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黎城縣位於長治市東北部。東經113°11′-113°35′,北緯36°23′-36°53′之間。東臨河北涉縣,南接平順、潞城,西連襄垣、武鄉,北界晉中左權,與河南林州為鄰。總面積1166平方千米。總人口16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黎侯鎮。郵編:047600。代碼:140426。區號:0355。拼音:Licheng Xian。
行政區劃
黎城縣轄5個鎮、4個鄉:黎侯鎮、東陽關鎮、上遙鎮、西井鎮、黃崖洞鎮、西仵鄉、停河鋪鄉、程傢山鄉、洪井鄉。
歷史沿革
2000年,黎城縣總人口155075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35692 東陽關鎮 14259 上遙鎮 6531 西井鎮 14253 東崖底鎮 13733 西仵鄉 7568 李莊鄉 6528 停河鋪鄉 8158 竜王廟鄉 3109 岩井鄉 1632 程傢山鄉 8395 柏峪鄉 7379 平頭鄉 4571 洪井鄉 5460 柏官莊鄉 3493 源莊鄉 5439 南委泉鄉 8875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年,黎城縣轄5鎮12鄉,252個行政村:城關鎮、東陽關鎮、上遙鎮、西井鎮、東崖底鎮、西仵鄉、李莊鄉、停河鋪鄉、竜王廟鄉、岩井鄉、程傢山鄉、柏峪鄉、平頭鄉、洪井鄉、柏官莊鄉、源莊鄉、南委泉鄉。 |
|
黎城縣位於長治市東北部,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的“東大門”,素有“三省通衢”之稱。縣境東西寬約22.2公裏,南北長約50公裏,國土面積1101平方公裏,總人口15.7萬,其中農業人口近13萬。縣政府駐黎侯鎮。現轄5鎮4鄉251個行政村:黎侯鎮、東陽關鎮、上遙鎮、西井鎮、黃崖洞鎮、西仵鄉、停河鋪鄉、程傢山鄉、洪井鄉。黎城是塊“風水寶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經濟繁榮、前景美好。
(一)區位優勢明顯。該縣東臨河北涉縣,南接平順、潞城,西連襄垣、武鄉,北界晉中左權,與河南林州為鄰。物流交匯、信息靈通、市場容量大、流轉速度快,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金三角”,開發潛力巨大。
(二)交通條件便利。境內長邯鐵路(境內長42公裏)、長邯公路(309國道,境內長24.44公裏)斜貫東南,黎左公路(207國道,境內長46公裏)、涉武公路(境內長3.8公裏)交匯縣中,陽涉鐵路(境內長2.7公裏)、長邯高速公路(境內長26公裏)穿縣而過;鄉鄉鎮鎮通油路(鄉鎮公路6條,82公裏),村村通水泥路(229個村通水泥路,293公裏)。全縣以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為主幹綫,縣、鄉、村公路網絡四通八達。
(三)氣候環境獨特。縣境屬典型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0.4ºC,年積溫為3583.8ºC,平均降水量547毫米,無霜期184天,有“上黨小江南”之美譽。獨特的氣候環境,有興百業之利,造就了該縣較為發達的農業生産,孕育了衆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産品。花椒、核桃、柿子、棗,譽稱“黎城四大寶”;尖椒、小雜糧等緑色農産品聲名遠播、飲譽中外。
(四)礦産資源豐富。現發現各類礦産21種,探明儲量的5種,礦種多、儲量大。在各類礦産品資源中,鐵礦優勢最為突出,探明總儲量為1.03億噸,保有儲量為9500萬噸,名列全省第六、全市第一;該縣人均占有鐵礦650噸,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6倍;鐵礦主要産品精礦粉硫磷含量低,品位可達72%以上,僅次於瑞典,被譽為“黑色金子”。除此之外,還藴藏着豐富的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産。其中,硅礦儲量5億噸左右,白雲石儲量5億噸左右,鉀礦儲量5億噸左右,石膏礦儲量5000萬噸。其它磷礦、大理石、石英礦等礦産資源富集。為該縣工業特別是礦産冶煉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保證。
(五)水利條件優越。地表水:清、濁兩漳河襟南纏北,一縱一橫。清漳河流經該縣黃崖洞鎮,流程3.5公裏,流域面積550平方公裏,年均徑流量3.8億立方米;濁漳河流經該縣上遙、西仵、程傢山三個鄉鎮,境內總長39.6公裏,流域面積592.4平方公裏,年平均流量7.2億立方米。勇進(1966年12月26日動工,1974年7月1日竣工通水,幹渠總長102公裏,縣境長度為76公裏,控製灌溉面積14萬畝)、漳北(1958年1月9日動工,同年7月1日竣工通水,幹渠總長26公裏,控製灌溉面積2萬畝)、漳南(始建於1942年,1966年開始進行改擴建,1973年8月1日竣工通水,全長33.6公裏,控製灌溉面積9700畝)三灌渠傾西斜東,年引水量1.08億立方米。共有泉水41處,年總流量1800多萬立方米。其中,源泉位於該縣西井鎮源泉村,年平均流量0.36秒立方米,年出水量為1135.3萬立方米,在長治市僅次於辛安泉。此外,該縣還有大、中、小型水庫38座,總蓄水量為4205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采儲量為0.2 —0.4億立方米,調節儲量為0.27億立方米。是長治市的富水區,為華北地區相對豐水區。全縣有水澆地14萬畝,農業人口人均一畝水澆地。
(六)自然風光壯麗。該縣屬太行山腹地,四面環山,地形復雜。北部山區地形奇特,丹霞地貌,東南、西南部丘陵起伏,崗坡勢緩,是八百裏太行雄奇風光獨特的一段,素有“太行畫廊”、“世外桃源”之稱。境內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大山有80餘座,其中板山、黃崖洞、性空山、楊歧山、廣志山等較為著名。人民大會堂“山西廳”的核桃木刻“太行日出”的原景,就采自該縣板山風景區。該縣山體石灰岩壁衆多,形成了大量溶洞奇觀,已開發探明的有白雲洞、礪峪洞、昭澤竜洞、白竜洞等,為我國北方之罕見。壯美的自然風光,為該縣的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資源保障。目前,該縣已經建成或正在開發的有黃崖洞、廣志山、性空山、源泉“小江南”、洗耳河、溶洞和楊歧山等七大景區。其中,黃崖洞風景區是國傢森林公園、全國愛主義教育基地,是山西省十大“著名風景區”之一,是集旅遊觀光、革命傳統教育為一體的理想的避暑度假勝地。
