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面積】1120平方千米
【人口】56萬(2001年)
【代碼】371523
【郵編】252100
【駐地】茌平鎮
【區劃】設6個鎮和16個鄉.807個自然村
茌平縣位於魯西平原,聊城市東部.東臨齊河縣.南連東阿縣,西靠聊城.臨清市,北與高唐縣接壤.縣境南北長43.5公裏,東西寬46.3公裏,總面積1116.9平方公裏.縣城距市政府所在地聊城35公裏,至省會濟南80公裏.即將建成通車的邯(鄲)濟(南)鐵路經王老鄉.茌平鎮.溫陳鄉.博平鎮,並在縣城設客.貨站;309國道.濟(南)館(陶)高速公路和105國道橫縱交叉過境;以縣城為中心的縣鄉村公路交通網絡已經形成.
茌平縣設6個鎮和16個鄉.807個自然村.全縣總人口達60萬餘人.全縣屬溫濕帶大陸性季風區半幹旱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溫度適宜,雨熱同步,幹濕季節變化明顯.生物資源種類繁多.主要糧油作物有小麥.玉米.𠔌子.大豆.高粱.地瓜.棉花花生.油菜等20多種;蔬菜和瓜類主要有白菜.韭菜.芹菜.菜花.茄子.青椒.豆角.大蒜.大蔥.蘿蔔.黃花菜.黃瓜等40餘種.動物資源有40餘種.200多個品種.
茌平縣的名優土特産有大棗.茌梨.黃花菜.十孔藕等.圓鈴大棗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素以個大.核小.脆甜味美而出名,歷史上為貢品.經熏製而成的烏棗,宋代即遠銷東南亞等地,今銷往20多個國傢和地區.棗汁.棗脯.棗茶等大棗係列産品市場暢銷.
改革開放使茌平的各項事業迎來了興旺發達的“黃金時代”。勤勞智慧的茌平人民,辛勤勞作,奮力開拓,使這方熱土農業富足、工業發展、商貿興勝、科技進步、文化繁榮,古老而年輕的茌平正朝着小康的目標邁進! | | 371523 | | 茌平縣地處魯西平原,總面積1117平方公裏,轄6鎮8鄉2個街道辦事處,810個行政村,56萬人口,現屬山東省聊城市,係山東省改革開放試點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茌平秦時置縣,因縣境在“茌山之平陸”而得名,是戰國時期高士魯仲連、唐初名相馬周、宋代醫學家成無己、清代畫傢董立元等歷史名人的誕生地。境內有著名的尚莊大汶口文化遺址、教場鋪竜山文化遺址、孔子回轅處、魯仲連祠等名勝古跡,展示了古老璀璨的文明史。
茌平縣資源充裕,物産豐富。縣域屬暖溫帶大陸季風區半幹旱氣候帶,氣候適宜,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全縣沃野平疇,總耕地108萬畝。淡水資源充足,水利條件便利。全縣有價值的生物資源多達700多種,是國傢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蔬菜、林果、畜禽生産基地和農副産品深加工出口基地,名優特産聞名遐邇,特別是圓鈴大棗為歷代貢品,以其獨特的醫療保健效果暢銷十幾個國傢和地區,已開發出棗汁、棗泥、棗醬、棗飲品等20多種係列産品。另外,魯西黃牛、南蓮池十孔藕 、黃花菜、香椿菜,以及剪紙、草編 、柳編 、條編等工藝品也久負盛名。 同心協力建設鋁城棗鄉,與時俱進實現跨越發展。茌平的國內生産總值連續兩年以高於17%的速度增長,特別是工業更是以年均35%的速度超常規發展,我們將以打造東方鋁城、開發魯西棗鄉為重點,力爭5年內跨入全省經濟強縣行列。 | | 茌平縣轄2個街道、6個鎮、8個鄉:振興街道、信發街道;樂平鋪鎮、馮官屯鎮、菜屯鎮、博平鎮、杜郎口鎮、韓屯鎮;洪官屯鄉、肖莊鄉、賈寨鄉、韓集鄉、廣平鄉、鬍屯鄉、溫陳鄉、楊官屯鄉。 | | 縣城及歸屬的演變
茌平古為夷地。夏、商屬兗州,西周屬齊國,秦朝建立後實行郡縣製,置茌平縣。因縣境在“茌山”(今樂平鎮教場鋪村西北金牛山)之平陸,故名茌平。 茌平自秦置縣以來,隨着黃河的多次改道,曾三移縣城,數易歸屬。 自秦朝設置茌平縣,一直到東晉初年(公元318年)五百多年的時間裏,縣城設在今韓集鄉的高垣墻村。 自東晉初年(公元318年)到南北朝時期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二百多年的時間裏,縣城遷至今樂平鎮的土城村,又稱鼓城,布鼓城,陽城等。 公元551年至公元581年,茌平縣並入聊城。 從隋朝開黃初年(公元581年)至唐朝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縣城設在今杜郎口鎮駐地杜郎口村,名興利鎮。 公元634年至公元1130年,茌平縣再次並入聊城。公元1130年(金朝天會八年),偽齊皇帝劉豫復置茌平縣,建縣城於今址,一直延續至今。 元、明、清朝茌平均屬東昌府管轄。民國二十六年隸屬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9年2月日軍侵入茌平,國民黨縣政府流亡。1940年元月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魯西北行政委員會。1945年九月茌平解放,屬冀魯豫區第六專署(運東專署)。1949年8月屬平原省聊城專署。1952年12月歸山東省聊城專署。現屬聊城市。
