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行政區劃 Xiangyuan Xian County |
襄垣縣總面積1158平方千米,總人口25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古韓鎮。郵編:046200。代碼:140423。區號:0355。拼音:Xiangyuan Xian。
行政區劃
襄垣縣轄8個鎮、3個鄉:古韓鎮、王橋鎮、候堡鎮、夏店鎮、虒亭鎮、西營鎮、王村鎮、下良鎮、善福鄉、北底鄉、上馬鄉。
歷史沿革
襄垣縣城建於戰國時期,由趙襄子在此築城而得名。
2000年,襄垣縣總人口248383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63985 王橋鎮 27539 候堡鎮 29926 夏店鎮 16093 虒亭鎮 13997 西營鎮 11602 善福鄉 10115 北底鄉 8740 八裏莊鄉 3733 原莊鄉 4835 九莊鄉 6036 南邯鄉 6123 榆林鄉 3431 上馬鄉 4695 東嶺鄉 3233 史北鄉 5121 王村鄉 7246 竜王堂鄉 4370 下良鄉 12621 強計鄉 4942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年,襄垣縣轄20個鄉鎮,325個行政村:城關鎮、王橋鎮、西營鎮、侯堡鎮、虒亭鎮、夏店鎮、善福鄉、原莊鄉、北底鄉、竜王堂鄉、上馬鄉、王村鄉、榆林鄉、九莊鄉、南邯鄉、東嶺鄉、下良鄉、八裏莊鄉、強計鄉、史北鄉。 |
|
襄垣因公元前455年趙襄子築城於此故名。西漢置縣,歷代未改。全縣轄8鎮3鄉、328個行政村、1088個自然村;總人口25萬,其中非農人口6萬,農業人口19萬;總面積1160平方公裏。全境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屬丘陵半山區,最高海拔1725米,最低海拔800米,平均海拔1000米,屬大陸性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9℃,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無霜期平均166天左右。
襄垣自然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煤、土、水三大優勢。其中煤炭儲量75.8億噸,可開採22億噸;以中灰、低硫、高發熱量、高熔灰份煤質的貧煤為主;耕地面積59萬畝、荒山荒坡80萬畝;境內有西漳、南漳、北漳三大幹流和史水、郭水、郝水等10多條支流,河流總長度約90.5公裏。共有大小水庫14座,其中寶峰湖為全省6大水庫之一,總容量1億立方米。地下水也相當豐富,屬華北地區相對富水縣。
襄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人文景觀,古有八景:寶峰晴雪、獅山晚照、涼樓盛觀、漳江春渡、市橋懷故、韓山獨秀、仙堂舊隱、甘泉嗽玉。歷史人物主要有,西漢傑出的政治傢張良;東晉著名高僧、旅行傢、翻譯傢法顯;明洪武年間監察御史連楹;明嘉靖年間禮部和吏部尚書劉竜等。 |
|
襄垣縣轄8個鎮、3個鄉:古韓鎮、王橋鎮、候堡鎮、夏店鎮、虒亭鎮、西營鎮、王村鎮、下良鎮、善福鄉、北底鄉、上馬鄉。 328個行政村,1088個自然村。總人口24.36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9.46萬人,城鎮人口4.9萬人。全縣耕地面積39322公頃,折合59萬畝。人均耕地2.46畝。糧食産量歷年來平均在3.6億斤左右,97年被列為“九五”期間國傢級商品糧基地縣之一。 |
|
據考古證實,新石器時代這裏已有人類棲息繁衍,東北陽、安寧、上王、五陽、陶傢莊、南邯、西營等村及村落附近都有灰坑、石斧、骨器、繩紋陶片、器形鬲是等文物出土。經鑒定,為竜山(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距今4000多年。襄垣夏屬冀州,商初屬上黨國,後並入黎國。西周復屬上黨國。春秋時期,周桓王二十一年(前699)地屬魯大夫党氏食邑,後被赤狄所奪,地歸潞子嬰兒國。周定王十三年(前594)晉景公滅赤狄,地歸晉公族食邑。周敬王十二年(前508)行政區調整後,地屬幹陽。戰國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歸晉侯趙襄子領地。襄子築城於甘水之北取名襄垣,亦曰毅垣。周安王姬驕二十六年(前376),韓、趙、魏三傢分晉,韓首置上黨郡,郡治襄垣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秦伐韓,割斷上黨與韓都聯繫,上黨守馮亭以郡歸趙,地又屬趙。趙王遷十四年(前222),趙被秦滅,地歸秦轄。