(七)文化底藴深厚。該縣歷史悠久。當前發掘的“靳傢街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新石期時代就有人類在黎城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歷史長達2700多年,留下了衆多人文景觀。女媧補天、蚩尤爭天、許由洗耳、燕王爭雄、西伯戡黎等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均産生於此;嵐山夜雨、蕭寺晨鐘、壺口故關、黎侯古郭、白岩曉煙、金牙晚照、玉泉漱石、田溪洌水等“古八景”和飛閣流丹、中天落日、金牛眸月、甕廊險道、三皇遠眺、白雲洞天、赤罅素湍、藍天遊鴨等“新八景”交相輝映、蔚為壯觀;北齊摩岩造像、宋代文廟、元代聖源王廟、許由洗耳河、大舜井、馮奉世墓等文化古跡星羅棋布,遍布黎城大地。黎城人民民性純樸,風俗敦厚,勤勞善良,忠厚樸實。在長期的改造自然與對敵鬥爭中,黎城縣人民孕育了許多留存青史、催人奮進的不朽精神。革命戰爭年代,黎城人民創造了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黃崖洞精神”,敵我傷亡6:1的輝煌戰績創造了抗日史上的奇跡,威名遠揚,彪炳千秋;和平建設年代,黎城人民創造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勇進渠”精神,建成了黎城的“人工天河”,與河南林州紅旗渠齊名;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黎城人民鑄就了不畏艱險、拼搏奮進的“礦山精神”和不計得失、甘於奉獻的“環衛精神”,在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徵程上譜寫了一麯麯壯麗凱歌,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藴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八)基礎設施完善。縣城環境優美、功能齊全。 2002年,被國傢愛委會正式命名為“國傢衛生縣城”,中央精神文明辦授予該縣“全國文明城鎮”稱號,成為兩塊“金字招牌”。全縣郵電通訊發達,電力傳輸通達,城鄉基礎條件完備,硬件環境極佳。 |
|
黎城,春秋為黎侯國。漢、三國迄兩晉,為潞縣也。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廢潞縣,置刈陵縣,縣冶設於今李莊鄉古縣村,為黎城境內建縣之始。隋開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縣,此為以黎城名縣之始,從此與潞城各自為縣。唐初,先屬韓州,後屬潞州,隸屬河東道;天二年(905)改為黎亭縣。五代唐復為黎城縣。宋屬河東路潞州,天聖三年(1025)遷縣城於原縣治東南4公裏的白馬驛,即今縣城;熙寧五年(1072)並入潞城縣;元右元年(1086)復置黎城縣,自此縣名歷代不改。金屬河東南路潞州,貞三年(1215)升涉縣為崇州,黎城屬之;貞右四年(1216)崇州復為縣,黎城仍歸潞州。元屬晉寧路潞州。明代中前期屬冀南道潞州,嘉靖八年(1529)升潞州為潞安府,黎城屬之。清屬冀寧道潞安府。
1912年(民國元年)廢府,以道承省統縣,黎城屬冀寧道。1930年(民國19年)廢道,直隸於山西省政府。1937年(民國26年)山西確立專署 ,署黎城屬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40年(民國29年)將三區偏城、宇莊等54村劃出,設立偏城縣。1941年(民國30年)9月1日,晉冀魯豫邊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太行行署四專署。1943年(民國32年)10月31日,為適應抗日鬥爭形勢需要,為黎城為黎城,黎北兩縣;1945年(民國34年)11月5日復合為黎城縣。1948年(民國37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屬太行三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恢復山西省建製,黎城屬長治專區。1959年1月長治專區改為晉東南專區,1979年改為晉東南地區行政區署,黎城仍為其屬縣。1985年4月30日,國務院撤銷晉東南地區,實行市管縣體製,黎城劃歸長治市管轄。 |
|
氣候特點:黎城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象,為半濕潤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是:鼕季寒冷少雪,春季幹旱多風,夏季熱而多雨,秋季有時澇有時旱一般比較涼爽。
1、氣溫 歷年平均氣溫10.7℃,最熱月為7月份(歷年平均23.6℃),最冷月為1月份(歷年平均-4.3℃);歷史極端最高氣溫39.3℃(2002年7月15日),歷史極端最低氣溫-22℃(1972年1月28日,2002年12月26日)。氣溫的全縣分佈主要受地形影響,等溫綫的走嚮與等高綫的走嚮基本一致,最暖的地方為清泉、漳河沿岸,最冷為樟樹堖。
2、降水量 歷年平均降水量519.0mm,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最高年760mm,最少年僅有340mm。年內分佈亦不均,主要降水集中在7、8、9三個月,占到全年降水的60%以上,日最大降水量108.2mm(1996年8月4日)。降水量的區域分佈為:降水量由北嚮南遞增,隨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降水量也隨之增大,山區比平川年降水量偏多100mm左右。
3、其它氣象要素 歷年平均無霜期184天,最多風嚮為東北風(NE),最大積黴深度22cm,最大凍土深度60cm,全年平均大風日數為8天,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548.5時。
4、主要氣象災害 幹旱是影響該縣農業生産的最大自然災害,群衆中有“十年九旱”的說法,春旱幾乎年年都出現,衹是程度不同,較為嚴重的春旱平均一年半一次,伏旱平均二年半一次,其次氣象災害是幹熱風、冰雹、大風、雷電等。
地形地貌: 黎城縣位於太行山東翼南段,屬黃土高原一部分,以中等構造剝蝕侵蝕山地為主。境內群山起伏,溝壑縱橫,係復雜的山脈盤結而成。縱觀全縣,四面環山,中間低凹,山多川少,地形復雜,是太行山中的一個小型山間盆地。縣境內西北高、東南低。最高的全榆窪頂,海拔為2020米;最低的黃崖洞鎮清泉村清漳河𠔌地,海拔為622米;縣城海拔為750米;全縣平均海拔800米。全縣山區約占總面積的58%,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1%,平川約占總面積的11%。
(1)山地地貌:分佈我縣西北部,海拔1212--1560米,相對高差在1000米以上。山體主要由石英砂構成。山嶺頂部及緩坡上覆蓋着深淺不均的黃土。該區山峰突起,地形險要,雄偉壯觀。黎城縣較著名的大山有76座,縣境東部有東大寨腦、大雨槐腦、馬鞍山等18座,以東大寨腦為最高,海拔1,360米;南部有瓜皮嶺、洪山、桃兒山、東嚮交等4座,以東嚮交為最高,海拔1273.5米;西部有全榆窪頂、馬爾背、廣志山等20座,以全榆窪頂為最高;北部有黃岩腦、牛王盤、板山等34座,以黃岩腦為最高,海拔2008.5米。境內諸山,均屬太行山的餘支。
(2)丘陵地貌:主要為邊山殘存的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分佈於山地和山間盆地的過渡地帶,海拔560--970米,相對高差200米左右。丘陵區黃土覆蓋深厚,坡度較大,森林覆蓋較差,故侵蝕嚴重,溝壑交錯,梁峁縱橫。
