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市 : 中國 >山東 >濟寧 > 兗州市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370882
兗州概況
  兗州市地處魯西南平原,隸屬於濟寧市,東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是素有“東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稱的濟寧市主要交通要塞。總面積651平方公裏,耕地60萬畝,人口63萬,轄7鎮2個街道辦事處,492個行政村,30個居民委員會。2002年在全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和區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序中,分別列第60位和第54位。
  兗州市交通便利,有“九省通衢,齊魯咽喉”之稱,戰略位置重要,自古就是“兵傢必爭之地,商賈雲集之埠”。三國時期曹操曾長期屯兵兗州。京滬鐵路縱貫南北,新石鐵路橫跨東西,是魯西南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和客運中轉站。公路四通八達,有327國道、日菏高速等數十條公路幹綫穿境而過,市內公路總長630余公裏,公路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
  兗州是國傢重要煤炭基地,煤田儲量200多億噸,年開採量2000多萬噸,坐落在兗州境內的興隆莊煤礦是全國第一個400萬噸的特大型現代化礦井。地下水儲量約20億立方米,是山東省三大豐水區中唯一尚未大量開採利用的地區。
  兗州歷史悠久,公元前21世紀,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一。在四千餘年的歷史變遷中,兗州相繼為郡、州、府所在地,是一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兗州文化深厚,現有古代遺址200餘處,是全國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保存最係統、完整的地區之一,館藏文物現有1.2萬件。兗州素有“端信、尚賢、兼容、樂善”的優良人文傳統,四千年來世代傳承。兩千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子思等曾在此講學,弘揚儒傢文化。十九世紀末,基督教、天主教傳入兗州,與儒傢文化、伊斯蘭教、佛教共存。漢唐時期,兗州崇文風尚盛行,成為文人薈萃之地,詩歌傳唱之鄉。“詩仙”李白寓傢兗州二十餘年,賦下《夢遊天姥吟留別》、《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等不朽詩篇。兗州有着衆多的人文景觀,如杜甫登臨賦詩的少陵臺,李白暢遊覽勝的青蓮閣,“崢嶸塔與白雲齊”的興隆塔,王因、西吳寺、桑園等古文化遺址及柳下惠墓、賈鳧西墓、石馬石刻、泗河橋、天主教堂、金口壩、磁山人文景觀等。清康熙年間鑄造的泗河鎮水之劍長7.5米、重1500公斤,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兗州是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示範市,先後建成了“噸糧縣”、“雙千市”,糧食單産多年保持全國領先水平。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優越,60萬畝耕地可5天輪灌一遍,管灌、噴灌等節水灌溉4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5%,農田作業機械化程度達到90%以上。全市492個村基本實現“六通一有”目標,即村村通自來水、通電、通程控電話、通有綫電視、通柏油路、通公交車,村村有文明一條街。農業産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非農化進程不斷加快,已建成太陽紙業、雪花澱粉、華竜正竜方便麵、緑源肉鴨等十大竜頭企業,帶動形成了十條農業産業鏈,年加工總值近百億元,85%的農産品經過加工進入市場,80%的農戶進入一體化經營,轉移農村勞動力近12萬人。按照城鄉統籌的思路解决農村問題,實現了教育、醫療、村幹部誤工補助、職工養老保險城鄉統籌。
  兗州全市現有工業企業1000多傢,形成了農副産品加工、林紙一體化、機電一體化、煤化工、醫藥等新型工業體係,主導産業銷售收入占全市工業銷售收入的85%以上。實施培優扶強政策,促進骨幹企業不斷壯大,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90傢,6傢企業進入濟寧市民營經濟十強行列。全市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達到16傢,過億元的4傢。太陽紙業集團、銀河膠帶集團被濟寧市列為創百億的重點企業,2008年銷售收入將突破百億。招商引資成效顯著,近兩年來,共引進項目200多個,其中投資過5000萬元的23項,過億元的15項,合同利用市外資金80多億元,到位30多億元,其中實際利用國外資金8000萬美元。大力培植出口主導産品,多途徑擴大出口,外嚮型經濟主要指標連續多年居濟寧市第一位。
  兗州立足區位交通優勢,加快了現代物流中心建設的步伐,建設各類批發市場28處,形成了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市場群,占地30萬平方米的息馬地商城年交易額達到20億元;富居傢具城室內營業總面積達到20萬平方米,客商發展到800多傢;火車站小商品批發市場吸引了全國各地的1000多傢批發商到此經營;永豐建材城營業面積達到40萬平方米,400多傢批發商匯集於此;建有木材、農機、農貿、辣椒等十多處專業批發市場和多處兩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去年達到30億元,對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兗州堅持走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路子,大規模實施了城市綜合開發和舊城改造。在全省縣級市中首批實現了城區居民和企事業單位集中供氣、供熱。投資1.13億元,建成了年處理能力1400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完成了文化廣場、九州廣場、太陽廣場建設,市區內有風景秀麗的少陵公園、興隆塔公園、濱河公園等20餘處景點,城市緑化覆蓋率達37%。啓動建設了資訊便捷的數字化信息處理和寬帶網絡,通訊技術應用廣泛。規劃了20平方公裏的城市中心區、“五縱五橫”城市路網工程和十大標志性建築,其中博物館、九州廣場、市委黨校、孔子學府已建成。鎮村建設步伐加快,6個中心鎮初具規模,以農村康居工程為重點的現代化文明示範村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全市建設高標準小康樓2000餘棟,小馬青村被命名為全省農村精神文明示範點。
  兗州郵編:272100。兗州行政區劃代碼:370882。區號:0537。
  兗州人社區:272100.com
兗州市貌
  環城公園
  李白杜甫相聚地-少陵臺
  兗州出土 天下第一劍
自然地理