秦置襄垣縣屬上黨郡。二世鬍亥二年(前208)為戰國七雄之餘魏王豹所據。西漢新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襄垣為上黨亭。東漢光武建武元年(25),易亭為縣,復稱襄垣,屬並州上黨郡。東漢建武四年(28),屬匈奴族郝散領地。西晉永嘉二年(308),劉琨遷都尉張倚領上黨據襄垣,在城北12(今堡底村一帶)築安民城。東晉鹹和三年(328),為後趙石勒轄地。升平二年(358),上黨郡治安民城,地屬前燕。太和五年(370)苻堅滅燕,地屬後秦。太元十一年(386),地歸後燕。太元十九年(394),北魏割上黨置襄垣郡,領屯留、長子、壺關、寄氏、樂陽五縣。北魏泰常五年(420),廢郡復縣,屬鄉郡。北魏建義元年(528),復治襄垣郡,領五原、建義、刈陵、襄垣四縣,屬並州。北齊廢郡為縣。北周宣政元年(578)改襄垣為潞州,開皇三年(583)罷州。十六年(596)於襄垣置韓州,隋大業初罷州為縣,屆上黨郡。唐武德初,復置韓州於襄垣,因漳水浸城,築新城於甘水之南(今址)。領襄垣、銅輥、黎城、涉縣、武鄉等五縣。貞觀十七年(643)廢韓州,以縣屬潞州。五代梁開平三年(909),地屬梁。竜德三年(923)屬五代唐。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屬五代晉。五代漢天福十二年(947)屬五代漢。五代漢乾祜三年(950)屬五代周。
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屬隆德軍,後屬隆德府。靖康初,屬金河東路潞州屬縣。至元八年(1271),廢屯留縣並入襄垣,為潞州轄縣。至元十五年(1278)屯留、襄垣分置。明嘉靖八年(1529),襄垣屬潞安府。清襲明製。
民國元年(1912),襄垣直屬山西省,民國3年(1914),屬冀寧道。民國6年(1917)廢道歸省。民國26年(1937),山西在省;縣間設政治區(稱行政專員公署)襄垣屬第三政治區(政治區設沁縣)轄縣。民國29年(1940),屬太行區第二辦事處轄縣。民國30年(1941)8月,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太行二專署轄縣。民國35年(1946)6月歸太行二專區轄縣。民國37年(1948)9月,屬華北人民政府太行二專區轄縣。民國38年(1949)5月,屬左權專區轄縣。同年8月改屬山西省長治專區轄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沿襲前製。1954年5月,屬晉東南專區轄縣。1958年9月,襄垣與沁縣合併,改稱襄沁縣,後又與沁源合併,又稱沁縣。1959年Q月,三縣分治,襄垣仍為晉東南專區屬縣。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製,襄垣改屬長治市轄。 |
|
襄垣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之北,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2′-113°14′,北緯36°23′-36°44′之間。東以仙堂山、黃岩山與黎城分界;西以石磴山和沁縣相連;南以五陽山、麓占山、磨盤山、五贊山分別與潞城、長治市、屯留接壤;北和武鄉為鄰。縣城位於長治市主城區北約50公裏。
襄垣全境地形西北高而東南低,屬半山丘陵地區,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魏灰山海拔1725米,為境內最高山峰(強計鄉井背村);最低海拔800米(北底鄉合河口)。縣城為境內最大盆地,南北長10公裏,東西寬40公裏,全縣總面積1160平方公裏,折合174萬畝。按地貌劃分:丘陵占57.5%,山區占31.9%,平川占10.6%。
襄垣大陸性氣候特別顯著,平均氣溫8°-9℃,四季分明,七、八、九月氣候最高,平均達23.4℃,極端最高氣溫為38.1℃。十二月、一月、二月氣溫最低,平均為-8.1℃,極端最低氣溫為-29.1℃。年平均降雨量在550毫米左右,大部集中於七、八、九三個月。全年無霜期一般為166天左右,最短118天,最長197天。
襄垣屬海河流域,地處濁漳河上遊。濁漳河的三大幹流西源、南源、北源,分別從境內的賀傢堖。南溝、吳北入境。西源、南源在甘村匯合,至北底鄉合河口與北源匯流,註入黎城,流經八個鄉鎮。境內還有史水、郭水、郝水等十多條主要支流和數百條小溪縱橫交織,河流總長度為90.5公裏。共有水庫14座,其中山西六大水庫之一的後灣水庫,總庫容達1.3億立方米。全縣水資源總量為7.8億立方米。在下良鎮小交村還有一處日流量為200-300噸的優質礦泉水水源。 |
