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汶上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西鄰京杭運河。總面積877平方千米。總人口73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汶上鎮,郵編:272501。代碼:370830。區號:0537。拼音:Wenshang Xian。
汶上縣轄8個鎮、6個鄉:汶上鎮、南站鎮、南旺鎮、次丘鎮、寅寺鎮、郭樓鎮、康驛鎮、苑莊鎮、義橋鄉、劉樓鄉、郭倉鄉、楊店鄉、軍屯鄉、白石鄉。 |
|
縣名由來:汶上,顧名思義就是汶水之上(這衹不過是望文生義)。汶上春秋稱中都,漢代稱平陸,處汶水下遊,古代貴上,以下為上故稱汶上。全縣境內有大汶河,小汶河流經北部以及西部,又有泉河等河流流經中東部而後匯流到小汶河,包括縣域下面的地下水也全部源於汶水的補給,猶如山上,車上等等,汶上整個縣域地處汶水之上,因此得名汶上。
汶上縣地處山東省西南部,轄屬濟寧市,東臨古城麯阜,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東嶽泰山。日東高速橫穿東西,105國道縱貫南北。距京滬綫兗州站、京九綫梁山站及京福、京滬高速公路、京杭運河杭運碼頭均40公裏。下轄汶上鎮、南站鎮、康驛鎮、南旺鎮、劉樓鄉、次丘鎮、寅寺鎮、郭樓鎮、郭倉鄉、楊店鄉、軍屯鄉、白石鄉、苑莊鎮、義橋鄉等十四處鄉鎮。
汶上古稱中都,歷史悠久,文化底藴豐厚,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縣城西北隅的太子靈蹤塔始建於宋代,氣勢雄偉。1994年3月,在塔內發現了141件佛教聖物。公元前501年,偉大的思想傢、教育傢、政治傢孔子初仕中都宰。明朝嘉靖至萬歷年間,汶上相繼有四人出任尚書之職。汶上現存衆多名勝古跡,發掘的北辛文化遺址和細石器化距今約1—1.5萬年。文廟建築群始建於唐代,堪與麯阜的孔廟相媲美。
汶上縣工業門類齊全,現已形成紡織服裝、機械製造、煤炭、建材、食品加工等工業門類,工業産值占工農業總産值的比重已達到75%。棉紗、坯布、礱𠔌機、發電機組、服裝等産品已打入國際市場。
汶上地處平原,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具有發展現代農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盛産小麥、大豆、玉米和棉花、蔬菜等經濟作物,已形成了草莓、韭菜、大蒜、銀杏、辣椒、洋香瓜、中藥材、花卉等優良品種生産基地。
汶上自然資源豐富。礦産資源以煤為主,總儲量18億噸,有兩座煤礦已建成投産,另有三座正在建設當中,全部投産後,年生産能力可達1200萬噸,具煤炭産業化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
全縣可開採礦産50餘種,主要有金、鐵、鉛、水晶、脈石英、花崗岩、石灰石等。花崗岩儲量達13億立方米,其中多數為國內稀有的“泰山紅”、“泰山烏”、“泰山蘭”等品種。目前,産品已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傢。 |
|
今汶上縣境內約在15000年前,即有華夏先民在此繁衍聚居。位於城東3千米的東賈柏遺址,是濟寧境內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距今約7000年左右,是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屬於原始社會母係氏族公社的發展階段。
至商代,境內置厥國。周代,先後置郕國,中都邑、闞邑,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於郕,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戰國時,齊置平陸邑。
秦統一中國,行郡縣製,縣境內約分屬薛郡的張縣(治邑在今東平縣霍莊)、無????縣(治邑在今東平縣無????村)。
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後,境內始置東平陸縣,隸屬兗州東平國。此為汶上建縣之始。
三國魏晉,今縣境統屬兗州東平國(郡)東平陸縣。南朝時改稱平陸縣、樂平縣。隨初仍稱平陸縣。
唐天寶元年(742)三月,改稱中都縣,移縣城於今治。
金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陽縣。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縣,此為“汶上”專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疆域:
明萬歷年間,汶上境域,北至東平界沙河站村,東至寧陽縣界西梳村,南至濟寧州界康莊驛,西至鄆城縣界肖皮口,西北至安山西面的張博士集(今屬梁山縣),西南至孟姑集以西申傢海(今屬嘉祥縣),東南至南唐陽,東北至琵琶山。最大橫距75公裏,最大縱距35公裏。此縣界明清時穩定時間較長,境域也較大,約為今縣境的2.5倍。