(3)河𠔌平原地貌:分佈於源莊、南委泉、西井、東崖底以及平頭、上遙、西仵、程傢山等鄉(鎮)的河𠔌地帶。海拔560--770米。由於河𠔌狹長坡度大,三級階地和洪積扇發育不好,一級階地分佈較為普遍,是河𠔌地貌的主要單元。
土地資源:全縣總土地面積1665987.8畝,其中耕地面積300564.2畝,園地面積31585.9畝,林地面積422911.3畝,牧草地面積347769.2畝,建設用地面積74781.4畝,未利用地面積410284.8畝。全縣土壤劃分為二個土類(褐土、草甸土),三個亞區,20個屬,59個土種。其中以 褐土為最多,占總面積96.8%, 遍布在全縣各鄉鎮。其次是草甸土,占總面積的4.3%, 分佈在清漳河、濁漳河及其支流兩岩的河漫灘和一級階地上。
水資源:黎城縣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濁漳河和清漳河,分別從南北由西嚮東過境,以橫嶺為界,流入濁漳河的有平頭河、中莊河、原莊河、小東河,流入清漳河的有竜王廟河、大南河、白寺交河、南委泉河、柏官莊河、源泉河、香爐交河。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7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3851億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儲量0.97億立方米,重複水量為0.88億立方米。
(1)地表水 :全縣共有大小河流近600條,其中常有清水流出,且有一定流量的有17條。僅小股 山澗泉水流量約0.8立方米/秒。較大的河流為清漳河、濁漳河。以橫嶺為界,南為海河流域濁漳水係,流域面積610平方公裏;北為海河流域清漳水係,流域面積510平方公裏。
濁漳河流經黎城縣平頭鄉、柏峪鄉等五個鄉(鎮) ,25個村,進入平順縣,境內長達 39.6公裏,正常年平均流量20.4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為3780立方米/秒,最大含沙量達361公斤/立方米, 實測年徑流量當頻率97%時,為1.05億立方米。枯水季節基本上年年都出現幹枯斷流,但時間比較短。
清漳河流經東崖底2個村,進入河北省涉縣。境內長達6.2公裏,下沉年平均流量為 8立方米/秒。平均年徑流量4.42億立方米。
全縣現有小型水庫為3座,塔坡水庫、陽南河水庫、三聯壩水庫,總庫容400萬立方米。
沿濁漳河興修的三大灌渠,年引水量1.08億立方米,可澆灌14萬畝良田,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一半,我縣農村基本形成了人均一畝水澆地、一畝小麥、一畝經濟林、一畝高效益農田的發展基礎。
(2)地下水 :黎城縣的地下水儲量約為0.97億立方米/年,動儲量約0.88億立方米/年,調節儲量約0.27億立方米/年。 黎城盆地與周圍山區的地下水比較充足,可開採量達0.77億立方米。由於盆地覆蓋層比較厚,灌溉和降雨有足夠的補給源,可充分開發利用地下水。
礦産資源:我縣礦産資源豐富,礦種比較多,主要為黑色金屬和非金屬。黑色金屬主要公佈於北部,而南部則以非金屬礦産居多,主要礦種有鐵、硅石、白雲岩、石灰岩、石膏、花崗石、鉀礦(含鉀岩石)、紫砂岩、以及磷礦、紅石板、石棉蛭石、粘土以及河砂等。現已開發利用的有鐵、硅石、白雲岩、石灰岩、石膏、花崗石、紫砂岩、紅石板、粘土及河砂等。
1、鐵礦區
位於古寺頭、南委泉、東崖底一帶。鐵礦區南起古寺頭,北至東崖底以北的小寨、方向嶺,總面積約150平方公裏,已探明儲量10260萬噸,保有儲量9800萬噸,預測遠景儲量1.2億噸。上遙鎮古寺頭磁異常有待於普查或勘探。
鞍山式鐵礦含TFe一般20—35%,SiO240-50%;S、P一般低於0.1%,屬貧鐵礦,但磁鐵礦顆粒粗(一般為0.3—0.8毫米,少數達3毫米),可選性良好。
現開採的礦山有:小寨鐵礦、彭莊鐵礦、赤峪鐵礦、黃崖洞鐵礦等。
2、硅石區
位於上遙、平頭、東崖底一帶。南起上遙、平頭一帶,北至東崖底,總面積100平方公裏,現有儲量1億噸,遠景儲量10億噸,硅石儲量大,質量好。主要産出層位為常州溝組上部和串嶺溝組頂部,上層厚約2米,下層厚14米左右,SiO2一般為96%,相當一部分達97%以上; Fe2O3一般小於0.5%;AL2O3很少超過0.1%。串嶺組硅石礦為石英岩狀砂岩,厚8—14米,SiO2一般96.75—98.76%,平均97.79%,Fe2O3含量0.05—0.39%。
現已開採的有西下莊,漆樹村等礦點。
3、白雲岩區
位於上遙、平頭、南委泉一帶。南起上遙、平頭,北至南委泉以南,總面積100—130平方公裏,現有儲量4640萬噸,預測儲量20億噸。有兩個層位,一個是寒武係上統風山組,另一是奧陶係下統,前者産於風山組中上部,礦石為緻密塊狀、中粒白雲岩,主要有益成分MgO,一般在18%以上,茶棚灘、東良寺達27.4%,河南山一帶達21.33%,平頭馬岩達20.25%。GaO一般在25—33%,多為Ⅰ—Ⅱ級品。後者主要産於奧陶係下統的中下部,主要有益分MgO一般為18—19%,CaO為25—35%,主要分佈在茶棚灘、三十畝、源莊、平頭等地。
現在白雲岩開採量不大,僅為個體或集體零量開採。
4、優質石灰岩
位於程傢山、岩井、洪井、西井一帶。在黎侯、程傢山、岩井一帶,儲量1276萬噸,預計遠景儲量達1億噸,公佈區廣,儲量大,層位多,CaO一般在52.54%,最高達55%。
5、石膏區
位於黎侯鎮、岩井、程傢山一帶。現有儲量146萬噸,預計遠景儲量達560萬噸,含量60—90%,硬石膏一般小於5%。
6、鉀礦區
賦存於長城係串嶺溝組地層中,硅石層下部,境內延長40公裏,含礦層厚度100米,予礦體厚5--22米,K2O品位8--12%,總儲量10億噸以上,急需開發。
7、磷礦區
兩種類型,一種是沉積磷塊岩,産於常州溝組地層中,厚度小,品位高。第二種是産於變質岩中的磷灰石礦,分佈在西頭一帶,71年212隊交過勘探報告,75年縣裏在此辦磷肥廠,79年下馬。P2O5品位2%左右,生有鈦鐵礦和磁鐵礦,提交儲量磷礦藏70萬噸,鈦鐵礦10萬噸,磁鐵礦43萬噸。
8、花崗石區
位於南委泉至東崖底一帶,産於度質光帶的輝緑岩脈,經過勘探和加工試用證明板材質量上乘, 地質儲量2680萬立方米。
9、紫砂岩區
位於柏峪腦至柏官莊一帶。分佈在柏峪腦以北,柏官莊以南,儲量10億噸,現主要以個體或集體加工。 |
|
近年來,該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發揮區位、資源、人文、生態四大優勢,大力實施“項目帶縣、工業強縣、能人活縣、環境立縣、和諧興縣”戰略,積極推進“三化”建設,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綜合經濟實力日益增強。2007年,全縣生産總值完成18.5億元,較上年增長9.6%;財政總收入完成2.76億元,增長11%;工業增加值完成8.51億元,增長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87億元,增長 16.3%。
