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市 : 中國 >山東 >青島 > 膠南市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370284
地理位置
  膠南市是國傢最早批準的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史以東國名地著稱。膠南市作為青島市的衛星城市,以其優越的區位優勢,良好的投資環境,日益成為海內外投資者的熱土。
  截至2002年底,全市總人口83.7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9.31萬人,非農業人口14.41萬人;男性為42.51萬人,女性為41.21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3.4:100。人口出生率為9.95‰,人口自然增長率2.99‰。少數民族1384人。
概況
  膠南市處山東半島西南隅,膠州灣畔。位於北緯35°35′~36°08′,東經119°30′~120°11′。南臨黃海,北靠膠州市,東接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鄰諸城市、五蓮縣和日照市。東北西南斜長79.25公裏,東西寬62.36公裏,總面積1894平方公裏。交通四通八達,204國道和泰薛公路省道在城區交會,同三高速公路在膠南設5個出口和1個互通式立交,青島海濱大道穿越膠南。物流便捷,距青島流亭機場70公裏,距青島前灣港20公裏。
  城區位於縣境中部、靈山灣畔,三面低丘環抱,東南瀕海。解放前為膠縣第七區治所,1948年闢為縣城。到2001年底,城區規劃面積284平方公裏,建成區面積29平方公裏,人口20萬人。
  膠南屬濱海低山丘陵區,海岸綫長達138公裏,較大港灣有膠州灣、唐島灣16處,天然港口主要有積米崖、小口子、楊傢窪、貢口、董傢口等,沿岸島嶼10餘處,海域面積近500萬畝。境內山嶺起伏,小珠山、鐵橛山、藏馬山和大珠山崛起於中部,構成東北--西南嚮隆起脊梁,支脈蔓延全境,有大小山頭500餘座。山嶺之間,有大小河流125條,其中較大河流10條。地勢西北較高,東南偏低,自西北嚮東南傾斜入海。
  膠南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2℃,無霜期202天,降水量794毫米。氣候四季分明,春遲秋爽,夏無酷暑,鼕少嚴寒。
氣候氣溫
  膠南屬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2攝氏度,無霜期202天,日照2447.1小時,年平均降水量794毫米。
行政區劃
  2002年,全市共有16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5個區:隱珠鎮、大珠山鎮、張傢樓鎮、琅琊鎮、藏南鎮、泊裏鎮、大場鎮、海青鎮、理務關鎮、大村鎮、六汪鎮、寶山鎮、鐵山鎮、王臺鎮、靈山衛鎮、珠山街道辦事處、珠海街道辦事處、膠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琅琊臺度假區、黃山經濟區、膠河經濟區、積米崖港區。共1008個行政村、49個居民委員會。
  珠山街道 位於膠南市城區西部。截至2004年底,面積43.6平方千米,轄20個行政村和4個農村居委會及12個城市居委會、7.1萬人。
自然資源
  膠南依山傍海,自然資源豐富。全縣農林牧可用地217萬畝,其中耕地108萬畝,有林地57.39萬畝。林木樹種達134個;藥材有動物、植物、礦物三大類,615種;海産魚蝦260餘種,其中分佈廣、資源量大的有帶魚、鮁魚、烏賊、章魚、黃鯽、鷹爪蝦、對蝦、海蜇、牙鮃、真鯛、梭子蟹等50餘種,潮間帶潮下帶生物203種,可開發利用的有雜色蛤、泥蚶、西施舌、竹蟶、刺參、皺紋盤鮑、貽貝、扇貝、石花菜、紫菜等40餘種。礦産資源有鐵、石墨、砩石、鉛、錳、銅、鋯英石等40餘個礦種,百餘處礦點,已探明儲量的24處,總儲量近200萬噸。
  2005年,膠南市被國傢環保總局認定為國傢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歷史沿革
  市名由來:1946年9月始置膠南縣,因在原膠縣南部而得名。1990年12月撤縣設市。
  春秋時期,境內有琅琊、安陵兩城邑。戰國初,越滅吳,於公元前468年徙都琅琊,今縣域南部沿海一帶屬越,224年。後越敗於楚,地屬楚。戰國後期,縣域全部屬齊。秦統一六國,境內設琅琊郡,並附郭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縣域屬琅琊縣。漢承秦製,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晉省琅琊,隋復置琅琊縣;唐代又裁,境地歸膠州、諸城,此後廢置千餘年。
  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諸膠邊辦事處,1944年析置藏馬、諸膠邊兩縣,屬濱海行署。1946年9月,劃膠縣洋河以南9個區和青島辦事處的薛傢島區建立膠南縣,屬濱北專區。1950年5月濱北專區撤銷,藏馬、膠南兩縣屬膠州專區。1956年3月藏馬縣並入膠南縣。是年膠州專區撤銷,膠南縣屬昌濰專區。1958年10月膠南縣改屬青島市,1961年4月復屬昌濰專區,1978年11月再度劃歸青島市。1990年12月18日,撤銷膠南縣,設立膠南市
  1991年1月14日,撤銷海青鄉,設立海青鎮;撤銷小場鄉,設立信陽鎮。1992年12月28日,撤銷隱珠鄉,設立隱珠鎮。1993年10月26日,撤銷寨裏鄉,設立寨裏鎮;撤銷張傢樓鄉,設立張傢樓鎮;撤銷藏南鄉,設立藏南鎮;撤銷薛傢莊鄉,設立黃山鎮。