民國時期,全縣面積1380平方公裏,為山東省較大縣之一,曾有“一滕二曹三汶上”之說。
現在,全且面積877平方公裏,南北最大縱距58公裏,東西最大橫距35公裏,東臨兗州、寧陽,西連梁山、嘉祥,南與濟寧市任城區接壤,北枕大運河,與肥城、東平相望。 |
|
氣候:汶上縣屬北帶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降水年季變化大,春季多南風,少雨幹旱,由於氣溫回升快,季末高溫,常出現幹熱風,夏季多東南風,天氣炎熱,降雨集中,日照時間長,濕度大,有利於作物生長;秋季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降水量30年平均628毫米,
因東南風和西北風頻繁互易,常出現秋旱和連陰雨;鼕季多西北風,幹旱少雪。
地貌:汶上地處魯中低山丘陵與魯西平原交接地帶,東北屬古老泰山隆起的殘丘低嶺,西南部屬古大野澤,梁山泊東畔,整個地勢由東北緩頃西南,至高點為曇山頂峰,海拔171.7米最低點在蜀山湖底,海拔36.5米,中部地勢平坦,為黃河衝擊平原,土層厚、土質好、地下水較豐富,為糧棉高産區。
歷史上有山、有水、有湖泉。
山脈:境內山丘屬泰沂山係,多為東南西北走嚮,純山面積31平方公裏,主要曇山、太白山(水牛山)、臥佛山、彩山、九峰山等。太白山醉似臥牛,亦叫水牛山,有摩崖石刻,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到此觀賞,因此得名。
河流:境內屬淮河流域京杭大運河水係。內河主要有小汶河、泉河、小新河、因勢由東北嚮西南註入京杭大運河,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經汶上西南邊境12公裏,大汶河流經北部邊境15.3公裏。
湖泉:縣境西南部有南旺、蜀山、馬踏三湖、水岸相接,面積約65平方公裏。明編《汶上縣志》記載:“湖多魚鱉荻蔬蒲,居人賴焉。夏秋之間,菱荷錦張,燦若曉霞,遊者似睹江南之勝”。東北部較著名山泉11個,竜鬥泉、薛傢溝泉、老源頭泉、雞爪泉、趙傢橋泉、濼 當泉、馬莊泉等。上世紀60年代裏幹涸。
資源:
⑴土地資源:全縣版圖面積8.77萬公頃,其中耕地5.65萬公頃,占64%,傳統農業大縣,物産豐富。
⑵水資:總量平水年為3.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0.9億立方米,地下水2.9億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量3.2億立方米,占總量的84%。
⑶礦産資源:共發現礦産17種,主要有煤、金、鐵、鉛、水晶、高嶺土、脈石英、花崗石、石灰石、粗石沙、礦泉水等。
煤:分佈在東南和西北部,含煤地層面積600平方公裏,預測儲量14億噸。
金:分佈在東北部曇山周邊地帶,包括砂金和岩金,已確定金礦體有兩個,含金品位在5剋噸以上。
鐵:分佈在北部郭倉鄉李官集地段,總儲量5200萬噸以上。
鉛:分佈在白石、軍屯兩鄉,D級儲量5275.9噸,水晶分佈在白石鄉孟莊一帶。
花崗石:分佈在白石鄉臥佛山一帶,總儲量2000萬立方米以上,其中現實資源量937萬立方米,潛在資源量1070萬立方米。
礦泉水:分部較廣,經國傢鑒定為優質天然礦泉水。
高嶺土:是最近發現的具有一定規模、潛力巨大的環保型礦種,主要分佈在白石鄉一帶。
⑷生物資源:主要有香附、蔓荊子、枸杞子、桔梗等藥材資源104科259,葦、藕、荸薺 等水生植物,鯉、鯽、鰱、草魚、鮎魚等水生動物,兔,獾、狸、刺蝟等獸類動物,貓頭鷹、麻雀、喜鵲等飛禽。 |
|
汶上歷史上素以孔孟之鄉、禮儀之邦聞名遐邇。公元前501年孔子初宰中都,行之一年四方則之。今有孔廟、孔子講堂、孔子溝、中都故邑碑、夫子履、平陸祠等建築遺址。
孔子宰中都遺址:在汶上縣次丘鎮湖口、朱莊一帶。公元前501年即魯定公九年,定公以孔子宰中都,行之一年,四方則之,政暇之餘設教、講學、釣魚,據史載,這裏有孔子講堂、釣魚臺,孔廟大成殿等,此地朱氏以居孔子所宰之地為榮,故朱氏族譜中,有孔子講堂、釣魚臺等畫圖。 |
|
佛教於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傳入中國,至東漢末年三國曹魏南北朝時期漸傳入汶上。唐宋時期已成為北方佛教聖地,及至明清,縣境內寺院尼庵林立。據《汶上縣志》記載,縣內較大寺院數十處,至今尚有十餘個以寺命名的村莊。
寶相寺:坐落於汶上縣城西北隅。始建於盛唐,始稱昭空寺,宋鹹平五年重建易名為寶相寺。明清代有葺修拓廣,其建築宏偉,獨具東方民族風格。寺內“群僧萃處,暮鼓晨鐘,亦精蘭之勝境也”,歷千餘年而不衰。寺之後院有寶相寺塔,塔宮瘞藏佛牙捨利,石匣銘文曰太子靈蹤塔。該寺毀於抗戰時期戰火中,1995年春恢復寺院,並建供奉殿,以供佛指真身捨利。
寶相寺塔:(太子靈蹤塔),始建於北宋,塔宮中珍藏佛指真身捨利並百餘件佛聖物、文物。明清代數次葺修。1994年春葺修一新,葺修時佛牙、捨利等聖物面世,震驚於海內外。是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為佛教最高規格之塔,自塔底層北面塔門拾級而上,蠃璇式臺階可達塔頂眺望,古城新貌,車水馬竜,一覽無餘,頗有心曠神怡之感。 |
|