行政區劃演變
茌平秦置縣後,下設鄉、裏,自漢到元沿用。元代分五鄉,明洪武分9裏,清宣統年間分7區,領42裏。1933年分七區,轄282鄉、鎮,588村。1940年1月抗日民主縣政府成立後轄七個區,1945年解放後仍7個區。1947年6月劃為12個區,1949年10月並六區,包括城關、廣平、卅裏鋪、杜郎口、馮屯、琉璃寺。1956年3茌博合縣,琉璃寺區劃歸高唐,西南十六村劃歸聊城縣後,設9區,有城關、博平、韓屯、菜屯、賈寨、楊屯、卅裏鋪、杜郎口、馮屯。1958年1月撤區並鄉,設21鄉;9月並為11個公社;12月東阿北五社(古官屯、陳集、高集、牛角店、銅城)並入,為16個公社。1961年6月東阿五社回歸,11社。1962年12月改為11個區,有城關、博平、韓屯、菜屯、賈寨、楊屯、廣平、卅裏鋪、杜郎口、馮屯、鬍屯54個公社。1971年2月撤區,設19個公社,新增王老、赫集、韓集、趙官屯、丁塊、溫陳、肖莊、洪屯八社,轄76個管區。1984年8月將社改鄉、鎮、縣轄茌平、博平、馮屯、樂平鋪、菜屯、杜郎口等6鎮(杜郎口1996年撤鄉改鎮),趙官屯、韓集、廣平、丁塊、大桑、楊屯、洪屯、賈寨、肖莊、韓屯、張營、溫陳、鬍屯、王老、赫集、孫橋等16鄉,804個行政村,1054個自然村。2006年,茌平縣轄振興、信發2個街道辦事處,博平、馮屯、樂平、菜屯、杜郎口、韓屯6鎮,鬍屯、廣平、韓集、肖莊、洪屯、賈寨、楊屯、溫陳8鄉。
一,"茌平縣"語源簡析
"茌平縣"一詞屬於漢語政區地名,其標準讀音為"Chípíng Xìan".它所指代的縣級行政區域(地名實體),位於山東省西部.地處北緯36°22′~36°45′,東經115°54′~116°24′.東鄰齊河縣,西接聊城市東昌府區,臨清市,南連東阿縣,北靠高唐縣.面積1120平方公裏,人口57.26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地茌平鎮,在省會濟南西方向75公裏處.為聊城市轄縣。
"茌平"這個地方詞語和"茌平"境內的聚落地名群,都是在茌平縣地域文化的環境中形成,發展和演變的,從而造就了"茌平"語詞及其他地名群的語源特徵和文化內涵.茌平地名語詞文化,為我們瞭解和研究茌平縣地域文化提供了綫索。
二,茌平縣政區沿革簡況
茌平縣歷史悠久,夏商時代屬兗州,周屬齊地,秦行郡縣製,置茌平縣,屬東郡治茌平.因縣境在茌山之平地,故名茌平.公元9年(新始建國元年),改茌平縣為功崇縣.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復稱茌平縣,屬兗州部濟北國.北齊並入聊城縣.隋初,復置縣,屬貝州清河郡.隋末並入聊城縣.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析聊城復置茌平縣,屬河北道博州.公元627年(貞觀元年)並入聊城縣.公元1130年(金天會8年)復茌平縣治今城,屬山東西路博州.元時屬東昌路,明清屬東昌府.1914年,改屬東臨道.1928年,屬山東省.1937年屬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1月,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茌平屬魯西區第四專署.1941年9月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第十九(運東)專署.1943年1月改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第十六(泰運)專署,1945年5月,屬冀魯豫第一專署,1946年11月,屬冀魯豫行署第六專署.建國初期,屬平原省聊城行署,1952年11月,屬山東省聊城地區(現聊城市)至今。
茌平縣自秦建縣以來,隨着黃河故道的變遷,縣城屢次遷徙.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縣城在今韓集鄉高垣墻村;晉末南北朝時期,縣城在今樂平鋪鎮土城村;隋唐初期,縣城在今杜郎口鎮杜郎口村;唐宋時期,將茌平縣並入聊城縣.金朝天會年間,齊王劉豫復置茌平縣,建縣城於今城.博平漢置縣,縣城在博陵邑,即今賈寨鄉官張村村南的博平舊城.宋仁宗景佑年遷縣城於寬河鎮,即今博平鎮.在隋唐和宋朝,博平屢次與靈縣,聊城,清平縣分合.元明清至建國初為縣.1956年,博平縣並入茌平縣至今。
三,茌平縣地名語詞特徵
茌平縣這個"千年古縣",地傑人靈,輾轉沿革,繁衍至今,遍布着古今各類地名兩千多條,境內地名的形成,演變和詞語等都具有鮮明的特色。
茌平古老的地名較多.茌平縣城三次遷徙,除公元9年(新始建國元年)更名茌平縣為功崇縣,"茌平"之專名,時代傳承,沿用至今,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由於茌平古縣歷史悠久,决定了境內地名多具有古老的特徵.經過對全縣1054個自然村的考證,統計,有122個自然村名無據可考,占全縣1054個自然村的11.6%,600年以上的有865個自然村,占自然村總數的81.6%,百年以上的有67個自然村,占自然村總數的6.7%。
從村名語詞上看,呈現深厚的地名文化
望魯店
茌平縣馮官屯鎮有個叫望魯店的村.據傳春秋時期,齊人高士魯仲連在此居住,後來,孟子造訪魯仲連,行到劉集店中病倒,瞭望魯仲連故居許久,不及而返.由此得名望魯店.村中有魯仲連祠,村東北有魯仲連墓和碑。
