、趙北鄉、石傢田鄉、柳科鄉、白崖臺鄉、紅石塄鄉、下關鄉、獨峪鄉。
靈丘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東與河北淶源、蔚縣接壤,南與阜平交界,西與繁峙、渾源毗鄰,北與廣靈相連。總面積2732平方公裏,山區面積占87.6%。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間較平緩。全縣海拔700~2234米,最高的太白維山,海拔2234米。境內有趙北河、唐河、上宅河、冉莊河、獨峪河等。
靈丘縣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6.9℃,無霜期均150天,降水量432毫米。糧食作物主要以玉米、𠔌子、黍子、山藥蛋、莜麥、豆類為主。 靈丘境內群山連綿,溝壑縱橫,礦産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的主要有金、銀、銅、鐵等10多種金屬礦和煤、磷、硫、石棉、珍珠岩、花崗石、大理石等20多種非金屬礦。非金屬礦尤以花崗石、大理石、石棉、珍珠岩儲量為最多最好。花崗石主要有貴妃紅(G1828)、桔紅(G1829)、麻點白、緑黑花等多種花色品種,色澤豔麗、質地優良,可與意大利、印度等國傢的名貴花崗石媲美。
靈丘縣旅遊資源有坐落於縣城南約5公裏的覺山寺,始建於北魏(距今約1450年),磚砌結 構,高13層,造型精美,屬國傢級重點保護文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型關戰役遺址是聞名中外的革命旅遊聖地。趙武靈王墓自古為文人壯士憑吊、幽思懷古之地。還有香爐石、花塔、九老溝等自然旅遊景點和南、北山天然狩獵場。 |
|
“靈丘”之名始於戰國,因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位國君趙武靈王葬於此而得名,西漢初置靈丘縣,屬代郡。東漢光和元年別屬中山國,不久廢。北魏復置靈丘縣,屬司州,太和中年屬恆州,東魏太平二年為靈丘郡治,隋屬蔚州,後陷廢。唐武德六年復置靈丘縣,重為成州,屬西京路。元復為靈丘縣,屬蔚州,明因亡。清雍正六年,蔚州歸直隸(河北省)宣化府,而靈丘則由隸屬蔚州改屬山西大同府。民國屬雁門道。1937年屬山西省第一行政區(沿五臺)。1937年9月25日平型關大捷後靈丘開闢為抗日革命根據地,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成立,靈丘屬第二專區。1945年3月31日靈丘全縣解放,屬晉察冀邊區。1949年8月屬察哈爾省雁北專署,1952年11月重歸山西省雁北專署,1959年1月屬山西省雁北地區,1993年7月地市合併後屬大同市。全縣共轄3鎮16鄉,334個行政村644個自然村。總人口21萬,其中農業人口19萬。現轄3鎮9鄉。2003年總人口是22.萬人。 |
|
靈丘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大同市東南角,地理坐標為東經113°53′—114°33′,北緯39°31′—39°38′。東與河北來源、蔚縣接壤,西與本省繁峙、渾源毗鄰,南與河北阜平交界,北與本省廣靈相連。全縣南北長84公裏,東西寬66公裏,總面積2732平方公裏,是大同市第一大縣,全省第四大縣。
靈丘氣候復雜多樣,受地形影響南北氣溫、濕度、無霜期等氣候條件差異較大,適宜多種經濟作物。土地資源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全縣現有51萬畝耕地,其中41萬畝屬中低産田,近年來通過改造仍有35萬畝低産田,這無疑是發展農業的巨大潛力所在。全縣有牧坡面積135萬畝,現已利用95萬畝,還有40萬畝可供開發利用。全縣除有林面積外,還有83.6萬畝宜林面積可待利用。 |
|
靈丘基本地貌由三部分構成,其中85.5%屬土石山區,8%屬丘陵,6.2%屬平川。地理特點是山多、坡多、溝多,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說。境內有大小山峰500餘座其中太白山主峰海拔2234米。主要河流有唐河、趙北河、三樓河、下關河、華山河五係常流河。唐河是主幹河流,發源於渾源戧風嶺流經靈丘6鄉鎮52個村,出境後經淶源匯入渤海水係。全縣地表水2.65億m3,地下水1.1m3。
靈丘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總特點是:春季時間短,晝夜溫差大,降雨少,風沙多,往往出現春旱;夏季雨量集中,但分佈不均勻,常常遭受伏旱和冰雹的危害;秋季涼爽,降雨時多時少,年季變化大,多雨年常造成大秋作物返茬和冰雪霜凍的危害;鼕季較長,空氣乾燥,氣候寒冷,對越鼕作物不利。全縣年平均氣溫7° C,極端最高氣溫37.3°C,極端最低氣溫零下30.7°C,平均大於5°C的積溫3329.5°C,無霜期一般在150天左右,最長為189天,最短為120天,南山地區無霜期較長,一般在160天左右,北山、東北山一般為120-130天,年平均降水量為432.4毫米,最高年份降水量614.6毫米。歷年不平均7.3小時。年主導風嚮為西北偏北風,風力一般是四到五級,屬溫帶半幹旱大陸性氣候。 |
|
經濟區位優勢:靈丘位於晉東北邊緣,是大同通往沿海地區的南大門,並處在大同、張傢口、北京、天津、保定、石傢莊、太原經濟圈的中心位置。境內雖有山川之險峻,卻無交通之阻,京原鐵路和大淶、天走、京原三條公路幹綫在這裏交匯,縣鄉公路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
自然條件優勢:靈丘氣候復雜多樣,受地形影響南北氣溫、濕度、無霜期等氣候條件差異較大,適宜多種經濟作物。土地資源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全縣現有51萬畝耕地,其中41萬畝屬中低産田,近年來通過改造仍有35萬畝低産田,這無疑是發展農業的巨大潛力所在。全縣有牧坡面積135萬畝,現已利用95萬畝,還有40萬畝可供開發利用。全縣除有林面積外,還有83.6萬畝宜林面積可待利用。