農業 按照“産業為要、規劃為先、重點突出、全面推開”的原則,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強力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培育主導産業,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以核桃為重點的幹果經濟林、以尖椒為重點的經濟作物、以黨參為重點的中藥材、以奶牛為重點的畜牧養殖四大主導産業。新上了三泰科技萬噸山杏仁深加工、陽關生物蛋白5萬噸飼料加工及萬頭養殖等一批農副産品加工項目,新組建農戶公司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49傢,初步形成了“縣有戰略,鄉有規劃,村有産業,戶有項目”的農村經濟發展新格局。二是完善村鎮規劃,彰顯農村特色。嚴格堅持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彰顯地域特色,對具有濃厚地方特色、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村莊,實施保護性開發和改造。三是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生活條件。大力實施街巷硬化、街道亮化、庭院美化、環村緑化和沼氣建設工程,全力推進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文化科技活動室、衛生計生服務所、休閑健身場所、便民店和標準化小學建設,不斷夯實農村發展基礎。四是加強教育培訓,培育新型農民。依托農廣校、職業中學等培訓基地,大力開展“溫暖工程”和“陽光工程”,對農村勞動力進行知識和技能培訓,着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目前已培訓8000人。
工業 堅持以工業新型化為方向,把傳統産業新型化和新型産業規模化有機結合起來,一手抓傳統産業的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型産業的培育壯大,紮實推進工業強縣進程,努力實現縣域經濟在總量、效益、實力上的快速提升。一是改造提升傳統産業。“鐵”字號産業是我縣的傳統支柱産業,近年來,依托礦、延伸礦、超越礦,圍繞培育壯大礦山、鋼鐵、鐵合金、電石、焦化等支柱産業,引導企業強強聯合、聯營挂靠、股份合作,積極走內涵式、集約式發展的新路子,提升工業經濟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二是加速發展新型産業。依托鐵礦、硅礦等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粉末冶金、聚合鋁、橡塑磁粉、工業硅等新型材料産業,積極打造全市新型材料工業基地。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依托太行鋼鐵公司,延伸煉鐵—煉鋼—軋材産業鏈條;依托粉末冶金公司、長福礦業公司、山西國磁公司,延伸原礦開採—精礦粉生産—還原鐵粉—粉末冶金壓件(橡塑磁粉)産業鏈條;依托容海裕豐公司、晉能鐵合金廠,延伸硅礦開採—硅鐵、電石—硅錳合金、鉻鐵産業鏈條;依托長福焦化煤氣公司,延伸煤炭—煉焦—煤化工産品産業鏈條,做大做強支柱産業,做精做細下遊産品,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
城鎮建設 近年來,以塑造良好對外形象、構建招商引資平臺、創造最佳人居環境為目標,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高效益運作,積極鞏固國傢衛生縣城和全國文明城鎮成果,不斷加快城鎮特色化進程。按照“北擴東延南進西連”的縣城發展思路,繼續完善實施“東居西貿南園北政”的縣城總體發展規劃,重點鋪開了黎侯大道拓寬改造、縣城集中供水、供氣等多項重點工程,進一步拉大縣城框架,提升承載服務功能,提高輻射帶動能力。因地就勢,建設植物園、水上公園和民俗文化園,積極創建國傢園林城,建設外城具有現代氣息、內城具有古黎文化特色的優美縣城。
和諧黎城 突出抓好生態旅遊。聘請上海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製訂了全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勘測了黎城旅遊環行路,明確了“五綫十溝”旅遊開發重點,致力打造顯山露水的“太行風光百公裏畫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鋪開了縣一中教學樓和公寓樓、二中教學樓建設,啓動了職業中學教學樓建設,對全縣156所中小學實行遠程教育網絡建設,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更加註重衛生工作。對8個鄉鎮衛生院進行改擴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規範,農民健康普查活動深入開展。全面完善社會保障。進一步健全了城鄉低保制度,拓展了低保範圍,全縣2700餘人享受城鎮低保,4000餘人享受農村低保和特睏救助,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離退休人員的養老保險金、下崗失業人員的失業保險金均做到了按時足額發放。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完成了三級標準化環境監測站建設,積極推進“藍天碧水”工程,縣城大氣環境質量二級以上天數比例達到85%。努力維護和諧安定。開展了非煤礦山、建築施工、道路交通、食品衛生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生産隱患排查專項治理行動,建立健全了安全生産的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體係;深入開展了整治非法用工和打擊“黑磚窯”專項行動;加強了社會治安防控體係建設,有效打擊了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全縣呈現出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文明和諧的良好局面。 |
發展新路 Development of new road |
黎城縣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和品牌農業,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走出了農業産業化發展的新路子。去年,全縣農業總産值達2.4億元,其中多種經營收入達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00元。
■以基地建設為重點,確立農業大發展新戰略
在農業産業化發展道路上,黎城縣堅持以基地建設為重點,建立和完善公司加農戶的經營體製,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和優質農業。
一是建立核桃種植基地。他們組建核桃産業辦公室、核桃研究所,建立核桃試驗示範基地,創匯300多萬美元,被國傢六部委命名為“中國核桃之鄉”。二是建立奶牛、種羊養殖基地。三是建立尖椒種植基地。黎城縣是新崛起的全國有名的三鷹椒生産基地,年産幹椒1250萬公斤。四是建立1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生産基地,生産的雪花牌優質面粉是國傢免檢産品。
