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山西 >长治 > 沁源县
显示地图
目录
行政区划 Qinyuan Xian County
  沁源县位于太行山东麓,长治市西部。总面积2556平方千米。总人口15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沁河镇。邮编:046500。代码:140431。区号:0355。拼音:Qinyuan Xian。
  
  行政区划
    沁源县辖5个镇、9个乡:沁河镇、郭道镇、灵空山镇、王和镇、李元镇、中峪乡、法中乡、交口乡、聪子峪乡、韩洪乡、官滩乡、景风乡、赤石桥乡、王陶乡。
  
  历史沿革
    2000年,沁源县辖4个镇、18个乡:城关镇、郭道镇、王和镇、柏子镇、法中乡、柏木乡、中峪乡、五龙川乡、李元乡、韩洪乡、鱼儿泉乡、定阳乡、交口乡、白狐窑乡、官滩乡、景凤乡、赤石桥乡、庄儿上乡、聪子峪乡、王陶乡、花坡乡、王凤乡。总人口154305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5273 郭道镇 16753 柏子镇 8937 王和镇 10457 中峪乡 5549 五龙川乡 1314 法中乡 7715 柏木乡 1318 交日乡 6920 白狐窖乡 2570 聪子峪乡 5966 定阳乡 2444 韩洪乡 9519 鱼儿泉乡 1270 官滩乡 3745 景风乡 3144 赤石桥乡 5515 庄儿上乡 2358 王陶乡 9836 王凤乡 2201 李元乡 10580 花坡乡 92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县情概况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市东南,长治市西北部。东邻沁县,南接屯留、安泽、古县,西连灵石、霍县,北靠平遥、介休。地理坐标在东经111°58′30″~112°32′30″,北纬36°20′20″~37°00′42″,全境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74公里,土地总面积2554平方公里,辖5镇9乡,总人口16万人。
历史沿革
  沁源,因沁河之源而得名,古为冀州之域,春秋为晋之地,战国前期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西汉置谷远县,王莽时,改谷远为谷近县,三国为魏之地,晋废县,属上党郡。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建义元年,(公年528年)始置沁源县,县治在今城南一里许。同年,于沁源县置义宁郡,领团城、义宁、安泽、沁源等县。北齐,北周时,沿用不改。
  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治沁州,州治在沁源县城南。同年,沁源北部始置绵上县,属西河郡。隋炀帝(杨广)大业初,沁源属上党郡;隋恭帝(杨侑)义宁元年,仍复义宁郡。
  唐高祖武德初,复沁州治。同年,又在沁源西部,分设招远县,沁州,三年废,招远县仍归沁源县。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年742年)改沁州为阳城郡。领沁源、和川、绵上。唐肃宗(李享)乾元初复称沁州,故治在沁源县
  北宋时属威胜军,宋太宗(赵炅即匡义,亦名光义)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威胜军在铜乱柳石围中,即今沁县城置沁州,从此,沁州便从沁源迁到沁县,沁源县仍属沁州,金初沁源亦属沁州;金宣宗(完颜王旬)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始治谷州,谷州治在沁源。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废谷州,属沁州。明清时,仍属沁州,州治在今沁县城。
  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沁源属冀宁道,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废道,属山西省。
  1942年10月,为适应战争需要,在朱鹤岭以北地区分设绵上县,绵上县政府驻东村、赤石桥、水峪等地。1945年4月11日,沁源和绵上又合并为沁源县,县政府驻郭道镇。太岳区的岳北专署驻沁源城关。1949年太行区的长治专署和太岳区的岳北专署,合并为长治专署后,沁源县政府,从郭道迁到城关。
  1958年沁县和襄垣合并不久,又和沁源三县合并为沁州,县政府驻沁县城。1960年沁县、沁源、襄垣又按原地分为三县,沁源县政府从沁县迁回城关镇(现改名为沁河镇),至今。
行政区划
  沁源县原辖4镇、18乡:城关镇、郭道镇、定阳乡、柏子镇、五龙川乡、王和镇、王凤乡、李元乡、聪子峪乡、王陶乡、花坡乡、韩洪乡、鱼儿泉乡、中峪乡、法中乡、柏木乡、交口乡、白狐窑乡、官滩乡、景凤乡、赤石桥乡、庄儿上乡。2001年撤乡并镇,城关镇改为沁河镇,李元乡改为李元镇,郭道镇、定阳乡合并为郭道镇,柏子镇、五龙川乡合并为灵空山镇,王和镇、王凤乡合并为王和镇,王陶乡、花坡乡合并为王陶乡,韩洪乡、鱼儿泉乡合并为韩洪乡,法中乡、柏木乡合并为法中乡,交口乡、白狐窑乡合并为交口乡,赤石桥乡、庄儿上乡合并为赤石桥乡。现辖5镇、9乡:沁河镇、郭道镇、灵空山镇、王和镇、李元镇、中峪乡、法中乡、交口乡、聪子峪乡、韩洪乡、官滩乡、景风乡、赤石桥乡、王陶乡。
  沁源地处太岳山东麓,沁河之畔,沟渊地肥土沃,山岭崖峻林绿,地上自然资源景观绮丽秀美,天姿茂异,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功夺天造。自然资源优势可谓“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地理地貌
