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大謝集鎮 鎮名,位於山東省巨野縣城東南26公裏。東與陶廟鎮相接:北與大義鎮交界;西與章縫鎮和營裏鎮接壤;南與金鄉縣和成武縣相連。處於巨野、金鄉、成武、嘉祥四縣等距離中心。
大謝集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史達2000多年。商朝首建甲父國,西周初武王封周公之子茅叔於此地,改為茅國。秦時設昌邑縣,隸屬碭郡。西漢初在昌邑設山陽國,封梁孝王之子劉定為國王。漢建元五年(前136年),改山陽國為山陽郡,漢武帝開漢四年(前96年),改山陽郡為昌邑國,封其五子劉骨尊為昌邑王。 昌邑國管轄巨野、梁立(成武縣東北)、東(金鄉縣東北)、鬍陸(沛縣)、元父(濟寧)、南高平(鄒城西南)、方嶼(魚臺)、瑕丘(嘉祥)、防東(金鄉縣西南)、金鄉、平陸(汶上)、乘丘(滋陽西南)、乘之(巨野西南)等23個縣。 昌邑古城,位於巨野縣城南27公裏的大謝集鎮政府所在地,始建於秦,成於西漢,是西漢時著名的大都會,素有“商王城”稱號。《山東通志》載:此城“縱橫皆六裏”,“外城周長三十餘裏”。
昌邑古城處在一個盛産五穀的富庶地區的中心,因此就成了當時的經濟都會。北方的牛馬牲畜,南方的絲茶竹器, 東方的魚????海産,西方的皮革紋族,都可以在昌邑買到,商業貿易發達,全國各地的特産都齊聚此地,形成了貿易特資集聚地。從1977年出土的1056件文物的禹梁山漢墓隨葬物品中可以看出,當時昌邑不僅桑麻遍野,盛産五穀,而且有了比較先進的冶鐵工廠。據查證,古城內外,地上地下的丈物古跡極為豐富,除已在禹梁山發掘了漢昌邑王劉骨尊之墓外,還有梁王彭越墓、漢荊州刺史李剛墓、漢御史大夫卜式墓、西侯樓文化遺址、兗州刺史楊叔恭碑等。東漢時,城內建有一佛塔,名昌邑塔,為全國少有的古塔之一。由於以後幾次大的黃河决口,這座雄偉的古城便長眠於地下了,但每遇陰雨煙霧天,人們仍然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這座古城的城門、城垛、垣墻、宮殿,這就是著名的巨野八景之一一“昌城煙雨”。昌邑還是東漢名儒楊震辭金之所。清代之人在昌邑立了楊震辭金碑,碑陽刻“楊震卻金處”五個大字,碑陰刻有楊震的生平和政績。西漢、東漢、三國、兩晉、隋唐均在此建都設郡,一度成為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交流中心。
新中國成立後至1955年8月,由十區區公所改稱謝集區公所。1958年3月改設謝集鄉人民公社。1982年1月改為大謝集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為大謝集鄉。1984年1月改為大謝集鎮。全鎮現轄74個行政村,5.3萬人,7.4萬畝耕地,主産棉花、大蒜,素稱“山東棉花第一鎮,優質大蒜主産區”。大謝集鎮領導班子團结、務實、開拓、進取,諸項工作走在了全縣、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先後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榮獲省級“文明衛生城鎮”稱號;鎮政府被推薦為“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鎮黨委被評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區黨建工作先進單位;全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全區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區信訪工作先進單位;全縣招商引資工作先進單位;全區文體工作先進單位;全區小城鎮建設先進鄉鎮;連續六年榮獲全市計劃生育工作一等奬。