  1995年1月4日,將隱珠鎮的廣城、豆金河、兩河、辛屯、山前、孟傢灘、薛傢灘、嚮陽嶺、石咀子、煙臺前、新建、孫傢灘等12個村劃出,設立靈海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上海路孟傢灘村;撤銷寶山鄉、膠河鄉、鐵山鄉,設立寶山鎮、膠河鎮、鐵山鎮。1995年4月28日,撤銷膠南鎮,設立珠海、珠山兩個街道辦事處。珠海街道辦事處機關駐珠海路中心,珠山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膠南鎮人民政府駐地。
  1996年4月26日,將膠南市靈山衛鎮的臺子溝、八裏莊、荒裏、扒山、岔河、戴戈莊、兩埠岸、王傢港、花科子、薛辛莊、高傢臺、周傢夼12個行政村劃歸黃島區長江路街道辦事處;將膠南市紅石崖鎮的張戈莊、竜灣崖、郭傢臺子、法傢園、管傢窪、竜鳳村、可洛石、竜鬥山前8個行政村劃歸黃島區黃島街道辦事處(魯政字73號)。
  2000年,膠南市轄3個街道、19個鎮、4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827771人,其中:珠海街道 78333人、珠山街道 72388人、靈海街道 28249人、隱珠鎮 37462人、大珠山鎮 38899人、張傢樓鎮 25436人、寨裏鎮 24223人、琅琊鎮 35601人、藏南鎮 27726人、泊裏鎮 51481人、信陽鎮 18441人、大場鎮 34502人、海青鎮 41167人、大村鎮 32755人、六汪鎮 22741人、膠河鎮 21276人、寶山鎮 29509人、鐵山鎮 22725人、黃山鎮 21792人、王臺鎮 46145人、紅石崖鎮 31123人、靈山衛鎮 29049人、塔山鄉 17960人、理務關鄉 18741人、市美鄉 17856人、靈山島鄉 2191人。
  2001年,膠南市撤銷靈山島鄉,合併到積米崖港區;撤銷塔山鄉,合併到大場鎮;撤銷信陽鎮,合併到泊裏鎮;撤銷市美鄉,原市美鄉10個村合併到六汪鎮,其餘18個村合併到大村鎮;撤銷寨裏鎮,原寨裏鎮22個村合併到張傢樓鎮,6個村合併到藏南鎮,5個村合併到琅琊鎮;撤銷黃山鎮,成立黃山經濟區;撤銷膠河鎮,成立膠河經濟開發區;撤銷靈海街道辦事處;將琅琊鎮部分村莊和原寨裏鎮的部分村莊劃歸琅琊臺旅遊度假區,將珠海街道辦事處的部分村莊和大珠山鎮的部分村莊劃歸海濱工業園。全市由原來的27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經濟區,調整為1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經濟區。
  2001年,全市總面積1894平方千米。轄2個街道(珠山、珠海)、15個鎮(大珠山、琅琊、泊裏、隱珠、大場、海青、大村、六汪、王臺、紅石崖、靈山衛、張 傢樓、藏南、鐵山、寶山)、1個鄉(理務關)、5個區,49個居委會、1001個村委會(《山東年鑒2002年》數據:1008個行政村、49個居委會)。年底全市總人口83.6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36萬人。
  2002年6月19日,省政府批復同意:膠南市撤銷理務關鄉,設立理務關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市總面積1894平方千米。轄2個街道(珠山、珠海)、16個鎮(大珠山、琅琊、泊裏、隱珠、大場、海青、大村、六汪、王臺、紅石崖、靈山衛、張傢樓、藏南、鐵山、寶山、理務關),39個社區、1001個村委會(《山東年鑒2003年》數據:1057個行政村(居委會))。年底全市總人口83.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4萬人。少數民族1384人。
  2003年11月19日,膠南市紅石崖鎮劃歸青島市黃島區管轄。
  2003年,全市總面積1846平方千米。轄2個街道、15個鎮,1016個行政村(居委會)。年底全市總人口80.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萬人。
  2004年,全市轄15個鎮、2個街道、5個園區。總面積1846平方千米,總人口80.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4萬人。隱珠鎮:面積98平方千米,轄50個行政村、4.3萬人。大珠山鎮:面積90平方千米,轄30個村委會和7個居委會、3.1萬人。張傢樓鎮:面積134平方千米,轄63個行政村、4.6萬人。泊裏鎮:面積152.4平方千米,轄101個行政村、7.5萬人。琅琊鎮:面積82平方千米,轄59個行政村、3.6萬人。藏南鎮:面積105平方千米,轄43個行政村、3.2萬人。大場鎮:面積127平方千米,轄87個行政村、5.4萬人。海青鎮:面積100平方千米,轄64個行政村、4.4萬人。理務關鎮:面積65平方千米,轄33個行政村、1.98萬人。大村鎮:面積152平方千米,轄82個村、4.47萬人。六汪鎮:面積151.2平方千米,轄43個行政村、3.2萬人。寶山鎮:面積117平方千米,轄44個行政村、3.1萬人。鐵山鎮:面積101平方千米,轄43個行政村、2.35萬人。王臺鎮:面積85平方千米,轄52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4.6萬人。靈山衛鎮:面積36平方千米,轄29個行政村、2.3萬人。珠山街道:面積43.6平方千米,轄20個行政村和4個農村居委會及12個城市居委會、7.1萬人。珠海街道:面積44平方千米,轄18個行政村和18個城市居委會、6.4萬人。山東省膠南經濟開發區:面積23.4平方千米,轄12個行政村、7個居委會,人口2.8萬人(其中非農人口1.1萬人)。青島琅琊臺省級旅遊度假區:面積9.8平方千米,轄7個行政村、3897人。黃山經濟區:面積76平方千米,轄37個行政村、2萬人。膠河經濟區:面積56平方千米,轄32個行政村、2.25萬人。積米崖港區:面積9.53平方千米,轄積米崖港和靈山島管區、4500餘人。膠南市海濱工業園:面積27.9平方千米,轄11個行政村、5.6萬人。