礦産資源優勢:全縣已初步探明各種金屬、非金屬礦藏40多種,其中有較高開發價值的30多種。現已開採的有花崗石、大理石、珍珠岩、石英石、金、銀、銅、鐵、錳、煤等20多種,特別是是花崗石不僅儲量大,而且品種多、質量高、花色好,尤以“貴妃紅”最為名貴,倍愛中外客商青睞,産品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香港、臺灣等國傢和地區。銅礦、銀礦、錳礦儲量大,品位高,分佈集中,錳礦在華北地區獨一無二。巍山銀礦儲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具有極為廣阔的開發前景。
旅遊資源優勢:靈丘歷史文物豐富,革命遺址衆多,自然風景優美,區域文化獨特,歷史人文遺跡和自然景觀星羅棋布。境內有國傢、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自然景區50多得。其中以平型關戰役遺址、趙武靈王墓、北魏覺山寺、麯回寺唐代石佛塚群、桃花山天然溶洞、甸子梁空中草原最為著名,發展旅遊業潛力巨大,前景廣阔。 |
|
1997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完成31000萬元,比上年增15%。農業戰勝了歷史罕見的旱災,大災之年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農業總産值完成14097萬元,比上年減17.29%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45467萬元,比上年增2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85元,比上年增37%。扶貧攻堅和小康建設取得新成果。繼96年7鄉鎮達到扶貧攻堅目標後,97年又有10個鄉鎮越過了人均溫飽綫,其中有4個鄉鎮被上級驗收達標,同時有2個鄉鎮39個村達到了小康標準。全縣鄉鎮企業總産值完成53780萬元,營業收入完成4730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38.5%、36.2%。鄉及以上工業總産值完成15093萬元,現價銷售産值14034萬元,分別比上年增11.3%和1.1%。財政總收入完成2865萬元,比上年增4.84%,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229萬元,比上年增18%。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5609萬元,比上年增18.3%,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額達3.71億元。城市建設發生較大變化,96、97兩年新建了農機商廈、供銷大廈等商業大樓,新規劃的商貿一條大街開始建設,已奠基和正在新建的有10多外,停工多年的西街下水道工程重新開工建設;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已成為該縣經濟有力的增長點。旅遊開發正在全面起步前景廣阔。與此同時,黨的建設、民主法製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科技教育和其它各項社會事業都有新的發展,連續獲得“省級雙擁模範縣城”稱號。 |
|
科技成果
圍繞全縣經濟戰略目標,依托靈丘資源優勢,實施了一批科技項目,為加快全縣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貧錳銀礦綜合利用技術;獲大同市科技進步一等奬。該技術用化學浸出法處理得到二氧化錳和金銀,具有工藝靈活、指標穩定、成本低、無污染等優點,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解决了我縣錳銀礦品位低、難開發的問題。
2、鉛銀合金技術;該項目在華北地區屬首創,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解决了我縣錳礦石品位低、難外銷,而礦石中鉛、銀、鐵、錳均有回收利用價值的問題,對提高産品附加值、走産品深加工之路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目前已建成15臺富錳渣爐,年産鉛銀合金4500多噸。
3、苦蕎保健食品"國威"牌苦蕎降糖茶;該産品先後獲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奬、"八五"山西優秀科技成果奬。它是一種新型保健飲品,對糖尿病人有特殊效果,可調節血糖、緩減癥狀,無副作用。該産品銷售態勢正旺,覆蓋面已達20多個省市,目前正進軍國際市場。
4、波爾山羊冷凍精液改良技術;利用波爾山羊冷凍精子通過人工配種改良本地山羊,提高出肉率。該技術已達國內領先水平,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教育狀況
近年來,靈丘縣全面實施"科教興縣"戰略,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加強教育管理,全縣教育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步入了健康、規範、良性發展的新階段。
1、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進展順利。縣委、縣政府把"普九"工作為全縣教育工作的重點來抓,全面加強"軟硬件"建設,實施了公選教育幹部和校長、招聘聘用製教師、教師輪崗支教等一係列人事制度改革,加強了中小學收費、招生、學籍等管理工作,積極加大課程改革力度,推進素質教育,"普九"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目前,全縣共有小學359所,在校生29266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初等教育完成率達到99.4%;初中30所,在校生12807人,適齡少年入學率達到95%,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達到94%。
2、高中教育發展迅速。全縣共有普通高中1所,完全中學2所,在校生2956人。辦學水平穩步上升,在校生逐年增多,目前高中入學率達到40%以上。