  兗州市全境皆為泰沂蒙山前衝積平原,土壤類型以潮褐土為主,占59.37%,其次為砂薑黑土,占33.01%,潮土占7.62%。全市地勢平坦,土壤母質好,土壤耕性、保水保肥性、供肥性能好。據市土肥站監測,2000年全市土壤耕層容重1.3g/cm3,總孔隙度59%,有機質1.4%,全氮0.087%,鹼解氮85.5mg/kg,速效磷27.7mg/kg,速效鉀112mg/kg,極適於玉米、小麥、花生等作物栽培。
  全市光熱資源豐富,全年光照日數2406~2903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124.7千卡/平方釐米,4~10月份是玉米等夏秋作物生長旺盛期,此期大於10℃的輻射量為87千卡/平方釐米。兗州屬半濕潤暖溫帶氣候區,具有春季幹旱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鼕季幹冷,冷熱明顯,四季分明等特點。歷年平均氣溫13.6℃,春季19℃,夏季22℃,秋季20.5℃,鼕季-0.3℃。全市以1月份氣溫為最低,平均-2℃;7月份最高,平均26.4℃,全年≥0℃積溫5025℃,≥5℃積溫4981℃,≥10℃積溫4505℃,≥15℃積溫3747℃,≥20℃積溫3674℃。全年無霜期210~240天。歷年平均降雨量733毫米,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雨、熱同季,適於玉米等秋作物生長。
  兗州是國傢重要煤炭基地,煤田儲量200多億噸,年開採量2000多萬噸,坐落在兗州境內的興隆莊煤礦是全國第一個400萬噸的特大型現代化礦井。地下水儲量約20億立方米,是山東省三大豐水區中唯一尚未大量利用的地區。境內有兗礦集團主力煤礦興隆莊煤礦和楊村、古城、田莊、新驛等大中型煤礦,為全國八大煤炭開採區之一。電力供應充足,南有全國最大熱電廠鄒縣電廠,西有濟寧電廠、運河電廠和500千伏汶上變電站作為主要電力來源,同時還有兗州熱電公司以及兗州熱電廠,企業自備電廠有興隆煤礦電廠、太陽紙業電廠、雪花澱粉熱電廠、銀河電廠、古城電廠和青鋼兗焦電廠六傢企業自備電廠作為備用電源為全市供電做保障,年發電量5.8億千瓦時,工農業及生産生活用電一年四季充足,國際焦化熱電廠正在規劃之中。同時,毗鄰兗州火車北站,建有一處大型石油庫,年運轉量10萬噸,動力燃料有充分的保障。全市地下水資源豐富,總儲蓄量達20億立方米,是山東省三大富水區地下水唯一尚未大量開採利用的地區。
歷史沿革
  兗州歷史悠久。公元前21世紀,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一,距今已有四千餘年。幾經朝代更迭,歷史變遷,兗州相繼為郡、州、府所在地,是一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設兗州府,轄4州23縣。
  兗州歷史文化深厚。漢唐時期,兗州崇文風尚盛行,成為文人薈萃之地,詩歌傳唱之鄉。西漢時,以"禮"、"易"著稱於世的經濟學家丁寬、肖奮、江公就生長於此。唐代,這裏更是文星聚會、相映生輝,"詩仙"李白寓傢兗州二十餘年,賦下《夢遊天姥吟留別》、《沙皇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等不朽詩篇,今存40餘首。兗州有着衆多的人文景觀,如杜甫登臨賦詩的小陵臺,李白暢遊覽勝的青蓮閣,"崢嶸塔馬白去齊"的興隆塔,王因、西關寺、桑園等古文化遺址及柳下惠、賈鳧西墓、石馬石刻、泗河橋、天主教堂等。清康熙年間鑄造的泗河鎮水之劍長7.5米,重1500公斤,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民國時候滋陽縣屬於濟寧道。1948年7月兗州戰役後,原滋陽縣城區稱兗州市,鄉村稱滋陽縣,同年12月,市並入縣,稱滋陽縣,隸屬於尼山專署。
  1958年與麯阜縣合併稱麯阜縣。1962年與麯阜分治始稱兗州縣。1992年8月撤縣設市。
兗州文化
  端信兗州
  兗州的這個“兗”字,來源於兗水。兗水又稱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省濟源市(原濟源縣)的王屋山中。濟水分黃河南和黃河北兩部分,後來由於水係變化,黃河以南現在已經沒有濟水了。兗水的兗字古代寫作“沇 ”。在小篆裏,“三點水”有時候可以寫成“橫水”而放在“允”字的上邊,後為由篆書嚮隸書演化時,“橫水”就變成了“六”,於是成為今天的“兗”字。段玉裁《說文解字註》:“兗州……小篆作沇 ,隸變作兗,此同義而古今異形也。”
  兗州的“兗”字,還被後人賦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義,那就是端信。此說最早見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的緯書《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初唐編《晉書》、《隋書》等國傢正史,都曾對此轉述引申,例如《隋書·地理志》就說:“兗之為言,端也。言陽精端端……其地兼得鄒魯齊衛之交,舊傳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遺風。今此數郡,其人尚好儒學,性質直懷義,有古之風烈矣。”這就更明確地說明,不僅“兗”字有端信的含義,而且兗州人也是端信的人。
  什麽是端信?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端,直也”;“信,誠也”。端信就是為人行為端正、品格正直;就是在與人交往中誠信無欺。這是多麽美好的含義!
  說兗州的“兗”字有端信的含義和兗州人有端信的稟性,不是偶然的。兗州人的端信,既是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的賜予,又有歷史的淵源。
  兗州有十分悠久的農耕文化傳統。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相對封閉的社會結構、精耕細作的生産方式等産生了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方式,塑造了兗州先民遵守規範、敬畏權威、嚴謹認真、誠實淳樸的品格。另外,兗州在地緣上屬於魯文化區域,魯文化也可以稱為儒傢文化,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十分重視個人的品格修養和道德完善。歷代地方志評論兗州的民風,往往是:“傢傢自以為顔路,人人自以為由求,人皆知讀聖賢之書,文質彬彬乎過人,弦誦洋洋乎盈耳”(元《方輿勝覽》);“其俗溫厚馴雅,華而不窕,有先聖賢之風”(明《兗州府志》);“土風和厚,傢多弦誦,民俗馴謹,無狙獷氣”(清《滋陽縣志》)。端信,正是這種風氣和精神的概括。兗州的歷史上,確實也出現了不少堪稱端信楷模的人物,像我們後文將陸續介紹到的顔回、範淑秦、牛運震等;相信在今後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這種精神將不斷與時俱進,發揚光大。兗州這個地名所涵蓋的內容,在漫長的歷史中曾有過十分復雜的演變。它最終屬於了今天這塊土地,是和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革及治所的遷徙分不開的。
  柳下惠傳說
  兗州是鐘靈毓秀之地。這裏地處古黃河衝積平原,古魯國舊址,為中華古九州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裏更有傢喻戶曉的歷史遺跡和歷史人物等在這裏生活、悠遊。衆多與之相關且時代流傳的民間藝術,都較好地展示出了這裏的生活風俗、秀麗風光和兗州人的精神風貌,也折射出了人們的善良美好願望。