  2005年,撤銷隱珠、靈山衛、鐵山、大珠山四個鎮,分別在原行政區域設立隱珠、靈山衛、鐵山、濱海街道辦事處。12月18日4個街道辦事處正式挂牌成立。
旅遊景觀
  一、琅琊臺
  在膠南市區西南26公裏處的海濱。1982年,國務院公佈琅琊臺列入第一批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1993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佈琅琊臺為青島琅琊臺風景名勝旅遊區。2001年,國傢旅遊局評定琅琊臺為AAA級景區。
  琅琊臺是兩千多年前古人緣琅琊山夯土築就的。酈道元在《水經註》中描繪當時的琅琊臺“孤立特顯,出於衆山上,下周二十餘裏,傍濱巨海”,它“臺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餘步,高五裏”。現在的琅琊臺,依然可見臺分3個層次,遞級而上。它海拔183.4米,山下環臺周長7.5公裏,平坦的臺項周長130米。琅琊臺風景名勝區的景觀包括琅琊臺、琅琊臺下的竜灣、環臺沿海風景帶及臺前齋堂島上的古跡和自然風光。
  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齊時作八神,其中四時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歷代有許多帝王來這裏祭祀四時主。越王勾踐在琅琊山起觀臺會盟諸侯。秦始皇3次登琅琊,一住數月,從內地遷來3萬戶百姓,修築起琅琊臺,並刻石紀功。琅琊臺也是秦方士徐福率數千童男女東渡日本的啓航地,是學者文人訪古探幽尋夢的地方。所以,琅琊臺猶如一部厚重的歷史書,是琅琊文化的一個重要凝聚點。自1994年以來,中國徐福會多次在這裏舉行全國和國際徐福學術研討會及徐福遺跡探訪活動。膠南市人民政府年年在這裏舉行紀念徐福東渡日本的慶典。
  琅琊臺冠領群山,仰俯高天風雲和大海碧波驚濤,與海上島嶼相望相呼應,自然風光大氣磅礴,蔚然壯麗,天地山海間的奇觀異景叢出迭現,令海內外遊人嘆為觀止。
  自1993年開發建設以來,景區先後開發建設了徐福殿、跺腳溝、雲梯、禦路、望越樓、秦始皇遣徐福東渡入海求仙群雕、秦琅琊刻石、徐福東渡啓航處、觀竜閣、鯨館、琅琊文化陳列館、秦闕、觀竜臺、觀竜亭、竜灣海水浴場等景點,建成了為遊客提供餐飲、住宿、娛樂和購物服務的具有秦代宮殿氣派的遊客中心及展示秦代市井風貌的徐福街。在竜灣岸畔的王傢臺後村、臺西頭村開展起漁傢宴民俗遊。現在的琅琊臺景區,服務完善,遊覽環境優美,是一處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融匯、特色鮮明、海內外知名的風景名勝區。
  琅琊文化陳列館
  琅琊文化陳列館位於琅琊臺景區西門東側的山坡上,黑瓦紅柱,雖然飛檐重迭,層臺回廊,但綫條直而不繁,造型樸拙大氣,古意凝重,叫人一看便知是秦漢建築風格。陳列館前矗立着《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青銅鑄像,展現了始皇帝登上琅琊臺臨風大樂的形象,引導人們一進景區便走嚮琅琊臺的歷史文化。陳列館由序廳、主展廳、回廊組成。序廳展覽的是《琅琊臺圖》、四時主祠模型、古琅琊地區大事年表和琅琊歷史變遷圖等。主展廳第一層陳列着從春秋至漢代巡遊琅琊的12位重要歷史人物的塑像和反映他們在琅琊臺活動的壁畫及地圖;第二層展出在琅琊臺出土的文物和社會文物。回廊的廊壁上嵌刻着歷代名人吟詠琅琊臺和琅琊風物的詩詞文賦碑刻。
  為進一步豐富文化內涵,景區組建起高水準的“琅琊臺八音女子樂隊”,每逢節假日(含周末)都在陳列館前進行古典名麯演奏。
  跺腳溝
   在琅琊文化陳列館東側,琅琊臺和爭高山之間,有一道緑涌翠漩的山溝—跺腳溝。相傳秦始皇修築琅琊臺,強徵勞役,百姓苦不堪言,人怨天怒。秦始皇白天刑驅百姓築臺升高一層,一夜間臺西側的山頭也長高一截。就這樣,這邊不停地築臺,那邊山也不停地長高,琅琊臺總是高不過西山。秦始皇怒不可遏,在西山上狠狠跺了三腳,那西山纔停止了長高。他跺腳的地方陷成了一道山溝,人們叫它“跺腳溝”。溝底溪水淙淙,溪邊野薔薇叢生密佈。溝內到處生長着高大的板慄樹,它們枝繁葉茂,一到秋季,遊人就可在路邊上撿拾板慄,別有一番情趣。
  徐福殿
  在跺腳溝北端琅琊臺下,依山而建的秦代風格建築群落,便是為紀念開創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先人徐福而建造的徐福殿。建築面積871平方米,分前後兩殿和東西兩廡。前殿正中是徐福塑像。四壁挂着介紹徐福生平和東渡日本事跡的大型工筆畫。殿內還展覽着國內外關於對徐福研究的著述。後殿和兩廡展出文物和名人書畫。徐福是中日、中韓人民友好交往的開拓者,深受中國、日本和韓國人民的尊崇。在琅琊臺,經常有日本和韓國的社團前來進行徐福研究和遺跡探究,有許多日本和韓國的人士到徐福殿謁拜徐福像。
  雲梯
  在徐福殿後,在琅琊臺和爭高山的連接綫上,有一條沿着山坡彎麯有緻上升的花崗岩石砌臺階路,宛若天上飄下的白綢帶,人們稱它為雲梯。據志書記載,這裏原是秦始皇登琅琊臺的三條禦路之一。它在禦路原址上於1994年修建,高152米,寬2.8米,共336步臺階,中有4個平臺。雲梯兩邊的山坡上喬木、灌木、藤類等植被遍布,郁郁葱葱,生機盎然。