■以市場為導嚮,大力發展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
産業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竜頭帶動是農業走嚮産業化的關鍵。為此,該縣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積極扶持起一批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一是核桃綜合深加工項目。該項目是國傢發改委批準的農業高新技術産業化示範項目,也是我省“1311”調産規劃項目。該項目現已形成1000噸優質核桃油、6000噸低脂速溶核桃粉、1000噸核桃乳、4000噸核桃殼超細粉的生産能力;二是新華種羊繁育及屠宰加工項目,全羊係列産品屠宰加工生産流水綫正在建設;三是萬噸尖椒深加工項目,形成了生産辣椒醬、辣椒油産品3000噸的生産能力。
■以優惠政策為保障,為農民增收提供優質服務
在農業産業化經營中,黎城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作用,幫助農戶準確預測市場走嚮,提供致富信息,製訂發展規劃,提供優質服務。一是選派優秀機關幹部駐村包點,使廣大農戶充分認識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組織村組幹部參觀學習,組織專傢教授到田間地頭舉辦專題講座。三是出臺一係列扶持産業化經營的優惠政策,激勵經濟能人、企業傢從事産業化經營,拉長産業鏈條,增加農民收入。縣財政每年拿出500多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扶持、奬勵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拿出100萬元,免費為農民提供優質核桃苗木;對集中連片種植尖椒的農戶,免費供應種子和地膜,並予以補貼;對奶牛養殖給予每頭1500元的定額補助。凡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用地,衹要不違反國傢有關土地政策,優先規劃。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黎城人演奏了一部和諧振奮、昂揚嚮上的農業産業化經營田園交響麯。 |
|
科技培訓每年達15000人次以上,發放科技宣傳資料4萬多份,科技培訓260餘場,發揮高科技示範園區作用,努力引進試驗新品種纍计達60多個。據統計,近幾年我縣先後成功轉化農業科技成果110多項,有不少已成為促進我縣農業增産、農民增收的骨幹品種,如日本三櫻椒、早實核桃、美國油葵等。在申報項目中,竭誠服務,嚴格把關,三年來共申報各級各類項目69個,其中報國傢級火炬計劃1項,省級火炬計劃3項,省級星火計劃3項,省級農業攻關計劃1項,省級星火學校1個;申報市級火炬計劃17項,市級星火計劃28項,市級重點科技推廣計劃6項;市級農村技術承包集團項目9項,獲得省市農技承包奬、科技進步奬11項,引進科技資金125萬元。專利申報上剋服睏難,主動工作,兩年來成功申報專利6個。
交通事業
近年來,黎城縣始終着眼於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以公路建設為主的“三步走”戰略,五年邁出了三大步,構築起了以高速公路國道為主幹綫、縣鄉公路為支綫、村村通水泥路縱橫交錯的出境跨區大交通網絡。全縣境內公路里程總計為1069.8公裏,其中國道98公裏,高速公路26.8公裏,縣道105公裏,鄉道190公裏,村道660公裏。特別是長邯高速公路西接長太、長晉高速公路,東連邯鄲京深高速交匯點,是我省重要的出境公路之一。
2001年以來,黎城縣在全省率先實施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在全市率先實施了“村村通”班車(公交車)工程。截止目前,全縣共完成通水泥路村249個,通村水泥路(油路)總里程達到890公裏,全縣99%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鄉鎮通車率為100%,行政村通車率為99%以上,使農民群衆出行更加方便。
“十一五”期間,黎城縣將修建公路里程500公裏,總投資22388萬元。工程全部實施後,全縣公路將全部等級化,路面全部高、次級化,形成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重點,構建“十個大循環,十條出境公路”的路網新格局。
衛生事業
該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33所,其中縣直單位5所,鄉鎮衛生院及分院16所,村衛生所312所,個體診所8所。縣級醫療衛生單位中,縣人民醫院為二級乙等綜合醫院、縣中醫院為二級甲等中醫院。鄉鎮衛生院中,東陽關鎮中心衛生院、西井鎮中心衛生院為一級甲等衛生院;上遙鎮中心衛生院、南委泉衛生院、黃崖洞鎮中心衛生院為一級乙等衛生院。
近年來,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以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要求,緊緊抓住我縣被列為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的大好機遇,着力改革農村衛生體製,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構建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各醫療衛生單位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廣大農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受到了農民群衆的廣泛好評。
通信事業
黎城網通在全縣分佈58個程控接入網點,全縣251個行政村百分之百通程控電話,現電話用戶突破2萬部,到達23000部;擁有技術先進、四通八達、高速率、廣覆蓋的通信基礎網絡,同時具有獨立完整的本地數字電話交換網、無綫市話網和IP骨幹互聯網,成功實現了由單一網嚮綜合網、由窄帶網嚮寬帶網、由電話網嚮信息網的轉變;小靈通業務異軍突起,寬帶業務全面提供ADSL、FTTX+LAN、WLAN等豐富接入手段,寬帶用戶、小靈通用戶迅猛增長。 |
|
馮奉世(公元前?—前39年),字子明,西漢上黨潞(今黎城縣七裏店村,漢時黎城屬潞)人,戰國時上黨太守馮亭之後。
武帝末,馮奉世選為郎官。昭帝時,因功補為武安長,後失官。時年30餘,始刻苦攻讀《春秋》和兵法。數年,通經史,明韜略,經前將軍韓增推薦為軍司空令。
元帝即位,馮奉世為執金吾。上郡屬國歸議鬍人叛。奉世將兵追擊,代為右將軍典屬國,數歲,為光祿勳。