還駕店
在茌平縣韓屯鎮有個村叫"還駕店",相傳後唐明宗帶領許多官兵來到此地,分散屯兵紮營.故附近有"三屯八營"之村.即韓屯,鵝屯(現演變羅屯)郗屯;夏營,蠻營,司營,張營,馮營,袁營,郎營,蘆營.後有人附會明宗還駕於此,故名還駕店。
算子李
茌平縣肖莊鄉有個村叫算子李,相傳元朝初李從清平縣軍鬍李遷至立村李莊,李因算學馳名,元帝建國後,皇帝選李任郵分子刺使,後升任平章政事(副宰相)兼管田賦稅收,國傢財政收支,每次朝廷查問李對答如流,收付分毫不差,在任十多年沒有半點虧空,朝廷稱他算子李,誥愛光祿大夫,村名也隨着李的封號更村名算子李。
劉神仙
洪武年間,劉遵,劉仁兄弟二人,從山西洪岡縣遷至立村,劉遵忙於開荒種地,劉仁因在山西老傢跟父親採藥行醫學了不少祖傳秘方,劉仁到茌平後,見到這裏經過金元之亂和瘟疾傳染的凄涼景象,便决心深鑽醫學,曾多次離傢到深山採藥,煉製成丹,丸,散,膏,背藥葫蘆到處為人治病,分文不收,而其效果如神,百姓稱他劉神仙.這便是劉神仙村之來歷。 | | (一)區域地理特徵
1.地形
茌平縣位於黃河下遊魯西平原,西南距聊城35公裏.因黃河多次在境內的改道中衝積,形成微度起伏的崗,坡,窪相間地貌,屬黃河衝積平原,茌平地勢以黃河流嚮,自西嚮東北傾斜,最高點海拔35米,最低處海拔26.5米,平均坡 聊1/15000,土壤深厚,沙黏相間,地質較均勻.1984年,土地普查,總面積167.5萬畝,其中耕地121.6萬畝,占總面積的72.6%,人均2.26畝,高於全省人平均土地水平.地貌特徵分為九種類型,即:河灘高地,新决口扇形地,高坡地,平坡地,窪坡地,淺平坡地,沙崗地,河質河槽地和碟形窪地.
2.水文
茌平境內有徒駭河,馬頰河,趙牛河,管氏河,馮氏河,四新河,茌新河,茌中河,西新河,老徒駭河,七裏河,德王河,小運河及普濟溝.位地形均為西南東北流嚮.據《中國江河水係圖》標準,徒駭河,馬頰河為海河水係.其餘屬支流.西新河,老徒駭河,茌新河,茌中河在境內直入徒駭河;七裏河在高唐入徒駭河;管氏河,四新河在禹城縣境內入擔救河,德王河在境內西北隅出境入馬頰河.境內河流主要承擔上遊和境內徑流排水,流量達4億立方米.徒駭河,趙牛河,管氏河,七裏河,馮氏河建有攔河閘.可攔蓄雨水和黃水,用於灌溉,其他河流汛過幹涸.茌山
3.資源
茌平自古至今,生物資源豐富,境內有經濟價值的生物資源有700餘種,現存有價值較高的動,植物資源主要有: 動物資源(不含傢畜,傢禽)獸類有:狐狸,黃鼠狼,狸,獾,刺蝟,野兔,蝙蝠等;禽類有:喜鵲,灰喜鵲,鵪鶉,麻雀,烏鴉,貓頭鷹,布𠔌鳥,燕子,食蟻鳥,山雀,白眼等;魚類有:鯉魚,鯽魚,白鰱魚,草魚,鱔魚,鯽花魚,鯰魚,黃介魚,泥鰍等;蟲類有:蚯蚓,螳螂,蜘蛛,蜜蜂,蟈蟈,蟬等.杜郎口一帶有黑蛇可入藥. 植物資源(不含農作物)喬木類有:毛白楊,雜交楊,刺槐,國槐,臭椿,香椿,柏,桑,棘等;灌木類有:紫穩槐,怪槐,杞柳,紅荊條,白柳等;果樹類有蘋果梨,杏,桃,椹子,山楂等.
(二)經濟概況
茌平縣經濟發展速度快,效益高,城鄉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民生活大大提高.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政通人和,百業俱興.以20傢竜頭企業,帶動了實施"億元企業"提升工程,由20 傢億元企業已擴大到30,形成了"億元企業"族群.其中,國傢名牌企業4個,省級名牌企業8個.2005年來,全縣總産值達到77億元,總收入達到6.45億元,財政收入2.4億元,在全市名列前茅. "十一五"期間,茌平縣委,縣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帥全局,實施工業強縣,加速城鎮化進程,服務業崛起和新農村建設四大戰略,實現進入全省30強縣,全國百強縣,撤縣設市三大目標,努力建成全國衛生城,全國園林城,環境模範縣.一是突出發展主題,增強縣域綜合實力.二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經濟社會步入科學發展的新軌道.三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進步.四是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活動.五是高度重視社會事業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茌平火車站(三)地理景觀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茌平大地留下了衆多的文化跡址,使茌平的歷史文化和地埋文化,彪炳於世.茌平大地處在黃河中下遊衝積平原,四五千年的歷史.茌平人民勤勞智慧,從原始的捕魚,打獵到文明時代的釀酒,農牧,飽嘗了大自然的風雪雨露,熟知茌平地理寶藏,便知茌平酒泉.《茌平縣製》記載,茌山有三中,取之釀酒,甘美異常.歷代所引四方遊客,官吏,文人,詩傢,墨客,償酒賦詩,大作成章.清朝翰林王曰高有詩曰:"甘泉自昔慕如澠,今得茌巔勝事增,饒有中山千日醉,詎疑北壑萬層冰."大詩人張金譯詩云:"有人誰不愛春泉,況是警林夕照天.漫然玉壺無處天,麯生風味在茌巔."