  觀竜閣
  攀上雲梯頂端,在琅琊臺和爭高山之間有一片平地,平地北側的仿古樓閣,名為觀竜閣。主閣兩層,兩側為引廊。閣前是演出和觀看文藝節目的廣場。由於特殊的氣象條件和地理環境,琅琊臺上空的雲經常變換成竜的形狀,出現竜飛竜舞的景象。每到東南風起,琅琊臺下竜灣裏的波浪,不是滾滾滔滔橫着捲來的樣子,不是人們常見的濤嶺浪山的形狀,而一道道拉的長長的,縱着奔騰。每道波浪都呈現出竜頭高昂、竜須飄拂、竜身矯健、竜尾舒展的秀資。整個竜灣裏,竜隱竜現,竜騰竜躍,竜吟竜唱,形成萬千銀竜聚會的場面。在觀竜閣觀看琅琊臺竜奇觀,更能感受到萬千銀竜在竜灣聚會那種氣勢磅礴、震人魂魄的景象。觀竜閣放映廳還播放《琅琊臺觀竜》電視記錄片。
  秦兵馬俑布陣館
  設在觀竜閣東側的一個山洞內,分3個展廳展示秦軍隊的3種作戰方陣。這些兵馬俑是根據陝西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馬俑縮製的,方陣也依原樣佈置,陣勢奇妙,深藏玄機,將士威武生動,形象地展示出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軍威。
  秦禦路
   秦禦路,是秦始皇登琅琊臺時走過的路。從觀竜閣嚮東沿琅琊臺北坡的一條鵝卵石路前行200多米,就到了秦禦路。現在的禦路是1994年在舊路基上重建的。路中間是用黑方磚鋪成的平滑路面,兩邊是用花崗岩砌成的臺階,路沿有石雕護欄。路寬6.8米,高135米,共有386步臺階,中間有4個寬敞的平臺。在第三個平臺東側有當年重修禦路時開掘出一處古建築遺址,它由黃色岩石一層層壘砌而成,外形象古埃及的金字塔。登禦路,可聽到前面人的腳步聲非常特別,好像踏在水中似的,與秦得水德之說很巧合。登上了琅琊臺頂,縱目四周,但見峰巒群山、滄海大地都在腳下,人離天格外近。
  望越樓
  望越樓是一座古樓亭建築,在琅琊臺頂的東側,亭中立有紫銅鍛造的越王勾踐銅像,他身披鎧甲,手按腰間長劍,一派志在收拾江山稱雄天下的氣概。史書記載,越王勾踐徙都琅琊後,在琅琊山上起觀臺,又在臺上建了望越樓,以登樓南望古都會稽。望越樓三面環海,又在琅琊臺頂最東側,是觀海上日出的絶佳地理位置。
  琅琊臺夯土層保護亭
  在琅琊臺頂的一處土坡前,有一道廊亭,在亭前建有櫥窗式的半壁亭保護着削直的土層面。夯土每層厚約6釐米,夯築紋理十分清楚。它證明琅琊臺確是緣山夯土築成的,是依琅琊山築起的一座比琅琊山還高的人造山,可以想象當年築臺的工程是何等浩大!使人真正看到了琅琊臺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個奇跡。
  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
  在琅琊臺頂,共有石雕像14尊:秦始皇、徐福、鬍亥、李斯、趙高、和文官、武官、武士、侍女各兩名及一名手執華蓋的侍從。群雕生動地表現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巡遊琅琊時,在琅琊臺召見徐福,徐福嚮秦始皇講述海上求仙經過的場面。作品的整體氣韻與古臺、高天、大海和群山的背景渾然融合而又相互襯托,壯觀而有氣勢,把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場面燦然凝固在琅琊臺上。
  琅琊刻石亭
  在琅琊臺頂南側的一個平臺上,有一座琉璃瓦蓋頂的亭子,亭內是秦琅琊刻石的復製碑,這就是琅琊刻石亭。琅琊刻石立於秦始皇第一次巡遊琅琊時,內容是歌頌其偉業盛德,共497字;秦二世來琅琊時又在該刻石旁加刻詔書以彰明先帝功德。兩次均由李斯撰書。後來,琅琊刻石被毀,碑文衹剩下二世詔書部分。琅琊刻石現存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高129釐米,寬67.5釐米,厚37釐米,刻辭13行,86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置於琅琊刻石亭裏的刻石碑,是根據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琅琊刻石原件復製的。
  重刻秦琅琊刻石碑
  這是1994年根據《史記》記載的秦始皇琅琊刻辭全文和二世詔書刻辭全文書刻的,立在琅琊臺定嚮西突出的山頭上。刻石碑的造型是根據有關志書上記載的資料設計建造的,用青州墨青石作為鎸刻石體。刻石碑高4.8米,頂寬0.73,底寬2米。碑上文辭是熊伯齊用小篆體書寫的,環刻在碑中間部分的東、南、西三面。
  鯨館
  鯨館既是琅琊臺景區的一個重要景點,又是一處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鯨館展示的鯨的標本,是1995年在鯨館西側海灘上擱淺的一頭幼鯨。當地政府和科研部門對鯨在琅琊臺下出現十分重視。經專傢對鯨進行多方面鑒定研究後解剖,將鯨皮和鯨骨製成鯨標本。膠南市人民政府籌資建起了這座鯨館。它主體兩層,側體三層。在第一層,展出鯨皮標本。在第二層,展出鯨骨標本,還有其他近200種海洋生物標本,其中有國傢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和國傢二級保護動物江豚、海豚、海龜等的標本。
  亭子蘭炮臺
   亭子蘭炮臺在琅琊臺前的琅琊港北岸,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它是膠南市境內三個古炮臺之一,是古代重要的海防軍事設施。古人在這裏設炮臺,足見琅琊臺和琅琊港古時軍事地位的重要。
  徐福東渡起航處