南門大街汶上境內所分佈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竜山文化、嶽石文 化等均屬東夷文化範疇。蚩尤是東夷(亦稱“九夷”、“九黎”)部族首領,製造弓、箭等兵器,與黃帝大戰於阪泉、涿鹿之野。後被擒殺,身葬異處。古闞城(今汶上縣南旺鎮西南十餘裏)有蚩尤塚,高七丈,有赤氣出,當地稱“蚩尤塚”。並有蚩尤祠碑立於塚前。現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
始於戰國吳越,開鑿於隋,而盛於元明清的京杭大運河,溝連着我國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係,孕育了獨具魅力的運河文化。而運河之南旺段,為大運河水脊咽喉。南旺分水竜王廟古建築群,始建於明初,後不斷拓廣葺修,至清鹹豐十年尤曾新修。占地面積達五萬餘平方米。其主要建築有:竜王大殿、禹王殿、宋尚書祠、白公祠、潘公祠、莫公祠、水明樓、戲樓、觀音閣、關帝廟、過廳禪堂、螞蚱神廟、八蠟神廟、運河分司銜門等十餘院落,對面運河大堤土山上有望湖亭,亭之立柱上有對聯曰:四山碧漾三湖月,一水緑分兩岸春。加之蜀山寺之建築,並荷花蘆葦等湖光山色的映襯,儼然如豔麗的圖畫,景勝江南。
白英點泉:明洪武二十四年,黃河决於原武,運河之濟州,會通河段淤塞,漕運不通,永樂九年(1411年),永樂皇帝采納濟寧同知潘叔正言,派工部尚書宋禮等前往治理,宋禮率十六萬餘人,經一年多治理,雖開新河而無水,仍無濟於事。宋禮乃禮賢下士,微服私訪,請出農民水利傢白英輔佐。以白英之謀,堵塞元建的罡城鬥門勿使汶水入光河流經濟寧,在汶河下遊戴村築壩,開挖小汶河入南旺濟運,又以汶上東北諸泉為源開挖南北泉河,下匯鵝河入總泉河再入南旺濟運,又根據調節水量的需要沿途設閘三十八,又以南旺、安山、馬場、昭陽四湖為“水櫃”,以濟運進而疏兗州,濟寧、邳州等地三百餘泉為五派水係入“水櫃”,澇則蓄,旱則濟,工竣後,滔滔汶水六分北達於漳衛,四分南流達於淮泗,此世人謂之六分北流朝天子,四分南流運皇糧,真可謂天地之奇觀,古今之要會矣。 |
|
元明以來,京杭大運河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主動脈,而汶上作為其咽喉要衝,則是人流物流必經之地,南旺的湖光山色又吸引着帝王及公卿官紳、文人墨客之流前來仰觀。各地的文化戲麯便順其勢不斷傳來汶上。明代中葉,秦、晉商人經河南開封東進,進行物質文化交流,秦腔、梆子腔隨之傳來汶上。因為其唱腔優美,節奏明快,正適合於魯西南汶上人民剛毅、頑強、豁達大度的性格,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後又漸漸為本地的風土民情、地方文化所包容、吸收與改造,逐步形成了具有粗獷、豪放、高亢、渾厚風格的“汶上梆子”劇種。在其發展過程中,它又與曹州地區的“曹州梆子”相互影響融合,使二者共融共進,形成了頗受人民歡迎的“山東梆子”。數百年來,盛而不衰,成為著名的地方劇種。
一、藝術特徵
1.行當
汶上梆子的行當大致分為:紅臉、黑臉、老外、生、旦、醜等,簡稱為生、旦、淨、末、醜。
生又可分為(1)紅臉、(2)老外、(3)小生,小生又有文小生、武小生、短打武生、包頭生、娃娃生之分。
旦則可分為(1)閨門旦(2)小旦(3)帥旦(4)刀馬旦(5)青衣(6)彩旦(7)潑旦(8)老旦
淨(即我們常說的黑臉)有(1)毛淨(武花臉)(2)大付淨(3)姦淨(4)童淨之分
醜的行當中有(1)公子醜(2)武醜(3)老醜(4)拉雜醜(《戳姐夫》之李成,《頑皮鬧學》之頑皮)(5)娃娃醜(《鬍小放羊》之鬍小,《櫃中緣》之淘氣)等
末(《李陵碑》之楊六朗,《文昭關》之皇甫訥)這一腳色,在表演上基本與老外相同,在後來的演變過程中,末成為了生行的次要腳色。目前已統歸生行,無生末之分了。
2.唱腔音樂
(1)、唱腔
汶上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渾厚,優美動聽,異彩紛呈,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唱腔麯牌、伴奏音樂優美動聽豐富多彩。前期,紅臉、黑臉全用“大本腔”(本嗓),與萊蕪梆子平調目前的唱法接近;旦角最初也用大本腔,尾音帶“謳”(如《對鬆關》中洪月娥所唱)。後逐步變化,多半改為“二本腔”(假嗓)演唱。
(2)、板式
汶上梆子與曹州梆子的板式基本相同。常用的有:慢板、破字慢板、一句正板、流水板、一鼓二鑼、二八板、起板、栽板、飛板、羊黃、倒板等。此外還有:二犯、上五音、金勾挂、倒反撥、一鑼切、都魯錘、三腔哭、亢令亢、哭二八、緊二八哭頭、三落板、船歌等。
(3)、麯牌
汶上梆子專用的麯牌有
殺己調(《哭劍》)、流水捻子、夜趕(《蘭花山》)、叫門板(《宇宙鋒》)、一句落(《日月圖》)、二回頭倒板(《秦瓊還傢》)、南無佛(《二冀州》)、序子(《姚剛徵南》)、老官腔(《千裏駒》)、鬼念秧(《翁先生治病》)、小調(《瞎子觀燈》)、結巴嘴(《賣豆腐》)、對卻板(《打錫壺》)、打棒槌(《打棒槌》)、打更板(《司馬懿探山》)、撕蛤蟆、下韻起板(《三擊掌》)、下腔調(《挂門牌》)等。
“大笛羅羅”是用大笛伴奏。