近年來, 大謝集鎮先後高標準規劃建設了棉花加工園區和大蒜儲藏、加工園區。棉花加工園區位於鎮駐地北部,規劃面積300畝,於2001年完成道路、排水、消防等基礎設施。企業已達43傢,固定資産投入8200萬元。其中巨野縣錦源棉花加工有限公司2001年12月正式成立。同年獲得國傢計委等7部門的資格認證。該公司固定資産3680萬元,流動資金4000萬元。下轄36個加工車間,職工620人。配有先進的加工設備,設有高標準的質檢室、試軋室、分級室、小樣儲藏室。産品全部由省纖檢局進行質量檢驗,確保了産品質量。每年加工皮棉60萬。
銷往上海、江蘇、安徽、廣東、西安、青島等全國各地。年銷售收入3.7億元,年實現利稅2300萬元。已成為全省最大的棉花加工企業。11傢油料加工企業,日加工棉籽300噸,是目前全市油料加工能力最大的鄉鎮。該園區主要招商目標瞄準了棉花的深加工項目,現正積極和有關單位聯繫,籌備新上紡紗、印染、織布等項目,拉長棉花産業鏈,推動相關産業的進一步發展。大蒜儲藏加工園區位於謝集南部大蒜主産區的中心,占地面積260畝,現已入園25個企業,固定資産投資4800萬元。主要匯集了11座恆溫庫,6傢蒜幹廠,一傢果菜加工廠,一傢大蒜銷售公司一一佳農公司,其中3傢企業擁有自營出口權。11座恆溫庫年吞吐量達3.2萬噸,6傢蒜幹廠日加工鮮蒜200噸,年産蒜幹54噸。
巨野縣佳農果蔬有限責任公司位於巨野縣大謝集鎮大蒜儲藏加工園區的中心,是2002年元月8日註册成立的私營有限責任公司,註册資本310萬元,主要從事大蒜、生薑、花生、辣椒、蘋果、梨等農副産品的收購、加工與出口,擁有自營進出口權。公司現有本科學歷以上的人才6人,人人通曉外語、外經貿、電腦操作,造就了一支業務素質高,辦事幹練、意識超前的隊伍。截止到2002年底,已纍计出口大蒜12000噸,生薑1200噸,蘋果100噸,梨120噸,出口創匯310萬美元。産品銷往德國、荷蘭、斯洛文尼亞、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斐濟、摩洛哥、哥倫比亞、巴拿馬、巴西、智利、美國、南非、中東等二十多個國傢和地區。佳農公司已成為全縣出口創匯“農”字型竜頭企業。同時該公司正在籌建蒜容加工廠。坤達果菜加工廠主導産品有各種規格的蒜粒、蒜粉,兼營各種蔬菜和上特産品的脫水加工,冷藏與營銷,産品全部出口。園區的經營正迅速由初級農産品的流通嚮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農産品深加工轉變。二、三年內,大謝集鎮將建成大蒜生産、流通、加工、出口為一體的特色産業基地。
2002年下半年,大謝集鎮以謝陳路為主綫,規劃了謝西養殖小區,占地面積300畝。現有9個養殖廠已經進入該小區,其中三個養牛場,四個養羊場,2個養雞廠。截止目前,牛存欄量已達168頭、羊500衹、雞2萬衹,養殖小區的建設帶動了全鎮畜牧業的大發展。截止目前,全鎮新發展養殖小區3處,規模養殖場17個,新增養殖大戶89傢,新培植專業村3個,全鎮共新增牛1000頭,羊3萬衹,豬1.8萬頭。 |
|
大謝集鎮位於巨野縣城東南26公裏。東與陶廟鎮相接:北與大義鎮交界;西與章縫鎮和營裏鎮接壤;南與金鄉縣和成武縣相連。處於巨野、金鄉、成武、嘉祥四縣等距離中心。大謝集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史達2000多年。商朝首建甲父國,西周初武王封周公之子茅叔於此地,改為茅國。秦時設昌邑縣,隸屬碭郡。西漢初在昌邑設山陽國,封梁孝王之子劉定為國王。漢建元五年(前136年),改山陽國為山陽郡,漢武帝開漢四年(前96年),改山陽郡為昌邑國,封其五子劉骨尊為昌邑王。 昌邑國管轄巨野、梁立(成武縣東北)、東(金鄉縣東北)、鬍陸(沛縣)、元父(濟寧)、南高平(鄒城西南)、方嶼(魚臺)、瑕丘(嘉祥)、防東(金鄉縣西南)、金鄉、平陸(汶上)、乘丘(滋陽西南)、乘之(巨野西南)等23個縣。 昌邑古城,位於巨野縣城南27公裏的大謝集鎮政府所在地,始建於秦,成於西漢,是西漢時著名的大都會,素有“商王城”稱號。《山東通志》載:此城“縱橫皆六裏”,“外城周長三十餘裏”。 昌邑古城處在一個盛産五穀的富庶地區的中心,因此就成了當時的經濟都會。