  在琅琊港的港口碼頭上有一通刻着“徐福東渡啓航處”的石碑。據《史記》記載,徐福東渡日本是從琅琊臺前的琅琊港啓航的。在中國古代,琅琊港經久不衰,一直是重要的海運港灣和海防要地。現在,港口不僅有漁船碼頭和貨運碼頭,而且還建有旅遊碼頭。青島--琅琊臺海上旅遊客輪碼頭就在這裏。在徐福東渡啓航處石碑的東邊和西邊的不遠處,有潮灣古造船遺址和者灣子古造船遺址,當地居民說那是徐福為求仙藥和東渡日本修造樓船的舊址。
  齋堂島
   從琅琊港碼頭乘船嚮東南行0:9公裏,就到達那緑樹紅瓦的海島,它因“始皇登琅琊時,侍從齋戒於此”(《諸城縣志·山川考》得名“齋堂島”。齋堂島南北1.6公裏,東西0.25公裏,岸綫周長5.i8公裏,面積0.4平方公裏。它分南島和北島,中間由一道狹窄的沙丘連接。北島平坦,有居民300多戶,以漁業為主,村中居民都是海島漁傢。村右邊是泊漁船和渡船的海岸港灣。村左邊潮間帶礁石嶙峋,退潮時到那裏趕海:拾蠃、捉蟹、碰海蠣子……南島是一座海拔69米的小山,山上青鬆蔥籠,林間緑蔭野徑。環島山岩陡峭,有許多奇險的景緻,也有多處適宜執竿垂釣的好地方。山南頭海邊的黑石洞和隨潮漲潮落而顯露隱沒的彩畫礁石,更是別有一番奇妙意趣的境地。山頂上有一座高11.8米的燈塔,建於上個世紀50年代,為海島點染出一種歷史氣氛。齋堂島和琅琊港碼頭之間,每半小時有一趟渡船來往,遊人進出非常方便。
  竜灣
   在琅琊臺東北方,有一片遼闊的海灣,它的水域面積66平方公裏,灣口在東岸的大珠山嘴和琅琊臺前的齋堂島之間,這就是竜灣。站在琅琊臺看竜灣,它北面的車輪山,東方的大珠山和靈山島,猶如仙山叢列;西岸的沙灘,好似天上落下的兩彎連在一起的金色新月。竜灣就是一軸由古臺、仙山、仙島和新月形沙灘鑲嵌着浩浩碧波銀浪的畫捲。每到東南風達到5級以上,竜灣裏就會出現銀竜奔騰聚會的景象,十分壯觀,這就是有名的琅琊臺竜的奇觀。
  在竜灣西岸有一塊巨石,朝着陸地的一面刻着“竜灣”二字,朝大海的一面刻着“倏起一竜”四個字。“倏起一竜”原是明代諸城知縣顔悅道立在琅琊臺上的題為《登琅琊述》石碑上的一句話。歷經450多年,此碑猶存。這是古人記述琅琊臺竜奇觀留存至今的文字實物。
  徐福街
   琅琊臺景區北門設在竜灣岸灘,建有大型環保停車場,接納遊人從竜灣沿北坡登琅琊臺。具有秦代宮殿氣派的遊客中心在北門右側。從遊客中心到停車場之間的徐福街,展現出了秦代街肆市並的風貌。在徐福街廣場上,立一尊5.8米高的徐福石雕像,它塑造了開闢中日友好交往先河的徐福馭風踏浪志在遠方的形象。
  竜灣海水浴場,不僅灘廣沙細,遊泳者入海200米水深不及人肩,而且還遠離污染,海水晶瑩透明。如果碰上颳東南風,人與“竜”同遊共樂,更是其樂無窮!從竜灣海水浴場往西100米,是王傢臺後漁傢民俗村。村裏有家庭旅館,還開展一些吸引遊人參與的漁傢生活和漁業生産活動的項目。百鳥園在竜灣海水浴場正北方300米處的一座緑樹茂密的小丘上,各種鳥兒在這裏悠然自在地生活和繁衍。
  觀竜臺
  觀竜臺是一個寬敞的石砌平臺,臨海一側立着一塊刻有“觀竜臺”三個大字的石頭置身此臺觀竜灣裏銀竜奔騰的景象,離“竜”很近,使人覺得“竜”幾乎能跳上平臺與人逗樂。這裏是觀“竜”最近的最佳位置之一。平臺嚮南連着一排石砌臺階,站在臺階上人們會聽到一種非常特別的聲音,人們稱這裏為“竜吟回應處”。登完這排臺階,你會看到左側有一座仿秦漢建築的亭子,匾額上題寫“觀竜亭”,此亭臨崖頭而立,走進亭內看竜灣裏竜騰竜躍,有一種在近處俯視的效果,即看得真切,又覺得很有氣勢。
  秦闕
  秦闕是從北路登琅琊臺的門。闕由四柱撐一橫匾,以簡潔樸素的造型體現着秦代建築凝重大氣的風度。匾額上刻着劉海粟題寫的“琅琊臺”三個字。進闋門走不多遠,便登上“觀竜橋”,站在橋上,回望竜灣裏群竜聚會,可見“竜”們都從闋前經過,好像是在接受檢閱,其場面非常隆重和莊嚴。橋右前方路西側有一片黑瓦房,緑樹和菜圃環繞,這是秦代民居。進入民居庭院和室內,仿佛走進了兩千多年前秦代的民間生活之中。
  神泉
   酈道元的《水經註》稱之為“神源”,《太平寰宇記》和《山東通志》則叫它為“神泉”。水質清澈甘甜,水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礦物成分。在神泉一側有茶室,是秦漢風格的建築。茶室煮神泉水沏茶,遊人在這裏一邊飲茶賞泉,一邊遠望竜灣的海光山色和船影,悠然享受大自然對身心的滋養。
  雲海
   在春夏之交的季節,海上常飄來雲霧,把琅琊臺團團裹住。當雲霧嚮四周飄落的時候,會很快鋪成茫茫雲海,深不可測,琅琊臺成了矗立于云海上的天國島嶼。這時,它的四周雲浪似山,雲瀑如瀉,有時似乎伸手可觸,有時又叫人覺得可望不可即。雲海上還常常有雲帶、雲縷或者雲絲嚮琅琊臺上飄來。這時候,望越樓、秦禦路、琅琊刻石、觀竜閣、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等都處在流動的雲中,琅琊臺上所有的景點都如同仙境一般。琅琊臺景區的每一座山頭,每一道山坡和每一條溝壑,因為雲海裏潮漲潮落的緣故,都成了一幅幅意趣橫生的水墨畫,而且變化無窮,令人目不暇接。
  海市蜃樓
  琅琊臺周圍的漁民常見海上有海市蜃樓出現,他們稱這種景象為“海顯乎”。清乾隆年間的《諸城縣志》記載,海市要出現的時候,常常先徐徐地颳着東南風。有一次出海市,一道城墻蜿蜒海上,城上的旗嚮西北方向飄動,連鳥落在旗桿上都看得清清楚楚,還看見有人騎馬從城門出來,繞城而行。1994年8月30日,不知什麽時候琅琊臺東方和南方的海面上出現了兩座黑色的大山和一座白色的大山,那裏原來的大珠山、靈山島和齋堂島都不見了。仔細看,那白色的大山被皚皚積雪銀裝素裹,雍容高潔;那黑色的大山重巒迭嶂,山中還有層林飛瀑,甚是令人嚮往。過了將近一個小時,海上三座山逐漸淡了起來,直至消失,大珠山、靈山島和齋堂島也慢慢地顯露,就象從一個夢境裏剛剛回來,它們拋卻朦朧,又清晰而楚楚生動地占據着各自的位置。
  行傢指點