縣委、縣政府還鼓勵、支持、規範發展民辦教育,促進了民辦教育健康快速發展。全縣共有民辦學校10所,在校生6052人,占全縣學生總數的13.4%,對提高全縣辦學整體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成人教育得到進一步加強和發展。全縣共有農業技術學校294所,鄉村辦學面分別達到了100%和50%,年培訓3萬人次,紅石塄、高傢莊等地在發展經濟和特色農業方面取得突出成績,其經驗在全省交流。職工崗位培訓工作進一步規範化、制度化,成人後學歷進修、繼續教育人數逐年增加,目前已分別達到2255人和2500人。
學校實施
學校分佈、師資、設施情況:
1、中小學佈局得到有力調整。通過改製、撤並一批規模較小的初中和小學,進一步優化了教育資源配置,推進了規模辦學,提高了投資效益。目前,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94所,其中教師進修校1所,電大1所,職業學校2所,普通高中1所,完全中學2所,初中15所,九年一貫之學校13所,小學359所,初步形成了"資源優化、佈局合理、規模辦學"的良好格局。
2、師資水平逐步提高。近年來,靈丘縣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行了教師聘用和教師資格認定制度,清退了臨代人員和不合格教師,積極加強教師培訓,教師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全縣2000多名教師參加了繼續教育,1800名教師接受了電腦知識初級培訓,1500餘名教師參加了後學歷進修。全縣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100%、84%、51%,中小學校長培訓率達到100%。
3、辦學條件大幅度改善。三年來,通過義務教育工程、全民集資、扶貧援助和"希望工程"等共計新改擴建和維修中小學校捨14815萬平方米,圖書6萬册,桌凳和辦公桌椅3300套,縣城和鄉鎮中心學校均配備了"三機一幕"。60所學校裝備了電腦,開設了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全縣校捨建築總面積達到19.9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資産達到6624萬元,學校總藏書量達到25册,電腦700臺,電子圖書藏量5000片。
教育成就
教育先進工作者和教育成果
近年來,全面實施名師工程,通過層層培養、選拔、考核,選樹了一大批學科帶頭人、教學骨幹、教學標兵,充分發揮名師示範引導作用,提高全縣教師整體素質。三年來,獲縣級以上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勞模、稱號350人。積極加快新課程改革,鼓勵教師進行教研教改,撰寫教學論文,《靈丘教育》和一批校級刊物為廣大教師撰寫教學心得、交流教學經驗提供了廣阔的平臺。教師論文在國傢級刊物發表14篇,省級26篇,市級36篇,縣級200多篇,教研教改能力顯著增強,教學質量明顯提高。二○○三年,該縣高考本科達綫人數在靈丘教育史上首次突破百人大關,達綫人數130人(藝術類26人),比上年(48人)翻了一番還多,增長170%。中考優生(250分以上)308人,比上年(500分以上167人)增長84%。
醫療衛生
目前,全縣衛生係統共有各級各類醫療單位24所,原19所鄉鎮衛生院隨着鄉鎮撤並後改為14所,其餘5所為醫療衛生服務站。全係統在職職工總數為66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543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中,副高職稱以上15人,中級職稱133人,初級職稱395人。共有各類農村衛生所212個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83%,村級衛生技術人員220人。社會辦醫機構3個,個體行醫22傢。
靈丘縣人民醫院、中醫院、各鄉鎮衛生院及村級衛生所構成全縣三級醫療網咯。縣醫院為二級甲等醫院,共有職工337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13人,中級職稱73人,全院共設病床230張,病床使用率達45%。各種醫療救治設備齊全。中醫院為一級乙等醫院,現有職工69人,其中中級職稱人員19名,共設病床30張,5個專科門診,7個輔助科室,醫療設備總價9萬元,其中較大型的有X光機、B超、心電圖機等。各鄉鎮衛生院由於大都建於60----70年代,多數鄉鎮衛生院房屋陳舊,設備落後,病床使用率均在30%左右。東河南、上寨、唐之窪等衛生院,經過改擴建後,服務範圍逐漸擴大,醫療服務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縣防疫站、婦幼所、各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構成了縣、鄉、村三級疾控網絡和婦幼保健網絡。承擔着全縣計劃免疫,疾病控製和婦女兒童的保健任務。縣防疫站共有職工42名,其中中級職稱8人,全站設有防疫科、化驗室、接種門診,負責全縣疾病預防、流行病學調查,適齡兒童接種疫苗工作;婦幼所現有積工33人,其中中級以上職稱8人,設有婦保科、兒保科、婚前醫學檢驗科、健康教育科等,承擔婦幼保健信息、檢查和指導基層行政工作的職能,結合全縣婦女、兒童的健康狀況和常見病、多發病,更好地開展預防、保健和診治疾病工作。同時,各鄉鎮衛生院均有一名防疫醫生和婦幼醫生,與各村衛生所醫務人員形成了一個比較健全的疾病控製和婦幼保健網絡。 |
|
資源概況
靈丘氣候復雜多樣,受地形影響南北氣溫、濕度、無霜期等氣候條件差異較大,適宜多種經濟作物。土地資源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全縣現有51萬畝耕地,其中41萬畝屬中低産田,近年來通過改造仍有35萬畝低産田,這無疑是發展農業的巨大潛力所在。全縣有牧坡面積135萬畝,現已利用95萬畝,還有40萬畝可供開發利用。全縣除有林面積外,還有83.6萬畝宜林面積可待利用。
全縣已初步探明各種金屬、非金屬礦藏40多種,其中有較高開發價值的30多種。現已開採的有花崗石、大理石、珍珠岩、石英石、金、銀、銅、鐵、錳、煤等20多種,特別是是花崗石不僅儲量大,而且品種多、質量高、花色好,尤以“貴妃紅”最為名貴,倍愛中外客商青睞,産品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香港、臺灣等國傢和地區。銅礦、銀礦、錳礦儲量大,品位高,分佈集中,錳礦在華北地區獨一無二。巍山銀礦儲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具有極為廣阔的開發前景。