漢永光二年(前42年)秋,隴西羌人叛漢。元帝召見丞相、御使大夫、將軍等共謀對策,大小群臣,均無所措。右將軍馮奉世挺身而出曰:“羌虜近在境內叛亂,如不立即討伐,無以威製遠蠻,臣願率軍討之。”元帝問用兵之數,奉世請發4萬。丞相韋玄成曰:“今民安定,時艱歲兇,宜休養生息,1萬即可。”奉世進一步奏曰:“正因天下災荒,武備廢馳,羌虜纔敢於輕啓邊事。以萬人徵討,戰不能勝,徒於弱於敵;若以4萬之衆,一舉而决,誠國傢長遠之計。”元帝命馮奉世率12000人西徵。至隴西(今甘肅省西部)分兵屯白石、臨洮、首陽三地,又派兩校尉率兵分路爭奪有利地形,救護民衆,結果出師失利,兩校尉被殺。奉世鑒於敵強我弱形勢,立即繪製地圖及兵衆部署速奏元帝。請增兵36000人,方足勝敵。元帝啓奏,大為震驚,即發兵60000助奉世。10月,援兵到達隴西。11月,奉世依照部署率所有兵衆,分路合擊,殲敵數千,餘皆遠逃。次年2月,奉世班師回京。更為左將軍,賜關內侯。年餘病逝。
馮奉世為西漢名將,歷武、昭、宣、元4帝。在西漢統一大業上,戰功卓著。有9子、4女,子皆有名當世,長女媛入宮為後,深受元帝敬重。
馮奉世墓在本縣石羊墳村西,尚留殘跡。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仲秋所立“漢關內侯子明馮公之墓”碑,現存縣文博館。
靳榮藩(1726—1784),字價人,號緑溪,黎城麥倉村人。出生詩書之傢,聰慧好學,博覽強記,通讀經史,清乾隆九年(1744)中舉,十三年中進士。
乾隆二十二年(1757),任河南省新蔡縣知縣。到任後,正遇災荒。靳榮潘親自監督發放救濟糧物,且細心查閱歷代度荒救民資料,根據實際情況,對百姓有利且力所能及的事一一興辦。使災民度過了災荒。
乾隆二十四年(1759),任河南鄉試房考官,評捲公正,批點認真,深得工部尚書朱圭賞識。乾隆三十年(1765),調任竜門知縣,不久又調任遷安知縣。該縣滿族旗人常因差役攤派與當地居民發生糾紛,歷任知縣因懼旗人,積案久拖不决。榮藩到任即着手查閱案捲,製定“旗三民七”的差役攤派製,明文公佈,嚴令執行,旗民悅服,糾紛平息。
乾隆三十三年(1768)升任蔚州知州,到任後建立文蔚書院,發展地方教育事業;動員民衆開渠引水灌田,興辦水利。蔚州西部多山,每年雨季山洪暴發,民田被衝,苦不堪言。經實地勘察,周密規劃,發動民衆近山取石,築成高9尺、長370丈的石砌大壩,消除了水患,保護了民田,州民稱為“靳公壩”。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遵化知州,四十八年(1783)任大名府知府,次年病逝,享年58歲。
遺著有《吳詩集覽》20捲、《吳詩談藪》、《緑溪語》兩捲、《詠史偶稿》、《潞郡舊聞》3捲。
王發越(1794—1858),字英齋,號蘭溪,黎城南委泉村人。出生貧苦農傢,幼喪父母,依兄成人。清道光五年(1825)由拔貢舉於鄉。
鹹豐四年(1854),王發越調任廣東????運使,以年邁不適南方氣候呈準辭職回鄉。鹹豐八年(1858)病逝。遺著有《倚雲山房文集》12捲、《試貼詩》12捲、《南遊吟草》4捲、《勸民歌》1捲。
王四虎(1855—1906),黎城子鎮村人。童年傢貧,不滿10歲就離鄉背井,流浪涉縣、武安一帶,乞食度日,幸被一武安落子藝人收為徒弟,進戲班學戲。他雖不識字,但天資聰慧,手腳勤快,潛心學臺詞,刻苦練武功,深得師傅喜愛和悉心傳授,一年便登臺演出。他主攻二淨,兼習須生,以新穎多變、高昂婉轉的唱腔見長,表演則以《敬德背靴》的尉遲恭、《九華山》的三曹邯鄲、永年等縣,不僅諳熟武安落子,且把河北梆子、平調的許多本戲學到了手,鼕季戲班“垛箱”,即走村串社,受聘坐科傳藝。
光緒十年(1884),城南村的天元班,為與上黨綁子、上黨皮簧爭臺口,搶觀衆,將王四虎從河北請回黎城教戲。他不僅帶回《平遼東》、《包頭山》、《三劈關》《九華山》、《高平關》、《竜頭案》、《訪通州》等大本傳統歷史劇,且把武安落子唱腔的優點和黎城落子(習慣稱黎城鬧戲)有機融合,並吸收上黨綁子音樂、唱腔、演技之長,把原尺字調改為上字調,在服裝、道具、文武場等方面作了必要的改革,用上黨綁子的大鑼、大鈸、老鼓、板鬍、笙、笛等樂器,穿上蟒、靠,舞臺上出現大小幔幕、長槍、大刀、金瓜、鉞斧等全副鑾駕,這是黎城落子歷史上的第一次大飛躍。
光緒二十年(1894),子鎮村人稱“七先生”的楊國藩承辦落子科班,延聘生、旦、淨、醜皆能、文武場面全懂的落子藝人王四虎為掌班師傅悉心傳藝。王四虎以教藝與演出,挑戲與練功相結合的方法,言傳身教,苦心培育,一年多時間,就能上演《王定保藉當》、《呂蒙正趕齋》、《搜杜府》、《打鸞英》等大本戲。不滿3年,20多名藝徒脫穎而出,成名者有楊髒旦、楊滿女、楊醜女、楊本彥、孫吞漢等。時伶吳晚文、王小禿、趙店劉胖、土門張崇德、臺北丙寅等慕名先後投班學藝。名噪一時的王三和、楊恆祿、李福鎖、楊成群、鬍玉珍等優秀演員都是他的徒孫。王四虎有上黨落子“宗師”之譽。
光緒三十二年(1906),51歲的王四虎積勞成疾,與世長辭。
常樾(1884—1912),字子發,黎城城內小南街人。出身寒微,不為境遇所挫。少負大志,膽識過人。每與友人談論海外革命,則拍案曰:“我中國欲不亡,非實行革命不可!”
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廷下令“廢科舉,興學堂”。次年,山西太原武備學堂成立,常樾認為是自己施展才能的時機,毅然赴太原考入武備學堂。除軍事基本課程外,對史地、數理無不苦心攻研。他曾對學友說:“天下之事,匹夫有責,況我輩身為軍人乎?”常樾於武備學堂畢業後,被派至北洋新軍見習,以善體士兵,勤幹操練,成績優異,為上司賞識,任協軍校。返晉後,任新軍隊官、督練公所調查馬兵委員。
光緒三十二年(1906)中國同盟會山西分會首次派榮炳從日本東京回太原,秘密組建同盟會。榮炳遵照同盟會在新軍發展會員的指示,介紹常樾、張煌等加入同盟會。從此,在新軍中播下革命種子。常樾等積極聯絡同志,開展革命工作。宣統元年(1909),由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溫壽泉、閻錫山、黃國良先後回國,在山西新軍中嶄露頭角。同盟會為掌握新軍,將會員安置在重要崗位上。常樾被保薦為八十五標教練官。
辛亥武昌首義,山西同盟會於10月29日起義響應,擊斃巡撫陸鐘琦,推翻清政府在山西的統治,成立山西軍政府,閻錫山為都督,常樾任軍令部部長。贊襄軍務,動合機宜,籌措軍需,功勞卓著。
於1912年1月5日潛行至太平縣(今襄汾縣)史村鎮,被駐該鎮謝有功所屬童寶山部捕獲。常樾形容舉止,不似常人,童料為民軍要人。决計殺之以邀功。常樾已知無可隱諱,坦然告以實情,講明革命形勢,勸喻其歸順,童不依。常樾乃大呼曰:“速殺我”!當被縛至鎮郊,強令下跪。常樾不屈,行邢人員乃擊其股骨而僕地。他大聲曰:“可以見我死難諸同胞矣”!言未已而頸已斷,圍觀者無不贊其犧牲之壯烈,時年僅29歲。
崔振芳(1922—1941),山西洪洞縣人,1937年(民國26年)鼕參軍時纔14歲。他中等個子。圓長臉,黑眉毛,大眼睛,活潑精靈。他傢裏很窮,“七七”事變後,很快山西淪陷為敵占區,使他幼小的心靈飽嘗了亡國奴的痛苦。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開到他村後,參加了八路軍,因年齡小,在連部當通信員。1940年(民國29年)調團部司號班,學習司號和通信技術。他學習刻苦,遵守紀律,每天早起晚睡,堅持早三點在寒風刺骨的高山峻嶺河灘深溝拔音調號,進步很快,不久就成為一個能夠獨立執行通訊聯絡任務的優秀司號員。年18歲,加入中國共産黨。當特務團成立第三營時,他調三營七連當司號員。