  琅琊臺歷史文化積澱深厚,自然景觀奇特。要認識和理解琅琊臺,認真分析和研究司馬遷在《史記》中寫秦始皇第一次巡遊琅琊的那段話至關重要。那段話共38個字:“南登琅琊,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琅琊臺下,復十二歲。作琅琊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這段話是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郡縣,從成山和之罘一帶往南行,登上了琅琊山,十分高興,在這裏住了好幾個月。於是遷來了3萬戶百姓到琅琊臺下居住,免除他們12年的賦稅徭役。始皇帝在這裏修築琅琊臺,立石刻字,歌頌秦的功德,表明自己因如願以償而感到滿足的心情。
  從上述38個字的那段話中不難看出,琅琊臺是秦始皇親自督造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大興土木,搞了許多古今聞名、中外驚嘆的建築。萬裏長城、阿房宮、驪山墓等工程浩大的建築,都是秦始皇任命官員督建的,唯獨修築琅琊臺,始皇帝留住數月,親自籌劃督促,直到築臺、立石、刻字等事項全部完成後他纔離開這裏。由此可見琅琊臺的地位在秦始皇的心中是何等重要!怪不得自此以後他魂牽夢繞琅琊臺,十年間三次登臨,也怪不得有包括漢武帝在內的那麽多帝王非常嚮往琅琊臺和多次巡遊琅琊臺。可以說,琅琊臺是一座帝王之臺。
  通讀《史記·秦始皇本紀》,司馬遷寫了秦始皇一生,衹有寫到他“南登琅琊”時纔用了“大樂之”三個字,別處再也沒看到他用一個“樂”字。秦始皇五次大規模巡遊,遊遍全國名山大川。他到過許多風光秀麗和非常重要的地方,而衹有在琅琊臺纔“留三月”。古文中的“三月”是數月的意思。那麽是什麽吸引他在此留住這麽長時間?秦始皇第一次到琅琊,除為了遠播皇威安撫東土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是祭祀四時主。四時主祠在琅琊山上。秦始皇自北而來“南登琅琊”,“登”的是琅琊山。他為什麽一登上琅琊山就“樂”呢?自然是因為這裏的山海風光震撼了他。在琅琊山仰俯高天、大海、群山、島嶼等,這裏氣勢磅礴,氣象萬千的景緻,必然會與他建立一統天下的氣概産生強烈共鳴,所以他纔“大樂”。“南登琅琊,大樂之,留三月”十個字一氣呵成。無論從文意看還是從文勢看,一個“樂”字貫穿其中。始皇帝樂的是琅琊山海大地的風光之美。
  在琅琊山上領略到的風光,美在山海雄偉壯闊,也美在奇觀迭現。竜景、雲海、海市蜃樓等,都是可以在這裏常見到的。秦始皇在琅琊山具體看到什麽風光景象,司馬遷沒有寫,但秦始皇既然在這裏“留三月”,那就肯定會看到許多他在鹹陽從來沒有看到過的神奇景觀,這定會對他的內心世界造成強烈衝擊。所以可以這樣說,秦始皇因景而“大樂”,因“大樂”而“留三月”,而“作琅琊臺”,而“立石刻”,以至接受徐福上書,派遣他率數千童男女出海求仙人。所以,司馬遷寫秦始皇第一次巡遊琅琊的那段話,既記述了琅琊臺的歷史和文化,又反映了琅琊臺自然風光的神奇魅力,準確生動地寫到了琅琊臺的真處和深處。
  二、大珠山
  在膠南市東南部海濱,它南北長20多公裏,直插入海,主峰大砦頂海拔486米,總面積65平方公裏。景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薈萃,旅遊資源豐富,先後被評為青島市森林公園、山東省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傢AAA級旅遊景區。無論從東面還是從西面遠望,大珠山都是一道青峰相連的半島風景。它枕滄海波濤,挂高天風雲,鋪大地蔥翠,既清新秀麗,又氣象萬千。《齊乘》和《掖海叢書》都稱大珠山為“岸海名山”。清乾隆年間的《膠州志》則說它是“州中第一勝地”。大珠山是古代高士隱居、僧尼修行和文人墨客探幽的地方。1994年,膠南市把大珠山闢為旅遊風景名勝區,正式對外開放。
  大珠山的古跡多,主要有石門寺大雄寶殿、天然石門、墓塔林、吟詩臺、麻衣庵、珠山石室和3處隋唐石窟等,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大珠山的奇石多,主要有僧道對弈、大佛說法、菩薩獻睡姿、雄獅護勝、虎踞山巔、天雞鳴翠、臥象守玉溪、僧人讀經、豬八戒背媳婦、倒坐觀音、青蛙望山等50多塊,數量之多,形神之肖十分罕見。大珠山的奇花異草多。大珠山東麓有一山𠔌,天然生長着杜鵑花、迎春花、棠梨花、野玫瑰、芙蓉等大量花卉。珠山杜鵑有三種:藍荊子、映山紅和崆峒花,面積一萬多畝。每年4月,她們競彩比美,花潮如涌,花海浩瀚,一直開放到五月中旬,每年杜鵑花開時節都吸引大批海內外遊客踏青賞花。
  1993年以來,景區先後建設了石門寺大雄寶殿、墓塔林、天王殿、玉泉宮、磨鐵庵、鐘樓、鼓樓、念佛堂等,並進行了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對景區進行了緑化美化。
  珠山嵌雲
  人們常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古人稱大珠山為“岸海名山”,它的“名”不在仙”,而在“雲”。
  大珠山峰巒挺拔,海雲依山勢而生,海霧在山間彌漫。雲淡時,大珠山裹進了似有似無的蟬翼紗裏,群峰像剛剛睡醒的姐妹,正着曉裝,還有些儀態慵慵;雲濃時,群峰或立於茫茫雲海,或挂飛流雲瀑,或斬滾滾雲濤,好似天潑濃墨,繪出了一軸軸大氣磅礴的畫捲;霧開時,峰峰巒巒宛若麗人撩帳走出;霧合時,她們猶如沉進了美好的夢鄉。雲帶飄飄,每一座山峰和每一道峻嶺似要臨風起舞;彩雲紅彤,滿山上雲的花朵觸天怒放,大珠山瑰麗,好像是雲鄉裏的一座壯觀的花園;當每一座山頭都包上潔白晶瑩的雲團,大珠山就真的成了一串神奇的玉珠。這時候,你會想到清人周於智的詩:“纍纍形勝隱蒼煙,九麯誰將一綫穿?神女倦遊何處去,雙珠拋在水雲邊。” 