僅在《佛手橘》一劇中,所唱的麯牌就有“新水令”、“步步嬌”、“折桂令”、“雁兒落”、“收江南”、“中軍令”、“石榴花”、“尾聲”等比較連貫的套數(屬於越調、係根據柳子戲中的越、平、下、二八調來分的)。其他劇種則衹有片斷麯牌。
汶上梆子的嗩吶和弦樂麯牌,相當豐富,根據不同的劇情、人物,使用不同的麯牌,規定比較嚴格。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見時用“朝天子”,下朝用“下朝歌”,皇帝駕崩用“晏駕令”,元帥發兵用“五馬”,番王興兵用“二犯”,安營紮寨用“落馬令”,反派人物出遊用“王八令”等。其他,如“中軍令”、“報馬令”、“狀元令”、“拜堂令”等,各有專用。每個麯牌都有“大字”(麯詞),有的一人獨唱,有的全臺齊唱。個別復雜的麯牌(如六十四板“揚州”一麯,用於《江東》劇中周瑜修書時),由於復雜難學,現已失傳。
現存的嗩吶麯牌有:
“拜堂令”、“落馬令”、“將軍令”、“得勝令”、“新水令”、“折桂令”(抖雙車)、“王八令”、“逍遙令”、“拆書令”、“哪吒令”、“報馬令”、“回馬令”、“銷軍令”、“狀元令”、“走馬令”、“中軍令”、“大、小宮花”、“大、小紅桃”、“雲霄閣”、“二迷子”、“普天樂”、“十番子”、“金勾挂油瓶”、“揚州”、“揚州開門”、“嗩吶皮”、“打老虎”、“苦中樂”、“快、慢欠場”、“前、後四句”、“五六五”、“梆子娃娃”、“大笛娃娃”、“紅綉鞋”、“點絳唇”、“粉蝶兒”、“柳搖金”、“柳搖金序”、“玉芙蓉”、“爬山虎”、“撞金鐘”、“急三炮”、“四大鑼”、“出天子”、“朝天子”、“散朝歌”、“風入鬆”、“宴駕令”、“園林好”、“園林好序”、“收江南”、“清江引”、“滴溜子”、“江兒水”、“香柳娘”、“水竜吟”、“一騎馬”、“滿堂花”、“沽美酒”、“忙開舟”、“到春天”、“壽筵開”、“畫眉序”、“竜鳳閣”、“紫金環”、“泣顔回”、“一官遷”、“朝元歌”、“五馬”、“二犯”、“石榴花”、“雁兒落”、“一枝花”、“步步嬌”、“傍妝臺”、“山坡羊”、“下天堂”、“傢住在”、“緊風開”、“搭拉蘇”、“人稀求旺”、“夜夜錘”、“蕎麥穗”、“擡閣”、“報公子”、“滿營吹”、“二虎碰”、“饃國南”、“轅門鼓”、“正、反門子”、“小合音”、“狗連蛋”、“老昆腔”、“尾聲”。
弦樂麯牌有:
“大、小金錢”、“四合四”、“百鳥朝鳳”、“大遊場”、“十番子”、“十番子序”、“捲竹簾”、“肚裏疼”、“鬥鵪鶉”、“哭皇天”、“萬年歡”、“剝畫皮”、“壓扳”、“八件”、“大桃紅”、“哪吒令”、“五竜擺頭”、“五竜擺尾”、“拉房”、“小八板”、“大救駕”(天下同)、“扯手”、“苦中樂”、“上天梯”、“望門牌”、“陰陽牌”、“放羊牌”、“對打本”(倒捲簾)“磕頭蟲”、“碰倒墻”、“傻和尚”、“序子麯”、“開門”、“山西開門”、“揚州開門”、“殺妲己”、“破字”、“錯字”、“小花園”、“爬橋”、“摸半夜”、“掏老鴰”、“螞蚱撩腳”、“套車令”。
(4)、伴奏樂器:
汶上梆子最初用的伴奏樂器是:大弦、二弦、三弦。
大弦是彈撥樂器,狀似月琴,腹部八棱,無品,四軸,四弦,全用皮弦。藝人們根據它的形狀,通稱它為“老鱉”(平調早期用的大弦,八品,又稱八棱月琴)。二弦桿較短,筒較大,千斤與筒子之間的距離較近,皮弦,用弓拉奏,發音尖亮高亢。三弦與目前通用的相同。後來受到其他梆子劇中的影響,換用板鬍、二鬍作主要伴奏樂器,大弦、二弦已經很久不用了。近年來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樂器伴奏。
(5)、打擊樂
汶上梆子的打擊樂與其他梆子劇種基本相同,早期曾用過四大扇(大鐃、大鈸,但為時不長就停止使用了)。常用的鑼鼓點有:
“鳳凰三點頭”、“大、小起板”、“大、小二犯”、“快、慢栽板”、 “正反悟定錘”、“正、反滾頭”、“大、小冒兒頭”、“連成”、“報子吹”、“挖窟窿”、“出頭龜”、 “吊四鑼”、“七七引”、“巧八鑼”、“十大鑼”、“十一鑼”、“二十鑼”、金錢花、半金錢花、“小鑼錢花”、“一標標”、“簸簸箕”、“緊急風”、“蒜錘子”、“毛邊”、“揭痂疤”、“四面靜”、“假二八板”、“嗩吶皮打頭”、“雙跺腳”、“撲燈蛾”、“鬼推磨”、“水底魚”、“倒拉牛”、“發梆”、“火裏炮”、“單五鑼”、“三遍錘”、“大、小收頭”、“大小二鈸”、“呱噠嘴”、“令子”、“小鑼穗”。
過去,開演前“打通鬧臺”時,敲:一進板、花開臺(加吹“挑子”)再敲“什樣錦”。最近,汶上梆子劇團老藝術傢張宜君挖掘整理的汶上梆子音樂——天下同。
3、劇目
禮佛大道汶上梆子的劇目特別豐富,有獨臺本、連臺本、折子,歷史故事、生活小戲、喜劇、悲劇等。就其題材說以歷史題材為主,也有表現家庭倫理,神話傳說,男女愛情及民間生活題材的戲。
據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調查老藝人得知,大曹班的劇目就有六百出,其戲目單為精製錦綉硬殼摺叠式,長達五、六米。經常上演的劇目有:宇宙鋒、大登殿、千裏駒、回竜閣、火燒戰船、單刀會、過五關、頭冀州、二冀州、斬黃袍、大轅門、提寇、兩狼山、春秋配、門降雪、江中橋、翠平山、佛手橘、群英會、長生殿、百壽圖、如意劍、封神演義連臺本、全部三國連臺本、火燒連營、戰宛城、十一國(金盒記)、十八國等。
大孔班的折子戲目單亦有三、四百出。經常上演的劇目有:李淵跑宮、三開鍘、老徵東、八寶珠淌鐐、李翠蓮大上吊、哭頭、送女、講紅堂、小花園、二進宮等。