  兗州的民間故事,有人物、有情節,口述起來較生動。這些故事,其顯著特點就是多帶一些傳奇和幻想的色彩。按其題材和內容可分為神話、傳說、生活故事、寓言故事、笑話和童話等。
  春秋時期,天下紛爭,諸侯割據,那正是孔老夫子周遊列國宣揚"剋己復禮"的時代。作為與孔子同時代的柳下惠,名展禽,以學問和品德響譽四方,他的弟弟柳下蹠稭稈造反,嘯聚仙林,占據一方,還把勸其歸順周天子的孔老夫子痛斥辱駡了一番。柳下惠坐懷不亂就誕生在這一歷史環境中。
  口口相傳:寒鼕深夜,兗州公子柳下惠正在傢中研習學問。忽聽院內"咕咚"一聲,似有人跌倒,接着微弱的"救命聲"傳來。柳下惠不敢怠慢,急忙開門奔出,衹見雪地裏躺着一位妙齡少女。雪光下,這位女子衣衫單薄,看樣子就要凍僵了。救人心切的柳下惠哪管"男女授受不親",忙將小女子抱到房內,抱着女子"為其取暖",美少女的體香與發香沁人心脾,但柳下惠如和尚坐禪,心如止水,一心救人,並無邪念。美女蘇醒過來。見躺在一位陌生男人懷裏,又羞又愧,,又見自己衣衫完好,那男子並無廢立之處,不由感激柳下惠救命之恩。遂說"如此恩德,小女子終身難報",如君子不棄,妾願與公子結尾百年之好,以報大德。"說完,女子紅暈上臉,更添嬌媚,可謂美輪美奐。柳下惠正色答道:"小姐此言差矣,吾豈能施恩圖報,做苟且之事,那樣既侮辱小姐名節,有污柳下惠清明,徒惹世人笑談,君子不能為也。"美少女聽了柳下惠這番陳詞,愧疚中更增添了對柳下惠高尚人品的敬畏之情。天明後,柳下惠護送少女返傢。世人皆知柳下惠的品行操守,並無人懷疑他倆有苟且之事。從此,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就流傳下來。
  兗州人民為紀念歷史上的這位先賢聖人,在城內曾建"和聖祠",時代敬奉。實驗小學原名"惠氏小學",亦是位紀念柳下惠而得名。柳下惠的出生地"和聖堂"村及他的墓地"高廟村"都與柳下惠的事跡密切相關。
  兗州民間傳說《和聖柳下惠坐懷不亂》所具有的價值和影響個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此傳說具有濃厚的民族性。柳下惠被稱為中華"和聖",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根源;中華民族是以"和諧"為文化根脈的民族,而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恰恰是"和諧"與道德的典範,是中華民族提倡人的生命在道德基礎上"和諧"發展的完美先例,垂洗後人,光照千古。
  2、具有珍貴的民間文學價值。此傳說在敘事方法,心理描寫和構思技巧上都有可取之處,反映民間文學珍貴的價值。
  3、具有民俗學的價值。此傳說驗證了兗州民俗豐厚,崇尚端信,道德文化傳統久遠的歷史事實,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坐懷不亂柳下惠》這一兗州民間口傳文學的代表作之一,現已瀕臨失傳。兗州市文化部門已製定措施。待立項申報(濟寧市市級)名錄項目後,即着手實施該項目的全面保護與傳承工作,使《坐懷不亂柳下惠》這一古老的民間文學作品重新煥發出時代的光彩。
  孔子師項橐傳說
  兗州是鐘靈毓秀之地。這裏地處古黃河衝積平原,古魯國舊址,為中華古九州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裏更有傢喻戶曉的歷史遺跡和歷史人物等在這裏生活、悠遊。衆多與之相關且時代流傳的民間藝術,都較好地展示出了這裏的生活風俗、秀麗風光和兗州人的精神風貌,也折射出了人們的善良美好願望。
  兗州的民間故事,有人物、有情節,口述起來較生動。這些故事,其顯著特點就是多帶一些傳奇和幻想的色彩。按其題材和內容可分為神話、傳說、生活故事、寓言故事、笑話和童話等。民間傳說《孔子師項橐》,是其中優秀作品之一。
  兗州城西北舊關村,原為古城西關外,稱"達巷黨",當年孔子任中都宰,往來憩息於此。這兒便是<<三字經>>中"昔仲尼,師項橐"的地方。那位聰明的孩子項橐,在地上畫了座城,硬讓一代聖人孔子繞城而行",不得踏城直進,且能言善變,令孔子佩服,遂拜其為師,"七歲而孔子師"留下佳話。舊關村原"達巷黨人裏"石碑,可惜毀於"文革"中。但孔子在此師項橐的故事,卻世代流傳。
  相傳有一年鼕天,孔子遊說講學,一日行至兗州西關(今舊關),遇見一個小孩用樹枝在路上畫畫。孔子湊進一看,看見小孩畫了一座城,孔子見他畫的認真仔細,城也畫的很漂亮,不忍心從上面踏過,便從一旁繞着走。
  孔子剛剛走過,不想那小孩竟氣惱地甩掉畫畫的樹枝說:"你這老先生好沒道理,放着城門不走,為何繞城而過?"
  孔子以為小孩誤解自己,便解釋說"我是看你城畫的好,怕踩壞了,纔繞道而行,你應該感謝我纔對呀!"
  小孩不以為然地說:"城若不讓人過,要城有何用?我畫的城就是讓大傢走的。"
  孔子見小孩聰明伶俐,頑皮中顯露才智,有心試探他一番,故意為難他說:"你畫的城門這麽小,我如何過去啊?"
  沒想到那小孩一拍腦門,恍然大悟地回答:"對,畫上的小城門是給小人走的,你是大人,應該走大城們,這如何辦呢?我再給你畫個大的吧?"說着,小孩轉過身去,對着兗州城方向,用手指在空中虛劃一番,然後恭敬地對孔子說:"大人,那座城畫好了,請上路前行吧。"
  見到這麽聰穎的孩子,孔子頓起愛纔之心,就約他一路同行。覺得這孩子不但才華過人,品格業高尚。禮賢下士的孔子便和這孩子結下了忘年之交,拜他為師。
  這個孩子就是項橐。
  兗州民間傳說《孔子師項橐》在人民口頭一代又一代地流傳至今,已形成一個很完整的故事,成為中華文化典故之一,亦是民間智慧,人物傳說的典範之作。在此傳說中,中國文化大師孔子的形象和民間智慧少年項橐的形象都很生動傳神,二者相映生輝,使儒傢文化更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孔子師項橐》作為民間傳說,深深紮根與民族歷史和民間文化,具有珍貴的民間文學價值。傳說以生動的歷史人物和民間人物形象,宣傳了傳承久遠的齊魯文化,反映了魯西南及兗州地方的風土人情,具有獨特的民俗學的價值。
  《孔子師項橐》這一兗州民間口傳文學的代表作之一,現已瀕臨失傳。兗州市文化部門已製定措施。待立項申報(濟寧市市級)名錄項目後,即着手實施該項目的全面保護與傳承工作,使《孔子師項橐》這一古老的民間文學作品重新煥發出時代的光彩。
風土人情
  起於乾隆、嘉慶年間的魯西南農村,開始稱為“小麯子”,因主要伴奏樂器為揚琴,俗稱“唱揚琴的”。民國三十年夏歷 2 月 2 日揚琴藝人集合於濟寧,建立了“殷”、“賀”、“茹”三大門戶,立足於濟寧碼頭。揚琴由數人搭檔演唱,分別扮演角色,演唱、伴奏集於一身的演唱形式。以揚琴、墜琴為主要伴奏樂器,麯調纏綿委婉,十分動聽。濟寧人過去順口溜“老咬口的幹飯道門口的粥,茹小辮的揚琴翟教寅的吼(讀陰平聲 HoU )”。唱詞多用第一人稱,有極大的表演潛力,所以後來發展成了濟寧呂劇。
  此外“ 高調梆子 ”、“ 四平調 ”兩個劇種也都起源於濟寧,運河的繁榮是戲麯麯藝的興旺的最佳土壤。又據唐袁郊《甘澤謠》所記載的濟寧人許運封及外祖父李謨在濟寧與李白交往的佳話說:許雲封樂工知笛,李謨笛藝非常,名赫一時當朝。李白所寫的詩歌在宮廷風靡一時,他的《宮詞十首》、《清平調詞三首》又是以李謨演奏為主,且為梨園之保留節目。李謨等與李白是為摯友,在濟寧期間,時常飲聚於賀蘭氏酒樓歡晤。這一史事,同狂放不羈,一生坎坷的孔子後裔孔尚任所創作的名揚於世的《桃花扇》,為濟寧域段戲麯文化增添了流芳千古的璀璨光彩。
  濟寧土生土長的音樂舞蹈別具一格,有的是早已蜚聲海外了。
  兗州特産 徐公硯石每塊都是天然獨立成型的,由於億萬年地下水的衝刷,使它的四周形成了優美的橫竪紋理。所以徐公硯盡量保持它的自然的特點,它的邊痕是不能動的,衹能在上面進行加工。因此,自然天成乃徐公硯的最大特點、最大優勢,人們稱之為“天下自然第一硯。
  兗州雪茄,歷史悠久,以魯城“所煙”著稱。兗州雪茄製造工作起源於清朝宣統年間(1909—1911),民國初年,城內有大中、春華、華美、大華、萬興等十幾傢雪茄煙商號(即製煙作坊)。