(四)名特土産
圓鈴大棗
又名紫鈴,鈴棗,圓紅,因鮮果形似圓鈴,故名."圓鈴大棗"以個大核小,皮薄肉厚,糖多味甘,營養豐富,脆甜味美可口名聞遐邇,與肥桃養譽天下. 茌平"圓鈴大棗"距今有3000餘年的栽培歷史,世稱"博棗"與"肥桃"譽天下,一直被封建帝王列為上等貢品,歷史上曾有"百果之冠茌博棗"諸稱.史書記載"博棗樹為茌邑最盛之林木,而其産量為全邑之冠",從明清,"圓鈴棗"製成的烏棗暢銷江南及港澳.建國後,1957年,中國青年代表訪問蘇聯時,特從茌平選取出70株"圓鈴棗"樹苗贈送蘇聯人民.1970年9月,國傢把20株"圓鈴棗"樹苗,贈送阿爾巴尼亞.此後,"圓鈴大棗"作為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被陸續贈送到亞洲,歐洲的一些發展中國傢,搭起了一座座友誼的橋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茌平縣委,政府將"圓鈴大棗"作為振興茌平經濟的拳頭項目,發展迅猛,先後被國傢林業部省人民政府定為"大棗生産基地","圓鈴棗之鄉"及"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等稱號."圓鈴大棗"係列産品有:紅棗,醉棗,烏棗,蜜棗,阿膠琥珀棗,棗花蜜其營養價值歷有"一日三棗,長生不老","五穀加大棗,勝似靈芝草"之說,其藥力:健胃養脾,補中益氣,止咳潤肺,生津潤喉,鎮靜保肝,養血養顔等,另有樹葉,花,果,根,刺及木材均可入藥,棗實,棗仁,棗葉,棗樹皮均可療效。 | | 齊國高士---魯仲連
魯仲連(約前305~前245) 戰國時名士。亦稱魯連。今茌平人。善於出謀劃策,常周遊各國,為其排難解紛。趙孝王九年(前257),秦軍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迫於壓力,魏王派使臣勸趙王尊秦為帝,趙王猶豫不决。魯仲連以利害說趙、魏兩國聯合抗秦。兩國接受其主張,秦軍以此撤軍。20餘年後,燕將攻占齊國的聊城。齊派田單收復聊城卻久攻不下,雙方損兵折將,死傷嚴重。魯仲連聞之趕來,寫了一封義正辭言的書信,射入城中,燕將讀後,憂慮、懼怕,遂拔劍自刎,於是齊軍輕而易舉攻下聊城。趙、齊諸國大臣皆欲奏上為其封官嘉賞。他一一推辭,退而隱居。《漢書•藝文志》載有《魯仲連子》14篇,今佚,僅有清朝馬國翰輯本。
魯仲連,又名魯仲連子,魯連子,魯仲子和魯連,是戰國末年齊國稷下學派後期代表人物,著名的平民思想傢、辯論傢和卓越的社會活動傢。魯仲連的生卒年月不見史籍,據錢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魯仲連的籍貫亦不可考,司馬遷在其《史記》中僅記為“齊人”。據後人考證,魯仲連是今天聊城市荏平縣王老鄉望魯店人。根據《史記》《戰國策》《太平御覽》等史籍中關於魯仲連事跡記載綜合考察,魯仲連一生的活動軌跡大致是這樣的:生於聊城,學於臨淄,隱居於今桓臺、高青錦秋湖附近,遊於趙,死於今高青縣高城鎮。 幼時的魯仲連在稷下學宮曾從師徐劫,專攻“勢數”之學。因為他勤學善思,博聞強記,所以頗為老師喜愛。尤其是他思維敏捷,口若懸河,很小即以辯纔聞名遐邇,為時人青睞。當時的齊國人都津津樂道於他十二歲駁倒田巴以及三次責難盂嘗君的故事。
田已是稷下學宮赫赫有名的辯士,曾“毀五帝,罪三王,訾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服千人”,但十二歲的魯仲連卻以“堂上之糞不除,郊草不蕓;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闡明了“人應該先急後緩”的道理,告誡他“急者不救,則緩者非務”,“夫危不能為安,亡不能為存,則無為貴學士矣”,提醒他國傢危機四伏,形勢緊急,那種為辯而辯,脫離實際的辯論是毫無意義的,“有似梟鳴”,和夜貓子叫沒什麽區別。最後田巴在魯仲連強有力的駁斥下心悅誠服,不但當着徐劫的面誇魯仲連是“飛兔驃裊”似的絶世英才,而且杜口易業,終身不復談。(事見《太平御覽》464)
魯仲連在臨淄稷下學宮期間,與盂嘗君田文過從甚密。《戰國策》和《太平御覽》裏記載了他與盂嘗君言語交鋒的三個故事。
一是在《齊策三》,魯仲連規勸孟嘗君勿逐捨人。魯仲連先是舉了在一定情況下猿猴不如魚鱉,騏驥不如狐狸,曹沫不如農夫的例子,然後闡明“故物捨其所長,亡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的道理,告訴孟嘗君人各有所長,各有其短,用人的關鍵在於用其長而不用其短。自己不會用人,反而說人傢無纔並遺棄人傢,這叫“不肖”和“拙”,並且指出了遺棄人才會樹敵招禍的危害。最後,孟嘗君聽從了魯仲連的勸告,沒有驅逐捨人。
二是在《齊策四》,魯仲連譏諷孟嘗君非好士。魯仲連先用“雍門養椒亦,陽得子養”的例子反襯孟嘗君養土的虛偽和吝嗇,批評孟嘗君薄上、賤士的做法,待孟嘗君狡辯不是自己薄士,而是士今不如古之機,又用孟嘗君厚待所有的馬結果終得良馬,厚待所有的妃子結果終得美女的事實,類比出“應該厚待所有的士以求賢才”的觀點,提醒孟嘗君應該普遍提高士的待遇,平等真誠的對待士,衹有這樣,才能真正得到象古士那樣的賢才。