其傳統劇目表現的內容,以歷史題材為主,其中有不少帶有反抗強暴勢力,敢於鬥爭的劇目。有些劇目的題材雖與其他劇種近似,但處理手法並不雷同。在浩瀚的傳統劇目中,表現家庭倫理、神話傳說,男女愛情與民間生活的劇目,也占相當比例。所以說汶上梆子的題材範圍是相當寬闊的。從時間的跨度上說,東周、秦漢、三國、隋唐、宋、元、明清,均有涉及。
其表現程式,動作粗獷,架式誇張,通過誇張的形象動作、刻劃人物的思想性格。而小生小旦的戲,則通過細緻入微的表演和眼神的傳遞,傳神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4.主要班社
汶上梆子由傳入到形成與發展為獨立劇種,由西而東進傳入,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分佈流行地域廣。明末清初,三百多年來,全縣組成了不少職業班社,還有衆多的玩局,培養造就了許多優秀演員,據不完全調查,縣境內的著名班社,如:大曹班、王復集崇聖府班、大孔班、官莊孔班,嶽樓嶽傢班(建國後屬嘉祥縣)、黃洗店孔班、陳村孔班、占裏集宋義相班、萱樓班。這些班社中,最著名的是大曹班、大孔班、占裏集宋義相班,有“孔傢班大,曹傢班長”的說法。
大曹班,據傳為明未清初汶城曹天官所創辦。其解體時間為民國十三年(1925年)。距今約八十餘年至百年前的著名演員有:張學為(號大麻子,鄆城張樓人、黑臉)、傅七(刀馬旦)、陳鳳奎,鄆城人,小生。王金仁,花旦。陳天福,花臉。潑嘴老鴰(藝名),青衣。嶽登明,即嶽石、嘉祥嶽樓人,紅臉。戴承立,即戴群,紅臉。毛法,即毛在堂,號鐵皮蚰子,汶城東門人, 青衣。小慶,鄆城人,小旦。強天桂,梁山縣黑虎廟人,刀馬旦。張恩普,今濟寧市人,花臉。徐建起、雙德,均肥城張店人,小生。嶽慶雲,鄆城人,醜。關文喜,藝名金馬駒子,紅臉。師雲海,藝名銀鈴鐺,花旦。宋玉山,藝名主楞,青衣、花旦。李廣仁,汶城人,行當齊全,人稱戲簍子,據說會三百出戲。
大孔班,汶上鎮孔樓孔祥琦傢創辦,孔祥琦為世襲奉祀太常寺博士,他的某輩高祖在廣東居官,與麯阜衍聖公府同為大宗,此班是從麯阜衍聖公府接來的,時在清初,比大曹班稍晚。其在八十年至百年前的演員有:
段衍,即段廣纔,壽張人,紅臉。陳尚江,黑臉。孫學友,號孫黑,紅臉,其子孫延俊為曹班司鼓。王朝林,河西人,晚年落腳城南王泉,黑臉。嶽慶祿,鄆城人,醜。李金鐘,號花臉四,花臉。王振標,東阿人,紅臉。丁三,武生。嶽慶雲,醜。小回子,黑臉。
這些班社中,一些演員是相當出名的,名氣較大的演員有:傅七、吳仗兒、潑嘴老鴰、金馬駒子、銀鈴鐺、立楞等。群衆編了一些順口流。如:“傅七的刀,吳仗的腰,潑嘴老鴰唱得高。”“金馬駒子銀鈴鐺,不如立楞一晃蕩”。號稱“一晃蕩”的立楞(即宋玉山)會戲極多,唱腔優美,1958年被聘為山東省梆子劇團的教師。
二、發展現狀
汶上梆子因歷史悠久,班社衆多,行當齊全,劇目豐富,唱腔高亢、激昂、寬廣、渾厚,音樂麯牌豐富多彩,優美動聽,為群衆喜聞樂見。
“村村鑼鼓響,莊莊梆子聲”,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就連行路人也邊走邊喊着梆子腔,名曰“路戲”。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導下,汶上梆子有一定的創新,並上演了一些現代戲,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仍放射着絢爛的光彩。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生活環境、思維理念,生活品味,審美標準、對藝術的追求等都在發生着變化。經濟社會的思想觀念,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優越的生活環境,與時俱進的思維理念,全新的生活品味,時代的審美標準,多元化的藝術追求,無疑不使傳統的東西發生着變化,變化的結果是淡化。同時,電影、電視、文學藝術、麯藝等,時刻都在創新,在和現代藝術全新的科技手段進行着激烈地競爭的同時,戲劇內本身也在進行着激烈地競爭,競爭的結果,是戲劇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與衝擊。在經濟社會的大環境下,更有一部分人則認為這種藝術是“老”、“古”、“土”可以休矣!這無不使汶上梆子這個古老的傳統藝術劇種處於低峪之中。若不搶救、發掘,這種來自於原始生態的自然藝術劇種,其趨勢是消亡。
近年來,汶上縣委縣政府、汶上縣文化局加大了對汶上梆子的挖掘與保護力度,恢復啓動了汶上梆子劇種,先後拍攝了《兩狼山》、《老羊山》、《鍘趙王》等傳統劇目,並積極組織創作、排練新劇新作,大大推動了汶上梆子的發展。2007年10月14日由汶上梆子劇團選送的《兩狼山》作為唯一代表山東梆子劇種的劇目赴廣饒參加“2007中國戲麯梅花大賽總决賽”,劉太華同志一舉獲得了“中國紅梅金花”稱號。
汶上梆子是戲劇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是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民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從其發展歷史、豐富的劇目內容,廣泛的表現題材,到廣阔完美的表現程式,高昂優美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麯牌音樂伴奏,乃至獨具魅力的鮮明藝術特色。