靈丘歷史文物豐富,革命遺址衆多,自然風景優美,區域文化獨特,歷史人文遺跡和自然景觀星羅棋布。境內有國傢、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自然景區50多得。其中以平型關戰役遺址、趙武靈王墓、北魏覺山寺、麯回寺唐代石佛塚群、桃花山天然溶洞、甸子梁空中草原最為著名,發展旅遊業潛力巨大,前景廣阔。
土地資源
靈丘地處黃土高原。由的土石山區、8%的丘陵和6.2%的平川三部分構成,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說。境內有大小山峰500餘座,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55座,2000米以上的3座,中、東部山峰屬太行山餘脈,西、北部山峰屬恆山南延,最高海拔2234米,最低海拔550米。
靈丘屬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特徵:春季幹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暫涼爽,鼕季漫長少雪。年均氣溫6.9℃,降水量432、無霜期150天左右(127——189天),南山地區達170天左右,年均積溫3000℃左右,日照總時數2800小時。
靈丘現有耕地51萬畝,大部分為中低産田,其中水澆地面積6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𠔌子、黍子、山藥、苦蕎、莜麥、豆類、油料、煙葉等。宜林面積70萬畝,現有森林160萬畝,其中經濟林2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9%,屬山西省林業大縣,主要林種有鬆、柏、槐、柳、樺等用材林和核桃、花椒、桃、蘋果、杏、梨、棗、山楂、柿子等幹鮮果經濟林。全縣牧坡面積135萬畝,年産草量約5億公斤,現牧坡利用面積100萬畝,大牲畜飼養量7.04萬頭,羊28.6萬衹。
礦産資源
靈丘礦産資源豐富。現已探明儲量的金屬、非金屬礦藏有40多種。其中黃金儲量20噸,白銀2000噸,銅10萬噸,錳礦石400萬噸,鐵礦石9000萬噸,石灰石500億立方,花崗石100億立方,沸石3.6億噸,磷灰石2.9億噸,大理石2.5億噸,珍珠岩6000萬噸,石英石5000萬噸,石棉3300萬噸。此外,鉛、鋅、鉬、長石、藍晶石、冰洲石、蛭石、雲母、方解石、黑砂石、軟玉石、瑩石、硫磺、澎潤土、高嶺石、矸石、粘土等礦藏儲量也很大。現已開採的礦藏有花崗石、珍珠岩、石棉、磷灰石、沸石、石灰石及金、鉛、鋅、銅、鐵、錳等20多種。
水利資源
靈丘水資源豐富。地表水2.65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 1.1億立方米。主要河流為十河兩係,屬海河流域大清河水係。一係是主幹河唐河,流經全縣4個鄉鎮52公裏,流域面積1611平方公裏,清水流量28m3/S。一係由四條支流匯入河北阜平沙河。兩係均匯入大清河。全縣現有3個萬畝自流灌區和兩個萬畝電灌站,有小水電站4處,裝機容量2075千瓦。 |
|
一、來靈路綫
(1)京原方面的客人:可乘北京開往太原的6095次、K601次列車在靈丘下車;或乘太原開往北京的6096次、K602次列車,在靈丘下車,或乘坐太原——靈丘的豪華大巴抵達;原平、五臺山、繁峙等地的客人可乘坐6096次、K602次列車到達靈丘。
(2)鄰近市縣:大同、渾源、廣靈、石傢莊、保定、淶源、易縣、唐縣、徐水等地的遊客可乘長途汽車到達。
二、境內旅遊路綫
(1)覺山寺、桃花山、桃花洞、蝙蝠洞、平型關、圓通寺、趙武靈王墓、普渡寺二日遊。
(2)平型關、桃花山、覺山寺、空中草原、太白維山三日遊。
三 、出境旅遊路綫
(1)恆山、華嚴寺、九竜壁、雲崗石窟二日遊。
(2)五臺山二日遊。
(3)淶源、西陵二日遊。 |
|
覺山寺風景區
覺山寺又名普照寺,位於縣城東南30華裏之外,周圍峰巒疊秀,唐水環繞。該寺始建於北魏太和七年(483),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主要建築分廟宇和磚塔兩部分。寺院建在三條軸綫之上,由三進院落,30餘座殿宇組成,主要建築有:東軸綫魁星閣、碑廳、梆樓、點樓、金剛殿、彌勒殿;中軸綫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西軸綫文昌閣、藏經樓、羅漢殿、貴真殿。各軸均有配廂,總計134間,占地8100平方米。寺院西北崖上還有一石洞,名為懸鐘岩捨利洞,亦稱翠雲洞,洞深14米,洞口寬19米,建有觀間殿一座,面闊3間,於文革後期被拆毀。磚的主要建築,也是寺內建築的精華,磚勞動保護用品與寺同建,現存塔重建於遼大安六年(1090),是山西省保存較好的一座遼代密檐式磚塔。小磚塔:是覺山寺點綴性建築,位於山西境內最小的一座磚塔。覺山寺有“塔井山”奇之說,即塔、井、山是一樣的高(深)度。
空中大草原
甸子梁位於靈丘與河北淶源、張傢口蔚縣交界地帶,東西狹長,南北廣阔,海拔2151米,頂部寬廣平坦,面積達3萬畝,任馬奔騰,任車奔馳,居其上,天似穹廬,籠蓋田野,無邊無垠,坦蕩如砥,似置身草原。夏季無署,氣候涼爽。每當夏季,山花爛漫,牧草青青,野雞成群,牛羊滿山。
桃花溶洞
桃花洞位於桃花海拔1900米處。該洞距今已有170萬年的歷史,並且仍處在生長期。洞內鐘乳林立,形態各異,有的如白玉般的大幅珠簾,有的如百折織錦垂幔,有的如披着盔甲的將軍,有的像一叢叢新鮮的蘑菇,層層疊疊,生氣勃勃。手捧仙桃,面帶微笑的桃花仙子吸引着無數青年男女來此一睹風采。
平型關戰役遺址
平型關地處靈丘縣白崖鄉,距縣城30公裏,是靈丘、繁峙交界處明代內長城上的一個重要關隘,與雁門關寧武關/倒馬關/紫荊關齊名.關內關外山戀迭嶂,溝壑縱橫,自古為兵傢必爭之地.1937年9月25日,林彪/聶榮臻率八路軍115師在此殲滅日寇1000餘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和勇氣.現在的開型關,鬆柏蒼翠,楊柳挺拔,緑樹掩映.平型關紀念館矗立其間,雄偉莊嚴.重要戰地老爺廟梁,廟宇已按原貌重修.