  珠山秀𠔌
   
  在大珠山東麓,有一條山𠔌,人稱珠山秀𠔌。這條山𠔌有5裏之長,𠔌內溪水奔流,匯入山下的人工湖。碧水和青山相依相擁,青峰倒映在碧水中。遊人繞湖邊行,緣溪水入山𠔌,猶如走進畫境。
  珠山秀𠔌裏春天來得早。清明節還不到,山𠔌入口處的櫻桃花、杏花、桃花相繼盛開。清明節一過,在山𠔌裏的溪水畔和山坡上,嬌黃的連翹花團團簇簇,潔白的棠梨花一片連一片。春風吹拂,花枝搖曳,山𠔌裏金波涌動,雪浪起伏。再往山𠔌深處走,有一道花的山峰縱嚮而立,又把這條山𠔌分成兩條山𠔌。順北面的山𠔌繼續前行,衹見南面背陰山坡上,紅色的杜鵑花從𠔌底一直開到山頂,就連山崖上和峭壁上,也是花叢茂盛,花影綽約。站在山下往山頂望去,“花浪”排空,直接藍天,叫人覺這花兒是天界飄下的芬芬;站在山坡高處嚮下望,“花潮”滾滾,滿山𠔌裏騰着花煙花霧,叫人想到這花兒是大地深處生發出的瑞氣紫光。沿着花間的石階路走,你的周圍到處是花的洪流,花的瀑布,人被裹進了花的漩渦中。進入4月,珠山秀𠔌裏花如海,人也充𠔌盈川,花事和遊人匯成了旅遊潮。登上山頂,可見南面有好幾條山𠔌裏也盛開着杜鵑花,遠遠望去,如雲似霞。
  石門寺
   
  在大珠山主峰大砦頂北側的一道山澗裏有一座古寺,因以兩塊赫然而立的巨石為門,所以名為石門寺。
  石門寺建於金大定五年(1166年)。當年寺廟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鐘樓、鼓樓、東西兩廡等建築。石門右側的巨石下有一清泉,水碧如玉,名玉泉,因此,人們又稱石門寺為玉泉寺。20世紀40年代中期,石門寺毀於戰事。1995年,膠南市人民政府投資重修石門寺大雄寶殿和墓塔林。
  石門寺所處的環境十分優美。寺前溪流潺潺,溪畔有臥象石。稍遠處,數峰亭亭玉立。寺東側的“獅子峰”,西側的山峰上有“菩薩打座”、“神猴摘仙桃”、“豬八戒背媳婦”等奇石,寺南面的“高僧講經”……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寺東側是大珠山水庫。一汪碧水繞古寺,古寺更顯得靈秀。遊人在這裏執竿垂釣,釣水中遊魚,也釣水中的山色雲影。
  麻衣庵
  從石門澗逆溪水往山上走,過鰲魚石、剪子峰,來到麻衣山前,這裏有麻衣庵的殘垣。據民國年間的《增修膠志》記載,晉代的陳仲舉、元代的張清源、明代的趙麻衣等名士曾在這裏隱居過。庵後的峭壁上,有一懸空石室,室門鑿造得很精緻,門高兩米,頂為孤形,有石門框和石雕門檻。在離石室前約3米處有刻有蓮花圖的蓮花石。《增修膠志》記載,在石室與蓮花石之間古有鐵板橋連接,人可攀石蹬上蓮花石通過鐵板橋進石室。石室東側的山壁上刻有“雲逍庵”三字。石壁上還有李慶道等人署名的“玉泉觀旨緣”石刻,又有元代大德四年(1301年)孫榮題寫的“太清岩”刻字。庵東側有 “飛來石”,石前額刻“朝陽洞”三字。庵前有“說法石”,在說法石下,有一石碾底,透出過去這裏的人間煙火氣息。庵西側的高處有一平臺,條石砌的建築基礎依然很規整。志書上和民間都說過去這裏建有“望海樓”。
  朝陽洞
  從麻衣庵前沿一條麯折的小徑往東南方向走去,到大砦頂西坡,踏一條石鋪小路前行不遠,便會看見一道石門口,門枕、安門的石窩和門檻俱在。這就是朱朝洞。跨進門口,裏面是由遮天蔽日的巨石圍成的院落。在院內東側,有許多巨石相摞相疊,扣合成一洞,深不可測。遊人探幽到此,會有探到了大珠山幽境深處的感覺。
  大珠山石窟
  大珠山在古代有過佛教興盛的時期。山中有石門寺、墓塔林、麻衣庵殘垣、地藏庵、菊花庵、磨鐵庵等遺跡。傳說山中有石窟99座之多,現保存完好的有夾溝南山石窟、夾溝西山石窟和石屋子溝石窟3處。大珠山的石窟在山東各地遺存的石窟中獨具特點,引起佛教學術界的重視,不少學者饒有興致地前來探訪和研究。專傢考察後,認為這3座石窟都是隋唐時期建造的,還有的說屬北齊時代所作。
經濟建設
  在青島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緊緊依靠全市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群衆,立足建設青島西海岸都市新區目標定位,牢固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突破縣域經濟發展框架模式,大膽探索實踐,改革創新突破,經濟社會實現快速協調發展,三個文明建設呈現許多新亮點。全市完成國內生産總值390.06億元,可比增長16.8%,一、二、三産業比例為8.08:60.54:31.38;全轄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65億元,增長33.5%;農民人均純收入7373元,增長13.95%。2009年,經濟綜合實力居全國最發達百強縣(市)第19位。
區位優勢
  膠南市處山東半島西南隅,膠州灣畔。南臨黃海,北靠膠州市,東接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鄰諸城市、五蓮縣和日照市。東北西南斜長79.25公裏,東西寬62.36公裏,總面積1846平方公裏。交通四通八達,204國道和泰薛公路省道在城區交會,同三高速公路在膠南設5個出口和1個互通式立交,青島海濱大道穿越膠南。物流便捷,距青島流亭機場70公裏,距青島前灣港20公裏。
  城區位於縣境中部、靈山灣畔,三面低丘環抱,東南瀕海。城區規劃面積284平方公裏,建成區面積29平方公裏,人口20萬人。
投資環境