三、曹州梆子同汶上梆子的區別
曹州梆子、汶上梆子的區別不是以歷史上固有的府州行署區劃所能夠明確割裂開的。商路是戲路,水路是戲路。民風民俗,語音情趣也是戲路。雖說歷史上交通訊息不夠發達,卻是某一個地域的觀衆喜愛什麽劇種、劇目乃至名角、聲腔也都是慕名言傳,約定俗成的。另外,音樂旋律的區別,演員個人表演風格的不同,都是劇種流派劃分的要點。尤其是聲腔歸韻方面,正如明王驥德在《麯律·論腔調第十》中所說的“樂之筐格在麯,而色澤在唱”,所以形成了不同流派的原因。從地理位置上講,在山東由北至南,基本是冠縣、莘縣、陽𠔌、梁山、鄆城、巨野、金鄉、魚臺、微山包括其縣屬區域,以東是汶上梆子的流行區域,以西則屬曹州梆子的流行範疇。曹州梆子還應包括嚮河南省的開拓發展區域。
曹州梆子、汶上梆子雖都同屬高調,但是在藝術表現風格、藝術追求探尋上卻分屬於兩個不同流派。它們在演出劇目、行當體製、傳統程式、用韻聲口、師徒傳承諸方面都不盡一致。
曹州梆子和豫東南、皖北的“沙河調”以及河南的“豫東調”、“祥符調”關係異常密切,是形成兩個流派的直接原因。或者說是傳承途徑與發展演變的不同而出現的情況。簡單地說,曹州梆子較多表現的是一些神話傳說、家庭倫理、男女愛情以及民間生活的劇目。生旦戲較多。
汶上梆子則以歷史題材的宮廷生活和政治軍事鬥爭以及草莽英雄的演義故事為表現層面。袍帶戲多,蟒靠戲多,黑紅花臉武打戲和大青衣戲是其主流,即是以“大門頭”為頭牌的表演格局。
這種區別也不是絶對的,即它不是一種凝固的一成不變的體製,而是一種形式上不斷變化的復合體。或者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部現象。在高調梆子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汶上梆子也有生旦戲的劇目,曹州梆子也有許多黑紅花臉武打戲和青衣戲。一般是因人、因時、因科班班社和觀衆不同纔出現的情況。所以,對於山東梆子的兩種流派既要溯其源,又要觀其變,才能客觀的理解分析。無論怎樣說這都是一種良性發展。曹州梆子與豫東調、祥符調甚至是沙河調的藝術交流,首先是擴大了高調梆子的流行區域,增強了藝術表現力,吸引了更多的觀衆,改善了劇種表現風格單一的局面,在聲腔藝術和程式技藝上也得到了明顯的發展,為魯豫兩省的文化交流做出貢獻,從而使山東梆子的影響範圍也日益加深,擴展。
四、周邊地區汶上梆子主要班社
汶上梆子唱腔高亢激昂,劇目以紅黑戲為主,大腔大韻,唱腔優美,腔多彎多,深受魯西南群衆喜愛,幾百年來盛而不衰,沿運河,以及汶河在魯西南地區,廣為流傳。以汶上、濟寧為中心的主要汶上梆子班社有:
一、濟寧地區。大曹班,崇聖府班,大孔班,占裏集宋義相班,嶽樓嶽傢班,黃石店孔傢班,陳村孔班,萱樓班(以上汶上)。財神閣五福班,孫傢班,馮傢班(以上濟寧)。東郭張天師府班,窪鬥得勝班,竜峪福盛班,寧陽店班,東郭韓典班(以上滕州)。管莊孔班,聖公府班,新莊孔傢班,吳村福盛班(以上麯阜)。全盛班,石祥莊班,雙盛班(亞聖府班),後屯班(以上鄒城)。大蘇班,小蘇班,羊山李傢班,周班,李班(以上金鄉)。歇馬亭吉慶班,西關趙元琴班(以上兗州)。曾班,吳侍尉班(以上嘉祥)。
二、菏澤地區。姚樓大姚班,田莊田狀元傢班,姚念集班,大義集孔班,馬莊班,孫班,女班(以上巨野)。福盛班,王沙窩班,八班(以上鄆城)。壽張集井班(梁山)。
三、泰安地區。張瑞祥班,宋莊班,王玉千班(以上泰安)。張班,東阿長升班,小曹班(以上平陰)。夏鎖班(東平)。由翰林傢班(肥城)。義氣班、陳寶忠班、閻班、葛石店張洪邈班(以上寧陽)。
此外,黃河以北的莘縣、臨沂地區的費縣以及河南的範縣等地,也都先後成立過梆子班社。
另外,汶上梆子還同沿運河北上的徽調結合形成了萊蕪梆子。
五、關於山東梆子著名演員是汶上梆子唱腔代表的論斷
張貴元在山東省戲麯學校學戲期間,教師是李翠喜、丁憲文,丁李二人少年學戲時的師父都是汶上曹班的藝人,出科後也主要是在汶上、濟寧一帶流動搭班演戲,後來入濟寧佛爺廟戲班,再後來去了巨野,山東省戲麯學校建立後被聘請去做教師。1980年張貴元拜任心纔為師,任心纔是梁山井班出科的藝人。井班也與汶上曹班有很深的淵源,1934年井守俊創辦“小井班”時聘請的主要教師趙衍俊(藝名“蓋九州”)是汶上曹班出科,而井守俊並沒有從曹州一帶聘請教師。任心纔從井班出科後,曾在濟寧佛爺廟戲班唱戲,與前輩段廣纔、竇朝榮都合作過很長時間,也受到段廣纔較多的影響,而段廣纔仍然是汶上曹班出科的藝人(段廣纔建國前參加了巨野大姚班的,兼當主演和教師,同去姚班的還有幾位曹班藝人,因此姚班與汶上曹班仍有很深的淵源)。後來任心纔去了徐州,並在徐州開始成名,濟寧和徐州又是汶上梆子戲班藝人長期占據的兩大碼頭。所以,從這些綫索梳理下來,段廣纔、任心纔、張貴元、姚月芝等都是傳承的汶上梆子的藝術係統。劉鹹進先生的唱腔也是無庸置疑的汶上梆子係統,他幼年拜於安纔為師學戲,於安纔是汶上曹班的花旦。劉鹹進的父親劉步雲是汶上曹班的青衣兼刀馬旦,於安纔是劉步雲的師兄。侯仰存是鄆城棗行梆子班出科,棗行梆子班的教師有一部分是梁山井班的傳人,另一部分是姚班的傳人,與汶上梆子仍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曹州梆子班的藝人都去了哪裏呢?他們主要闖河南,商丘、開封、榿縣、鄭州等。黃儒秀、王錫堂、趙義庭等,都是曹州梆子的代表。