趙武靈王墓
位於縣城西門外。一九六五年,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武靈王墓原占地約6萬多平方米,現保護面積為10900平方米。墓塚巍峨壯觀,周長220米,高10米。這裏埋葬着戰國趙國第六代國君趙武靈王。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武靈王與惠文王遊沙丘宮,長子趙章作亂敗北,直奔主父。武靈王被圍困在沙丘宮內3個月,竟被餓死,後葬於靈丘。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在這裏築城設縣,因有趙武靈王墓傢,故取名“靈丘”。
麯回寺
麯回寺又稱哭回寺,僅次於縣城西南三樓鄉麯回寺村,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麯回寺遺址千斤大鐵鐘文記載,麯回寺是五臺山佛寺的下院,與五臺山禪宗佛寺有密切的聯繫,開元二十一年北
京的大禪師慧感在此建寺,並且在建寺十年後,從天寶元年開始至天寶十一年間,雕刻了大批花崗石佛像,修築三百六十座佛塔,按照順序埋於麯回寺方圓幾十裏的地下,其規模宏大實為罕見。1937年寺院被日軍燒毀,殿基、臺、踏道、柱基還保存完好。現已查明的43座石雕像塚為研究唐代石雕藝術和佛學發展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
|
苦蕎涼粉
苦蕎涼粉為靈丘風味小吃,吃起來滑潤爽口,略苦,具有特色,久負盛名。苦蕎涼粉具有較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醫收記載“蕎麥可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
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風痛,除白濁、白帶、脾積泄瀉。”現代醫學認為可調治高血壓、微血管脆弱性血及羊毛疔,控製糖尿病等。還可以治噎食、風火、風眼以及腸疝氣等疾病。
苦蕎挂面
靈丘苦蕎挂面是集保健食療於一身的多功能食品,蘆丁、葉緑素及維生素E、B1、B6含量尤為豐富,還含有十幾種微量元素,能降低血糖、尿糖,對治療和控製糖尿病十分有效;對腦血管硬化、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均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食用苦蕎挂面還可抗衰老、開胃、健脾、清熱解毒,是中老年人的理想食品。
黃燒餅
靈丘黃燒餅源於清期中葉,距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形狀美觀、香甜酥脆、可口味美、油多不膩,日久存放,不變質味。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大同,黃燒餅作為特産招待了貴賓。在全省舉辦的首次糖業係統商辦工業産品質量評比中,被評為省名特産品。
南山大核桃
靈丘南山大核桃以個大、皮薄、油大、香甜而聞名,年總産量25萬公斤,一公斤核桃營養價值相當於五公斤雞蛋或九公斤牛奶,現代醫學認為對腎虧、腰痛、氣喘、便秘、身體虛弱均有較好療效,經常食用可延年益壽。
花椒
靈丘花椒年産量7000公斤,分為伏椒和秋椒兩種,伏椒的皮薄、味純、無籽、尤為出名。
黃米面
靈丘黃米面由黍子加工而成。靈丘黍子有上千年的歷史,製作的油炸糕營養豐富、外脆裏軟、又筋又黃、香甜可口,別具風味,譽滿雁門關外,馳名山西、河北、內蒙、北京等地。 |
|
武靈鎮簡介
武靈鎮是由原城關鎮、高傢莊鄉和唐之窪鄉撤並而成,因戰國時趙武靈王葬於此地而得名,南望太白與紅石塄相連,南望太白山與紅石塄相連,北靠虎頭寨與石傢田鄉、史莊鄉接壤,西挨東河南鎮,東與落水河相鄰。京源鐵路、大淶公路貫穿東西,天走公路連通南北,唐河由西到東流經全境。境內最高海拔太白山2334米,最低海拔門頭峪口850米。全鎮占地面積34.95萬畝,其中山地11.85萬畝,丘陵11.85萬畝,平川11.25萬畝。稅費改革後計稅耕地面積81711畝,其中水澆地面積中,北躍渠灌區13800畝,其中水澆地23035畝。在水澆地面積中,北躍渠灌區13800畝,井灌5420畝,噴灌和節水灌3815畝。有成片林7.2萬畝,零星樹300萬株。
境內無霜期125------145天,降雨量430-------480mm,≥10℃有效積溫2850------3146℃,日照時數為2890小時。
全鎮轄44個行政村,67個自然村,農業戶數14629戶,農業人口48538人。2003年大牲畜8000頭,豬5340口,羊10958衹。
全鎮共有學校58所,在校學生10052人。通電的44個村,通電話的39個村,通有綫廣播電視的10個村。
全鎮內礦産資源相當豐富,金、銀、銅、鐵、錳、鉛、鋅儲量較多,正在計劃按步驟進行開採,並對礦石進行精選、冶凍深加工,已成為該鎮強鎮富民的支柱産業。
東河南鎮概況
東河南鎮地處靈丘縣城西部20公裏處,西臨渾源縣、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就發生在鎮西南10公裏處。大淶公路、京原鐵路從鎮境內平形而過,鄉村公路四通八達,全鎮10個村通水泥路,90%的村完成了農網改造,85%的村完成了飲水解睏,95%的村通電話。該鎮礦産資源豐富,藴藏着無煙煤、金、銀、銅、鐵、錳多種礦藏。全鎮總版圖面積247平方公裏,下轄28個行政村、68個自然村、8875戶、31057口人、79485畝耕地,其中水澆地3萬畝,節水灌溉農田1萬多畝。
近年來,該鎮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國調整産業結構,經燕傢灣村的大棚蔬菜種植初具規模,全鎮現在蔬菜大棚230棟;蔡傢峪村稻田養蟹是我國北方首傢水産養殖項目,發展稻田養魚蟹1200畝;生態畜牧建設如火荼,奶牛場、種羊場幾在養殖園區各有特色,退耕還林如期完成;經峰北村“靈峰”牌冠名的莜面、黃米面係列産品遠銷京、津、冀等大中城市;東河南、古之河兩村的商住樓拔地而起,全鎮現有各類商業攤點1000多傢,標志着全鎮小城鎮建設略具雛形;移民搬遷正在進行,建起了清泥澗移民新村,移民已達50多戶。所有這些,為全鎮經濟發展註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與些同時,全鎮精神文明建設也健康發展,鎮建起了青年文化中心,衛生、教育事業在全縣領先。該鎮2003年被省命名為科普文明鎮。