北方的牛馬牲畜,南方的絲茶竹器, 東方的魚????海産,西方的皮革紋族,都可以在昌邑買到,商業貿易發達,全國各地的特産都齊聚此地,形成了貿易特資集聚地。從1977年出土的1056件文物的禹梁山漢墓隨葬物品中可以看出,當時昌邑不僅桑麻遍野,盛産五穀,而且有了比較先進的冶鐵工廠。據查證,古城內外,地上地下的丈物古跡極為豐富,除已在禹梁山發掘了漢昌邑王劉骨尊之墓外,還有梁王彭越墓、漢荊州刺史李剛墓、漢御史大夫卜式墓、西侯樓文化遺址、兗州刺史楊叔恭碑等。東漢時,城內建有一佛塔,名昌邑塔,為全國少有的古塔之一。由於以後幾次大的黃河决口,這座雄偉的古城便長眠於地下了,但每遇陰雨煙霧天,人們仍然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這座古城的城門、城垛、垣墻、宮殿,這就是著名的巨野八景之一一“昌城煙雨”。昌邑還是東漢名儒楊震
辭金之所。清代之人在昌邑立了楊震辭金碑,碑陽刻“楊震卻金處”五個大字,碑陰刻有楊震的生平和政績。西漢、東漢、三國、兩晉、隋唐均在此建都設郡,一度成為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交流中心。新中國成立後至1955年8月,由十區區公所改稱謝集區公所。1958年3月改設謝集鄉人民公社。1982年1月改為大謝集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為大謝集鄉。1984年1月改為大謝集鎮。全鎮現轄74個行政村,5.3萬人,7.4萬畝耕地,主産棉花、大蒜,素稱“山東棉花第一鎮,優質大蒜主産區”。大謝集鎮領導班子團结、務實、開拓、進取,諸項工作走在了全縣、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先後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榮獲省級“文明衛生城鎮”稱號;鎮政府被推薦為“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鎮黨委被評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區黨建工作先進單位;全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全區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區信訪工作先進單位;全縣招商引資工作先進單位;全區文體工作先進單位;全區小城鎮建設先進鄉鎮;連續六年榮獲全市計劃生育工作一等奬。
近年來, 大謝集鎮先後高標準規劃建設了棉花加工園區和大蒜儲藏、加工園區。棉花加工園區位於鎮駐地北部,規劃面積300畝,於2001年完成道路、排水、消防等基礎設施。現入園
企業已達43傢,固定資産投入8200萬元。其中巨野縣錦源棉花加工有限公司2001年12月正式成立。同年獲得國傢計委等7部門的資格認證。該公司固定資産3680萬元,流動資金4000萬元。下轄36個加工車間,職工620人。配有先進的加工設備,設有高標準的質檢室、試軋室、分級室、小樣儲藏室。産品全部由省纖檢局進行質量檢驗,確保了産品質量。每年加工皮棉60萬。
銷往上海、江蘇、安徽、廣東、西安、青島等全國各地。年銷售收入3.7億元,年實現利稅2300萬元。已成為全省最大的棉花加工企業。11傢油料加工企業,日加工棉籽300噸,是目前全市油料加工能力最大的鄉鎮。該園區主要招商目標瞄準了棉花的深加工項目,現正積極和有關單位聯繫,籌備新上紡紗、印染、織布等項目,拉長棉花産業鏈,推動相關産業的進一步發展。大蒜儲藏加工園區位於謝集南部大蒜主産區的中心,占地面積260畝,現已入園25個企業,固定資産投資4800萬元。主要匯集了11座恆溫庫,6傢蒜幹廠,一傢果菜加工廠,一傢大蒜銷售公司一一佳農公司,其中3傢企業擁有自營出口權。11座恆溫庫年吞吐量達3.2萬噸,6傢蒜幹廠日加工鮮蒜200噸,年産蒜幹54噸。