三是在《太平御覽捲184》,魯仲連與孟嘗君談論“勢數”之學,魯仲連深得徐劫勢數真傳,不但理論上爐火純青,而且實踐上運用自如。他在跟孟嘗君講勢數時,沒有從理論到理論,而是深入淺出,形象直觀的用“關門”這一日常行為做例子,簡明扼要的點明“彼所起者非舉,勢也;彼可舉然後舉之,所謂‘勢數’的本質,很準確通俗地嚮一個外行人解釋了勢數。
應該說,在魯仲連的早期活動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談鋒機警的“辯士”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辯士有着較為明顯的差別。稷下學宮中的“天口駢”田駢、“談天衍”鄒衍等人大多務虛談玄,鬥嘴詭辯,將個人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揮到盡致,而魯仲連則註意理論聯繫實際,為現實而辯,為國事而辯。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位卑未敢忘憂國”,不把愛國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將自己的辯纔直接應用到幫助田單收復失地,光復齊國的鬥爭實踐中。
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橫掃齊國,半年內攻下齊七十餘城,除莒和即墨兩城外,齊國廣大地區慘遭淪陷。五年後,即墨守將田單率軍民衆志成城,頑強抵抗,以火牛陣大敗燕軍,並乘勢以摧枯拉朽之勢進行了戰略大反攻,“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就在復國形勢一片大好之機,距魯仲連居住地不遠的狄邑(今高青縣高城鎮)成了田單難啃的硬骨頭。在攻打狄邑之前,魯仲連斷言田單短期內攻不下狄邑,結果魯仲連的話不幸言中,狄邑三月不剋。田單既苦惱又奇怪,就去嚮魯仲連請教。魯仲連直言相告田單,過去在即墨時是“將軍有死之心,而士卒無生之氣”,上下一心,同仇敵;而現在呢,隨着地位、境遇的變化,田單“黃金橫帶”,衹顧養尊處優,“有生之樂,無死之心”,不再身先士卒,不再不怕犧牲了,所以小小狄邑就成了“攔路虎”,久攻不下。田單聽了魯仲連切中要害的分析後,恍然大悟,回去後親臨戰陣,揮旗擂鼓,一舉就攻剋了狄城。過了不久,田單勢如破竹,一直打到魯仲連的故鄉——聊城城下。由於燕國大將負隅頑抗,垂死掙紮,田單攻城很不順利。正一籌莫展之機,魯仲連來了。因為魯仲連精通勢數,對當時齊、燕兩國的局勢和燕將的性格、心理分析透徹,把握準確,所以魯仲連提筆給燕國大將寫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裏,以“攻心為上”,“擒賊先擒王”。在這封信中,魯仲連先是結合齊、燕兩國的局勢,諄諄告誡燕將死守孤城是非忠、勇非智;又站在燕將的角度上,分析歸燕、降齊的不同好處;最後又用曹沫和管仲的例子指出“行小節,死小恥”是不明智的做法,勸誘燕將以“小節”而成“終身之名”,以“小恥”而立“纍世之功”,放棄聊城。結果,魯仲連說到心坎裏的一番話令燕將心服口服,罷兵而去。就這樣,魯仲連用語言攻下了聊城,一箭書退敵百萬兵,創造了中國軍事史和論辯史上的奇跡。(事見《戰國策•齊策六》)
從魯仲連幫助田單攻狄、復聊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魯仲連不僅僅是聰慧過人、才智非凡的語言大師,不僅僅是善於排患解難、解人締結的及時雨和熱心腸,而且更是一個急公好義、有着強烈愛國思想和社會責任感、救民於水火的平民愛國者。他生於聊,居於狄,對聊城人民和狄邑人民感情深厚;他生逢國傢敗亡、山河破碎的亂世,對光復祖國充滿期望;是他兩次出山,助田單一臂之力的心理內因。
魯仲連不僅在破燕復齊的進程中出奇謀,立奇功,為光復祖國做出了傑出貢獻,而且在當時的國際外交舞臺上,也能時刻以齊國利益為重,扶危濟睏,仗義執言,一展齊國高士的風采。其中“痛斥辛垣衍,義不帝秦”的事跡廣為後世傳頌。
據《戰國策•趙策三》和《資治通鑒》的記載,周赦王五十七年(前258年),秦為了達到稱帝的目的,擴張疆土,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魏安王得到這個消息後急忙派大將晉鄙火速馳援趙國。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趙,寫信恐嚇魏王,揚言誰救趙先攻擊誰。魏王收信後救趙决心發生動搖,命令晉鄙留兵於鄴(河北滋縣南;另一說是湯陰)。既擺出救趙的姿態,又不敢貿然采取行動。他還派魏將辛垣衍秘密潛入邯鄲,想通過趙相平原君趙勝說服趙孝成王一起尊秦為帝,以屈辱換和平,以解邯鄲燃眉之急。平原君在內憂外患災禍頻仍的情況下,亂了方寸。