經濟概況
  兗州是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示範市,先後建成了“噸糧縣”、“雙千市”,糧食單産多年保持全國領先水平。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優越,60萬畝耕地可5天輪灌一遍,管灌、噴灌等節水灌溉4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5%,農田作業機械化程度達到90%以上。全市492個村基本實現“六通一有”目標,即村村通自來水、通電、通程控電話、通有綫電視、通柏油路、通公交車,村村有文明一條街。農業産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非農化進程不斷加快,已建成太陽紙業、雪花澱粉、華竜正竜方便麵、緑源肉鴨等十大竜頭企業,帶動形成了十條農業産業鏈,年加工總值近百億元,85%的農産品經過加工進入市場,80%的農戶進入一體化經營,轉移農村勞動力近12萬人。按照城鄉統籌的思路解决農村問題,實現了教育、醫療、村幹部誤工補助、職工養老保險城鄉統籌。
  兗州全市現有工業企業1000多傢,形成了農副産品加工、林紙一體化、機電一體化、煤化工、醫藥等新型工業體係,主導産業銷售收入占全市工業銷售收入的85%以上。實施培優扶強政策,促進骨幹企業不斷壯大,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90傢,6傢企業進入濟寧市民營經濟十強行列。全市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達到16傢,過億元的4傢。太陽紙業集團、銀河膠帶集團被濟寧市列為創百億的重點企業,2008年銷售收入將突破百億。招商引資成效顯著,近兩年來,共引進項目200多個,其中投資過5000萬元的23項,過億元的15項,合同利用市外資金80多億元,到位30多億元,其中實際利用國外資金8000萬美元。大力培植出口主導産品,多途徑擴大出口,外嚮型經濟主要指標連續多年居濟寧市第一位。
  兗州立足區位交通優勢,加快了現代物流中心建設的步伐,建設各類批發市場28處,形成了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市場群,占地30萬平方米的息馬地商城年交易額達到20億元;富居傢具城室內營業總面積達到20萬平方米,客商發展到800多傢;火車站小商品批發市場吸引了全國各地的1000多傢批發商到此經營;永豐建材城營業面積達到40萬平方米,400多傢批發商匯集於此;建有木材、農機、農貿、辣椒等十多處專業批發市場和多處兩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去年達到30億元,對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兗州堅持走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路子,大規模實施了城市綜合開發和舊城改造。在全省縣級市中首批實現了城區居民和企事業單位集中供氣、供熱。投資1.13億元,建成了年處理能力1400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完成了文化廣場、九州廣場、太陽廣場建設,市區內有風景秀麗的少陵公園、興隆塔公園、濱河公園等20餘處景點,城市緑化覆蓋率達37%。啓動建設了資訊便捷的數字化信息處理和寬帶網絡,通訊技術應用廣泛。規劃了20平方公裏的城市中心區、“五縱五橫”城市路網工程和十大標志性建築,其中博物館、九州廣場、市委黨校、孔子學府已建成。鎮村建設步伐加快,6個中心鎮初具規模,以農村康居工程為重點的現代化文明示範村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全市建設高標準小康樓2000餘棟,小馬青村被命名為全省農村精神文明示範點。
行政區劃
  兗州市地處魯西南平原,東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素有“東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稱。
  拼音:Yanzhou Shi
  區號:0537
  行政編號:370882
  郵編:272100
  簡介:
  兗州市轄2個街道、9個鎮:鼓樓街道、竜橋街道、酒仙橋街道、新兗鎮、大安鎮、新驛鎮、顔店鎮、興隆莊鎮、漕河鎮、小孟鎮。共30個居委會、492個村委會,530個自然村。總面積653.4平方千米,總人口604976人。其中、王因鎮,黃屯鎮由濟寧高新區管理。
古之兗州
  兗州,古九州之一,今山東省兗州市
  “兗州”一詞的出現始於春秋以後。春秋戰國時期,百傢爭鳴,著書立說,把禹時的九州冠以稱謂,兗州即其一。
  “兗”古作“沇”(音yǎn)《史記•夏本紀》“兗州”作“沇州”。 水原出河南濟源市西王屋山。東流入海。水的河段稱謂與流域記載不一,《尚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偽孔傳》載:“泉源為沇 。流去為濟。”《水經註•濟水》:“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 水,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以上記載,沇 水在黃河北岸濟水的發源處,《禹貢》載兗州得名於沇 水,其州境在黃河以南濟水中、下遊。《漢書 地理志》敘沇 水自發源入海,未提發源以後或下遊稱濟水,則沇 水實指濟水全流。近世黃河北岸的濟水有時亦稱沇 水。總之,從以上的這些記載分析,沇 水和濟水實為一條河流,上遊稱沇 水,下遊稱濟水,有時全流亦稱沇 水或濟水,衹是由於各個時期的稱謂不同而已。古兗州的地域範圍與沇 水的流域有關。《尚書•禹貢》載:“濟、河惟兗州。”《爾雅•釋地》載:“濟、河間曰兗州。”《周禮•夏官•職方氏》載:“河東曰兗州。”這些古書中的濟為濟水,亦應為沇 水。因此,濟水與黃河之間應為古兗州的區域範圍。
  《爾雅釋地》邢疏:“李巡雲:濟、河間其氣專質,厥性信謙,故曰兗。兗,信也。”《隋書•地理志中》載:“兗之為言端也,言陽精端端,故其氣纖殺也。……舊傳太公唐叔之教,亦有財孔遺風。今此數郡,其人尚多好儒學,性質直懷義,有古之風烈矣。”意指濟水和黃河之間,所處地理條件甚好,屬孔孟聖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受周禮孔孟思想影響,其德行忠厚,信義誠實,性情嚴謹,因此“封”為兗。
  “兗”通“沇 ”在許多史書上都已得到證實。而“沇 ”演變成“兗”,古人有這樣的說法:“沇 ”字的篆文立水旁寫作橫水置於“允“上,後又錄變為“六”,改為“兗”字。因此,“沇 ”的本義為水名,今“兗”的意義是後人附加的。封其地為“兗”,也應在春秋戰國以後。
  兗州的“州”,原指水中可居之地。後來人們在河邊的高地上居住,繼而形成為居民點,隨着生産的發展和人口的繁衍以及階級的對立,逐漸發展為邑或都城。“州”便成為一種行政區劃的代名詞。然而作為古九州的“州”仍指水中可居之地。
  兗州最早出現是依地理區劃而言的。古書中有黃帝劃州分野、建置萬國的說法,雖係後人用王朝觀念對原始社會疆域的附會依托,不足信以為實,但禹分中國為九州的說法則較為流行。夏禹是從原始社會嚮奴隸社會轉變的過渡式人物,雖有理想人物化身之意,但仍不夫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尚書•禹貢》記載:禹根據地理概況,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大的區域,故曰九州(“九州”在禹時並非確指,“九州”的具體稱謂也並非大禹時所為)。並分別敘述其山川、湖泊、土壤、物産、田賦等級、貢品名目以及水陸經路和少數民族等。