1941年(民國30年)11月6日,駐黎城的日軍三十六師團葛目直幸大佐以222聯隊為主力,先後出動5000餘人,於9日奔襲西井鎮,10日分路嚮黃崖洞兵工廠進攻。八路軍總部為了保衛黃崖洞水窯兵工廠的安全,决定:特務團在兵工廠工人、自衛隊和民兵直接配合下,同來犯之敵進行頑強的防禦作戰。10日下午,日軍三十六師團以“鋼鐵大隊”為主攻,以黃崖洞兵工廠為主要目標,分路占領上、下赤峪,11日拂曉前,以偷襲手段嚮三營七連陣地發起進攻。在前哨班和團偵察班的嚴密監視和抵抗下,敵人從右翼河灘迂回,搶占了槐樹坪前哨陣地,於是,特務團前哨分隊交替轉移,節節抵抗,敵人緊跟攻擊,企圖一舉突破南口陣地。日軍偷襲不成,組織強攻,又遭特務團前哨分隊和主陣地的抗擊,被迫阻滯於特務團火網地帶和雷區。又過了半小時,敵人炮火打毀了特務團的正面工事,當敵人攻開離七連工事二三十米處時,又被七連兩側的隱蔽火力殺傷。敵在慘遭失敗後,又對七連陣地前沿和縱深進行毒氣襲擊。崔振芳發現敵人施放毒氣,便立即報告了連長。他還沒等連長下命令,就拿起號來,“嘟!嘟!嘟!”吹了起來。戰士們聽到司號員發出的防毒信號,大傢立即用準備好的毛巾、洗臉布、口罩浸水後捂到鼻子上,進行防護。雖然少數人中毒較重,但因戰前部隊進行了防毒教育,有所準備,陣地上無一人喪失戰鬥力。當總部首長瞭解到敵人施行毒氣襲擊後,指示特務團炮兵排,用僅有的13發迫擊炮彈轟擊日軍槐樹坪的炮兵陣地和進攻出發地,給了敵人以應有的懲罰。下午3時許,敵人再次發起猛攻,分左、中、右三路衝擊,攻擊矛頭針對崔振芳守衛的投彈所方向。敵人企圖避開七連正面火力射擊,從右翼突破,一舉奪取南口,直取斷橋陣地。這時,翼連長指示崔振芳、王世華兩個機智靈活、戰鬥勇敢的老兵,專門投擲手榴彈。王世華被敵機槍打中了手,振芳火速給予救護,並對世華說:“你先下去,有我在,一定能夠完成任務”。振芳轉過頭來,右崖前的敵人已經迫近,他和另一戰友把一個個手榴彈揭開蓋子,拉出拉火綫,進入戰鬥狀態。當日下午,敵人二次猛攻開始了,這次敵人多,速度快,攻勢猛。振芳蹲在工事裏隱蔽起來,等敵人接近時,立即兩手開弓,像扔石頭一樣,把一個個手榴彈甩到敵群中,炸得敵人狼嚎鬼叫,他一共拋出一百多顆手榴彈,消滅敵人數十名,為犧牲的戰友報了仇。傍晚,就在戰鬥將要結束的時候,他奮不顧身,拿起麻尾彈嚮鬼子兵甩去,被敵人機槍射中胸部,倒在投彈所地上,崔振芳為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了祖國的解放,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王士傑(1910—1942),又名仁虎。黎城東井村人。出身中農。抗日戰爭初任西井區區警,岩頭嶺主村村長。1941年(民國30年)11月,日軍掃蕩黃崖洞兵工廠時,岩頭嶺附近山溝大溶洞裏有2000多名群衆避難,日軍在溝口搭帳篷,加崗哨,一日數次搜山。王士傑把民兵拉進山溝,分成三組,準備戰鬥。隨後與王同會轉到西井山上找區指揮部匯報。返回時倆人各扛一箱手榴彈,摸黑回岩頭嶺,被日軍發現,王士傑為保護同志,機警地把手榴彈和情報投入井內,自己不幸被俘。日軍要他說出黃崖洞有多少八路軍,有幾條路,遭王士傑拒絶。日軍就給灌辣椒水,用燒熱的鐵鍋往他頭上戴,逼其說出情報。王士傑至死未吐一字,最後慘遭敵人殺害。反掃蕩結束,抗日政府開大會追悼他,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贈給他“氣節凜然”匾額一塊,把他的屍體葬在長畛背村,並刻石以示紀念。
石寸金(1893—1962),黎城西井鎮樊傢窯村人。給地主當長工30年。1943年(民國32年)春,太行山區久旱不雨,他響應黨的號召,聯合18戶貧農組成全縣第一個互助組,挑水點種,秋後喜獲豐收,度過了荒年。
1944年(民國33年),石寸金領導樊傢窯、霍傢窯、王傢窯、南坡4個村的互助組建成互助社,奮戰一鼕一春,開荒造田,擴大耕地500餘畝,秋後人均産糧1080斤。同年,石寸金加入中國共産黨,被選為勞動模範,榮幸地出席了南委泉召開的太行區第一屆群英大會,受到大會表彰,獲奬大黃牛一頭。
1945年(民國34年),他發動群衆開油坊、建藥房、發展副業,解决群衆食油和醫藥睏難。為讓兒童就近上學,他騰出自己的三間瓦房,用石板當桌子,辦起簡易小學。他還帶領群衆修成長達10華裏的東灣根水渠,解决了人畜飲用水問題,使部分耕地成為水澆田,糧食畝産由100多斤增至500斤。
1950年,石寸金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勞模大會,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接見。1956年他領導的窯溝三村由初級社建成高級社。
石牛弟(1919—1973),女,祖籍河南省林縣仙岩村,抗日戰爭前逃難到黎城縣背坡村落戶。省級勞模。1938年(民國27年),他響應黨的號召,同男勞力一起到武鄉縣顯王煤礦擔煤,每天爬山越嶺,往返40多公裏,送往彭莊八路軍醫院、兵工廠,受到政府表彰,評為勞動模範。1946年(民國35年),政府號召開展紡織運動,她發動本村婦女成立紡織廠,紡花織布,解决當時根據地軍民穿衣的睏難。當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53年成立初級社,任副社長,帶領群衆,植樹造林,使背坡成為山西省的林業先進村。1956年轉為高級社,她任婦聯主席兼婦女隊長,帶領全村120名婦女,苦戰10天,在東莊坡地上營造了兩萬多株樹。10多年後,使這裏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緑林。她曾四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勞動生産積極分子”、“勞動模範”、“紅勤巧儉女標兵”等光榮稱號。
王廷佐原名恩賢,字廷佐,黎城城關鎮坑西村人,長治四中畢業。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迅速展開,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在長治、沁縣等地十分活躍,他隨即參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民國2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
王廷佐性格開朗,長於言辭,多才多藝。參加革命後,先後任縣犧盟會協助員、區長、財政、民政科長。抗日戰爭勝利後,擴展新區,調任太行二專署民政科長、三專署秘書主任。
1948年(民國37年)隨解放軍南下,任湖北省鄖西縣縣委書記兼縣農會主席。不久,調任西鄖專署副專員。建國後,任陝西省安康專署專員、安康地委書記兼安康軍分區政委,陝西省糧食廳廳長。
1954年後,王廷佐被選為中共陝西省一、二、三、四屆委員會候補委員。1956年被選為出席中共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候補代表。
“文化大革命”中,任陝西省銅川市鋁廠黨委書記、市委副書記。1981年因病逝世於西安。
史紀言(1910—1983),字左卿,黎城東陽關村人。大革命時期,就讀省立長治師範,與趙樹理、王中青等組織發動驅逐校長範炳文的學潮。1931年(民國20年)後,在山西教育學院學習期間,任校刊《夜光》編輯和山西《民報》副刊主編,所編副刊以刊載新文學作品為主,使副刊面貌為之一新。1933年(民國22年)秋,奉中共地下黨的指示,任國民黨的《山西黨訊》副刊主編,利用這塊陣地刊載進步文藝作品和評論,提倡社會科學和新文藝。同王中青等同學參加“大衆文藝研究社”,“太原青年文藝研究會”等文學社團活動。