正在這緊急關頭,在趙國遊學的魯仲連出現了。應該說,魯仲連做為一個齊國人在強秦圍困下的邯鄲城中出現,並非歷史的偶然。因為強秦圍困邯鄲的目的是為了稱帝,而秦稱帝對齊國的國際地位極為不利。如果秦稱帝,其他五國再一歸附,齊國的滅亡之日就屈指可數了。魯仲連通曉“勢數”,深諳國際力量的變化給齊國帶來的後果,於是他挺身而出,為了齊國的利益拼死一辯。在平原君趙勝的引薦下,他見到了辛垣衍。首先,他直截了當、一針見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質:“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聲明自己寧可“赴東海而死”也决不為之民,在魏國人面前顯示了齊國人不畏強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繼而具體指明了救趙的策略——迅速組建魏燕齊楚同盟,聯合起來救趙擊秦。當辛垣衍聲稱魏國不想救趙時,魯仲連舉了“齊威王生而朝周,死則叱之”的例子力陳秦稱帝之害。周天子活着的時候,齊威王年年朝拜,不管周“貧且微”,也不管“諸侯莫朝”,可謂是忠誠之至,盡了臣子之禮;可周天子死的時候,僅僅因為齊國的使臣去晚了點,周的使臣就親赴齊地,揚言要斬威王。可見,帝和臣的關係是極不平等的,帝對臣的要求是苛刻嚴厲的,帝是“反復無常”的。魯仲連的言外之意是,魏一旦尊秦為帝,必然要喪失國傢自主權,必然要受秦的擺布和苛責,尊秦為帝,對魏國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接着,當辛垣衍說畏秦,並恬不知恥的大放厥詞說秦和魏是主僕關係時,魯仲連先是用歸謬法得出“秦王烹醢梁王”的假設性結論來激怒辛垣衍,後又用紂虐三公、王輕視鄒魯的例子來警示辛垣衍,尊秦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魯仲連說,鬼侯、鄂侯、文王,是紂王的三個諸侯,對紂王是極端忠誠,畢恭畢敬的。可是鬼候把女兒獻給紂王,紂王因為嫌他女兒醜就把他剁成了肉醬;鄂侯替鬼侯說情,講了幾句公道話,結果被紂王曬成了肉幹;文王聽到鬼侯鄂侯的遭遇,僅僅表示了一下同情,嘆了口氣,紂王就把他關進裏一百天,想趁適當的機會殺死他,可見,“帝”從來都是殘暴專橫,蠻不講理的。不管你赤膽忠心也好,不忠誠也罷,衹要稍微違背了他的意願,惹他不高興,他就會對你橫加殺戮,視你為草芥。魯仲連嚮辛垣衍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想告訴辛垣衍,即使就如辛垣衍所言,魏國甘願臣服秦國,秦國也不會放過魏國。你越軟他就越欺負你,直至把你滅亡。魯仲連又說,樂毅破齊後遑遑如喪傢之犬的齊王,就因為有過“東帝”的稱號,便不把魯國和鄒國放在眼裏。明明是亡國之君,到人傢國傢裏避難,卻偏要擺出帝王的威嚴,三喝四,要這要那。魯國人準備用豬、牛、羊各十頭的太牢招待他他都嗤之以鼻,竟然要求魯國國君避開正朝住在外面,交出鑰匙、撩起衣襟、端着幾案在堂下侍候他進餐。鄒國國君剛剛去世,齊王吊唁時,竟讓鄒國人把國君的靈樞從北面移嚮南面,讓他坐北朝南吊唁。魯仲連通過這個例子提醒辛垣衍,魏國假如尊秦為帝,秦就會以帝的身份來苛求、命令魏做這做那,不會再把魏當成平等的諸侯來看待。到那時,魏將不會有尊嚴可言,衹能任人擺布,任人宰割,“秦為刀俎,魏為魚肉”。最後,魯仲連又從魏王和辛垣衍的個人角度有針對性的分析了他們尊秦為帝的下場。如果尊秦為帝,秦國會越來越野心膨脹,肆無忌憚。秦王會安排他的人,如大臣、子女呀進入魏國的宮廷,會慢慢的讓梁王成為他玩弄於股掌之中的傀儡,會架空梁王,使他成為有名無實、完全聽命於秦的“買辦”。而那時的辛垣衍,也會因為他是魏王的心腹而被秦想方設法排擠出朝臣的行列,不再有現在的尊位和榮華富貴。由於魯仲連在連續重複述說尊秦為帝的危害的基礎上,切入了辛垣衍的要害,所以,辛垣衍聽了坐立不安,最後改變了主張,聲稱自己再也不敢妄談尊秦為帝的事了。因而魯仲連的一番既慷慨激昂又含蓄深刻的說辭取得了效果,大獲成功。魯仲連說服辛垣衍後,秦將為之震驚,後撤50裏。再後來,魏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解了邯鄲之圍。平原君想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堅辭不受;又贈給魯仲連千金,魯仲連仍是堅辭不受。最後,棄金錢如糞土,視富貴如浮雲的魯仲連,甩下一句:“對於天下人來說,最可貴的品質,是為人排患解難,卻從不索取回報。如果有所取,那就是商人的勾當,我不願做。”飄然而去。應該說,從整個事件來看,魯仲連表現出了齊之高士的愛國、清廉、仗義的高尚德操,顯示了自己過人的膽識、高超的智慧和鞭闢入裏、簡潔含蓄的論辯藝術,真可謂智勇雙全、德纔兼備。
總而言之,從上述魯仲連的七事,特別是義不帝秦的壯舉,我們可以總結歸納出魯仲連在思想上、人品上、辯術上異於並超出同時代人的地方。