|
襄垣縣礦産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産資源有煤、鐵、錳、銅、錫、硫磺、石膏、雲母、石英砂、石灰石、鋁土礦、白雲石、大理石、磁土等三十餘種,其中煤、鐵礦極為豐富。全縣煤田南起閻村、北至南岩長達45公裏,寬10公裏,共計450平方公裏,煤田屬沁水煤田,地質總儲量75.8億噸,煤質以中灰、低硫、高發熱量、高熔灰份的貧煤為主,西部和南部儲存有煤和配焦煤等優質煤,易開採煤一般在6米左右,覆蓋層為40-120米。鐵礦分佈在王橋、北底、下良、善福、西營等鄉鎮,總儲量為3300萬噸。氧化鈣品位55%以上,是水泥、電石及其他建築材料的優質原料。石膏石總儲量為150萬噸,分佈在我縣東南部,是全省優質石膏石礦點之一。鋁土礦、大理石、白雲石、石英砂的礦産資源儲量在100萬噸以上。豐富的地礦資源為該縣工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圍繞豐富的煤鐵資源進行的采掘和加工業日益發展,以農産品為原料的輕工産品享譽上黨。新開發的具有濃郁本縣特色的“黃土蛋”、紅土米、糯玉米、襄王牌陳醋等産品價廉味美,經重新包裝和大力宣傳,十分暢銷,前景可觀,特色養殖也走出了新路子。 |
|
襄垣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較多,昔時有八大名勝景觀,即:寶豐晴雪、獅山晚照、涼樓勝景、漳江春渡、市橋懷古、韓山獨秀、仙堂舊隱、甘泉漱玉。現已恢復重建並對外開放的仙堂山景區,山勢蔥峻,叢林茂密,自然景色秀麗獨特,古寺院依山而建,古樸典雅,別具一格。東晉高僧法顯法師於此出傢,碑載“東晉皇帝到此一遊”,明朝兵部尚書劉竜曾於此刻苦攻讀,是一個發古思幽旅遊度假的好去處。新開發的後灣水庫旅遊風景區,是集遊樂與健身一體的天然浴場。 |
|
先後建成了長興路、新建西街,初步形成了縣城三縱三橫的框架。在此基礎上,在各主要街道進行緑化、亮化、淨化、硬化、美化,目前,縣城植樹65萬株,緑化面積達到80萬平方米;沿街建築物分別安裝了射燈、輪廓燈、變色燈,整個夜晚色彩斑斕;大多數建築物瓷磚貼面;百餘個垃圾箱擺放在街頭。更讓人感到高興的是,通過改造,縣城街道長度達到40公裏,城區面積擴大到12平方公裏,尤其是服務功能明顯增強,8000門程控電話,使更多的人與世界各地直接對話,煤氣走進人們的生活,結束了居民與煤為伍的現狀,電視覆蓋縣城,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電力增容確保了人民生産、生活用電。這一切不僅使古城舊貌換新顔,而且縣城現代化進程大大加快,逐步適應了對外開放和發展經濟的需要,被人們稱為是上黨的明珠城。 |
|
2005年,全縣生産總值實現52.55億元,比上年增長15.76%,財政總收入實現72569萬元,比上年增長70.4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533元,比上年增長14.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80元,比上年增長6.6%。
全縣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實施“三三戰略”,建設“三個長治”的總體思路,提出了“實施‘三五’戰略,建設一流強縣”的戰略目標和全面實施“3168”工程的總體工作思路,着力推進“三化”建設。經過全縣上下的奮力拼搏,經濟與社會各項事業繼續保持了持續、健康、快速發展。2006年1-9月份,全縣生産總值完成52億元,同比增長15%;財政總收入完成79517萬元,占計劃90.27%,同比增長32.05%。
襄垣國民經濟發展迅速,結構協調。2008年全縣實現生産總值126.45億元,比上年增長13.5%;財政收入達到210069萬元,比上年增長23.96%;農民人均純收入5730元,比上年增長13.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20元,比上年增長22.64%,職工平均工資49327元,比上年增長22.07%。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比中,被評為提速最快的百強縣之一,首次進入我省經濟十強縣。