  作為地理區劃,早在夏禹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形成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原始文化中,就存在着類似於區域性的形式。通過考古學諸文化的發現,並通過它們本身所反映出來的特殊性與共性表明,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原始文化就已經存在着區域性問題,因此也可設想為“整體”的劃分。至於能否形成人為的區域性劃分,卻很難證明。
  古代的行政區劃往往以地理條件為很據,受地理因素的製約。夏、商、周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川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製。
  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是在西漢武帝設十四州刺史時開始的。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交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轄瑕丘、橐縣、方與……等)、東郡、陳留、濟陽、泰山、東平六郡國。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併,兗州未變。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並入並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40),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陽、東平八個郡國,大體範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曹操領冀州牧後,為擴大勢力範圍。縮小其他州區並入冀州。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後移治廩丘(今山東鄄城縣東)。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陽郡、任城國、高平國(治昌邑,轄瑕丘、金鄉、巨野……等)八郡國五十六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兵。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年)。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戰亂中的兗州黎民百姓,大量南遷,到東晉元帝時便在南方設置了僑州、僑郡、僑縣、僑鄉等,兗州為僑州之一,治所設在京口(今江蘇丹徒)。晉明帝太寧年間(323~325年)以郄鑒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江部縣東北)。康帝建元初(343年)寄治金城(今江蘇寧縣北)。穆帝永和(345~356年)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縣東),淮西公太和(366~371年)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年)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川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o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陽、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臺(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銅山縣),涉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漲50)。元嘉二十年(443年)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翼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年)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今兗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年)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泰始初(465年)移治瑕丘。齊、梁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臺,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臺之兗州則為西兗州。北魏孝昌年間(525~527年),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年)又移治譙城(今安徽亳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臺)、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陽(今山東曹縣西北)o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製,開皇三年(583年),“遂廢諸郡,行州縣之製”。大業二年(606年)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東郡,南兗州改為譙郡。唐高福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元朗部,置兗州。治所設在瑕丘,領任城、瑕丘、平陸、襲丘、麯阜、鄒、泗水七縣。貞觀十四年(640年)置兗州都督府,轄兗、泰、沂三個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兗州為魯群,乾元年(758年)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錄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設兗州泰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後。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兗州升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年)改為襲慶府,治瑕縣,錄屬山東東路,下轄瑕縣(今兗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屬濟寧市)、仙源(今麯阜)、萊蕪、金鄉、魚臺十個縣。金改設兗州o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年)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麯阜、泗水、寧陽四個縣。