從以上文獻資料,我們可以得出山東梆子名傢段廣纔、竇朝榮、任心纔、姚月芝、劉鹹進、劉桂鬆、張貴元、侯仰存、許相雲等均是汶上梆子唱腔的代表,傳承了汶上梆子藝術,這些名傢的活動地域覆蓋了魯西南和蘇北地區,印證了汶上梆子是山東梆子的主體構成部分這一論斷。
魅力四射的文化之都
走近汶上縣寶相寺景區,會發現這裏建築風格古樸自然,飛檐鬥拱、錯落有緻的殿宇樓閣間景色怡人、遊人如織。150米寬的禮佛大道即將施工。在孔子仁政園,在南旺分水竜王廟,滲透着歷史文化滄桑的廳堂磚瓦,令遊人駐足留戀;兵祖蚩尤墓前,常有日韓友人認祖朝拜。這是汶上縣近年發展文化産業、建設文化名縣、打造中國佛都品牌的縮影。
近年來,汶上縣以文化名縣建設為抓手,以産業發展為竜頭,通過打造中國佛都品牌,努力把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産業優勢,初步形成了中國佛都、儒學治國初始地、運河之都、兵祖祭拜地等文化品牌,成為遠近聞名、魅力四射的文化之聖地。
發揮資源優勢 建設文化名縣
汶上古稱中都,素有“千年佛都、儒賢聖地”之譽,偉大的思想傢、教育傢孔子初仕任中都宰,寶相寺太子靈蹤塔發現的佛教聖物轟動海內外,南旺引汶濟運分水工程被譽為“北方都江堰”。 汶上縣整合佛教文化、儒傢文化、運河文化、始祖文化資源,把文化旅遊業作為支柱産業來培育,實現旅遊資源大縣嚮旅遊強縣轉變。該縣規劃建設了中都佛苑、孔子仁政園、南旺分水竜王廟古建築群、中華兵祖陵、北部生態旅遊區等景區。立足文化資源優勢,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大力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建設文化名縣的工作目標,與經濟強縣、生態優縣目標一起,成為鼓舞全縣上下為之奮鬥的航標。大力實施文化基礎建設、文化遺保護、文化産業培植、文化旅遊品牌等“九大工程”,將任務分解到單位和部門,形成人人參與、共建名縣的良好氛圍和強大合力。
汶上汽車站發展竜頭産業 打造佛都品牌
文化引領社會發展,品牌凝聚發展力量。汶上佛教文物在佛教界至高無上,太子靈蹤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開發價值。1994年,在汶上縣寶相寺太子靈蹤塔塔宮內發現了“佛捨利”等文物,轟動了全國、震驚了世界,海內外僧衆信士紛至沓來,頂禮膜拜。汶上不僅獲得第二法門寺之稱,而且漸有“中國佛都”之譽,特別是形成了世界唯一的太子靈蹤文化。近年,這個縣把全力打造“中國佛都”文化旅遊品牌作為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骨幹産業。
堅持大手筆規劃。圍繞寶相寺建設開發和佛教文化旅遊項目,聘請清華大學、上海交大、北京二外等單位的國內知名設計專傢,對縣城進行了總體規劃,並突出佛教文化特色,建築、景觀均融入佛教理念。規劃設計了占地1200多畝的中都佛苑景區、中都佛苑的核心—寶相寺景區、150米寬的禮佛大道,建設一個禮佛、遊憩、購物的理想之地。汶上聖澤廣場商業街
堅持大投入開發。近年來,以寶相寺景區為核心,僅用於佛教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纍计超過2億元。寶相寺一期工程建成了供奉殿、博物館、碑廊、地宮,形成了寺院的主體佈局;投資1000萬元建設了大雄寶殿。二期工程投入5000多萬元,建設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僧僚房等。苦海、寺前廣場、停車場、禮佛大道將於明年7月前竣工。屆時,整個景區氣勢恢宏,規模宏大,旅遊整體形象全面提升,年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
挖掘儒傢文化資源,規劃建設了孔子仁政園。總投資900萬元,已修建了明倫堂,下步新建牌坊,重修戟門、大成殿等建築,製作孔子宰中都的展覽,嚮遊人開放,形成與麯阜三孔相連綫的旅遊新景觀。挖掘運河文化資源,修復引汶濟運古建築群。積極爭取,將南旺運河分水工程建築群與大運河一起列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計劃總投資3000多萬元進行恢復建設。已投資206萬元修復觀音閣、白公祠、宋公祠等建築,清理了竜王廟原始地基和古運河道遺址,成為考古研究和公衆考古實踐基地。2008年6月,在此舉辦了全國專傢現場考古經驗交流會和公衆考古實踐活動。
強化宣傳推介 樹立地方形象
辦好知名文化節會。在每年陰歷三月十五前後舉辦太子靈蹤文化節,吸引海內外僧衆遊人,促進招商引資和對外交流。2008年文化節期間,與中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舉辦了太子靈蹤文化研討會,邀請知名演藝人員演出了文藝專場,舉辦了佛教法會和祈福活動,全國百傢旅遊企業參加的推介會,開展了大型招商洽淡活動。文化節期間接待遊客數十萬人。太子靈蹤文化節逐漸成為全國知名文化節會。影響面廣、效果明顯,宣傳了佛都品牌,提汶上禮佛大道一景高了汶上知名度。