工業:襄垣工業以煤焦、化工、建材為主,輕重工業之比為10∶90,呈倚重之勢,煤焦經濟占到工業經濟總量的80%左右,居主導地位。2008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産值195.57億元,銷售産值188.61億元,增加值105.28億元。主要工業産品有原煤、焦炭、洗精煤、電力、生鐵、化肥、電石等,其中煤炭産量達到3062.09萬噸,焦炭産量達到92.93萬噸。近年來,通過調整産業結構、積極引進人才和資金、大力發揮資源優勢,使以襄垣煤礦為代表的不少企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和狀大,為發展襄垣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農業:襄垣是山西省28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每年上交國傢糧食占到糧食總産量的四分之一。農作物以小麥、玉米、𠔌子、大豆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油類和麻類。2008年,全縣糧食總産量達到171618噸,其中夏糧15622噸,秋糧155996噸。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71369萬元,實現增加值36735萬元;畜牧品種主要有牛、馬、驢、騾、豬、羊及傢禽。2008年底,全縣大牲畜存欄9491頭,生豬出欄55704頭,肉類總産量5555噸,禽蛋産量3138噸,牛奶産量1634噸。近年來,襄垣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農業上,新開發了以農産品為原料,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黃土蛋”、“紅土米”、“糯玉米”、“手工挂面”“仙堂山面粉”等土特産品,醇香可口,享譽上黨;畜牧業上,特種養殖方興未艾,前景可觀。
貿易、金融:襄垣商貿經營網點密佈,市場繁榮。2008年全縣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1.26億元,完成增加值3.3億元;金融機構齊備,可辦理國內外一切資金業務。2008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89.72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61.97億元。 |
|
進入新千年,襄垣縣城發展藍圖更加宏偉,到2005年,城區面積擴大到18平方公裏,人口達到7至9萬人。在道路規劃上,繼續完善“三縱三橫一環”框架,今年完成新世紀大街,2001年建成古韓東街,所建新街道路一律在50米以上。在城區規劃上,嚮南與五陽礦、王橋工業小區聯片,建南部工業區;嚮西闢為新項目開發區;嚮東利用漳河自然風光,建成高檔別墅區、旅遊休閑區;嚮北發展森林公園,建成生機盎然的生態林保護區。同時,要配套完善水、電、氣及商業、娛樂等設施。進一步提高縣城品位,提高服務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
|
襄垣縣黃土蛋
黃土蛋,係祖傳六代享譽古韓,用當地鮮雞蛋和多種中草藥(秘方)為主料,配以食用????、調味品為輔料,經砂鍋浸泡、蒸煮、再加以真空保鮮包裝、高溫滅菌而成。是老幼皆宜食用、饋贈親友、旅遊攜帶的緑色食品。其産品“黃土蛋”自98年上市以來,先後榮獲國傢緑色食品認證,認定為國際農業博覽會“山西名牌産品”,獲省畜産品及獸醫藥飼料加工展評展銷會“金奬”,獲省“著名商標”等榮譽稱號。
“周王錦”紅薯淨化澱粉,澱粉經過淨化車間,甩幹車間,烘幹車間加工而成。因此産品純淨細白,乾燥,質量可靠,可廣泛用於各種食品原料,長期食用,亦可起到降血壓,減肥之功效。
紅土米因産於上黨戰役主戰場磨盤堖一帶紅土地而得名,本品米色金黃,純淨飽滿,香甜可口,營養豐富,經檢驗內含:蛋白質18.12%,粗脂肪5.7%,賴氨酸0.28%,常食此米,具有健胃益脾、降脂補血、強身健體、抗哀駐顔、延年益壽之功效,並可防止動脈硬化、皮膚乾燥、夜盲癥、産後虛弱等疾病。樂祥源牌紅土米是純天然緑色食品,碾製精細,不需淘洗,溫水下鍋,蒸煮皆宜,米粥口感綿甜,回味悠長,米飯風味獨特,老少皆喜,是四季食用的營養佳品。 |
|
- n.: Xiangyuan County
|
|
襄垣 |
|
襄垣縣賓館 | 襄垣縣中醫院 | 襄垣縣人民醫院 | 襄垣縣城關醫院 | 襄垣縣衛生防疫站 | 襄垣縣婦幼保健院 | 山西省襄垣縣紡織品公司 | 山西省襄垣縣中醫醫院 | 襄垣縣飲食服務公司府前街飯店 | 襄垣縣工業品公司美食城飯店 | |
|
|
西營鎮 | 善福鄉 | 王橋鎮 | 夏店鎮 | 虒亭鎮 | 王村鎮 | 上馬鄉 | 古韓鎮 | 下良鎮 | 北底鄉 | 侯堡鎮 | 候堡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