  境内群山环抱,起伏连绵,均属太岳山系。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西北紧依太岳山主峰,主要山脉有灵空山、云盖山、天池山、云梦山等二十八座大山。最高峰为茶房沿,海拔2523米,最低处龙头海海拔 939 米。诸山植被复盖较好,绵山至灵空山一带,油松密郁,树干粗大,高在10米以上,林深树密,蔽日遮天。东部山势略低,最高处海拔1745米。诸山复盖有片断油松,但以老爷山树大林深,树高多在10米左右,其余多为疏林。沁河为境内最大河流,发源于县西北部的二郎神沟,向南注入黄河。其支流有柏子河、赤石桥河和紫红河等。
气候特征
  沁源县年均气温8.7℃,一月零下 6.5℃,七月 22.4℃,年降雨量600毫米, 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50至180天。
工农产业
  沁源县的经济以农、林、牧、煤为主。现有耕地 28.19万亩,农作物以杂粮为主,有玉米、谷子、豆类、小麦、莜麦、土豆等。森林面积达二百多万亩,野生资源有山桃、山杏、橡籽、油松籽、木耳、蘑菇等。野生药材有 120 余种,有党参、黄岑、连翘、柴胡等。野生动物有狼、豹、山猪、山羊等。沁源县的牧坡资源也非常丰富,连片牧坡面积达72万亩,牧草 200余种,畜牧业颇发达。每年向海外出口一定数量的肉牛。
  矿藏以煤为主,总储量约128亿吨,其次是铁。铝土矿、硫磺、石灰石等也有蕴藏。工业生产主要有原煤、焦炭、生铁、机械配件、电力、硫磺、化肥、离心机、粉碎机等。其中原煤年产达75.56万吨以上。
交通运输
  境内交通较为方便,平遥至屯留、张店的支线公路途经县境。由沁源县交口经沁县至武乡的支线公路,连接着太原至大口干线公路和榆次至黄碾支线公路。境内乡镇间均可通行汽车。但部分山区运输仍靠人挑畜驮。
风景名胜
  名胜古迹主要有圣寿寺,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的灵空山峪,建于唐朝景福二年,有寺院东钟楼、仙、峦二桥,规模严整、布局奇特,其中十景最引人注目。灵空山,亦称九顶山,位于县城西北30公里处,山峰迭翠,壁立如削,水清林密,云霞缭绕,为天然胜景。
  县城南七公里处的阎寨村,有抗日时期“青年抗敌决死队抗战四周年阵亡将士纪念碑”三通,碑上记载着当时抗日军民的英雄事迹。
  沁源的旅游资源有:沁河源头、灵空山国家森森公园、菩提寺。
经济发展
  发展中的沁源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境内含煤面积约2040平方公里,原煤储量128.8亿吨,可采量90亿吨。其中主焦煤储量约41.4亿吨,全县铁矿总储量5800万吨,含铁量大多在30—50%。全县铝矾土矿总储量约1亿吨,品位多在60%以上。全国畜牧基地县之一,全县以饲养大牲畜为主,被国家列为全国黄牛改良基地县。山西省用材林基地县之一,全县以用材林、经济林为主,有省营林场6个,县营林场3个,年生产木材4万立方米。孕育着深厚长久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沁源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健康发展。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乡镇企业股份制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采掘、冶炼、焦化、加工为主体的模式。农业经济初步建立起了粮食、蔬菜、果品、种子、木材、畜产品基地,粮食生产连续几年获得大丰收。交通邮电事业发生质的飞跃,全县总通车900余公里,沁县至沁源的地方铁路一期工程竣工,实现通车。全县电话总装机12000余门,所有乡镇均开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与全国联网。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440所,儿童入学率100%。全县14个乡镇实现了小学阶段义务教育达标。县级科技机构重点推广地膜覆盖、蓄水丰产沟、ABT生根粉等实用技术,积极完成“星火计划”项目。全县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建有22个文化活动中心站,1998年,跻身于国家级文化先进县行列。此外,在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随着国家中西部经济大开发,沁源这块资源富集的聚宝盆,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地理优越的金三角,民俗敦厚的新桃源,必将会成为众多国内外有识之士关注与向往的地方。中共沁源县委、沁源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16万人民,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英文解释
  1. n.:  Qinyuan County
近义词
沁源
相关词
山西地理地名行政村
包含词
沁源县太岳宾馆沁源县人民医院沁源县妇幼保健站
山西省沁源县城关中学沁源县第二人民医院山西省沁源县卫生防疫站
分类详情
张开法中乡张开官滩乡张开中峪乡张开交口乡张开沁河镇
张开郭道镇张开灵空山镇张开李元镇张开聪子峪乡张开韩洪乡
张开景风乡张开赤石桥乡张开王陶乡景凤乡王和镇镇
灵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