在思想方面,魯仲連是一個融匯貫通、多元並存的綜合體,是稷下學宮百傢爭鳴所結出的碩果和奇果。在他的身上,有縱橫傢的影子,但他的愛國主義立場,毫不利己專門利他的作風,又與蘇秦、張儀背信棄義、貪圖富貴截然相反;他受名傢辯士辯術的熏染,而又能跳出“為辯而辯”的泥沼,理論聯繫實際,身體力行;他有儒傢的仁政、民本思想,但他的“不在其位,亦謀其政”的平民參政意識和徹底摒棄富貴金錢的高土作風又與孔孟之道决不苟同;他受墨傢影響,有很明顯的“兼愛”、“非攻”行為,但行動又遠比墨傢大氣、積極;他隱居海上,有道傢遁世之風,但又不完全歸隱,决不肯老死山林,常常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積極行動。在人品方面,魯仲連的愛國愛民、排患解難、淡泊名利的精神,令人敬佩、感奮;在辯術方面,魯仲連善用譬喻,善於舉例,善於分析形勢和說話人心理,語言環環相扣,邏輯縝密,給我們留下了很珍貴的語言財富。
可以這樣說,深遂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超人的智慧,組成了一個富有個性和傳奇色彩的魯仲連。英雄永垂不朽,高士光照千秋。長江後浪推前浪,後來的人們推崇魯仲連的精神,學習模仿魯仲連的作風,繼承發揚魯仲連的浩然正氣。晉代的左思曾以“功成不受賞,高節卓不群”的詩句,贊美魯仲連;唐代的李白在《古風十九首之十》中極力推崇魯仲連“卻秦振英聲”的壯舉;周恩來總理也在《大江歌罷掉頭東》中藉用“難酬蹈海亦英雄”的魯仲連遺事,抒發了無産階級革命傢的戰鬥豪情。可以這樣說,一代又一代的“魯仲連”們,承襲“魯仲連”的精神,把我們這個勤勞勇敢,善良聰敏的民族,不斷的推嚮繁榮富強,不斷的推嚮幸福和光明。
治世賢臣---唐朝宰相馬周
馬周字賓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時死去父母成為孤兒,傢裏貧窮拮据。他十分喜愛學習,精通《詩經》、《春秋》。
性格開朗豪邁,鄉裏的人都認為他不講究小節,看不起他。武德年間,州裏的助教一官無人,他補職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達奚恕常常責怪他,馬周於是離去,客居到密州。趙仁本推崇他的才氣,給他準備了很多行裝,讓他進關。馬周途中客住汴州時,被瀎儀縣令崔賢侮辱,於是心中悲憤不已,又嚮西走,住在新豐,旅店的主人不照顧他,馬周就要了一鬥八升酒,悠閑地在那兒自斟自飲,衆人對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長安,住在中郎將常何傢中。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詔百官談論朝政行失。常何是一個武將,沒有什麽學問,馬周為他分列條目寫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時務的,太宗感到奇怪,便問常何,常何說:“這不是我所能想出來的,傢中的門客馬周教我這樣說。這個門客,是個忠厚孝義之人。”唐太宗就召見馬周,過一會兒還未到,太宗接連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馬周前來拜見,太宗與他談話談得非常高興,下詔讓他入值門下省。
第二年,又拜馬周為監察御史,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這一職務。唐太宗因為常何而行到馬周這個人才,就賜給常何三百匹絲帛。馬周善於陳述奏章,機敏、辯證、清晰、深入,切中要害,處理問題周密,當時有很高的聲譽。太宗常說:“我一時不見馬周就想他。”岑文本對他親近的人說:“馬周論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沒有一字可以增刪,聽起來洋洋灑灑,能使人忘卻疲倦。蘇秦、張儀、終軍、賈誼正是這樣啊。然而他兩肩上聳,面有火色,嚮上升官一定很快,衹是恐怕不能活得長久。”沒過多久,馬周升任治書待御史,兼諫議大夫職務,代理晉王府長史。
貞觀十八年,他又升遷中書令。當時設置太子司議郎,唐太宗擡高了此官的官階。馬周感嘆道:“衹遺憾我資質、品格不夠,不能當上這個官職。”唐太宗遠征遼東,留馬周在定州輔佐太子。等到太宗回來,馬周又擔任吏部尚書,晉升銀青光祿大夫。唐太宗曾經用飛白書賜給馬周,上面寫着:“鸞鳳直衝霄漢,一定要憑藉羽翼;輔佐所要寄托依靠的,關鍵在於盡忠盡力。” 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親自到翠微宮去,尋找好地方為他建造宅第,經常讓禦廚為他備飯,禦醫前去看護,唐太宗又親自為他調藥,太子也前去探視。病更重時,馬周就把原來上的奏章全部燒掉,他說:“管仲、晏子顯露君主的過失,博取身後的名聲,我不這樣做。”貞觀二十二年,馬周去世,年僅48歲。唐太宗追贈他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國難忠良---張鎬