東河南鎮這個人傑地靈、生機發達的重鎮,在新世紀的徵途中,將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目標奮力衝刺,大展宏圖。
上寨鎮概述
上寨鎮地處大同市南部石山區,東與河北淶源縣接境,南與河北省淶源阜平相鄰。全鎮總面積291平方公裏耕地面積25979畝現轄有19個行政村,4983戶,17178人。2003年全鎮經濟總收入3314.9萬元。人均純收入1551元。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上寨河嚮西嚮東匯入唐河,註入白洋澱,歸海河流域。水資源較豐富。108國道橫穿全境。交通便利。不僅是靈丘縣南山四鄉鎮的中心,也是大同高市最南的一大集鎮。該鎮主要農作物有玉米、𠔌黍、豆麥、瓜果等。其中花椒、核桃是該鎮的特色農産品。境內山大坡廣。牧業前景、廣阔、主要畜種有牛、羊、驢等。礦産資源豐富有鐵礦,花崗石、石英、等。但目前開發利用率不高,還待開發。
史莊鄉基本情況
史莊鄉位於靈丘縣城西北部,鄉政府在地距縣城13公裏。全鄉版圖總面積22萬畝,耕地面積3.2萬畝,其中水澆地面積2000畝,經濟林9000畝,退耕還林總面積達4000畝;全鄉轄13個行政村,十個自然村,2056戶,7826口人,勞力3574個,外出務工人數453人。按地地理位置分北部山區,中部華山峪平川區和西部梭溝峪丘陵區三部分,多年來一直以農業和養殖業為主。境內鐵礦石資源豐富,儲量大,埋藏淺,品位高,近年來得到合理的開採利用,拉動了全鄉其它各業經濟的發展,2003年底,全鄉糧食總産量達560萬斤,油料産量達80萬斤,大牲畜存欄2745頭,其中牛1169頭,羊9100衹,豬1421頭,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8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54元。
趙北鄉簡況
趙北鄉位於靈丘縣西北山區,北西分別與廣靈,渾源毗鄰,東西跨度20公裏,南北長度25公裏,距縣城25公裏。
全鄉版圖面積283平方公裏,1.8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轄31個行政村。主要農作物以玉米,山藥、莜麥、豆類為主,特色農産品主要有山藥、莜麥、大豆。全鄉馬鈴薯種植總面積1.5萬畝,年産5000萬斤其自主開發的“摘花白”種薯運銷5個市區、8個縣區,近聞名的馬鈴薯種薯基地。
畜牧業以牛、羊、生豬為主,全鄉存欄5000頭,羊存欄2000衹,生豬存欄2000頭。
林業生産在保護原有林木資源的同時,全面實施退耕還林工程,2002-2003兩年共退耕6045畝,荒山還林8500畝,涉及12個村,797戶,3108人。
經濟發展迷度由於加大調産力度,大搞勞務輸出,世界明顯加快趨勢。二00三年全鄉總收入達到了3663.4萬元,人均從收入達到了1400元。
下關鄉基本情況及經濟社會現狀
一、 基本情況
下關鄉位於靈丘縣南部山區,南與河北省阜平縣接壤,總面積為266平方公裏,約占全縣面積的十分之一。境內溝壑縱橫,群山環繞,大小河流混交成網,最大的下關河從東折嚮西南,流入河北境內。全鄉氣候溫和,平均海拔為750米,年平均氣溫為9.9。C。年平均日照為2829.4小時,無霜期為180天,年均降水量為550毫米。全鄉轄14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現有人口2557戶,9250口人,鄉政府駐下關村。全鄉産糧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六村,耕地面積為11205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馬鈴薯、黍類,生産的大白菜具有少筋、味甜、綿口的特點,是該鄉蔬菜種植的傳統品種。
遼闊的轄區面積,為林牧業、水産養殖提供了便利條件。目前,全鄉有荒山荒坡面積11萬畝,有林面積9.63萬畝,主要林産業有木材、核桃、花椒、桃等。這裏出産的核桃、花椒成為營養保健、調味、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水産品養殖初步形成以南鋪、謝子坪甲魚養殖為主的試點,並將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主要畜産品有黃牛、青背山羊等。特別是青背山羊的數量已達到4萬多衹。鄉內礦産資源豐富,主要有金、銀、銅、鐵、雲母、水晶石、長石、花崗石、石英石等十多個品種,目前已進開發的主要是鐵礦石加工和石棉製品。
全鄉交通、通迅條件較為便利,有12公裏縣鄉公路與108國道相通,還有7公裏出省公路與河北省阜平縣連接,每天有十多趟大中型客車往返於大同、靈丘、下關之間。通迅方面程控電話擴展到11個村,移動、聯通通迅也在該鄉擴展了業務。
下關是革命老區,全鄉人民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過極大的犧牲。著名的國際共産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經在楊莊村創辦了“特種外科醫院”。八路軍三五八、三五九旅、雁北地委、靈丘縣委也曾在這裏戰鬥、工作。主要景觀有特種外科醫院、白求恩故居、禪庵寺、藥王廟、竜堂會瀑布群等。