藉助媒體廣泛宣傳。積極爭取,寶相寺影視資料隨着山東省旅遊宣傳片,每天循環在央視多個頻道、山東衛視播放。中央電視臺攝製、播出了反映汶上文化的紀錄片,對於提升汶上形象,擴大影響力和輻射範圍,推進汶上旅遊,打造中國佛都品牌,均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實施品牌推介工程。參加了香港、泰國和國內青島、濟南等地的旅遊宣傳推介會,山東省文化博覽會,大力宣傳中國佛都文化旅遊品牌。投資200多萬元在縣境重點部位和出入口,樹立大型宣傳牌,在濟南、濟寧公交車體,長年開展佛都品牌形象宣傳。另外,邀請世界第一高人鮑喜順汶上獻藝,成功承辦了聯合國慈善大使、世界著名影視巨星成竜 “汶上慈善行”活動;攝製了電影《河灣村的喜事》,近期在全國上影;承辦了山東省青年歌手大奬賽,參加了省文明辦舉辦的《誰不說俺家乡好》文藝大賽,宣傳了汶上文化特色。
發揮帶動效應 形成産業集群
文化品牌戰略推動了汶上經濟社會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汶上的知名度,招商引資、外經外貿長足發展;圍繞佛都品牌的打造,城鄉建設、環境面貌日新月異。成功創建省級衛生城,開展了創建省級園林城市,城市緑化淨化亮化,現代園林化的花園水城初具規模。實施了長37.5公裏的105國道沿綫緑色通道建設暨小城鎮改造工程,呈現緑樹成蔭、花團錦簇、灰瓦白墻隱現其中的美麗景象,成為名副其實緑色長廊、景觀大道,和展示中國佛都形象的風景綫;推進旅遊業發展進程。充分發揮文化旅遊産業的帶動作用,規劃建設了蓮花湖旅遊度假區。湖面一期工程和濱湖公園已完成,度假村、農業觀光、生態園建設在實施之中。抓延伸,規劃了北部山區生態建設項目,將農業開發與旅遊觀光相結合,山區開發與大汶河水上旅遊項目相結合,下步將結合煤礦、蒙牛養殖項目,規劃開發工業旅遊和農業觀光項目;加快了經濟社會發展步伐。上半年,全縣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億元,地區生産總值58.5億元,分別增長35%、36%。在濟寧市科學發展現場觀摩評比中榮獲第一名。
汶上縣特産
汶上雞體表羽毛呈黑白相間的橫斑羽,群衆俗稱 “ 蘆花雞 ” 。 蘆花雞原産於汶上縣的汶河兩岸故為汶上蘆花雞,現以該縣西北部的軍屯、楊店、郭倉、郭樓、城關、寅寺 6 鄉鎮飼養數量最多,另與汶上縣相鄰地區也有分佈。該雞耐粗飼,抗病力強,産蛋較多,肉質好,深受當地群衆喜愛。飼養量較大,但隨外來雞種的推廣,産區蘆花雞的數量已占很小的比例。汶上蘆花雞屬蛋肉兼用型雞種。該雞體型一致,頸部挺立,稍顯高昂,前軀稍窄,背長而平直,後軀寬而豐滿,腿較長,尾羽高翹,體形呈“元寶”狀。橫斑羽是該雞外貌的基本特徵。汶上蘆花雞全身大部分羽毛呈黑白相間、寬窄一致的斑紋狀。母汶上蘆花雞頭部和頸羽邊緣鑲嵌橘紅色或土黃色,羽毛緊密。公汶上蘆花雞頸羽和鞍羽多呈紅色,尾羽黑色帶有緑色光澤。單冠最多,豆冠、玫瑰冠、豌豆冠和草莓冠較少。喙基部為黑色,邊緣及尖端呈白色。虹彩橘紅色。脛色以白色為主。爪部顔色大多白色,皮膚白色。成年汶上蘆花雞體重:公1400剋,母1260剋。180日齡屠宰率:半淨膛,公81.2%,母80.0%;全淨膛,公71.2%,母68.9%。汶上蘆花雞開産日齡150~180天,在農村一般飼養管理條件下,年産蛋130~150個;較好飼養條件下産蛋180~200個。蛋重45剋,蛋殼多為淺褐色。
另外還有中都刺綉,中都特麯等傳統特産。 |
|
2008年10月,汶上本地社區中都社區正式成立,社區由本地幾個本地熱愛網絡的青年組成的工作室運作,社區致力於方便本地網友網上交流。社區域名選取汶上郵政編碼272500以便於網友記住。
中都社區 汶上中都社區成立於2008年3月,選用汶上的舊稱"中都"的拼音加上汶上人民對汶上美好未來的期望---早日撤縣建市做為域名-中都市,好記又上口.汶上中都社區現在已經成為 汶上最火的交友互動社區,最快的信息交流平臺,最全的網絡服務基地.越來越多的汶上網友打開網頁第一個就是先去中都社區,看看汶上的重大新聞,瞭解汶上發展前景. |
|
- n.: Wenshang County
|
|
汶上 |
|
????業 | ????務局 | 學校 | 中學 | 山東省 | 地理 | 地名 | 行政村 | |
|
|
汶上縣????務局 | 汶上縣中醫院 | 汶上縣東湖大橋 | 汶上縣人民醫院 | 汶上縣第一中學 | 汶上縣副檢察長 | 汶上縣棉紡織廠 | 汶上縣中都博物館 | 汶上縣婦幼保健院 | 汶上縣第三棉紡廠 | 汶上縣皮革製鞋廠 | 汶上縣城市規劃展覽館 | 汶上縣第一實驗中學 | 汶上縣民政局軍體所 | 汶上縣東海紡織有限公司 | 汶上縣永和棉紡有限公司 | 汶上縣第四棉紡織廠 | 汶上縣第一棉紡織廠 | 汶上縣第二人民醫院 | 山東省汶上縣中醫院 | 山東省汶上縣衛生防疫站 | 汶上縣白石鄉衛生防保站 | 山東省汶上縣生物化工實驗廠 | |
|
|
南站鎮 | 寅寺鎮 | 楊店鄉 | 汶上鎮 | 南旺鎮 | 郭樓鎮 | 康驛鎮 | 苑莊鎮 | 義橋鄉 | 劉樓鄉 | 郭倉鄉 | 軍屯鄉 | 白石鄉 | 次丘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