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年)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麯阜、泗水、寧陽四個縣。明初,嵫陽並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為府,隸屬於山東承宣佈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1913年廢州府製,改道縣製。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市,農村稱滋陽縣。同年12月,市縣合併,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署。1962年1月,滋陽與麯阜分治,滋陽縣改稱兗州縣,隸屬濟寧專署。1984年4月進行行政體製改革,兗州縣隸屬濟寧市,下轄十三區(鎮),三十七個鄉,四個街道辦事處,四個居民委員會。1990年兗州縣轄五個鎮八個鄉。1992年9月19日,兗州縣改稱兗州市。1995年兗州市轄九鎮四鄉。2002年兗州市轄十鎮和兩個辦事處。
  兗州市地處魯西南平原,東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素有“東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稱,是山東省魯西南大都市的經濟中心。總面積651平方公裏,耕地60萬畝,人口60萬,轄10鎮2個街道辦事處,492個行政村,30個居民委員會。兗州交通便利。有“九省通衢,齊魯咽喉”之稱,自古就是“兵傢必爭之地,商賈雲集之埠”,京滬鐵路縱貫南北,新石鐵路橫跨東西,是魯西南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和客運中轉站。公路四通八達,327國道、日荷高速等數十條公路幹綫穿境而過,市內公路總長630余公裏,公路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資源豐富。是國傢重要煤炭基地,煤田儲量200多億噸,年開採量2000多萬噸,地下水儲量約20億立方米,是山東省三大豐水區中唯一尚未大量開採的地區。歷史悠久。公元前21世紀,夏禹劃天下為九州,兗州為其一。在4000餘年的歷史變遷中,兗州相繼為郡、州、府所在地,是一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文化深厚。素有“端信、尚賢、兼容、樂善”的優良人文傳統,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子思等曾在此講學,弘揚儒傢文化。唐時“詩仙”李白曾寓傢兗州20餘年,賦下許多不朽詩篇。兗州有着衆多的人文景觀,如杜甫登臨賦詩的少陵臺,李白暢遊覽勝的青蓮閣,“崢嶸塔與白雲齊”的興隆塔等,清康熙年間鑄造的泗河鎮水之劍長7.5米、重1500公斤,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兗州名人
  江公
  經學家江公,史佚其名,是漢武帝(前140—前87)時的經學博士。他精通《詩》和《春秋》兩經,為著名《魯詩》學者申培的弟子。他和董仲舒共同仕於朝廷,為武帝講《春秋》經。董仲舒講《春秋》宗《公羊》之學,江公則宗《𠔌梁》之說。後來江公回到故鄉瑕丘,設帳授徒,由於他的傳授,《𠔌梁春秋》纔得以流傳至今。江公的弟子中有韋賢,人稱鄒魯大儒,後來成為宰相。江公的孫子也被立為博士,也稱江公。江氏一傢世代為博士,薪盡火傳,於中國學術的傳承是有貢獻的。
  陳湯
  字子公。西漢元帝時(前49—前34)的傑出軍事將領。自幼有建功立業之大志。曾任西域副校尉。適逢匈奴郅支部侵擾邊境,與漢為敵。陳湯組織了鬍漢合兵四萬餘人,出奇兵打擊匈奴,他充分利用匈奴各部之間的矛盾,作戰十餘次,行程近萬裏,最後大獲全勝,使得此後幾十年中邊境得以平安,被封為關內侯。陳湯戰術、方略被認為是軍事指揮史上的典範。
  儲光羲
  唐代著名詩人。開元年間(718—741)舉進士,任過縣尉一類小官。曾因仕途失意與詩人王維隱居終南山,後被授以監察御史之職。“安史之亂”時被強迫授以偽職,後來因此而被貶謫,最後客死嶺南。他的詩歌繼承了謝靈運、陶潛以來的傳統而又有自己的面貌,以田園生活為主要題材,主要描寫大自然的幽靜恬淡,表現自己的清高絶俗和閑情逸趣,在審美上有迥異於他人的價值。是當時田園山水詩派的代表人物。並且,其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實,揭露了戰爭和徭役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和痛苦,說明他是一個有社會良知的詩人。
  畢再遇
  (1148—1217)字德卿,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他的父親畢進是嶽飛的部將。畢再遇自幼受家庭熏陶,苦練武藝,熟讀兵書,矢志抗金。在開禧二年(1206)開始的北伐戰爭中,他任主將。他有勇有謀、指揮得當,屢立戰功。尤其在泗州、靈壁、六合、楚州諸役中,給敵軍以沉重打擊,使敵人聽到“畢將軍來也”便聞風喪膽,表現出他傑出的指揮才能和驍勇無敵的作戰實力。因為功勞卓著,畢再遇屢升為左驍衛將軍,武功大夫,鎮江都統製,兼權山東、京東招撫司事,兼揚州、淮東安撫使,左驍衛上將軍,成為當時南宋抗金最重要的軍事將領。另外,畢再遇在治軍練兵及軍械裝備的創新和改進方面也都有不少發明創造,在中國軍事史上有一定地位。
  範淑泰
  (1503—1642)字通也,大來,又字木漸。自幼有大志,以天下事為己任。24歲中舉,次年成進士,授行人司行人,又升吏科左給事中等職。當時朝廷權姦當政,吏治腐敗,他奮不顧身,上書言事百餘次,激烈地抨擊時弊,指斥姦佞,表現出過人的膽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崇禎十五年(1642)升吏科都給事中,奉旨去浙江主持鄉試,事畢回故鄉小住,適逢兗州大饑,人死過半,他捐出傢産賑濟,活人無數。這時,清兵南下侵掠,他積極參與守城,捐貲助餉,又親自上城巡邏。後由於內姦的出賣,兗州城被攻破,範淑泰被清兵捉住。清兵要他投降,他說:“我頭可斷而志不可屈!”又許以大官,他說“殺即殺耳,何必用官爵誘我?”最後慷慨就義,年僅39歲。
  牛運震
  (1706—1758)字階平,號真𠔌,空山,人稱空山先生,是清代著名的循吏和學者。他於27歲時中進士,始授甘肅秦安縣知縣。當時秦安地瘠民貧,條件惡劣,他到任後大力興修水利,革除弊政,平反冤獄,發展教育,政績十分突出。以才幹過人,被任命兼攝秦安、徽、兩當三個縣的事務。調任平番縣後,成功地處理了固原兵變,製止了一場大規模的流血事件,表現出過人的大智大勇。對平番五道峴地方饑荒,捐俸救濟、活人無數,百姓感其德,製“萬民衣”相送。不料竟遭官場嫉妒,終因此被劾罷官。罷官後,靠講學及別人接濟纔湊夠回鄉的路費。此後便遠離仕途,或閉門著述,或講學授徒,53歲時去世。牛運震的事跡載入《清史稿》的《循吏傳》,其著作涉及經學、史學、文學、金石學諸領域,有《空山堂文集》9101捲。
  王景禧