1936年(民國25年)夏,他於山西教育學院畢業,被聘為上黨公立鄉村師範代校長,王中青、趙樹理分別為教導主任、語文教師。他們經常嚮學生傳播革命思想,鼓勵學生讀愛國書,演愛國戲。組織學生從事革命活動,使鄉村師範成為抗日戰爭前上黨地區革命的搖籃。
1937年(民國26年)11月,史紀言調黎城縣犧盟會工作,經一二九師工作團團長李大清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任黎城犧盟會協助員兼縣犧盟遊擊總隊政治主任。1939年(民國28年)夏,他率領犧盟遊擊隊出擊平漢綫,在武安、磁縣一帶,攻碉堡、破鐵路,戰績顯著。
1940年(民國29年),史紀言開始專門從事黨的新聞事業,先後任《黃河日報》、《太嶽日報》社長兼總編。1941年(民國30年)初調任中共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華北版)編委兼秘書長。後改為《新華日報》(太行版),史紀言任社長。1948年(民國37年)秋,太原解放前,史紀言在榆次創建中共山西省委機關報《山西日報》,任社長兼總編,為《山西日報》的奠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山西省委宣傳部長、省委委員兼文教委員會主任、省委常委、秘書長、山西省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主管新聞工作。他十分重視新聞報導,先後寫了《黨報工作中的幾個問題》、《關於通訊報導的幾個問題》、《作又紅又專的新聞戰士》等文章。對青年新聞工作者的成長,受益匪淺。為了黨的新聞事業,他傾註了畢生精力。
史紀言身居要職,但平易近,常常走到馬夫班,躺在床鋪上,同馬夫們拉傢常;也經常坐在炊事員的住處,邊吃邊聊天。他不吃小竈,和一般人一起排隊買飯。因此,人們都喜歡接近他。
1972年初,任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常委兼秘書長、省政府常委。1980年9月,兼任山西業餘新聞學院院長、省新聞協會名譽會長。
1983年7月,在太原病逝,終年73歲。
康丕烈(1917—1983),名武岐,黎城西莊頭村人,幼年聰慧好學,高小畢業後,於1933年(民國22年)夏考入省立長治四中。1937年(民國26年)夏考入太原第一中學。時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攻破忻口,逼近太原,在國土淪陷,民族危亡關頭,他投筆從戎,返鄉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同年11月,經八路軍一二九師地方工作團李大清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任犧盟遊擊隊四中隊政治指導員,率遊擊隊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出擊平漢綫,破鐵路,攻碉堡,對敵展開遊擊戰爭,反擊日軍“掃蕩”,鞏固抗日政權。先後任黎城縣政府秘書、壺關縣民政科長、長治縣民政科長,在開闢新區工作,發動群衆開展反姦清算鬥爭中成績顯著。
張岷山(1913—1986),原名引江,黎城竜王廟鄉榔坡村人。太原國民師範畢業,中共黨員。
董桃氣(1909—1988),黎城王傢莊村人。1938年(民國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41年(民國30年)在本村組織起第一個互助變工組,糧食産量較往年有所增長。第二年南委泉區委總結了王傢莊“科學加實幹,穩産又增産”的典型經驗,在《新華日報》(太行版)頭條發表。
張步英(1913—1990),原名張步瀛,字豔唐,黎城洪井村人。山西省立長治師範畢業。1937年(民國26年)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民國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抗戰時期任區長,黎城縣政府秘書。1943年任陵川縣縣長。由於當地受日軍“三光”政策的多次摧殘,加以水、旱、蝗、瘟各種災害,群衆生活十分睏難。他深入發動群衆,組織生産自救,除姦反霸,安定社會秩序,給陵川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
|
黃崖洞
黎城縣黃崖洞
在黎城縣北東崖底鎮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嶺下,面對狹長的河𠔌平地,面積約10平方公裏,因一座海拔1600米的黃色崖壁上有一個可容百人的天然山洞而得名。這裏是八路軍兵工廠舊址,也是“黃崖洞保衛戰”的戰場遺址。四周奇峰絶崖,巍峨雄渾,集太行雄奇、壯美於一體,是一處新開闢的旅遊勝地。黃崖洞,陡峭的山勢,奔騰的飛瀑,蔥蘢的林木,構成了一處天然的公園。
廣志山
在黎城與襄垣兩縣搭界處有一座海拔1807米高的廣志山。廣志山俗稱廣志堖,又名中陽山。基於廣志山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解放以後,黎城縣在這裏建立了藥材場,進行經濟開發。他們種植品質優良的黨參、連翹、黃芪、柴鬍等數十種名貴藥材;還飼養着許多活潑可愛的梅花鹿,鹿兒活蹦亂跳,煞是好看。
老君廟
在廣志山翠鬆之間,掩映着一座千年古剎---老君廟。老君廟始建於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是上黨地區員古老的寺廟之一。供奉的乃是道教鼻祖、曾將孫悟空煉成鋼筋鐵骨、火眼金晴的太上老君。老君廟在古時曾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建築:前後三殿,一殿更比一殿高。大殿懸梁挑角,雕梁畫棟。可惜年久失修,現僅存梳妝樓、戲樓和廂房數間。
城隍廟
座落在縣城河下街,坐北嚮南。該廟始建於宋天聖三年(1025年)。城隍廟將門作樓,係三層重檐,故俗稱三節樓。現存建築主要有門樓和正殿。門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屬明代風格。臺基呈長方形,長18米,寬12米臺高2.35米。 門樓正中橫挂一匾,上書“群峰環翠”。屋頂形製為三層重檐歇山頂。正脊、吻獸、垂獸、戧脊獸、套獸,均為黃緑相間琉璃造。山花出際施博風板,懸魚作捲雲如意式 鬥拱均為五鋪作雙下昂。用材粗壯宏大,巍然壯觀,為黎城古建築之冠。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六椽伏前後接乳,通檐用五柱,基本上為現代風格,臺基邊長18米,呈正方形,臺高1.37米。 殿內一排前金枝,屋頂形製為懸山頂,正脊、吻獸均為黃緑相間琉璃造,鬥拱均為五鋪作雙下昂,威嚴肅穆。 |
|
- n.: Licheng County
|
|
黎城 |
|
|
|
黎城縣中醫院 | 黎城縣人民醫院 | 黎城縣衛生防疫站 | 山西省黎城縣麻紡織廠 | 山西省黎城縣中醫院 | |
|
|
黎侯鎮 | 東陽關鎮 | 上遙鎮 | 西井鎮 | 黃崖洞鎮 | 西仵鄉 | 停河鋪鄉 | 程傢山鄉 | 洪井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