巨野縣佳農果蔬有限責任公司位於巨野縣大謝集鎮大蒜儲藏加工園區的中心,是2002年元月8日註册成立的私營有限責任公司,註册資本310萬元,主要從事大蒜、生薑、花生、辣椒、蘋果、梨等農副産品的收購、加工與出口,擁有自營進出口權。公司現有本科學歷以上的人才6人,人人通曉外語、外經貿、電腦操作,造就了一支業務素質高,辦事幹練、意識超前的隊伍。截止到2002年底,已纍计出口大蒜12000噸,生薑1200噸,蘋果100噸,梨120噸,出口創匯310萬美元。産品銷往德國、荷蘭、斯洛文尼亞、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斐濟、摩洛哥、哥倫比亞、巴拿馬、巴西、智利、美國、南非、中東等二十多個國傢和地區。佳農公司已成為全縣出口創匯“農”字型竜頭企業。同時該公司正在籌建蒜容加工廠。坤達果菜加工廠主導産品有各種規格的蒜粒、蒜粉,兼營各種蔬菜和上特産品的脫水加工,冷藏與營銷,産品全部出口。園區的經營正迅速由初級農産品的流通嚮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農産品深加工轉變。二、三年內,大謝集鎮將建成大蒜生産、流通、加工、出口為一體的特色産業基地。
2002年下半年,大謝集鎮以謝陳路為主綫,規劃了謝西養殖小區,占地面積300畝。現有9個養殖廠已經進入該小區,其中三個養牛場,四個養羊場,2個養雞廠。截止目前,牛存欄量已達168頭、羊500衹、雞2萬衹,養殖小區的建設帶動了全鎮畜牧業的大發展。截止目前,全鎮新發展養殖小區3處,規模養殖場17個,新增養殖大戶89傢,新培植專業村3個,全鎮共新增牛1000頭,羊3萬衹,豬1.8萬頭。
2000年以來,大謝集鎮黨委、政府一班人着眼長遠,立足現實,集思廣益,果斷决策,下大力實施了小城鎮建設工程。在 建設上,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嚴控製、快實施,工程全部采用統一圖紙和統一施工方案。由小城鎮建設領導小組負責把關、驗收。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順利完成了一、二期工程和配套設施建設,共拆遷房屋3000餘間,拓寬改造舊市場5公裏,新建商品樓8.8萬平方米,完成了兩縱三橫五條主要街道的建設,一座現代化小城鎮已初具雛形。2002年,我們新建了園區路,拓寬改造了富民政通路,人行道高標準鋪設馬路磚3.2萬平方米。小城鎮建設過程中,我們邊建設、邊緑化,設置花壇800多個,安置路燈360盞,高標準設計熒光燈箱100個。栽植樹木1800餘棵,緑化、亮化了金柳路、芙榕路、法桐路、國槐路等主要街道。五條道路喬、灌、花、草的配置,靛麗的街景,不夜的小城,構成了大謝集一道迷人的風景。 |
|
- : Daxieji Town
|
|
大謝集 |
|
吳莊村 | 馬莊村 | 石莊村 | 翟莊村 | 𠔌莊村 | 馮樓村 | 張橋村 | 徐莊村 | 孫莊村 | 劉莊村 | 宋莊村 | 侯莊村 | 大劉莊村 | 周莊村 | 梁屯村 | 後賀莊村 | 前賀莊村 | 趙廟村 | 歐莊村 | 苗莊村 | 潘莊村 | 陳坊村 | 李橋村 | 黃集村 | 秦莊村 | 謝集村 | 趙樓村 | 郝樓村 | 固子張村 | 固子程村 | 河灣程村 | 西侯樓村 | 東侯樓村 | 杈子馮村 | 真武東村 | 真武西村 | 新民張村 | 染坊馮村 | 城角劉村 | 時堂村 | 張馬位村 | 聖王莊村 | 黃王莊村 | 南高樓村 | 前郎莊村 | 後郎莊村 | 西黃海村 | 東黃海村 | 文化張村 | 東莊屯村 | 田小集村 | 西馬橋村 | 三王莊村 | 康營村 | 大郝莊村 | 侯花園村 | 郝宋莊村 | 大馮莊村 | 前高莊村 | 後高莊村 | 東坊子村 | 張油坊村 | 東馬橋村 | 後昌邑村 | 王花園村 | 後郝莊村 | 陳海村 | 河南張村 | 田王莊村 | 戰莊村 | 田劉莊村 | 王鬍同村 | 朱李莊村 | 前昌邑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