二、 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近年來,鄉黨委、鄉政府按照縣委、縣政府製定的“大開放、大開發、大發展、大跨越”戰略,從本鄉實際出發,圍繞山水做文章,林業、牧業、礦業生産有了長足的發展,群衆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二00三年全鄉經濟總收入達到235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70元,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全鄉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當前,全鄉幹部群衆正在以新的精神風貌,推動全鄉經濟和各項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獨峪鄉概況
獨峪鄉地處晉東北太行山深處,大同市靈丘縣西南山區。是晉冀兩省,靈丘、阜平、繁峙三縣交匯之處。境內峰巒疊嶂,溝壑縱橫,山大,溝深,坡廣。平均海拔1200米,花塔村冉莊河出口處海拔558米,為大同市海拔最低處。地形東西狹長,曾亞鈴狀。地勢東高西低,獨峪河、三樓河自東嚮西橫貫全境,水源豐富,有溝即有水,小河、小溪縱橫成網。本區屬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鼕長夏短,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7。C,降水量1520mm,無霜期120天左右。礦産資源主要有花崗石、石英石、沸石、京紅石、水晶石、雲母石、高齡土、金、鐵、鉛鋅、鉬礦等。全鄉總面積271平方公裏。其中,耕地1.2萬畝,人均1.3畝。林地面積8.7萬畝,宜林面積11.3萬畝,牧坡面積10.5萬畝。主要農作物以玉米為主,兼種黍、𠔌、小麥、豆類、薯類等。畜牧業以優質絨山羊、改良黃牛為主。經濟林以核桃、花椒為主,還有蘋果、仁用杏、桃、梨、柿子。用材林主要是油鬆、落鬆、楊樹、槐樹等。全鄉轄19個行政村,40個自然村。現有人口9357人,2651戶。2002年糧食産量450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363元。鄉機關所在地獨峪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鄉,2001年與原三樓鄉合併。抗日戰爭時期,雁北地委,渾、靈、廣三縣政府曾在此駐紮,是一個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
發展思路
立足實際,着眼未來,因地製宜,發揮優勢,解放思想,加快發展,重點實施三個二工程。
建設兩大基地東部建成以優質絨山羊和改良肉牛為主的生態畜牧基地。實行牛羊入圈,規模養殖,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贏。西部建成以優質桃、花椒為主的幹鮮果經濟林基地。發展核桃2000畝,花椒樹1000畝。核桃量達到500萬斤,花椒1萬斤。
開發兩個旅遊區一是開發花塔生態自然旅遊區。發展“村捨遊”,搞“采摘節”,發展建“卡巴屋”,集休閑、度假、觀光為一體,讓遊人體味農傢田園風情。二是開發麯回寺地下石佛群,揭開麯回寺神秘的面紗,吸引遊水人來尋勝探幽。
實施兩項惠民工程一是實現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二是沿108國道、環獨峪河、三樓河流域發展中藥材1000畝。徹底改善農業生産條件,增加農民收入,盡快使群衆走嚮富裕,奔嚮小康。
柳科鄉基本情況
柳科鄉位於縣城東北,東與河北淶源留傢莊鄉接壤,西靠石傢田鄉的大部分地區,南與落水河鄉和石傢田鄉部分地區為鄰,北與廣靈張盆、河北省蔚縣果莊子鄉毗連,全鄉總面積202平方公裏,年平均氣溫為4?c,年均無霜期110天,降水量450mm左右,境內有甸子山,位於柳科鄉東部,海拔2151米,是著名的“空中大草原”。
全鄉轄17個行政村,至2003年共2490戶,8130口人,2003年全鄉經濟總收入為1720萬元,人均純收入為1534元。農業方面主要農作物有山藥、莜麥、豌豆、油料、𠔌黍,全鄉耕地面積39980畝。2003年糧食播種面積為26500畝。糧食總産660萬斤;油料播種面積為8000畝。油料總産110萬斤。
畜牧業方面,由於該鄉山多坡廣,牧草豐富、群衆素有從事養殖業的傳統,尤為養羊業為主,至2003年全鄉有存欄物13000衹,牧業收入成為群衆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
礦産資源方面,現已探明的金、銅、鐵、鉛、鋅、花崗岩、珍珠岩、大理石、沸石等,尤為銅礦及沸石礦的儲量較為豐富。
石傢田鄉概況
石傢田鄉位於靈丘縣城東北25公裏處,版圖面積185平方公裏,耕地5.4萬畝,東鄰柳科鄉,西靠武靈鎮、史莊鄉,南與落水河鄉為界,北和廣靈縣宜興鄉接壤。鄉政府所在地石傢田村坐落在六棱山和牛頭山之間,轄17個行政府村、18個自然村,共2497戶、9653人,3525個勞力。境內溝壑縱橫,坡梁起伏,地形復雜,大部分土地分佈在溝梁和山坡上。耕地的土壤結構疏鬆、肥力較高,是丘陵區最好的農業土壤。
本鄉平均海拔1300米,屬溫帶半幹旱氣候,全年降雨量460mm左右,無霜期110-120天,年平均氣溫6?c左右。
全鄉主要以農業為主,農作物品種主要有玉米、𠔌子、黍子、土豆、油料及雜糧。通過合理調整農業內部結構,以牛、羊、豬為主的畜牧業正逐步發展為全鄉的一項主導産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2003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713.2萬元,糧食産量2810萬斤,油料200萬斤。年末大牲畜存欄達到3752頭,羊存欄9512衹,豬存欄2154頭,農民人均純收入1372元。農業總體效益不高,種植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畜牧業收入占經濟總收入的比例雖有所有提高,但基本上仍屬於純農業鄉,穩定解决農民溫飽問題仍很突出。
本鄉自然資源豐富,金屬和非金屬礦藴藏量很大,通過合理開發利用具有很大經濟潛力。金屬礦主要以鐵為主,非金屬礦主要有沸石,珍珠岩和紅土。金屬礦供應對象主要是境內和境外的兩座鐵粉加工廠,非金屬礦基本都外運出鄉。
紅石塄鄉簡介