張鎬(746年)出生於茌平縣丁塊鄉延壽觀村。自幼仰慕馬周之為人,將自己的字號改為"從周"。據《舊唐書張鎬傳》記載,他飽學成纔以後,在京都長安獨居一室,飽酒撫琴以待識者。如遇官僚邀請,則策杖前往,高談闊論一醉方休。唐玄宗天寶末年,張鎬經人推薦做了左拾遺,從此開始了從政生涯。
左拾遺,從八品(九品以上,低於八品),錄屬門下省。其職責是對皇帝進行規諫,並舉薦人才。但是天寶末年的唐玄宗,早已是老氣橫秋,不思進取了。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鼕,安祿山以"討國忠"為名,在範陽(今北京)起兵叛亂。他率軍15萬,號稱20萬,浩浩蕩蕩地嚮南殺來,很快就攻占了東都洛陽,第二年五月,安祿山攻陷潼關,進占長安。唐玄宗倉惶出走,張鎬不顧個人安危,保護着唐玄宗,艱難地嚮四川進發。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西),隨行兵士嘩變,禍國殃民的楊國忠被殺死,唐玄宗也被迫殺了楊貴妃,留下太子李亨主持軍事,纔得以走脫。李亨在朔方鎮留守官勸進下,即位為皇帝(唐肅宗),開始了領導平定叛亂的鬥爭。唐玄宗聽到太子即位的消息,派張鎬到肅宗處給予協助。張鎬先後提出了一係列主張,深受唐肅宗青睞,被任命為諫議大夫。不久又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
公元757年,安祿山之子,安慶緒為奪取叛軍帝位,殺死安祿山,唐肅宗集中兵力乘機收復了長安、洛陽。張鎬在參加收復兩京戰役後,被贈封為銀青光祿大夫、南陽郡公。隨即率軍鎮守汴州,討伐殘敵,以穩定河南大局。據守範陽的叛軍大將史思明不願聽從安慶緒的調遣,又看到大勢不利,便上書唐肅宗,要求歸順唐朝。張鎬聞訊後,立即密奏唐肅宗,指出:史思明"兇殘狡詐,詭計多端",早有反唐的野心。他兵力強時則反叛,兵力弱時則歸順,望皇上不要受他欺騙。對他衹可計取,不能義招,既便是接受歸順,也不能給予很大的威權,免得惹出更大的禍患。同時他還指出,滑州防御使許叔冀非常狡猾,"臨難必變",應予以撤職查辦。但唐肅宗害怕將士們在平叛中功高難賞,早就想結束戰事。再加上他昏庸無能,又疑心日重,除了宦官的讒言外,文臣武將的話根本就聽不進去。這時,一批前往範陽、滑州的宦官相繼歸來,他們盛贊史思明歸順情真,許叔冀忠心可嘉,這就進一步奠定了唐肅宗接受史思明歸順的决心。他授予史思明歸義郡王、範陽長史、河北節度使。張鎬那些非常明銳的具有先見之明的建議被擱置起來。再加上一些宦官們極力誹謗張鎬。說其徒有虛名,實無經略之才,授以大任必將誤事。唐肅宗信以為真,罷免了張鎬的宰相職務,貶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不久,史思明再次起兵叛亂。攻入鄴城,殺了安慶緒,自稱為大燕皇帝,唐肅宗召回張鎬,授以太子賓官。後又改任左散騎常侍。但一嚮忠心耿耿的張鎬照樣不去結納宦官,所以最終也不能象開始那樣受到信任。甚至對給他這個有名無權的三 品官職,唐肅宗也覺得是過於割愛。後來貶張鎬為辰州司戶,降為七品小官。
公元762年,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發動宮廷政變,擁立唐代宗登基。公元763年大燕皇帝史朝義(史思明之子)兵敗被殺,喧囂一時的安史之亂以失敗告終。但更大的動亂對唐朝威脅更大的各自為政、互不統屬的藩鎮割據局面也就開始形成了。這之後,張鎬被任命為撫州刺史,又調任洪州刺史和饒州、吉州都團練史,最後授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史,於代宗廣德二年病逝。
《茌平縣志張鎬傳》最後說;鎬布衣,二期至宰相位。居身廉潔,不殖私産。善待士,性簡,重論,議有體,在位雖淺,而天下之人推為舊德。不錯,張鎬入任近30年,在國難當頭世風日下之秋,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出相人將,卻迭遭罷黜,實堪為亂世臣僚之楷模。 | | - n.: Chiping County
| | 茌平 | | | | 茌平縣????務局 | 茌平縣中醫院 | 茌平縣人民醫院 | 茌平縣紡織品公司 | 茌平縣緑洲大酒店 | 茌平縣精神病醫院 | 茌平縣鑫峰棉紡廠 | 茌平縣衛生防疫站 | 茌平縣皮膚病防治院 | 茌平縣第二人民醫院 | 茌平縣博平鎮棉紡廠 | 山東省茌平縣博平棉紡廠 | 茌平縣馮屯鎮第五棉紡廠 | 茌平縣博平鎮棉紡織廠 | 山東省茌平縣博平棉紡絲織廠 | 山東省聊城地區茌平縣第五棉紡廠 | |
| | 菜屯鎮 | 馮官屯鎮 | 洪官屯鄉 | 溫陳鄉 | 茌平鎮 | 楊屯鄉 | 振興街道 | 樂平鎮 | 韓集鄉 | 博平鎮 | 樂平鋪鎮 | 杜郎口鎮 | 韓屯鎮 | 肖莊鄉 | 賈寨鄉 | 廣平鄉 | 鬍屯鄉 | 楊官屯鄉 | 馮屯鎮 | 信發街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