  軟環境既是生産力,更是核心競爭力,膠南市政府非常重視軟環境建設,努力為外商營造一個優越的投資環境,服務部門實行“首問負責製”,提出了“客商負責院內的事,服務部門負責其他一切事”的理念。膠南市已連續六年實現外商“零投訴”,連續十六年被評為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膠南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負責指導、協調對全市外資企業生産經營與服務工作,重點為外商提供以下服務:
  1、前期審批項目“一條竜”服務(包括項目審批、註册、銀行開戶、稅務登記、海關備案等)。
  2、中期在建項目全方位服務。
  3、後期投産項目經常性服務。
  4、發放“緑色通道證”,在就醫、旅遊、車輛通行等八個方面給予外商特殊待遇。
  5、提供政策、科技、經濟信息咨詢服務,並協助企業落實可享受的各項優惠政策。
  6、協助企業疏通資金渠道,建立銀行與企業關係,聯繫風險投資,提供貸款渠道。
  7、堅持與外企協會的聯席會制度、定期走訪外企制度和對外商日常接待制度。
  8、對1000萬美元以上、8000萬人民幣以上及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實行 “緑色通道”服務制度。
近義詞
膠南
相關詞
????業公司????業????務局地理山東省行政村地名村莊
包含詞
膠南市????務局膠南市中醫院
膠南市人民醫院膠南市第十中學
膠南市第七中學膠南市第六中學
膠南市第八中學膠南市第三中學
膠南市第二中學膠南市實驗小學
膠南市東風小學膠南市博文中學
膠南市武術協會膠南市職業三中
膠南市第一中學膠南市人民法院
膠南市第五中學膠南市雲閣飯店
膠南市交通賓館膠南市利群飯店
膠南市正骨醫院膠南市新世紀小學
膠南市泉城大酒店膠南市婦女童裝廠
膠南市婦幼保健站膠南市衛生防疫站
膠南市金鑫針織廠膠南市珠峰針織廠
膠南市銀河服裝廠膠南市寶山鎮中心中學
膠南市張傢樓鎮中心中學膠南市大村鎮中心小學
膠南市膠河經濟區中心小學膠南市六汪鎮墨得水小學
膠南市泊裏鎮董傢口小學膠南市海青鎮中心中學
膠南市泊裏鎮中心中學膠南市膠河經濟區中心中學
膠南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膠南市泊裏鎮信陽中學
膠南市琅琊鎮中心中學膠南市六汪鎮中心中學
膠南市理務關鎮中心中學膠南市大村鎮西南莊小學
膠南市寶山鎮子奇小學膠南市大村鎮茂甲小學
膠南市六汪鎮花溝小學膠南市大場鎮柳溝小學
膠南市藏南鎮中心小學膠南市香港回歸希望小學
膠南市大場鎮朗訊小學膠南市大場鎮中心中學
膠南市實驗小學濱海分校膠南市大場鎮中心小學
膠南市泊裏鎮菜園小學膠南市海青鎮大嶺小學
膠南市琅琊鎮吳傢村小學膠南市王臺鎮田傢窯小學
膠南市琅琊鎮營房小學膠南市泊裏鎮中心小學
膠南市王臺鎮馬連小學膠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醫院
膠南市張傢樓鎮寨裏中學膠南市藏南鎮中心中學
膠南市王臺鎮中心中學膠南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膠南市信陽鎮工藝品廠膠南市銀塔工藝品廠
膠南市第二人民醫院膠南市第六人民醫院
膠南市第三人民醫院膠南市第四人民醫院
膠南市皮膚病防治站膠南市膠河經濟區衛生院
膠南市疾病控製中心膠南市綉乾工藝品有限公司
膠南市靈山衛糧所飯店膠南市海青鎮永勝飯店
膠南市信陽鎮環城飯店膠南市泊裏糧所飯店
膠南市王臺利民飯店膠南市積米崖港商場飯店
青島膠南市雙利賓館膠南市兩河靈海大酒店
膠南市大珠山糧所飯店膠南市市美糧所飯店
膠南市糧油加工廠附設飯店膠南市藏南糧所飯店
膠南市隱珠糧所飯店膠南市外貿康盛針織廠
山東省膠南市皮革機械廠膠南市飛竜服裝製造公司
膠南市婦女兒童服裝廠青島膠南市吉利服裝廠
膠南市旅遊工藝美術公司膠南市紡織機械廠二分廠
膠南市第五紡織機械配件廠山東膠南市園林紡織機械廠
膠南市華青紡織機械廠膠南市紡織機械配件廠
膠南市百興工業總公司膠南市王臺紡織機械輔機廠
青島膠南市青大紡織機械廠膠南市青華紡織機械廠
膠南市鑫源紡織機械配件站膠南市第一工藝品廠
膠南市膠河經濟區後立柱小學膠南市珠山街道辦事處曹戈莊小學
膠南市膠河經濟區西下泊小學膠南市珠海街道辦事處桃園路小學
膠南市靈山衛街道辦事處趙傢廟小學膠南市濱海街道辦事處中心小學
膠南市隱珠街道辦事處中心小學膠南市珠海街道辦事處大溧水小學
膠南市濱海街道辦事處中心中學膠南市鐵山街道辦事處中心中學
膠南市積米崖港區靈山島中學膠南市鐵山街道辦事處中心小學
山東省膠南市崔桂璇希望小學膠南市靈山衛街道辦事處中心中學
青島膠南市技校紡織配件供應站膠南市精達紡織機械配件供應站
膠南市百興工業總公司原膠南市王臺紡織機械輔機廠膠南市第三紡織機械工具廠經營部
膠南市聯社工業品總公司紡織配件分公司膠南市北紡織機械專用配件廠
膠南市膠河經濟區成人教育中心膠南市華瑞紡織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膠南市通用紡織機械有限公司膠南市市北紡織機械專用配件廠供應站
膠南市王臺中心紡織機械配件廠中央農業廣播學校膠南市辦公室
膠南市糧油供應公司新華飯店膠南市飲食服務公司膠南賓館
膠南市蔬菜副食品總公司東風飯店膠南市飲食服務公司迎賓飯店
膠南市飲食服務公司膠南飯店膠南市進出口總公司工藝品廠
膠南市第三職業中學工藝美術製品廠膠南市王臺第一紡織機械配件廠
膠南市王臺中心紡織機械配件廠供應站膠南市發達紡織機械配件器材有限公司
青島膠南市富星鞋業有限公司膠南市王臺鎮中紡織機械配件廠
分類詳情
張開寶山鎮張開泊裏鎮張開大場鎮張開隱珠街道張開靈山衛街道
張開鐵山街道張開琅琊鎮張開濱海街道張開大珠山鎮張開張傢樓鎮
張開藏南鎮張開海青鎮張開理務關鎮張開大村鎮張開六汪鎮
張開鐵山鎮張開王臺鎮張開珠山街道張開珠海街道張開紅石崖鎮
隱珠鎮靈山衛鎮膠南經濟技術開發區
靈山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