  (1867—1932)字燕泉,號石蓀。光緒十六年中進士後授翰林院編修,兼國史館協修,又任順天鄉試同考官。他生活於清末內憂外患極為嚴重的時代,思想上傾嚮於變法維新君主立憲的改良派,與康有為有較深的交往。戊戌變法失敗後,不被重用,出京任濟寧南池書院山長,又被派往日本考察教育,護送留學生。此後他便致力於教育事業,曾任齊魯大學教授,創辦了山東優級師範專科學堂、山東高等農業學堂等。辛亥革命前曾任山東省咨議局副議長;北洋政府時期,曾任國務院秘書長, 在天津行醫賣字為生。“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策劃偽滿州國,鄭孝胥曾寫信勸他去長春任職,他撕信大駡鄭為無恥漢姦。1932年卒。王景禧在金石、書法、文學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著作有《金石釋文》《知吾所好齋金石文史考》《辶萵 園詩存》等多種。其長詩《宮井詞》曾經風靡京津,有人認為可以和白居易的《長恨歌》媲美。
  兗州文化遺跡
  兗州博物館位於兗州市中心,是展示兗州歷史文化及當代建設成就的專題型博物館,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館包括主展樓、“端信”廣場、興隆塔三部分。主展樓建築面積7800平方米,其中精品館陳列了260餘件精品文物,展示了從商周時期的“索氏器”、“羊式器”以及各個時期的銅佛、銅鏡,到明代“兗府文廟祭器”、魯王世係墓中的金銀飾品及歷朝歷代的瓷器和精美造像石刻。史前館陳列了兗州市王因遺址、西吳寺遺址和竜灣店遺址等出土的彩陶等史前文物160餘件。該館收藏的一把鑄鐵劍——鎮水劍,長7.5米,重1539.8公斤,舉世罕見,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端信廣場占地6000多平方米,在緑蔭掩映、鮮花環抱中點綴了青銅鼎、百“兗”壁及衆多精美石刻,是遊玩觀賞、休閑娛樂的場所。興隆塔為磚木結構,始建於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經歷代重修,共13層,高54米,為八角樓閣式空心子母塔。
  興隆塔周圍原有一個寺廟興隆寺。興隆寺的前身是普樂寺,這個塔在隋朝就建好了,雖然後代多次重建,但是塔基還是隋朝的老塔基。
  普樂寺塔在隋朝仁壽二年葬入佛指捨利,這在歷史書上有明確的記錄。
  也就是說:兗州的興隆塔雖然是宋代風格的重修塔,但是塔基是隋代的;地宮文物是隋代葬入的;這一切都在史書上白紙黑字寫着呢。
  史書相關資料:
  此塔建於仁壽二年(602年)。仁壽元年隋文帝曾令內史豫章王暕宣諭《隋國立捨利塔詔》。還有,《續高僧傳》也記有兗州僧法性於仁壽初年詔送佛捨利於兗州普樂寺。普樂寺即後來的興隆寺。當然,當時所建之塔多為木結構,極易損壞,其後多有重建和修葺。但既考其始建,還是應以所記最早的確切文獻為根據。文獻中記興隆塔的修葺,有《寰宇訪碑錄》中的唐玄宗年間的《僧九定造像記》一石,上有修塔工匠的名字,如“大匠趙守忠,造浮屠匠蘇則。”此石及府志所記開皇刻石都已不存,現在塔上最早的刻石是北宋嘉祐八年(1063)三月的一件題名。如“社人張元妻郭氏計傢二十口”等。
  塔基是隋朝的,後代重修,沒有動過塔基。佛指捨利在仁壽二年葬入。在國內是非常早的。
  1,據《續高僧傳》記載,隋代有名僧法性,是兗州人。他曾被隋文帝詔往京師,為勝光寺住持。後來於仁壽初年詔送佛捨利於兗州普樂寺。
  2,隋文帝立佛捨利塔二十八州起塔五十三,兗州普樂寺塔(興隆塔),就是其中之一
  ——證據!這就是鐵證。
  隋文帝立佛捨利塔二十八州起塔五十三,兗州普樂寺塔(興隆塔),就是其中之一。
常用電話
  市長熱綫 3412231
  環保局監督舉報電話 3422301
  信訪局 3413841
  環保局服務電話 3415034
  人大信訪辦 3412621
  技術監督舉報電話 12365
  婦聯信訪 3413963
  城管執法監督舉報電話 3412670
  公安公佈舉報電話 3412367轉2743
  氣象服務電話 3413896
  工商局投訴舉報電話 12315
  氣象監督電話 3414103
  物價監督舉報電話 12358
  中國網通客戶服務熱綫 10060
  中國移動服務熱綫 10086
  中國聯通服務熱綫 10010
  天氣預報 12121
  報時臺 12117
  郵政服務 11185
  火車時刻問詢處 95105105
  長途汽車時刻問詢處 3412478、3425946(調度室)
  中國人民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服務熱綫 95518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服務熱綫 95519
  兗州公交綫路
  綫路 起點站—終點站 首班 末班 運 營 路 綫 運營間隔時間
  1路 火車站—山拖 6:00---19:00
  火車站—人民樂園—交通局—交警大隊—舊關—富平大酒店—金鑫玻璃廠—大陸機械廠—玉豐集團—山拖銷售處—山拖
  (10分鐘 一班)
  2路 火車站—興隆莊煤礦 5:58 ---18:30
  火車站—人民樂園—廣場商廈—中禦橋—人民醫院—南門—消防隊—楊莊礦宿舍—馬橋村—南湖新村—三官廟—西風井—護駕營—大廟—興隆莊煤礦
  8分鐘 一班
  3路 火車站—王傢海子 6:00---18:00
  火車站—人民樂園—百貨大樓—賽瑪特超市—少陵公園—體育館—石油公司—九州商城—十四局五處宿舍—石馬—青鋼焦化廠—𠔌村汽修廠—七中—𠔌村鎮—東葛—蔡橋—漕河鎮—後樓—張莊—李傢村—王傢海子
  8分鐘 一班
  4路 火車站—顔店鎮 5:50---18:30
  火車站—人民樂園—交通局—交警大隊—居美傢具市場—環衛局—牛王村—市委黨校—薛廟—三棉廠—天齊廟—三中—顔傢村—顔店鎮
  8分鐘/班
  5路 火車站—楊村煤礦 6:00---18:30
  火車站—人民樂園—廣場商廈(西門)—廣播電視局—西禦橋—興達酒業—人民醫院—煙廠—消防隊—楊莊煤礦宿舍—銀河工業園—大馬青村—喬村—寺上—王因鎮—陳莊—楊村煤礦
  12分鐘 /班
  6路 直屬糧庫—濟寧駕校 5:40---18:40
  直屬糧庫—小商品批發市場—火車站—人民樂園—交通局—油廠—息馬地市場(西門)—太陽花園—雙合聚飯店—口腔醫院—太陽紙業—公交總公司—富居傢具城—太陽紙業工業園—銀河塑膠—銀河集團—農高園—污水處理廠—國際焦化—浩柯礦業—黃屯鎮—鐵運處—濟寧駕校
  6分鐘 /班
  7路 火車站—小孟鎮 5:56 ---18:00
  火車站—人民樂園—百貨大樓—賽瑪特超市—少陵公園—體育館—石油庫—技校—實驗高中—五聖堂—金鑫玻璃廠—中博園—開發區—華竜集團—二棉廠—白象集團—大安鎮—魯門春酒業—西北店—高吳橋—新驛鎮—肖傢王子—小孟鎮
  9分鐘 /班
  13路
  自來水公司—榮軍醫院 6:30 ---18:00
  自來水公司—財保公司—社會保險事業處—人民影院—東禦橋小學—中醫院—興隆小區—博物館—市委一宿舍—直屬糧庫—興隆夜市—十五中—園林管理處—市委二宿舍—二院—農信大廈—交通局—廣場商廈—廣播電視局—西禦橋—興達酒業—人民醫院—煙廠—南關村—師範南校—馬橋—大統礦業—涼衣井—王樓—興隆莊鎮—四莊新村—榮軍醫院
  6分鐘/班
  16路
  孔子學府—市委二宿舍 6:30 ---18:20
  孔子學府—市行政辦公中心—維多利亞花園—九州方圓小區—移動公司—竜橋小區—太陽花園—東方中學—廣播電視局—九州廣場—東禦橋小學—酒仙橋—民族飯店—火車站—小商品批發市場—市委一宿舍—博物館—環保局—少陵公園—園林處—市委二宿舍
  10分鐘/班
  20路
  富居傢具城—鐵路北站 6:30 ---18:30
  富居傢具城—消防隊—煙廠—人民醫院—八一小區—中禦橋—廣場商廈—百貨大樓—賽瑪特超市—少陵公園—體育館—石油庫—技校—實驗高中—五聖堂—九州商城—十四局五處宿舍—石馬—青鋼焦化廠—𠔌村汽修廠—鐵路北站
  8分鐘/班
  21路 青年緑地—青年緑地 6:30 ---18:00
  青年緑地—明珠小區—火車站—直屬糧庫—北關—十五中—園林處—市委二宿舍—十四局三處—文化西路路口—市委三宿舍—太陽花園—東方中學—天主教堂—人民醫院—煙廠—南門—報社—青年緑地