紅石塄鄉位於靈丘縣東南山區,距縣城25公裏,版圖面積146.7平方公裏,轄13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1426戶,4552人,耕地面積9000畝。
境內交通便利,京原、大淶、天走三條幹綫公路貫通全鄉,村村通車通電,年平均氣溫10?c左右,無霜期100-190天,適應各種作物生長,發展幹鮮果經濟樹已成規模,中藥村示範種植獲得成功。
水資源充足,境內有大小河流8條,其中全最大的河流唐河縱貫全鄉20公裏;還有大沙湖、下北泉兩處冷泉水,經省級鑒定為優質礦泉水,現有水域面積15萬平方米,先後建成虹鱒魚、甲魚、鴨子等特色水産養殖場和蓮藕種植。
境內山大坡廣,擁有廣阔的宜林面積和草坡面積,發展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和以核桃為主的幹果經濟樹前景可觀。礦産資源豐富,煤炭、石灰岩儲量很大,開發礦産資源潛力巨大。
旅遊資源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覺山寺以及桃花溶洞,還有北流溝、三道峽、墨皂溝等自然生態保護區,“毛公山”、“空中草原”、“懸空寺”、“一綫天”等很多自然景觀和景點尚待開發。
2003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530元,農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居住條件、教育、醫療、文化等各項事業都有很大發展。
白崖臺鄉簡介
白崖臺鄉位於靈丘的西南山區,距縣城35公裏,是抗戰初斯著名的平型關大捷所在地,東北與東河南鎮接壤,南與獨峪鄉為鄰,西與繁峙縣橫澗鄉為鄰。全鄉共有16個行政村,29個自然村,1575戶,6639人2300個勞力。版土於積31.4萬畝,其中耕地12438畝,退耕還林地3000畝,宜林地11萬畝、牧坡11萬畝。全鄉北高南低,海拔高度為910-1500米,年平均氣溫7.5攝氏度,無霜期130-150,年平均降雨520mm左右。
境內群山林區。溝壑縱橫,氣候溫和。水源較之足,冉莊河由北嚮南貫穿全境,以三樓河流入大青河匯入渤海。主要農作物有玉米、𠔌子、山藥、豆類等。全鄉草地資源相對豐富,發展畜牧業有看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目前全鄉大牲畜飼養量3200餘頭。其中黃牛飼養量2800餘頭,羊飼養量23280頭,優種羊7000餘頭。畜牧業是農民收入主渠道。
境內交通便利,通信暢通。來原鐵路穿越本鄉。之三綫公路橫貫境內,建有電信,聯通機站三座。全鄉資源豐富,一是礦山資源儲量大,品種多,品位高,僅目前探明的就有金、磷、鐵、長石、石英石,、高嶺土,紋番岩石等礦藏。二是旅遊資源景點多,品位高,影響大。境內有著名的平型關大捷“遺址”、“平型關大捷紀念館 ”、“喬溝古戰場”、“平型關關口”。構成武將軍題名的“平型關大捷紀念碑”等紅色旅遊景點,還有“老爺廟”、“鬆柏不亂的鄧峰峙”等古色旅遊景點。三是生態資源開發潛力大,前景廣阔。全鄉11萬畝宜林荒山,11 萬畝牧破目前林草覆蓋平公達到24.29。還有大量荒山荒坡需要開發利用。四是勞務資源立足,發展鄉正空間廣大。目前全鄉現有三傢鐵選廠。在建的兩傢,每天投入運輸,采礦加工,修理的勞務僅有2000餘人,還有大量的畜餘勞力。同時由於資源、土地、電力、勞務、交通條件便利,發展鄉正前景廣阔。
改革開放以來,全鄉人民在鄉政委,鄉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認真實施圍繞生生態抓農業,積極發展畜牧業,大力發展林果業,引進資金開發礦産業,鄉下聯繫發展勞務業,運用政府發展生態業,帶動發展第三産業具體規劃,按照科教興鄉、資源畜鄉畜牧強鄉、農業穩鄉,以法治鄉,五大戰略,抓好種年養畜,極於搬遷,礦産開發,生態旅遊、四大工程、不斷推進,農業産業化,資源優勢化,生態畜牧一體化,基礎建設現代化的進程,2003年全鄉農村經濟收入空成31275萬元。糧食總産達到3412萬斤,農民人均勻收入達到31424元,創下了歷史最好水平。
落水河鄉基本情況
落水河鄉地處靈丘縣城東部八公裏處,轄24個行政村,39個自然村,6703戶,23234人,勞動力8344個,總面積289平方公裏,耕地面積67647畝。200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83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00元,糧食總産量1200萬斤。全鄉年降水量420mm,平均氣溫7?c左右,無霜期140天左右。
境內川下片有較好的水資源條件,土地較平坦,土壤較肥沃。東部山區原招柏鄉屬幹山區,水源缺乏,土地少而貧瘠,生存條件十分惡劣。全鄉交通較為方便,天走公路順穿而過,京原鐵路橫貫全境,為農副産品的運輸創造了良好的便利條件。
落水河鄉是一個純農業鄉,無其它資源。主要農作物以玉米為主,占種植面積的60%。其餘是𠔌、黍、豆、土豆等,兼種蕎麥、黑𠔌等小雜糧。近年來,隨着産業結構的調整,全鄉種植優種西瓜5000畝,露地蔬菜1500畝,中藥材1000畝,水稻500畝,建設容量200頭的養牛場一座,搬遷人口1000餘人,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改善了生存環境,而且鬍溝西瓜已成為暢銷華北地區的知名品牌,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
- n.: Lingqiu County
|
|
靈丘 |
|
|
|
靈丘縣檔案館 | 靈丘縣中醫院 | 靈丘縣第一中學 | 靈丘縣二輕醫院 | 靈丘縣人民醫院 | 靈丘縣趙武陵王墓 | 靈丘縣衛生防疫站 | 靈丘縣婦幼保健站 | 山西省靈丘縣衛生防疫站 | |
|
|
東河南鎮 | 落水河鄉 | 武靈鎮 | 上寨鎮 | 史莊鄉 | 趙北鄉 | 柳科鄉 | 白崖臺鄉 | 紅石塄鄉 | 下關鄉 | 獨峪鄉 | 石家乡 | 石傢田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