  7分鐘 /班
  22路 青年緑地—青年緑地6:30 ---18:00
  青年緑地—報社—南門—煙廠—人民醫院—天主教堂—東方中學—太陽花園—市委三宿舍—文化西路路口—十四局三處—市委二宿舍—園林處—十五中—北關—直屬糧庫—火車站—酒仙橋—明珠花園—青年緑地
  7分鐘 /班
  23路
  古城煤礦—新兗鎮政府 6:30 ---18:30
  久益醫院—古城煤礦—琉璃廠—建築段—水電段—直屬糧庫—火車站—人民樂園—青少年宮—交通局—預備役團—人壽保險—地稅局—雙合聚飯店—口腔醫院—太陽紙業—發動機廠—吳傢村—太陽紙業熱電廠—新兗鎮政府
  (本綫路最後三站因道路及其它原因暫未開通)
  7分鐘 /班
常用電話
  市長熱綫 3412231
  環保局監督舉報電話 3422301
  信訪局 3413841
  環保局服務電話 3415034
  人大信訪辦 3412621
  技術監督舉報電話 12365
  婦聯信訪 3413963
  城管執法監督舉報電話 3412670
  公安公佈舉報電話 3412367轉2743
  氣象服務電話 3413896
  工商局投訴舉報電話 12315
  氣象監督電話 3414103
  物價監督舉報電話 12358
  中國網通客戶服務熱綫 10060
  中國移動服務熱綫 10086
  中國聯通服務熱綫 10010
  天氣預報 12121
  報時臺 12117
  郵政服務 11185
  火車時刻問詢處 95105105
  長途汽車時刻問詢處 3412478、3425946(調度室)
  中國人民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服務熱綫 95518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服務熱綫 95519
兗州公交綫路
  綫路 起點站—終點站 首班 末班 運 營 路 綫 運營間隔時間
  1路 火車站—山拖 6:00 18:20 火車站—人民樂園—青少年宮—交通局—山拖小區—舊關—翔宇化纖—富平大酒店—金鑫玻璃廠—徐傢村—大陸機械廠—玉豐集團—山拖銷售處—山拖 (8分鐘)
  2路 火車站—興隆莊煤礦 5:58 18:00 火車站—人民樂園—青少年宮—廣場商廈—中禦橋—六中—人民醫院—南門—消防隊—楊莊煤礦宿舍—大統礦業—三官廟—四竹亭—西鳳井—護駕營—大廟—興隆莊煤礦 ( 8分鐘)
  3路 火車站—王傢海子 6:00 17:30 火車站—人民樂園—青少年—百貨大樓—賽瑪特超市—少陵公園—體育館—石油庫—九州商城—十四局五處宿舍—石馬—青鋼焦化廠—十四局五處—安邱府—安廟—七中—兩分店—房傢院—𠔌村鎮—楊莊—黃廟—東葛—西葛—蔡橋—天合新型建材—人民醫院(北院) —後樓村—張莊村—李傢村—王傢海子 (8分鐘)
  4路 火車站—顔店鎮 5:50 18:00 火車站—人民樂園—青少年宮—交通局—山拖小區—環衛局—牛王村—市委黨校—行政辦公中心—薛廟村—三棉廠—天齊廟—三中—顔傢店—顔店鎮 (8分鐘)
  5路 火車站—楊村煤礦 6:00 18:00 火車站—人民樂園—青少年宮—廣場商廈—廣播電視局—西禦橋—興達酒業—人民醫院—煙廠—消防隊—楊莊煤礦宿舍—銀河工業園—大馬青新村—喬村—寺上—蘇莊—王因鎮—陳莊—楊村煤礦 (13分鐘)
  6路 直屬糧庫—濟寧駕校 5:40 18:20 直屬糧庫—小商品批發市場—火車站—人民樂園—青少年宮—交通局—油廠—息馬地市場西門—東方中學—太陽花園—雙合聚飯店—口腔醫院—太陽紙業工業園—銀河橡塑—銀河集團—農高園—污水處理廠—國際焦化—浩柯礦業—黃屯鎮—鐵運處—濟寧駕校 ( 6分鐘)
  7路 火車站—小孟鎮 5:56 17:30 火車站—人民樂園—青少年宮—百貨大樓—賽瑪特超市—少陵公園—體育館—石油庫—技校—實驗高中—五聖堂—金鑫玻璃廠—毛條廠—熱電公司—開發區—聯城公司—華竜集團—二棉廠—白象集團—大安鎮—西北店—高吳橋—新驛鎮—肖傢王子—小孟工業園—小孟鎮 (6分鐘)
  13路 自來水公司—榮軍醫院 6:00 18:30 自來水公司—財保公司—社會保險事業處—人民影院—東禦橋小學—中醫院—興隆小區—博物館—市委一宿舍—直屬糧庫—興隆夜市—十五中—園林管理處—市委二宿舍—二院—農信大廈—交通局—廣場商廈—廣電局—西禦橋—興達酒業—人民醫院—煙廠—南關村—師範南院—馬橋—大統礦業—涼衣井—王樓—興隆莊鎮—四莊新村—榮軍醫院 ( 8分鐘)
  16路 大南鋪—市委二宿舍 6:00 18:30 大南鋪—夏村—永華公司—亞太化工—凱登公司—聯城A區—經濟開發區—高廟村—朝陽村—太陽國際酒店—市行政辦公中心—維多利業花園—九州方圓小區—移動公司—竜橋小區—太陽花園—東方中學—廣電局—九州廣場—東禦橋小學—九仙橋—民族飯店—火車站—小商品批發市場—市委一宿舍—博物館—環保局—少陵公園—園林管理處—市委二宿舍 (9分鐘)
  20路 富居傢俱城—鐵路北站 5:56 18:30 富居傢俱城—消防隊—煙廠—人民醫院—八一小區—中禦橋—廣場商廈—百貨大樓—賽瑪特超市—少陵公園—體育館—石油庫—技校—實驗高中—五聖堂—九州商城—十四局五處宿舍—石馬—青鋼焦化廠—十四局五處—鐵路北站 (7分鐘)
  21路 孔子學府—自來水公司 6:00 18:30 孔子學府—市民廣場—維多利亞花園—九州方圓—竜橋西區—二院宿舍—竜橋居委會—地稅局—人壽保險—交警隊—山拖小區—農信大廈—文化路小學—教育局—百貨大樓—青少年宮—人民樂園—人民商城(火車站) —九仙橋—鐵路宿舍—明珠小區—青年緑地—自來水公司 ( 8分鐘)
  23路 田傢村—機電學校 6:00 18:30 田傢村—田傢村北大橋—古城礦—琉璃廠—絲綢公司宿舍—鐵路建築段—水電段—直屬糧庫—小商品批發市場—人民樂園—青少年宮—交通局—山拖小區—交警隊—人壽保險—地稅局—雙合聚飯店—口腔醫院—太陽紙業—機電學校(發動機廠) (7分鐘)
  26路 柳傢廟 —自來水公司 6:00 17:00 柳傢廟—後盛—朱傢屯—官莊—前官莊—東垛村—後白樓—前白樓—鄧傢村—𠔌村鎮—兩分店—七中—安廟—史傢莊—安邱府—十四局五處—青鋼焦化廠—石馬村—十四局五處宿舍—大禹像—石油公司—體育館—少陵公園—教育局—百貨大樓—青少年宮—人民樂園—民族飯店—酒仙橋—鐵路宿舍—明珠花園—青年緑地—自來水公司 (30分鐘)
英文解釋
  1. n.:  Yanzhou City
近義詞
兗州
相關詞
????業????務局地理山東省行政村
包含詞
兗州市陽兗州市糧兗州市興
兗州市裕兗州市陽光兗州市裕峰
兗州市????務局兗州市圖書館兗州市博物館
兗州市中醫院兗州市絲織廠兗州市鐵路醫院
兗州市第一中學兗州市人民醫院兗州市東方中學
兗州市精神病院兗州市口腔醫院兗州市中山醫院
兗州市糧食賓館兗州市工人醫院兗州市文化路小學
兗州市傳染病醫院兗州市工藝品公司兗州市婦幼保健院
兗州市魯賓大酒店兗州市少陵臺飯店兗州市工藝美術廠
兗州市育纔服裝廠兗州市興達紡織廠兗州市實驗高級中學
兗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兗州市礦務局總醫院兗州市顔店鎮社會衛生站
兗州市泗莊鎮社會衛生站兗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兗州市濱陽針織服裝廠
兗州市兗星化纖織造廠兗州市文化藝術培訓學校兗州市康華製藥有限公司
兗州市金泰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兗州市工商聯針紡織品批發部山東省兗州市天成化工有限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顔店鎮張開興隆莊鎮張開小孟鎮張開黃屯鎮張開漕河鄉
張開大安鎮張開漕河鎮張開鼓樓街道張開酒仙橋街道張開王因鎮
張開竜橋街道張開新兗鎮張開新驛鎮張開𠔌村鎮張開永安辦事處
鼓樓辦事處